“其他研究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其他研究论文
    陈东军, 林明水, 钟林生, 吴儒练, 王文辉, 欧阳沅平, 李猛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277-3295. doi: 10.31497/zrzyxb.20251205

    国家公园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载体,日益成为集生态保护、游憩、教育与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自然研学旅游作为结合自然教育与研学旅游的新型活动形式,旨在引导游客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自然生态,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素养。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与自然研学旅游的目标要求高度契合,因而其既能为自然研学旅游提供丰沛的自然资源基础,又能为其活动开展提供适宜空间与设施保障。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国家公园的教育利用、游憩利用以及研学旅游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包含资源与产品、运营与管理、利益相关方、支持与保障四大部分的国家公园自然研学旅游系统框架;其次总结了自然研学旅游资源调查评估与产品设计、活动过程与教育效应、多方协同与社区嵌入、制度体系与运行绩效等关键研究议题;最后提出了立足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自然研学旅游实践路径。研究旨在为学界提供借鉴和启示,为中国国家公园的多元功能优化与体制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 其他研究论文
    赛娜, 吴承忠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296-3315. doi: 10.31497/zrzyxb.20251206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政策目标,也是大运河文化带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使用2012—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其对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上显著推动了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主要通过发挥技术升级效应与产业聚集效应间接驱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不同的行政区划、地理区位、文化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政策效应存在差异。尽管沿线省(直辖市)间的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空间相关性,但未表现出区域间的直接扩散效应。研究结果对于政府部门优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文旅融合政策的完善和效果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其他研究论文
    陆文镔, 张锦, 潘聪聪, 钟士恩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316-3334. doi: 10.31497/zrzyxb.20251207

    在数字技术重塑产业生态的背景下,破解传统文旅发展路径依赖、培育高质量增长极至关重要。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及GTWR等方法,分析数字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文旅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协同集聚呈“先高后低”非均衡动态,东部沿海初期借技术与政策优势高集聚,后期“核心—边缘”结构因技术渗透差异强化;协同集聚通过“本地强化—邻近溢出”双路径提升了本地及邻近省(自治区、直辖市)文旅融合水平,且在东部及胡焕庸线东南侧最为显著。GTWR模型显示,西部依托资源禀赋与“东数西算”,协同集聚对文旅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强,东部后期通过数字化应用提升效应。门槛效应检验表明,协同对文旅融合的影响无显著非线性阈值,呈连续平稳增长。

  • 其他研究论文
    张金鑫, 郭杰, 易家林, 周涛, 耿艺伟, 何鸿飞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335-3353. doi: 10.31497/zrzyxb.20251208

    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是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与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路径与政策创新。以江西九江首个“资产包”交易案例为例,基于助推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分析不同主体推动组合供应政策从构想到完善的助推机制。研究发现:(1)组合供应能发挥多资源权能协同效用,实现资源利用“降本、增效、可持续”。(2)推动者采用动机、简化结构等助推工具引导被推动者参与组合供应政策:中央/省级政府利用制度激励与信息资源推动市级政府创新政策构想;市级政府优化“资产包”权能匹配市场需求并简化交易流程推动企业参与交易;中央/省级政府给予正向反馈,推动市级政府通过利责调适协同县级政府完善产权保护和资源监管。研究拓展了助推理论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揭示了组合供应实践过程中的助推行为及内在机制,为理解和完善组合供应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柳昭璞, 郭振华, 姚柳杨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354-3369. doi: 10.31497/zrzyxb.20251209

    随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资产—资本—资金”转化的视角,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价格形成和价值实现的理论框架,将资产价值划分为直接与间接使用价值,并结合资产价值评估与资本核算方法,实证分析安康市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程度。研究表明:(1)安康市自然资源资产价值为47682.30亿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6368.10亿元,以土地资源资产(54.04%)、森林资源资产(35.51%)为主;间接使用价值为2065.71亿元,折现后达41314.20亿元,主要为气候调节(40.70%)、水源涵养(35.12%)、文化服务(12.14%)。(2)通过市场交易、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交易机制,核算安康市自然资源资本为14570.70亿元。(3)安康市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年资金实现量为622.58亿元,折现后为11869.86亿元,通过市场交易、特许经营和生态补偿的实现量占比分别为53.68%、42.17%和4.16%。(4)安康市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仍有提升空间,广义(资本化)实现程度为30.56%,狭义(资金化)实现程度为24.94%。研究结果为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陈姜全, 张轲, 李效顺, 邵哲涵, 翟宣宇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370-3393. doi: 10.31497/zrzyxb.20251210
    在系统核算碳源汇基础上探究碳平衡分区调控策略,对碳源汇调控与碳中和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构建系统碳源汇核算框架,揭示碳源汇详细特征,提出碳平衡分区方案及其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2005—2022年,长江经济带碳赤字加剧,碳排放从27.86亿t增长至46.84亿t,碳汇从12.77亿t增长至15.16亿t。区域间碳源汇差异显著,从碳平衡率看,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2)各部门碳排放占比如下,能源燃烧(70.17%)、工业生产过程(14.87%)、农业活动(7.75%)、人类呼吸(4.21%)、废弃物处理(3.00%)。分碳汇类型看,农业碳汇占比63.15%(考虑农业碳汇的短期效应),生态碳汇占比36.85%。(3)碳平衡分区建议,设立45个碳源开发区,包括上海市等7个低碳发展示范区、台州市等18个低碳转型优化区、安顺市等20个高碳控制优化区;设立85个碳汇保护区,包括神农架林区等4个绿色碳汇示范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15个重点碳汇功能区、郴州市等34个绿色碳汇发展区、张家界市等32个碳汇严格保护区。基于此,应根据碳源汇特征和碳平衡分区,在“碳源开发区坚持高质量开发、碳汇保护区落实高水平保护”的方针指导下实施差异化调控策略,以提高碳源经济贡献和碳汇生态贡献。
  • 其他研究论文
    任芳容, 刘小炎, 孔凡斌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394-3416. doi: 10.31497/zrzyxb.20251211

    高质量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是中国推动资源保护与能源安全协同增效的战略选择。从资源利用生态化、能源供给协作化、产业发展普惠化和能源需求多元化四个维度阐释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技术现状及其产业化现实困境,解析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保护与能源安全协同增效的理论逻辑,即以生态承载力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生态补偿理论和能源回弹理论为引导,实现基本内涵四方面的层层递进与全面覆盖。提出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保护与能源安全协同增效的产业端与治理端实践路径:(1)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构建能够体现节能优先原则的资源安全高效利用机制;(2)以链间协作为抓手,打造能够促进要素优势互补的能源安全高效供给体系;(3)以民生关切为落脚点,探索能够惠民便民安民的协同治理体系;(4)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完善能够满足终端消费的多元用能支撑保障体系;(5)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链条支持政策体系。

  • 其他研究论文
    谢芳婷, 吴永昊, 康小兰, 沈月琴, 朱臻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417-3437. doi: 10.31497/zrzyxb.20251212

    林地产权安全是林农采取可持续生产行为的制度基石,而绿色生产行为是林农可持续生产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厘清法律、事实、感知不同维度林地产权安全对林农绿色生产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更好地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基于产权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采用浙江省和江西省集体林区2023年655个农户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和OLogit模型,分析不同维度的林地产权安全对林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的影响机理,并探讨林业技术培训和村规民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69%的林农在林业经营过程中具有绿色生产行为,其平均林业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数量为0.88个。(2)法律、事实、感知维度的林地产权安全对林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概率和采纳程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林业技术培训、村规民约在法律、事实、感知产权安全对林农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概率的影响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4)林地产权安全对不同类型的林农影响程度不同,林业收入水平较高,林地规模较小的林农更易受到产权安全的影响。因此,在推进林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过程中,既要完善好林地产权相关制度,也要提高相关绿色生产培训和村规民约,构建有利于林业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 其他研究论文
    徐苗苗, 李敏, 高建中, 马展鹏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438-3462. doi: 10.31497/zrzyxb.20251213

    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方式。探究农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对家庭总收入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将农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形式分为生态保护、发展规划和经营就业参与三种,并利用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片区获得的804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的 7种匹配方法,分析农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对家庭总收入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能实现增收和生态保护双重目标,这一结论在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后依然成立;从参与方式看,生态保护参与和经营就业参与是实现农户增收和生态保护双赢的重要路径;从收入水平看,农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具有“益贫不益富”的特点,即低收入水平农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对家庭总收入和生态环境的提升作用强于高收入水平农户,且生态保护参与是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水平加深,家庭总收入与其存在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型”作用,生态环境则与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从多元方式激励农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实施差异化帮扶策略和构建政策反馈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 其他研究论文
    徐家鹏, 李一琛, 闫振宇, 彭丽娜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463-3486. doi: 10.31497/zrzyxb.20251214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基石。基于2023年陕南三市13县56个社区1029份农户数据,构建涵盖经济条件、发展能力与返贫风险的脱贫稳定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双临界值法与准自然实验法评估城镇集中安置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易地扶贫搬迁显著提升农户脱贫稳定性,其中参保情况、自然灾害和收入总量是提升的关键因素。(2)三维度对脱贫稳定性贡献率呈现梯度差异,表现为经济条件>返贫风险>发展能力。(3)总体上,城镇集中安置对农户经济条件改善和发展能力提升的正向效应显著超过返贫风险上升的负面影响,从而展现出优于农村安置的脱贫稳定性,这一结论在敏感性分析的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采取非农生计策略、安置时长>2年的农户在城镇集中安置中获益更显著。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后续扶持政策应继续发挥城镇与农村安置优势,重点强化经济支持与发展能力培育,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返贫风险。同时优化城镇集中安置策略,并关注长期效应,针对不同农户群体的需求,制定差异化政策扶持措施。

  • 其他研究论文
    钱凤魁, 孙少桐, 邵天意, 逄然然, 王祥国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487-3506. doi: 10.31497/zrzyxb.20251215
    以辽河北部波状平原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与多尺度融合模型,针对2012年和2022年耕地生态系统恢复力展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和2022年耕地生态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分值分别为60.19与60.15和24.08与22.61。在自然条件方面,2022年研究区域耕地恢复力较2012年显著提升;而在社会经济条件下,2022年研究区域耕地恢复力相比2012年有所降低。2012年耕地综合恢复力分值为42.14,表现为中部低、东西部高的特征;2022年分值为41.38,表现为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特征。10年间,研究区域耕地整体处于中等恢复力水平,中部区域耕地恢复力水平显著上升。研究成果可为辽河北部波状平原区耕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科学、综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借鉴。
  • 其他研究论文
    魏仕龙, 盛小俊, 李敏敏, 王亚非, 王顺利, 李奕言, 郭仁忠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2): 3507-3522. doi: 10.31497/zrzyxb.20251216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空间重塑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数据不完备的历史文化遗产场景提出图谱语义驱动的历史文化遗产三维空间重塑方法,兼顾“实体—关系”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提取建筑特征及空间布局,建立刻画历史风貌的古典建筑知识图谱;结合建筑参数与环境特征进行三维建模重塑历史文化场景,融合建筑实体属性进行空间聚类,实现基于古典建筑知识图谱的建筑群划分;以建筑群特征与历史风貌为约束,通过多通道控制进行建筑局部重绘,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空间的精细化重塑。以《红楼梦》大观园为例,构建知识图谱并重塑其微观细节和宏观风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为数据不完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

  • 其他研究论文
    曾鹏, 生馨蕾, 蔡良娃, 解永庆, 李晋轩, 魏琛朋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2920-2934. doi: 10.31497/zrzyxb.20251103

    陆海统筹是中国陆域—海域空间利用与资源协同的核心价值导向,为建构陆海统筹多维目标下人地(海)交互作用的沿海人居环境系统,提出“陆海统筹关键带”概念及其“支撑带—核心带—关联带—腹地带”空间结构。陆海统筹关键带在范围界定、层级结构、研究重点和发展维度方面落实了沿海人居环境系统研究视角,遵循“空间结构—地文格局—生态网络—人居秩序”的研究思路,耦合“生态—经济—空间—文化—社会”多维价值,并提出重点议题。陆海统筹关键带聚焦沿海人居环境系统视角下城市尺度的人地(海)关系协同和陆海多维价值统筹,提出明确的空间对象和空间载体,将进一步推动陆海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一体化,促进沿海人居高质量发展。

  • 其他研究论文
    马学广, 蒋策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2935-2955. doi: 10.31497/zrzyxb.20251104

    以海底光缆为代表的国际数字基础设施在信息传输、经贸稳定和军事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能够为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提供坚实支撑。基于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理论框架以及全球海底光缆网络分布格局,识别全球互联网门户进而筛选三级尺度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研究发现:(1)海外战略支点是互联网门户的进一步延伸,各尺度的选择逻辑相互嵌套塑造了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理论框架;(2)全球海底光缆分布具有空间非均衡性,尺度叠加后形成“一重三极三廊”分布格局;(3)中国海外战略支点呈现“核心—拓展—边缘”六大战略区布局。研究成果可以丰富海底光缆与战略支点研究框架,为深化拓展中国海外利益提供理论借鉴和政策启示。

  • 其他研究论文
    张周益, 成金华, 宋益, 张亿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2956-2978. doi: 10.31497/zrzyxb.20251105

    面对地缘政治、大国博弈和资源民族主义等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镍钴海外供给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然而,很少有研究定量分析它们对自主供给的影响。基于此,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模拟海外供给不确定性对镍钴自主供给的冲击,分析5种对策及其协同实施的积极作用。结果发现:(1)相较于海外供给扩张,海外供给紧缩对自主供给的冲击更大,它可以增加短中期镍钴一次供给,但削弱了长期一次供给和镍二次供给能力。(2)开采类对策对自主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突破储量限制总是必要的。(3)回收类对策可以有效抵御低海外供给紧缩的冲击,但对一次供给有消极影响。(4)多对策协同有助于实现一次和二次供给的耦合配置和应对更高程度的海外供给紧缩。

  • 其他研究论文
    何亚芬, 潘依玲, 谢花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2979-2998. doi: 10.31497/zrzyxb.2025110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文化振兴双向赋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基于“人—文—术—业—制”五维协同视角,系统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文化振兴双向赋能的基本逻辑、作用机制与关键路径。研究表明:生态资源与乡村文化具有共生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文化振兴双向赋能体现了理论必然性、制度必要性和实践可行性三者的统一,通过资源整合、经济激励与文化认同重塑三大机制实现双向赋能。提出多元主体培育与激励路径、文化保护与创新驱动路径、数字技术赋能全链条路径、生态文化产业增值路径、规划引领政策协同路径等关键路径,破解二者双向赋能的现实困境。

  • 其他研究论文
    欧阳逸斐, 谢涤湘, 常江, 黄国燊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2999-3015. doi: 10.31497/zrzyxb.20251107

    城市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广州市典型的榕树空间为例,研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与地方依恋对城市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环境责任行为受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中社会关系和娱乐服务维度的正向影响;(2)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关系和娱乐服务对地方依恋产生正向影响;(3)地方依恋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表现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能够通过“社会关系—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和“娱乐服务—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两条路径对居民环境责任行为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城市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 其他研究论文
    王亚男, 吕晓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3016-3029. doi: 10.31497/zrzyxb.20251108

    借助社会—生态系统框架,融合韧性、适应性循环以及嵌入理论,系统性、阶段性地解剖了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乡村韧性的理论过程,并以沈阳市沈北新区稻梦空间为例,深入探讨实践中推进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具体作法和成效,以此总结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赋能乡村韧性的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1)在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乡村资源系统(RS)、治理系统(GS)、资源单位(RU)、行动者(A)在复杂情境下产生多种有效互动结果来提升乡村韧性,推进乡村“资源开发维持—资源流通管理—资源停滞衰败—资源更新重组”的适应性循环过程。(2)市场机制以土地价值显化为经济动力,以实现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内部资源单位的可持续性利用为生态动力,以带动乡村资源要素结构重组和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为系统和社会动力,实现乡村韧性提升。(3)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赋能乡村韧性的实现路径要以“政策机遇+市场嵌入”为开端,以“主体深入+协同共治”为中端,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为末端,耦合多主体、多要素实现乡村转型升级。不同乡村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以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市场活力为入手点,寻找适宜方式开展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而实现其韧性赋能效应。

  • 其他研究论文
    陈倩茹, 吴倩, 彭思卿, 谢花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3030-3047. doi: 10.31497/zrzyxb.20251109

    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是破解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资金需求量大、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environment-oriented Development,EOD)有助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现市场化自平衡。以矿山生态修复EOD模式为例,在概念界定和逻辑梳理的基础上,概述矿山生态修复EOD模式的运作流程和实施环节,提炼资本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两类核心机制,结合国内实践解析内嵌矿山生态修复EOD模式的主要路径:土地指标置换、废弃资源利用、生态产业导入和碳汇经济模式。未来可进一步完善采矿用地土地用途转化的政策支撑,加大民营资本参与力度,强化风险应对能力,同时从规范用地指标交易细则、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政策体系、创新盈利模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其他研究论文
    蔡超岳, 唐健雄, 李志远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3048-3072. doi: 10.31497/zrzyxb.20251110

    基于协同学理论深入剖析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演化机制,以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哈肯模型、HP滤波分析法探究二者协同演化特征,结合障碍度模型分类诊断“病症”并设计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历经“稳步提升—急剧下降—温和复苏”三个阶段,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空间上表现为“低值连片、高值散落”格局。(2)生态文明建设被识别为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助力复合巨系统的协同演化升级,该过程历经“缓步提升—二次发育—加速升级”三个阶段。(3)复合巨系统的协同演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初级和中级协同区此消彼长、较高级协同区格局稳定、高级协同区零星散布的特征。(4)黄河流域协同演化的整体障碍由生态环境主导演变为经济发展主导,各地级市的主要障碍因素也由多元分化演变为以经济发展或社会民生为主。为此,在新发展阶段,流域层面应采取因势利导,加强区域协同联动的提升策略;各地级市则应因地制宜,分类精准施策。

  • 其他研究论文
    肖东洋, 罗宇宏, 李明秋, 牛海鹏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3073-3095. doi: 10.31497/zrzyxb.20251111

    解析不同时空尺度上碳排放效率演变规律,揭示多维要素对碳排放效率的驱动机制,对于科学制定差异化和多元化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6—2022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碳排放效率,然后通过空间分析法、基尼系数法揭示了市级尺度和区域尺度上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解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制约关系。结果表明:(1)市级行政区尺度上河南省17个地级市碳排放效率差异显著且多数未达最优,不均衡现象显著;碳排放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中心与边缘差异特征。(2)河南省碳排放效率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豫中地区碳排放效率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碳排放效率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南、豫北和豫西。(3)河南省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在市级和区域尺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未来,河南省应根据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尺度差异性,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合理引导能源消费等方面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以促进河南省碳排放效率的全面提升。

  • 其他研究论文
    刘浩冬, 徐秋艳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3096-3116. doi: 10.31497/zrzyxb.20251112

    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GML模型测算出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并以空间自滞后模型和包含空间溢出效应与时空异质性的混合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局与局部、时间与空间、直接与间接等多维度论证了绿色金融对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的时空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有助于提升本地区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抑制作用。当地理距离达到1950 km时,空间溢出效应出现明显的地理衰减边界。(2)随着时间推移,绿色金融对本地区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而对周边地区的抑制作用则呈现波动性增大的变化趋势。(3)在水电和核电贫瘠地区,绿色金融对本地区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周边地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4)绿色金融主要通过电力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升和电力结构优化等机制来提升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和能源政策、推动碳减排进程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 其他研究论文
    许莹莹, 高红贵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3117-3139. doi: 10.31497/zrzyxb.20251113

    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边随机前沿模型,评估碳减排目标约束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补偿”溢出效应、“遵循成本”挤出效应和净效应。结果表明:(1)碳减排目标约束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双边效应,且溢出效应占主导地位。溢出效应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上升6.468%,挤出效应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1.655%,两者角力使净效应提高4.814%。(2)双边效应具有时空变化特征,双边效应综合作用下的净效应随时间呈“U”型曲线,并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最强、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3)地方经济增长压力、资源禀赋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使双边效应具有异质性表现。研究拓展了对中国式碳强度目标管理以复杂方式影响城市绿色发展的理解,有助于政府把握碳减排目标约束政策设计的切入点。

  • 其他研究论文
    吴绍娜, 胡珍珍, 任向宁, 郑维嘉, 刘海东, 陈思敏, 罗欣荣, 吴楚宁, 付浩, 李亚宁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3140-3163. doi: 10.31497/zrzyxb.20251114

    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是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探索。以珠海市为研究区,按照“关系解析、主体确定、底线管控、统筹协调”的研究主线,围绕资源禀赋同配性、服务功能同配性以及区域协同发展同配性三个维度,构建耕地集聚主控因素评价体系,并综合运用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三维魔方模型、Logistic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构建了耕地集聚空间决策模型和耕地集聚保护空间布局决策模型,谋划多目标权衡下最优化的耕地集聚空间布局。研究发现:(1)耕地保护集聚区划定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本底条件与生产、生态等服务功能以及规划协调匹配度等方面需求,珠海市耕地集聚主控因素评价结果总体内部分布差异较大。(2)珠海市耕地集聚潜力中高等级地块面积比为43.24%,在99.90%置信度下,地块耕地集聚潜力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空间聚集性;通过耕地集聚保护空间布局决策模型进一步优化,识别出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有髻山西北部、斗门区莲洲镇、白蕉镇中部和金湾区平沙镇、红旗镇等优势区域。(3)识别出珠海市资源禀赋导向型类型区、服务功能导向型类型区、区域协同发展导向型类型区三种类型耕地保护集聚区共59.84 km2,占比分别为65.85%、1.05%、33.10%,并提出差异化的整治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面向“大占补”制度建设需求背景下协调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牛强, 阿吉艾比布拉·艾尼瓦尔, 伍磊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3164-3181. doi: 10.31497/zrzyxb.20251115

    住区土地利用绩效的提升对于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与提升社会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新建住区,但目前还缺乏住区土地利用绩效的动态监测、评价方法。以人—地协调理论为指引,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从“动静—规模—方向”三个维度探究长时序人口迁移行为,构建新建住区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估模型。以2018—2023年的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利用时间序列聚类分析技术,识别土地利用绩效的发育过程和演变趋势类型,将研究区的新建住区分为快热快稳型地块、慢热趋稳型地块、迟缓发育型地块、慢热发育型地块、波动发育型地块、动态失稳型地块,发现各类型住区复杂的空间异质性及阶段性发展特征,进而探讨影响土地利用绩效发育态势类型的主要因素。

  • 其他研究论文
    董珏娴, 彭双云, 崔毕婷, 金荣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1): 3182-3200. doi: 10.31497/zrzyxb.20251116

    快速城镇化加剧了“三生”空间冲突,山地城市群因地形复杂、生态脆弱,冲突呈现显著的多尺度分异特征。厘清其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机制,是实现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的关键。以滇中城市群为例,构建集多功能评价、耦合协调度计算与地理收敛交叉映射(GCCM)于一体的分析框架,系统解析格网、乡镇和县域三个尺度下的耦合协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具有典型的尺度依赖性,随尺度变化呈非线性波动,乡镇尺度协调性最低,县域尺度协调性最高;主导驱动因子随尺度由自然转向社会经济因素递进转变,山地地形对尺度传导具调制作用。据此,提出“格网监测—乡镇调控—县域统筹”的多尺度协同治理思路,以支撑山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 其他研究论文
    王心蕊, 苏哲豪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0): 2602-2617. doi: 10.31497/zrzyxb.20251002

    乡村现代化转型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然而,既有的现代化转型研究对旅游驱动效应的探讨仍显不足。以城郊型乡村旅游地计家墩村为例,结合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人—地—业—治”分析框架,系统剖析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现代化转型呈现出差异化表征,通过“要素重组—结构调适—功能跃迁”三阶段响应,形成了人口转型、空间重构、产业重塑和治理创新的四维协同演化格局。旅游驱动机制体现为三重效应:作为产业融合的触媒,更新乡村生产体系;作为城乡流动的通道,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作为乡村治理的纽带,协调多元主体利益。同时,乡村现代化转型反作用于旅游发展,展现出乡村地域系统复杂且动态的演化过程。研究突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基于“旅游介入—系统响应—转型输出”的演进路径,阐释旅游驱动乡村地域系统实现现代化跃迁的内在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 其他研究论文
    石建中, 徐玉莹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0): 2618-2632. doi: 10.31497/zrzyxb.20251003

    数旅融合为旅游业带来变革契机,催生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引领旅游业迈向高科技引领、高效能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结合旅游业特性与新质生产力特征,聚焦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内涵、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的探讨。基于系统论,以追求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的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为目标,从要素整合、能力提升、系统均衡及发展导向四个维度,构建了涵盖融合机制、数字赋能机制、供需协同机制与目标导向机制在内的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并从“技术—生态—价值”三位一体的视角,提出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三条重要的发展路径,即数智化转型、数字生态构建与多目标协同。同时提出管理启示,以期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加速旅游强国建设奋进步伐。

  • 其他研究论文
    李思佳, 曾灿, 胡心月, 詹迪, 詹琳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0): 2633-2651. doi: 10.31497/zrzyxb.20251004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地已逐渐成为学界的重点关注领域。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活动主体,了解农户的感知意向与情感状况,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改善至关重要。然而,旅游介入情境下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情感的状况及村域差异问题,尚待进一步探明。以紫鹊界梯田区域四个行政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借助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个维度出发,探究旅游介入下农户情感的整体特征及村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四村农户的“民生三感”总体呈现出积极状态,各维度得分均处于高位值 [3.5, 5],各维度内具体测项存在显著的村域差异。(2)幸福感的村域差异体现于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3)获得感的村域差异主要体现于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文体事业三个方面。(4)安全感的村域差异主要体现于文化安全、劳动安全和交通安全三个方面。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建共治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情感调适路径,为理解和应对旅游介入下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情感的村域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试图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万欣, 孙慧娇, 许诺, 张子航, 张怡, 相超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0): 2652-2667. doi: 10.31497/zrzyxb.20251005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乡文脉载体,其更新需居民深度参与。融合价值共创与地方依恋理论,构建“感知价值—地方依恋—价值共创”模型,基于南京老城南338份居民数据验证发现:感知功能与经济价值通过地方依赖促进参与和公民行为意愿,揭示工具性依赖是物质需求转化行动的通道;情感价值直接驱动两种共创意愿,而地方认同构成公民行为独特路径,凸显在地情感直接转化效应及文化认同对超契约行为的激活;社区支持具双刃效应,既强化经济价值对地方依赖的促进作用,又因干预过度削弱情感价值与地方依赖关联,需平衡工具与情感治理。研究突破经济激励框架,提出文化身份构建、需求分级响应等策略,推动治理向“价值共生”转型,为保护与更新矛盾提供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