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访谈
    张宏磊, 宋瑞, 靳诚, 李钢, 陆林, 王兆峰, 卢松, 王辉, 邹统钎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855-875. doi: 10.31497/zrzyxb.20250401

    在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构建中,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利用、有效保护与合理转化不仅是核心支撑要素,更是驱动产业升级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针对这一议题,本文邀请了来自地理、旅游、文化及管理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旅融合、资源潜力和技术变革等方面展开讨论,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需关注以下重点议题:(1)重构旅游资源价值体系,跳脱“自然—人文”二元划分的传统认知,将日常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等隐性要素纳入资源谱系,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相衔接。通过跨学科研究、科技赋能以及规划管理与法律保障等制度性支撑,引领资源开发向内涵式与创新性方向转变。(2)政府、企业与社会的“三方合力”机制是关键。政府在规划管理、产权协调与资金扶持中发挥顶层设计和引导作用;企业则关注市场需求,提供差异化、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应鼓励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本土知识的挖掘与价值塑造。在新兴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推进沉浸式与交互式体验模式,扩大产业融合效益。(3)警惕过度商业化对自然生态与文化原真性的侵蚀,合理限定开发强度。加强跨区域合作与政策性扶持,推进交通与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让欠发达地区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呼吁多学科合力探索更宏观的国家战略框架下,通过“协同创新”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区域可持续增长引擎,进一步夯实国家文化自信与软实力,并为全球旅游理论与实践贡献中国经验。

  • 专家访谈
    许春晓, 冯学钢, 蒋依依, 梁增贤, 朱鹤, 王甫园, 王金伟, 谢霞, 粟路军, 谢朝武, 麻学锋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876-900. doi: 10.31497/zrzyxb.20250402

    文旅融合不断深化,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热现象,值得学术思辨与实践探索。遴选对特定文旅融合热现象有研究积累的专家,就“数智赋能”“乡村体育赛事”“国风破圈”“官员代言”“影视赋能旅游”“异地观演”“为一博赴一城”等典型的文旅融合热现象进行思辨和剖析,并专就“情感价值”“跨界并融”“风险管控”等关联问题进行探讨,最新观点集中在以下五方面:第一,尽管文旅融合热现象都表现出了大众关注度的爆发式增长、类似性复制社会行为不断出现的基本特点,但是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价值。第二,文旅融合热现象火爆“出圈”的触因,是偶然的灵感与必然的规则的交合,既有共同的更有自身独有的“出圈”触因。第三,文旅融合热现象的形成机理复杂且具有系统性,存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机制,也是地方政府作为、相关企事业单位配合、市场需求驱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四,文旅融合热现象的演变轨迹具有“潮”的特征,表现出短周期型、长尾型、稳态型等多种周期类型。第五,文旅融合热现象具有“跨界并融”的综合效应,体现了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表现出资源利用的涉及面及其效应强度的差异性;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出现的矛盾性及其可控性,对于文旅融合热现象引发的各类负面效应,应当归类探究,强化风险管控。

  • 文旅融合与路径优化
    任以胜, 侯颖,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068-1083. doi: 10.31497/zrzyxb.20250412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对文旅融合研究的系统梳理,回顾和总结了文旅融合的概念内涵以及研究热点,研究发现:(1)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价值引领,文旅深度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文旅深度融合借力并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2)文旅深度融合是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资源、产品、组织、技术等层面的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优化重组,在共同市场中创新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载体,通过从资源融合到产品融合、从产品融合到产业融合,不断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塑造价值链,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的“1+1>2”的过程。文旅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融合和“资源—产品”融合,而是“资源—产品—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具有典型的自组织性、适应性、非线性、涌现性四个特征。(3)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应重点开展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科学评价、实现路径、作用机制、制度供给等研究,不断深化研究内容和创新研究主题,释放文旅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强劲活力,更好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旅力量。

  • 专家笔谈
    苗长虹, 夏成, 金凤君, 马丽, 张文忠, 傅伯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569-583.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1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演进的主干枢纽、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黄河流域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复杂性同时又与外部区域具有近远程耦合关系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复合系统。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五年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传承发展实现新突破,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流域产业经济在创新、绿色、协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有所增强,产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资源环境效率大幅度改善。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需要在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会窗口,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升级,统筹协调好人—水—粮—能—碳—生态之间的纽带关系,加快实体性有边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协同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河流域现代化道路;通过持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拉动、高水平开放,推动流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挥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和绿色能源重要生产基地的作用,加快推进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建设。构建以人水关系为核心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模型,从纽带关系的角度理解整体性,从临界阈值的角度理解系统性,从远程耦合的角度理解协同性,是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焦林申, 张敏, 甄峰, 张姗琪, 秦萧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584-599.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2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不仅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落实以民生福祉为发展根本目的的福祉发展观的重要抓手;然而现有研究侧重于空间要素和技术方法,对人的关怀不足,存在“见地不见人”的问题。基于对理解发展和福祉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面向居民福祉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居民福祉为价值标准,以动态监测、精准评估和及时预警为主要内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关键技术支撑的智能模型体系;并以常熟市为例构建应用情景,展示模型体系在落实福祉发展观、推动智慧规划转型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可为CSPON建设和实施监督体系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支撑。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朱紫阳, 常中兵, 谭宾, 陈睿, 李炘妍, 郑华健, 康昕怡, 孙端, 彭小桃, 王腾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600-617.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3

    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是保障自然资源监管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在综合感知、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挑战,构建“智能感知—动态认知—精准管控”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技术体系。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数据感知网络,实现融合多源大数据的实时感知与快速识别;通过空间格局、过程耦合、要素关系、人地关系等多维度指标的动态分析,开展自然资源格局过程、要素关联、态势预警等深层次分析;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手段,实现自然资源的全要素耦合分析、全过程周期管理、全空间用途管控。并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监管为例,介绍其在实现耕地综合感知、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实现路径。

  • 自然资源观察
    金晓斌, 韩博, 李权荃,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287-301.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中国应对土地退化挑战、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有待提升,以支撑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5.3提出的土地退化中和(LDN)概念,建立中国国情下面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框架与逻辑主线,提出实现LDN的关键研究问题。 结果显示: (1)LDN的发展体现了国际生态修复项目从分散到融合的过程,其概念框架与实施逻辑具有基础性与普适性,可为中国探索系统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2)面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聚焦一个问题(土地退化)、借助一个指标(退化土地占比)、实现一个目标(LDN),遵循“调查分析—退化识别—中和目标—中和布局—中和措施—中和监测”的递进式规划逻辑;(3)面向LDN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关键内容包括问题诊断、优先区识别、修复单元划定、监测机制设计等,有待研究深化。为促进LDN概念本土化,建议建立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平衡(生态“退修”平衡)机制,以避免、缓解和修复国土空间全地类的数量、质量、生产力流失与退化为目标,统筹规划编制与项目实施。

  • 自然资源观察
    田亦尧, 武润良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302-315.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2

    “双碳”目标是否写入以及如何写入“国土空间规划法”是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建设和“双碳”目标法治保障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现有的规范性文件和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进行检视,可以采用“系统融入+专项嵌入”的“双碳”目标全方位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模式,通过明确“双碳”目标的周期性和空间性原则,构建规范表达的专门性制度体系。通过提出程序性与实体性并重的立法体例优化方案,完善相关部门行政事权配置,科学设置法律责任,做好“国土空间规划法”与能源立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等立法工作的衔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保障。

  • 其他研究论文
    罗静, 甘依霖, 朱媛媛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367-381.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6

    流域是融合发展与安全的空间载体,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区域,流域空间治理已成为当前省域、市域尺度空间规划的重要切入点与战略性工程。按照“尺度衔接—价值实现—路径优化”的基本脉络深化流域空间治理的理论认知,并以湖北省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流域空间治理,应立足人水关系,统筹自然边界与行政边界,协同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分区管理侧重;(2)基于“四化同步”经济基础与自然生态系统资源,湖北省流域空间的经济—生态价值分异明显,部分流域单元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处于相对不平衡阶段;(3)空间多元价值的实现能够有效指导流域分区分类治理,湖北省流域治理分区包括四化建设复合型、宜居城镇建设型、现代农业发展型、生态安全保护型和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复合型。研究结果可为深化流域人水关系、确保流域治理规划的实施落地提供指引。

  • 其他研究论文
    李早, 成庚, 汪强, 高鸣飞, 方群莉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402-422.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8

    传统村落空间的高品质建设成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破题方向,对空间认知和活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展开区域和村落两个层级的组合分析:在区域层面,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分布密度、空间分异等特征展开解析;在村落层面,基于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对村落空间在数据获取和利用中的数据通道、技术适用性展开实证论证。研究表明:徽州传统村落呈现逐批次高度集聚的分布趋势,对村落间同质化竞争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进而对此构建协同交互技术解析村落间的共同、分异特征,实现空间的优化设计应对。所形成的技术体系与方法论可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活态激发空间品质,对地域性传统村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专家访谈与笔谈
    黄耿志, 李郇, 张文忠, 林坚, 田莉, 张京祥, 朱介鸣, 王世福, 叶裕民, 李志刚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 1-19. doi: 10.31497/zrzyxb.20250101

    中国城市化已经从注重增量开发的城市建设时代进入到注重存量优化的城市更新时代,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下半场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针对这个命题,邀请了来自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价值导向下城市更新如何实施的基本问题,深入解析这一问题的关键方面和解决路径,主要从影响城市更新行动的相关制度和战略、城市更新实施的模式和策略以及城市更新产生的潜在负效应等三个重要方面展开交流和讨论。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需要注意以下关键问题:(1)结合事关城市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综合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发挥城市体检的支撑作用,在空间规划、土地整理与供应、开发模式、资金供给、公众参与等方面大力创新面向存量土地发展的城市更新制度;(2)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力的城市更新驱动新模式,保障城市更新的公共性、效率性和公平性,政府方面要通过放权赋能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市场方面要重视发挥社会资本与国企资本合作的优势,社会方面要积极发挥物业权利人的主体性作用;(3)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发挥城市更新对住房保障的积极作用,调控和消除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保护和社会资源公正配置的损害,加强探索维护历史文化和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城市更新模式。最后呼吁地理、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共同推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城市更新理论研究,为世界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 专家访谈与笔谈
    宋伟轩, 陈浩, 崔璨, 刘亚霏, 仝德, 郭飞, 曾鹏, 董慰, 冯淑怡, 许熙巍, 邓羽, 郎嵬, 唐燕, 肖扬, 肖超伟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 20-38. doi: 10.31497/zrzyxb.20250102

    在中国城镇化2.0阶段,城市更新构成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式,其本质是提升资源要素配置利用效率、增强空间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与强化城市发展韧性的高质量发展过程。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改革发展目标,来自地理学、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的15位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从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概念内涵、价值理念、实施方式与路径、制度政策环境建设及绩效评价方法等不同视角和维度,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的理论、方法与路径问题。具体而言:(1)在概念内涵上,可持续城市更新应理解为目标的“可持续性”和实施的“可持续性”。(2)在价值理念上,强调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并共享收益作为构建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基本经济理念,同时注重将城市更新融入城市文化遗产空间治理、社会空间治理和生态空间治理,从而形成基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韧性”多维系统视角组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3)在实施方式上,必须有效平衡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产权人和社会的利益,注重保障和完善国有企业参与城市更新的机制建设,通过特许经营等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更大参与热情,各方合力推动城市建设从“面向供给”向“面向需求”的模式转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更新的实施应更加注重多元参与式设计,注重从人民可感知的微观社区尺度上嵌入公共服务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技术等要素,统筹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和管理实施。(4)在制度政策环境建设上,总体上应面向新时代的城市更新产品、治理和模式构建新需求,营造适应性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制度政策环境,特别是要围绕城市更新中“人、地、钱”等关键要素,从用地规制、资金筹措、组织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5)应从“人民视角”出发,构建可度量、可比较的人民城市城市更新绩效评价体系。

  • 生态保护修复与管理
    唐辉, 彭建, 徐冬梅, 吴健生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768-2782. doi: 10.31497/zrzyxb.20241202

    开展大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中国应对生态系统退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作为生态修复的参照基准与目标指南,是保障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开展的必要依据。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展开针对性探讨。聚焦什么是生态修复基线、有何特性、如何划定等关键科学问题,从理论认知、划定框架及关键议题三个方面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的概念定义、划定方法及未来研究方向展开了论述。研究认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具有指标综合性、时空二维性和动态适应性三大基本特征。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包括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生态修复参照系统选取、时空整合生态修复基线划定三大步骤。聚焦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及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等关键议题,研究指出生态修复基线划定应高度强调系统思维,以实现可持续性为基线指标选取的核心导向,关注社会—生态系统综合视角,实现基于社会—生态过程、面向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综合提升的生态修复基线划定。本文明确界定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框架,可为科学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应苏辰, 金晓斌, 韩博,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897-2911. doi: 10.31497/zrzyxb.20241210

    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的内涵、体系和方法,对于推动土地整治行业规范管理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耦合“多层级结构—全生命周期”视角,解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的转型过程、理论定位、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结果表明:(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的重要组分,逐步实现了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适应性转型;(2)针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尺度和全流程实施的演化趋势,耦合多层级结构和全生命周期视角,初探了监测评价体系,涉及整治统筹规划、单元规划和方案编制层级,涵盖整治前、中、后周期;(3)通过构建三级八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框架,探讨了监测评价类型的潜在维度和指标,配套了数据收集和体系构建、权重确定和结果修正、呈现形式和场景分析的评价支撑方法,并展望了数据端、方法端、管理端的实践路径。研究可为地方具体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工作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郑倩倩, 唐承财, 韩莹, 张瑛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924-2945. doi: 10.31497/zrzyxb.20241212

    促进社区共同富裕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分析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过程,揭示其影响机制与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经历了由“依托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探索社区共同富裕”向“依托生态产业体系全面促进社区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转变,林区政府和国家公园管理局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乡村能人作用减弱,旅游企业作用增强,村民与行动者网络关联程度渐趋加深,文旅资源与生态产业逐渐释放更强效应。(2)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是关键行动者、村民和异质行动者等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3)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在发展中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在某一路径上逐步强化,形成“生成—创造—锁定—解锁”的实现路径,需通过掌握路径基本演化规律、科学有效识别问题、积极动员村民全过程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数字思维等具体实施路径来推动最终目标的实现。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社区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 专家访谈
    罗静, 夏军, 郝芳华, 汪芳, 赵雪雁, 王成, 陈诚, 柯新利, 许继军, 路旭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1): 2505-2524. doi: 10.31497/zrzyxb.20241101

    流域是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于一体的复杂地理空间系统。为推进以流域人类活动空间协同与高水平治理为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特邀请流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的10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全域整治与区域调控、演变规律与协调模式、实践机制与治理范式等三大视角,围绕流域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流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与空间治理路径、流域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服务等三条主线展开。主要结论有:(1)全域尺度流域资源配置与污染整治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全流域视角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配置体系需以“节流”为重点,以“开源”为支撑,从工程和非工程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深度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流域面源污染系统治理修复工程应围绕提升源头监测和负荷估算能力、加强治理修复系统性设计、健全协同管理机制三方面工作进行。(2)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化规律、人类活动空间的高水平治理与人地系统的协调发展。流域系统人地关系演化经历了城乡系统对环境变化、文化响应的长时序、多尺度的地方适应,呈现出典型的动态适应性、多尺度空间关联性和历史依赖性的特征。流域人类活动空间治理需要从资源要素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多尺度多维度联动以及全局性与差异性等方面予以重视,共促流域人类活动空间治理从碎片分割走向整合协同。推动流域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应从系统思维出发探究内部要素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促使系统形成合理化的要素组合、高效化的组织结构和多功能的协调耦合状态,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统一。(3)流域农业生产的绿色集约化转型与生态系统的治理模式。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建立在系统内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优化基础上。一方面,从污染防控实践出发,农业生产转型必须坚持农用化学品使用强度减量化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道路。优化耕地系统布局,促进耕地系统向创新要素集约型转型,可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流域的生态治理理念从“重生态”观念转向“重治理”理念,以河长制、生态补偿为代表的制度建设是现阶段流域治理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缺少系统性的机制框架,尚未形成流域上下游、干支流、江湖协同的共抓大保护格局。未来机制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多角度出发,确立总体路线图和实施路径,创建多元化生态补偿融资模式,明确生态补偿对象、责权利方式和效益回报模式。上述观点,可为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 专家访谈
    谭荣, 沈镭, 邱少俊, 刘伯恩, 朱道林, 曹正汉, 吕宾, 范振林, 石敏俊, 王荣宇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1): 2525-2540. doi: 10.31497/zrzyxb.20241102

    新时期以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这轮改革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作出的一项包括价值理念、体制机制、制度体系、管理模式等内容的系统性创新。来自管理学、经济学、资源科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以及自然资源管理实践领域的10位专家学者,以访谈的方式从背景、问题、导向、机制、制度、模式和启示等维度,探讨了新时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意义。具体而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一项重大任务。它旨在解决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亟需健全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两类体制机制的内容。当前国家正在通过推动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来优化中央和地方关系;通过健全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机制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明确了改革的要求与方向。中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创新,具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意义,能够为丰富产权理论做出新的贡献。

  • 研究论文
    孔凯, 李鹏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259-2275. doi: 10.31497/zrzyxb.20241001

    特许经营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系统研究社区特许经营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国内外典型实践案例,运用多案例比较等方法,对国家公园社区特许经营实践进行逻辑分析与模式比较。 结果表明:(1)国内外社区特许经营实践逻辑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目标逻辑为通过对社区经营赋权以兼顾国家公园保护与社区自主发展,主体逻辑为将与国家公园高度利益相关的社区作为受许人,授予逻辑为非竞争性的定向特许,经营逻辑为多方介入给予帮扶、一级特许与两级特许并存。(2)社区特许经营与非社区特许经营在指导理念、特许目标、特许方式、特许结构和帮扶支持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是一种新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模式。基于此,从健全社区特许经营的顶层设计、理顺社区特许经营的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特许经营的帮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 研究论文
    张引, 楼颖, 舒全峰, 李晟之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364-2382. doi: 10.31497/zrzyxb.20241007

    采取何种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成效?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选择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17个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单因素方差、逐步回归分析,比较统治、分治和共治三种治理模式的社区居民成效感知差异,以及影响社区居民成效感知的其他要素。研究发现:(1)社区居民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成效感知最为积极,对经济成效感知最为消极;(2)共治模式在三个维度表现最优,统治在生态、社会维度较次优,而分治在经济维度次优;(3)社区居民成效感知还受到地理空间特征、经济社会属性等因素综合影响。各类治理模式都存在其优势与劣势,共同治理也并非是解决所有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灵丹妙药”。提倡开展因地制宜的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选择。研究扩展了IAD框架的应用场景,深化了对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理论认识,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协调提供经验启示。

  • 其他研究论文
    陈诚, 吴柯, 陈江龙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399-2417. doi: 10.31497/zrzyxb.20241009

    绿色化转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以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过程的理论分析为基础,运用文献调查、访谈与问卷调查、脱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过程和投入品减量增效的趋势。结果表明:201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连续发布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引导农户施用替代性肥料、开展绿色防控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推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减量化。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先于其他地区五年左右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和减量化,但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仍旧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受复种指数和产出密度的影响,长江下游化肥农药使用强度远高于上游地区,在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下,产出密度和复种指数与化肥农药使用强度逐步脱钩,但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的持续推进还将面临装备、设施、人力资本投入“飙升”等挑战。

  • 其他研究论文
    黄安, 王燕, 田莉, 刘琳欣儿, 夏菁, 梁印龙, 孙敏轩, 庄元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450-2470. doi: 10.31497/zrzyxb.20241012

    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全球碳系统的重要系统之一,在实现全球碳中和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建立了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治理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内涵机理,总结梳理了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的研究历程、基础测算方法以及模拟预测方法体系,并初步建立了土地利用系统碳中和的优化路径和工具箱。当前,有关土地利用系统碳排放量、碳汇量的测算基础研究已较为成熟,研究重点已从基础研究转向了影响因素全面挖掘、碳减排增汇定量预测模拟以及碳中和路径研究等。但仍存在缺乏碳排放和碳汇基础测算当量系数的区域性校正;理论分析框架缺少治理维度影响因素的考量,进而缺少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优化的协同治理情景模拟研究;碳效应情景模拟缺少成本与收益分析;碳中和的治理技术与工程技术尚处于研发、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优化路径等不足。未来,可从深化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复杂系统理论框架及视域研究、加强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拓展土地利用系统碳中和协同路径研究、深入开展土地利用系统碳中和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深度融合并搭建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与国土空间“规—建—管”体系及平台等方面深入推进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的研究,为“双碳”背景下的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 其他研究论文
    刘春, 张尚武, 冯健, 应申, 赵志庆, 董慰, 李宪文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497-2504. doi: 10.31497/zrzyxb.20241015

    “多规合一”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精细化的要求,需要精细的“城区”空间数据做支持。但以往的城乡识别缺乏统一的“城区范围”概念内涵和划定标准,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科学决策带来一定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6月发布的《城区范围确定规程》提出了系统的城区范围内涵和划定方法。该方法基于高精度测绘和人居环境评估两个核心逻辑,确立了侧重于城市人居环境的“城区范围”和侧重于实际建设状态的“城区实体地域范围”。这一成果目前已应用于国土空间监测等方面。然而,现有城区范围的划定方法尚处于初步构建阶段,未来仍需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 新质生产力专家访谈
    金晓斌, 沈镭, 黄贤金, 邓祥征, 胡守庚, 柯新利, 吴志峰, 赵多平, 刘晶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11-2028. doi: 10.31497/zrzyxb.20240901

    中国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逻辑与路径,邀请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学者,就“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管理的逻辑关系、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与功能、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启示与要求、促进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重点领域,以及新质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与践行“双碳”目标、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建设、重塑城乡协调发展新形态、保障粮食安全与助推农业强国建设路径等前沿议题发表观点。旨在深入解析这一议题及相关关键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新质生产力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为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应特别关注以下关键问题:(1)面向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多部门协同的自然资源系统管理与机制创新;(2)面向综合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与强化关键资源供给稳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重点领域与路径;(3)面向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的“数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

  • 有机更新与活态化
    魏成, 刘付强, 杨程, 成昱晓, 沈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867-1886.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8

    快速城镇化对传统村落产生深远影响,厘清其对保护利用造成的刚性约束与驱动条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珠三角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长时段的跟踪调研与回访为支撑,基于快速城镇化所带来冲击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尝试构建针对性的保护约束及活化利用研究框架,揭示珠三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主要挑战、进展和发展前景。结果显示:(1)保护利用挑战主要体现在整体格局、聚落空间等物质要素的异化与受损,亦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多、投入成本高昂等约束;(2)快速城镇化也是珠三角传统村落活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城市功能延展、人口集聚与消费潜力等促进了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的“补救”、以多元主体为助力的“自救”、社会企业介入下的“垂救”、紧抓政策机遇的“抢救”等保护利用新进展。研究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条件,展望了新时期珠三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趋势与发展前景。

  • 多功能性与价值实现
    何硕研, 夏薇, 孙小宇, 杨钢桥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906-1923. doi: 10.31497/zrzyxb.20240810

    提升乡村舒适性水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求、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土地综合整治为舒适性驱动型乡村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基于地方消费主义理论、乡村多功能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乡村舒适性的概念框架与指标体系,从土地利用多功能视角解析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舒适性的影响机理,利用武汉都市圈6个区县10个旅游村庄村民和游客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双重差分法探究研究区域舒适性水平以及土地综合整治的舒适性提升效应。研究发现:(1)乡村舒适性是一种体现地方消费品质量、具有消费性功能、能够满足外来游客对乡村式生活与本地村民对生活品质需求、促使人们感到舒服安逸的乡村特性,包括自然舒适性、生产舒适性、社会舒适性和文化舒适性。(2)由于村民和游客需求不同,两者对乡村舒适性的评价存在差异。(3)村民视角下土地综合整治能显著提升乡村舒适性总水平及各维度水平,且具有稳健性。因此,今后应增加整治资金的投入、扩大整治范围,在充分考虑村民和游客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村民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 刊后语
    程叶青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2008-2010. doi: 10.31497/zrzyxb.20240816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朱鹤, 高翔宇, 张生瑞, 张桐艳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493-1511.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1

    旅游资源的认知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传统的旅游资源研究、保护和开发通常依托于单体展开,而忽视了资源的集聚特征和组合价值。聚焦旅游资源区域组合,以国家战略导向和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需求为背景,重新梳理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相关研究基础;面向旅游资源价值转化和可持续利用,从地域特征、组合特征和价值特征三个方面分析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内涵;基于多源异构数据,以自动化识别为目标,结合知识图谱、文本分析、图像分析等技术,提出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识别思路、方法和技术体系;归纳出旅游资源区域组合划定的原则与依据、旅游资源区域组合模式与方法、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评价体系、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价值转化路径和旅游资源区域组合开发保障体系五大关键问题,力求推动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新质生产力专家访谈
    王金伟, 陆林, 王兆峰, 魏敏, 宋瑞, 杨勇, 白凯, 林明水, 虞虎, 朱鹤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643-1663.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9
    PDF全文 (1639) HTML (1621)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核心动力,是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支撑。为了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并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战略路径,特邀请区域经济、数字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基于“问题导向—创新思维—路径机制”的逻辑思路,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机遇与挑战、核心内涵、动力机制、创新路径等内容展开。主要结论如下:(1)科技革命下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增长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催生出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并不断释放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旅游创新软硬环境缺乏系统化建设、旅游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传统旅游业的复杂性带来的创新发展阻力以及新技术新动能转化带来的“阵痛”等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开拓旅游新质生产力可以重点关注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培育旅游业新质劳动者,优化整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全面提升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2)新发展理念下创新成果向现实旅游生产力转化的核心标志与动力机制。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具体特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现代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素整合和供需匹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3)国家战略导向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与科学图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已成为旅游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与此同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旅游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也日益突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资源流通不畅、旅游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能效,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深化旅游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旅游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提升旅游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上述观点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理解,同时也能为推动旅游强国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 蒋卫国, 王晓雅, 荔琢, 凌子燕, 邓雅文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241-1261.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1

    城市湿地在城市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功能。国际湿地城市是《湿地公约》推行的表彰城市保护湿地取得成就的荣誉举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目前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引领和指导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本文对接国际湿地城市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试图探索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协同的新路径。(1)全面梳理了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申报认证流程,总结了中国13个湿地城市的创建经验。(2)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的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举措。(3)未来趋势应面向“国际公约组织—创建成效监测—发展指标评估”促进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探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城市建设”促进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围绕城市湿地的“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综合评估服务”开展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支撑。

  • 刘雨婷, 覃盟琳, 欧阳慧婷, 蒋红波, 吴欣芋, 罗丁丁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358-1383.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7

    在新时期中国大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国土空间资源的高效、持续和公平配置成为必须开展的基础研究。以位于中国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域的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下的供需匹配过程量化、PLE-ES供需象限矩阵的分析方法,分析国土空间资源配置过程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匹配特征,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体系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资源配置优化方法。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2020年广西国土空间资源支持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30,调节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33,供给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06,文化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03。总体表现为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供不应求,调节服务和供给服务供过于求。配置质量方面除调节服务协调度(C)均值为0.16外,其余三类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C)均值大于0.60,均表现为配置公平高效。(2)生产资源供需匹配关系以“高供给—低需求”区为主,生活资源以“低供给—低需求”区为主,生态资源以“低供给—低需求”“高供给—低需求”区为主。(3)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关系为价值导向,将广西分为桂西资源富集区、桂东东融发展区与北部湾经济区三个资源配置优化一级单元,识别其国土空间资源源地和需求地,构建促进区域协同合作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国土空间资源流转“一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