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选
    |
    自然资源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自然资源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黄贤金, 贾铠阳
    2025, 40(11): 2885-2897.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资源环境变化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自然资源学需深化理论内涵、完善学科体系,以回应人口资源矛盾等现实挑战。在回顾自然资源学发展脉络基础上,聚焦“空间—要素”相互作用与冲突协调,提出以“空间—要素—规划”为核心的自然资源规划学科建设构想。学科建设以“空间定位—要素配置—规划协同”为逻辑起点,依托地域分异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揭示空间规律、优化要素配置、构建空间支撑三方面搭建学科内容体系。未来应以本土化知识创新为引领,交叉型课程体系为支撑,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驱动,推进自然资源规划学科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与国土空间治理实践,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 自然资源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金鑫龙, 张学斌, 陈贤斐, 罗君
    2025, 40(11): 2898-2919.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s)理论,援引“五育并举”倡议,构建景观综合育人理论框架,阐释景观教育、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源教学之间的融合机理。搜集并整理专家对中学地理教材插图打分和甘肃研学旅行线路集锦数据,采用分类统计、核密度估计和MaxEnt模型预测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评估中学地理课程自然资源部分与甘肃省研学点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进而探索价值评估赋能自然资源教学创新的路径。研究表明:(1)数字景观以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等形式在理论教学中传达数字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学生在研学实践中通过观察、体验、调研等活动感知实体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量能作为自然资源课程教学素材选取和实践基地选择的重要依据。(2)“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等章节插图承载的价值量较高,多图混合编排能较好地传达教育价值和精神价值,章节封面插图的编排能传播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精神价值之间存在相关性,价值评估研究为教材修编赋能图文案例选取、编排方式创新、视觉效果优化和思政元素挖掘。(3)甘肃省研学课程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性,兰州市及周边县区是各类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主要高价值区域,河西走廊的高价值区集中于绿洲和城市,各类价值分布均与区域中小学密度高度相关,价值评估研究为研学产品开发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提供策略。研究对调整各层次自然资源教学策略与目标、分配教学资源、探寻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其他研究论文
  • 其他研究论文
    曾鹏, 生馨蕾, 蔡良娃, 解永庆, 李晋轩, 魏琛朋
    2025, 40(11): 2920-2934.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陆海统筹是中国陆域—海域空间利用与资源协同的核心价值导向,为建构陆海统筹多维目标下人地(海)交互作用的沿海人居环境系统,提出“陆海统筹关键带”概念及其“支撑带—核心带—关联带—腹地带”空间结构。陆海统筹关键带在范围界定、层级结构、研究重点和发展维度方面落实了沿海人居环境系统研究视角,遵循“空间结构—地文格局—生态网络—人居秩序”的研究思路,耦合“生态—经济—空间—文化—社会”多维价值,并提出重点议题。陆海统筹关键带聚焦沿海人居环境系统视角下城市尺度的人地(海)关系协同和陆海多维价值统筹,提出明确的空间对象和空间载体,将进一步推动陆海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一体化,促进沿海人居高质量发展。

  • 其他研究论文
    马学广, 蒋策
    2025, 40(11): 2935-2955.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底光缆为代表的国际数字基础设施在信息传输、经贸稳定和军事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能够为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提供坚实支撑。基于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理论框架以及全球海底光缆网络分布格局,识别全球互联网门户进而筛选三级尺度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研究发现:(1)海外战略支点是互联网门户的进一步延伸,各尺度的选择逻辑相互嵌套塑造了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理论框架;(2)全球海底光缆分布具有空间非均衡性,尺度叠加后形成“一重三极三廊”分布格局;(3)中国海外战略支点呈现“核心—拓展—边缘”六大战略区布局。研究成果可以丰富海底光缆与战略支点研究框架,为深化拓展中国海外利益提供理论借鉴和政策启示。

  • 其他研究论文
    张周益, 成金华, 宋益, 张亿军
    2025, 40(11): 2956-2978.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地缘政治、大国博弈和资源民族主义等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镍钴海外供给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然而,很少有研究定量分析它们对自主供给的影响。基于此,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模拟海外供给不确定性对镍钴自主供给的冲击,分析5种对策及其协同实施的积极作用。结果发现:(1)相较于海外供给扩张,海外供给紧缩对自主供给的冲击更大,它可以增加短中期镍钴一次供给,但削弱了长期一次供给和镍二次供给能力。(2)开采类对策对自主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突破储量限制总是必要的。(3)回收类对策可以有效抵御低海外供给紧缩的冲击,但对一次供给有消极影响。(4)多对策协同有助于实现一次和二次供给的耦合配置和应对更高程度的海外供给紧缩。

  • 其他研究论文
    何亚芬, 潘依玲, 谢花林
    2025, 40(11): 2979-2998.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文化振兴双向赋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基于“人—文—术—业—制”五维协同视角,系统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文化振兴双向赋能的基本逻辑、作用机制与关键路径。研究表明:生态资源与乡村文化具有共生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文化振兴双向赋能体现了理论必然性、制度必要性和实践可行性三者的统一,通过资源整合、经济激励与文化认同重塑三大机制实现双向赋能。提出多元主体培育与激励路径、文化保护与创新驱动路径、数字技术赋能全链条路径、生态文化产业增值路径、规划引领政策协同路径等关键路径,破解二者双向赋能的现实困境。

  • 其他研究论文
    欧阳逸斐, 谢涤湘, 常江, 黄国燊
    2025, 40(11): 2999-3015.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广州市典型的榕树空间为例,研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与地方依恋对城市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环境责任行为受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中社会关系和娱乐服务维度的正向影响;(2)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关系和娱乐服务对地方依恋产生正向影响;(3)地方依恋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表现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能够通过“社会关系—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和“娱乐服务—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两条路径对居民环境责任行为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城市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 其他研究论文
    王亚男, 吕晓
    2025, 40(11): 3016-3029.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社会—生态系统框架,融合韧性、适应性循环以及嵌入理论,系统性、阶段性地解剖了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乡村韧性的理论过程,并以沈阳市沈北新区稻梦空间为例,深入探讨实践中推进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具体作法和成效,以此总结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赋能乡村韧性的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1)在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乡村资源系统(RS)、治理系统(GS)、资源单位(RU)、行动者(A)在复杂情境下产生多种有效互动结果来提升乡村韧性,推进乡村“资源开发维持—资源流通管理—资源停滞衰败—资源更新重组”的适应性循环过程。(2)市场机制以土地价值显化为经济动力,以实现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内部资源单位的可持续性利用为生态动力,以带动乡村资源要素结构重组和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为系统和社会动力,实现乡村韧性提升。(3)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赋能乡村韧性的实现路径要以“政策机遇+市场嵌入”为开端,以“主体深入+协同共治”为中端,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为末端,耦合多主体、多要素实现乡村转型升级。不同乡村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以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市场活力为入手点,寻找适宜方式开展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而实现其韧性赋能效应。

  • 其他研究论文
    陈倩茹, 吴倩, 彭思卿, 谢花林
    2025, 40(11): 3030-3047.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是破解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资金需求量大、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environment-oriented Development,EOD)有助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现市场化自平衡。以矿山生态修复EOD模式为例,在概念界定和逻辑梳理的基础上,概述矿山生态修复EOD模式的运作流程和实施环节,提炼资本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两类核心机制,结合国内实践解析内嵌矿山生态修复EOD模式的主要路径:土地指标置换、废弃资源利用、生态产业导入和碳汇经济模式。未来可进一步完善采矿用地土地用途转化的政策支撑,加大民营资本参与力度,强化风险应对能力,同时从规范用地指标交易细则、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政策体系、创新盈利模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其他研究论文
    蔡超岳, 唐健雄, 李志远
    2025, 40(11): 3048-3072.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协同学理论深入剖析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演化机制,以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哈肯模型、HP滤波分析法探究二者协同演化特征,结合障碍度模型分类诊断“病症”并设计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历经“稳步提升—急剧下降—温和复苏”三个阶段,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空间上表现为“低值连片、高值散落”格局。(2)生态文明建设被识别为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助力复合巨系统的协同演化升级,该过程历经“缓步提升—二次发育—加速升级”三个阶段。(3)复合巨系统的协同演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初级和中级协同区此消彼长、较高级协同区格局稳定、高级协同区零星散布的特征。(4)黄河流域协同演化的整体障碍由生态环境主导演变为经济发展主导,各地级市的主要障碍因素也由多元分化演变为以经济发展或社会民生为主。为此,在新发展阶段,流域层面应采取因势利导,加强区域协同联动的提升策略;各地级市则应因地制宜,分类精准施策。

  • 其他研究论文
    肖东洋, 罗宇宏, 李明秋, 牛海鹏
    2025, 40(11): 3073-3095.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解析不同时空尺度上碳排放效率演变规律,揭示多维要素对碳排放效率的驱动机制,对于科学制定差异化和多元化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6—2022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碳排放效率,然后通过空间分析法、基尼系数法揭示了市级尺度和区域尺度上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解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制约关系。结果表明:(1)市级行政区尺度上河南省17个地级市碳排放效率差异显著且多数未达最优,不均衡现象显著;碳排放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中心与边缘差异特征。(2)河南省碳排放效率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豫中地区碳排放效率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碳排放效率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南、豫北和豫西。(3)河南省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在市级和区域尺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未来,河南省应根据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尺度差异性,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合理引导能源消费等方面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以促进河南省碳排放效率的全面提升。

  • 其他研究论文
    刘浩冬, 徐秋艳
    2025, 40(11): 3096-3116.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GML模型测算出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并以空间自滞后模型和包含空间溢出效应与时空异质性的混合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局与局部、时间与空间、直接与间接等多维度论证了绿色金融对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的时空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有助于提升本地区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抑制作用。当地理距离达到1950 km时,空间溢出效应出现明显的地理衰减边界。(2)随着时间推移,绿色金融对本地区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而对周边地区的抑制作用则呈现波动性增大的变化趋势。(3)在水电和核电贫瘠地区,绿色金融对本地区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周边地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4)绿色金融主要通过电力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升和电力结构优化等机制来提升电力行业碳减排效率。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和能源政策、推动碳减排进程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 其他研究论文
    许莹莹, 高红贵
    2025, 40(11): 3117-3139.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边随机前沿模型,评估碳减排目标约束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补偿”溢出效应、“遵循成本”挤出效应和净效应。结果表明:(1)碳减排目标约束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双边效应,且溢出效应占主导地位。溢出效应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上升6.468%,挤出效应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1.655%,两者角力使净效应提高4.814%。(2)双边效应具有时空变化特征,双边效应综合作用下的净效应随时间呈“U”型曲线,并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最强、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3)地方经济增长压力、资源禀赋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使双边效应具有异质性表现。研究拓展了对中国式碳强度目标管理以复杂方式影响城市绿色发展的理解,有助于政府把握碳减排目标约束政策设计的切入点。

  • 其他研究论文
    吴绍娜, 胡珍珍, 任向宁, 郑维嘉, 刘海东, 陈思敏, 罗欣荣, 吴楚宁, 付浩, 李亚宁
    2025, 40(11): 3140-3163.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是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探索。以珠海市为研究区,按照“关系解析、主体确定、底线管控、统筹协调”的研究主线,围绕资源禀赋同配性、服务功能同配性以及区域协同发展同配性三个维度,构建耕地集聚主控因素评价体系,并综合运用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三维魔方模型、Logistic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构建了耕地集聚空间决策模型和耕地集聚保护空间布局决策模型,谋划多目标权衡下最优化的耕地集聚空间布局。研究发现:(1)耕地保护集聚区划定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本底条件与生产、生态等服务功能以及规划协调匹配度等方面需求,珠海市耕地集聚主控因素评价结果总体内部分布差异较大。(2)珠海市耕地集聚潜力中高等级地块面积比为43.24%,在99.90%置信度下,地块耕地集聚潜力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空间聚集性;通过耕地集聚保护空间布局决策模型进一步优化,识别出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有髻山西北部、斗门区莲洲镇、白蕉镇中部和金湾区平沙镇、红旗镇等优势区域。(3)识别出珠海市资源禀赋导向型类型区、服务功能导向型类型区、区域协同发展导向型类型区三种类型耕地保护集聚区共59.84 km2,占比分别为65.85%、1.05%、33.10%,并提出差异化的整治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面向“大占补”制度建设需求背景下协调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牛强, 阿吉艾比布拉·艾尼瓦尔, 伍磊
    2025, 40(11): 3164-3181.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住区土地利用绩效的提升对于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与提升社会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新建住区,但目前还缺乏住区土地利用绩效的动态监测、评价方法。以人—地协调理论为指引,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从“动静—规模—方向”三个维度探究长时序人口迁移行为,构建新建住区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估模型。以2018—2023年的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利用时间序列聚类分析技术,识别土地利用绩效的发育过程和演变趋势类型,将研究区的新建住区分为快热快稳型地块、慢热趋稳型地块、迟缓发育型地块、慢热发育型地块、波动发育型地块、动态失稳型地块,发现各类型住区复杂的空间异质性及阶段性发展特征,进而探讨影响土地利用绩效发育态势类型的主要因素。

  • 其他研究论文
    董珏娴, 彭双云, 崔毕婷, 金荣
    2025, 40(11): 3182-3200.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111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城镇化加剧了“三生”空间冲突,山地城市群因地形复杂、生态脆弱,冲突呈现显著的多尺度分异特征。厘清其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机制,是实现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的关键。以滇中城市群为例,构建集多功能评价、耦合协调度计算与地理收敛交叉映射(GCCM)于一体的分析框架,系统解析格网、乡镇和县域三个尺度下的耦合协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具有典型的尺度依赖性,随尺度变化呈非线性波动,乡镇尺度协调性最低,县域尺度协调性最高;主导驱动因子随尺度由自然转向社会经济因素递进转变,山地地形对尺度传导具调制作用。据此,提出“格网监测—乡镇调控—县域统筹”的多尺度协同治理思路,以支撑山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