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吴绍娜, 胡珍珍, 任向宁, 郑维嘉, 刘海东, 陈思敏, 罗欣荣, 吴楚宁, 付浩, 李亚宁
								
								
							
							
							
								
                            	
                            
                        	
							
	                         	
	                         	
	                         	
	                         	
	                         	
	                         	
	                         	
	  							
	                         
							
								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是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探索。以珠海市为研究区,按照“关系解析、主体确定、底线管控、统筹协调”的研究主线,围绕资源禀赋同配性、服务功能同配性以及区域协同发展同配性三个维度,构建耕地集聚主控因素评价体系,并综合运用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三维魔方模型、Logistic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构建了耕地集聚空间决策模型和耕地集聚保护空间布局决策模型,谋划多目标权衡下最优化的耕地集聚空间布局。研究发现:(1)耕地保护集聚区划定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本底条件与生产、生态等服务功能以及规划协调匹配度等方面需求,珠海市耕地集聚主控因素评价结果总体内部分布差异较大。(2)珠海市耕地集聚潜力中高等级地块面积比为43.24%,在99.90%置信度下,地块耕地集聚潜力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空间聚集性;通过耕地集聚保护空间布局决策模型进一步优化,识别出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有髻山西北部、斗门区莲洲镇、白蕉镇中部和金湾区平沙镇、红旗镇等优势区域。(3)识别出珠海市资源禀赋导向型类型区、服务功能导向型类型区、区域协同发展导向型类型区三种类型耕地保护集聚区共59.84 km2,占比分别为65.85%、1.05%、33.10%,并提出差异化的整治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面向“大占补”制度建设需求背景下协调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