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

基于体育文化项目的土地再开发:德国多特蒙德旧工业区更新研究

  • 刘小琼 , 1 ,
  • 何丽娜 2, 3 ,
  • 陈恁宇 3 ,
  • 陈昆仑 , 2
展开
  • 1.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 430074
  •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4
陈昆仑(1982-),男,湖北荆门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地理学、环境规划与设计。E-mail:

刘小琼(1992-),女,湖北大冶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户外休闲、环境规划与设计。E-mail:

收稿日期: 2024-04-07

  修回日期: 2024-09-25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2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1259)

Land redevelopment based on sports and cultural projects: A study on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industrial areas in Dortmund, Germany

  • LIU Xiao-qiong , 1 ,
  • HE Li-na 2, 3 ,
  • CHEN Nen-yu 3 ,
  • CHEN Kun-lun , 2
Expand
  • 1. Schoo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 China
  •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 3.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4-07

  Revised date: 2024-09-25

  Online published: 2024-12-26

摘要

旧工业区转型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展,体育文化等新型方式振兴旧工业区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更新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聚焦德国鲁尔区的多特蒙德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历史回溯等方法,深入分析了该项目如何以体育文化项目带动周边地区实现旧工业区更新,研究结果表明:(1)多特蒙德通过把握全球化机遇和实施鲁尔区转型计划,成功地由传统重工业城市转型为可持续、智能的科技城市,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正是顺势而为的一项体育文化主导的旧工业区更新探索实践;(2)球场项目建设过程中,联邦政府和城市政府投入的资本逐渐减少,足球俱乐部的参与也在减弱,社会资本在球场建设和运营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球场扩建显著推动了周边土地利用的转型升级,土地利用由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的绿地和住宅用地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用地,通过用地转型升级,周边地区空间功能得以优化;(4)球场建设提升了多特蒙德的全球知名度,促进了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为主导转型,增加了当地就业率,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从而推动了城市结构更新与现代化转型。通过梳理该项目的发展经验进而总结体育文化项目带动下的旧工业区更新机制,并提出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以期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旧工业区更新提供思路。

本文引用格式

刘小琼 , 何丽娜 , 陈恁宇 , 陈昆仑 . 基于体育文化项目的土地再开发:德国多特蒙德旧工业区更新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1) : 181 -194 . DOI: 10.31497/zrzyxb.20250112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industrial areas is spreading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sports culture 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urban regeneration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Dortmund's Westfalenstadion project in the Ruhr area of Germany, and analyzes in depth how the project has led the surrounding areas to realize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industrial areas with sports and culture projects through field surveys,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s, etc.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1) Dortmund has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from a traditional heavy industrial city into a sustainable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ity by grasp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globaliz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Ruhr Area Transformation Plan, and the Westfalenstadion project is precisely an exploratory practice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area led by sports cul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nd. (2)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ject, the capital invest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the city government has gradually been reduced,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occer club has been weakened, with social capital taking a dominant role i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dium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land use, with the pattern of land use shifting from greenfield and residential areas, which were mainly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ustries,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ba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dium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land use, shifting the land use pattern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ustry-oriented green areas and residential areas to tertiary industry-oriented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land use, and optimizing the spatial functional structure. (4)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dium has enhanced Dortmund's global reputation, promoted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creased the local employment rate, accele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residents, and thus promoted the structural renewal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By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project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old industrial area regeneration driven by the sports and cultural projects construction, we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experience that can be borrowed by China,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ideas fo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old industrial areas in China.

1950s以来,欧美及日本等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结构从重工业经济逐渐转向高技术工业及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经济[1],出现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趋势。以英国伯明翰、德国鲁尔区为代表的全球知名传统工业地区的制造业、采掘业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城市中出现大量的衰败地区以及工业废弃地[2,3],这些旧工业区由于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和日益激烈的国际城市竞争需要而逐渐走向衰落。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对这些旧工业区进行更新改造以及更新改造之后带来的影响如何,成为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早在1940s,西方国家就已经出现了旧工业区更新的理论研究萌芽。学者主要从区域产业迁移角度出发,对旧工业区更新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如简·雅各布斯等[4]揭示和批判了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带来的负面影响。1960s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中传统制造业开始衰退,金融、信息、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开始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一阶段,旧工业区更新被普遍视为复兴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相关理论研究也从单一的经济学视角下产业迁移研究转变为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视角下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如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主要原因、特点及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5,6]以及从政策角度研究旧工业区更新中的政府角色转变[7-9]。1990s以后,西方国家强调旧工业区更新在关注经济收益和改善城市形象的同时,更应关注社会公正、产业协调、人文复兴等,这一阶段旧工业区更新最主要的特点是文化转向,关于旧工业区更新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旧工业区更新的技术设计和实施战略、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等方面[10]。进入21世纪,旧工业区更新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复兴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以体育和文化项目为导向的旧工业区更新通过将废弃棕地改造为文体场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对老工业基地的活化产生了显著影响[11,12],其中德国鲁尔区成功将废弃煤矿转变为体育设施和公园[13,14] 就是典型案例。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旧工业区更新始于1980s后期,这一时期旧工业区的改建基本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方式[15]。1990s中国对旧工业区改造的研究开始出现,相关研究理论和框架基本借鉴西方学界,且研究成果十分丰富[16-18]。部分学者通过深入研究西方的著名实践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为中国旧工业区更新提供借鉴[19-22];也有学者基于中国特殊国情,进行了旧工业区更新理论的初步探索,如旧城改造中的工业区调整以及景观生态修复等[23]。近年来,有关体育、文化等新型方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研究受到关注[24-26],研究表明,北京798艺术区将原工业建筑改造成艺术创意园区,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聚集地[27];而基于上海世博园开发的城市更新项目通过将文化、科技和创意产业相结合,为老工业基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8]
作为全球知名传统工业区的代表,鲁尔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旧工业区更新探索实践。1960s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因煤炭钢铁地位下降、生产结构单一等因素而面临重重困境,煤炭及钢铁工业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解决工厂关闭引发的系列问题,推动经济复兴和城市转型,鲁尔区开始探索产业结构转型,由传统工业为主逐步转向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2010年,鲁尔区成功获评“欧洲文化之都”,实现了由“煤都”到“文化之都”的转型。以鲁尔区的主要城市之一多特蒙德为例,其曾以煤矿、钢铁和啤酒产业为主导,后来由于市场需求变化面临主导产业衰退、就业岗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口外流等问题,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将多特蒙德发展成为鲁尔区的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与商贸业中心。1974年,德国为举办世界杯专门在多特蒙德修建威斯特法伦球场,球场建成后促进了当地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多特蒙德城市结构的更新。类似威斯特法伦球场建设的体育文化项目推动旧工业区更新实践早已有之,近年来,部分学者关注到城市体育文化项目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更新[29-32],但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的短暂推动作用,忽略了其从根本上对城市更新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多特蒙德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为例,分析多特蒙德如何通过体育文化项目促进城市更新发展。如今,传统的煤炭、钢铁等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已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部分老工业基地面临同样的改造、重组问题,多特蒙德的改造也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区域

本文研究对象是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其位于德国北威州多特蒙德市,占地面积约2020000 m2。1974年4月,威斯特法伦球场在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的34枚炸弹的废弃地上建成,成为德甲球队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主场。当时,这片场地附近只有一个简陋的红土地球场,周边基本没有住宅区,分布着大面积未利用空地,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随着球场投入使用,该地区先后举办过世界杯、欧洲杯、欧冠联赛、德甲联赛等世界顶级体育赛事。2005年后,由于赞助商冠名原因,球场官方名称改为西格纳尔·伊杜纳公园球场。作为城市大型体育文化项目,威斯特法伦球场的建设不仅意味着一个知名球场的诞生,其建设开发过程也促进了周边土地的再开发利用,推动了城市空间更新。为了解威斯特法伦球场建成前后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情况,选择以红土地球场为中心,约1000 m为半径划定矩形区域作为本文研究区域,划定范围内包含教育用地(大学)、体育设施用地(体育场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等用地类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文献回溯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中文和外文文献,了解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和历史图集,对多特蒙德的发展历史进行详细的整理、分类、梳理,重点对威斯特法伦球场建设前后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等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2)历史影像解析比对
基于威斯特法伦球场的建设及扩张历程,选取其建设前、重要扩建时间节点前后的关键年份1970年、1990年、2000年和2020年四期球场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影像,并通过影像图确定这四个年份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球场建设前后基础设施状况,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绘制成图进行比较。
(3)实地调查
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考察北威州第三大城市多特蒙德,以步行方式重点考察内城交通和商业、威斯特法伦球场周边地区,并对城市交通、球场周边地区做重点记录,例如拍摄研究区域的建筑、交通路线图等。另外,为充分了解球场项目的来龙去脉以及球场建设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还对威斯特法伦球场管理人员以及游客进行了深度访谈。

1.3 数据来源

多特蒙德的就业结构和就业率等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多特蒙德市经济部门官网(https://www.destatis.de/EN/PressServices/AddressBook/National.html);威斯特法伦球场周边不同类型土地面积数据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影像数据库(https://earthexplorer.usgs.gov/)提取获得;球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来源于谷歌(https://www.google.com/earth/)历史影像。

2 结果分析

2.1 多特蒙德城市转型背景

2.1.1 全球化机遇

鲁尔区曾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主导。1950s以后,全球经济危机与可替代能源的出现致使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渐减,鲁尔区难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变革陷入结构性危机,面临产业衰落、环境污染与能源枯竭等严峻问题[33,34]。面对困境,鲁尔区政府起初试图通过“再工业化过程”实现煤炭钢铁产业的复苏,但收效甚微[35]。1970s以来,鲁尔区正视全球化机遇与挑战,陆续推出了“鲁尔发展纲要”和“鲁尔区计划”等一系列转型计划,企图通过城市结构转型来挽救鲁尔旧工业区残破不堪的局面[14,36]。1989年,北威州政府启动IBA计划,该计划的埃姆歇景观公园等旗舰项目赋予了鲁尔区新的活力,也给予了另外两个项目多特蒙德联盟以及凤凰多特蒙德启示,多特蒙德作为鲁尔区的重要城市,也积极响应转型[37]。1985年,多特蒙德市政府联合多特蒙德大学和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先后建立多特蒙德技术中心和多特蒙德科技园,为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筑牢科技根基。1990s末,多特蒙德市政府与蒂森克虏伯等80多家私人企业联合发起“多特蒙德计划”,对城市的不同区域进行新兴产业布局,成功地将传统产业转化为新兴能源、基础材料科学和现代化物流业,多特蒙德也转型成为科技之城[21,38,39]

2.1.2 “文化之都”战略

欧洲文化之都最初被称为欧洲文化之城,从1999年德国举办期间开始更名为欧洲文化之都,其宗旨在于保护欧洲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国家与地区之间相互交流[40,41]。2010年,以埃森为代表的鲁尔区获评“欧洲文化之都”,鲁尔区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自身的产业转型[42,43]。鲁尔区的衰败让煤炭、钢铁工业无法造福当地人民,而“文化之都”的评选为鲁尔区旧工业空间的改造带来了机会。“文化之都”活动年的开展,刺激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让鲁尔以一个正在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新形象展现在全球人民面前[14]。许多德国大型企业以及其他跨国公司借此机会在当地投资,赞助文化活动,开发新的商业、住宅用地,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不仅为鲁尔区的转型添砖加瓦,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在创“文化之都”过程中,鲁尔区整体推进了7个工业改造项目[44,45],不仅为人们休闲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46],其中多特蒙德著名的8层“U”字标记大楼由啤酒工厂改造成的艺术和媒体中心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2.2 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建设历程

2.2.1 球场项目的提出和建设历程

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就是多特蒙德在鲁尔区顺应全球化机遇和创“文化之都”背景下进行的旧工业区更新探索实践。多特蒙德足球在全球赫赫有名,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球队一直使用一块非专业的红土地球场。1971年多特蒙德取代科隆获得足球世界杯举办权后,在联邦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下,市政府正式决定在红土地球场西侧修建一个全新的足球场,并将其命名为威斯特法伦球场。球场经历了三次扩建[47-49]。第一次扩建始于1995年多特蒙德足球队夺得德甲冠军后,财政资金、俱乐部资金以及球迷赞助共同构成了扩建资金来源,扩建后所获收益由市政府和俱乐部分红。第二次扩建是在1997年欧冠杯胜利后,此次扩建资金由市政府和俱乐部共同承担,收益也由双方共有且基本实现平衡。最后一次扩建是在2005年,此次扩建由俱乐部主导,但由于财政紧张俱乐部将球场冠名权卖给西格纳尔·伊杜纳保险和投资公司,同时也引入外资对球场周边进行产业开发,球场的实际控制权也由此转出。在球场建设和扩建过程中,联邦政府和市政府的资本投入和控制逐渐淡化,以公共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日益成为建设球场的主流方式,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也逐步退出球场建设环节,社会资本以较为活跃的方式介入球场扩建中,逐渐成为球场建设和运营的主角,球场所有权也由市政府转向球队,继而转向开发商,开发商的介入为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2.2.2 球场建设前后周边土地利用变迁

通过对比威斯特法伦球场周边地区四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图1图2)可知,在球场建设前,周边土地利用方式以绿地和住宅用地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50%和14%,文化设施用地(3%)等第三产业用地占比很低,几乎没有商业、服务、餐饮旅馆业与其他经营性服务业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以下简称“商服用地”)。威斯特法伦球场建设以后,周边住宅区和体育配套设施用地范围逐渐扩大,分别由1970年的14%和13%增加至1990年的20%和20%。同时商服用地开始出现,绿地面积开始减少,耕地逐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随着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多特蒙德的传统工业逐渐被第三产业置换,至2000年,威斯特法伦球场周边的工业用地逐渐消失,绿地面积进一步萎缩至1013672 m2(25%),而教育用地、商服用地、体育配套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等则进一步扩大,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商服用地由1990年的2%增加至2000年的11%。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威斯特法伦球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和知名酒店进驻当地,到2020年,球场周边的体育配套设施用地、商服用地仍在持续扩张,分别由2000年的21%和11%增加至2020年的22%和15%,绿地和住宅区面积小范围内进一步萎缩。球场的建设和发展助推了周边地区土地的再开发,土地利用方式由以第一产业(耕地)和第二产业(工业用地)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体育设施用地和商服用地)为主,商服、交通、住宅、绿化等基础设施、民生、生态用地增加,土地利用方式逐步升级,周边区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图1 1970年、1990年、2000年、2020年威斯特法伦球场周边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统计情况

注:商服用地指其他经营性服务业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下同。

Fig. 1 Areas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of Westfalenstadion in 1970, 1990, 2000 and 2020

图2 1970年、1990年、2000年、2020年威斯特法伦球场周边土地利用变化

Fig. 2 The land use of the Westfalenstadion area in 1970, 1990, 2000 and 2020

2.3 球场项目建设的促进作用

2.3.1 提升城市知名度

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当前全球许多城市都在打造世界城市,吸引国际著名体育赛事和职业俱乐部来当地落户,并给予他们财力和用地支持。1974年,威斯特法伦球场的建成吸引了全球目光,如此宏伟的主场也让多特蒙德俱乐部如虎添翼。世界杯的成功举办无疑让全世界人民对多特蒙德有了更深了解,而后威斯特法伦球场也举办了多场国际性赛事,多特蒙德也成为德国的一张新名片。知名度的提高让很多跨国企业纷纷向其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同时也为当地企业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重要机会,满足了当地企业和人民与跨国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愿望。

2.3.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威斯特法伦球场建设期间,周边体育相关经营活动渐增,体育建筑、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行业兴起。球场建设还促使周围体育休闲中心增加,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使得专门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14]。球队和球场的高知名度吸引了众多国际球迷,体育旅游也流行起来,有力促进了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球场项目的建设聚集了一系列高端产业,许多大型高科技企业常驻周边,国际著名体育赛事和职业俱乐部来此落户。据统计(图3),1974年球场建成以后,体育文化产业、高端产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80年其就业人员超过工业就业人员,达到51.4%;在1995年和2005年的扩建以后,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图3 1980—2020年多特蒙德就业结构

Fig. 3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Dortmund from 1980 to 2020

2.3.3 增加当地就业率

球场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多特蒙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无疑为迟迟不见好转的就业率带来了希望。根据1970—2020年多特蒙德就业率变化情况(图4),多特蒙德就业率在1970—1990年呈缓慢下降趋势,球场于1974年建成,但体育文化产业在当时仍处于起步阶段,旧工业对就业率的贡献仍占据主导地位,当时整个鲁尔区处于旧工业衰落、大量工人失业状态,多特蒙德也不例外。球场建设完成一段时期后,周边地区体育文化产业逐渐兴起,一定程度上吸纳了劳动力就业。球场于1995年和1997年进行了两次扩建,带动了旅游和物流等各类产业的活跃,为当地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城市就业率在1990年之后开始缓慢上升(A→B)。在球场项目推动下,相关产业持续发展,2000年,多特蒙德的就业率进一步提升(B→C)。球场在2005年进行第三次扩建,并于2006年举办世界杯,体育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城市就业率进入快速上升阶段(C→D)。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就业率有所回落(D→E)。目前当地80%的劳动力从事旅游、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
图4 1970—2020年多特蒙德就业率变化

Fig. 4 Rate of employment change of Dortmund from 1970 to 2020

2.3.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在球场建设前,周边地区基础设施数量很少,仅三处体育配套设施以及两所学校,公交站点少,无地铁线路通过该片区域,交通不便(图5)。球场建设过程中,多特蒙德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公路、铁路、地铁、停车场以及地下工程(地热能引进)等修建起来。相比球场建设前,球场建设后体育配套设施的占地面积逐渐扩大。附近修建有威斯特法伦球场公交站,还有多个地铁站。同时,威斯特法伦球场车站铁路线通往多特蒙德总站及其他大都市,有两条地铁线专门为球场服务。总体来看,自球场建设以来,多特蒙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球场周边交通逐渐便利,附近修建有威斯特法伦球场车站。Deutsche Bahn铁路公司服务于威斯特法伦球场,安排了定时列车和球场专用列车。地铁42号和46号线专为球场服务;多特蒙德新机场距离多特蒙德球场只有20分钟左右的车程,交通相当便利。
图5 1970年、2020年威斯特法伦球场周边基础设施分布状况

Fig. 5 Infra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Westfalenstadion area in 1970 and 2020

2.3.5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健康是人们生活品质的基本条件,城市体育设施以及市民健身娱乐行业的发展情况是城市生活品质的基本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再只是停留于吃饱穿暖的状态,而是对于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文化品位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威斯特法伦球场的建设也是多特蒙德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追求的一个标志。这个地标性体育建筑满足了居民观赏体育赛事的需求,而球场建设促进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发展,也为市民提供了开展大众参与性体育活动的空间和平台,促进了周边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2.4 球场项目促进多特蒙德城市更新机制解析

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是多特蒙德乃至鲁尔区探索城市更新治理的缩影,在鲁尔区衰落寻求复兴的大背景下,该项目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下,以体育文化项目驱动旧工业区更新实践,推动周边土地再开发,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基础设施改善,最终助力周边地区城市结构更新,其机制值得探讨(图6)。
图6 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促进多特蒙德城市更新机制

Fig. 6 Westfalenstadion project promotes urban regeneration mechanisms in Dortmund

首先,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顺应鲁尔旧工业区更新潮流,充分借助鲁尔区在全球化和“文化之都”战略下的政策优势,通过结合浓厚的足球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打造了以体育文化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更新项目。该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复兴和发展,吸引了旅游和投资,进而为多特蒙德的经济转型注入了活力,积极响应了鲁尔区创“文化之都”的目标,促进了区域文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其次,大项目带动效应显著。大项目的带动不仅能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增长,还会产生关联效应,促进相关配套项目的建设,使配套项目和相关行业形成产业链。威斯特法伦球场由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投资建设,1974年竣工后带动当地房地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发展,周边区域得以开发,休闲娱乐场所与居住区兴起,交通改善,新建铁路线和地铁。举办世界杯后知名度大增,吸引众多球迷前来领略足球文化、参观名胜古迹。当时政府希望借此刺激当地经济,投资3270万马克修建球场后,收益远超投资总额。
再者,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意义重大。城市转型是艰巨且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与企业等多方支持。以威斯特法伦球场建设为例,政府投资虽非最多但至关重要,体现其在地方经济、社会和城市转型中的关键作用。球场建成后周边区域得到开发,政府制定计划、方案和策略吸引企业投资、开展人员培训、提高生活质量与就业率,引导社会资本介入。在政策引导下,社会资本在球场扩建中成为主角,球场所有权几经变更。
最后,该项目作为体育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典范,产生众多积极影响。其促进配套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链,周边废弃工业用地再开发,土地利用方式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形成人口聚集商圈,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升级,扩大劳动力市场。球场建成及世界杯举办使多特蒙德受到全球关注,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外资,多特蒙德已从工业主导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核心。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威斯特法伦球场作为一个大型体育文化项目,其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空间转型,推动了多特蒙德城市更新发展。本文通过对威斯特法伦球场建设过程的研究发现:
(1)多特蒙德曾为传统重工业城市,在鲁尔区因全球经济与能源变革衰落、面临诸多危机的情况下,积极把握全球化机遇,响应鲁尔区一系列转型计划,通过与高校、企业合作发展新兴产业,借助获评“欧洲文化之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改造,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可持续与智能理念,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科技城市的转变,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正是多特蒙德顺势而为的一项体育文化主导的旧工业区更新探索实践。
(2)作为一个城市更新项目,在威斯特法伦球场建设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表现为政府与俱乐部的资本投入和控制权的逐步转移,以及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和最终主导。初始由城市政府和联邦政府支持的建设,逐渐转变为俱乐部和社会资本共同承担建设任务,建设主体的变更也意味着控制权的转移,最终球场所有权和运营权转移至社会资本。从城市政府到俱乐部,再到开发商,这一过程体现了公共资金与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社会资本的强势加入促进了球场及其周边产业的发展。
(3)威斯特法伦球场的建设与发展显著推动了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转型与升级,原有的绿地和住宅区面积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体育配套设施、商业用地和文化设施。这一变化标志着用地模式从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的绿地和住宅用地,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用地,空间功能结构得以转型升级。此外,基础设施的建设、民生服务及生态用地的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功能多样性和整体品质。
(4)球场的建设和扩张带来了一些正向的溢出效应,周边土地开发利用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业情况得到改善、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这片原本荒凉的土地周围形成了一个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经济发达的休闲区和商业聚集区。在球场及其周边区域溢出效应的影响下,城市的体育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为后来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传统工业直至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3.2 讨论

“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转换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动能的新任务,工业产业亟待转型升级,许多城市中的老旧工业区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更新的关注对象。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转变为城市更新与城市开发的动力。通过总结多特蒙德的城市更新实践,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利用体育文化项目促进旧工业区土地再开发利用。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是典型的通过建设大型体育文化项目促进城市更新的案例,该区域城市更新的核心是通过将工业用地置换为商服、交通、住宅、绿化等基础设施、民生、生态用地,释放城市更新红利,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当前正处于由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阶段,对土地利用效率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旧工业区乃至城市更新过程中,可以在利用体育文化项目的基础上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盘活存量用地,减少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服、交通、住宅、绿化等基础设施、民生、生态用地,从而达到区域用地结构优化和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提升的目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市更新。(2)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型体育文化项目建设。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曾因预算紧张而被否决,但多特蒙德市政府采取和开发商、博彩公司以及其他州政府等合作投资的方式将场馆建成,之后球场在扩建的过程中还采用了私人投资和与足球俱乐部签订管理合约的方式。大型体育文化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建设者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城市的多元复兴。近年来,中国许多公共文体场馆呈现出以政府为主体、多种经营并存的现状,主要采取“PPP”公私合营模式,但这种模式更多关注运营权改革,而且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重融资、轻运营,重建设、轻管理的特点,政府在向社会移交经营权时也很少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更多选择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加入经营。建议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大型文体项目的开发,这种方式不仅要应用于经营中,也应贯穿于建设、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达到多元主体共赢、城市多元复兴的目标。
[1]
贺灿飞, 王文宇, 郭琪. 中国工业地理学的传承发展与转型. 地理学报, 2021, 76(8): 1815-1834.

DOI

[HE C F, WANG W Y, GUO Q.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geography in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during 1934-2019.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8): 1815-1834.]

[2]
李晓文, 杨帆, 薛德升.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动态转型研究: 以德国多特蒙德市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021, 30(5): 913-924.

DOI

[LI X W, YANG F, XUE D S.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dynamic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from perspective of actor-network-theory: Take Dortmund city as an example.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1, 30(5): 913-924.]

[3]
JAROSZEWSKA E. Urban shrinkage and regeneration of an old industrial city: The case of Wałbrzych in Poland. Quaestiones Geographicae, 2019, 38(2): 75-90.

[4]
VAN DIJK J, PELLENBARG P H. Firm relocation decisions in the Netherlands: An ordered logit approach.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0, 79(2): 191-219.

[5]
STEINER M. Old industrial area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Urban Studies, 1985, 22(5): 387-398.

[6]
MARKUSEN A. Profit Cycles, Oligopol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MacMillan, 1985.

[7]
MCKAY D, COX A. The Politics of Urban Change. London: Croom Helm, 1979: 233-261.

[8]
EDWARDS J, BATLEY R. The Politics of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An Evaluation of Urban Programme, 1967-77. London and Newyork: Tavistock, 1978.

[9]
FAINSTEIN S S. Restructuring the cit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rban re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6, 78(1): 296-222.

[10]
IMRIE R, RACO M. Urban Renaissance? New labour, community and urban policy. Town Planning Review, 2003, 26(5): 459-460.

[11]
COUCH C, SYKES O, BÖRSTINGHAUS W. Thirty years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Britain, Germany and France: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and path dependency.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1, 75(1): 1-52.

[12]
PORTILLO J E, WAGNER G A. Do cultural districts spur urban revitalization: Evidence from Louisiana.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21, 188: 651-673.

[13]
BERKENBOSCH K, GROOTE P, STOFFELEN A.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ourism marketing: Legitimizing post-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Ruhr Region, Germany.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2022, 17(3): 327-341.

[14]
HEIDENREICH M. The new museum Folkwang in Essen. A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generation of the Ruhr area?.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8): 1529-1547.

[15]
赵亚博, 臧鹏, 朱雪梅.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最新进展.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10): 42-48.

[ZHAO Y B, ZANG P, ZHU X M. Latest developments in urban renewal research at domestic and abroad.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9, 26(10): 42-48.]

[16]
付迎春, 郭碧云, 王敏, 等.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视角下绿地空间恢复力的演化: 广州旧城区更新案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8): 2118-2136.

DOI

[FU Y C, GUO B Y, WANG M, et al. Spatial resilience evolution of green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adaptive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for urban renewal in Guangzhou,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8): 2118-2136.]

[17]
佟玉权, 韩福文, 许东. 工业景观遗产的层级结构及其完整性保护: 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12, 32(2): 166-172.

[TONG Y Q, HAN F W, XU 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integrity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landscape heritages: A case study of the old industrial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2): 166-172.]

[18]
董菁, 郭若男, 郭飞. 城市废弃铁路再生潜力评估与更新策略: 以大连机车厂废弃铁路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0): 2672-2686.

DOI

[DONG J, GUO R N, GUO F. Potential assessment and renewal strategy for regenerating urban abandoned railways: The case study of the Dalian Locomotive Factory Railway Lin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10): 2672-2686.]

DOI

[19]
程嘉梵, 陈明星. 英国机遇区规划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1): 3019-3032.

DOI

[CHENG J F, CHEN M X. The inspiration of UK's opportunity area planning to China's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11): 3019-3032.]

[20]
王静, 王兰, 保罗·布兰克·巴茨. 鲁尔区的城市转型: 多特蒙德和埃森的经验.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28(6): 43-49.

[WANG J, WANG L, PAUL B B. Urban transition of Ruhr district: Experience of Dortmund and Essen.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3, 28(6): 43-49.]

[21]
苏海龙, 张园. 多特蒙德计划与多特蒙德城市转型. 上海城市规划, 2007, (1): 53-58.

[SU H L, ZHANG Y. Dortmund-project and Dortmund urban transformation.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07, (1): 53-58.]

[22]
周挺, 张兴国. 德国多特蒙德凤凰旧工业区空间转型. 建筑学报, 2012, (1): 40-43.

[ZHOU T, ZHANG X G.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phoenix industrial district in Dortmund, Germany.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 (1): 40-43.]

[23]
耿云明. “新常态”背景下旧城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方法和模式研究. 城市住宅, 2017, 24(4): 12-14.

[GENG Y M. Sustainable model of urban renewal and re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background. City & House, 2017, 24(4): 12-14.]

[24]
冯晓露, 仇军. 产业导入与空间转型: 体育发展驱动下的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 体育科学, 2021, 41(7): 31-42.

[FENG X L, QIU J. Promoting space transformation by introducing new industry: The reuse of wasted industrial space driven by sports development. China Sport Science, 2021, 41(7): 31-42.]

[25]
陈元欣, 时宵, 陈磊, 等. 美国体育娱乐区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4(1): 109-116.

[CHEN Y X, SHI X, CHEN L, et 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district construction in USA.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2022, 34(1): 109-116.]

[26]
虞虎. 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对城市功能演化的影响. 经济地理, 2016, 36(11): 214-223.

[YU H. Impact of leisure tourism transformation in metropolita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zone on urban function evolu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11): 214-223.]

[27]
YIN Y M, LIU Z G, DUNFORD M, et al. The 798 Art District: Multi-scalar drivers of land use succession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Beijing.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6: 147-155.

DOI PMID

[28]
李凌月, 李曼雪, 肖扬. 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企业主义: 上海世博园土地再开发机制研究. 国际城市规划, 2022, 37(3): 67-72.

[LI L Y, LI M X, XIAO Y. Entrepreneurialism in China's urban space production: Exploring land re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hanghai Expo Park.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22, 37(3): 67-72.]

[29]
陈昆仑, 侯秋炜, 张祚. 城市大型开发项目中非正规小市场的形成机制: 以武汉“楚河汉街” 武重小市场为例. 人文地理, 2015, 30(2): 126-133.

[CHEN K L, HOU Q W, ZHANG Z.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mall informal market in the large-scale 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s: A case study of Wuzhong market in Wuhan. Human Geography, 2015, 30(2): 126-133.]

[30]
王一波, 章征涛. 大事件视角下城市更新的社会绩效评价: 基于重庆主城更新后原住民的实证调查.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9): 1-6.

[WANG Y B, ZHANG Z T. Research on social performance of urban redevelopment under the major events: An investigation in affected communities in Chongqing.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7, 24(9): 1-6.]

[31]
何深静, 刘臻. 亚运会城市更新对社区居民影响的跟踪研究: 基于广州市三个社区的实证调查. 地理研究, 2013, 32(6): 1046-1056.

[HE S J, LIU Z. A follow-on study on the impact of urban redevelopment on local residents induced by the Asian games: An investigation in three affected communities in Guangzho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6): 1046-1056.]

[32]
陈宇琳, 洪千惠. 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规划治理研究: 以北京冬奥社区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8): 127-134.

[CHEN Y L, HONG Q H. Research on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renew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ga-events: Taking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2, 29(8): 127-134.]

[33]
GÖTTING A.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Ruhr region: Problems, potentials and developments. IET Working Papers Series, 2014, 22(2): 1-25.

[34]
LAUDERBACH M. Effective governance to develop creative quarters: Three case studies from Germany. Quageo, 2012, 31(4): 77-86.

[35]
厄休拉·凡·匹茨,张晓军. 鲁尔: 一部区域规划的简史. 国际城市规划, 2007, 22(3): 16-22.

[URSULA V P, ZHANG X J. The Ruhr: A concise history of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07, 22(3): 16-22.]

[36]
COPIC S, DJORDJEVICA J, LUKIC T,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 example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 (Germany). Geographica Pannonica, 2014, 18(2): 43-50.

[37]
JONAS M. The Dortmund case: On the enactment of an urban economic imagina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4, 38(6): 2123-2140.

[38]
KUPPER U I. Zwischenbilanz des ''Dortmund-projects'' aus der Sicht des Wirtschaftsförderers. Informationen zur Raumentwicklung, 2005, 32(9): 627-636. [KUPPER U I. Interim balance sheet of the "Dortmund-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gency. Information on spatial development, 2005, 32(9): 627-636.]

[39]
ZIMMERMANN K, LEE D. Corrigendum: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the Ruhr: From distributive to institutional conceptions of justice. 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Cities, 2021, 770: 145294, Doi: 10.3389/frsc.2021.763653.

[40]
STEINER L, FREY B, HOTZ S. 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Urban Studies, 2015, 52(2): 374-394.

[41]
STANGANELLI M. Cultural strategies for urban regeneration:The effects of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 Smart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8: 387-397.

[42]
LIEBMANN H, KUDER T. Pathways and strategies of urban regeneration: Deindustrialized cities in Eastern Germany.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2, 20(7): 1155-1172.

[43]
BREßLER J. Protecting the historical city-urban regeneration in Eastern Germany during the 1990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a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Perspectives, 2022, 37(6): 1285-1299.

[44]
RAINES A B. Wandel durch (industrie) kultur [change through (industrial) culture]: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in the Ruhrgebiet. Planning Perspectives, 2011, 26(2): 183-207.

[45]
张楚琳, 刘云刚. 鲁尔关税同盟矿区转型研究: 多主体治理的经验借鉴.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4): 884-894.

DOI

[ZHANG C L, LIU Y G. The transformation of Zeche Zollverein in the Ruhr area: Experience of multi-agent governan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4): 884-894.]

[46]
NORBERT J. Know how transfer in Dortmund. Dortmund: TU Dortmund University, 2010.

[47]
BALLSPIELVEREIN B. Signal Iduna Park: Borussia Dortmund, 2018-04-02/2024-06-15, https://www.football-stadiums.co.uk/grounds/germany/westfalenstadion/.

[48]
SABBATINI M. Top 8 great facts about the Westfalenstadion, 2021-06-08/2024-06-15, https://stadiumfreak.com/westfalenstadion-facts/.

[49]
ADAM H. Westfalenstadion: 50 years of home, 2024-04-09/2024-06-15, https://www.borussiadortmund.co.uk/features/westfalenstadion-50-years-of-home/.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