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路径分析——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
钟洋(1990-),男,湖南泸溪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与城乡发展。E-mail: zhongyang9093@163.com |
收稿日期: 2023-01-30
修回日期: 2023-04-04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8-24
基金资助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一般项目(XSP22YBC426)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1B0092)
国家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2210542017)
Spatial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 i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rea: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Received date: 2023-01-30
Revised date: 2023-04-04
Online published: 2023-08-24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进而制定相应的村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对象,引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了乡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量化识别长沙县的“乡村振兴极—村镇空间场—乡村发展区—城乡基础网”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以城镇核心区为圆心向外围减弱的圈层式分布结构,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2)地域间供求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影响空间联系强弱的重要因素,而立足于因素作用的空间联系强度可以较好地表现区域发展的需求和互补格局;(3)“极—场—区—网”多维分析框架能较好地应用于市区近郊县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具体确定并划分了11个乡村振兴极、3个村域空间场和7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基于“极—场—区—网”互联网络的城乡基础网,进一步为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钟洋 , 李嘉奇 , 孙铭悦 , 李嘉明 , 路娜 . 城乡融合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路径分析——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 38(8) : 2076 -2096 . DOI: 10.31497/zrzyxb.20230810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scient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is the premise of proposing differentiate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This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oroughly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ccelera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reas. This paper takes Changsha county, Hu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 constructs a rur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rural regional multi-body system and the multi-level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tegrate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gravity model, K-Means clustering, geographic detectors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Quantifying and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including pol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ields of village-town space, zone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rur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is composed of 137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Changsha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study area is 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which presents a circle structure weakening from the center of the town core to the periphery, and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 (2) The closeness of supply and demand between region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trength of spatial linkage, and the intensity of spatial connection based on factors can better express the needs and complementary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3) The "Pole-Field-Zone-Network"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has strong applicabilit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ivis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in the suburbs of the urban area. Finally, 11 rural revitalization poles, 3 village space fields, and 7 rural development areas were specifically determined and divided, and an urban-rur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based on the "pole-field-zone" network structure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ifferentiate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表1 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权重 | 计算方法及说明 | 指标效应 |
---|---|---|---|---|---|
乡村发展潜力 | 社会经济 | 财政收入X1 | 0.030 | 财政收入① | 正 |
财政支出X2 | 0.055 | 财政支出① | 正 | ||
餐饮服务密度X3 | 0.038 | 餐饮服务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
购物服务密度X4 | 0.025 | 购物服务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
住宿服务密度X5 | 0.051 | 住宿服务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
公司企业密度X6 | 0.027 | 公司企业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
资源禀赋 | 旅游资源丰度X7 | 0.101 | 5A级旅游景点数×5+4A级旅游景点数×4+3A级旅游景点数×3+2A级旅游景点数×2+A级旅游景点数×1 | 正 | |
耕地面积占比X8 | 0.017 | 农村耕地面积/行政村面积 | 正 | ||
劳动年龄人口数X9 | 0.014 | 劳动年龄(18~59岁)人口数① | 正 | ||
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X10 | 0.063 | 农村居民点面积/行政村面积 | 正 | ||
林地占比X11 | 0.017 | 农村耕地面积/行政村面积 | 正 | ||
水域占比X12 | 0.061 | 农村水域面积/行政村面积 | 正 | ||
人口迁入数X13 | 0.018 | 人口迁入数① | 正 | ||
人口迁出数X14 | 0.017 | 人口迁出数① | 逆 | ||
乡村环境质量 | 公共设施 | 娱乐休闲密度X15 | 0.014 | 娱乐休闲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生活服务密度X16 | 0.028 | 生活服务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
科教文化服务密度X17 | 0.019 | 科教文化服务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
医疗保健服务密度X18 | 0.017 | 医疗保健服务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
物流点密度X19 | 0.055 | 物流点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
公交站密度X20 | 0.019 | 公交站核密度的平均值 | 正 | ||
自然环境 | 平均海拔X21 | 0.023 | 村内海拔的平均值 | 逆 | |
坡度大于10°占比X22 | 0.015 | 坡度大于10°的面积/行政村面积 | 逆 | ||
地表粗糙度X23 | 0.014 | 详见 ② | 逆 | ||
水土流失占比X24 | 0.032 | 水土流失面积/行政村面积,详见 ③ | 逆 | ||
平均遥感生态指数X25 | 0.035 | 详见 ④ | 正 | ||
城乡融合条件 | 交通环境 | 道路网密度X26 | 0.011 | 村内道路总长度/村总面积 | 正 |
村庄可达性X27 | 0.039 | 详见 ⑤ | 正 | ||
生活舒适度 | 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床位X28 | 0.048 |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户籍人口① | 正 | |
人均绿地面积X29 | 0.017 | 农村水域面积/户籍人口① | 正 | ||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比X30 | 0.011 |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户籍人口① | 正 | ||
安居乐业实现度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比X31 | 0.024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户籍人口① | 正 | |
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床位数占比X32 | 0.045 | 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床位数/户籍人口① | 正 |
注:① 指标中村内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缺乏村级数据,具体用乡镇相应指标代替;② 地表形态的宏观指标,计算公式为kR=1/cosβ,kR代表地形粗糙度,β代表栅格单元坡度因子;③ 采用Liu等[35]提出的中国土壤流失模型(CSLE)进行计算,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式中: 为土壤侵蚀模数, 为降雨侵蚀力因子, 为土壤可蚀性因子, 为坡长坡度地形因子, 为植被覆盖度与生物措施因子, 为工程措施因子, 为耕作措施因子,各因子计算参照李经纬[36]的研究;④ 选取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NDSI)四个分量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集成分量指标得出遥感生态指数,计算参照康帅直等[37]的研究;⑤ 计算公式为Ai=a×Xi+b×Yi+c×Zi,式中:Ai表示i村庄的可达性,a、b、c分别为10 min、30 min、60 min出行圈权重系数,Xi、Yi、Zi分别为i村庄10 min、30 min、60 min出圈出圈覆盖的村庄个数(个)。 |
表2 核心行政村及振兴极类型识别Table 2 Type identification of cor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and revitalization poles |
村名 | P | F | S | L | 第一主成分指标 | 振兴极类型识别 |
---|---|---|---|---|---|---|
黄兴新村 | 0.49 | 94.74 | 308.94 | 1.57 | X3、X4、X17、X18、X22 | 科教资本驱动振兴极 |
高塘村 | 0.33 | 100.36 | 279.76 | 1.26 | X1、X3、X9、X22、X26 | 城镇化区域带动振兴极 |
打卦岭村 | 0.40 | 16.80 | 126.84 | 3.37 | X3、X6、X9、X16、X18 | 休闲康养振兴极 |
鹿芝岭村 | 0.33 | 25.88 | 93.31 | 2.50 | X1、X6、X4、X9、X18 | 产业转型振兴极 |
黄龙新村 | 0.36 | 18.32 | 89.28 | 2.65 | X3、X4、X15、X17、X18 | 专业化市场振兴极 |
蓝田新村 | 0.29 | 16.65 | 73.31 | 2.63 | X7、X9、X18、X22、X23 | 全域旅游振兴极 |
上杉市村 | 0.36 | 13.50 | 69.89 | 2.79 | X18、X21、X22、X23、X27 | 风景观光振兴极 |
长安村 | 0.24 | 12.20 | 70.69 | 2.01 | X1、X2、X9、X10、X23 | 农业专业化生产振兴极 |
麻林村 | 0.25 | 8.38 | 56.06 | 2.68 | X15、X17、X21、X23、X27 | 产业融合振兴极 |
回龙村 | 0.20 | 16.88 | 55.30 | 1.88 | X1、X13、X22、X23、X26 | 城郊生态旅游振兴极 |
湘丰村 | 0.36 | 7.12 | 46.33 | 2.97 | X1、X5、X9、X13、X18 | 红色农旅振兴极 |
注:P表示行政村空间发展竞争力;F表示行政村间最大引力值;S表示行政村累积引力综合;L表示最大引力间距。 |
图6 K-Means算法下各聚类数的贡献度q值边际效益曲线Fig. 6 Marginal benefit curve of contribution q value of each cluster number under K-Means algorithm |
表3 长沙县乡村发展类型区基本特征Table 3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development type areas in Changsha county |
类型 | 行政村数/个 | 内涵 | 社会 经济 | 资源 禀赋 | 公共设施 | 自然 环境 | 交通 环境 | 生活舒适度 | 安居乐业实现度 | 乡村发展水平 |
---|---|---|---|---|---|---|---|---|---|---|
自然设备限制低水平区 | 18 | 各项条件均处于劣势,自然和设施环境是最薄弱环节,乡村发展水平最低 | 0.30 | 0.51 | 0.10 | 0.10 | 0.02 | 0.25 | 0.19 | 1.48 |
经济资源限制低水平区 | 48 | 自然环境好,受经济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乡村发展水平低 | 0.34 | 0.40 | 0.19 | 0.15 | 0.05 | 0.23 | 0.17 | 1.52 |
自然交通主导中低水平区 | 20 | 自然、交通环境优势明显,资源、设施条件差,乡村发展水平较低 | 0.33 | 0.43 | 0.30 | 0.16 | 0.09 | 0.32 | 0.17 | 1.80 |
经济交通主导中高水平区 | 21 | 经济发展程度高,交通便利,但其他条件相对较差,乡村发展水平较高 | 0.86 | 0.67 | 0.34 | 0.15 | 0.08 | 0.03 | 0.03 | 2.17 |
经济环境限制中高水平区 | 8 | 经济和自然环境最为薄弱,但生活舒适度和安居乐业实现度水平最高 | 0.21 | 0.44 | 0.19 | 0.15 | 0.06 | 0.88 | 0.63 | 2.56 |
资源交通主导中高水平区 | 8 | 资源条件最好,交通条件优越,乡村发展水平高 | 0.37 | 1.42 | 0.20 | 0.14 | 0.06 | 0.21 | 0.17 | 2.56 |
经济设施主导高水平区 | 14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公共设施环境最好,乡村发展水平最高 | 1.47 | 0.75 | 1.06 | 0.14 | 0.11 | 0.10 | 0.04 | 3.68 |
表4 乡村发展区及乡村振兴路径Table 4 Rural development area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
乡村发展区 | 集中分布的乡镇 | 区域发展现状特征及乡村振兴路径 |
---|---|---|
自然设备限制低水平区 | 金井镇 | 包括石井村、团山村等18个行政村。该区村庄多位于海拔高、地形崎岖的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水土流失较严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困难,但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是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未来在继续保持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盘活已有内外部资源适度强化经济和生产能力,同时通过“中心村提升、小村合大村”等村庄整治途径优化内部结构,协调人地关系 |
经济资源限制低水平区 | 北山镇、福临镇、春华镇、开慧镇、江背镇 | 包括九木、福安村等48个行政村。生产资源匮乏、设施条件差等诸多要素使得该类村庄经济不发达,但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亟需适当提高开发力度。未来应激发该区生态旅游休闲功能的发展潜力,依托交通优势,发挥已有旅游品牌效应,以完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筑为着力点,提高区域生态旅游的吸引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自然交通主导中低水平区 | 安沙镇 | 包括沿春华山村、葛家山村等20个行政村。该区村庄虽然城镇化水平较低,距离市区较远,且地势起伏较大,但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交通条件优势明显。未来应综合区域农业资源和交通优势,重点培育蔬菜种植、配送加工等产业以提高农产品生产与供应能力,加强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加强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经济交通主导中高水平区 | 黄兴镇、黄花镇 | 包括敢胜村、车马村等21个行政村。该类型区的发展以社会经济优势和交通便利为驱动力,但经济对外依赖较大,发展内生动力相对不足;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但村内设施环境较差,设施以生产活动为主,功能单一,仅能满足部分生活和精神需求。未来该区应依托经济优势紧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内部改造提升,改善乡村生活设施环境、优化配置劳动力、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业态,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
经济环境限制中高水平区 | 路口镇 | 包括上杉市村、明月村等8个行政村。该区村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耕地和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生产生活设施、生态环境质量等各项条件优势显著。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和延长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强生态观光、农业采摘、都市休闲等农旅类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促进产业融合,最大化该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
资源交通主导中高水平区 | 零星分布 | 包括浔龙河村、开慧村等8个行政村。该区村庄各项发展条件较为均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功能齐全的设施环境,但高水平的城镇化发展导致自然环境优势相对不足。未来应以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为导向,依托区域较强的经济实力,引导资金向资源保护、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向流动,促进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
经济设施主导高水平区 | 黄兴镇 | 包括黄兴新村、蓝田新村等14个行政村。该区村庄基本处于城乡结合部,长沙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备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但资源禀赋和自然环境相对较差。未来应以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既充分发挥该区向内作为市区与乡村信息、资金和物资的桥梁作用,又兼顾分担城市压力的功能;并坚持将生态环境规划和保护放在优先地位,加强生态资源治理和保护,控制城乡结合部“有限发展” |
[1]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
|
[2] |
郑小玉, 刘彦随. 新时期中国“乡村病”的科学内涵、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 人文地理, 2018, 33(2): 100-106.
[
|
[3] |
乔陆印. 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40-1348.
[
|
[4] |
刘彦随, 张紫雯, 王介勇.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地理学报, 2018, 73(2): 637-650.
[
|
[5] |
刘彦随, 周扬, 李玉恒.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511-2528.
[
|
[6] |
刘玉, 唐林楠, 潘瑜春. 村域尺度的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多功能特征与振兴方略.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22): 9-17.
[
|
[7] |
李旭辉, 王经伟.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区域差距及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419-441.
[
|
[8] |
包雪艳, 戴文远, 刘少芳, 等. 城乡融合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以福州东部片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0): 2688-2702.
[
|
[9] |
资明贵, 周怡, 罗静, 等. 山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大别山区罗田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0): 1819-1832.
[
|
[10] |
|
[11] |
李平星, 陈雯, 孙伟.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以江苏省为例. 地理学报, 2014, 69(6): 797-807.
[
|
[12] |
张富刚, 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 2008, 63(2): 115-122.
[
|
[13] |
裴进堂. 河南省乡村内核系统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度及空间格局: 基于18个省辖市数据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5): 215-222.
[
|
[14] |
任国平, 刘黎明, 孙锦, 等. 基于“胞—链—形”分析的都市郊区村域空间发展模式识别与划分. 地理学报, 2017, 72(12): 2147-2165.
[
|
[15] |
|
[16] |
李琳娜, 璩路路, 刘彦随. 乡村地域多体系统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 地理研究, 2019, 38(3): 563-577.
[
|
[17] |
|
[18] |
璩路路, 李裕瑞, 李明洋, 等. 基于ML分析的乡村空间发展模式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36(5): 25-32.
[
|
[19] |
吴孔森, 孔冬艳, 王银, 等. 乡村转型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 以陕西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8): 2033-2050.
[
|
[20] |
冯健.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与战略: 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05, 24(5): 811-821.
[
|
[21] |
|
[22] |
杨忍, 潘瑜鑫. 中国县域乡村脆弱性空间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对策. 地理学报, 2021, 76(6): 1438-1454.
[
|
[23] |
李伯华, 李珍, 刘沛林, 等. 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及其分异规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2): 362-377.
[
|
[24] |
刘彦随, 杨忍, 林元城. 中国县域城镇化格局演化与优化路径. 地理学报, 2022, 77(12): 2937-2953.
[
|
[25] |
房艳刚, 刘继生.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 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 地理学报, 2015, 70(2): 257-270.
[
|
[26] |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 1991, 11(3):1-6.
[
|
[27] |
李鑫, 马晓冬, 胡嫚莉. 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研究. 地理研究, 2022, 41(7): 1981-1994.
[
|
[28] |
蒋天颖, 谢敏, 刘刚. 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320-1326.
[
|
[29] |
王亚楠, 王数, 高阳. 基于GIS和灰色星座聚类模型的乡村发展类型识别及振兴策略: 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17): 19-27.
[
|
[30] |
唐玉萍, 潘洪义, 张之凤, 等. 山地丘陵区乡村类型划分及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绵阳市为例. 山地学报, 2022, 40(5): 764-777.
[
|
[31] |
杨一鸣, 王健, 吴群. 中国城乡实体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2): 2191-2202.
[
|
[32] |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等. 参与式村域发展综合诊断的技术方法与实证应用. 地理研究, 2014, 33(2): 372-384.
[
|
[33] |
|
[34] |
吴传钧.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类型地区实证研究.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
|
[35] |
|
[36] |
李经纬. 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力分析.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
[37] |
康帅直, 穆琪, 赵永华, 等. 黄土高原神府资源开采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特征. 生态学报, 2023, 43(7): 2781-2792.
[
|
[38] |
薛秀青, 白明刚, 乔良, 等. 基于“点—轴”理论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2, 38(6): 68-75.
[
|
[39] |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 原理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17, 72(1): 116-134.
[
|
[40] |
王效梅, 李繁荣, 王晓东. 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山西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人文地理, 2022, 37(3): 131-139.
[
|
[41] |
郭星华, 刘朔. 中国城乡关系七十年回望: 国家权力的下沉、回缩与再进入: 有关城乡关系变迁的社会学思考. 社会科学, 2019, (4): 81-90.
[
|
[42] |
|
[43] |
周扬, 郭远智, 刘彦随. 中国乡村地域类型及分区发展途径. 地理学报, 2019, 38(3): 467-48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