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自然资源本底的国土空间规划现状一张图构建及应用——以青岛市为例
    韩青, 孙中原, 孙成苗, 李丹, 刘一萍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150-2162.   DOI: 10.31497/zrzyxb.20191011
    摘要1411)   HTML627)    PDF (4151KB)(300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清晰详实的现状图和数据是摸清自然资源家底的重要基础,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支撑。而当前国土空间现状数据的用地分类标准、数据精度和应用目标等尚不统一。基于遥感影像、地理国情和互联网POI等多源数据进行国土空间现状一张图研究,综合现有用地分类标准和数据精度,构建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现状一张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方向,包括青岛市“三生空间”和资源环境研判分析,以及城镇建设适宜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农业生产适宜性分析等内容。国土空间规划现状一张图的构建,对于明确资源利用上限与环境质量底线,规范国土空间规划数据,以及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思考
    林坚, 武婷, 张叶笑, 赵晔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200-2208.   DOI: 10.31497/zrzyxb.20191015
    摘要861)   HTML344)    PDF (1014KB)(1587)   

    近年来,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部署层面,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极其重要的改革任务。在系统梳理1949年以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演变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中国以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主要特点,结果发现:贯彻落实用途管制制度,关键是把握好规划编制、实施许可、监督管理三大环节,统筹陆域、海域两类国土空间,差别化管理建设与非建设两种活动。结合制度建设的前提,提出构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建议:(1)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控制线体系;(2)构建丰富有效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手段体系;(3)确立统一明晰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体系;(4)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沈阳实践与优化探索
    张年国, 王娜, 殷健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175-2185.   DOI: 10.31497/zrzyxb.20191013
    摘要1029)   HTML181)    PDF (4011KB)(1482)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分别由国家不同部委主导划定,存在划定过程统筹协同不够、划定结果交叉重叠、实施管理困难等问题。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负责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在资源环境城镇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自上而下逐级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本文总结了沈阳作为试点城市,在三条控制线划定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与成因,构建三条控制线与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关系,建立管控体系与调整规则,并阐释在市级权限范围内的调整优化做法。研究发现:三条控制线存在空间交叉重叠、功能难以区分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基本农田承担了限制城市空间蔓延的使命,指标不允许跨行政区调整导致部分基本农田不得不安排到城镇内部;由于概念界定不同导致部分城市公园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部分耕地被先期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三条控制线优化建议:一是突出既是政策线又是技术线的特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划定;二是国家自上而下对基本农田调整政策和制度进行创新;三是建立事权分级管理机制,合理预留地方事权弹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谈:食物浪费
    成升魁, 白军飞, 金钟浩, 王东阳, 刘刚, 高思, 包景岭, 李晓婷, 李燃, 蒋南青, 鄢文静, 张世钢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4): 529-538.   DOI: 10.11849/zrzyxb.20170202
    摘要928)   HTML523)    PDF (529KB)(1470)   

    食物浪费是我们长期高度关注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食物浪费并尽量减少食物浪费是研究的重点。文章认为食物浪费是一面折射社会文明的多棱镜,需要从多角度认识食物浪费产生的原因及后果,谨防减少食物浪费的努力变成更大的浪费,减少食物浪费要多管齐下,既要节约,又要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和经验,填补中国食物浪费数据空白,构建资源智慧型食物系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0)
    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刘昌明, 王红瑞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 (5): 635-644.   DOI: 10.11849/zrzyxb.2003.05.017
    摘要588)      PDF (358KB)(1375)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问题是涉及到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对水资源的概念及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属性综述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水资源与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结构、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等的相互关系,并以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为例,说明目前阶段的水资源问题与人口、经济发展、社会与环境的联系愈加紧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刻画水资源与区域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复杂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分析途径,并进一步明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8) CSCD(53)
    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
    姜磊, 柏玲, 吴玉鸣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5): 788-799.   DOI: 10.11849/zrzyxb.20160512
    摘要1320)   HTML297)    PDF (4614KB)(137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资源、环境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耦合度用来衡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协调发展程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证分析中,耦合度公式出现取值范围判断的错误。论文着重讨论并修正了耦合度公式出现的错误,并将之推广到 n个系统。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度公式,建立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计算中国大陆31个省域单元2003—2014年三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最后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在2003—2014年间,从总体来看,耦合度和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从耦合度的时空演变来看,空间分布变化较小。31个省域单元耦合度具备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然而,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方法框架探讨
    秦萧, 甄峰, 李亚奇, 陈浩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134-2149.   DOI: 10.31497/zrzyxb.20191010
    摘要777)   HTML333)    PDF (3290KB)(1333)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自然资源保护”并重。作为国家部门调整后的新规划类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方法研究整体缺乏,学者主要聚焦于自然资源本身的禀赋情况,利用传统统计、空间及调查数据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及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国家及省域层面的国土空间承载力与适宜性进行静态评价,对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刚性划定。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考虑人类活动对国土空间利用的动态影响,缺乏对新发展趋势之下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及城镇空间的科学安排。本文引入能够直接反映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的大数据,重点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态空间规划、农业空间规划及城镇空间规划四个环节探讨了大数据应用的方向与具体方法框架,强调“自然空间”+“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化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刘国华, 傅伯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 (1): 71-78.   DOI: 10.11849/zrzyxb.2001.01.012
    摘要1604)      PDF (136KB)(1251)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的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文中系统地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研究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9) CSCD(77)
    从信息化赋能到综合赋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探索
    甄峰, 张姗琪, 秦萧, 席广亮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060-2072.   DOI: 10.31497/zrzyxb.20191004
    摘要925)   HTML81)    PDF (2347KB)(12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智慧社会”建设目标,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主的信息化技术赋能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化的主要动力与发展重点,而如何理解并推进智慧社会发展则是智慧编制与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人地关系和地域生命有机体理论是智慧社会下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理论与方法基础,需要从信息化赋能向包含技术赋能与创新赋能的综合赋能理念转变,探讨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思路,进而构建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核心、技术集成应用和制度创新为支撑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EPTI),并探讨规划编制的智慧化以及规划实施的智慧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反思:概念、理论与实践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073-2086.   DOI: 10.31497/zrzyxb.20191005
    摘要993)   HTML68)    PDF (1810KB)(1213)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梳理承载力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指出其在研究应用中存在概念边界模糊、评价偏向于指标计算、承载力传导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新时代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支撑空间规划编制的承载力评价应进一步明确承载力的概念内涵、明晰承载力内在机制、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新变化新需求,支撑空间规划的新目标、切合空间治理的新模式、顺应空间治理的新手段,为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主要指标、战略部署,以及指标约束传递与地域功能传导等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后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格局
    谭永忠, 何巨, 岳文泽, 张亮, 王庆日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2): 186-197.   DOI: 10.11849/zrzyxb.20160263
    摘要1471)   HTML48)    PDF (6074KB)(1194)   
    长期以来中国耕地数量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中国的耕地面积到底是多少,一直是个谜,特别是在耕地面积出现几十年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居然比调查前多出了2亿多亩。论文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后的耕地面积数据,从耕地总面积和不同类型的耕地面积两个维度,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耕地面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从区域尺度来看,“二调”多出的2亿多亩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几近一半,华南是唯一减少的区域;从省级尺度来看,26个省份耕地面积增加,以东北三省和新疆、内蒙古居多,京沪苏粤陕出现减少,尤以苏粤为甚;从市级和县级尺度来看,耕地增减空间集聚明显,耕地增加的地市和县市均以东北最为集中,耕地减少的地市以珠三角和长三角最为集中,耕地减少的县级单元以粤苏云三省最为集中。2)耕地的三种类型都出现增加,但旱地最多(53%)、水田最少(10%);水田和水浇地均“北增南减”;旱地的增减主要分布在北方,且增减的空间分布都非常集中,东北增加较多,黄淮海平原减少较多。耕地分布重心的持续北移,加剧了水土资源的不协调性,从而影响耕地的质量,未来中国政府在高度关注耕地数量变化的同时,更应强化耕地质量的提高与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CSCD(17)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王晓君, 吴敬学, 蒋和平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5): 864-876.   DOI: 10.11849/zrzyxb.20160555
    摘要1405)   HTML122)    PDF (1258KB)(1181)   
    客观评价和预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5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基于GM(1,1)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分从0.669下降到0.387,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恶化趋势,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排放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治理投入较少,尚未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情形的逆转。如果继续延续过去农业经济发展模式,2020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将会持续恶化,与“十三五”绿色发展的良好愿景目标相差甚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CSCD(11)
    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
    谢高地, 张彩霞, 张雷明, 陈文辉, 李士美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8): 1243-1254.   DOI: 10.11849/zrzyxb.2015.08.001
    摘要2343)   HTML294)    PDF (2813KB)(114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并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出与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密切相关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研究基于文献调研、专家知识、统计资料和遥感监测等数据源,通过模型运算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静态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构建了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实现了对全国14种生态系统类型及其11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时间(月尺度)和空间(省域尺度)上的动态综合评估。初步的应用与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量为38.1×10 12元,总体变化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年内变化多表现为以7月为最高,1月和12月最低。总体而言,尽管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论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评估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综合评估方案,从而为我国自然资产评估、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5) CSCD(279)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综述
    龙花楼, 卓玛措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 (9): 1649-1650.  
    摘要517)      PDF (314KB)(1125)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于2013年7月22—23日在夏都西宁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7个省份(含港台地区)的正式代表共160余人参会,大会交流学术论文115篇。会议开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卓玛措教授主持,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索端智教授致欢迎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致开幕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
    王淑佳, 孔伟, 任亮, 治丹丹, 戴彬婷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 (3): 793-810.   DOI: 10.31497/zrzyxb.20210319
    摘要6909)   HTML159)    PDF (1280KB)(1125)   

    随着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成为研究区域整体均衡发展程度的有效评价与研究工具。但在该模型使用中,存在书写错误、丢失系数、错用权重和模型不成立四类误区,已经显著影响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因此首先明确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规范公式,在探讨该传统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效度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耦合度的修正模型。此外耦合协调度模型还存在指标构建的主观性、耦合结果的波动性和无可比性的信度问题。以京津冀生态与经济系统为例,验证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具有较好的效度,研究对象的时空变化会显著影响耦合协调度模型的信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测算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农地非农发展受限视角
    曹瑞芬, 张安录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5): 715-726.   DOI: 10.11849/zrzyxb.20160532
    摘要885)   HTML543)    PDF (4398KB)(1112)   
    论文以农地非农发展受限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用地结构和土地财事权视角构建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二者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确定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求算土地综合非均衡度。基于我国2009—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的土地发展非均衡度较高,但逐年下降;省级层面上,我国土地发展非均衡度的空间差异显著,且非均衡度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或东北、西北地区”逐级递增趋势。此外,论文就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进行分析,为我国财政转移制度改革奠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财政转移制度有助于减缓土地发展非均衡度,且四大分区的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尝试直接量化土地发展非均衡程度,为缓解土地非均衡发展、均衡区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居民行为的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分析框架
    刘春芳, 王奕璇, 何瑞东, 王晨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113-2122.   DOI: 10.31497/zrzyxb.20191008
    摘要735)   HTML65)    PDF (1653KB)(1105)   

    “三生空间”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也是人类精神和文化需求的空间反映。识别“三生空间”范围、了解居民“三生”需求、调整“三生空间”供给、统筹“三生空间”功能是国土空间规划内容的核心,也是当前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需求出发,依据行为科学和行为地理学等理论方法,探讨了“三生行为”与“三生空间”的理论关联,进而遵循“需求分析与空间识别—问题诊断与目标确定—作用机理与耦合关系—空间优化与政策建议”分析思路,构建基于居民行为的“三生空间”优化分析框架。将居民行为研究与空间供需结合起来,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供“人本化”的理论框架与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瞻引领,科技支撑,高效驱动,精准赋能”——“智慧社会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创新”专辑发刊词
    甄峰, 秦萧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037-2039.   DOI: 10.31497/zrzyxb.20191001
    摘要776)   HTML235)    PDF (470KB)(11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去300 a长江中下游异常丰梅事件变化与洪涝灾害
    郑景云, 孙迪, 刘可邦, 郝志新, 张学珍, 葛全胜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12): 1971-1983.   DOI: 10.11849/zrzyxb.20161122
    摘要708)   HTML226)    PDF (8577KB)(1022)   

    2016年6—7月,长江流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失。而该时段内梅雨因其强降水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雨量集中等特点成为主要致灾因子。论文利用历史文献和观测资料,构建了1736年以来异常丰梅事件年表,分析了其长期变化特征及与El Niño事件的统计关系,并诊断了El Niño造成异常丰梅事件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736—2016年间共发生44次异常丰梅事件(含21次特大梅雨事件),其中1900年代、1910年代、1990年代是异常丰梅事件最为频繁的3个时段;与2016年梅雨特征相近的特大梅雨事件有21次。过去300 a间,异常丰梅事件与El Niño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44次异常丰梅事件中37次发生在El Niño的当年或次年;在21次特大梅雨事件中16次伴随El Niño出现。伴随El Niño事件而发生的异常丰梅事件环流特点是中高纬经向环流偏强,我国境内水汽输送通道偏西、偏北,大量水汽滞留在长江流域,并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从而形成持续性降水;而在El Niño次年,低纬存在较强且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水汽输送路径偏北,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通量显著增强,更容易导致异常丰梅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CSCD(2)
    自然资源学报 第31卷(2016年)总目次
    自然资源学报   
    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思考
    王军, 应凌霄, 钟莉娜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 (1): 26-36.   DOI: 10.31497/zrzyxb.20200104
    摘要674)   HTML103)    PDF (907KB)(1014)   

    针对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积极响应,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和提升成为必然要求。在介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要求决定了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从工作理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整体综合理念滞后、理论基础体系欠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主要策略包括强化系统思维、提升理论体系、加强技术支撑、完善机制建设等内容,以期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草场管理中的市场机制与习俗制度的关系及其影响:青藏高原案例研究
    贡布泽仁, 李文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10): 1637-1647.   DOI: 10.11849/zrzyxb.20151201
    摘要770)   HTML99)    PDF (5786KB)(1002)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在完善承包到户基础上的草场经营权的流转,目的之一是通过市场手段来整合牧户个体的草场资源,促进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市场机制与牧区传统管理草场的习俗制度,二者的关系及其对草场管理的影响是怎样的?论文选择位于青海省贵南县的元义村和查乃核村为案例地来研究上述问题。元义村反映市场机制取代习俗制度,查乃核村则反映了市场机制嵌套在习俗制度中。通过比较两个案例地的牧户生计、畜牧业生产以及贫富差距,研究发现:1)查乃核村的牧户年均畜牧业资产高于元义村;2)查乃核村的畜牧业生产量逐年增加、牲畜死亡率明显减少,畜牧业生产收益率高于元义村;3)查乃核村的贫富差距明显低于元义村。基于此,论文认为市场机制嵌套在社区习俗制度的制度安排在草场管理中更有效,因为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满足牧户个体对于权属明晰和补偿需求的同时,能够维持社区共用草场以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特征所导致的资源时空分布的异质性。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草场管理需要权属明晰及市场机制,但实现这样的目标不需要弱化甚至取代已有的社区习俗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7)
    城市化对长三角地区极端气温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贾艳青, 张勃, 张耀宗, 唐敏, 马彬, 王国强, 刘秀丽, 罗正明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5): 814-828.   DOI: 10.11849/zrzyxb.20160575
    摘要829)   HTML67)    PDF (8752KB)(998)   
    论文利用长三角地区65个气象站1960—2014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并比较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和乡村站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对大城市站和一般城市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日数明显增加,冷指日数明显减少,极值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暖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增加趋势明显,冷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减少趋势明显。除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外,其他极值指数变化趋势在城市、乡村间差异较小。大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暖)昼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大)值城市化影响显著,一般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城市化影响显著,城市化对极端气温影响明显的是长三角北部、江苏南部和浙东南的部分城市站点。冷昼日数城市化效应在冬季较明显,暖昼(夜)日数城市化效应在夏季较明显,春季、夏季、冬季城市化对极值指数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CSCD(4)
    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变迁与重构
    张京祥, 夏天慈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040-2050.   DOI: 10.31497/zrzyxb.20191002
    摘要701)   HTML55)    PDF (1424KB)(995)   

    基于治理理论,从中央—地方以及政府—市场关系维度,分别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家治理变迁影响下的演变历程与总体趋向。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变革与治理体系重构的举措,但是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未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再建构还必须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1)充分理解“国土空间”的多元价值属性,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对多元目标的统筹平衡,不能把空间简单化为“自然资源”载体,谨防规划蜕化为单纯的“资源环境管控技术工具”;(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建立与政府事权相对应、层级差异有序的空间规划体系;(3)高度重视规划研究和非法定规划的作用,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提供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人地耦合系统的国土空间重塑
    曹小曙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051-2059.   DOI: 10.31497/zrzyxb.20191003
    摘要1515)   HTML72)    PDF (882KB)(985)   

    地理系统主要研究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强调人地关系、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综合,即人地耦合系统。地理系统在国土空间中的应用主要由地理决策、地理模拟、地理工程所组成,并且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治理。国土空间是自然与人类所共同实践的物质载体,人类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并不亚于自身塑造自然的程度,以人地耦合系统为核心的地理系统理论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整治修复的理论基础。基于人地耦合系统的国土空间重塑最终以地理治理的形式反映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各种活动中。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国土空间已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格局,形成了经济区、贫困区、小城镇为主的三种形态空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是城市化、城镇化、乡村化“三化耦合”并存的状态。必须重视泛第三极、环中国南海、东北亚—北极等以“一带一路”全球空间为基础的战略区域研究。基于人地耦合系统理论与国土空间价值均衡理论,国土空间重塑的基础科学问题是人地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驱动机制。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发展型规划、控制型规划和修复型规划。国土空间的保护与治理包括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全域整治,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系统修复,以社会和谐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综合治理。人地耦合系统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命运共同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灰水足迹区域与结构均衡性分析
    孙才志, 白天骄, 韩琴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12): 2047-2059.   DOI: 10.11849/zrzyxb.20160091
    摘要831)   HTML99)    PDF (4296KB)(979)   

    论文在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1998—2013年各类来源的灰水足迹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选取人口、GDP两个指标,应用基尼系数对中国1998—2013年灰水足迹的空间、结构均衡性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区域均衡性方面,经济灰水足迹均衡性较差,东部与西部地区分别在经济灰水足迹和人口灰水足迹中的均衡性较低;2)在结构均衡性方面,经济灰水足迹均衡性已达到“差距偏大”范围,其中农业和工业的均衡性较差,生活经济灰水足迹均衡性近年来降幅明显;3)从边际效应来看,可以通过减少中、西部重污染地区灰水足迹及各省市农业灰水足迹的方式提升整体均衡性,有效促进中国水环境公平性的提升。最后,针对中国灰水足迹均衡性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减少中国灰水足迹、提升水环境公平性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CSCD(10)
    多源数据融合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人口城镇化模式——以扬州市为例
    朱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087-2102.   DOI: 10.31497/zrzyxb.20191006
    摘要968)   HTML112)    PDF (6309KB)(967)   

    围绕“人、地、财”等新型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衍生出人口流动的社会、空间、经济属性,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人口城镇化概念模型。基于迁移流、位置识别和企业关联网络等方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层面:受落户门槛、家庭权益、社会保障等限制,人口流动比资本流动更为谨慎,也更遵从行政区经济和城镇等级体系。(2)市域层面:城镇化形式主要表现为城市和乡村的直接联系,重点镇辐射和吸纳作用不强。(3)新经济使后发地区弯道超车成为可能。研究发现此概念模型适用性较好,能够合理识别经济社会联系的主体格局,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对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区域协调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廊道与源地协调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韩宗伟, 焦胜, 胡亮, 杨宇民, 蔡青, 黎贝, 周敏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244-2256.   DOI: 10.31497/zrzyxb.20191019
    摘要920)   HTML66)    PDF (5023KB)(939)   

    构建生态联系紧密且生态干扰更小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土空间中,为形成廊道与源地的协调与保护兼顾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环洞庭湖区域33个县(区)为例,针对核心生态源地与自然廊道、经济社会源地与人工廊道分别形成的生态格局、城镇格局,揭示两者之间生态关键点及生态干扰点的分布特征,并差异化应对。结果表明:(1)为促进生态要素的空间联系,1537条生态廊道应纳入生态安全格局中,908处生态关键点需要保护,而0.48%的经济社会源地面积应退让给自然廊道。(2)受干扰的核心生态源地面积占比和自然廊道长度占比分别为1.36%、12.95%,8800处生态干扰点可采取缓冲、预警等主要应对策略,以协同发展自然—人工系统。(3)为满足生态保护用地应持续增加的需求,非核心生态源地内,面积分别为203.22 km2、125.67 km2、35.59 km2的一、二、三级自然廊道可分批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藏自治区生态空间的分类与范围及人类活动影响
    魏子谦, 徐增让, 毛世平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163-2174.   DOI: 10.31497/zrzyxb.20191012
    摘要689)   HTML58)    PDF (4293KB)(913)   

    生态空间的划定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确定三种空间、三条红线的重要环节。目前生态空间概念界定尚未有共识、分类体系仍不统一。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探索了生态脆弱区省级生态空间分类体系构建、空间范围识别及人类活动强度模拟的方法。结果表明:(1)按照生态系统类型西藏生态空间可分为林地、草地、湿地、未利用地等4个一级类,13个二级类和29个三级类。按照管制强度可分为I级严格管制区、II级限制开发区和III级动态管制区。(2)识别得到西藏生态空间面积约为105.45万km2,占西藏总面积的87.7%,与其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一致。(3)模拟了西藏人类活动强度,生态空间内受人类胁迫水平整体较弱,约92%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低于0.0447。本研究可为高寒生态脆弱区省级生态空间划定及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
    纪学朋, 黄贤金, 陈逸, 王丹阳, 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3): 451-463.   DOI: 10.31497/zrzyxb.20190301
    摘要818)   HTML227)    PDF (2313KB)(911)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