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的若干关键问题
    成升魁, 马涛, 黄锡生, 李丰, 白军飞, 李云云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0): 2485-2494.   DOI: 10.31497/zrzyxb.20221001
    摘要1188)   HTML44)    PDF (864KB)(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实施,使长期以来中国反对食物浪费实现了由道德约束到法制治理的历史性转变。该法律是在当今世界食物浪费现象普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物浪费问题的背景下颁布的,意义重大。这部法律为中国反食物浪费社会实践提供了法律保证,也为全球反食物浪费事业提出了中国答案。《反食品浪费法》具有注重顶层设计、立法过程快捷简明,立法目的鲜明、节约资源融贯始终,法律措施全面、规制责任主体广泛,社会多元共治、凸显节粮治理效能,依法施策、致力于服务粮食安全战略,坚持德法并举、推动节粮意识转为法律约束等显著特点。从一年来的实践看,《反食品浪费法》在实施中,目前仍需解决进一步厘清权责、细化标准体系和加强基础支撑等关键问题,有关部门应着重通过采取建立长效监测评估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方法体系和加强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等措施,规范和指导《反食品浪费法》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其规制和规范全社会各种各样食物浪费行为的作用,有效减少食物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土高原沟道农业系统与优化模式
    璩路路, 李裕瑞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2): 3252-3266.   DOI: 10.31497/zrzyxb.20221215
    摘要1146)   HTML24)    PDF (2971KB)(187)   

    黄土高原沟道农业是现代人地关系耦合发展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人地系统科学原理阐述了沟道农业的概念内涵、科学认知、优化模式及其保障政策。结果表明:(1)沟道农业可持续性应遵从“要素—系统”到“结构—功能”,注重“沟坡水土保持、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乡村振兴”的多目标有机结合。同时,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以及不同尺度的沟道水土构型、农田景观、农业系统的层次体系,深化贯通式研究,全面揭示沟道农业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微观作用机理。(2)总结了沟道农业优化模式,搭建了不同模式的框架图,建议完善相关的技术与制度保障体系,以支撑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目标。(3)新时期黄土高原现代沟道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人地系统科学前沿,全面构建现代沟道农业系统理论与方法,深入探究优化沟道农业生产方式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新途径。(4)基于要素流、产业链、流通网,面向SDGs目标和乡村振兴、粮食与生态安全,深入探究不同尺度沟道农业状态评估与情景模拟,服务支撑区域现代化建设决策。黄土高原沟道农业系统特征与优化模式研究,是推动农业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进而为黄土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地科学和自然资源管理”申请代码领域研究格局、热点透视与发展展望
    高阳, 吴浩, 李鑫, 蔡顺, 熊巨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2): 3049-3059.   DOI: 10.31497/zrzyxb.20221202
    摘要796)   HTML5)    PDF (1237KB)(100)   

    支持基础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职责使命。自然资源管理是地理科学交叉融合创新的重要领域。划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地科学和自然资源管理申请代码领域的研究方向,分析该领域申报与资助格局,透视研究热点,提出发展展望。研究发现:2021年以来土地科学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申报格局以交叉且偏向人文要素研究为主,交叉类研究占55%以上,人文要素为主类研究占30%,自然要素为主类研究占15%;以土地资源为对象研究占73%,以生态资源为对象占14%,以其他自然资源为对象的研究占13%。资助格局中土地资源类项目占主导,在75%以上,其他自然资源资助比例不高且资助率不稳定,在土地资源中,农用地、建设用地与土地系统是主要资助领域。为推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创新该领域研究范式,增强基础研究属性,树立交叉融合研究典范,坚持申请代码初衷内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乡融合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福州东部片区为例
    包雪艳, 戴文远, 刘少芳, 陈松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0): 2688-2702.   DOI: 10.31497/zrzyxb.20221015
    摘要669)   HTML8)    PDF (2788KB)(90)   

    乡村地域多功能是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福州东部片区为研究区,基于乡镇域尺度分析研究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与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乡镇的乡村单一功能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功能在沿海小范围聚集,工业发展和生活保障功能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边缘郊区和南部乡镇,生态保育功能西部山区大于东部乡镇,而旅游休闲功能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乡镇和平潭岛;(2)依据LSE模型,将研究区乡镇划分为五功能、四功能、三功能、双功能复合区和单功能主导区,其中拥有五、四功能复合区的乡镇共计58个,占比45.68%,说明研究区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良好;(3)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塑造了乡村地域初始与特色功能,地理区位因素促进乡村功能的形成与分化,社会经济是优化乡村功能的基础因素,政策资金是推动乡村多功能转型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困境与突破
    吴康, 张文忠, 张平宇, 薛冰, 安树伟, 邵帅, 龙瀛, 刘艳军, 陶岸君, 洪辉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1): 1-21.   DOI: 10.31497/zrzyxb.20230101
    摘要653)   HTML22)    PDF (1179KB)(187)   

    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清晰认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位专家就当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仍未能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集聚偏弱和碳减排目标下资源型城市的内、外部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新时期需要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提升资源型城市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能力;在深刻把握传统资源禀赋概念内涵基础上实现对新资源体系的再认知,注意挖掘新资源,充实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新知识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条件,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要继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并充分重视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培育;要加快探索绿色、高效的转型发展道路,同步实现“存量”的绿色化和“增量”的绿色性;要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开发基础和要素资源条件,从传统的“增长和扩张型”转变为“高效增长与精明收缩结合型”发展模式;要整合新数据与新技术方法科学/智能地支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治理;要树立民生优先的指导思想,通过城市更新弥补过去资源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欠账,全面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宜居水平、经济活力,重塑城市社会空间网络;要充分借鉴“强链、补链、延链”等“链长制”方案与模式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借鉴。以上观点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孙九霞, 张凌媛, 罗意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2): 318-334.   DOI: 10.31497/zrzyxb.20230204
    摘要625)   HTML33)    PDF (1246KB)(230)   

    在新的时代使命下,以共同富裕目标指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提升资源价值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双重意义。按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富裕”的递进逻辑,识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厘清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困境与现存差距。研究发现:当前以乡土特色资源为导向的传统乡村旅游地和以高标准服务为导向的现代旅游地,都在适应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积极挖掘优势资源,完善配套设施,资源的开发主体多元合作、开发方式渐趋成熟。乡村旅游在助力减贫、促进社会公平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突出贡献,充分契合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然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地域与不同群体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率、水平、能力存在多重差距,以至于在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上不广泛不深入不彻底。基于此,围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面向,构建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协同开发、可持续开发”的创新路径,以推动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的监测评估预警模型体系研究
    钟镇涛, 张鸿辉, 刘耿, 罗伟玲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1): 2946-2960.   DOI: 10.31497/zrzyxb.20221113
    摘要617)   HTML12)    PDF (4158KB)(118)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监督规划实施管理、保障规划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智慧规划转型的关键支撑。针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研究重机制、轻理论,以及缺乏一套科学可用的监测评估预警技术方法支撑的不足,在系统分析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目标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新型信息技术(“ABC”技术)为支撑,覆盖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业务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模型体系,并结合信息系统建设案例,介绍了基于“ABC”技术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模型体系对实现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精准评估、及时预警”的重要支撑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
    蔡晓梅, 苏杨, 吴必虎, 王毅, 杨锐, 徐卫华, 闵庆文, 张海霞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4): 839-861.   DOI: 10.31497/zrzyxb.20230401
    摘要597)   HTML56)    PDF (843KB)(366)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制度,重构利益维度,形成利益共同体。(4)在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中,要处理好多元主体的各类关系,需要在统一的管理目标下对不同利益主体责权利进行统筹协调与高效配置,建构自然保护地共治格局与多元共治体系。(5)全球自然保护治理存在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自然保护地与人居系统、自然保护目标与全球执行力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几千年积淀形成的“人与天调”的文化传统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6)针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需求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定位,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有利于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7)国家机构改革前,自然保护地存在“九龙治水”的破碎化管理问题。机构改革后有专门部门分别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日常综合管理和监督执法,实现了管理与监督的统一、规范与有序。(8)要持久做到生态保护第一,就必须普遍实现两山转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两山转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是一种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路径,也是绿色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需要用多种方式积极进行政府特许经营和品牌特许经营的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绿色食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钱龙, 熊可馨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0): 2519-2530.   DOI: 10.31497/zrzyxb.20221004
    摘要595)   HTML0)    PDF (1914KB)(116)   

    绿色食堂是实现绿色餐饮的重要构成,构建科学的绿色食堂评价指标体系对餐饮业健康良性发展十分关键。目前,国内缺乏关于绿色食堂的有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遵循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动态性五大原则,探索构建了中国绿色食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反食品浪费与绿色消费、食品安全与营养、节能减损、污染物控制、绿色服务与运营管理5个方面17个指标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赋权。最后,本文以高校食堂为例,通过全国层面的数据调查和个别高校的案例研究,从反食物浪费的现实需求和消费者认同视角,证实了评价绿色食堂需要对反食品浪费和绿色消费指标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为绿色食堂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初步依据,有助于《反食品浪费法》在食堂场所的实施实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
    郝庆, 梁鹤年, 杨开忠, 封志明, 王晓阳, 卢庆强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1): 2763-2773.   DOI: 10.31497/zrzyxb.20221101
    摘要589)   HTML5)    PDF (676KB)(130)   

    国土空间规划是现代国家实施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是为实现特定战略意图而进行的理性设计,规划的编制实施理念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解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特邀请本领域的五位知名专家就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的价值导向、目标追求、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主要领域等开展访谈。专家认为:(1)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用更高的整体利益原则去处理个体利益之间的失衡,在整体利益的指引下提升特定利益的最大化和保证其他利益的最起码满足。(2)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的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地理的普遍繁荣”,而是需要重视追求“人民的普遍幸福”,营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国土空间。(3)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统筹安全与发展,合理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需要以核心都市圈为支点,主要城市群为平台,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5)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是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的重点地区,需要通过拓展对城市多元属性的认知、系统研判大城市空间治理的问题与成因,完善大城市治理的逻辑。通过专家访谈,可以看出国土空间规划本质上是对空间关系的重建与重构,需要协调人地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处理好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还需要尊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城市有机体等不同层级国土空间单元的运行规律,维护和修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评价及其政策启示
    张明斗, 席胜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1): 220-237.   DOI: 10.31497/zrzyxb.20230114
    摘要583)   HTML11)    PDF (3688KB)(95)   

    基于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转型与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本文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实证测度了2004—2019年中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QAP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效率差异、时空演变以及差异来源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后,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均值降至0.230,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碳排放效率高值区集中于再生型与成熟型城市,分布较为分散;低值区则主要为成长型与衰退型城市,并于东北、中部等地区呈现集聚性特征。(3)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差异较大,其中,组间差异贡献率最高,但呈现下降趋势;再生型和成熟型城市组内差异相对稳定,成长型和衰退型城市组内差异逐渐扩大。(4)人口密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规模企业数量差异会显著扩大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差异,而且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差异呈现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启示:一是依据资源型城市类型,采取因地制宜的减排方案;二是增加低碳创新投入,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三是推广绿色消费方式,加强居民端减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经济韧性——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朱媛媛, 罗源, 陈京, 蒋子龙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1): 73-90.   DOI: 10.31497/zrzyxb.20230105
    摘要578)   HTML13)    PDF (3375KB)(128)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重要发展问题,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经济韧性的演化机制,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演化经济韧性视角出发,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值法和PLS偏最小二乘法,定量揭示2000—2019年湖北省大冶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经济韧性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研究区经济韧性经历了衰退适应、抵御恢复、响应提升的演化阶段,分别对应其经济衰退转变期(2000—2009年)、发展恢复期(2010—2014年)、高效提升期(2015—2019年),经济韧性水平呈现出“缓慢→快速”的上升态势。(2)2000—2019年研究区经济韧性演化的驱动因子由产业结构转变和创新水平提升转向多要素共同推动,其中居民收入、市场规模、政府调控能力、产业技术水平等因子是推进研究区经济韧性演进的关键因素。(3)产业多元化转型是研究区经济韧性提升的直接动力,以产业相关多样化为传导路径,在多要素驱动下研究区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生命阶段演进。当压力要素消解、城市状态调整、响应方式优化时,经济韧性将通过激活产业要素、均衡化拓展驱动力来推动产业的“路径突破”,进而演化为更高水平状态,以此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
    王静, 刘晶晶, 宋子秋, 黄隆杨, 方莹, 李泽慧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1): 2930-2945.   DOI: 10.31497/zrzyxb.20221112
    摘要552)   HTML7)    PDF (4033KB)(106)   

    研究面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全国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关系,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研究框架;分析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压力带来的土地开垦、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等生态建设与土地开发行为,及其对国土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限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视角揭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与国土空间开发的限制性差异;根据目前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提出面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建设协同发展战略,开展黄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与特色文化传承战略部署,并制订相关引导政策与保障措施,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传承与开发
    孙九霞, 明庆忠, 许春晓, 麻学锋, 杨勇, 朱鹤, 王心蕊, 孙佼佼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2): 271-285.   DOI: 10.31497/zrzyxb.20230201
    摘要533)   HTML50)    PDF (930KB)(323)   

    共同富裕目标下,如何通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乡村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来自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等领域的8位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从资源利用、参与主体、机制保障等不同视角,探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路径。具体而言:在资源利用上,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利用,形成“非遗”等资源的创造性传承发展路径,同时以艺术赋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并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在参与主体上,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性力量,协同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力量建构可持续的分配机制,推动“人人共享”的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在机制保障上,乡村旅游资源创新性利用要构筑乡村产业发展与居民在地乐居的机制体系,同时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价值,强化制度政策的公平性原则,构建“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新型发展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洋牧场碳汇资源生态补偿标准
    曹港程, 沈金生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2): 3153-3166.   DOI: 10.31497/zrzyxb.20221209
    摘要521)   HTML10)    PDF (1510KB)(79)   

    海洋牧场建设是中国扩增海洋碳汇,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碳汇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只有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才能调动海洋牧场建设经营者积极性。以海洋牧场中藻类、贝类、鱼类、甲壳及其他类经济性碳汇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最优化模型核算了碳汇资源生态价值的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贝类、鱼类、甲壳及其他类的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134.94元/t、820.05元/t、782.39元/t、3764.16元/t,补偿标准存在种类间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当前海洋牧场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保障与实现策略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2): 3037-3048.   DOI: 10.31497/zrzyxb.20221201
    摘要518)   HTML6)    PDF (1884KB)(16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与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把实现碳中和目标与保障资源安全目标结合起来,从碳中和的技术逻辑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实践逻辑视角,分析提出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保障路径及其实现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当前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实践出发,系统分析了碳中和的相关问题和自然资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对碳排放的认识不仅存在量化指标不确定性,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误区,中国面向2030年和2060年多个发展目标,需要统筹各种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领域实现碳中和必须遵循自身的技术逻辑与实践逻辑,厘清碳中和行动之间各种边界,加强自然资源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揭示碳达峰和碳中和(3060目标)与能源和资源关联耦合机理,研究制定化石能源退出路径和其他利用策略,研发和推广提升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适用技术,探索林草、湿地、土地利用和碳封存实现增汇的潜力与实施路径,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与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新模式,开展面向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自然资源安全战略研究、模拟预警、动态评估、方法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议实施包括化石能源双控行动、再生能源勘查行动、资源利用提效行动、关键矿产增储行动、耕地保护修复行动、林草扩绿保育行动、湿地修复保护行动、陆海统筹协调行动、资源管理智能行动、人才技术创新行动等十大重点战略计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自然资源督察体系完善的规范路径
    姜闻远, 陈海嵩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2): 3073-3087.   DOI: 10.31497/zrzyxb.20221204
    摘要516)   HTML1)    PDF (1255KB)(92)   

    建立自然资源督察制度是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这一制度在运行中面临督察力量分散、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存在重叠、督察问责成效受限等现实困境。研究表明:资源与生态领域相关部门职责不清、不同资源管理模式的内在矛盾和督察规范依据的缺失,共同导致了上述困境。从健全督察机制的角度看,不仅需要整合分散的督察队伍,还应构建“中央—省”两级督察体系;从督察职责界定的角度看,应基于主管部门承担的“执行—监督”职责,由自然资源督察承担自然资源、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的督察职责;从督察法治化的角度看,需要制定《自然资源督察工作规定》并引入党政同督机制,为督察各环节提供规范依据,提升督察问责的层级和威慑效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程度及恢复潜力评估
    牛丽楠, 邵全琴, 宁佳, 杨雪清, 刘树超, 刘国波, 张雄一, 黄海波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3): 779-794.   DOI: 10.31497/zrzyxb.20230314
    摘要511)   HTML25)    PDF (9302KB)(289)   

    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恢复。为全面评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现状、生态恢复程度及恢复潜力,选取生态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两大类指标,采用模型模拟计算方法,对黄土高原2000—2019年生态恢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生态质量有所恢复转好,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比较前后十年变化,植被覆盖度持续转好的面积占比为39.90%,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持续转好的面积占比为82.71%。(2)生态系统服务有所恢复提高。水源涵养服务持续转好的面积占比为15.46%,土壤保持服务先转好(稳定)后稳定(转好)的面积占比为18.88%,风蚀区防风固沙服务持续转好面积占比为6.30%;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提高区域集中在农牧交错带地区,防风固沙服务提高区域集中在沙地和沙漠区。(3)综合生态恢复程度高的地区占全区面积的11.08%,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仅少数无恢复地区占全区面积的3.51%,集中分布于沙地和沙漠区西北部地区。(4)植被覆盖恢复潜力高值区主要位于黄土塬沟壑区西部,低值区主要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平原的部分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恢复潜力整体偏低,潜力较大区域主要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陈逸, 周悦, 黄贤金, 史敏琦, 马其芳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1): 2961-2974.   DOI: 10.31497/zrzyxb.20221114
    摘要494)   HTML2)    PDF (1396KB)(8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从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两个层面开展问卷调查,运用潜在冲突指数(PCI)等方法,研究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业的教育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开设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业的高校约有261所,并呈现出开设类型多样化、办学层级多元化、学位学制差异化,以及硕博培养体系亟需完善等特征。从人才供给侧来看,学科基础的差异性导致了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对规划基础理论掌握的要求各有侧重,但是各专业均表示出对规划工具应用、规划实践课程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强烈需求。而从人才需求侧来看,用人单位都重视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技术型人才以及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型人才。为此,特从学科体系构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课程建设、专业评估机制和职业培训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体系革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图像法的食品浪费监测和调查方法——以北京典型食堂为例
    张丹, 吴良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0): 2572-2582.   DOI: 10.31497/zrzyxb.20221008
    摘要484)   HTML2)    PDF (3491KB)(75)   

    食品浪费监测和调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的重要内容与关键环节。本文依据《反食品浪费法》的原则和要求,从科学性和实用性出发,探索提出“图像法”以推动食品浪费监测、调查、分析和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本文以北京典型食堂食品浪费情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图像法开展实证研究,并利用称重法进行对比验证。研究表明:基于图像法所获得的北京典型食堂人均食品浪费指数为0.64,比称重法所得结果低了0.02;基于图像法所获得的人均食品浪费量为58.62 g/(人·餐),比称重法所得结果高出了4.28%;两种方法所得的人均食品浪费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r =0.76,p<0.01),且有很好的一致性(CCC=0.757,p<0.01),表明图像法可以有效评估典型食堂的食品浪费程度;利用图像法开展食品浪费监测和调查时,结合餐厨垃圾量能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本文探索了一个科学、便捷的食品浪费监测和调查方法,以期为《反食品浪费法》的全面推进提供科技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基于共生视角的分析
    王彩彩, 袭威, 徐虹, 徐凤增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2): 335-356.   DOI: 10.31497/zrzyxb.20230205
    摘要484)   HTML13)    PDF (2598KB)(155)   

    乡村旅游在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转型、促进人民致富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促进农村繁荣与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袁家村为案例地,根据共生理论,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结构化数据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共生系统包含旅游共生单元、旅游共生模式及旅游共生环境,在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呈现动态演进特征。(2)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运行机制及内涵维度呈现阶段性特点。旅游共生单元借助共生环境,进行共生能量创造,产生共生作用,引致共生能量分配、共生能量传染,最终促进共生效应。(3)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体现了旅游共生系统的共建共创共享。袁家村始终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广泛吸纳旅游经营人才、推进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实行农民股份制运营,促进共同富裕。研究结论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食物系统演化的人地耦合启示及驱动力——以北京食物系统为例
    马恩朴, 叶玮怡, 廖柳文, 蔡建明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0): 2617-2635.   DOI: 10.31497/zrzyxb.20221011
    摘要479)   HTML4)    PDF (3883KB)(80)   

    为探明“城市化如何驱动食物系统变化”以及“食物系统变化蕴含何种人地耦合关系”的问题,本文以北京食物系统为例,研究了该食物系统自1978年以来的演变过程,揭示食物系统演变蕴含的人地耦合关系;并建立食物系统变化指标体系和城市化驱动力指标体系,运用驱动力评价、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北京食物系统演变的驱动力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近40多年来北京食物系统总体经历了本地农业生产不断弱化、食物消费需求持续增长、食物流通里程不断增加的演变过程。这种变化从地理学视角来看本质上是城市食物消费蕴含的人地耦合关系从邻近扩展到更远距离的过程——即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演化过程。在驱动该过程的影响因素中,居民收入增长是主要的初始驱动力,要素非农化是主要中间环节,人口集聚则具有最广泛的影响,最终导致外埠供应比例不断上升,食物里程持续增长。研究表明:蕴含在食物系统中的人地关系不只局限于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区域,而是以“流空间”与地点空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需要采取一种整合“流空间”与地点空间的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来认知此类开放系统中的人地耦合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监测关键指标研究
    张盼盼, 张丹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0): 2508-2518.   DOI: 10.31497/zrzyxb.20221003
    摘要472)   HTML2)    PDF (1556KB)(87)   

    中国遏制食物浪费已上升至法律层面,但执法实践亟待科学支撑。餐饮业是中国食物浪费的重灾区,动态监测和定量评估餐饮业食物浪费情况是执法实践的必要前提和首要基础工作。本文提出利用餐饮垃圾量作为核心指标来监测餐饮业食物浪费情况,并以2015年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174家餐饮机构3371份餐桌的实地调研数据开展了实证研究,定量揭示了以餐饮垃圾量作为核心数据开展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引入关键参数 β (即餐饮食物浪费量占餐饮垃圾量的比例系数)进一步提高以餐饮垃圾量为核心指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国餐饮业的反食品浪费监测工作提供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方法。研究表明:餐饮垃圾量与餐饮食物浪费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以餐饮垃圾量为核心指标开展食物浪费情况监测是可靠的;不同城市餐饮食物浪费量占餐饮垃圾量的比例系数 β 统计上差异不显著,这意味着在开展全国监测时,不同城市可以利用同一套 β 值开展餐饮业食物浪费监测工作;不同类型餐馆餐饮食物浪费量占餐饮垃圾量的比例系数 β 统计上差异显著,这意味着在开展全国监测时,针对不同类型餐馆应该设置不同的 β 值开展餐饮业食物浪费监测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方法探索——以湖北省黄梅县为例
    王子健, 黄亚平, 谢来荣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1): 2837-2855.   DOI: 10.31497/zrzyxb.20221106
    摘要469)   HTML2)    PDF (6852KB)(107)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是在统一联动的国土空间分区管控体系中为弥补中微观尺度结构性管控作用缺失而提出的新的分区层级,其技术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分析空间治理“精明化”“精准化”“精细化”要求、对比不同分区逻辑的空间分区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加权Voronoi图等技术方法,从主体功能“点轴”发展规律出发,研究构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区方法,并以黄梅县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划定符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一级规划分区内涵的分区单元,弥补了规划分区方法的缺失;依托功能发展结构的“自上而下”分区逻辑有效将空间结构管控内涵融入规划分区,实现了对空间结构的引导和管控;通过加权Voronoi图模型,识别空间的最优功能导向,提高了规划分区的科学性、技术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时代国土空间功能的科学认知与研究框架
    邹利林, 章丽君, 梁一凡, 文琦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2): 3060-3072.   DOI: 10.31497/zrzyxb.20221203
    摘要468)   HTML9)    PDF (1812KB)(125)   

    中国正面临着城乡土地结构失衡、国土空间开发失序、地域主体功能失调等诸多问题,这给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治理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国土空间功能作为架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刻度。基于当前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论与现实诉求,指出地域功能是衍生国土空间功能概念的逻辑起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构建国土空间功能理论体系的内核,而空间整合是国土空间功能理论体系演进的重要向度;从战略决策、主体功能、底线管控、用途管制、分区管治、空间协同等六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功能理论认知模型(雪花模型),辨析了新时代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科学价值;对新时代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学理认知、分类识别、演化机制、动态权衡等基本问题域进行讨论,初步构建了国土空间功能的研究框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疆多晶硅光伏减碳效益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杜文杰, 江源, 关梦茜, 刘相兰, 康慕谊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3): 694-706.   DOI: 10.31497/zrzyxb.20230309
    摘要463)   HTML10)    PDF (2145KB)(127)   

    光伏发电是实现能源系统深度减碳的重要方式,但会受到多种自然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其减碳效益仍有待于准确评估。以总体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光伏发电,但区域内空间分异又较突出的新疆作为研究区,借助生命周期评价、发电量和减碳效益模型核算了两种衰减率(DR)下的1 kW多晶硅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发电量及其减碳效益,为本地发展光伏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及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与火力发电相比,新疆光伏每度电可减少863 g CO2-eq(DR=1%)和738 g CO2-eq(DR=3%),减排比例分别高达93%和79%,对能源系统脱碳具有重要意义。(2)新疆内部减碳效益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差异大,总趋势由东向西递减;根据聚类分析新疆发展光伏应重点布局在一、二级区,如哈密、吐鲁番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3)未来新疆发展光伏应从全生命周期减碳出发,完善光伏生产端中下游产业链以实现本地生产,在建造使用过程充分考虑太阳辐射和衰减率等因子并合理布局,同时加快生命末期处置回收技术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认知、路径及制度体系保障
    张杨, 杨洋, 江平, 邓红蒂, 祁帆, 李强, 常献伟, 程鹏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1): 3005-3018.   DOI: 10.31497/zrzyxb.20221117
    摘要462)   HTML9)    PDF (2626KB)(101)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新认知,是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立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研究范式为目的,系统剖析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与应用在基础探索、快速发展和多元繁荣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与特征;再次审视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内涵、阐明了概念新认知、基本特征、人与生命共同体关系;最后提出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问题—目标—时空策略—目的”的实施路径,及构建以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为主的制度体系,进而提升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构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保护地旅游者亲环境行为驱动机制——以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为例
    何云梦, 徐菲菲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4): 1010-1024.   DOI: 10.31497/zrzyxb.20230412
    摘要460)   HTML13)    PDF (853KB)(118)   

    旅游者亲环境行为是践行生态文明、推进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情绪评价理论为基础,以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为样本收集地,借助线上+线下调研数据构建二阶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自然保护地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环境价值、环境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情绪是自然保护地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2)环境价值是基础,通过环境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情绪间接、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亲环境行为;(3)环境信念和道德规范是中介,在环境价值和亲环境行为关系中存在多重链式中介效应;(4)道德情绪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存在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旅游者亲环境行为培育策略,助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指标纵向传导研究——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
    崔树强, 周国华, 贺艳华, 彭焕智, 毕方泽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 (11): 2819-2836.   DOI: 10.31497/zrzyxb.20221105
    摘要447)   HTML6)    PDF (4813KB)(76)   

    核心指标纵向层级传导作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内容,对市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及规划统筹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指标传导研究不充分、不精细等问题,遵循“核心传导指标选择→指标传导技术逻辑构建→情景模拟预测”的研究思路,以常德市为例研究其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市→县(区)”的核心指标传导。结果表明:(1)基于“指标全域总量预测—指标空间布局模拟—指标分区分类传导”的传导技术逻辑,通过SD与GeoSOS-FLUS模型的耦合集成利用,可有效实现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指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学传导。(2)构建“人—地—业”协调的常德市国土空间利用SD模型,预测获得2035年市域核心指标总量,相应国土利用综合效益达12994.25亿元,相比2018年提升207.75%。(3)从指标传导结果来看,2035年常德市各县(市、区)社会经济类指标除常住人口规模指标外均保持增长趋势,边界类指标实现“只增不减”,用地类指标变化各异,但总体契合常德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方向,核心指标传导结果符合实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强—弱可持续”视角下土地整治对区域脱贫的贡献度
    李寒冰, 金晓斌, 孙瑞, 韩博, 马丽,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3): 642-657.   DOI: 10.31497/zrzyxb.20230306
    摘要443)   HTML26)    PDF (2843KB)(183)   

    作为解决区域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开展土地整治对区域可持续脱贫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针对土地整治对可持续脱贫的支撑程度,基于“强—弱可持续”理论,以乌蒙山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构建土地整治脱贫机制解析框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土地整治支撑脱贫的假设并验证,结果显示:(1)土地整治工程对区域脱贫产生直接效益的总效应值为0.72,贡献于间接效益的总效应值为0.42,表明土地整治可直接支撑区域脱贫的直接效益,但对区域发展的间接效益贡献度尚显不足。(2)直接效益对间接效益的影响总效应值为0.96,土地整治为脱贫带来的直接效益对区域发展的间接效益贡献度较大。(3)土地整治各要素对资源初期改善度及直接、间接效益的贡献率具有差异性。新增耕地和土地平整为资源初期改善带来的贡献度较大,土地流转和机械化程度对直接效益的贡献度较大,企业收入和税收对间接效益的贡献度较大。为提升土地整治对区域的脱贫作用,应加强直接效益的巩固以促进间接效益的强可持续,研究为土地整治效益的挖掘与发挥提供参考,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