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理论认知与应用创新

张宏磊, 宋瑞, 靳诚, 李钢, 陆林, 王兆峰, 卢松, 王辉, 邹统钎

自然资源学报 ›› 2025, Vol. 40 ›› Issue (4) : 855-875.

自然资源学报 ›› 2025, Vol. 40 ›› Issue (4) : 855-875. DOI: 10.31497/zrzyxb.20250401
专家访谈

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理论认知与应用创新

作者信息 +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system: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摘要

在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构建中,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利用、有效保护与合理转化不仅是核心支撑要素,更是驱动产业升级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针对这一议题,本文邀请了来自地理、旅游、文化及管理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旅融合、资源潜力和技术变革等方面展开讨论,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需关注以下重点议题:(1)重构旅游资源价值体系,跳脱“自然—人文”二元划分的传统认知,将日常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等隐性要素纳入资源谱系,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相衔接。通过跨学科研究、科技赋能以及规划管理与法律保障等制度性支撑,引领资源开发向内涵式与创新性方向转变。(2)政府、企业与社会的“三方合力”机制是关键。政府在规划管理、产权协调与资金扶持中发挥顶层设计和引导作用;企业则关注市场需求,提供差异化、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应鼓励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本土知识的挖掘与价值塑造。在新兴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推进沉浸式与交互式体验模式,扩大产业融合效益。(3)警惕过度商业化对自然生态与文化原真性的侵蚀,合理限定开发强度。加强跨区域合作与政策性扶持,推进交通与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让欠发达地区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呼吁多学科合力探索更宏观的国家战略框架下,通过“协同创新”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区域可持续增长引擎,进一步夯实国家文化自信与软实力,并为全球旅游理论与实践贡献中国经验。

Abstract

In building China's modern tourism system, the innovative us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judicious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erve not only as core supporting elements, but also as critical driver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address this topic, the paper convened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geography, tourism, culture, and management to discuss issue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resource potenti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A synthesis of their main insights points to three pressing questions: (1) From an institutional and strategic perspective, rethinking the value system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essential, moving beyond traditional views rooted in the "natural-human" dichotomy. Less obvious factors, such as everyday lifestyl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key components of the resource spectrum and aligned with national objectives for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chnological tools, and robust institutional support, including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legal safeguards, can help steer resource development toward richer and more innovative pathways. (2) Regarding implementation models and strategies, success hinges on a three-way partnership among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The government supplies top-level design and oversight in aspects like planning, property rights coordination, and funding support; enterprises respond to market demand by offering differentiated, high-quality products and services; at the same time, local resident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uncovering and shaping local knowledge and values. By leveraging new digital technologies, immersive and interactive forms of tourism can be promoted, expanding the benefits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3) Considering potential drawbacks and countermeasures, it is vital to guard against excessive commercialization that may undermine ecological integrity and cultural authenticity, making it necessary to set reasonable limits on development intensity. Strengthening cross-regional collabor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along with optimizing transport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can help less-developed regions translate their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genuine engines of high-quality growth. This paper ultimately calls for a multidisciplinary effort under a broader national strategic vision, wher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urns tourism resource advantages into catalysts for sustained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growth. By doing so, it reinforces na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oft power, while contributing China's insights to the global discourse on tourism theor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现代旅游业体系 / 文旅融合 / 创新驱动 / 资源保护 / 高质量发展

Key words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system /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 resource protection /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张宏磊, 宋瑞, 靳诚, 李钢, 陆林, 王兆峰, 卢松, 王辉, 邹统钎. 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理论认知与应用创新[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855-875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0401
ZHANG Hong-lei, SONG Rui, JIN Cheng, LI Gang, LU Lin, WANG Zhao-feng, LU Song, WANG Hui, ZOU Tong-qian.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system: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40(4): 855-875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50401
专题主持人
张宏磊,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IGU Commission on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Leisure and Global Change执委,《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旅游论坛》编委,入选原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区域旅游规划。
访谈主题
中国现代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战略定位。2024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的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并将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确立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对多样化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必然要求在于顺应文旅融合和产业升级的新趋势来创新开发旅游资源[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仅使得旅游行业从传统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且在消费者层面激发了对深度体验、品质与个性化的多元需求[2]。以文化为核心的资源价值正成为旅游吸引力的关键,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已无法充分回应公众渴望更高层次精神享受与互动体验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更对“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提出了系统化要求。只有通过系统挖掘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才能真正激活隐藏在遗产、非遗、红色文化、自然风景中的深层资源要素,并以创新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与体验服务,从而为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3]
对旅游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亦承担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与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使命。随着中国迈入快速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新时期,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结构正不断发生转变,强调精神价值与情感交流的文化遗产类旅游愈发受到青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仅能展现山水之美、遗产之珍,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断汲取精神滋养、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使优质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借助多种展演形式与新兴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非遗技艺“火起来”,让红色资源“亮起来”,这正是新时代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最具价值的社会功能所在。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旅游竞争与国际文化互动也在不断深入,如何在全球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也是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另一层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中国已成长为国际旅游大国,如何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与认可度的核心旅游品牌,如何通过优质产品供给和文化传播让更多外国游客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已成为关乎国家形象塑造与文明互鉴的重要课题[4]。大规模跨文化交流往往以旅游活动为纽带,创新开发的资源与项目不但能带动经济增长,也能为多元文明对话拓展平台。面向建设旅游强国的时代命题,必须在“国际化”“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寻求平衡,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和开放包容的产品供给,让世界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深厚悠远的文明底蕴。
在必然要求与双重使命的共同驱动下,旅游资源创新开发亟待从政策、科技、社会等多方面获取有效支撑。党中央在2024年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重要会议并提出“三个原则”“五对关系”和“五项使命任务”,为中国旅游业注入了新动能。要想将这些宏观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形成完善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尤其是在激励旅游企业开展创意研发、扶持社区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资源创新开发等领域,建立相互衔接的规划与协调机制。此外,高新技术的运用也为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提供了重要动能,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可以拓展文物遗产的展示维度,创造沉浸式、互动式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多元主体的协同与社会参与同样不可或缺,通过政府部门、市场主体、非营利组织与广大群众的良性合作,可以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与资源整合力[1]
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旅游资源创新开发需要深入的学理支撑与学科交叉的合作,既要有文化和社会学的理论关照,也要有经济学、管理学的实证研究,还要能够与生态学、地理学形成对话。从旅游资源的实证分类到创新开发模式的探索,从消费需求的动态监测到跨区域合作与市场营销的策略设计,都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为积极回应这些任务与挑战,我们策划了“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理论认知与应用创新”专题访谈,邀请了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围绕文旅融合、资源潜力和技术变革等方面展开讨论,建立“必然要求”“重要使命”与“重要支撑”之间的桥梁。访谈从定义现代旅游业体系和背景需求分析入手,明确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的必要性及挑战;接着深入探讨旅游资源与新技术的融合,强调信息时代如何通过新科技实现高质量的开发与保护,并协调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随后探讨创新开发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包括旅游资源活化、产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关注其对城乡融合和民生产业优化升级的赋能作用;再进一步探讨如何嵌入国家战略,推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在国家战略实践中的作用,以应对旅游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接下来分析市场转化,创新旅游资源开发,以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推进产品、业态及模式的创新,确保现代旅游业体系的立体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主持人:
新时代新征程,完善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请您从旅游资源角度谈谈,在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过程中,实践层面需要关注哪些新的问题,理论层面又需要做出哪些创新?
访谈嘉宾: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休闲。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旅游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根本来源,也是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核心要素。
现代旅游业体系具有完整性、创新性、先进性和融合性等核心特征。首先,它是多层次立体化系统性的产业体系,各要素之间耦合紧密并可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其次,高度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再次,具有更加先进的体系形态,更关注发展的包容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最后,不仅自身边界不断拓展,而且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衍生出新的业态。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就需要不断拓展旅游资源的外延并完善其评价体系、开发方式和研究思路[5]
首先,是新的旅游资源外延形式。
就其内涵而言,根据国家标准的界定,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6]
就其外延而言,传统上人们主要将老天爷留下的自然资源和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资源视作旅游资源,即所谓的“二老”资源。然而实践中,具有吸引力、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可产生综合效益的资源,其形态不断变化、外延不断扩展。有学者将其归为三类:(1)物质型资源,包含自然和人文物质景观资源;(2)精神型资源,包括艺术、历史风俗、节庆、仪式等无形资源;(3)建构型旅游资源,即当地某些日常活动和地方精神等,通过故事、情感、意义和营销事件形成旅游吸引力[7]。这意味着,除传统“二老”资源外,老百姓的生活理念、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等也是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淄博烧烤”“尔滨旅游”、贵州“村超”和“村BA”以及“天水麻辣烫”等备受市场青睐,正凸显了此类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此外,伴随技术的发展,太空旅游、地心旅游等新的旅游形式将从概念走向现实,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纳米技术,微观世界旅游也将成为可能。未来,旅游资源的外延形式还将不断拓展。
其次,是新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资源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新的变化,正面临三个方面的转向:
(1)从专家评价转向多主体评价。传统的旅游资源评价主要由专业人士打分完成,更多考虑历史、地理、文化等价值。实际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且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因此,专家判断无法代替旅游者偏好,某一学科价值也无法等同于“可供旅游业所利用”的价值。从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完整性特征来看,旅游资源评价不仅需要专家意见,也要充分考虑旅游者偏好和旅游产业链条中不同环节经营管理者的判断。
(2)从单体评价转向组合评价。传统的旅游资源评价主要针对单体旅游资源进行。实际上,判断一定空间范围内各单体旅游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组合性和聚集性更为重要。忽视旅游资源的组合特色和组织价值必然会带来评价与开发衔接不紧、与市场需求对话不足、与空间关系考虑不周等问题。从现代旅游业体系的融合性特征来看,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还要同时考虑其分布特征和相互关联。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开展的特品级旅游资源申报中,就允许以大尺度的资源组合形式出现,而旅游资源组合评价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也得到学者重视[8]
(3)从单一评价方法到混合评价方法。传统上的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大多基于专家意见,采用单因子定量评价、层次分析、德尔菲、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考虑到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特征,同时伴随着评价主体和评价角度的多元化,基于格网的评价模型、意愿价值评估法、基于大数据和自动化的价值分析方法等也应得到广泛应用。
再者,是新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从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完整性、创新性、先进性和融合性等特征来看,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也亟需改变。
(1)从简单的“开发利用”扩展至对隐性资源的“价值建构”[8]。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显性资源外,各种隐性资源也变得愈发重要。这不仅体现为文化艺术等资源的精神性和抽象性,也体现在建构型旅游资源的隐性特征上。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是对有限资源的消耗过程,而是价值创造过程。
(2)从静态的生产供给型开发利用转变到动态的供需匹配型价值共创。传统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供给方从生产角度进行资源转化;目前,旅游资源的生产方式已从传统的生产销售过渡到更具参与性的价值共创。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凸显。
(3)从消耗型开发转向集约型利用。传统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粗放。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双碳”目标等日显重要的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更加精细化、集约化、低碳化和绿色化,从而为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提供坚实基础。
最后,是新的旅游资源研究思路。
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以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以低碳为标准的绿色化发展、以公平为特征的共享型发展,要适应并引导旅游资源理解、评价和开发方式的转变,就需要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要在关注资源禀赋盘查、资源界定分类、资源空间分布、资源评价测算、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管理治理和资源保护传承等基础上,关注资源的内涵变化、外延拓展、组合特征、价值创造、效应转化等问题;要在发挥地理学优势的基础上,综合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态学、传播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要在传统地理空间统计的技术上,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量子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
主持人: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化应用的迅猛发展,科技在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请谈谈在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新技术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创新路径。
访谈嘉宾:
靳诚,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原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权益研究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区域发展等。
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应用,为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赋能。新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创新路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技术是开展旅游资源调查监测的重要手段。新技术能有效提升旅游资源调查监测的质量与效率,以往旅游资源调查监测主要围绕走访、问卷调研等传统方法展开,虽有一手数据支撑,但囿于专家或管理者的主观认知,区域旅游潜力的充分发掘与资源的高效利用阻碍重重[8]。旅游资源的内容广泛性、时间节律性、地域分异性等特征客观上要求旅游资源调查监测加强与新技术的链接,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平台,集成地理信息数据、图像信息数据、文本信息数据等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发掘,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如结合监控影像、网络地图、GPS技术及GIS平台等,实现网络环境下文旅资源的数据编码、建库和数字化上报,推动旅游资源的规范化高效的调查管理;综合无人机、RS、地面检测等技术推动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的快速提取,加强旅游区生态敏感性实时监测,更好地做到旅游产业保护和发展的平衡,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2)新技术是推进旅游资源创新转化的有效途径。得益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5D全息等新技术应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走向多元与创新。首先,新技术的应用破解了旅游资源的空间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不可分割性,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9]。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对现实景区进行虚拟化改造,突破了时空限制,开辟了“云旅游”与“元宇宙”的旅游新方式。其次,新技术创新了旅游资源内涵的表达方式,增强游客体验感。如沉浸式体验新空间通过运用AR、VR等新技术,创新多种形式的互动体验装置,拓展了旅游资源内涵。第三,新技术推动了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与旅游转化。以博物馆、非遗馆等为代表的文旅景区,依托数字照扫、物理渲染等新技术,再现历史文化场景,塑造文化沉浸氛围,推动文化创新传承、文旅深度融合。最后,新技术驱动多维旅游资源创新联动,促进影视、动漫、游戏与文旅的全产业链发展与跨领域价值共创,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文旅产业集群发展。
(3)新技术是实现旅游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保障。旅游资源的利用与管理逐步向智慧化发展,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旅游资源市场分析、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10]。在资源开发端,利用出行轨迹、购物评论等旅游大数据,深入探究游客需求、兴趣及行为特征,准确评估旅游资源的市场需求,合理评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利用交通流大数据,识别游客跨区域游览偏好,发掘旅游资源协同合作的潜在可能性,构筑跨界旅游区利益共生机制,放大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在资源管理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植入有效赋能景区管理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升级,结合游客移动互联、5G网络等服务体验和技术应用,提高对旅游资源的调配效率和管理绩效,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多元数据管理云平台,联合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市场数据网络,链接资源、企业、人力、产品和服务,围绕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旅游需求准确锚定、旅游产品柔性生产、旅游服务快速更新。
总之,新技术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能有效提升旅游资源调查监测的效率与科学性、创新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化途径,而且能够实现旅游资源跨界整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等,进而为旅游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主持人: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科技的应用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效益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请谈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动态监测与安全治理机制。
访谈嘉宾:
李钢,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践基地西北大学—普开数据时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西北大学人地关系与空间安全特色优势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入选原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地关系与空间安全、灾害地理与犯罪地理、时空大数据与数字人文。
安全是先于其他具体利益的元利益,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和条件。进入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发展和安全必须并重。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安全作为前提和基础。其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动态监测和安全运营管理首当其冲。
就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动态监测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整合卫星遥感(“天”)、无人机遥感(“空”)和地面监测(“地”)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全面、实时、动态、智能化风险监控。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地面高塔摄像机定期与实时拍摄图像,监测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如植被覆盖、空气质量、水体污染、地质稳定性等,即时发现并预警自然灾害(如林火、洪水、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确保旅游安全。此外,部署物联网设备(如传感器、RFID标签等)来监测游客活动行为、设施运行状态、环境要素质量等关键指标,对异常情况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健全现场巡查与反馈机制。组织专业人员对旅游区域进行定期巡查,检查旅游资源的健康可持续性和旅游设施的安全稳定性。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利益相关者多元主体互动反馈机制,打造发现旅游安全问题的“雪亮工程”和“游径之眼”,畅通线上或线下信息汇集互联渠道,确保相关责任部门及时发现、接收和处置。
(3)大数据挖掘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旅游者行为和潜在风险进行挖掘分析与趋势预判。通过脱敏化采集分析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过程中对旅游安全方面的正负向反馈,洞悉旅游者对旅游风险的认知响应和对旅游安全的需求偏好,预测未来旅游市场的供需变化和潜在风险,为旅游产品的升级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为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安全韧性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4)整合多源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旅游地的潜在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突发事件风险、旅游者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和模拟预测。根据旅游资源的特性和旅游活动的特点,建立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模型和AI算法对风险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设置合理的预警阈值,确保风险可控。
就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安全管理效能和完善安全治理机制而言,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构建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融合“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平台自律、企业主体、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安全管理模式,确保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安全有序。
(2)强化组织与制度建设。成立专门的旅游地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指导和安全监督工作。制定和完善旅游地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权,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3)提升预防与应急救援能力。建立监控与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旅游地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监测”。加强交通保障系统建设,确保旅游地交通顺畅、有序。完善安全设施系统,如消防设施、紧急救援设施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装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
(4)创新安全管理手段。应用无人机、GIS及数字孪生等技术进行安全风险全过程管控与立体式隐患排查,定期对旅游地进行“全面体检”。建立“多元互通”的联动网格,实现安全管理从主要领导到各岗位人员的“上下联动”,以及与公安、交通、消防、急救等部门的“左右联动”。制定详细的安全(岗位)工作标准,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协同性。
(5)推动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栏、广播、电子显示屏、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知识,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定期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练等活动,提高旅游者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将安全文化融入景区管理和游客服务中,形成独特的安全文化体系。
总之,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数智时代”,文旅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快形成文旅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需要不断革新和完善旅游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与治理机制,从多个维度扎实推进,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韧性应急治理能力,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主持人: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各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业作为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也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挑战。请谈谈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与出路。
访谈嘉宾:
陆林,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
新时代,作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需求分化、消费理性、体验升级和主题多元等需求侧变化,也面临着供需错配、产品同质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公共服务体系质量不高等供给侧挑战,严重制约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旅游产业发展供给的重要物质载体[11],也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命题[8]。立足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产品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促进旅游资源类型整合和资源范畴拓展,加快旅游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助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包括:
(1)挖掘内需潜力,以消费需求引领供给创新。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旅游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定制化、品质化和个性化等时代特征,旅游消费场景不断突破“边界”,旅游市场朝着精细化转型发展。加强旅游需求侧管理,激活潜在旅游需求,释放新旅游需求。顺应“旅游+”的发展新趋势,以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注重创造多重文化体验空间,提升旅游项目体验性、互动性,不断创新旅游消费活动和消费惠民举措,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跟踪和分析旅游市场趋势与消费者需求,持续优化旅游资源利用和开发,推动旅游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造供需匹配的旅游消费场景。积极探索夜间旅游经济,营造消费矩阵、塑造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释放旅游消费新动能。
(2)深化创新驱动,以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升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加快观演式旅游、自驾露营旅游、城市漫游、国潮游、文博游、海洋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兴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打造个性游、自助游、深度游的旅游产品,发展“赛事+旅游”“音乐+旅游”“演出+旅游”等旅游业态。引导旅游企业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培育新旅游从业者、新创意、新组织、大数据等新的生产力要素,持续推进旅游资源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场景创新和服务创新[1],提高旅游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盘活存量资源,加强旅游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旅游+”“+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格局。
(3)改善供需关系,以科学配置实现高效改革。供给和需求是旅游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启动新一轮旅游法修订工作。统筹推进外国旅游者入境免签制度,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探索“2.5天休假”模式,增设重阳节休假等。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理念、业态、模式等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旅游市场主体适应市场新需求,提升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政府对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的支持力度,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的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的技术标准。强化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动。
(4)根植地方资源,以深入实践揭示供需转向。一方面,地方旅游资源的重构是实现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12]。结合现实案例,多地利益相关者正深入实践,推动旅游资源地创新开发。如景德镇三宝村作为著名的陶瓷古村落,近几年来政府联结“景漂”、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围绕陶瓷产业,结合陶艺家的设计理念,开展多项“陶瓷+”战略,打造“三宝八景”,培育“陶瓷+电商+旅游”“陶瓷+民宿+旅游”等多种旅游新业态,策划陶艺品创作体验项目,“瓷文化”感知活动等。同时,三宝村以陶艺吸引大量“景漂”与“洋景漂”入驻,形成多文化交融氛围,为游客带来独特的跨文化体验。同时,三宝村利用数字技术,在线下,打造三宝村全域数字旅游景区,实现“一站式服务”;在线上,依托央视网络直播平台、艺术家个人媒体等媒介,构建全球—地方的陶瓷文化网络。至此,三宝村通过对以陶瓷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创新发展,实现从一个陶瓷原料产地和农业功能为主的传统乡村到一个出圈的网红打卡村。另一方面,深度体验游、订制游等新时代游客的需求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地方旅游资源重构[12]。以江西婺源篁岭古村为例,利益相关者依托自然条件和村庄建筑分布格局,深入挖掘地方的“晒秋文化”,结合木雕、竹编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了一种“舞台化”的景区模式,赋予游客感知、融入地方文化契机。游客参与“晒秋活动”,在古民居的回廊上体验“朝晒暮收”、晒台“话桑麻”的田园生活。同时,篁岭杂糅茶艺、傩舞、龙灯、徽剧、抬阁等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在景区内聚合成“婺源民俗文化大餐”,全年不间断地排演乡村文化节事活动,以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旅游需求。综上,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利益主体,应在充分思考地方旅游资源独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视角推动旅游资源的创新利用,实现开发旅游新项目、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核心旅游产品等一系列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活动。
主持人:
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文化传承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请谈谈应该如何构建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活化利用的传承创新体系。
访谈嘉宾:
王兆峰,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旅游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国家文化公园等。
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长期处于“张力”状态的矛盾关系,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一方面,若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回避开发与利用,会沦为“沉睡的资源”,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板栗村和双龙村、吉首市的中黄村、德夯村等传统苗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双凤村被评为“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土家第一村”,至今仍然完美地保留着被称为“原始戏剧的活化石”“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的土家毛古斯、摆手舞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虽留存着良好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但传统村落景观资源活化利用率偏低,大部分传统村落“重保护轻开发”“重申报轻运营”,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若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被过度商业开发,将会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本身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甚至消亡殆尽。如当下“魔改”古镇千篇一律,部分遗产旅游地将文化当成幌子和标签,大量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空间被置换成“大卖场”“路边摊”“商业街”。事实上,当今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多为历经时间堆叠与文化层积之后的产物,尤为需要在科学统筹开发与保护的前提下,在有效精准评估自然和文化资源价值的基础上,科学统筹旅游发展,推动其外部性价值在旅游活化利用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坚持以资源保护为原则,构建科学资源保护与旅游活化利用体系。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活态利用,应始终置于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本体”保护的框架内,必须坚持保护为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协调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和修复的关系,加强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适当、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如浙江松阳县为了复兴传统村落的“根”与“魂”,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做出创新探索,实施“修补性抢救”等修复工程,让传统村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重视乡村应有的价值和魅力,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资源高水平保护和修复,打造世界级诗画田园,复兴升级版农耕文明的典范。一方面各省市应首先加强对各领域文化资源的普查,科学制定分级分类标准,加快建立健全文化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原真性是构建保护利用体系的关键环节。旅游是一种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文化思想和价值追求的行为方式,在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旅游经营者必须自觉承担起保护责任,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树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理念,采取可持续的经营方式,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优质资源转化成优质文旅产品,服务于人民群众需要,促使资源转化为财富,达到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协调的良好效果。但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注重游客需求,进一步增强产品的游览互动性和游客参与感,加深人们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理解,从而增进保护意识,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活力、焕发光彩、永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多部门多领域合作机制、创新管理协同体制机制、强化组织建设与政策支撑是构建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利用体系的坚实保障,同时还要大力完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为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活化利用提供“硬支撑”。
(2)坚持以文化内涵挖掘为基础,打造更具时代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不能局限于原封不动地保留传统文化,只有文化融入到旅游和生活之中,才能使这种文化真正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厚植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把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消费者喜爱的文旅产品,用旅游促进文化繁荣,在文旅融合中实现文化传承和旅游活化利用创新体系。一方面科学规划与需求引导有机衔接、深入研究,以主流核心文化价值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治理模式,积极统筹周边省域、市域、县域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生态化、融合化、创新性发展,以协同联动牵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效实现资源的活态化传承与利用。如湖南省怀化市利用雪峰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成立了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以加快雪峰山高山台地花瑶挑花等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为破局点,让文旅产业在助推乡村振兴进程中释放更强大的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创新资源活化和传播手段,要以受众为导向,在充分了解目标客源市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特色,打造文化“IP”,开发具有创意的文化旅游产品,完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塑造一批有中国符号的文旅品牌,让大众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价值内涵、领会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高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如湖南长沙通过打造鲜香麻辣的湘菜、“国民奶茶”茶颜悦色、超级文和友等文旅IP,更好地将“网红流量”变“经济产量”,“网红城市”变“长红城市”。
(3)坚持以数字技术运用为载体,提高文化传承和旅游活化利用效率。数字技术要素是构建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文化传承和旅游活化利用的重要力量。要大力运用虚拟现实、三维实景、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自然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赋能,重构文旅新场景、打造新业态、研发新产品、赋予文旅产品新价值、活化传承新模式,让更多的自然和文化文物遗产活起来。如贵州打造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以数字化、艺术化的手段展示长征文化,以全新方式呈现和诠释了伟大长征精神,自2023年10月开馆以来吸引了超过100万游客前来打卡,充分彰显了红色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蓬勃的生命力。“红飘带”已成为贵州红色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全国红色文旅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新典范、新标杆。一方面运用科技为文旅深度融合和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注入新动能,提高文旅要素配置效率、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文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激活文旅产业的创新创造力,形成高品质、多元化、互动型的文化消费空间和载体,不断改变消费者文旅生活体验方式,满足游客多元化、智能化、体验化、个性化消费新需求,推动文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更好地释放文旅产业能量倍增效应和产业赋能能力,有利于提高区域文旅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让文旅产业辐射力更大,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塑型文化新业态和新生态、开辟文化新语境,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球用户的强大辐射力、吸引力,有利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高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吸引跨领域受众的注意力,提升文旅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数字传播多重价值让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和合共生。
主持人: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请谈谈如何在国家战略框架下,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与政策引导,利用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推进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建设,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访谈嘉宾:
卢松,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旅游业是典型的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开放度高,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引擎,也是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旅游消费需求转型多元的背景下,创新开发区域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旅游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创新开发区域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厚重的人文旅游资源,西部地区表现出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东北地区较高的纬度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旅游资源。不同区域创新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推动形成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大格局。政府部门应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力度,促进文旅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如近期爆红的“尔滨现象”就是哈尔滨市长期深耕冰雪优势旅游资源、不断优化旅游服务的结果,热情好客的居民亦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直接带动了冰雪旅游乃至整个东北冰雪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不断加强互动协作,关注跨区域层面的资源互通与产品互补,发挥东部的带动作用,形成利益协同体。如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包括文明溯源、世界遗产、红色基因传承等)、广州市和嘉峪关市围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开发而展开的一系列合作,从而形成更大的旅游市场,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此外,通过制定具有整体性、统筹性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口帮扶、创新试验等方式充分发挥发达地区或重要城市的引擎带动作用,优化后发、边缘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推进区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结构优化,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
(2)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成果丰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依旧突出。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和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将乡村旅游作为提升乡村经济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求、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加强了对乡村的资金、资源投放,不断完善餐饮、住宿、医疗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引入城镇资本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推动乡村非物质遗产和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优势,打造多样化的新业态和多元化的新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通过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发展的格局,提高了村庄群整体的竞争力,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助于缓解城市公共服务压力和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乡村旅游地既能满足城市消费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乡愁”需求、缓解城市生活焦虑,又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养老空间和资源,在重塑城乡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
(3)加强旅游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和跨界整合能够有效助推区域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地区间的旅游资源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优势资源进行相互补充能够创造出更加多元、综合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新业态的形成,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8]。如最近开通的沪宁高铁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沿江历史文化名城串珠成链,被誉为通往穿梭秋景的“最美铁路线”,有效推动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游客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和旅游体验。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涉及传统的旅游资源本体,同时还会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产生影响,如桂、粤、琼在合力打造北部湾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同时,不断健全区域旅游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区域人才流动和市场秩序的协同管理,既提升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又优化了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结构。最后,随着大数据、自动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发展,以“旅游+”“+旅游”为特征的新型旅游资源融合模式不断涌现,各地通过5G+VR技术打造沉浸式游乐想象空间,并运用数字化赋能旅游管理和服务,旅游资源在与新技术、新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更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有助于助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和区域协同发展。
主持人:
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通过创新开发实现经济价值转化,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资源的市场化转化面临着政策限制、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技术支撑不足等多方面的挑战。请谈谈推进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转化,助力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建设的思路。
访谈嘉宾:
王辉,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旅游、国家公园。
中国式现代旅游业体系是面向未来旅游发展趋势、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旅游发展新生态、新构架,推进旅游资源市场转化,使旅游资源转变为助力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的新资产需要从政策制度创新、市场机制完善、数字科技创新、文旅资源融合、人力素质提升、区域旅游合作等多个方面着手推进。
(1)政府调控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旅游资源能否顺利实现市场转化的基础关键在于政策和制度创新。政府部门应通过减税、简化审批程序等优化政策环境,鼓励私人资本和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公共—私营合作伙伴关系吸引企业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从而形成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也是可行之策。此外,地方政府也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和发展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激发地方旅游业活力。如根据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江苏南通市“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特色文旅产品。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是实现旅游资源市场化转化的重要条件。为此,应增强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减少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参与,提高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同时,应促进市场信息的透明化,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使企业和消费者能够更容易获取有关旅游资源、价格和服务质量的信息,从而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为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3)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5G等新兴数字科技创新是推动旅游资源市场化转化的强大驱动力。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还可以优化旅游业结构,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把握游客的行为和偏好,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服务设计。同时,应支持在线旅游平台的发展,鼓励旅游企业通过互联网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渗透率。利用新技术对旅游资源进行精准管理和高效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转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4)现代旅游业已从“观光时代”走向“体验时代”,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旅游体验,文旅深度融合将是推动旅游资源市场化转化的重要手段。文旅资源整合不仅能增加旅游的文化深度,还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价值。同时,也应注意,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重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为此,应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确保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5)文旅深度融合势必对从业人员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将是推动旅游资源市场化转化的基础保障。要加大对旅游管理、服务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高校、职业院校等多种途径,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应优化旅游从业环境,提高旅游从业者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激励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旅游行业。人才的提升和优化将有助于提高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增强游客体验和满意度,从而推动旅游资源市场化的顺利进行。
(6)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流动时代,区域旅游合作是当下促进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促进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各旅游区域主体间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旅游联盟,跨区域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可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种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提升区域整体的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旅游产品和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为保持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旅游业必须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和业态模式的更新。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很多旅游目的地以美食资源出圈,请围绕旅游市场求新求异求知的消费需求变化,以美食资源为案例谈谈旅游资源、产品和业态的创新模式。
访谈嘉宾:
邹统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副校长,“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旅游奉献者”徽章与“大自然捍卫者”徽章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管理、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和旅游目的地管理。
(1)健康与创意是美食旅游创新的普遍趋势
因为一道菜,爱上一座城。美食越来越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流量引爆点,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重庆火锅、那不勒斯的披萨、巴塞罗那的小份共享菜(Tapas)以及布鲁塞尔的巧克力等都是典型例证。美食旅游以与美食相关的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让游客通过美食获得独特的、难忘的并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13]。传统的美食旅游成功模式是:感觉特征(外观、香味、口味、质地、品种)通过中间变量(价格、健康的形象、食品安全、文化背景、真实性、价值/世界观)决定总体形象,影响购买行为(分享经历、挑选菜单、学习烹饪、拍照、回家仿做、造访当地餐馆)[14]
当前美食旅游的大趋势是健康与创意。首先在食材上突出新鲜、健康与素食,推崇“从农场直达餐桌”的就餐体验。如意大利美食始终注重食材的质量和味觉的艺术,注重使用新鲜的当地食材,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发挥风味和营养价值。食材来源地不超过100英里的地产地销(Locavore)理念引领餐饮消费。素食则是另一趋势,期待创造出不仅美味而且环保的菜肴,希腊西部、荷兰已成为素食创新的热点,植卓肉匠(The Vegetarian Butcher)引领了这一潮流。
在烹饪技术上倡导传统融合创意,传统技术与现代创意的融合复兴催生了融合传统食谱和现代风味的融合餐厅。从日本拉面汉堡到韩国玉米饼,亚洲风味菜肴吸引了世界各地美食爱好者的想象力。日本的寿司和意大利的比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寿司比萨这种独特的美食[15]。跨界美食融合创意越来越普及,即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美食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食产品满足游客对于新奇体验的追求。例如将西式烹饪技巧与中式食材相结合推出创意菜品;或者将传统小吃与现代快餐元素相融合推出便携式美食等。西安、洛阳、开封等“国潮、国风”通过基于中国传统非遗的创意美食引领消费潮流。创意菜还可透过烹调技术融合创新、个性化定制、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与注重提供情绪价值,美食创意提供了治愈型情绪价值。近年一些著名的地方创意菜包括:鳝鱼回锅、野蘑菇烧功夫鱼、焦糖八宝红烧肉、酸菜笋衣、苕皮鳝鱼。而随着消费降级,“寻找风味小城”热度激增,“奔县游”成为食客旅游新方向。“千层山,万重浪,比不过县城一碗汤”,潮州的牛肉火锅、建水的烧豆腐、嵊州的小笼包、眉山的龙抄手这些小城成为了创意美食天堂。
(2)场景塑造与体验分享是美食旅游转型的热点
中国的美食旅游存在青年引领的消费倾向,跟风、炫耀、追风网红美食旅游打卡地成为突出特点。青年群体热衷“网红打卡”行为背后的内在逻辑主要源于记录日常生活、探索新奇事物、寻求社会认同、消解生存焦虑、构建自我形象等维度的个体需求,且社会转型期媒介景观与跨越空间的自我呈现、消费转向与符号性消费的兴盛、网络晒客与社交平台的去中心化是该现象得以流行的社会驱动因素[16]。网红美食旅游目的地的流量密码是故事导引—体验穿线—场景沉浸—传播分享。
讲故事,淄博烧烤爆红起源于疫情期间大学生与当地人民感人的温情故事。相比于美食口味,趣味性和话题性成为了美食旅游目的地爆红的第一要素。网红美食旅游目的地的共同点就是:美食具有很强记忆点和话题性。消费者通过美食品尝与分享成为社交网络的话题焦点。历史上有“珍珠翡翠白玉汤”“过桥米线”“佛跳墙”等美食故事,现代各地纷纷挖掘地方历史典故开发美食,如柳州深入挖掘螺蛳粉历史渊源,讲好柳宗元“救命粉”、无巧不成书等故事,激发游客的文化情思和精神体验。
塑造体验与仪式感,现在的美食,形式和口味一样重要。年轻消费群体追求高品质、有态度的生活方式,重视消费的体验感、新鲜感与交互感,仪式感。西安“摔碗酒”就是代表。淄博烧烤以“双手拿小饼,对折后蘸料,放上小葱和肉串,再卷饼握紧,快速抽出铁签”独特的吃法,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火焰醉鹅店现卖现吃模式,顾客目睹烹饪全部过程特别是盖上锅加酒点火,十分惊艳。沉浸式、新国潮的消费已经成为趋势,在短视频内容火爆的当下,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游客提供体验类项目。花费五六百块钱,穿汉服游览故宫,用一个多小时来化妆、换古装、戴头饰只为了游玩的仪式感和拍照打卡。
打造场景,优秀的影视综艺节目等拍摄地或者其中经典桥段的发生地形成“网红打卡地”。重视整合夜市、非遗民俗文化表演与非遗手工艺品展示,特别重视美食数字文化空间的打造,通过社交媒体从“物质空间—认知主义”“精神空间—心理联想”“关系空间—情感卷入”三个层次构建“网红城市”的空间意象,并形成数字地方感[17]。相较于传统摊位,美食旅游者更向往具有设计感、社交感、人情味的消费新场景。需要“夜”的氛围感与“市”的场景感。浙江各地千差万别的美食味道共同酝酿出了“诗画浙江·百县千碗”。长沙文和友主打“怀旧+都市交往+都市休闲”的餐饮集合体。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每天有34场演出,加上大型沉浸式演绎游戏、主题文化宴席体验空间,既有主题餐饮也有国潮零售,甚至还提供汉服购买、租赁以及唐代化妆造型体验。
互动分享,美食旅游“秀比味更重要”。通过分享取得社会认同成为美食旅游第一要务,“秀、晒、炫”乃至成为消费的全部。网红美食不常活在舌尖,却在朋友圈中。美食不是重点,炫耀性地打卡、自拍、转发与点评最关键,他们沉迷于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的消费,追求引领潮流的满足感。社交传播、口碑相传本身也是美食旅游目的地走红的原因,通过无数用户与社会大众的裂变式互动分享,美食旅游目的地成为网红打卡地水到渠成。
(3)品牌建设与不断创新是美食旅游可持续的基石
优秀的美食旅游目的地具有风味与工艺的独特性,消费方式与审美的时尚性,以及易于引爆流量快速分享的传播性;但往往流行周期较短,快速涌现又迅速消退。掉渣饼、脏脏包、火鸡面、高粱饴甚至包括烧烤、麻辣烫等随着新鲜感消退、噱头大于口味、对健康的关注以及过于小众的口味等因素导致吸引力迅速消失。网红美食小众、神秘、原生态是基础;好出片、易破圈、狂吸流量是优势,但监管弱、风险大、易放大是它们的致命弱点,管理不善“网红打卡地”会成为“旅游伤心地”。品牌与不断创新是美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流量经济时代线上互动是感性的、冲动的,但线下消费是理性的。最底层美食旅游商业逻辑与情感并没有改变,追求实惠与善良的物有所值理念是美食旅游目的地“长红”的最终支撑。受目前经济大环境旅游影响,消费降级压力导致成本成为当今游客出行的重要考量。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既要有很高的情绪价值又要不贵。只有奢侈的情绪价值与实惠的旅游预算相结合才能实现美食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发展“奢而不贵”的旅游美食是重庆、西安与洛阳等网红城市经久不衰的秘诀。
政府、社区和企业需要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营造热情友善的好客氛围,提供高情绪价值,发展共享经济,提供地方化的特色餐饮、经济实惠的住宿与免费或低价的文旅活动(如艺术展、舞蹈表演、音乐节等),才能促进网红美食旅游目的地的良性发展。成都为“世界美食之都”“长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打造川菜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美食品牌融汇基地,打造美食载体集聚高地,建设美食产业发展基地,打响做靓美食节会品,提升成都美食国际话语权,这为世界美食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主持人总结
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建设应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形成以资源高效利用、文旅深度融合与生态可持续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格局。当代旅游业体系的建立不仅需关注传统景区的开发与资源管理,还要深入拓展产业链、强化科技赋能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升级,并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重新认识与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在产业发展层面,应将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与技术赋能深度结合,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前沿手段提升资源数字化管理水平,推动智慧化旅游与沉浸式文旅体验的普及,从而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从市场机制优化视角来看,旅游资源的利用模式应加速向高附加值、沉浸式体验与深层次产业融合方向转型,协同推进文旅、农旅、康旅等多业态共同发展,进而提升资源价值转化效率与综合效益。在治理体系层面,应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并通过政策指引、市场调节及社区共建等多元机制,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公平共享,不断完善与提升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本次访谈汇聚了来自旅游地理、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围绕如何通过创新性开发旅游资源,以完善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并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展开了充分讨论。各专家既基于所处学科的理论框架,也结合对资源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现实观察,展现出跨学科交流和多元主体协同的特点。整体看来,专家们普遍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需重点关注以下关键议题:
(1)适应时代转型需求,重构旅游资源价值体系。在经济增长趋缓、市场需求分化以及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宏观背景下,传统“资源驱动”或“门票经济”已难以满足大众对深度体验和高品质消费的多样化期待。为此,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通过跨学科研究重新界定资源外延与潜在价值,跳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二元对立的传统视角,将日常生活方式、情感体验以及文化认同等隐性要素纳入资源谱系。与此同时,面向国际竞争,应将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和创新潜力的产品带向全球市场,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沉浸式与交互式体验强度,帮助境内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深刻感悟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政府、企业与社会“三方合力”模式,助推创意供给与需求管理的双向互动。新时期的旅游资源创新开发,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规划管理、产权协调以及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提供稳固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依赖市场主体紧扣消费需求和偏好,打造差异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此外,社区居民与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在日常运营与文化价值塑造中同样承担着关键作用,凭借在地“本土知识”为资源的持续挖掘与升级不断注入创新动能。同时要构建一个长效运转的“协同创新”体系,必须发挥政府对资源布局、生态保护和市场秩序的顶层设计,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孵化和产业运作,并让社区与公众通过各类参与和受益机制反馈需求与意见。
(3)兼顾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防范潜在负面影响。由于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均具有稀缺且不可替代的特征,若只强调商业化或过度追求开发强度,势必会带来对资源本体的破坏与文化原真性的侵蚀。基于此,专家呼吁在尊重“本体价值”与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规划制度并开展多方位监督,合理限定开发边界与强度。一方面,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加强对自然敏感区域的常态化监测与动态管控;另一方面,需要系统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使用间的辩证关系,以数字化技术辅助构建数字档案、云展演和互动式展示,让游客更深入地体会资源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保护与传承的自觉意识。此外,还需密切关注资源开发对原住居民社区的深层影响,警惕“就地迁出”或贫富分化等不良后果,并通过普惠型政策和多元化保障机制,努力确保资源创新开发真正惠及当地居民与广大游客。
上述三大议题,分别对应着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时代机遇、结构性转化与潜在风险。从以上议题出发,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推动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必须融入整体系统思维,并依托跨学科协同合作。旅游资源不仅是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理论层面,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可应用于资源识别、价值评估、规划实施、安全保障及社区协同治理,以确保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在实践层面,旅游资源的外延不断拓展,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还涵盖建构型旅游资源、生活方式体验资源,以及数字化衍生资源等。基于此,资源评价体系需由单主体向多主体转变,由单体评价向组合评价转变,并融合多种评价方法,以提升资源的市场适配性和产业转化效率。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资源—产品—服务”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早期的遥感监测与资源评估,到后期的沉浸式体验和跨区域联动营销,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使资源开发更加精准、管理更加高效,进而推动规模化效应的快速放大。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游客行为分析、产品开发与体验优化,促进了旅游资源的智能化、高效化与可持续转化。同时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也在塑造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转型路径。在消费升级和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大规模观光型产品正逐步被精细化、个性化、深度体验型产品所取代。企业需构建涵盖住宿、餐饮、交通、文化娱乐等环节的全链条旅游体验,通过跨界融合、场景营造、品牌创新等方式不断迭代产品结构。与此同时,政府可通过财税、金融及土地政策等多重激励机制,引导资本投向新兴业态与公共项目,优化政策性支持体系,并完善土地规划管理,构建中小微文旅企业更具弹性的创新生态。从更大尺度的区域发展视角来看,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不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对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具有重要效能。尽管部分欠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但受限于交通、人才、资金等因素,其资源开发和市场转化能力不足。若能在国家战略框架下推动跨区域协作、产学研联合创新及政策性扶持,不仅有助于更高效地整合、传播和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还能带动当地居民增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区域整体形象,最终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交互式、可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构建既要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趋势相呼应,又需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在兼顾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动态协同之下,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与创意思维的有效对接,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只要不断推动制度层面的创新,拓展多元开发路径,并坚守公共性与公平性的核心原则,中国的多样化旅游资源就能成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培育文化自信与增进全民福祉的持久动力。
在此背景下,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不同领域的专家与从业者亟需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治理体系。通过深入探索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国可在世界旅游行业的发展轨迹中贡献更具说服力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为全球旅游发展与文化交流提供更多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金伟, 陆林, 王兆峰,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643-1663.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核心动力,是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支撑。为了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并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战略路径,特邀请区域经济、数字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基于“问题导向—创新思维—路径机制”的逻辑思路,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机遇与挑战、核心内涵、动力机制、创新路径等内容展开。主要结论如下:(1)科技革命下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增长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催生出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并不断释放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旅游创新软硬环境缺乏系统化建设、旅游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传统旅游业的复杂性带来的创新发展阻力以及新技术新动能转化带来的“阵痛”等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开拓旅游新质生产力可以重点关注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培育旅游业新质劳动者,优化整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全面提升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2)新发展理念下创新成果向现实旅游生产力转化的核心标志与动力机制。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具体特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现代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素整合和供需匹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3)国家战略导向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与科学图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已成为旅游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与此同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旅游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也日益突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资源流通不畅、旅游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能效,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深化旅游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旅游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提升旅游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上述观点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理解,同时也能为推动旅游强国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WANG J W, LU L, WANG Z F, et al.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7): 1643-1663.]
[2]
唐晓云. 现代科技革命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旅游学刊, 2022, 37(10): 3-5.
[TANG X Y. The impact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on tourism consumption.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0): 3-5.]
[3]
明庆忠, 李志飞, 徐虹, 等.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的理论认知与应用创新.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286-304.
摘要
资源创造性利用是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动力,也是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需求。访谈表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认识不足、机理不清、促进效应有限等现实问题。鉴于共同富裕短板、弱项、潜力均在乡村,要从不同视角持续关注。紧扣这一问题,要厘清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驱动逻辑、创新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共同富裕模式与实现机制等;还要落脚于村民参与机制与内生动力培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及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机制、数字赋能机制与路径、旅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空间效应与土地利用优化等实践中,并促进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发展等。以便为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利用、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
[MING Q Z, LI Z F, XU H, et al.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of Chinese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286-304.]
[4]
宋瑞, 保继刚, 魏小安, 等. 旅游强国建设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学刊, 2024, 39(7): 16-27.
[SONG R, BAO J G, WEI X A, et al. Construction of the strong tourism countr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Tribune, 2024, 39(7): 16-27.]
[5]
宋瑞. 反思与重建: 旅游资源的界定、分类与评价.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27(5): 83-87.
[SONG R. Question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2005, 27(5): 83-8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lassific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GB/T 18972-2017.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7.]
[7]
孙佼佼.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资源研究转型: 新属性、新框架与新方向.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245-258.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传统以存量资源空间盘点为主要思路、以经济为主要指向的旅游资源研究范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旅游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亟待明晰旅游资源新属性、新框架与新方向。基于此,从国内外研究总格局出发,基于CiteSpace 6.2.2分析中外旅游资源研究知识图谱,对比其研究现状与趋势特征,揭示理论需求;进而基于中国实践与时代趋势,探索旅游资源新属性与新范畴变迁模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旅游资源新属性为起点,以人本理念为基础、以科技与文化为动力、以创新和创意为引领,阐释旅游资源性质拓展与研究范畴的新变化;从核心层、发展层、系统层(点、线、面)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旅游资源创新研究框架,阐释旅游资源内涵创新、旅游资源全链理念创新、“五位一体”领域架构创新;提出“五位一体”与“三层级”交叉融合的旅游资源研究矩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维度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提出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方向。旨在推动旅游资源研究承担时代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以资源研究为杠杆促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SUN J J.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attributes, new framework and new direction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2): 245-258.]
[8]
朱鹤, 高翔宇, 张生瑞, 等. 旅游资源区域组合: 内涵、识别技术与关键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493-1511.
摘要
旅游资源的认知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传统的旅游资源研究、保护和开发通常依托于单体展开,而忽视了资源的集聚特征和组合价值。聚焦旅游资源区域组合,以国家战略导向和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需求为背景,重新梳理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相关研究基础;面向旅游资源价值转化和可持续利用,从地域特征、组合特征和价值特征三个方面分析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内涵;基于多源异构数据,以自动化识别为目标,结合知识图谱、文本分析、图像分析等技术,提出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识别思路、方法和技术体系;归纳出旅游资源区域组合划定的原则与依据、旅游资源区域组合模式与方法、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评价体系、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价值转化路径和旅游资源区域组合开发保障体系五大关键问题,力求推动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ZHU H, GAO X Y, ZHANG S R, et al.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combination: Connotation,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key issu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7): 1493-1511.]

The cogni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basic work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radi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usually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ngle unit, and neglect the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ed value of resourc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combination, and reorgan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basis of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combin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needs in the New Era. For the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connot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combination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with knowledge mapping, text analysis, image analysi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ntification idea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combination. It sums up five key problem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combination: the principle and basis of the division, the mode and method,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path of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guarantee system. Going forward, we will endeavor to advanc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 combination.

[9]
王英杰, 张桐艳, 李鹏, 等. GIS在中国旅游资源研究与应用中的现状及趋势.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4): 751-759.
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在旅游研究与应用愈来愈深入。目前,GIS已经广泛的应用到旅游资源研究中,尤其在旅游资源空间分类、评价、旅游规划、旅游资源管理、旅游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首先,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GIS在旅游资源研究中的文献资料,研究发现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在旅游资源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在旅游资源认知、分类及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次,在总结前人和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认知、分类与标准化理论进行了相关论述。通过梳理GIS建模技术与空间分析方法在旅游资源信息提取与分析、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相关研究成果中发现,旅游资源研究方法已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模型,应用成果不断增多,涉及综合评价、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与选址、空间发展趋势预测、空间利用规划等方面。最后,提出了未来在旅游资源知识模型、旅游资源图谱、旅游资源多维仿真以及旅游资源大数据等方面的相关展望。
[WANG Y J, ZHANG T Y, LI P, et 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trends of GIS used in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0, 22(4): 751-759.]
[10]
叶紫青, 张颖熙.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 经济问题, 2024, (9): 16-23.
[YE Z Q, ZHANG Y X.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empowered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n Economic Problems, 2024, (9): 16-23.]
[11]
任以胜, 陆林, 韩玉刚. 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3): 551-567.
摘要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旅游资源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关系日益密切,树立新旅游资源观是对区域发展实践的再认识和再实践,能够为旅游资源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梳理与总结传统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1)旅游资源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向日益多元,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完善理论”的良性互动局面。(2)新旅游资源观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价值观念变革、旅游需求提升、人均收入提高等背景下,人们对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重组和优化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人们的思维认知对旅游资源性状改变的一种能动响应。新旅游资源观是对传统旅游资源观的根本突破,呈现出新旅游资源价值观、新旅游资源利用观、新旅游资源发展观、新旅游资源效益观和新旅游资源空间观等特征。(3)从旅游资源价值转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旅游资源区域效益、旅游资源空间重构等方面构建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的“五维一体”的旅游资源研究内容体系,强化旅游资源的跨区域聚合、竞合与融合,揭示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互作用机理。(4)面对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方法引进是开展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研究的必然趋势。
[REN Y S, LU L, HAN Y G. Research framework of tourism resourc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tourism resourc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3): 551-567.]
[12]
朱鹤, 唐承财, 王磊, 等. 新时代的旅游资源研究: 保护利用与创新发展: 旅游地理青年学者笔谈.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4): 992-1016.
摘要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持续领跑宏观经济,并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是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创新发展是旅游资源研究的关键。来自旅游地理研究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探讨了新时期、新阶段下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从旅游发展的新特征、资源价值的新认知、开发与保护的新方式以及针对专项资源的保护开发的新对策等方面重新定义新时代旅游资源研究的重点,核心观点整理如下:(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众旅游方式变化推动旅游产业革新,旅游资源的内涵也相应不断丰富。新时代旅游资源的重构、泛化和组合的变化需要重新对旅游资源进行识别、划分和评价,未来资源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需要合理认知旅游资源的新特征和新价值。(2)新时代,传统资源开发的条件趋严,坚守生态底线是发展的基础。从供给端看,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规律,面向游客新需求,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借助科技新手段,创新资源开发新模式,推出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从而激发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属性,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升级,实现资源、资本、资产的可持续发展。(3)从需求端看,捕捉客群变化特征,构建社会规范和文明旅游新方式,从多方面引导游客主动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从而形成推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调的新思路。(4)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富,决定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乡村旅游资源,要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其新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因地制宜,以产业集聚为突破,重视乡村社区利益,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针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活态利用,构建多方参与的新机制;针对人文旅游资源,需要挖掘人文旅游资源本真性,融入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针对山地民族旅游资源,在时代价值重新认知的基础上要重视其地域系统的独特性,基于人地关系整体化保护与开发;针对民宿旅游,重视其转化农村闲置资源的重要功能,强化生态保护,构建民宿旅游集聚区。
[ZHU H, TANG C C, WANG L, et al. Research on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new era: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mments of young tourism geographer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4): 992-1016.]
Nowadays, China has fully come into the massive tourism era. Tourism continuously occupies one most quickly growing industry in the macro-economy and becomes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China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are the foundation of conven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it is crucial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meanwhile, achiev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issue, 16 young tourism geographers discuss 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y clarify a set of key points about tourism resources research, including new knowledge of value, new ways to protect and use, and new discussions for special resources. The main points state as follows. (1) Massive tourism mode changing bring the industry innovation, as well as resources' meaning expansion. In the new era, by embracing a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generalization, and a combin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we need to rethink how to define, classify and evaluate these resources. In the future, resources will still be the basi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should capture more reasonable recognition of their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2)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ecological reserves, controls in exploitation of traditional resources will be more severe. From the supply-side, consider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resources to products, we should take more measures such as complying with the market rules, meeting tourists' new needs, excavating cultural senses, creating new developing paths amid new technologies support, and forming popular products. These measures will be beneficial to stimulate the marketing values, upgrade the regional industry, and realize to coordinate resources, capital, and assets in a sustainable way. (3) From the demand-side,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common changes of tourists, lead to new behavioral norms in civilized tourism, and guide the tourists to protect resources spontaneously, which will rewardingly bala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4) Abundant resources require diverse approaches to protect and rationally use. In ligh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we should assess their new value, follow the strategy of rural vitalization, sui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ay main concerns on tourism agglomerations, consider local communities' interests, and innovatively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primarily on sustainability, agricultural heritages re-use needs to be concerned about novel multi-participation machinery dynamically. For human tourism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authenticity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ourism growth. Mentioned with ethnic tourism resources in mountainous region, we sugges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uniqueness of regional system, taking account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and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then adopt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Besides, owing to homestay's role in activating rural stacks, it is recommended to enhanc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boost the homestay cluster.
[13]
李想, 何小东, 刘诗永. 国内外美食旅游发展趋势. 旅游研究, 2019, 11(4): 5-9.
[LI X, HE X D, LIU S 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ulinaty tourism at home and broad. Tourism Research, 2019, 11(4): 5-9.]
[14]
HIAMEY S E, AMENUMEY E K, MENSAH I.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food tourism destinations: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23(2): 192-205.
[15]
LEWIN N. Exploring worldwide food innovation: A culinary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https://foodinstitute.com/manufacturing/exploring-worldwide-food-innovation-a-culinary-journey-into-the-future/, 2024-03-26.
[16]
龚思颖, 黄凯洁. “网红打卡地”旅游现象的市场营销分析. 商业经济研究, 2023, (7): 65-68.
[GONG S Y, HUANG K J. Marketing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phenomenon of "online celebrity punching in". 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 2023, (7): 65-68.]
[17]
张江芬. 青年热衷“网红打卡”现象审思. 新媒体研究, 2024, 10(10): 76-80, 102.
[ZHANG J F. Reflections on the phenomenon that young people are keen on "punching in online celebrity". New Media Research, 2024, 10(10): 76-80, 102.]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12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23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4AGL032)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项目(2024lslybhzkt-01)

693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