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6
2019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差异化评价思维遵循“分类—评价”的步骤.当前常见的基于差异化评价思维的评价框架有两种.其一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类—评价”,较为常见的有将研究区域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分类.如《“双评价”技术指南》依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差异化需求,从土、水、环境、生态、灾害等自然要素构建特异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在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主体功能区定位,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地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评价[60];此外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照产业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后,设定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情景,并根据不同情景分别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23];也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尺度分类后进行评价与集成[61].其二为将普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进行分类,选取适宜研究区域的特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即进行地方性修正)后,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框架通常与指标体系法结合,从评价指标的特异性与指标权重的特异性两个方面体现差异性.相较于“无差异评价”,差异化评价思维能够更为精准地关注研究区域承载力的主要矛盾,使得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但也存在评价方法不适宜异地推广、区域内外评价结论不衔接等弊端,面临“特性有余而普适性不足”的风险. ...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 [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6
2019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差异化评价思维遵循“分类—评价”的步骤.当前常见的基于差异化评价思维的评价框架有两种.其一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类—评价”,较为常见的有将研究区域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分类.如《“双评价”技术指南》依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差异化需求,从土、水、环境、生态、灾害等自然要素构建特异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在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主体功能区定位,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地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评价[60];此外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照产业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后,设定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情景,并根据不同情景分别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23];也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尺度分类后进行评价与集成[61].其二为将普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进行分类,选取适宜研究区域的特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即进行地方性修正)后,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框架通常与指标体系法结合,从评价指标的特异性与指标权重的特异性两个方面体现差异性.相较于“无差异评价”,差异化评价思维能够更为精准地关注研究区域承载力的主要矛盾,使得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但也存在评价方法不适宜异地推广、区域内外评价结论不衔接等弊端,面临“特性有余而普适性不足”的风险. ...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 [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
1
2017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
1
2017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2
1987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2
1987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1
1991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1
1991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
4
2019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集成性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与机理分析两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等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极为丰富[5,55,56].例如,孙久文等[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
4
2019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集成性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与机理分析两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等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极为丰富[5,55,56].例如,孙久文等[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 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
1
2021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 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
1
2021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
2
2006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
2
2006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2
2003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2
2003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
2
2019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
2
2019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1
2017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1
2017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宁夏土地资源特点与承载能力的估算
1
1986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宁夏土地资源特点与承载能力的估算
1
1986
...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高保障程度,亦可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量化指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常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逐渐以“科学概念—数学化表达—科学机理”为骨架进行理论构建,在应用上实现了从生物领域向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扩展.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高速消耗的背景下,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为开端开启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并涌现丰硕的研究成果[2,3,4,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8,9,10].本文以1986年最早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11]为起点,在梳理各阶段研究特点和演化脉络的基础上,归纳1986—2020年间近35年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
1
1989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
1
1989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
1988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
1988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新疆巴州的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
2
1992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新疆巴州的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
2
1992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环境承载力研究
1
1991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环境承载力研究
1
1991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交通环境容量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探讨
1
1997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交通环境容量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探讨
1
1997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土、水等单要素评价为开端,开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县等各尺度回答“多少土地/耕地/粮食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涌现许多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研究成果[3,12,13].随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相关研究从水资源矛盾严峻的西部地区开始[14],回答“多少水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继而,环境承载力[15]、交通环境承载力[16]等基于多要素的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继展开(表1). ...
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
1
1988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
1
1988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基于GIS的北方典型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1
2007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基于GIS的北方典型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1
2007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几种方法比较
1
2007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几种方法比较
1
2007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论国家资源安全及其保障战略
1
2002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论国家资源安全及其保障战略
1
2002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宁南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移民规模研究
1
2004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宁南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移民规模研究
1
2004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1
2001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1
2001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在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2
2019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差异化评价思维遵循“分类—评价”的步骤.当前常见的基于差异化评价思维的评价框架有两种.其一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类—评价”,较为常见的有将研究区域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分类.如《“双评价”技术指南》依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差异化需求,从土、水、环境、生态、灾害等自然要素构建特异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在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主体功能区定位,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地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评价[60];此外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照产业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后,设定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情景,并根据不同情景分别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23];也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尺度分类后进行评价与集成[61].其二为将普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进行分类,选取适宜研究区域的特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即进行地方性修正)后,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框架通常与指标体系法结合,从评价指标的特异性与指标权重的特异性两个方面体现差异性.相较于“无差异评价”,差异化评价思维能够更为精准地关注研究区域承载力的主要矛盾,使得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但也存在评价方法不适宜异地推广、区域内外评价结论不衔接等弊端,面临“特性有余而普适性不足”的风险. ...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在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2
2019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差异化评价思维遵循“分类—评价”的步骤.当前常见的基于差异化评价思维的评价框架有两种.其一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类—评价”,较为常见的有将研究区域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分类.如《“双评价”技术指南》依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差异化需求,从土、水、环境、生态、灾害等自然要素构建特异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在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主体功能区定位,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地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评价[60];此外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照产业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后,设定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情景,并根据不同情景分别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23];也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尺度分类后进行评价与集成[61].其二为将普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进行分类,选取适宜研究区域的特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即进行地方性修正)后,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框架通常与指标体系法结合,从评价指标的特异性与指标权重的特异性两个方面体现差异性.相较于“无差异评价”,差异化评价思维能够更为精准地关注研究区域承载力的主要矛盾,使得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但也存在评价方法不适宜异地推广、区域内外评价结论不衔接等弊端,面临“特性有余而普适性不足”的风险. ...
山东半岛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评价
1
2017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山东半岛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评价
1
2017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1
2020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1
2020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利用评价
1
2011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利用评价
1
2011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边际效益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1
2015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边际效益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1
2015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资源型地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2000—2016年中国重点煤炭城市样本
2
2019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资源型地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2000—2016年中国重点煤炭城市样本
2
2019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干旱区城乡用水联动模式: 以河西走廊张掖市为例
2
2010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干旱区城乡用水联动模式: 以河西走廊张掖市为例
2
2010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分析
2
2012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资源环境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研究常见思路为:运用指标体系法或综合评价法,将资源环境系统与城镇化进程量化为具体数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模型、PSE模型、响应指数等从各尺度识别二者耦合程度并划分阶段,以定量研究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有研究表明,二者基本呈正相关关系[30,133-135]. ...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分析
2
2012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资源环境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研究常见思路为:运用指标体系法或综合评价法,将资源环境系统与城镇化进程量化为具体数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模型、PSE模型、响应指数等从各尺度识别二者耦合程度并划分阶段,以定量研究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有研究表明,二者基本呈正相关关系[30,133-135]. ...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2
2016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2
2016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北京城市扩张过程中的供水格局演变
1
2015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北京城市扩张过程中的供水格局演变
1
2015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经济与生态双重视角下大都市边缘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1
2020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经济与生态双重视角下大都市边缘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1
2020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
2
2018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具体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实际问题.如,《“双评价”技术方法》中单一承载能力的视角,导致其在进行实际应用时效果不佳,为此有学者通过扩展承载力内涵的方式,从“能力—压力—潜力”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本底能力和人类开发利用状态[34],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视角单一的问题;又如,《“双评价”技术方法》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导向,为此有学者提出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的现实需求与区域特色对评价方法或参数适当补充或者删减[145];再如,当前各类评价方案过于关注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在深入架构承载力指导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解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的衔接逻辑等方面较为薄弱,为此需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区域需求,搭建二者理论基础[148],理清二者逻辑关系[146]. ...
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
2
2018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 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具体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实际问题.如,《“双评价”技术方法》中单一承载能力的视角,导致其在进行实际应用时效果不佳,为此有学者通过扩展承载力内涵的方式,从“能力—压力—潜力”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本底能力和人类开发利用状态[34],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视角单一的问题;又如,《“双评价”技术方法》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导向,为此有学者提出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的现实需求与区域特色对评价方法或参数适当补充或者删减[145];再如,当前各类评价方案过于关注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在深入架构承载力指导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解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的衔接逻辑等方面较为薄弱,为此需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区域需求,搭建二者理论基础[148],理清二者逻辑关系[146]. ...
省级“双评价”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 以浙江省为例
1
2020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省级“双评价”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 以浙江省为例
1
2020
...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Table 1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总体而言,该阶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自身学科体系背景,从土、水等自然要素总量和人均使用量等自然资源标准出发,以使工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为研究目的,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为手段,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奠基阶段(图6).但是,该阶段多将承载力简单等同于资源与环境条件对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这种过度追求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对指导当时区域发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
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及其度量指标
1
2004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及其度量指标
1
2004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地为例
1
2008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地为例
1
2008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及应用: 以天津市为例
1
2005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及应用: 以天津市为例
1
2005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风景名胜区旅游容量调控对策与措施: 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
1
2006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风景名胜区旅游容量调控对策与措施: 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
1
2006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张家口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1
2005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张家口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1
2005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初探
2
2000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初探
2
2000
...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评价思维的转变,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该背景下,中国学者一方面继承并夯实上一阶段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逐渐转变在原本“静态机械”评价思维指导下的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具体而言,继续回答“多少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评价要素从土、水等单自然资源要素扩展至社会资源要素与文化资源要素[36],环境承载力[37]、城市承载力[38]、旅游承载力[39]等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评价方法趋于多样,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上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承载力评价体系[40,41],评价成果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表1). ...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1
2001
... 总体而言,该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者基于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评价,集成多要素测算区域水环境、土地环境、城市、旅游经济等区域的综合性承载力,应用更具实用性,理论趋于成熟,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夯实阶段(图6).但是,面对众多评价指标,指标互相矛盾、指标选取代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出现;虽然学者有意识地采用动态评价思维[42,43],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评价思维的融入依然有待加强[44]. ...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1
2001
... 总体而言,该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者基于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评价,集成多要素测算区域水环境、土地环境、城市、旅游经济等区域的综合性承载力,应用更具实用性,理论趋于成熟,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夯实阶段(图6).但是,面对众多评价指标,指标互相矛盾、指标选取代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出现;虽然学者有意识地采用动态评价思维[42,43],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评价思维的融入依然有待加强[44]. ...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应用: 以江苏省为例
1
2006
... 总体而言,该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者基于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评价,集成多要素测算区域水环境、土地环境、城市、旅游经济等区域的综合性承载力,应用更具实用性,理论趋于成熟,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夯实阶段(图6).但是,面对众多评价指标,指标互相矛盾、指标选取代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出现;虽然学者有意识地采用动态评价思维[42,43],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评价思维的融入依然有待加强[44]. ...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应用: 以江苏省为例
1
2006
... 总体而言,该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者基于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评价,集成多要素测算区域水环境、土地环境、城市、旅游经济等区域的综合性承载力,应用更具实用性,理论趋于成熟,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夯实阶段(图6).但是,面对众多评价指标,指标互相矛盾、指标选取代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出现;虽然学者有意识地采用动态评价思维[42,43],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评价思维的融入依然有待加强[44]. ...
承载力: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1
2003
... 总体而言,该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者基于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评价,集成多要素测算区域水环境、土地环境、城市、旅游经济等区域的综合性承载力,应用更具实用性,理论趋于成熟,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夯实阶段(图6).但是,面对众多评价指标,指标互相矛盾、指标选取代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出现;虽然学者有意识地采用动态评价思维[42,43],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评价思维的融入依然有待加强[44]. ...
承载力: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1
2003
... 总体而言,该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者基于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评价,集成多要素测算区域水环境、土地环境、城市、旅游经济等区域的综合性承载力,应用更具实用性,理论趋于成熟,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夯实阶段(图6).但是,面对众多评价指标,指标互相矛盾、指标选取代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出现;虽然学者有意识地采用动态评价思维[42,43],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评价思维的融入依然有待加强[44]. ...
我国区域闭合性煤炭流的时空分析
1
2010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我国区域闭合性煤炭流的时空分析
1
2010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经济系统环境效率评价
1
2017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经济系统环境效率评价
1
2017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
1
2005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
1
2005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中国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的时空变化
1
2018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中国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的时空变化
1
2018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田—畜禽生产系统可持续动态
1
2020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田—畜禽生产系统可持续动态
1
2020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能值分析的陕西省榆林市绿色GDP动态研究
1
2016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能值分析的陕西省榆林市绿色GDP动态研究
1
2016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能值分析的资源型城市新陈代谢水平评价: 以石嘴山市为例
1
2015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能值分析的资源型城市新陈代谢水平评价: 以石嘴山市为例
1
2015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 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例
1
2012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 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例
1
2012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能源资源流动的研究视角、主要内容及其研究展望
2
2014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 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维由静态评价逐渐过渡为动态评价,并兼顾差异化评价.动态评价主要藉由广义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进行实现.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自引入中国以来,已经从多尺度、多评价要素、多系统集成进行检验,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均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扩展“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外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研究区域现状从不同角度提出广义的基于“要素(物质或能量)流动”的动态评价思维框架:如通过关注资源输入区和资源输出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以实现动态评价[53],追踪要素在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流动轨迹以实现动态评价[54];也有学者通过考虑人为的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增减这一过程以实现动态评价,如余灏哲等[58]认为水资源承载力不仅需要考虑水资源总量承载力,还应当注意因水资源污染、水域空间被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引发的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以此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的减少,以及张茂鑫等[59]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视角,在以往“总量—耗占量”评价研究框架上,增加“节约集约利用量”,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
能源资源流动的研究视角、主要内容及其研究展望
2
2014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 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维由静态评价逐渐过渡为动态评价,并兼顾差异化评价.动态评价主要藉由广义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进行实现.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自引入中国以来,已经从多尺度、多评价要素、多系统集成进行检验,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均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扩展“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外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研究区域现状从不同角度提出广义的基于“要素(物质或能量)流动”的动态评价思维框架:如通过关注资源输入区和资源输出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以实现动态评价[53],追踪要素在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流动轨迹以实现动态评价[54];也有学者通过考虑人为的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增减这一过程以实现动态评价,如余灏哲等[58]认为水资源承载力不仅需要考虑水资源总量承载力,还应当注意因水资源污染、水域空间被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引发的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以此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的减少,以及张茂鑫等[59]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视角,在以往“总量—耗占量”评价研究框架上,增加“节约集约利用量”,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
新时代新趋势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初探
2
2020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 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维由静态评价逐渐过渡为动态评价,并兼顾差异化评价.动态评价主要藉由广义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进行实现.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自引入中国以来,已经从多尺度、多评价要素、多系统集成进行检验,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均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扩展“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外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研究区域现状从不同角度提出广义的基于“要素(物质或能量)流动”的动态评价思维框架:如通过关注资源输入区和资源输出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以实现动态评价[53],追踪要素在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流动轨迹以实现动态评价[54];也有学者通过考虑人为的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增减这一过程以实现动态评价,如余灏哲等[58]认为水资源承载力不仅需要考虑水资源总量承载力,还应当注意因水资源污染、水域空间被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引发的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以此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的减少,以及张茂鑫等[59]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视角,在以往“总量—耗占量”评价研究框架上,增加“节约集约利用量”,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
新时代新趋势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初探
2
2020
... 2008年后,以汶川地震灾后修复为契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区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该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显示出动态与集成的特征.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学者进一步转变以往“静态机械”的评价思维,采用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等进行动态评价,使得评价成果更具实用性.基于物质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划分为两大思路:其一为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分析人类的物质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构建原料[45]等单个环境物质流分析框架,或构建基于多个环境物资流的综合物质流分析框架[46];其二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主要用于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物质流变化规律[47],从多尺度[48]提出更加客观精准的研究成果.基于能量流分析思想的承载力研究以能值理论为主,采用“投入—产出”[49]思路,分可更新资源[50]与不可更新资源[51]做出评价.此外,有学者将物质流与能量流集成研究,但较多应用于微观视角[52];也有学者将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视角、多学科交叉视角等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53,54]. ...
... 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维由静态评价逐渐过渡为动态评价,并兼顾差异化评价.动态评价主要藉由广义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进行实现.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自引入中国以来,已经从多尺度、多评价要素、多系统集成进行检验,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均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扩展“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外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研究区域现状从不同角度提出广义的基于“要素(物质或能量)流动”的动态评价思维框架:如通过关注资源输入区和资源输出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以实现动态评价[53],追踪要素在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流动轨迹以实现动态评价[54];也有学者通过考虑人为的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增减这一过程以实现动态评价,如余灏哲等[58]认为水资源承载力不仅需要考虑水资源总量承载力,还应当注意因水资源污染、水域空间被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引发的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以此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的减少,以及张茂鑫等[59]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视角,在以往“总量—耗占量”评价研究框架上,增加“节约集约利用量”,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时空分异
3
2020
... 集成性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与机理分析两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等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极为丰富[5,55,56].例如,孙久文等[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时空分异
3
2020
... 集成性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与机理分析两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等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极为丰富[5,55,56].例如,孙久文等[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为例
2
2020
... 集成性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与机理分析两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等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极为丰富[5,55,56].例如,孙久文等[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为例
2
2020
... 集成性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与机理分析两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等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极为丰富[5,55,56].例如,孙久文等[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2
2012
... 集成性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与机理分析两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等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极为丰富[5,55,56].例如,孙久文等[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2
2012
... 集成性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与机理分析两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等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极为丰富[5,55,56].例如,孙久文等[55]选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及每万人文娱产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承载力;闫树熙等[56]考虑土地的耕种属性与建设属性.在机理分析过程中,系统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多系统耦合机理,进行系统与系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集成耦合研究[57]. ...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基于量—质—域—流的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1
2020
... 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维由静态评价逐渐过渡为动态评价,并兼顾差异化评价.动态评价主要藉由广义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进行实现.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自引入中国以来,已经从多尺度、多评价要素、多系统集成进行检验,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均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扩展“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外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研究区域现状从不同角度提出广义的基于“要素(物质或能量)流动”的动态评价思维框架:如通过关注资源输入区和资源输出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以实现动态评价[53],追踪要素在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流动轨迹以实现动态评价[54];也有学者通过考虑人为的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增减这一过程以实现动态评价,如余灏哲等[58]认为水资源承载力不仅需要考虑水资源总量承载力,还应当注意因水资源污染、水域空间被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引发的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以此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的减少,以及张茂鑫等[59]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视角,在以往“总量—耗占量”评价研究框架上,增加“节约集约利用量”,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
基于量—质—域—流的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1
2020
... 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维由静态评价逐渐过渡为动态评价,并兼顾差异化评价.动态评价主要藉由广义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进行实现.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自引入中国以来,已经从多尺度、多评价要素、多系统集成进行检验,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均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扩展“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外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研究区域现状从不同角度提出广义的基于“要素(物质或能量)流动”的动态评价思维框架:如通过关注资源输入区和资源输出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以实现动态评价[53],追踪要素在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流动轨迹以实现动态评价[54];也有学者通过考虑人为的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增减这一过程以实现动态评价,如余灏哲等[58]认为水资源承载力不仅需要考虑水资源总量承载力,还应当注意因水资源污染、水域空间被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引发的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以此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的减少,以及张茂鑫等[59]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视角,在以往“总量—耗占量”评价研究框架上,增加“节约集约利用量”,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再认识: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
1
2020
... 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维由静态评价逐渐过渡为动态评价,并兼顾差异化评价.动态评价主要藉由广义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进行实现.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自引入中国以来,已经从多尺度、多评价要素、多系统集成进行检验,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均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扩展“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外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研究区域现状从不同角度提出广义的基于“要素(物质或能量)流动”的动态评价思维框架:如通过关注资源输入区和资源输出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以实现动态评价[53],追踪要素在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流动轨迹以实现动态评价[54];也有学者通过考虑人为的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增减这一过程以实现动态评价,如余灏哲等[58]认为水资源承载力不仅需要考虑水资源总量承载力,还应当注意因水资源污染、水域空间被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引发的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以此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的减少,以及张茂鑫等[59]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视角,在以往“总量—耗占量”评价研究框架上,增加“节约集约利用量”,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再认识: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
1
2020
... 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维由静态评价逐渐过渡为动态评价,并兼顾差异化评价.动态评价主要藉由广义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进行实现.物质流分析思想(物质流)及能值理论(能量流)自引入中国以来,已经从多尺度、多评价要素、多系统集成进行检验,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均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扩展“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外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研究区域现状从不同角度提出广义的基于“要素(物质或能量)流动”的动态评价思维框架:如通过关注资源输入区和资源输出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以实现动态评价[53],追踪要素在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流动轨迹以实现动态评价[54];也有学者通过考虑人为的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增减这一过程以实现动态评价,如余灏哲等[58]认为水资源承载力不仅需要考虑水资源总量承载力,还应当注意因水资源污染、水域空间被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引发的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以此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总量出现的减少,以及张茂鑫等[59]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视角,在以往“总量—耗占量”评价研究框架上,增加“节约集约利用量”,考虑人为扰动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
基于生物免疫学原理的海西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2
2015
... 差异化评价思维遵循“分类—评价”的步骤.当前常见的基于差异化评价思维的评价框架有两种.其一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类—评价”,较为常见的有将研究区域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分类.如《“双评价”技术指南》依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差异化需求,从土、水、环境、生态、灾害等自然要素构建特异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在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主体功能区定位,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地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评价[60];此外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照产业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后,设定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情景,并根据不同情景分别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23];也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尺度分类后进行评价与集成[61].其二为将普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进行分类,选取适宜研究区域的特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即进行地方性修正)后,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框架通常与指标体系法结合,从评价指标的特异性与指标权重的特异性两个方面体现差异性.相较于“无差异评价”,差异化评价思维能够更为精准地关注研究区域承载力的主要矛盾,使得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但也存在评价方法不适宜异地推广、区域内外评价结论不衔接等弊端,面临“特性有余而普适性不足”的风险. ...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基于生物免疫学原理的海西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2
2015
... 差异化评价思维遵循“分类—评价”的步骤.当前常见的基于差异化评价思维的评价框架有两种.其一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类—评价”,较为常见的有将研究区域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分类.如《“双评价”技术指南》依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差异化需求,从土、水、环境、生态、灾害等自然要素构建特异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在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主体功能区定位,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地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评价[60];此外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照产业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后,设定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情景,并根据不同情景分别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23];也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尺度分类后进行评价与集成[61].其二为将普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进行分类,选取适宜研究区域的特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即进行地方性修正)后,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框架通常与指标体系法结合,从评价指标的特异性与指标权重的特异性两个方面体现差异性.相较于“无差异评价”,差异化评价思维能够更为精准地关注研究区域承载力的主要矛盾,使得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但也存在评价方法不适宜异地推广、区域内外评价结论不衔接等弊端,面临“特性有余而普适性不足”的风险. ...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多尺度视角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以济南市为例
1
2019
... 差异化评价思维遵循“分类—评价”的步骤.当前常见的基于差异化评价思维的评价框架有两种.其一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类—评价”,较为常见的有将研究区域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分类.如《“双评价”技术指南》依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差异化需求,从土、水、环境、生态、灾害等自然要素构建特异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在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主体功能区定位,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地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评价[60];此外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照产业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后,设定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情景,并根据不同情景分别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23];也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尺度分类后进行评价与集成[61].其二为将普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进行分类,选取适宜研究区域的特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即进行地方性修正)后,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框架通常与指标体系法结合,从评价指标的特异性与指标权重的特异性两个方面体现差异性.相较于“无差异评价”,差异化评价思维能够更为精准地关注研究区域承载力的主要矛盾,使得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但也存在评价方法不适宜异地推广、区域内外评价结论不衔接等弊端,面临“特性有余而普适性不足”的风险. ...
多尺度视角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以济南市为例
1
2019
... 差异化评价思维遵循“分类—评价”的步骤.当前常见的基于差异化评价思维的评价框架有两种.其一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类—评价”,较为常见的有将研究区域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分类.如《“双评价”技术指南》依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差异化需求,从土、水、环境、生态、灾害等自然要素构建特异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在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主体功能区定位,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地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评价[60];此外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照产业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后,设定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情景,并根据不同情景分别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23];也有学者将研究区域按尺度分类后进行评价与集成[61].其二为将普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进行分类,选取适宜研究区域的特异性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即进行地方性修正)后,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框架通常与指标体系法结合,从评价指标的特异性与指标权重的特异性两个方面体现差异性.相较于“无差异评价”,差异化评价思维能够更为精准地关注研究区域承载力的主要矛盾,使得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但也存在评价方法不适宜异地推广、区域内外评价结论不衔接等弊端,面临“特性有余而普适性不足”的风险. ...
基于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多维评价
1
2014
... 面对差异化评价的弊端,有学者从全球视角,自上而下地下达全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这种评价思维形成了Planetary Boundaries(行星边界[62]或称地球界限[63])框架.由于该框架从全球视角划定承载阈值,因此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之间承载阈值不一致、评价结果的应用衔接不足等问题[64,65].但该框架的实现需要不同政体通力合作,有可能因国家发展方式不同而引发政治纠纷,目前来看较为理论化. ...
基于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多维评价
1
2014
... 面对差异化评价的弊端,有学者从全球视角,自上而下地下达全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这种评价思维形成了Planetary Boundaries(行星边界[62]或称地球界限[63])框架.由于该框架从全球视角划定承载阈值,因此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之间承载阈值不一致、评价结果的应用衔接不足等问题[64,65].但该框架的实现需要不同政体通力合作,有可能因国家发展方式不同而引发政治纠纷,目前来看较为理论化. ...
地球界限概念框架及其研究进展
1
2019
... 面对差异化评价的弊端,有学者从全球视角,自上而下地下达全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这种评价思维形成了Planetary Boundaries(行星边界[62]或称地球界限[63])框架.由于该框架从全球视角划定承载阈值,因此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之间承载阈值不一致、评价结果的应用衔接不足等问题[64,65].但该框架的实现需要不同政体通力合作,有可能因国家发展方式不同而引发政治纠纷,目前来看较为理论化. ...
地球界限概念框架及其研究进展
1
2019
... 面对差异化评价的弊端,有学者从全球视角,自上而下地下达全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这种评价思维形成了Planetary Boundaries(行星边界[62]或称地球界限[63])框架.由于该框架从全球视角划定承载阈值,因此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之间承载阈值不一致、评价结果的应用衔接不足等问题[64,65].但该框架的实现需要不同政体通力合作,有可能因国家发展方式不同而引发政治纠纷,目前来看较为理论化. ...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
1
2015
... 面对差异化评价的弊端,有学者从全球视角,自上而下地下达全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这种评价思维形成了Planetary Boundaries(行星边界[62]或称地球界限[63])框架.由于该框架从全球视角划定承载阈值,因此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之间承载阈值不一致、评价结果的应用衔接不足等问题[64,65].但该框架的实现需要不同政体通力合作,有可能因国家发展方式不同而引发政治纠纷,目前来看较为理论化. ...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
1
2015
... 面对差异化评价的弊端,有学者从全球视角,自上而下地下达全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这种评价思维形成了Planetary Boundaries(行星边界[62]或称地球界限[63])框架.由于该框架从全球视角划定承载阈值,因此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之间承载阈值不一致、评价结果的应用衔接不足等问题[64,65].但该框架的实现需要不同政体通力合作,有可能因国家发展方式不同而引发政治纠纷,目前来看较为理论化. ...
全球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综合评估: 基于碳、水、土地的足迹—边界整合分析
1
2015
... 面对差异化评价的弊端,有学者从全球视角,自上而下地下达全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这种评价思维形成了Planetary Boundaries(行星边界[62]或称地球界限[63])框架.由于该框架从全球视角划定承载阈值,因此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之间承载阈值不一致、评价结果的应用衔接不足等问题[64,65].但该框架的实现需要不同政体通力合作,有可能因国家发展方式不同而引发政治纠纷,目前来看较为理论化. ...
全球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综合评估: 基于碳、水、土地的足迹—边界整合分析
1
2015
... 面对差异化评价的弊端,有学者从全球视角,自上而下地下达全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这种评价思维形成了Planetary Boundaries(行星边界[62]或称地球界限[63])框架.由于该框架从全球视角划定承载阈值,因此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之间承载阈值不一致、评价结果的应用衔接不足等问题[64,65].但该框架的实现需要不同政体通力合作,有可能因国家发展方式不同而引发政治纠纷,目前来看较为理论化. ...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
3
2017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
[69]、(在流量逆转次数
[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66]等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
3
2017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
[69]、(在流量逆转次数
[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66]等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中国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及协调性的时空演变
0
2018
中国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及协调性的时空演变
0
2018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1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1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东北三省全面振兴的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估
3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69]、(在流量逆转次数
[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69]等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东北三省全面振兴的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估
3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69]、(在流量逆转次数
[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69]等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
2019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
2019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家级新区空间开发管控研究
1
2019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家级新区空间开发管控研究
1
2019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城镇化背景下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1
2017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城镇化背景下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1
2017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南京市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成因分析
3
2019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南京市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成因分析
3
2019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比较
1
2015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比较
1
2015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基于弹簧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 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为例
2
2018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基于弹簧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 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为例
2
2018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分析: 以珠三角为例
1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分析: 以珠三角为例
1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实践应用: 以烟台市为例
2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实践应用: 以烟台市为例
2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农产品主产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
2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农产品主产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
2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以烟台市为例
1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以烟台市为例
1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海岸带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以连云港市为例
2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80]等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海岸带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以连云港市为例
2
2020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 [
80]等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西藏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现实与未来: 基于膳食营养当量分析
1
2019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西藏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现实与未来: 基于膳食营养当量分析
1
2019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1
2017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1
2017
...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Table 2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美丽中国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结合的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
2020
... 常用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为指标体系法、综合评价法、以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等为代表的足迹类方法、状态空间法以及借鉴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经典理论方法.其中,指标体系法为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该方法从经济、人口、生态、环境、(土、水、地质灾害等)自然资源本底条件等层面展开,在借鉴权威体系的基础上,选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表2).也有学者通过引入国际评价体系[83],进行地方性修正. ...
美丽中国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结合的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
2020
... 常用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为指标体系法、综合评价法、以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等为代表的足迹类方法、状态空间法以及借鉴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经典理论方法.其中,指标体系法为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该方法从经济、人口、生态、环境、(土、水、地质灾害等)自然资源本底条件等层面展开,在借鉴权威体系的基础上,选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表2).也有学者通过引入国际评价体系[83],进行地方性修正. ...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
1
2019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
1
2019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中国环境污染源的区域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基于339个地级行政单元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1
2016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中国环境污染源的区域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基于339个地级行政单元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1
2016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生态文明视角下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 以生态敏感区宁远县为例
1
2020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生态文明视角下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 以生态敏感区宁远县为例
1
2020
...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是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双评价”技术指南》中对承载力评价的一系列方法为较多学者借鉴与使用,这一系列方法能够科学全面地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重要参数[1].学者们以此为参考,结合不同自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73]、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84,85],对“双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地方化修正[86]. ...
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其耦合关系
1
2018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其耦合关系
1
2018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基于生态足迹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预测
2
2016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基于生态足迹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预测
2
2016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1
2001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1
2001
... 足迹类方法常用于计算全球生态/水/碳等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态/水/碳等消耗[87,88].状态空间法是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89],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如资源轴—环境轴—生态轴[73]、人口轴—资源轴—经济轴[8]、生态弹性力轴—资源环境承载力轴—社会经济协调力轴[57]等. ...
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
1
2019
... 为梳理当前研究现状、甄别研究手段的优势与薄弱,对核心期刊内含有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文献进行统计(图8).由图8可知,学者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对承载力进行刻画,其中刻画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包括单一时间节点内[90]及长时间尺度下[91]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为当前主要研究手段(分别占62.12%及24.60%).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对比研究(尤其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间演变规律对比研究)则较为薄弱,尚有可研究的空间[92]:例如,通过对比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与不同经济体制下,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引致的资源要素流量与流向的差异,进而引致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差异,这对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机理具有重大价值. ...
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
1
2019
... 为梳理当前研究现状、甄别研究手段的优势与薄弱,对核心期刊内含有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文献进行统计(图8).由图8可知,学者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对承载力进行刻画,其中刻画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包括单一时间节点内[90]及长时间尺度下[91]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为当前主要研究手段(分别占62.12%及24.60%).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对比研究(尤其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间演变规律对比研究)则较为薄弱,尚有可研究的空间[92]:例如,通过对比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与不同经济体制下,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引致的资源要素流量与流向的差异,进而引致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差异,这对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机理具有重大价值. ...
环渤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及协调发展
3
2018
... 为梳理当前研究现状、甄别研究手段的优势与薄弱,对核心期刊内含有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文献进行统计(图8).由图8可知,学者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对承载力进行刻画,其中刻画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包括单一时间节点内[90]及长时间尺度下[91]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为当前主要研究手段(分别占62.12%及24.60%).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对比研究(尤其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间演变规律对比研究)则较为薄弱,尚有可研究的空间[92]:例如,通过对比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与不同经济体制下,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引致的资源要素流量与流向的差异,进而引致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差异,这对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机理具有重大价值.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环渤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及协调发展
3
2018
... 为梳理当前研究现状、甄别研究手段的优势与薄弱,对核心期刊内含有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文献进行统计(图8).由图8可知,学者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对承载力进行刻画,其中刻画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包括单一时间节点内[90]及长时间尺度下[91]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为当前主要研究手段(分别占62.12%及24.60%).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对比研究(尤其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间演变规律对比研究)则较为薄弱,尚有可研究的空间[92]:例如,通过对比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与不同经济体制下,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引致的资源要素流量与流向的差异,进而引致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差异,这对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机理具有重大价值.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与?耦合分析模型构建
1
2019
... 为梳理当前研究现状、甄别研究手段的优势与薄弱,对核心期刊内含有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文献进行统计(图8).由图8可知,学者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对承载力进行刻画,其中刻画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包括单一时间节点内[90]及长时间尺度下[91]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为当前主要研究手段(分别占62.12%及24.60%).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对比研究(尤其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间演变规律对比研究)则较为薄弱,尚有可研究的空间[92]:例如,通过对比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与不同经济体制下,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引致的资源要素流量与流向的差异,进而引致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差异,这对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机理具有重大价值. ...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与?耦合分析模型构建
1
2019
... 为梳理当前研究现状、甄别研究手段的优势与薄弱,对核心期刊内含有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文献进行统计(图8).由图8可知,学者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对承载力进行刻画,其中刻画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包括单一时间节点内[90]及长时间尺度下[91]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的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为当前主要研究手段(分别占62.12%及24.60%).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对比研究(尤其区域之间的承载力时间演变规律对比研究)则较为薄弱,尚有可研究的空间[92]:例如,通过对比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与不同经济体制下,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引致的资源要素流量与流向的差异,进而引致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差异,这对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机理具有重大价值. ...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
1
2016
... 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约束存在地域分异,因此不同区域承载力的主要促进或限制因子也存在地域分异.准确识别这些影响因子,是科学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机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依据徐勇等[93]对承载力地域分异的研究成果,将自然承载体按照不同地形类型进行分类后梳理不同区域承载力影响因子的敏感程度. ...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
1
2016
... 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约束存在地域分异,因此不同区域承载力的主要促进或限制因子也存在地域分异.准确识别这些影响因子,是科学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机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依据徐勇等[93]对承载力地域分异的研究成果,将自然承载体按照不同地形类型进行分类后梳理不同区域承载力影响因子的敏感程度. ...
环渤海—京津冀—首都(圈)空间格局的合理组织
1
2016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环渤海—京津冀—首都(圈)空间格局的合理组织
1
2016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1
2009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1
2009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
4
2005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
4
2005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区划探讨: 以长汀县为例
1
2013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区划探讨: 以长汀县为例
1
2013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云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特殊因子分析
1
2014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云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特殊因子分析
1
2014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 以衡阳盆地为例
1
2005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 以衡阳盆地为例
1
2005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西北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为例
1
2001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西北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为例
1
2001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民勤盆地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估
1
2004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民勤盆地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估
1
2004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地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1
2017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地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1
2017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中国县级海岛综合承载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1
2019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中国县级海岛综合承载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1
2019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2
2020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2
2020
... 具体而言,平原区(如京津冀—环渤海[94]、成都平原[95]等)自然资源本底最为优越,社会经济水平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等需求过高,土、水的供需矛盾以及趋于恶化的水气环境为主要限制因子.高原区(如青藏高原[41]、黄土高原[96])受到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是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山地丘陵区(如福建山区[97]、云南山区[98]、湖南山区[99])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功能性、森林覆盖率等为主要促进因子,但由于地形破碎、土壤层薄、水土流失频发,坡度、地质灾害、土地可利用面积等为主要限制因子.盆地(如柴达木盆地[100]、民勤盆地[101]、鄂尔多斯盆地[102])则受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和水气环境约束.海域海岛则更多地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如COD排放量[103]、氨氮排放量、港口吞吐量、陆地水环境[104])等的约束. ...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2
2015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2
2015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
1
2015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
1
2015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东北现象再解析和东北振兴预判研究: 对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稳定因素的初探
3
2016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东北现象再解析和东北振兴预判研究: 对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稳定因素的初探
3
2016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科学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 以云南省为例
1
2019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科学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 以云南省为例
1
2019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4省为例
1
2019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4省为例
1
2019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1
2020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1
2020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徐州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1
2019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徐州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1
2019
... 根据研究成果,相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对承载力发挥类似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区域发展的全阶段,各影响因子遵循“短板效应”,识别短板即可揭示造成超载的症结[105],且自然资源本底[7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6]、环境[107]三个层面之下的影响因子发挥主导效用,三者呈现“铁三角”式形态共同影响区域承载力水平;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铁三角”中占主导地位[75],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对承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91,108,109];随着区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单一的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消解因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出现“边际效益”[110],承载力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111],此时,经济结构调整[5]、资源的合理开发[104]、利用[96]、调配[28]等因子成为承载水平提升的主要激励因子,作用机制由“铁三角”式形态向“多边形”式形态演变(图9). ...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脱钩状态及驱动因素
1
2019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脱钩状态及驱动因素
1
2019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环渤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2
2018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环渤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2
2018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试论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 以大连市为例
1
1996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试论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 以大连市为例
1
1996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基于GWR模型的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驱动机理
1
2020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基于GWR模型的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驱动机理
1
2020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水资源条件约束下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1
2003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水资源条件约束下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1
2003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中国水资源投入的“拥塞效应”研究
1
2020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中国水资源投入的“拥塞效应”研究
1
2020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基于WPI-ESDA模型的中国水贫困评价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1
2011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基于WPI-ESDA模型的中国水贫困评价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1
2011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北京市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研究
2
2012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119]. ...
北京市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研究
2
2012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119]. ...
产业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贡献的空间分析: 以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为例
1
2011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产业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贡献的空间分析: 以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为例
1
2011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海洋资源约束与中国海洋经济增长: 基于海洋资源“尾效”的计量检验
1
2017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海洋资源约束与中国海洋经济增长: 基于海洋资源“尾效”的计量检验
1
2017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 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
2
2013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 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
2
2013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总结为资源丰度(富足或匮乏)与区域经济水平的互动机制.学者们分陆域与海域,以中国城市群[112,113]、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地区[107]、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96]、沿海区域[91,114]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在陆域与海域具有基本相似的相互关系,即:资源匮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96,115,116],资源富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资源依赖困境,否则将出现拥塞效应[117,118,119,120]与资源消耗“尾效”[121],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提出的解决措施来看,具有可移动属性的资源要素约束(如水资源约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进行化解[122],但部分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使得受到该资源约束的区域(如北京、珠三角地区等)暂时陷入困局[119]. ...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1
2011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1
2011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
1
2010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
1
2010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城镇化形势与绿色崛起战略研究
1
2019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城镇化形势与绿色崛起战略研究
1
2019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交互耦合机理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
2012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 [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交互耦合机理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
2012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 [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呼和浩特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
2015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呼和浩特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
2015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宁蒙沿黄地带产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2
2014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 [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宁蒙沿黄地带产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2
2014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 [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演化研究: 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1
2010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演化研究: 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1
2010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资源富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互动作用初探: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1
2007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资源富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互动作用初探: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1
2007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1
2013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1
2013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中国海洋科技—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
1
2020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中国海洋科技—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
1
2020
...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为环境污染程度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黄贤金团队、董锁成团队从全国[123,124]、地区[125]、省域[126]、市域[127]等尺度的实证研究认为,受到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过去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128],即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前在保护环境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扭转[129];全阶段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即倒“U”型曲线).李裕瑞等[122]、刘刚等[130]、盖美等[131]分不同阶段与研究案例得出相似结论.为此各地区应当采取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2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28]、调整科技投入方向[132]、加强对外开放[113]等措施加快推进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关系. ...
中国城镇化与耕地变化时空耦合研究
1
2017
... 资源环境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研究常见思路为:运用指标体系法或综合评价法,将资源环境系统与城镇化进程量化为具体数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模型、PSE模型、响应指数等从各尺度识别二者耦合程度并划分阶段,以定量研究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有研究表明,二者基本呈正相关关系[30,133-135]. ...
中国城镇化与耕地变化时空耦合研究
1
2017
... 资源环境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研究常见思路为:运用指标体系法或综合评价法,将资源环境系统与城镇化进程量化为具体数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模型、PSE模型、响应指数等从各尺度识别二者耦合程度并划分阶段,以定量研究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有研究表明,二者基本呈正相关关系[30,133-135]. ...
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1
2017
... 资源环境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研究常见思路为:运用指标体系法或综合评价法,将资源环境系统与城镇化进程量化为具体数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模型、PSE模型、响应指数等从各尺度识别二者耦合程度并划分阶段,以定量研究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有研究表明,二者基本呈正相关关系[30,133-135]. ...
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1
2017
... 资源环境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研究常见思路为:运用指标体系法或综合评价法,将资源环境系统与城镇化进程量化为具体数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模型、PSE模型、响应指数等从各尺度识别二者耦合程度并划分阶段,以定量研究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有研究表明,二者基本呈正相关关系[30,133-135]. ...
城市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互动机理及调控模式
1
2010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城市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互动机理及调控模式
1
2010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
1
2006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
1
2006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1
2003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1
2003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1
2008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1
2008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
1
2004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
1
2004
... 上述思路能够较为科学划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及阶段,但回避了二者之间极其复杂的耦合机理.方创琳团队关注到了以上研究的薄弱,自2003年起深耕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5年.其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起系统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136]、生态环境[137]的耦合机制,并总结二者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提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138],以河西走廊[29,139]、三峡库区[140]等区域进行实证检验.2016年起至今致力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从近远程耦合视角入手,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6种耦合类型、45种耦合图谱,研发耦合器(UEC)及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器计算机软件[9,31],成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 ...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
2013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
2013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1
2020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1
2020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
1
2019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
1
2019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空间规划指引: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
1
2019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空间规划指引: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
1
2019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抗解问题与有限理性
2
2021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 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具体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实际问题.如,《“双评价”技术方法》中单一承载能力的视角,导致其在进行实际应用时效果不佳,为此有学者通过扩展承载力内涵的方式,从“能力—压力—潜力”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本底能力和人类开发利用状态[34],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视角单一的问题;又如,《“双评价”技术方法》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导向,为此有学者提出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的现实需求与区域特色对评价方法或参数适当补充或者删减[145];再如,当前各类评价方案过于关注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在深入架构承载力指导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解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的衔接逻辑等方面较为薄弱,为此需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区域需求,搭建二者理论基础[148],理清二者逻辑关系[146]. ...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抗解问题与有限理性
2
2021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 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具体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实际问题.如,《“双评价”技术方法》中单一承载能力的视角,导致其在进行实际应用时效果不佳,为此有学者通过扩展承载力内涵的方式,从“能力—压力—潜力”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本底能力和人类开发利用状态[34],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视角单一的问题;又如,《“双评价”技术方法》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导向,为此有学者提出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的现实需求与区域特色对评价方法或参数适当补充或者删减[145];再如,当前各类评价方案过于关注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在深入架构承载力指导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解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的衔接逻辑等方面较为薄弱,为此需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区域需求,搭建二者理论基础[148],理清二者逻辑关系[146]. ...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挑战与应对
2
2020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 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具体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实际问题.如,《“双评价”技术方法》中单一承载能力的视角,导致其在进行实际应用时效果不佳,为此有学者通过扩展承载力内涵的方式,从“能力—压力—潜力”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本底能力和人类开发利用状态[34],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视角单一的问题;又如,《“双评价”技术方法》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导向,为此有学者提出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的现实需求与区域特色对评价方法或参数适当补充或者删减[145];再如,当前各类评价方案过于关注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在深入架构承载力指导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解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的衔接逻辑等方面较为薄弱,为此需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区域需求,搭建二者理论基础[148],理清二者逻辑关系[146]. ...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挑战与应对
2
2020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 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具体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实际问题.如,《“双评价”技术方法》中单一承载能力的视角,导致其在进行实际应用时效果不佳,为此有学者通过扩展承载力内涵的方式,从“能力—压力—潜力”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本底能力和人类开发利用状态[34],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视角单一的问题;又如,《“双评价”技术方法》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导向,为此有学者提出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的现实需求与区域特色对评价方法或参数适当补充或者删减[145];再如,当前各类评价方案过于关注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在深入架构承载力指导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解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的衔接逻辑等方面较为薄弱,为此需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区域需求,搭建二者理论基础[148],理清二者逻辑关系[146]. ...
基于“在地性”与“协同性”的丘陵地区县域“双评价”模式探讨: 以湖南辰溪县为例
1
2020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基于“在地性”与“协同性”的丘陵地区县域“双评价”模式探讨: 以湖南辰溪县为例
1
2020
... 该部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即学者主要运用《“双评价”技术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流程对区域国土空间进行优化调控.自《“双评价”技术方法》首次提出后[141],樊杰及其团队通过实践检验与理论深化,不断修订“双评价”技术方法[105,142],逐步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1,143],同时以地区、省域、市域等不同研究尺度[1],干旱半干旱区域[144]等不同区域本底,聚焦东北振兴[107]等不同区域发展诉求,进行实践验证,均能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指引.郝庆等[145]、岳文泽等[146]、吴大放等[77]、尹怡诚等[147]从科学机理、关联逻辑、不同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域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补充完善. ...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
2015
... 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具体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实际问题.如,《“双评价”技术方法》中单一承载能力的视角,导致其在进行实际应用时效果不佳,为此有学者通过扩展承载力内涵的方式,从“能力—压力—潜力”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本底能力和人类开发利用状态[34],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视角单一的问题;又如,《“双评价”技术方法》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导向,为此有学者提出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的现实需求与区域特色对评价方法或参数适当补充或者删减[145];再如,当前各类评价方案过于关注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在深入架构承载力指导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解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的衔接逻辑等方面较为薄弱,为此需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区域需求,搭建二者理论基础[148],理清二者逻辑关系[146]. ...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
2015
... 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具体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实际问题.如,《“双评价”技术方法》中单一承载能力的视角,导致其在进行实际应用时效果不佳,为此有学者通过扩展承载力内涵的方式,从“能力—压力—潜力”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本底能力和人类开发利用状态[34],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视角单一的问题;又如,《“双评价”技术方法》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导向,为此有学者提出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的现实需求与区域特色对评价方法或参数适当补充或者删减[145];再如,当前各类评价方案过于关注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在深入架构承载力指导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解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的衔接逻辑等方面较为薄弱,为此需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区域需求,搭建二者理论基础[148],理清二者逻辑关系[146]. ...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阈值确定方法探讨
1
2017
...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经成为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针对不同自然地质条件和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从技术方法创新[149]、主控因子选取[150]等展开地方性实践探索.但在阈值确定等方面仍然有较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阈值确定方法探讨
1
2017
...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经成为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针对不同自然地质条件和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从技术方法创新[149]、主控因子选取[150]等展开地方性实践探索.但在阈值确定等方面仍然有较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超载成因分析方法及应用
1
2017
...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经成为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针对不同自然地质条件和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从技术方法创新[149]、主控因子选取[150]等展开地方性实践探索.但在阈值确定等方面仍然有较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超载成因分析方法及应用
1
2017
...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经成为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针对不同自然地质条件和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从技术方法创新[149]、主控因子选取[150]等展开地方性实践探索.但在阈值确定等方面仍然有较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江苏沿海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1
2017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江苏沿海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1
2017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仿真模拟: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1
2015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仿真模拟: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1
2015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的多情景模拟
1
2020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的多情景模拟
1
2020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京津冀城市群景观格局变化机制与预测
1
2017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京津冀城市群景观格局变化机制与预测
1
2017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城市形态、交通能耗和环境影响集成的多智能体模型
1
2011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城市形态、交通能耗和环境影响集成的多智能体模型
1
2011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进展
1
2014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进展
1
2014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增长边界预测: 以北京市为例
1
2016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增长边界预测: 以北京市为例
1
2016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与过程模拟
1
2019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与过程模拟
1
2019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结合及城市用地扩张模拟
1
2007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结合及城市用地扩张模拟
1
2007
... 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GIS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方法上展现较大突破,呈现经典方法(如马尔科夫过程[15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88]、灰色预测模型[152]、系统动力学模型(SD)[5]等)与新兴模型(如元胞自动机(CA)[153]、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154]、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155]等)并存的格局.但各方法与模型瑕瑜互见: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SD)为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且空间解释不足;元胞自动机(CA)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仍需充分经验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CLUE模型及其改进的CLUE-S模型偏重“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难以体现人类活动与土地系统的复杂的耦合过程;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有效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行为、决策等因素的忽视[156],但存在研究区域被抽象为均质空间且验证难度较高等缺陷.因此未来需通过构建多方法集成的模拟预测技术链(如SD与GIS集成[157]、SD与CA集成[158]、多智能体系统(MAS)与元胞自动机(CA)集成[159]等),以中和各类方法优缺点,并增加各技术方法的实证训练案例,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模拟预测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