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区域 | 时间/年 | 测度方法 | 平均错配程度 | 有无做可比性处理 | 错配特征 |
---|---|---|---|---|---|---|
本文 | 285个地级市 | 2002—2021 | 拓展的HK模型 | 0.38 | 是 | 建设用地空间错配总体呈现出“W”型波动变化趋势 |
李力行等[ | 282个地级市 | 2003—2007 | 协议出让面积/出让土地面积 | 0.59 | 否 | — |
张俊峰等[ | 235个地级市 | 2001—2016 | 划拨用地数量/土地供应总量 | 0.52 | 否 | 建设用地错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和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 |
程开明等[ | 279 个地级市 | 2003—2018 | 竞争性空间一般均衡模型 | 1.25 | 否 | 土地空间错配先缓解后加剧。东北和西部城市供给过度、东部城市供给不足的特征突出。东北的土地供给过度特征最为明显 |
孟宏玮等[ | 280个地级市 | 2010—2019 | 土地投入与经济产出的欧氏距离 | 0.61 | 否 | 东部的土地错配指数最低,东北和西部的较高。中部的土地错配指数变化较平稳 |
Wang等[ | 282个地级市和333个县 级市 | 2008—2017 | 人口和经济密 度变化的四象 限模型 | — | 否 | 与2008—2012年比,2013—2017年错配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加速了土地开发的错配,尤其是县级市,错配城市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
彭山桂等[ | 105个城市 | 2007—2019 | 拓展的HK模型 | 0.71 | 否 | — |
冯雨豪等[ | 278个地级市 | 2003—2019 | 投入产出的错配模型 | 0.45 | 否 | 城市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