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Articles

Producing and weaving: Dual paths for scene-driven innovation in tourism resources

  • WANG Xue-ji , 1, 2 ,
  • PANG Zhao-ling , 1 ,
  • ZHANG Hai-zhou 3
Expand
  • 1. Joint Institute of Ningbo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Anger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 2. Research Center for Francophone Countries and Region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 3.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12-30

  Revised date: 2025-03-26

  Online published: 2025-09-05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tourism country concern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cene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cultural practice and emphasizes local cultural styl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ourism resource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tourism scen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gic and path of scene-driven tourism resource innovation with Yucun and Anjihood, Anji, Zhejiang province as typical cases. It is found that: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power to drive the innov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cene has formed two basic logics of creative production and creative weaving, the former embodied in the scene as a form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with the system and activities a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to attract and cohesion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trigger the creative groups to carry out creative practices, resulting in the scene of the internal resonance, which drives the continuous creation of new tourism resources; the latter embodied in the scene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Scene as the weaving force to reconstruct the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with capital and media a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to create an aesthetic style and attract consumer groups to take pictures, resulting in the external resonance of the scene, which in turn drives the re-empowerment of silent resources. This paper reveals two different paths of scene-driven tourism resource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theory, with a view to expanding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scene creation in tourism resource innovation and tourist destination shaping, and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ourism resource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Cite this article

WANG Xue-ji , PANG Zhao-ling , ZHANG Hai-zhou . Producing and weaving: Dual paths for scene-driven innovation in tourism resource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 40(9) : 2334 -2350 . DOI: 10.31497/zrzyxb.20250903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开发方式与质量关涉旅游地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1]。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基于供给视角,是对旅游地既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物质与精神资源进行商业化开发和利用,本质上遵循的是静态的资源存量逻辑[2]。由此主导的旅游资源开发容易使旅游发展遭遇两方面的瓶颈:一是旅游发展的地理不平衡[3],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地方难以搭乘旅游发展快车,被剥夺了共享旅游时代红利的机会;二是旅游地发展的品质不充分[4],缺乏垄断性资源的旅游地很容易陷于同质化严重、生命周期短、市场竞争乏力等困境[5]。究其原因,传统的资源驱动型旅游发展路径倾向于用生产解释增长,潜在地预设了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是驱动旅游地发展的根本动力[6],忽视了文化消费在地方增长中的作用[7],导致旅游供给愈发难以持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旅游需求,掣肘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旅游强国建设目标下,如何突破传统路径实现旅游资源创新,成为关乎旅游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创新是将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生产条件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此建立新生产函数的过程[8,9]。旅游资源创新则是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组合引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驱动旅游资源结构和组合形态变迁的过程。当前,旅游资源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涵盖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2]。前者聚焦不断外延的旅游资源边界[10],诸如菜市场[11]、日常活动[12]等原本不具备旅游属性的资源被建构为新型的旅游资源[2],反映由资源存在价值转变而带来的旅游资源范畴拓展;后者涉及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13]、传播[14]等多环节的创新,折射因资源存在方式创新而带来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和开发效用的完善。既有研究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是更多关注对既有资源的创新性利用,相对忽视新型旅游资源的创造性生产。前者指向“从有到新或到优”,是旅游资源系统内部的封闭式创新;后者指向“从无到有”,是一种开放式创新。二是现有研究多探讨观念、政策、资本、技术等单一生产要素的影响[8],忽略了生产条件组合的作用。实际上,资源之间的组合方式也会影响旅游资源创新,然而学界对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和组合价值关注甚少[15]。尽管少量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的概念,并总结了识别方法和技术体系,却囿于地理邻近性等表层指标,未能进一步揭示实现旅游资源组合创新的内在机制,这将阻碍现实中的旅游资源开发实践[15]
当前,场景驱动的旅游资源创新为打破上述瓶颈提供了突破口和新思路。场景是继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等模式之后,用以解释后工业社会城市发展动力的3.0版本,即文化动力模式[16]。场景理论从消费视角解释地方增长,由关注“地方有什么”转向“人需要什么”,认为各种舒适物、文化活动和多样人群以组合形式共同创造出具有特定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的场景[17]。场景既能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吸引和聚集创意人群,又能引导公众行为,重新塑造和定义城市生活[18]。可见,场景既是多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也是创新社会形式的内在机制[19,20]。由此,场景理论为当前的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提供了有益启发:一方面,将零散的单体旅游资源按照特定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串联编织成风格化场景,其本身可以转化为组合型的新型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赋予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地方以发展旅游的机会;另一方面,场景作为生产条件的组合规则,吸引特定类型的人才聚集,激发独特的创新和创意活力,推动创意人群内生性、迭代性地挖掘、生成和运营旅游资源及其衍生品,从而不断地生产新型旅游资源。因此,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发挥场景在旅游资源创新中的作用,以满足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旅游需求。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回答“场景如何驱动旅游资源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具体而言,在回溯场景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建构理论分析框架,以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和溪龙乡白茶原小镇作为典型案例,揭示场景作为驱动旅游资源创新关键动力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类型化分析典型案例所蕴含的路径模式,以期刻画和理解场景在旅游地塑造中的创新价值与作用机理,为不同类型旅游地在新时代背景下迈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1 理论基础

场景(Scenes)原指拥有特殊气质、留下特别印象或特定活动集结的地方[21],应用范畴从最初的音乐研究[22],逐渐引入到文化研究[23]、城市研究[24]等领域,并经历了从“前场景”到“后场景”的范式转型[25]。其中,“前场景”研究范式以Straw为代表[26],聚焦文化景观剖析场景内部的文化形式如何与人、地点之间开展互动;“后场景”研究范式以Clark等为代表[17],是对后工业社会城市发展动力的追问,关注蕴含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场景如何驱动城市发展与转型。前者侧重人因何聚集,又赋予地方何种文化属性,此时场景是自下而上产生的结果;而后者强调场景如何吸引和集聚创意人群,又如何引导人的行为,并重新定义场所精神、塑造空间品质,此时场景成为公共政策的工具,是推动地方发展的文化机制[27]
场景是由文化生活设施、多样性人群或组织、文化实践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符号意义的社会空间[28]。不同的要素组合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吸引和聚集着不同类型的文化群体,引导和形塑着人们的空间行为,最终培育出具有特定风格的地方精神、重构着地方秩序[29]。有学者借用“蜂鸣”的概念阐释由“场景”中参与者的行为和活动所带来的磁场式轰动效应(generate buzz)[30],既是向内凝聚创新要素、促成场景鲜明特征的“枢纽”,也是向外连接经济、社会和政治资源的“媒介”。前者属于内部蜂鸣,表现为隐性知识的本地化流动和创新氛围的自发涌现;后者指向外部蜂鸣,表现为对外部注意力资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主动吸附。场景与蜂鸣二者互补共生,蜂鸣是促成场景的文化力,赋予场景鲜明的特质[7]
有学者指出,场景既是由文化消费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符号意义的空间,也是驱动地方转型与发展的文化动力[31]。结合旅游资源创新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两条路径,对于场景在资源创新中的作用可以形成两种理解:一方面,场景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外化,能够对消费者产生一定旅游吸引力,可以直接发展为新型旅游资源,可谓之“创造性生产”,此时场景是一种风格特征鲜明的文化形式;另一方面,场景是重新选择、编排、组合资源要素的文化纽带,能够重塑地方旅游资源结构,释放隐性资源的旅游效能、激发存量旅游资源的新效能,可谓之“创新性编织”,此时场景是一种富有生产力的文化实践。可见,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便形成了两种逻辑路径(图1)。无论是创造新型旅游资源,还是赋能存量旅游资源均属于场景红利。然而,场景并不会天然地释放红利,揭示其内在逻辑及其作用路径对指导现实实践十分必要。
图1 理论分析框架

Fig. 1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场景理论自提出以来,逐渐从文化艺术,向城市社会学、互联网技术和文化场景营造四个视角转向[32]。近年来,该理论的应用范畴逐渐从作为整体的城市空间向城市/乡村内部的消费空间[33]、公共文化空间[34],乃至文旅消费空间[35]等更微观的细分领域拓展。随着文旅融合成为旅游发展的不可逆转之势,文化成为推动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些能够为游客带来互动性体验、激发情感性共鸣的场景化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旅游消费形态。鉴于文旅融合与场景理论之间的天然契合性,场景理论开始被引介到旅游研究领域,甚至有学者[32]提出文旅场景的概念。然而,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特定类型旅游地场景模式的总结[36]、场景的建构与营造[37,38],以及场景的文化价值表达[39]等。此时,场景被单一地视为一种实践结果,分别从现在时和过去时的视角予以解读。前者聚焦模式类型的总结、文化价值表达的判断,后者则聚焦场景何以形成。然而,鲜有研究将场景作为一种动力机制,从未来时的角度审视其在推动旅游资源创新中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突破对场景的一元认知,以场景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选取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两个典型案例,依循从现象到机理再到路径的分析逻辑,在刻画典型案例地场景塑造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别揭示场景作为动力机制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不同内在逻辑,并尝试提炼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两种不同路径。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遵循典型性、可对比性及可进入性原则,遴选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景区与白茶原小镇茶旅综合体作为对比案例。通过系统分析案例地的场景营造过程与表征,揭示旅游资源创新中场景驱动的差异化路径:余村景区体现创造性生产路径;白茶原小镇则呈现创新性编织路径。

2.1 案例地概况

2.1.1 余村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和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于2021年入选首批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余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40]:20世纪70—90年代,以采矿为主的“石头经济”;21世纪初迈向“生态经济”之路,开启由自然资源、田园风光驱动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2022年来,随着全球合伙人计划的执行,余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开始转向文化创意驱动,尤其注重通过青年乡创人才的吸引和集聚,带动各类场景的营造以及创意项目的落地运营。对此,地方政府制定了诸如青年人才社区招商招引、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等系列政策,为余村发展持续招才引智。其中,数字游民社区“DN余村”成为青年创意人才的集聚地和创意实践项目的孵化地。
截至目前,余村青年人才社区已经成为集结了文化创意、数字游民、户外运动、研学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千人社群,碰撞出如迷笛之家、OKKA骑行社、乡音酒馆、国漫茶咖等20多个有趣场景(图2),吸引了爱才集团、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等40余家合伙人项目(公司)落地入驻,形成数智乡创、艺术乡创等多维乡创空间。借助景社共生的一体化运营,余村旨在打造强强联合的乡创圈、互联互通的旅居圈、美美与共的生活圈,在共同缔造乡村美好品质生活的同时,逐渐发展成为青年乡村创业的新地标和中国乡创的策源地。
图2 安吉余村的创新创业场景

Fig. 2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enes in Anji Yucun

2.1.2 白茶原小镇

白茶原小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是由上海爱家集团与溪龙乡政府联合开发的茶旅融合综合体。2019年该项目开始启动,爱家集团与溪龙乡政府签订合作开发协议,2022年先行区开放,树下小白屋、安吉数字游民公社(DNA)、安吉创意设计中心(ACDC)、金叶子服务中心等项目相继开放运营,2023年以来,市集类、展览类文化活动陆续开展。白茶原小镇自开放运营以来,斩获了诸多荣誉,先后入选国家“千企千镇”工程项目库、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名单、最期待文旅项目TOP8、年度潜力城乡融合项目等,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白茶原小镇整体呈现出有着浪漫主义风格的时尚美学消费场景,这样的场景主要由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年轻消费群体、独具时尚生活风格的舒适物设施,以及生活方式型时尚消费实践组合而成。

2.2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自2023年开始,从网络平台保持对案例地的关注,并先后于2024年6月、8月、9月和10月多次前往安吉县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期间主要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获取一手数据。非参与式观察主要是了解余村及白茶原小镇的整体空间布局、代表性场景的内部空间布局和设计、场景内部人群及其活动情况以及场景与周边资源、环境之间的关联等。深度访谈则主要面向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编码为G)、村委(编码为C)、数字游民(编码为D)、旅游从业者(编码为O)、村民(编码为R)和游客(编码为T)等不同群体展开,共计访谈20人(表1)。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案例地的旅游发展历程、旅游资源的创新转型过程与关键事件、空间与场景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场景体验等内容展开。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小红书、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安吉县人民政府网(https://www.anji.gov.cn/)等渠道获取丰富的二手数据,补充田野调研数据,同时辅以三角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表1 主要受访者信息一览表

Table 1 Overview of key respondents' information

编号 身份 编号 身份 编号 身份 编号 身份
G1 乡政府管理人员 O2 民宿经营者 D2 DN余村运营者 T1 游客
C1 村党支部书记 O3 景区工作人员 D3 DNA数字游民 T2 游客
C2 大学生村官 O4 讲解员/村民 R1 村民 T3 游客
C3 原村民委员会主任 O4 讲解员 R2 村民 T4 游客
O1 民宿经营者 D1 DNA发起人 R3 村民 T5 游客
本文主要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质性数据展开分析。具体而言,首先将田野笔记、访谈录音、网络文本等转录为可分析的文本数据,反复阅读和熟悉数据,建立对数据整体的直觉理解;其次,逐句标注文本数据中的核心概念,生成初始编码;接着,将关联性强的编码进行归类,形成主题簇,构建潜在主题;最后,经由审查和修正,正式定义和命名主题。在编码过程中,主要从场景的表征、场景的营造、场景的作用三个方面确定分类主题,始终围绕场景如何作用于旅游资源创新进行编码和主题提取,直至没有新的主题出现。为了确保主题的信度和效度,团队成员分别独立编码再交叉检查、相互验证,针对不一致的编码结果经过深入商讨直至达成意见统一。主题编码过程部分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主题编码过程示例

Table 2 Example of theme coding process

原始数据资料 初始编码 主题分类
博士研究生2000元/月安家补贴,补贴期限2年;博士研究生5.4万元租房补贴;给予博士研究生40万元购房补贴,分3年拨付…… 生活安居政策 制度嵌入
50万元的创业贷款担保;4200元/月的创业补贴;按每年经营场地租金的20%最高不超过3000元给予租金补贴…… 创业支持政策
长三角音乐艺术派对;假日余村·CHILL YOU;余村·迷笛艺术周 日常休闲活动的影响 活动催化
晚上的时间聚在一起,充电学习,开启“余村夜话”;自发组建学习小组;青年×乡村=?乡村提案 创意碰撞活动的影响
余村有15个乡村社群;全面排定各类社群活动、文体活动300场以上 激发生活活力 内部蜂鸣
在交流与共创中为乡村提出各类提案20余件;打造具有活力的青年乡创策源地;集聚起60余个合伙人项目,千名新村民在此创业就业 激发创意活力

3 结果分析

3.1 创造性生产:场景创造新型旅游资源

3.1.1 余村创新创业多维场景的营造与表征

当前,余村在地方政府与青创人才的互动中,营造出了充满活力的社会创新创业多维场景。该场景以系统性解决乡村社会问题为核心导向,通过整合空间环境、行动主体、地方资源与制度工具等要素,构建实践导向的共生系统。本文将从场景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即参与主体、舒适物设施和文化活动对社会创新创业场景予以刻画(图3)。
图3 余村社会创新创业场景的营造与表征

Fig. 3 The cre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enes in Anji Yucun

首先,基于渐进吸纳的引才模式,余村形成异质化的创意社群。自2022年以来,借助“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余村青年共创”行动,余村在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招引了60余个项目落地、1500余名青年入驻。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青年,依据兴趣爱好在余村建立起多样化的青年社群,比如骑行俱乐部、咖啡社等,形成松散联结的部落,实现弱关系向强联结的转化。此外,2024年发起云村民计划,借助云认养“一米菜园”、云畅游/过节、云社交/共创等活动建立青年与乡村的数字联结。余村通过渐进式的人才吸引模式,构建了“虚拟参与(云村民)—短期驻留(数字游民)—项目合作(共创伙伴)—在地扎根(新乡人)”四级圈层结构,逐渐培育出由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等多样人群组成的开放型创新网络,为场景运行提供主体支撑。
其次,基于生产—生活空间的协同进化,余村形成“创业—生活”复合型的舒适物体系。在创业维度,地方政府通过建设众创空间、创业平台、产业园等创业支持体系,配套Youth Hub服务中心、“两山”绿色知识产权推广中心等服务机构,构建了“人才孵化—产业转化”的闭环支撑系统。此外,青创人才创新性推出“大自然工位”这一新型的办公方式,重构了传统办公场所的时空边界,实现劳动弹性化和工作自主。在生活维度,余村通过商业设施植入和社群自组织消费场景,构建了具有青年亚文化特征的5分钟生活服务圈,将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创新策源地。以上兼具创业与生活双面向的复合型舒适物建构了创新即生活的混融性空间,成为持续吸引创新要素的磁极。
再次,基于公共领域多元化的仪式互动,余村形成“在地—跨地”循环增值的社会创新符号。一方面,依托“余村夜话”“青年共创行动”等制度性对话平台,地方政府协同青创人才通过议题设置,如稻田花海微改、乡村微综艺策划等,将治理难题转化为共创项目,使后者在生成和践行提案的过程中完成从“旁观者”到“建设者”的角色变迁,同时实现地方性知识的再生产。另一方面,借助音乐艺术派对、文旅休闲市集、复古宠物市集等符号化、仪式化的文化展演实践,将地方资源转化为可传播的记忆符号,建构并强化青年与乡村的意义联结。此外,通过徒步、飞盘等自组织活动形成趣缘弱关系网络,借助非正式互动激活社群的创新涌现能力。由此,社会创新完成了符号转化,实现在地赋形—跨域输出的循环增值,使余村从物理空间跃迁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符号生产节点。

3.1.2 从双创场景到旅游吸引物:制度嵌入、活动催化与内部蜂鸣

在地方政府和青创群体共同作用下,余村通过制度嵌入—活动催化—蜂鸣扩散三个阶段的转化机制,将社会创新创业场景进一步生成了丰富的物质性、关系性和情感性空间与在地元素,在多元媒介的辅助下形成了旅游吸引力,从而生成区别于传统旅游资源的新型旅游资源体系(图4)。
图4 余村从双创场景到旅游吸引物的转化过程与机制

Fig. 4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fro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enes to tourism attractions in Anji Yucun

首先,通过梯度化制度供给构建人才引力场域,消解城乡流动的制度势差。在生存保障体系方面,地方政府建立了涵盖住房补贴、租房补贴、安家补贴、教育医疗特权等梯度化的制度保障体系,旨在降低青创人才的移居成本。在创业支持系统方面,提供创业补贴、场地租金补贴、一次性创业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工具,旨在构建低风险的试错空间。基于以上,丰富的制度设计有效锚定了数字游民、云村民等强流动的创意阶层,为余村搭建异质化的人力资本池,奠定了生产新型旅游吸引物的主体基础。
其次,依托生产型—生活型创意活动双轮驱动,实现隐性资源显化与注意力资本积累。一方面,创意阶层通过生产型文化活动解构乡村,推动隐性资源得以显化。例如,湖州学院设计学院毕业生在深入调研余村的基础上,以其为素材和灵感来源,创作了3000余件艺术作品,其中部分优秀作品长期展览,成为余村的一道景观。另一方面,借助生活型文化活动重构乡村的后现代生活场景,并借助小红书、抖音、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形成极具视觉张力的媒介景观,为余村积累了丰富的注意力资本。如大余村O2生态文化圈计划发起的260余项音乐、艺术、体育等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在地青年和村民的休闲生活,也广泛吸引了周边沪杭地区青年群体的关注。基于此,余村借助生产和生活双重创意活动,不断生产着创新符号,建构起新型旅游吸引物的创新意义。
最后,经由生产蜂鸣/生活蜂鸣—资本转化的循环反馈,形成面向场景内部的蜂鸣效应。在生产方面,通过青年共创行动、全球合伙人计划,以及余村夜话等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活动促成隐性知识的跨社群流动,持续不断地产生创意提案,进一步链接外部经济资源进驻余村。在生活方面,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及公益活动,强化了青年人之间、青年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建构起多元化的趣缘网络,激发社群活力的同时,强化了青年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由此,蜂鸣资源与创意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反馈,引发强烈的社会热议,产生蜂鸣效应,使余村成为以创新为鲜明风格特征的蜂鸣区域。与此同时,围绕创新而存在的场景及其内部的活动实践、物质载体、文化氛围等则转化为新型的旅游吸引物体系。

3.1.3 善生万物:余村旅游资源创新的创造性生产路径

余村案例中,场景作为文化动力,激发创意群体的创意实践,进而激活新型旅游资源持续生产与再生产,形成“创意主体+文化活动”模式,本研究将其概括为创造性生产路径(图5)。该路径中,通过引进合适的“种子”用户,借由各类文化活动联结并凝聚创意人才,形成松散联结的多元社群,致力于培育有机的社区生态系统,驱动社区成员自我生成多样化的文化场景、自我创造丰富多彩的场景内容。这些新生成的文化场景及其内部的文化活动本身可转化成为新型旅游资源,对潜在旅游群体产生吸引力。由于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持续不断发生,文化场景也不断被生产和更新,因此旅游资源始终处于更新迭代之中。
图5 余村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创造性生产路径

Fig. 5 The creative production path of scene-driven tourism resource innovation in Anji Yucun

对于创造性生产路径而言,首批“种子”用户的选择最为重要。通常来说,富有创意、灵活办公、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工作动力、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创意阶层是最佳人选。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环境的硬件要求低,但拥有较强的创造力与探索欲。一方面,创意群体能够有机结合在地资源与城市审美、品位进行内容创作,并进一步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创意资本向旅游资本的转化。另一方面,创意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在地开展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成为一种动态的旅游资源,对正在遭遇现代性异化的群体产生强烈吸引力。如果说创意型“种子”用户启动并维系着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那么创意群体的内部异质性将决定资源创新程度的强弱。创意群体内部越是异质化,所营造的文化场景往往越多元且具有活力,所创造的旅游资源也越是丰富,从而产生更显著的旅游吸引力。
为了能够吸引和凝聚“种子”用户(即创意阶层),制度和活动是关键内驱力。生活层面的地方制度将创意人才从生存政治中解放出来,为其营建了轻松自由的创作空间;生产层面的地方制度则有效保障了创意的在地转化,实现了创意理念向创意实践转化,进一步生产出新型旅游资源。而生产类和生活类文化活动实践均发挥着仪式性作用,使创意人才之间,以及创意人才与物、与地方之间产生互动与共鸣,不仅生产着符号,也赋魅着在地资源,赋予其旅游属性。此时,场景既是创意群体实践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的外化,也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的新质生产力。

3.2 创新性编织:场景赋能存量旅游资源

3.2.1 白茶原时尚美学消费场景的营造与表征

当前,白茶原小镇经由外来资本与消费者共创,形成时尚美学消费场景。该场景以满足消费者的感官体验与符号消费为核心诉求,通过精密编排空间载体、商业业态、符号系统与互动仪式四维要素,构建体验导向的沉浸场域。本文同样从参与主体、舒适物设施和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对时尚美学消费场景予以刻画(图6)。
图6 白茶原小镇美学消费场景的营造与表征

Fig. 6 The cre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aesthetic consumption scenes in Anjihood

首先,基于链式吸引的群体引入模式,白茶原小镇形成由数字游民、创意生产者和休闲度假者组成的“生产—消费”闭环式群体结构。项目初期,资本方引入数字游民群体启动流量池。这部分群体依托互联网远程办公以获取经济收入[41],具有自带生产力、低在地消费、高传播属性等特征,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逐渐形成新的消费场景和文化氛围。然而,由于数字游民流动性较强、人地联结较弱,难以深度参与在地产品或内容的生产,项目中期,资本方举办各种市集类或展览类的文化活动,吸引有意愿在本地实现商业变现的内容或产品生产者。在此期间,乡村的废弃工厂、闲置房屋等沉默资源被盘活利用,乡村空间逐渐从生产功能向文化消费符号转化。随着内容资产愈加丰富、商业业态愈加完整,白茶原小镇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休闲度假群体的青睐,如今已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
其次,基于生产—消费空间的美学移植,白茶原小镇形成符合城市中产对美好生活想象的消费舒适物体系。在生产空间维度,白茶原小镇为了吸引数字游民、艺术家等年轻创意群体,建立了完整的创意生产系统。比如ACDC创意设计中心在建筑设计上呈后现代风格,内部融合了创意工作室、图书馆、咖啡馆、展厅等多元空间,以支持创意的生产与孵化以及创意作品的展列。该空间不仅是激发创新创意的生产空间,也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在消费空间维度,充分运用怀旧美学重新改造利用废弃空间,植入休闲消费新业态,再造了诸多文旅消费景观。如原林业科学研究所职工宿舍改造为由民宿、西餐、咖啡等多业态组成的乡村小型商业综合体,黄杜村的闲置储藏室改造为网红创意茶饮店等。此外,白茶原小镇还精准响应都市中产的情感消费需求,致力于打造宠物友好空间。
再次,基于线下线上的协同互构,白茶原小镇形成高度流动的时尚美学符号。在线下,资本方自2023年以来不定期举办各类市集活动、展览活动,如它们的生活节、白茶原艺术市集、春日露营计划等,持续创造着丰富的事件景观。与此同时,艺术家们借助参与式艺术,将瞬时体验转化为永久性的文化资本,使抽象美学得以具象化和物质化。如青年诗人祺白石和隔花人邀请观众以即兴拼贴形式共创的诗歌作品依然留存于ACDC的2号馆,声音艺术家收集的自然之声等作品均展陈于金叶子中心。在线上,资本方、游客、数字游民等借助多元媒介平台,生产并传播着白茶园小镇的图像和故事,制造了丰富的媒介景观。如“DNA数字游民公社”创办微信公众号,由DNA居民轮流进行内容创作,自我呈现该群体的生活方式与在地实践;资本方、游客等主体也借助小红书平台,以一种情感化、场景化的叙事策略对外展现和传递白茶原小镇的美好形象。在资本方、数字游民、游民的共同作用下,白茶原小镇创造出一套符合都市生活美学的时尚生活方式话语。

3.2.2 美学场景赋能旅游资源:资本介入、媒介叙事与外部蜂鸣

在外来资本、地方政府、数字游民、休闲度假游客群体等多元主体的互动下,通过资本介入、媒介叙事和外部蜂鸣的作用,白茶原小镇营造起了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时尚美学消费场景。在彰显与塑造浪漫主义都市美学及海派小资风格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乡村存量旅游资源进行重新赋能,使得乡村旅游地得以实现具有超现代意识的创新性发展(图7)。
图7 白茶原小镇美学场景赋能旅游资源的过程与机制

Fig. 7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aesthetic scenes empowering tourism resources in Anjihood

首先,外来资本介入,框定空间风格。白茶原小镇基于传统地产的转型需求以及资本方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想象而建成。有着多年国外留学经历的上海爱家集团新晋掌门人依据其对乡村生活的想象,将以海派小资风格为中心的美学实践融入白茶原项目,植入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概念。在此基础上,资本方依据设想的风格有序改造和建设舒适物设施、循序植入商业业态。在项目初期,为了吸引数字游民作为种子用户,资本方将闲置的竹木加工厂改造为集住宿、联合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保留“拙感”工业美学风格的DNA数字游民公社;规划设计了风景式庭院风格的ACDC创意设计中心,为数字游民从事创新创意类工作、展览展示艺术作品等提供系统支持等。项目中期,随着数字游民的在地集聚及人群结构的日趋丰富,独具风格的创意作品和新型业态相继孵化和植入,符合都市中产想象的消费舒适物陆续得到完善。如数字游民将废弃的公交车改造为流动的公共图书馆,本地或外地青年陆续来此创业,咖啡、西餐、民宿、自然教育等新型业态逐渐充盈着空间。由此,风格化设施的配置使抽象概念具象化,逐渐制造出一片文化景观飞地。
其次,多元媒介叙事,阐释场景地方精神。机械组合的舒适物设施本身不会天然地成为一种地方风格,而必须借助话语的阐释与传播,使之标签化[42]后才能使设施、地方、场景与风格联结为有机整体。媒介中的白茶原小镇有着两重叙事范式:一是乡村振兴范式下的叙事,突出其对废弃工厂/公交车、闲置老宅/储藏室/职工宿舍等乡村闲置资源的盘活再利用,此时白茶原项目被嵌入到国家政策话语中,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二是消费社会范式下的叙事,彰显其对都市人美好生活想象和情感需求的满足,此时的白茶原被嵌入到后物质主义的市场话语中,成为诗意的乌托邦之境。前者使白茶原获得了政治合法性,后者使其赢得了市场合法性。
最后,面向场景外部的蜂鸣效应广泛扩散,吸引来多元注意力。尤其在数字媒介的加持下,白茶原受到多元主体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来自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诸多资源。一方面,白茶原项目有效促进了乡村的在地化发展,驱动溪龙乡的转型发展。其逐渐由一项产业项目、一个文化场景转化为一种政治资源,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治绩效之一,不仅受到央视等媒体报道,也吸引了各地政府考察团的考察学习。另一方面,以数字游民、游客为代表的地方消费群体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自我生成并传播着白茶原的美学场景,使其逐渐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热议点”,推动白茶原走红网络。白茶原项目成功获得了政治注意力和市场注意力。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乡村的沉默资源的商业价值和美学价值被唤醒,实现了新旧功能替换,重新嵌入地方社会系统和消费社会系统中。

3.2.3 美学经济:白茶原旅游资源创新的创新性编织路径

白茶原案例中,其以风格化的场景作为编织力,筛选并重组地方旅游资源结构,借由消费和自媒体传播赋能沉默资源,形成的“风格设施+消费打卡”模式,可将其概括为创新性编织路径(图8)。该模式的发展路径是,由资本投资建成风格化的后现代设施,选择性地与本土资源组合、搭配、拼贴,植入时尚且轻资产的文化休闲业态,营造出具有特定美学风格的场景,促成时尚消费并可供游客拍照打卡,进一步转化为繁荣的媒介景观。此时,那些被编织进场景的沉默资源被赋予旅游生命力,成为美学风格的一部分,并借助自媒体时代的图像消费得以数字化生存和传播[43]
图8 白茶原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创新性编织路径

Fig. 8 The innovative weaving path of scene-driven tourism resource innovation in Anjihood

对于创新性编织路径而言,风格化设施或艺术化空间的建成与打造至关重要。通常,具有突出视觉或美学张力、打破地方协调性的设施和空间是触发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的起点[44]。一方面,在风格上“不得其所”的设施或空间,跳脱于稳定、一致、单调的本土性,并与后者形成鲜明的冲突感,刺破了平滑的协调,却更易赢得公众注意和讨论,形成注意力资源。另一方面,由此类设施调动、搭配、组合进一个整体性场景系统的物或设施,在风格化的场景之下得以“安适其位”,并由场景重新定义其意义、价值和审美,驱动废弃的沉默资源重新赋魅并进一步转化为旅游资源。
为了能够使脱嵌于本土的后现代设施获得合法性,资本和媒介是两大内驱力。首先,资本借助规划语言主导了概念化的空间,支配性定义了场景的风格类型,投资建成并配置着服务于都市休闲消费群体的舒适物设施与业态类型。在此基础上,围绕特定风格筛选并调用可资利用的沉默资源,对其加以风格化改造和新功能赋予,推动后现代设施与本土资源以组合方式嵌合进场景体系,从而获得地方合法性。其次,风格化设施的美学形式及其带来的视觉冲击快感天然地契合着图像消费时代的公众诉求,感召并动员消费者以场景为素材,以媒介技术为手段,自我生成、自发传播、自主阐释场景图像及其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和意义。此时,场景是休闲群体的消费对象,是审美趣味的外化,同时也是调用、编排沉默资源的组织力。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在文化驱动地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地方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的场景理论为旅游资源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基于场景理论视角和研究所选取的典型案例分析,场景通过两种路径驱动地方旅游资源创新。其一是通过制度设计消解制度势差以启动场景营造,吸引创意人才集聚,以活动组织激活内部蜂鸣,驱动创意群体开展创意实践,继而创造新型旅游资源的创造性生产路径;其二是借助资本介入配置基础设施以启动场景营造,吸引消费群体集聚,以数字媒介催发外部蜂鸣,驱动消费群体的注意力扩散,从而赋能存量旅游资源的创新性编织路径。综上,场景通过吸引人的集聚,形成场景蜂鸣,释放新的文化生产力,进而驱动旅游资源创新(图9)。
图9 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路径与机制示意图

Fig. 9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ath and mechanism of scene-driven tourism resource innovation

对于以余村为代表的创造性生产路径而言,政策制度和活动实践共同营造了充满活力的社会创新创业场景,轻松自在的场景氛围有效激活了创意群体的创意实践,形成场景内部蜂鸣,从而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新型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其中场景本身也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此时,场景是激发创意群体进行创意实践的生产力。对于以白茶原小镇为代表的创新性编织路径而言,外来资本和多元媒介共同制造了浪漫主义的时尚美学消费场景,风格化的美学场景触发了消费者的符号消费—生产循环实践,形成场景外部蜂鸣,推动沉默的地方资源嵌入消费社会体系,从而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此时,场景是重组地方资源结构的创新编织力。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两条路径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路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pathways for scene-driven tourism resource innovation

路径类型 创造性生产路径 创新性编织路径
初始动力 基于政策嵌入吸引和锚定创意阶层 基于资本介入配置风格化设施
运行动力 借助活动实践,维系场景运营 借助媒介叙事,彰显场景风格
创新主体 以创意阶层为主,政府支持为辅 由外来资本启动,消费者完成闭环
创新手段与目的 通过培育社会创新生态,持续生产新型旅游资源 通过营造富有视觉张力的消费景观,重新赋能沉默资源
创新路径 场景不仅激发创意主体生产新的旅游资源,其本身也成为一种新型旅游资源 场景赋能和激活了既有的沉默资源
场景的作用 文化生产力 创新编织力
底层逻辑 以生产者为中心,积累长周期的社会效益 以消费者为中心,刺激即时性的消费冲动

4.2 讨论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对旅游资源创新研究的丰富以及对场景理论应用范畴的拓展。在旅游资源创新方面,将旅游资源创新的路径总结为创造性生产和创新性编织双路径,前者指以组合形态呈现的、新型旅游资源的生产,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路径,后者指引入新的生产条件组合,对传统资源开发利用,是“从有到新”或“从有到优”的路径,这是对以往仅关注制度、技术等单一生产要素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封闭式创新的突破,丰富了旅游资源创新研究的内容体系。在此过程中,场景既是一种组合态的新型旅游资源,也是组合生产条件的规则秩序。于前者而言,作为文化形式的场景本身可以转化为新型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吸引物;于后者而言,作为文化实践的场景将沉默资源编织进特定风格的场景,赋能沉默资源。这是从一个新的综合性视角审视了旅游资源创新的路径。在场景理论方面,本文将场景理论创新性地应用于旅游资源创新情境之中,并且不仅将其视为一种结果,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动力机制,揭示场景如何作用于旅游资源创新,这也是对场景理论应用范畴和理论内涵的拓展。
安吉余村和白茶原小镇的旅游资源创新分别代表了两种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逻辑路径。前者是在营建多元、平等、自由文化风格场景的基础上吸引和凝聚创意人才,激发其依据理想的生活方式自下而上自发生产新型旅游资源。由于他们是跳出机械的社会框架[45],主动定义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先锋,其创造的新型旅游资源往往具有启发性、新鲜感和感染力,也更具生命活力和可持续性。后者是通过自上而下植入具有鲜明美学张力的风格化场景,产生短暂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快感,触发消费者产生消费欲望,并生产、传播图像符号,从而形成网红现象,是对图像消费时代的积极回应。以上两种模式带给未来的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一定启示:未来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多元的复合型新旅游资源观,从“地方有什么”转向“人需要什么”,通过风格化的场景营造回应和满足消费者的情绪与情感需求。有别于以往静态的、单体的旅游资源观,注重系统性打造风格化的、由参与主体、舒适物设施和文化活动等要素有机建构的旅游资源生态,这将为传统旅游资源匮乏的地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值得强调的是,相较于创造性生产模式,创新性编织模式下的资源更新迭代可能会具有一定滞后性。这是因为,正如时尚流行一样,凭借短暂的快感刺激吸引公众关注的旅游资源不仅易被复制模仿,也容易陷入旅游审美疲劳[46],如何实现“流量长红”“流量”变“留量”[14],依然是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
本文存在两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基于对旅游资源创新研究的梳理以及对浙江省安吉县两个案例地的田野调研总结提炼出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双路径,并揭示动态过程与内在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穷尽了所有的可能路径。尤其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渗透,场景以何路径、如何驱动旅游资源创新将会存在全然不同的图景。未来有必要丰富新的案例研究。其次,在动态复杂的现实实践中,创造性生产和创新性编织两种路径时常是交织并存、协同推进的关系,但由于场景驱动余村和白茶原两个案例地旅游资源创新的路径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而本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和比较这种两差异化的路径如何发生而非如何演化,因此未能阐释同一案例中两种路径是如何协同推进的,未来可以从演化视角刻画分析。
[1]
明庆忠, 李志飞, 徐虹, 等.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的理论认知与应用创新.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286-304.

DOI

[MING Q Z, LI Z F, XU H, et al.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of Chinese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286-304.]

[2]
孙佼佼.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资源研究转型: 新属性、新框架与新方向.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245-258.

DOI

[SUN J J.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attributes, new framework and new direction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2): 245-258.]

[3]
王国洪, 丁赛, 马盛楠.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与旅游产业发展: 基于民族地区85个县调查数据的分析. 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2(5): 120-128.

[WANG G H, DING S, MA S N.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transportation and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from 85 counties in Chinese ethnic area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24, 42(5): 120-128.]

[4]
庞筑丹. 如何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难题. 人民论坛, 2020, (4): 84-85.

[PANG Z D. How to solve the homogenization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People's Tribune, 2020, (4): 84-85.]

[5]
刘婷婷, 保继刚. 面向非垄断性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地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演化. 旅游学刊, 2023, 38(11): 15-27.

[LIU T T, BAO J G. Facing non-monopoly tourist resources: Path selection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Tourism Tribune, 2023, 38(11): 15-27.]

[6]
孙九霞, 周明, 王钰宁. 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理论建构: 基于“技术—制度—主体” 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924-1939.

DOI

[SUN J X, ZHOU M, WANG Y N. A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resource value: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echnology-institution-subjec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8): 1924-1939.]

[7]
齐骥, 亓冉, 特里·N. 克拉克. 场景的“蜂鸣生产力”.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 24-39.

[QI J, QI R, CLARK T N. The buzz power of scenes.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2, (4): 24-39.]

[8]
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5th Ed). London: Routledge, 2013.

[9]
陈劼绮, 陆林. 乡村旅游创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地理学报, 2024, 79(4): 1027-1044.

DOI

[CHEN J Q, LU L.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spect of rural tourism innov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4, 79(4): 1027-1044.]

DOI

[10]
任以胜, 陆林, 韩玉刚. 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3): 551-567.

DOI

[REN Y S, LU L, HAN Y G. Research framework of tourism resourc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tourism resourc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3): 551-567.]

[11]
杨昀, 颜若笑. 古城菜市场旅游化改造的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以苏州双塔市集为例. 人文地理, 2024, 39(5): 34-43.

[YANG Y, YAN R X. Research on the value co-creation mechanism in the tourism transformation of wet market in old city: Taking Shuangta market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Human Geography, 2024, 39(5): 34-43.]

[12]
孟威. “媒介化” 景观与城市品牌的文化整塑: 以淄博烧烤引流出圈为例. 人民论坛, 2023, (12): 98-102.

[MENG W. "Mediated" landscape and cultural shaping of city brands: Taking Zibo barbecue drainage circle as an example. People's Tribune, 2023, (12): 98-102.]

[13]
孙九霞, 明庆忠, 许春晓, 等.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传承与开发.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271-285.

DOI

[SUN J X, MING Q Z, XU C X, et al. Innovativ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271-285.]

[14]
林明水, 胡晓鹏, 杨勇, 等. 流量经济对旅游资源创新性开发的影响: 热反应与冷思考.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9): 2237-2262.

DOI

[LIN M S, HU X P, YANG Y, et al. The impact of flow economy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Hot reaction and cold thinking.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9): 2237-2262.]

[15]
朱鹤, 高翔宇, 张生瑞, 等. 旅游资源区域组合: 内涵、识别技术与关键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493-1511.

DOI

[ZHU H, GAO X Y, ZHANG S R, et al. Research on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New Era: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mments of young tourism geographer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7): 1493-1511.]

DOI

[16]
吴军, 特里·N·克拉克. 文化动力:一种城市发展新思维.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WU J, CLARK T N. Cultural Dynamics: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Urban Development.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6.]

[17]
SILVER D A, CLARK T N. Scenescapes: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18]
吴军. 场景理论: 利用文化因素推动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湖南社会科学, 2017, (2): 175-182.

[WU J. Scene theory: A new perspective of using cultural factors to promote 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2017, (2): 175-182.]

[19]
张野, 王伟, 程遂营. 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 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 旅游学刊, 2024, 39(8): 71-83.

[ZHANG Y, WANG W, CHENG S Y. Cultural genes, cultur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scenes: The cultural logic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cultural parks. Tourism Tribune, 2024, 39(8): 71-83.]

[20]
陈波, 庞亚婷.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生产机理及其场景表达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75(5): 66-80.

[CHEN B, PANG Y T. Space production and scene manifest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2022, 75(5): 66-80.]

[21]
花建. 提升数字文化消费新机制: FCS研究框架、三大维度和提升重点.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3, 25(6): 15-27.

[HUA J. Enhancing the new mechanism of digital cultural consumption: FCS research framework, three dimensions, and key areas for improvement.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3, 25(6): 15-27.]

[22]
STRAW W. Systems of articulation, logics of change: Communities and scenes in popular music. Cultural Studies, 1991, 5(3): 368-388.

[23]
STRAW W. Cultural scenes. Society and Leisure, 2004, 27: 411-422.

[24]
STRAW W. Scenes and sensibilities. E-Compós, 1970, 6: 1-16.

[25]
温雯, 戴俊骋. 场景理论的范式转型及其中国实践.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1): 44-53.

[WEN W, DAI J C. Theory of scenes: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actice in China.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 (1): 44-53.]

[26]
STRAW W. Scenes and sensibilities. Public, 2001, 22-23: 245-257.

[27]
CLARK T N. 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2003.

[28]
SILVER D, CLARK T N, NAVARRO Y C J. Scenes: Social context in an age of contingency. Social Forces, 2010, 88(5): 2293-2324.

[29]
吴军, 特里·N. 克拉克.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 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 社会科学战线, 2014, (1): 205-212.

[WU J, CLARK T N. Scene theory and urban public policy: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hicago school's urban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Front, 2014, (1): 205-212.]

[30]
齐骥, 亓冉. 蜂鸣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创新. 理论月刊, 2020, (10): 89-98.

[QI J, QI R. Urban cultur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buzz theory. Theory Monthly, 2020, (10): 89-98.]

[31]
范玉刚. 文化场景的价值传播及其文化创意培育: 城市转型发展的文化视角. 湖南社会科学, 2017, (2): 160-167.

[FAN Y G. The valu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al scen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2017, (2): 160-167.]

[32]
张旭辉, 黄震方, 程东亚. 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研究方向.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 2067-2078.

DOI

[ZHANG X H, HUANG Z F, CHENG D Y.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scen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4, 43(10): 2067-2078.]

DOI

[33]
丁奇, 田雨泽, 梁健, 等. 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商业街道消费场景重构策略研究: 以北京马连道路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24, 31(4): 7-11.

[DING Q, TIAN Y Z, LIANG J, et al.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consumption scene of urban commercial stree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cenes: The case of Maliandao Street Beijing.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4, 31(4): 7-11.]

[34]
延书宁, 陈波. 场景视域下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模式与优化策略. 中国软科学, 2024, (11): 56-66.

[YAN S N, CHEN B. Development model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new urban public cultural space under scene perspective. China Soft Science, 2024, (11): 56-66.]

[35]
傅才武, 王异凡. 场景视阈下城市夜间文旅消费空间研究: 基于长沙超级文和友文化场景的透视.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74(6): 58-70.

[FU C W, WANG Y F. Urban nighttime tourism consumption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A study based on the cultural scene of super wenheyou in Changsh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2021, 74(6): 58-70.]

[36]
徐若蓝. 传统村落文化场景模式与特征分析: 以武陵山区100个传统村落为例.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2(6): 134-145.

[XU R L.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scen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100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4, 42(6): 134-145.]

[37]
齐骥, 陆梓欣. 青年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 表达与场景建构. 中国青年研究, 2024, (4): 25-34.

[QI J, LU Z X. Rurality expression and scen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th. China Youth Study, 2024, (4): 25-34.]

[38]
余佳. 场景营造与城市近郊特色小镇建设.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77(2): 30-40.

[YU J. Scene cre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ignature towns in peri-urban area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2024, 77(2): 30-40.]

[39]
陈波, 刘彤瑶. 场景理论下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及其强化路径. 南京社会科学, 2022, (8): 161-168.

[CHEN B, LIU T Y. Analysi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of value express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of countryside based on scenescapes.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22, (8): 161-168.]

[40]
张瑜, 陆林, 陈劼绮, 等. 旅游情境下乡村性的再认知与游客感知测度: 以浙江安吉余村为例. 人文地理, 2024, 39(1): 173-183.

[ZHANG Y, LU L, CHEN J Q, et al.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ourists' perceptual rurality in tourism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Yu village in Anji, Zhejiang province. Human Geography, 2024, 39(1): 173-183.]

[41]
MÜLLER A. The digital nomad: Buzzword or research category?. Transnational Social Review, 2016, 6(3): 344-348.

[42]
张庆园, 李欣. 政务社交媒体新闻叙事中品牌“被标签化” 的话语分析.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3, 76(3): 42-52.

[ZHANG Q Y, LI X. Discourse analysis of brand "tagged" phenomenon in government social media news narrative.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Review, 2023, 76(3): 42-52.]

[43]
张荣翼, 潘兴惠. 图像化: 消费文化与技术化双重语境下的解读. 中州学刊, 2014, (4): 98-103.

[ZHANG R Y, PAN X H. Visualization: Interpretation in the double context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technicalization.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4, (4): 98-103.]

[44]
孙九霞, 张凌媛, 王思雅. 旅游的另类资本性: 基于三重视角的分析.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4, (11): 52-59.

[SUN J X, ZHANG L Y, WANG S Y. Alternative capital nature of tourism: From a tripl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24, (11): 52-59.]

[45]
MANCINELLI F, GERMANN MOLZ J. Moving with and against the state: Digital nomads and frictional mobility regimes. Mobilities, 2024, 19(2): 189-207.

[46]
王美勤, 杨效忠, 彭敏, 等. 旅游审美疲劳: 表现特征、形成机理与缓解措施. 旅游学刊, 2022, 37(1): 109-117.

[WANG M Q, YANG X Z, PENG M, et al. Tourism aesthetic fatigu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 109-117.]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