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New models and pathway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 XIE Hua-lin , 1, 2, 3 ,
  • CHEN Bin 1, 2, 3
Expand
  • 1.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 2.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Land Spati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Great Lakes Basin, MNR, Nanchang 330025, China
  • 3. School of Digital 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Received date: 2025-03-18

  Revised date: 2025-04-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5-26

Abstract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olicy-technology-market-society", 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new models and pathway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New Era. The new model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mainly include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model, the combined supply model, the circular regeneration model and the resource 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so as to realize the digital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life cycle, optimized allocation, circular utilization, and efficient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pathway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include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athway, the technology-empowerment pathway, the market activation pathway, and the social co-governance pathway. These pathways are aimed at promoting develop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rigidity and flexibility, enhancing efficiency through full-chain efforts, enlivening the market with diverse measures, and aggregating strength through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thereby propel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a new level.

Cite this article

XIE Hua-lin , CHEN Bin . New models and pathway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 40(6) : 1698 -1715 . DOI: 10.31497/zrzyxb.20250616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1]。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和窗口期,保障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2]。但是,国内部分地区仍面临着土地退化、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利用不当等问题,而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学界围绕生态安全和自然资源价值提升开展了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格局优化、评价预测、法律保障等,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规划、保值增值、价值实现等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数智技术应用[3]、跨尺度空间管控[4]、立法维护[5,6]等方面探讨生态安全保障路径;从新质生产力赋能[6]、产权制度生态化功能[7]、国土空间规划[8]等方面探讨自然资源价值提升路径,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鲜有文献将生态安全和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结合在同一研究框架内,尚未系统探讨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模式和路径。鉴于此,本文拟对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基本内涵作出学理阐释,构建“政策—技术—市场—社会”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新模式与路径,以期为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地方实践提供可操作的经验借鉴,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边际贡献。

1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的基本内涵

1.1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的内涵

明确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内涵是安全高效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9]。目前,关于自然资源的定义虽然尚未形成统一,但其表达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10,11]。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12]。这些资源不是由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天然存在的,具有稀缺性、地域性、整体性和功能多样性等特点[13]。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强调其对人类的直接利用价值,主要关注其物质属性和经济价值,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生产布局的重要条件和场所[14]。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是对传统自然资源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自然资源的认识和管理从单一的物质利用层面,上升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和人类长远利益层面。因此,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价值,同时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遵循可持续性原则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水、矿产等传统的自然物质资源,也涵盖气候、景观等环境资源,在提供人类所需物质和能量的同时,还承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自然资源与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的联系和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自然资源与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的联系和区别

Table 1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对比维度 传统自然资源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 联系和区别
内涵 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自然界中存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价值,同时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遵循可持续性原则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强调对人类的重要性,但后者注重长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
核心目标 以经济增长为导向,关注资源开发效率和短期效益 以生态安全为导向,追求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均服务于社会发展,但后者将资源保护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框架
资源分类 按再生性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按生态功能分为供给类、调节类、
文化类等
分类存在交叉,但后者分类强调功能性
利用方式 以“索取—消耗”为主,可能造成资源枯竭 强调“集约—循环”利用,注重资源再生
能力
均需依赖技术创新,但后者更注重资源利用的生态阈值约束
管理重点 以资源数量管理为核心 以生态脆弱性管理为核心 管理对象相同,但后者引入系统性风险防控机制

1.2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的内涵

传统上,自然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类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即能够直接转化为商品和服务,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能力,其关注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价值[15]。但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不仅包含经济价值,还涵盖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16]。其中,经济价值是自然资源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直接使用价值,通常采用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等进行价值评估;生态价值是自然资源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价值,通常采用功能价值法、当量因子法等进行价值评估;社会价值是自然资源在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价值,通常采用条件价值法、旅行费用法等进行价值评估[17,18]。同时,传统自然资源价值增值主要依赖直接开发、单一利用和线性消耗,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而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增值方式则转向挖掘社会生态价值,强调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等多元化复合利用和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推动自然资源从“资源消耗”到“生态赋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升级。因此,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是在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前提下,自然资源具备能够满足人类社会需求、提供各类服务以及支持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或属性。传统自然资源价值与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的联系和区别如表2所示。
表2 传统自然资源价值与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Table 2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对比维度 传统自然资源价值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 联系和区别
核心价值 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为导向 强调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平衡 均以自然资源的有用性为基础,但后者扩展了价值维度
评估方法 主要采用市场法、成本法等,关注资源开采成本与市场交易价格 引入功能价值法、当量因子法等,量化生态调节、文化服务等非市场价值 均通过技术手段评估价值,但后者更依赖生物物理模型、能值转换率等跨学科模型
核心属性 强调资源的“可用性”和“稀缺性”,关注经济回报 突出“公共性”和“不可逆性”,注重整体生态系统功能 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后者强调资源与环境的整体关联
价值方式 资源消耗型 生态经济型、循环经济型 前者通过资源消耗实现增值,后者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实现复合价值提升

2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政策—技术—市场—社会”理论分析框架

2.1 “政策—技术—市场—社会”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制度、技术、市场和社会等多要素耦合。既有研究表明,制度供给规范资源管理方式[19],是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6],是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市场交易显化资源隐形价值[20,21],是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外部引擎;社会需求激发资源高质供给[22],是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内生动力。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维度,对各要素协同作用系统分析略显不足。因此,通过构建“政策—技术—市场—社会”理论分析框架,揭示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机制,为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图1)。
图1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政策—技术—市场—社会”理论分析框架

Fig. 1 A theoret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olicy-technology-market-society"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具体而言,政府出台政策法规,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自然资源高效利用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技术研发应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市场主体在响应政策导向的过程中,形成系列市场行为和反馈机制,为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数字技术等创新应用,实现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维价值。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变化性对市场产生倒逼效应,引导市场主体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推动自然资源市场全面建设;引导技术创新升级,推动循环再生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引导政府调整政策供给,推动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技术创新应用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自然资源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多元化需求,支撑多层次交易市场等建设,为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

2.2 政策支持是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出台《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总体方案》《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底线管控—效能提高—价值提升”三级架构为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在生态安全底线管控方面,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值自然资本,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二是在自然资源管理效能提高方面,充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视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提高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效能,建成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服务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生态质量提升。三是在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方面,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综合收储、组合供应,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设权赋能,推动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权利组合设置,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增值增效,实现资产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融合,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提升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3 技术支撑是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数字技术、循环再生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技术创新应用,为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应用,全面支撑自然资源全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幅提高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效能[6]。通过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效率和精准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自然资源资产流转和开发运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废弃物处理与转化技术等循环再生技术应用,实现资源从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开采和消耗,降低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生态安全,提升自然资源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利用性[23]。利用智能垃圾检测与分类系统,实现废弃物精准分类和高效管理;利用清洗、破碎、分选、压实等物理再生技术,使废弃物恢复成可再利用状态;利用热解、裂解等化学再生技术,将废弃物分解为化学原料或单体,再通过合成等工艺重新制成新的产品;利用微生物发酵等生物再生技术,分解和转化有机废弃物,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土壤修复技术、植被修复技术等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4]。采用人工种草、围栏封育、鼠害防治等退化草地修复技术,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采用飞播造林、沙障固沙、节水灌溉等荒漠化治理技术,遏制土地荒漠化趋势;采用湿地植被恢复、水文调控、污染治理等湿地修复技术,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2.4 市场驱动是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外部引擎

多层次交易市场、绿色金融市场和社会资本引入等共同驱动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多层次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为自然资源流转提供平台,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例如,水权交易市场明确水权归属和价值,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引导水资源从低效益、高耗水部门流转到高效利用部门,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2024年,中国各类用水权交易11313单,交易水量13.73亿m3。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绿色金融市场现已形成,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为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4年年末,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4.1万亿元,为金融机构投放绿色信贷提供稳定资金来源。此外,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旅游等市场规模巨大,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已上升至国家决策层面[26],且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弥补项目资金缺口,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项目建设和运营,提升项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

2.5 社会需求是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内生动力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对于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相契合,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向多元化、高层次的需求转变,即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资源,而是扩展到生态、文化、休闲等多个方面[27]。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对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推动政府和社会加大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投入,推进循环再生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发展,从而提升自然资源的整体价值。此外,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偏好,推动农业生态化转型,提升土地资源价值;对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森林、湿地等资源保护性开发,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双赢。公众环保意识增强,通过舆论监督等方式,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筑牢自然生态屏障,提升自然资源价值。这些社会需求变化,为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社会动力。

3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新模式

3.1 数字赋能模式

数字赋能模式是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对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激活自然资源隐性价值,实现资源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和服务内外一体[28]图2)。数字赋能模式具有高效性、精准性和智能性等特点。该模式通过数字技术优化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流程,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推动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精准评估自然资源状况、潜力和风险,精准定位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点,为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实时感知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时预警生态风险,智能调整资源管理和利用策略,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价值提升提供技术支持。《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强调“全面支撑自然资源全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确了数字化管理方向和目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升资源管理效率和精准度,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智能化;数字平台激活资源流转,推动自然资源价值显化和优化配置;社会公众对透明化、高效化资源管理需求,推动数字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广泛应用。
图2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数字赋能模式

Fig. 2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model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数字赋能模式主要涉及自然资源摸底调查、价值评估、规划编制、用途管制、整体配置、开发利用、保护修复、全过程监管等环节,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高效化、智能化管理,保障资源开发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9]。在调查摸底环节,利用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等信息,形成自然资源数字底图。在价值评估环节,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精准评估自然资源的现状、潜力、风险及生态价值,显化自然资源隐性价值,为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规划编制环节,基于数字底图和智能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安全等因素,科学合理编制自然资源利用规划;基于自然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部门和跨层级协作,规划编制更加高效透明;基于资源监测平台,依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规划,以适应自然资源状况变化,保障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执行性。在用途管制环节,通过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和智能算法模型,集成自然资源现状、规划、审批等信息,实现自然资源用途精准识别和动态监管,保障自然资源用途符合规划和政策要求。在整体配置环节,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模型,综合考虑环境承载力、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促进自然资源科学配置和节约高效利用。在开发利用环节,通过遥感、物联网等技术,精准定位自然资源的开发潜力区,避免盲目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时监控和管理开发活动,保证开发活动符合规划要求,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实现自然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最大化。在保护修复环节,基于自动监测系统和智能评估结果,实时捕捉自然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生态破坏和退化现象,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措施,确保修复效果最优化。在全过程监管环节,基于数字监管平台,实时追踪和记录资源管理和利用活动,增强监管公正性和有效性;基于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潜在生态风险和管理漏洞,及时发出预警,提高执法效率,提升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3.2 组合供应模式

组合供应模式是一种创新的资源管理与利用模式,通过跨资源、跨权利权能、跨权属、跨空间、跨层级以及跨产品形态等多种组合方式,打破传统资源管理界限和壁垒,促进资源协同与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提高资源整体效能和价值[30]图3)。组合供应模式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协同性等特点[31]。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供应策略、组合方式和资源配置,提供多种供应选择和组合方式,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需求,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提升其综合价值;加强政府、企业、社区等之间协同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强调“形成主体明确、边界清晰的自然资源资产组合标的,推动多要素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为自然资源组合供应提供制度保障;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支持资源现状调查和价值评估,推动资源评估、规划和管理更加科学与精准;自然资源全要素统一市场组合供应实现资源权益交易和价值显化,推动资源高效流转和利用;社会对多元化资源产品的需求,推动自然资源组合供应模式创新与实施。
图3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组合供应模式

Fig. 3 The combined supply model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组合供应模式主要涉及资产筛选、调查摸底、资产策划、资产整备、设权赋能、价值评估、市场交易、合同签订、产权登记、收益分配、履约监管等环节,通过高价值资源与低价值资源“肥瘦搭配”,以及将具有不同利用效益和保护修复需求的资源进行打包等,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30,32]。在资产筛选环节,根据各门类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资源资产高效配置,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按照经营性、公益性、综合性等分类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筛选,合理选择不同模式的自然资源资产“组合包”。在调查摸底环节,充分利用最新年度的国土变更调查、结合林草湿专项调查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融合、矿产资源国情调查、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等成果,精准开展“组合包”现状调查与实地勘测工作,做到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主体明确资产底数清、权属清、边界清。在资产策划环节,结合地区发展规划、市场需求量等因素,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策划的时序安排,重点关注近期自然资源资产策划,适当预留策划弹性与可实施性,确保自然资源有序、高效开发利用。在资产整备环节,通过收回、收购、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协议转让、征收、赎买、租赁等方式,整体收储“组合包”所涉及的自然资源资产及其相关权利权能,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有效集聚[33]。在设权赋能环节,根据组合供应实际需求,结合自然资源资产规划用途和开发利用方向,设立光伏发电经营权、观光旅游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权利权能,凸显自然资源隐形价值。在价值评估环节,由自然资源部门委托具备资产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根据资产组合价值实现路径选择采取分估或合估模式进行估价测算,精准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多维价值,确定估价结果,提出溢价分配建议,完成和提交估价报告,整理归集估价档案。在市场交易环节,根据经批准的组合供应方案,制定自然资源资产供应公告、须知,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诚实守信原则,通过交易平台,采用拍卖、招标、挂牌等市场竞争性方式公开交易自然资源资产,完成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市场交易。在合同签订环节,竞得人按照《成交确认书》的约定,与出让人签订《出让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按照合同约定缴纳相关费用。在产权登记环节,相关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严格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的权属、性质、范围、用途等,并通过颁发证书的形式,明确权利权能,为自然资源资产的后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在收益分配环节,根据资源资产的种类、性质、价值和不同管理审批权限等因素,设定科学合理的分成比例,确保各级政府、集体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协调,调动相关各方参与组合供应工作的积极性。在履约监管环节,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加强资产供后监管,对使用权人按照合同规定全面监管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情况,保障组合供应的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合理合法合规。

3.3 循环再生模式

循环再生模式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原则的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制度优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构建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消耗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环增值方式转变,从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价值最大化提升[34]图4)。循环再生模式具有循环性、再生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该模式强调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构建闭环系统,实现资源从产品到废弃物再转化和再利用;注重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再生资源,促进资源再生和增值;致力于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资源消耗,确保资源可持续供应和环境可持续发展[23]。《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强调“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等,明确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向和目标;废弃物处理与转化技术等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资源循环市场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推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社会对绿色、低碳资源产品的需求,推动循环再生模式的广泛应用。
图4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循环再生模式

Fig. 4 The circular regeneration model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循环再生模式主要涉及资源投入、清洁生产、废弃物回收、再生资源利用、无害化处置等环节,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实现自然资源价值显著提升。在资源投入环节,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影响评估,合理开采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实现资源可持续供应,提升自然资源长期价值。在清洁生产环节,优化设计和工艺,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端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提高资源初始利用效率;同时,通过严格的环境管理体系,保障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在废弃物回收环节,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按照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原则进行分类,通过回收站点、运输体系和处理设施等废弃物回收网络,促使废弃物高效、有序地回收,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35]。在再生资源利用环节,通过回收再利用技术,将回收的废弃物转化为高质量的再生资源,替代部分原生资源,重新投入生产,减少新资源开采和消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价值提升。在无害化处置环节,采用焚烧发电、生物降解、化学处理等无害化处理方式,确保废弃物在处理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通过严格的无害化处置标准,规范处置行为,确保处置效果符合环保要求;全程监管无害化处置过程,确保处置流程合法合规。无害化处置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障生态安全。同时,部分无害化处置技术可以实现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提升废弃物价值。

3.4 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

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以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项目开发基础,依托特色产业运营,通过区域综合开发,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外部经济价值内部化,提升区域整体价值,主要包括以资源为导向的开发模式(ROD)、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EOD)和以城市公园为导向的开发模式(POD)等[36]图5)。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具有生态性、导向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该模式以生态保护修复为首要原则,注重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明确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引导项目开发利用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考虑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关系,通过综合规划和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自然资源整体价值。《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等政策文件强调“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关联产业经营收益,以产业增值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创新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为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实施提供政策依据和操作指南;生态修复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支持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融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社会资本投入和绿色金融支持推动生态导向开发项目实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社会对优美生态环境和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推动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广泛应用。
图5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

Fig. 5 The resource 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主要涉及项目规划、项目建设、项目运营、项目监管等环节,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共生[37]。在项目规划环节,全面评估项目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开发边界,识别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依据区域特色资源,考虑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关系,明确开发导向(ROD、EOD、POD等),制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包括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自然资源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提升。在项目建设环节,优先选用低排放、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采用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实施废弃物分类收集、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以及污染防控措施,减轻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项目区域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设立生态缓冲区,以减轻项目建设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压力。对于项目建设中可能受损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友好型技术,优先实施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体净化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确保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在项目运营环节,根据区域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专业化运营管理,注重产业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38]。例如,深入挖掘区域自然资源独特价值,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其市场知名度和附加值,实现自然资源价值增值和市场转化。定期监测和评估项目运营过程中生态安全、自然资源利用效果等,持续优化调整开发模式和管理策略,确保产业运营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不断提升自然资源价值和综合利用效益。在项目监管环节,定期检查项目实施现场,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情况。采用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情况,提升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智能化和专业化发现能力,保障生态安全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通过项目绩效评估体系,定期评估项目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项目规划和管理措施,保障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4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路径

结合前述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市场激活—社会共治”的四维提升路径,实现刚柔并济促发展、全链发力提效能、多元举措活市场、协同合作聚合力(图6)。
图6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路径

Fig. 6 The pathway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4.1 制度创新路径:刚柔并济促发展

制度创新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相结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自然资源价值。一方面,刚性约束筑牢生态安全底线。刚性约束旨在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底线要求,为生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严格划定并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资源利用的底线约束,制定自然资源利用的负面清单和准入标准,明确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39],规范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对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环境评估、生态影响评价等,保障项目符合生态安全要求,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执法监管体系,加大违法违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确保资源开发利用合法合规,防止资源无序开发和滥用。另一方面,柔性激励提升自然资源价值。柔性激励旨在通过经济激励和政策支持,调动各方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和价值提升的积极性。对采用循环再生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技术应用和转型升级中的成本负担,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价值提升,助力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创新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配置机制,鼓励探索跨资源、跨权利权能等组合供应方式,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动自然资源价值最大化实现。健全草原、森林、水生态系统保护补偿机制,实施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修复,对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主体给予补偿,激励其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活动,提升自然资源生态价值[40]。强化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整合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专项资金,向资源生态导向开发项目倾斜支持,引导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4.2 技术赋能路径:全链发力提效能

技术赋能通过构建从监测到增值的全链技术支撑体系,为自然资源管理和价值提升提供技术保障。一是在资源监测方面,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天空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网络,实现对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全方位、实时监测和预警[41]。其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用于自然资源宏观分析与监测,无人机用于重点区域精细化监测,地面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数据,为资源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二是在资源管理方面,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分布式存储管理,搭建自然资源智慧管理平台,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管理服务体系,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共享,实现自然资源高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在价值核算方面,建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技术体系,结合基准价、参考评估价、外部市场交易竞价等,准确核算自然资源价值,为自然资源组合供应、开发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持。四是修复增值方面,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升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推动资源再生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实现资源多次利用和价值增值。

4.3 市场激活路径:多元举措活市场

市场激活通过市场建设、金融创新和社会资本引入,推动自然资源价值实现和市场化发展。一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建设自然资源交易市场,实现自然资源价值显化和转化。建立全国统一的自然资源交易平台,制定统一的交易规则、标准和流程,实现各类自然资源资产集中交易和信息共享。结合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特点,开展资源权益指标市场化交易,探索自然资源组合供应和市场化配置,提高自然资源流转效率。另一方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社会资本引入,为自然资源保护和价值提升提供资金支持[42]。构建有利于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绿色金融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绿色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研发,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筹集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创新打造绿色保险体系,研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破坏修复保险等产品,分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风险。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活动,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等项目,推动自然资源价值最大化实现。

4.4 社会共治路径:协同合作聚合力

社会共治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聚焦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增值目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一是明确政府主导职责。政府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监督管理等主导作用,制定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办法,明确保值增值目标、责任主体和实施路径;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监管;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资产价值核算与审计,将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43];加大对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价值提升项目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自然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项目。二是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作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与工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与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保护水平;参与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三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社会组织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和志愿性等优势,参与政府政策制定和项目评估,为自然资源保护和价值提升提供专业建议;组织志愿者活动,参与森林资源保护、河流湖泊巡查等工作,及时发现和反馈环境问题。四是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公众是自然资源保护的最终受益者和社会共治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环境教育、科普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共享机制,将部分增值收益用于社区补偿,激发公众保护资源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鼓励公众通过举报、投诉、建议等方式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和监管,设立自然资源领域突出环境问题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对公众举报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并奖励举报人,提高自然资源保护力度[44]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首先明晰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的基本内涵,构建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政策—技术—市场—社会”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技术支撑是核心驱动力,市场驱动是外部引擎,社会需求是内生动力。其次提出数字赋能模式、组合供应模式、循环再生模式和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实现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优化配置、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提升自然资源整体价值。最后,提出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路径,主要包括制度创新路径、技术赋能路径、市场激活路径和社会共治路径。其中,制度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刚性约束筑牢生态安全底线和柔性激励提升自然资源价值;技术赋能路径主要包括打造天空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网络、搭建自然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建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技术体系和加强自然资源增值技术研究应用;市场激活路径主要包括建立多层次的自然资源交易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加强社会资本引入;社会共治路径主要包括明确政府主导职责、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和引导公众广泛参与。
本文系统探讨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新模式与路径,不仅丰富了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理论体系,还为地方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经验借鉴,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尽管提出了四种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新模式和实践路径,但可能存在遗漏,不足以涵盖所有模式和路径。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众多因素和变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在价值提升过程中可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因此,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地方实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模式与路径的探索,以便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4.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cerpts from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Beijing: Centr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8: 4.]

[2]
于文轩, 冯瀚元. 碳达峰碳中和视域下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难点及进路.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4): 70-79.

[YU W X, FENG H Y. The status, difficulty 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ontext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4, 45(4): 70-79.]

[3]
张振波, 何思昆. 数智赋能国家生态安全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5, 24(1): 111-124, 126.

[ZHANG Z B, HE S K. The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of digital-intelligence empowerment for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Journal of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 24(1): 111-124, 126.]

[4]
周燕, 徐莉, 刘梦瑶, 等. 多尺度嵌套的复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管控路径: 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 规划师, 2024, 40(10): 25-31.

[ZHOU Y, XU L, LIU M Y, et al. Construction and control path of multi-scale nested composit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Tongcheng county, Hubei province. Planners, 2024, 40(10): 25-31.]

[5]
孟庆瑜, 李佳萌, 王耀华. “保障生态安全”的环境立法表达: 以流域生态安全为中心展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 34(9): 153-161.

[MENG Q Y, LI J M, WANG Y H. Expression of "safeguarding ecological security" in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Centered o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river basins.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 34(9): 153-161.]

[6]
谢花林, 陈彬.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 基本逻辑、作用机理与关键路径.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10): 1-11.

[XIE H L, CHEN B.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nabling value rea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 basic logic, mechanism and key pathway. China Land Science, 2024, 38(10): 1-11.]

[7]
周珂, 高丽华.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 34(7): 111-119.

[ZHOU K, GAO L H. Theoretical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property rights system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 34(7): 111-119.]

[8]
刘家贤. 资源资产保值增值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路径研究. 规划师, 2023, 39(9): 16-22.

[LIU J X.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increase of resource asset value. Planners, 2023, 39(9): 16-22.]

[9]
付宇佳, 谭昌海, 刘晓煌, 等. 自然资源定义、分类,观测监测及其在国土规划治理中的应用. 中国地质, 2022, 49(4): 1048-1063.

[FU Y J, TAN C H, LIU X H, et al.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erritorial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Geology in China, 2022, 49(4): 1048-1063.]

[10]
周繁, 李玮晔, 郑祜, 等. 自然资源概念界定及其与国土调查的关联探讨.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5, 38(3): 54-65.

[ZHOU F, LI W H, ZHENG H, et al. The defin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nationwide land and resources survey.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25, 38(3): 54-65.]

[11]
宋马林, 崔连标, 周远翔. 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 现状、问题及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 1-16.

DOI

[SONG M L, CUI L B, ZHOU Y X.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stitu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Statu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1): 1-16.]

DOI

[12]
史丹, 胡文龙.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探索:在遵循国际惯例中体现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5: 82.

[SHI D, HU W L. Explor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Balance Sheet Compil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flect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Beijing: Economy &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 2015: 82.]

[13]
马永欢, 吴初国, 黄宝荣, 等. 一图看懂什么是自然资源. 青海国土经略, 2018, (2): 30-32.

[MA Y H, WU C G, HUANG B R, et al. Understand what natural resources are with a picture. Management & Strategy of Qi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8, (2): 30-32.]

[14]
程立海, 崔荣国, 董瑾, 等. 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大数据技术应用框架.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4, 26(4): 881-897.

DOI

[CHENG L H, CUI R G, DONG J, et al. Technical application framework of big data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territorial space.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26(4): 881-897.]

[15]
林潇潇.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法理重构.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1-13(2089).

[LIN X X. Re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ress, 2021-01-13(2089).]

[16]
焦艳鹏. 自然资源的多元价值与国家所有的法律实现: 对宪法第9条的体系性解读.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7, 23(1): 128-141.

[JIAO Y P. Multiple valu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tate ownership: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article 9 of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Law and Social Development, 2017, 23(1): 128-141.]

[17]
谢花林, 陈彬. 基于GEP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 生态经济, 2024, 40(11): 146-154.

[XIE H L, CHEN B.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based on gross ecosystem product: A case study of Jiangxi province. Ecological Economy, 2024, 40(11): 146-154.]

[18]
李雪敏.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比较与选择. 统计与决策, 2023, 39(6): 14-20.

[LI X M.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appraisal methods for natural resource asset value. Statistics & Decision, 2023, 39(6): 14-20.]

[19]
雷俊生, 王梓凝.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的供给侧改革.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1): 12-21.

[LEI J S, WANG Z N. Supply-side reforms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auditing system.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0, 30(1): 12-21.]

[20]
张立新, 朱道林, 代亚婷. 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认识及实现.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11): 1-9.

[ZHANG L X, ZHU D L, DAI Y T. Understanding and value rea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China Land Science, 2024, 38(11): 1-9.]

[21]
周立, 汪庆浩, 罗建章. 组织治理契约: 组织化推动土地资源资本化的理论机制与实践探索. 中国农村经济, 2025, (2): 39-62.

[ZHOU L, WANG Q H, LUO J Z. Govern contracts by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rganizational promotion to land resource capitalization.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25, (2): 39-62.]

[22]
张晓蕾, 吴飞, 沈春竹, 等. 自然资源资产规划: 理论内涵、作用机理与编制逻辑.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4): 11-19.

[ZHANG X L, WU F, SHEN C Z, et al.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functional mechanism and compilation logic of natural resources assets planning. China Land Science, 2024, 38(4): 11-19.]

[23]
张智光. 绿色经济模式的演进脉络与超循环经济趋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1): 78-89.

[ZHANG Z G. Evolution paths of green economy modes and their trend of hypercycle economy.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1, 31(1): 78-89.]

[24]
戴林琳, 王昕怡, 刘赟, 等.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思路与技术路径. 规划师, 2024, 40(11): 9-16.

[DAI L L, WANG X Y, LIU Y, et al. Compilation approach and technical pathway of territorial spati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Planners, 2024, 40(11): 9-16.]

[25]
陈倩茹, 陈彬, 谢花林.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模式. 生态学报, 2025,https://doi.org/10.20103/j.stxb.202408121904.

[CHEN Q R, CHEN B, XIE H L. Value realiza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products: basic logic, core mechanism and mode.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25, https://doi.org/10.20103/j.stxb.202408121904.]

[26]
王华.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动力机制、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 环境保护, 2023, 51(3): 45-48.

[WANG H. Dynamic mechanism, practical dilemma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social capital's participation 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3, 51(3): 45-48.]

[27]
谢花林, 李致远.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主体协同机制与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2): 2933-2949.

DOI

[XIE H L, LI Z Y.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path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12): 2933-2949.]

[28]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 http://www.hnlky.cn/upfile/2013913101042487.pdf, 2013-08-23/2025-02-26.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Guiding opin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forestry in China. http://www.hnlky.cn/upfile/2013913101042487.pdf, 2013-08-23/2025-02-26.]

[29]
陈倩茹, 陈彬, 谢花林, 等. 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基本逻辑与典型路径. 中国土地科学, 2023, 37(11): 116-127.

[CHEN Q R, CHEN B, XIE H L, et al. Digital empowering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Basic logic and typical paths. China Land Science, 2023, 37(11): 116-127.]

[30]
张龙飞, 谢花林, 周国员, 等. 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5: 173-220.

[ZHANG L F, XIE H L, ZHOU G Y, et a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atural Resource Portfolio Supply.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25: 173-220.]

[31]
谭荣. 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的理论逻辑和政策启示. 中国土地, 2024, (11): 8-12.

[TAN R. Theoretical logic and policy enlightenment of portfolio supply of natural resources. China Land, 2024, (11): 8-12.]

[32]
杨红, 柴铎, 李昊云. 自然资源“资产包”组合供应的增值增效机理与组合规制. 中国土地, 2024, (11): 13-17.

[YANG H, CHAI D, LI H Y. Value-added and efficiency-increasing mechanism and combination regulation of "asset package" combined supply of natural resources. China Land, 2024, (11): 13-17.]

[33]
张龙飞, 罗智敏, 张伟, 等. 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的九江实践. 中国土地, 2024, (11): 18-21.

[ZHANG L F, LUO Z M, ZHANG W, et al. Jiujiang practice of portfolio supply of natural resources assets. China Land, 2024, (11): 18-21.]

[34]
王保乾.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的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s2): 1-4.

[WANG B Q. Review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way of recycling economy mode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s2): 1-4.]

[35]
谢海燕. 绿色发展下循环经济的现状及方向. 宏观经济管理, 2020, (1): 14-21.

[XIE H 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re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green development.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20, (1): 14-21.]

[36]
石敏俊, 陈岭楠, 赵云皓, 等.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24, 16(2): 5-14.

[SHI M J, CHEN L N, ZHAO Y H, et al.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 (EOD) mode.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4, 16(2): 5-14.]

[37]
逯元堂.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考. 环境保护, 2025, 53(Z1): 9-11.

[LU Y T. Overall considerations for eco-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5, 53(Z1): 9-11.]

[38]
李宏伟, 王溢晟. EOD模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思考与建议. 环境保护, 2025, 53(Z1): 17-20.

[LI H W, WANG Y S. Practices,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EOD model suppor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5, 53(Z1): 17-20.]

[39]
杜群. 自然生态保护规制实践逻辑对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指引. 政治与法律, 2024, (11): 2-19.

[DU Q. On the guidance of the practical logic in the regula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or the codific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laws.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024, (11): 2-19.]

[40]
鄢德奎, 马可. 生态补偿制度功能的实践考察、生成原因与法治进路: 治理还是补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 34(11): 178-186.

[YAN D K, MA K. Practice, origins, and rule-of-law approaches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functions: Governance or compensation.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 34(11): 178-186.]

[41]
朱紫阳, 常中兵, 谭宾, 等. 面向国土空间监管的省域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600-617.

DOI

[ZHU Z Y, CHANG Z B, TAN B, et al. Research on the provincial normalised monitor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supervis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40(3): 600-617.]

[42]
朱丹, 刘兆璋, 吉富星.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融资难题的逻辑思路、制度安排与推进路径: 基于特定地域单元视角. 经济纵横, 2025(1): 110-119.

[ZHU D, LIU Z Z, JI F X. Logical think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nd path for solving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in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 geographic units.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25(1): 110-119.]

[43]
施志源, 李思锐, 俞虹帆. 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中的权益落实及其制度保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 33(12): 172-183.

[SHI Z Y, LI S R, YU H F. Implementa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its system guarantee in the principal-agent system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 ownership.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3, 33(12): 172-183.]

[44]
衡霞, 谭振宇. 地方政府农业供给侧改革风险防范责任的制度分析框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45(1): 106-113.

[HENG X, TAN Z Y. Institut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local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of risk prevention i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45(1): 106-113.]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