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Renewal and Governance Reform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red brick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Quanzhou West Stree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 CHEN Yi-chen , 1 ,
  • CHEN Shu-xiang , 2
Expand
  • 1. College of Engineering,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 2.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Arts,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999078,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9-02

  Revised date: 2025-01-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5-26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d brick has become a distinctive urban characteristic in the Fujian-Taiwan region, with its complex cultural background endowing it with rich potential value. However, the current inheritance and continuation of red brick cultural genes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this study, we apply scene theory to Quanzhou West Stree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which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red brick area in Quanzhou. This study adopts the framework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a scene to analyze the evaluation process of carrier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al perception, and amenity valu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field research, in-depth interviews, surveys, and big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investigate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scene amenities at two levels: the macro-level of the entire district and the micro-level of red brick buildings. Our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1) The scene elements of the red brick historical district include spatial environment, functional medium, diverse groups, activity combinations, and value attraction. (2) The scene functions of the overall district environment include: historical artifacts, cultural displays, and consumption experiences.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interrelated, bu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Quanzhou West Street still needs improvement. (3) The amenities of red brick architecture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types: color aesthetics, texture, decorative detail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categories include 12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such as red bricks, white stones, wood, windows, balconies, external structures, beam decorations, columns, bricklaying methods, internal spaces, main structures, and roofs. Finally, we propose principles for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pecific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red brick buildings. Our research extends the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scene theory in China, and provides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Cite this article

CHEN Yi-chen , CHEN Shu-xiang .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red brick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Quanzhou West Stree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 40(6) : 1523 -1540 . DOI: 10.31497/zrzyxb.20250606

党的“二十大”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强调“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红砖文化作为闽台地区极具历史象征意义的文化形式,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不可忽视。闽南人运用红砖建造民居,这些民居聚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闽南红”风貌特征[1]。红砖建筑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对红砖艺术的独特理解和精湛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展现出独特的质感和韵味,吸引了房屋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关注。红砖被广泛应用于墙面砌筑、室内装饰和地面铺设,并逐渐从民居扩展到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然而,进入21世纪,众多红砖建筑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冲击,面临拆迁、加固和改造更新的挑战。在当前城市建设由生产导向的规模扩张向消费导向的质量提升转型的背景下,这些红砖建筑不仅承载着昔日场景,更凝结了深厚的文化情结。红砖文化的建构在泉州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红砖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泉州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史文化街区从最初的以保护控制为主到现在强调保护与利用并重,研究者们也从最初关注其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功能和价值,逐渐转向探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机制、影响因素和更新策略等[2,3]。目前,学者们主要从群体、文化、空间和景观等多个维度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具体而言,关注群体参与、行为目的和价值立场,强调群体感受在推动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重要性[4,5];以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城市地域特色的纽带[6,7];以空间感知、结构优化和功能置换等来引导历史文化街区更新[8,9];并从视觉景观和听觉景观等方面探讨历史空间提升策略[10,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必须兼顾宏观街区环境的营造和微观建筑风貌的控制[12]。总体而言,当前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维度,缺乏整体性的多要素考量,且较少从动态场景的角度审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近年来,场景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涉及历史空间保护与更新[13]、公共空间建设[14]、社区改造[15]以及文化景观规划[16]等多个方面。场景理论从消费的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的经济社会现象[17],通过舒适物 塑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空间,推动城市更新发展[18]。“场景 ”强调整体性,涵盖了邻里、物质结构、多样性人群、活动组合和文化价值这五项基本要素[19,20],这些要素的文化取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借助区域环境特征和群体感知评价来实现其文化价值[21]。目前的研究尚未基于场景五要素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量化评估,且红砖建筑的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缺乏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化场景分析。
据此,基于场景理论,以具有红砖代表性特征的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案例,通过网络评论文本数据编码、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解析红砖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景特征与群体感知,构建街区整体和微观红砖建筑两个层面的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基于文物历史、文化展示和消费体验三方面场景功能的街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量化分析工具,而且帮助决策者科学合理地进行更新规划。二是通过对泉州西街红砖建筑的系统性评估,揭示红砖建筑在色彩视觉、质感肌理、细节装饰和地域特征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场景理论的引入和本土化再造为红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1 理论框架

1.1 场景理论概述

场景理论最初起源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芝加哥社会学教授特里·克拉克的“财政紧缩与城市创新”项目成果推动其发展,该理论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并在西班牙、法国、波兰、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各国学者尝试将场景理论本土化,通过建立舒适物数据库,构建相对应的评分体系,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来拓展、修订和测验该理论[22,23]。场景理论的研究目标是解析城市空间吸引力,以文化与美学价值作为实现城市发展的途径,这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和路径相适应。
场景理论对红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的借鉴和启示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场景”为历史文化街区研究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研究视角和框架,把区域空间的研究从自然、社会层面延伸到区域文化的消费、感知层面[17];二是“场景”强调要素构成的完整性,注重物质、文化、群体之间的联系[19,20],强调个体在生活、消费和娱乐等空间场所中的情感共鸣,这些影响着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24];三是“场景”是以舒适物为核心组成单元的特定空间[25],该理论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了舒适物提取和量化评价的分析方法。

1.2 国内相关研究

自2012年以来,场景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国内学者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与深化。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现状,学者将场景理论应用于城市更新、空间建构和城市文化等方面。在城市更新方面,李和平等[26]基于场景理论整体性、多元性和动态性特征提出历史城镇保护与更新策略;赵炜等[15]围绕空间、符号和消费等维度,探索社区更新的在地化路径。在空间建构方面,贺小荣等[27]分析城市怀旧消费空间要素的搭建,基于消费者的感知探究经营者的空间建构策略;陈波等[14]指出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观认识体系与居民的文化参与率密切相关。在城市文化方面,吴军[28]探究文化舒适物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对比不同场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9];陈波等[30]采集31个城市文化舒适物数据,构建评价体系,筛选影响文化场景的主要因素。此外,场景分析的基础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式,二是利用互联网文本数据、POI空间数据等。场景量化分析方法包括主观打分法和客观提取法。主观打分法即专家或不同人群遵循一套标准化程序为舒适物评价打分[26];客观提取法是根据舒适物的客观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进行量化分析[30]
综上所述,尽管学者已意识到场景理论在城市历史区域保护与更新中的研究价值,但当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研究虽然认识了场景五要素的重要性,但缺乏对多层次理论应用框架的探索;在研究对象方面,场景理论的实证研究尚未涉及与特定文化相互关联的、较具象化的舒适物研究,红砖街区小尺度案例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在研究方法方面,大部分研究仅采用单一的方法,较少基于网络文本数据分析开展更深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这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本文尝试建立一个与场景五要素对应的分析路径,从“场景要素”到“场景评价”,再到“场景策略”。同时,构建场景理论在红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多层次应用研究框架,涵盖整体街区层面和红砖建筑层面。

1.3 场景理论下红砖街区的分析路径

基于场景理论基础要素,解析红砖街区场景构成要素。其空间环境、功能媒介、多元群体、活动组合、价值吸引与场景五要素的内涵相对应(表1)。这种对应关系验证了场景理论在红砖街区应用的可行性,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路径,有助于全面解析红砖街区的文化内涵,提出有效的保护更新策略(图1)。红砖街区场景营造可分为载体特征、行为感知和舒适物价值三步骤。首先,邻里和结构要素作为载体特征的关键,凸显了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功能与特色文化,载体特征的识别是构建适应性场景的基础;其次,人群和活动要素则侧重于行为感知层面,关注群体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与评价,目的是通过空间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吸引人们在其中活动,增强街区活力;最后,强调舒适物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价值,通过舒适物多样种类及其组合提供舒适感受和愉悦体验,从而为场景增添独特魅力。
表1 场景理论视域下红砖街区的场景构成要素

Table 1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scene on red brick stree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theory

场景基础要素 红砖街区的场景构成要素
要素 解析 要素 特征 解析
邻里 确定空间
区位环境
空间环境 遗产、文化与消费的融合空间 街区是融合展示、交流与消费的多元复合空间,街区环境的塑造为场景提供空间载体
结构 可识别的物质空间要素 功能媒介 街区中独特的场景功能舒适物 景区、建筑、构件、设施等构成场景中的舒适物体系,历史文化街区的舒适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景区,另一类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空间[26]
人群 多样性人群 多元群体 活动主体 历史文化街区的人群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外来游客和商业经营者
活动 基于前三个要素的活动组合 活动组合 不同文化
活动形式
群体对街区空间感知在不断转变,从物质蔓延到文化,产生了不同文化体验的活动形式
价值 场景中蕴含的地方文化价值 价值吸引 地域背景下的
文化意象
地域背景下的文化意象推动了文化消费,而街区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地区历史、文化背景及群体感知,具有强烈的价值吸引力
图1 分析路径

Fig. 1 Analytical path

1.4 场景理论下红砖街区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遵循“场景特征识别—场景测量评价—保护更新策略提出”的逻辑路线(图2),基于场景要素、功能和特色,进行红砖历史文化街区价值判断和现状问题分析,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1)场景特征识别。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评论的文本数据编码,分析场景五要素,明确红砖街区在地性的场景功能和特色,探寻其特征内涵和科学价值。(2)场景测量评价。进行宏观和微观场景评价,构建整体街区和红砖建筑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宏观评价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基于场景五要素评估不同场景功能舒适物,挖掘街区的现状问题;微观评价结合群体感知偏好,评估红砖建筑的价值,剖析影响建筑风貌的主要问题。(3)保护更新策略提出。基于场景评价的现状问题,细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具体规划措施,以及红砖建筑风貌控制建议。
图2 研究框架

Fig. 2 Research framework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对象

泉州西街是福建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格局保存较好,传统红砖大厝特色风貌成片保留,核心保护范围涵盖西街主街道两侧建筑及开元寺、基督教泉西堂等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24.3 hm2,外围建设控制地带26.2 hm2图3)。西街东段片区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之一[31],展现了其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的独特魅力。“红砖”类建构筑物主要分布在西街的主要街道及其周边,形成了一个紧凑而连贯的街区。街道两侧的红砖建筑通常以连续的形式排列,营造出富有历史感的街景(图4)。其构成特征主要体现在外立面、屋顶、窗户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外立面通常采用裸露红砖墙,展现质朴美学,部分建筑饰有砖雕或浮雕,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屋顶多为斜坡型,覆盖红瓦,具有良好防水与降温效果;窗户常用木材和玻璃,窗楣样式丰富;内部空间布局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前部为店铺,后部为民宅,体现了泉州传统的商居合一格局,其中天井与院落设计提供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此外,部分红砖建筑融合了西方巴洛克风格,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在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红砖”不仅是建筑的组成部分,更是历史象征、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交融的重要载体,作为旅游吸引点、艺术创作源和社区日常空间的重要媒介,展现了多重价值和深远影响。
图3 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地理区位

注:图a、图b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c、图d根据《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保护控制范围改绘。

Fig. 3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Quanzhou West Street

图4 泉州西街局部街景

注:来源于泉州文旅《万亿像素泉州西街长卷 当代版刺桐清明上河图》。

Fig. 4 Partial street scene of Quanzhou West Street

虽然在2017年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了《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但内容以保护控制为主,对街巷格局、建设高度和历史建筑等进行自上而下的管控,缺乏以实际空间体验和群体需求为基础的保护与更新路径。西街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盲目开展保护更新可能会破坏红砖街区的真实性和吸引力。西街的主要更新任务是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亟待评估和修缮,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和流程,而且加固主体结构、修缮红砖立面和转化空间功能等任务也迫在眉睫。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的保护更新体系,导致居民的自发建设活动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使部分空间环境、街巷界面和尺度遭到一定的破坏。一种有效的解决策略是,基于公众对场景舒适度的感知与评价,识别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街区环境和红砖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更新。利益相关群体主要涉及政府、居民、游客和商户,还包括活化机构及企业、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和专家学者等。本文运用场景理论,聚焦空间使用群体对舒适物的感知与评价,重点访谈本地居民、外来游客和商户,旨在探索一条自下而上的红砖街区保护与更新路径。

2.2 网络评论数据收集与处理

通过编写Python爬虫程序,对国内三大旅游消费点评平台——大众点评网、携程旅行网及马蜂窝旅游网进行了“泉州西街”关键词的搜索,抓取了自2016年2月21日至2022年10月10日间关于泉州西街的1897条网络用户评价数据,数据清洗后,整理成了两万四千多字的网络文本语录。利用质性分析工具Nvivo 11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词频分析和主轴编码。首先,过滤量词、助词和介词等无意义词汇,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50个高频词,并生成高频词矩阵;然后,将矩阵导入Gephi软件可视化处理,生成语义网络图;最后,对网络文本语录依次进行开放式、轴心式和选择式三级编码,解析文本的主要内容、主题及其相互关联性。

2.3 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为了深入了解空间使用者对泉州西街的场景感知与红砖建筑评价,开展了初期调研和二次问卷调查。于2022年10月进行了现场踏勘、深度访谈和预问卷调查等初期调研。由于条件有限,共访谈了3位本地居民、3位游客和3位商户,发放了100份预问卷,旨在对泉州西街现状进行基础认知与预判。随后,于2022年12月开展了线上与线下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当地居民、外来游客和商业经营群体,共发放128份问卷,实际回收126份,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街区场景功能满意度调查,红砖建筑感知评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和群体类型等社会特征;第二部分街区场景功能满意度调查,根据网络评论数据的编码结果,划分成三个功能维度:文物历史、文化展示和消费体验,基于空间环境、功能媒介、多元人群、活动组合与价值吸引五方面设计了15道问题,采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测度值从1(非常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第三部分红砖建筑感知评价,根据网络评论词条收集和访谈分析的结果,从视觉色彩、质感肌理、细节装饰和地域特征四个维度,设计了多项选择题。
利用Excel、SPSS 27.0.1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参与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40岁,占比94%;男女比例为10∶11,较为均衡。在受访群体中,本地居民占比37%,外来游客占比47%,西街商户占比16%,问卷结果能够较好地综合反映多元群体的意见。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问卷中量表题目进行信效度检验。信度分析结果,Cronbach系数=0.980(>0.9),说明问卷总体的可信度非常高;效度分析结果,KOM=0.928(>0.9),P值<0.001,说明整个问卷设计结构是合理的。

2.4 红砖建筑舒适物测量

对历史文化街区红砖建筑舒适物进行测评。选取西街最核心的以红砖为主要特征的街道空间——西街东段片区沿街建筑为测量评价对象。西街东段片区街道紧邻核心景点开元寺,是游客打卡必经之路,而且沿街集中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红砖建筑,如原蔡氏侨居、曾氏侨居、傅氏宅院和施拔英旧居等。随着文旅经济推动城市发展,西街东段红砖建筑面临着迫切的保护与更新挑战,研究该区域有助于提出精准的修缮建议。基于场景理论,建立红砖建筑的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舒适物存在与否,对每种舒适物赋予1或0的数值。然而,仅凭舒适物种类数量不足以全面解读场景的内涵。为深化对场景的理解,需从群体的主观感知角度切入。因此通过问卷统计,收集了不同人群对舒适物的感知数据,赋予舒适物组合所表征的场景感知的权重。
场景测度计算公式[32,33]如下:
Z = i = 1 n w i x i
式中:Z为被评价事物的综合评价值; w i为评价指标的权重; x i为指标的评价值,即舒适物的种类数量(个);n为评价指标个数(个)。

3 结果分析

3.1 泉州西街场景特征

深入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场景内涵特征,有助于揭示在城市发展和日常生活中被埋藏的地方性文化价值。通过评论语义网络图(图5),可以看出游客对泉州西街的感知及认识主要聚焦于开元寺、小吃、建筑、完整、街道及特色等方面。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且充满场景故事感的西街形象。
图5 泉州西街评论语义网络

Fig. 5 Semantic network of Quanzhou West Street network comments

为了更全面地探究影响消费者感知的多元因素和泉州西街的科学价值,对采集的网络文本语录运用扎根理论的三阶段编码进行逐级提炼,精准识别场景特征,主要包括场景要素、场景功能和场景特色三个维度(表2)。
表2 泉州西街场景特征识别结果

Table 2 Scene feature recognition results of Quanzhou West Street

选择编码 轴心编码 开放编码 参考点示例
场景要素 空间环境 泉州(2437)城市(343)闽南(274)古城(170) 西街是泉州比较繁华热闹的街区,这里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功能媒介 开元寺(811)建筑(464)钟楼(391)街道(390)街上(323)街区(217)景点(206)步行街(157)店铺(153)巷子(149) 两头都有一座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西端为开元寺,东端为钟楼。有双塔作为背景加持,西街本来可以营造一种盛唐时代下的古街风貌
多元群体 游客(234)当地(227) 过来游玩的游客很多,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地方,有着浓郁的闽南气息
活动组合 小吃(784)东西(329)逛逛(167)拍照(155) 西街是保存完好的古街区,是人们休闲逛逛的好去处
价值吸引 热闹(251)生活(206)气息(163)发现(162)比较(276)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
场景功能 文物历史 历史(430)保存(249)开发(162)完整(152) 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历史原貌的建筑共有30多处
文化展示 文化(261)已经(226)适合(169)不错(240) 泉州是东亚文化名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消费体验 感觉(683)味道(518)美食(515)好吃(303)推荐(254)值得(180) 西街两旁都是各式各样的小店,有很多当地的小吃,在这里可以吃到不少具有当地风味的美食
场景特色 红砖文化 地方(710)特色(574)非常(301)喜欢(278)特别(270)保留(250)看到(182)风格(131) 红砖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特别多雕花
沿街的红墙瓦厝,这边的红墙拍照真的非常好看

注:括号中数值表示相关高频词数量统计。

(1)场景要素
空间环境、功能媒介、多元群体、活动组合和价值吸引构成了泉州西街的场景五要素。在空间环境层面,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演进使文化表达从外在的形式转向对空间本体文化的挖掘与呈现,历史地理位置与特色区域空间的结合为游客和当地人带来了具有文化厚重感的红砖街区场景体验。对于功能媒介,群体感知主要聚焦在其中的舒适物类别与组合,这些共同营造出西街独有的空间风貌和场景氛围。多元群体主要包括游客、当地人和商户,他们在西街的空间中交织互动,共同塑造着这一区域的生气。活动组合则涵盖了“小吃”“东西”“逛逛”等,消费者在历史空间中感受到时代生活气息的魅力。在价值吸引方面,地域背景下的文化意象推动文化消费,西街独特的文化价值表达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这五要素的共同作用塑造了群体对该空间的显著识别性和强烈认同感。
(2)场景功能
泉州西街具有文物历史、文化展示和消费体验的多元场景功能。在文物历史方面,西街遵循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延续性和完整性等基本原则,着力保护红砖文化、街区文脉和历史风貌等资源。在文化展示方面,西街凭借历史古迹、文化展览、文创产品和非遗表演等多种方式,有效展示并传承泉州的文化精髓,进而加深了群体对泉州文化的感知与体验。在消费体验方面,高频词汇如“美食”“好吃”“推荐”“值得”等,凸显了消费者对美食体验和特色小店的关注,为西街带来人气和商业活力。
(3)场景特色
泉州西街的场景特色核心在于其鲜明的红砖文化展现。红砖作为群体地域文化认同偏好的重要体现,对场景的延续至关重要。西街建筑沿用泉州地方特色的红砖和白石等材料,凸显自然红色的视觉色彩。红砖配合建筑细节层次的建构,充分展示建筑立面的质感肌理。西街的砖砌方式与白石雕刻同样引人注目,其细节装饰独具特色。此外,红瓦斜坡屋面、内院布局和砖木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西街的红砖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场景要素、功能和特色的整合分析可以深入洞察泉州西街蕴含的多重价值。在历史价值上,西街的发展是泉州古城空间形态演变和延续性的重要见证;在社会价值上,西街较完整地保留着活态的古城生活氛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空间;在经济价值上,西街是古城延续性极佳的商住混合区,旅游吸引力和商业潜力巨大;在艺术价值上,西街的传统红砖建筑风貌保存良好,红砖作为历史符号具有高度的辨识性与美学价值。

3.2 群体对红砖街区的感知

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人口密集区,常住人口密度约167人/hm2,涵盖西街社区、东街口社区和南门社区等区域。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外来游客的旅游活动交织。消费空间主要由当地居民、外来游客以及商业经营群体构成。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旨在综合评估历史文化街区的物理环境、文化氛围和社会活动等方面,深入了解其独特性与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西街保护与更新规划提供科学指导意见。

3.2.1 街区场景功能舒适物感知评价

基于场景功能类型,从文物历史、文化展示和消费体验三方面出发,构建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舒适物指标体系(表3)。其中文物历史类舒适物指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建筑特色、体现传统建造工艺的空间舒适物,如开元寺、钟楼和城心塔等;文化展示类舒适物指提供文化展示和活动体验等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舒适物,如泉州木偶剧团、凌文彬竹编艺坊等;消费体验类舒适物指具有地域特色消费的空间舒适物,如古街春卷皮店、老金钟润饼皮等。
表3 街区场景舒适物指标体系

Table 3 Street scene amenities indicator system

指标层 指标因子 指标解释
文物历史类舒适物 开元寺、钟楼、城心塔、升文奉圣宫、曾井巷状元井、蔡清故居、升文朱鑑祠、基督教泉西堂、宋厝、蔡宅等 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建筑特色、体现传统建造工艺的空间舒适物
文化展示类舒适物 梨园戏实验剧团、泉州木偶剧团、凌文彬竹编艺坊、陈晓萍彩扎艺坊、许天恩泥塑艺坊等 提供文化展示、活动体验等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舒适物
消费体验类舒适物 洪濑鸡爪、咱厝面线糊、陈记老牌面线糊、洪濑握记老店、古街春卷皮店、亚佛春饼皮、老金钟润饼皮等 具有地域特色消费的空间舒适物
对文物历史、文化展示和消费体验类舒适物进行空间环境、功能媒介、多元人群、活动组合与价值吸引的群体感知测评(表4),分析街区整体环境现状。场景总体评价为3.81,尚未达到群体满意度的标准值(4),这表明西街在场景功能的整合与提升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首先,文物历史类舒适物的总体评价低于文化展示类,尽管其空间环境满意度较高,但活动组合与功能媒介方面得分较低。分析原因:一方面,文物历史空间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互动性的活动,未能充分激发游客的参与感;另一方面,部分历史建筑未对外开放内部空间,限制了游客的深入体验。此外,部分搭建破坏了红砖外立面的完整性,影响了整体美观和文化氛围。其次,文化展示类舒适物各要素评价均在3.8以上,价值吸引力强(3.88),多元群体参与度高(3.87),但空间环境满意度低于文物历史类舒适物。现场调查显示,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地方符号的公共文化标识,以及文化空间配置不够,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展示空间较为匮乏。最后,消费体验类舒适物整体评分较低(3.76),各要素评价均未达到总体平均值。西街整体商业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主,业态较为单一,未能有效满足游客群体的需求,缺乏多样化的商业活动和新颖的产品,导致消费者的满意度下降。总体来看,西街场景的价值吸引力强,但空间功能和活动仍需提升,尤其是在文物历史的互动性、文化展示的空间配置及消费体验的多样性方面。
表4 街区场景舒适物测量表

Table 4 Street scene amenities measurement

空间环境 功能媒介 多元群体 活动组合 价值吸引 各功能总体评价
文物历史类舒适物 3.90 3.77 3.86 3.76 3.86 3.83
文化展示类舒适物 3.86 3.85 3.87 3.82 3.88 3.86
消费体验类舒适物 3.77 3.75 3.76 3.73 3.78 3.76
各要素总体评价 3.84 3.79 3.83 3.77 3.84 3.81

注: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5=非常满意,4=满意,3=一般,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

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文物历史类、文化展示类和消费体验类舒适物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文物历史类舒适物与文化展示类和消费体验类舒适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5和0.753,表明文物历史类舒适物在三类舒适物中起到核心作用,其提升对其他两类舒适物的改善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保护和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应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

3.2.2 红砖建筑场景特色感知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各类群体均对泉州西街红砖建筑表示喜爱,且无显著的群体差异。数据显示,78%的人认为红砖建筑充分展现了地域特征,而22%的群体则建议进一步改进,认为当前的红砖建筑在地方识别性方面尚显不足。此外,67%的人赞赏红砖建筑的独特质感和丰富肌理,61%的群体认为其细节具有装饰性,50%的群体认为红砖街区色彩突出,具有显著的视觉效果。虽然部分受访者提出了一些问题,如缺乏维护导致建筑显得陈旧、表面风化或破损,以及色彩协调性较差与夜景灯光的互动不足等。但总体而言,泉州西街的红砖建筑在地域特征、质感肌理、细节装饰和色彩视觉等方面均获得了较高评价,尤其在地域特征方面的认可度最高。

3.3 红砖建筑舒适物细化评价

经过梳理和总结,将泉州西街红砖建筑舒适物范畴划分为:色彩视觉、质感肌理、细节装饰和地域特征四类,共计12种舒适物,主要包括红砖、白石、木材、窗户、阳台、外构筑物、梁上装饰、柱子、砖砌方式、内部空间、主体结构和屋顶。基于此,构建了泉州西街红砖建筑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表5)。这12种舒适物作为场景评价的正向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确定其权重,从而计算每栋建筑场景表现评价分值,最终对西街东段沿街红砖建筑进行价值评估(图6)。
表5 红砖建筑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5 Red brick architecture ameniti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指标层 指标因子 指标解释
色彩视觉类舒适物(0.50) 红砖 红砖表面有紫黑色纹理和没有纹理的,其效果在视觉上有所不同
白石 白石在视觉上与红砖形成鲜明对比,包括水刷石墙面、白条石等
木材 传统木构架房子,包括木材墙面、木斗拱、木梁架等
质感肌理类舒适物
(0.67)
窗户 比较有肌理特点的窗楣样式(红砖火焰券、红砖弧形拱券、红砖方框窗、水刷石拱券窗楣等)、窗间短柱、窗花、窗扇等
阳台 阳台凸凹的造型(方形、弧形)、特色栏杆(红砖栏杆、水刷宝瓶、铁艺栏杆)等
外构
筑物
滴水兽(滴水鱼构件)、檐口线脚(檐口马齿线)、空调机位板等
细节装饰类舒适物
(0.61)
梁上
装饰
以梁上装饰为主的外墙细部装饰,包括特色纹样、雕花、匾额、题词等,主要提供文化展示、地方符号等公共文化标识,其不同纹理代表不同的寓意
柱子 包括立柱、壁柱,柱式多样,有红砖柱头、柱身、白石柱础的;水刷石方形柱式的;原木斗拱柱头的
砖砌方式 红砖主要砌筑方式有顺砌、丁顺夹砌、空砌、人字砌、组砌和出砖入石等
地域特征类舒适物
(0.78)
内部
空间
包括特色平面布局和特色内部装饰及构件。建筑平面的组织形式有合院式、天井与回廊、中轴线布局等;特色内部装饰及构件包括室内天花板、地板(六角红砖、方砖铺面)、木楼梯、木隔板等
主体
结构
主体结构形式有砖石木混合结构、砖木混合结构、木结构等
屋顶 屋顶形式主要包括装饰性的女儿墙、栏杆、红瓦坡屋面等

注:括号中数值表示指标权重,其取值来源于问卷调查中群体对红砖建筑的评价。

图6 沿街红砖建筑价值评估

Fig. 6 Value assessment of red brick buildings along the street

建筑价值评估结果与《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建筑保护整治分布图基本一致,保护价值高的重点修缮建筑均被准确识别。这表明该舒适物测量方法的有效性,有助于揭示专家评判过程中的“黑箱”,为科学评估历史建筑价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保护价值低的建筑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本地居民自主翻新的建筑,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虽然有些设计了坡屋顶和红砖贴面,但整体尺度较大、铝合金玻璃窗突兀、没有细节装饰、建造工艺粗糙;二是严重破败的建筑,屋面损坏后仅在其上加盖了彩钢铁皮,既存在安全隐患,又破坏整体风貌;三是被广告牌或二次装修遮挡外表的建筑,有些广告牌极大遮挡了梁上装饰、阳台,甚至坡屋面,而且样式、颜色和材质风格相差较大,与历史文化街区适配度低。此外,有些商家在红砖表皮外又装修了木条、彩板等,外挑的活动遮阳棚也遮挡了建筑立面的部分特色元素。
从西街红砖建筑舒适物类型统计分析(表6),色彩视觉类舒适物以红砖为主,地域特征类舒适物以坡屋面为主。但细节装饰方面,特别是梁上装饰相对不足;质感肌理类舒适物在窗户、阳台和外部构筑物上的表现也不够充分;此外,在内部空间的体现上也较为欠缺。
表6 西街东段红砖建筑舒适物统计表

Table 6 Statistics of amenities in red brick buildings of the eastern section of West Street

指标层 指标因子 舒适物评价值 舒适物评价值总计 综合评价值
北侧建筑 南侧建筑
色彩视觉类舒适物 红砖 37 33 70 53.00
白石 9 9 18
木材 9 9 18
质感肌理类舒适物 窗户 11 13 24 37.52
阳台 10 7 17
外构筑物 7 8 15
细节装饰类舒适物 梁上装饰 10 14 24 76.25
柱子 25 20 45
砖砌方式 31 25 56
地域特征类舒适物 内部空间 21 13 34 144.30
主体结构 35 23 58
屋顶 52 41 93

3.4 红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3.4.1 基于场景营造的保护更新原则

红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原则应围绕场景营造,着重于以下三方面:还原载体特征、满足群体活动和突出舒适物价值,以提升环境质量、文化认知和街区活力。具体而言,首先还原载体特征应保护历史遗产、强调地域特色和注重功能适应性。优先修复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持红砖街区风貌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设计与周边环境和谐的地方特色景观;适度调整建筑功能,增设社区和游客服务空间,满足现代需求。其次,满足群体活动应提供多样化活动空间、鼓励互动与交流、引导游客流动。设计灵活的公共空间,支持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及社区聚会;设置步行街、广场和休闲区,促进人们的社交活动;合理规划交通与步行路线,设置指示牌和信息点,引导游客深入探索街区地方文化。最后,突出舒适物价值应丰富舒适物种类、提升文化体验和增强商业活力。注重环境美学,融入红砖文化特色元素;结合非遗项目表演、地方手工艺制作以及红砖制作或砌筑等活动,提升居民参与性和游客的文化体验;合理布局商业空间,引入特色商铺和餐饮,满足居民和游客的消费需求。通过这些原则的实施,西街红砖街区可以更好地展现其历史、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3.4.2 基于场景功能评价的街区保护更新规划

泉州西街的保护更新规划措施可以从文物历史、文化展示和消费体验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强化文物历史保护,保护原真性、开放内部空间、增强互动性和维护外立面。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避免现代建筑风格与历史风貌的冲突;逐步开放历史建筑内部;提供导览和互动体验,结合AR、VR和互动投影等现代技术提升游客的沉浸感;定期评估和维护红砖外立面,确保其完整性和美观性。其次,提升文化展示,增加公共文化标识、扩展文化展览空间和举办多样活动。在重要节点和景点设置清晰的公共文化标识,提供多语种导览服务;闲置空间鼓励功能置换为文化展览,展示街区所承载的历史故事,以及红砖建筑建造工艺等;鼓励当地艺术家和匠人参与,开展非遗表演和互动体验活动,如木偶戏、龙水漆篮制作等,增加多元群体参与度。最后,优化消费体验,丰富商业业态、开展常态化的市集活动以及提升商业空间环境。鼓励引入特色餐饮和手工文创商店,推出红砖元素衍生商品,如红砖杯垫、香炉和滴水兽挂件等;举办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市集、美食节和夜市等活动;利用红砖文化符号重构室内商业空间,与红砖街区风貌相协调。

3.4.3 基于舒适物评价的红砖建筑风貌控制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提升红砖建筑的风貌,确保其在色彩视觉、质感肌理、细节装饰和地域特征方面的协调性和高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和实施。首先,建立舒适物基因库,挖掘传统建筑的舒适物种类和组合,以照片、图纸和文字等形式记录红砖、窗户、阳台、梁上装饰、砖砌方式、内部空间和主体结构等,构建完善的舒适物系统数据库,为修复和新建项目提供参考。其次,编制风貌控制导则,制定具体的建筑风貌控制标准,包括色彩、材质、尺度和装饰细节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建筑外立面表现形式的一致性和红砖材料的延续性。最后,统一商业广告设施,规范广告牌设计风格、色彩、规模和位置等,确保其对历史建筑的最小干扰。
西街东段红砖建筑修缮的具体指引包括:控制沿街立面色彩,以泉州传统红砖色调为主,不得使用釉面瓷砖及涂料,应采用传统的烟炙砖、薄壁红砖和水刷石等材料;保持屋顶坡屋面或特色屋顶檐口、栏杆设计;在维持原有天井回廊或院落式布局的基础上允许建筑内部进行非结构性改造,适当优化内部空间、强化传统装饰、保持主体结构、改进功能构件、增强光线与通风等;丰富质感肌理和细节装饰,注重在修缮中融入地方特色元素,避免单一化和呆板设计,可在街区内增设具有文化特色和互动性的细节装饰,提升建筑的文化表现力;合理搭配夜景灯光,增强视觉吸引力,提升夜间体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基于场景理论,从场景五要素入手,依据载体特征、行为感知和舒适物价值的分析路径,运用网络评论数据提取红砖街区场景特征,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获取群体感知评价,梳理历史文化街区场景功能舒适物类型,并对红砖建筑舒适物赋值测算,提出红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解决红砖文化基因传承与延续的困境。研究结果表明:
(1)红砖街区的场景构成要素包括空间环境、功能媒介、多元群体、活动组合和价值吸引,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街区的历史特色和文化认同感。通过场景理论的解析,发现西街在历史、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方面的重要性,为此提出还原载体特征、满足群体活动和突出舒适物价值三方面的保护与更新原则。
(2)红砖街区整体环境场景功能包括文物历史、文化展示和消费体验三方面。它们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而泉州西街的场景整体满意度尚未达到理想水平,文物历史类舒适物因缺乏互动性和内部开放性而评价较低,文化展示类舒适物空间环境满意度较低,消费体验类舒适物多样性不足。因此,提出加强文物历史保护、提升文化展示和优化消费体验三方面的街区保护更新规划措施。
(3)红砖建筑舒适物包括色彩视觉、质感肌理、细节装饰和地域特征四类,涵盖红砖、白石、木材、窗户、阳台、外构筑物、梁上装饰、柱子、砖砌方式、内部空间、主体结构和屋顶12种传统建筑特征。红砖建筑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为红砖建筑价值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建议建立红砖建筑舒适物基因库,编制风貌控制导则和统一商业广告设施。同时,在修缮过程中,强化红砖、坡屋面等历史特色风貌保护,丰富质感肌理和细节装饰,优化色彩管理和夜景灯光搭配,并在不破坏结构的前提下改进内部空间,提升红砖街区的整体风貌和文化价值。

4.2 讨论

基于历史文化街区场景五要素构建的“载体特征—行为感知—舒适物价值”分析路径不仅适用于红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还可拓展应用于一般历史文化街区。在场景视域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保护与更新着重从消费者视角出发,结合群体需求与更新目标,构建富有活力的场景,有效地激发遗产活力与发展潜力。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相对于城市的尺度较小,舒适物类别更为具象化。抽象文化拆解为可被群体感知量化的舒适物是处理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可行性操作方式。构建基于场景评价流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路径,不仅有助于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文化资源和区域风貌,创新文化保护与传承方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还能实现历史空间文化资源的活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研究仅聚焦于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未将其置于整个泉州历史城区中,未来应开展关于红砖街区保护更新的差异性和普适性研究;另一方面,调查群体集中于本地居民、游客和商户,仅从空间舒适物的感知体验进行评价研究,未考虑相关活化机构及企业的空间需求和政府部门等管理要求。未来应扩大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活化机构、企业和政府等,以提出更全面的保护更新建议。此外,未来研究可扩展至闽台地区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建立红砖建筑舒适物系统数据库,进行地域间比较分析和红砖文化历史沿革研究。同时,增加问卷样本量,利用SPSS、State等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深入探讨群体感知与舒适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
王治君. 基于陆路文明与海洋文化双重影响下的闽南“红砖厝”: 红砖之源考. 建筑师, 2008, (1): 86-92.

[WANG Z J. Red brick house in the south of Fuji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and and ocean cultural-textual research on the red brick origin. The Architect, 2008, (1): 86-92.]

[2]
张皓, 姚桂凯. 历史地区城市更新中的话语、理念与制度. 规划师, 2023, 39(7): 56-63.

[ZHANG H, YAO G K. The discourse, concept, and institution in historic area regeneration. Planners, 2023, 39(7): 56-63.]

[3]
CHAHARDOWLI M, SAJADZADEH H, ARAM F, et al. Survey of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ores of cities. Energies, 2020, 13(11): 2708, Doi: 10.3390/en13112708.

[4]
丁圆, 党田, 王伟. 自主营造的城市更新方法研究: 以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装饰, 2024, (7): 81-85.

[DING Y, DANG T, WANG W. Study on autonomous urban renewal methods: Taking the historical block of Baita temple as an example. Zhuangshi, 2024, (7): 81-85.]

[5]
WANG H, ZHAO Y Z, GAO X C, et al. Collaborative decision making for urban regener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Land Use Policy, 2021, 107: 105479,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1.105479.

[6]
董国娟, 荆琦, 冯艳. 基于城市文化传承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景德镇中山北路改造实践为例. 滁州学院学报, 2022, 24(4): 56-61.

[DONG G J, JING Q, FENG Y.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bloc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ultural inheritance: Taking the re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Zhongshan north road in Jingdezhen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 2022, 24(4): 56-61.]

[7]
杨硕. 中小城市老城更新模式及文化与资本再平衡思考: 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建筑设计管理, 2023, 40(7): 75-81, 89.

[YANG S. Renovation mode of old citie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he reflections on the rebalance between culture and capital: A case study of Suqi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Archite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2023, 40(7): 75-81, 89.]

[8]
于婷婷, 郭旭. 基于空间感知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低温建筑技术, 2024, 46(8): 1-7.

[YU T T, GUO X.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historic conservation districst based on spatial perception. Low Temperatu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2024, 46(8): 1-7.]

[9]
张兵华, 潘海鸿, 赵立珍, 等. 空间图式理论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态认知及更新研究: 以福州永阳古城为例. 建筑学报, 2023, (s2): 149-155.

[ZHANG B H, PAN H H, ZHAO L et al. Research on the form cogni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distri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tial schema: A case study of Yongyang ancient city in Fuzhou.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23, (s2): 149-155.]

[10]
毕芳菲, 刘加平, 蔺宝钢. 基于景观视觉吸引的文旅空间建设策略研究: 以关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中国园林, 2023, 39(2): 84-89.

[BI F F, LIU J P, LIN B G.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cultural tourism space based on landscape visual attraction: A case study of Guanzho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3, 39(2): 84-89.]

[11]
李舒涵, 王长松. 京杭运河文化遗产空间的声音景观感知研究: 以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11): 10-15, 21.

[LI S H, WANG C S. The sound landscape percep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space of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A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of Dadou road, Hangzhou.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1, 28(11): 10-15, 21.]

[12]
蒋烨琳, 张虹. 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初探. 中国艺术研究院, 福建省文化厅. 聚落文化保护研究:第三届两岸大学生闽南聚落文化与传统建筑调查夏令营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南京: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 2017.

[JIANG Y L, ZHANG H.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Quanzhou West Street historic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China Academy of Art, Fuji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Research on Settlement Culture Protection: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ross-Straits Summer Camp and Academic Symposium on Minnan Settlement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Nanji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Studies, 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2017.]

[13]
LABRADOR A M, SILBERMAN 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Heritage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4]
陈波, 侯雪言. 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参与: 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实证研究. 湖南社会科学, 2017, (2): 168-174.

[CHEN B, HOU X Y. Public cultural space and cultural particip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ultural scene theory.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2017, (2): 168-174.]

[15]
赵炜, 韩腾飞, 李春玲. 场景理论在成都城市社区更新中的在地应用: 以望平社区为例. 上海城市规划, 2021, (5): 38-43.

[ZHAO W, HAN T F, LI C L. Scene theory and its local application in urban community regeneration of Chengdu: A case study of Wangping community.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21, (5): 38-43.]

[16]
MAO W, HONG S, CHAI T F, et al. Cultural landscape reproduction of typical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n Qingjiangpu based on scene theory. Applied Sciences, 2023, 13(1): 82, Doi: 10.3390/app13010082.

[17]
SILVER D A, CLARK T N. Scenescapes: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18]
CLARK T N. Can Tocqueville Karaoke? Global Contrast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Arts and Development. Bingley: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2014.

[19]
SILVER D, CLARK T N, NAVARRO YANEZ C J. Scenes: Social context in an age of contingency. Social Forces, 2010, 88(5): 2293-2324.

[20]
SILVER D, CLARK T N. The power of scenes: Quantities of amenities and qualities of places. Cultural Studies, 2015, 29(3): 425-449.

[21]
NICHOLS CLARK T. Mahing culture into magic: How can it bring tourists and residen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7, 12(1): 13-25.

[22]
NAVARRO C J, MATEOS C, RODRÍGUEZ M J. Cultural scenes, the creative class and development in Spanish municipalities.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2014, 21(3): 301-317.

[23]
BUIN M, JANG W, CLARK T, et al. "Seoul scenes" and its use for space characterization. Seoul: Seoul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11.

[24]
蔡礼彬, 程晓盈. 情感认知评价视角下文化遗产城市游客遗产责任行为形成机制.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278-1298.

DOI

[CAI L B, CHENG X Y.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eritage responsibility behaviour of tourists in cultural heritag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ffective-cognitive evalu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6): 1278-1298.]

[25]
李昱甫, 耿虹, 倪楚越. 场景视角下传统村落闲置农房活化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以松阳县雅溪口村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852-1866.

DOI

[LI Y F, GENG H, NI C Y. The internal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activating idle rural hous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ene to drive common prosperity: A case study of Yaxikou village, Songyang count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8): 1852-1866.]

[26]
李和平, 靳泓, Terry N.Clark, 等. 场景理论及其在我国历史城镇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学刊, 2022, (3): 102-110.

[LI H P, JIN H, CLARK T,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scene theory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towns in China.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2, (3): 102-110.]

[27]
贺小荣, 徐海超, 任迪川, 等. 场景理论下怀旧消费空间的建构与感知研究: 以“长沙超级文和友”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023, 32(10): 147-160.

DOI

[HE X R, XU H C, REN D C,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nostalgic consumption space based on scene theory: Take "Changsha Super Wenheyou" as an example.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3, 32(10): 147-160.]

DOI

[28]
吴军. 文化舒适物:地方质量如何影响城市发展.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WU J. Cultural Comforts:How does Local Quality Affect Urban Development.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9.]

[29]
吴军. 文化场景营造与城市发展动力培育研究: 基于北京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19, (1): 305-323.

[WU J. Creating cultural scenes and cultivating the driver factor of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ases in Beijing. Commentary on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2019, (1): 305-323.]

[30]
陈波, 林馨雨. 中国城市文化场景的模式与特征分析: 基于31个城市文化舒适物的实证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20, (11): 71-86.

[CHEN B, LIN X Y. The cultural scene patterns of citi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ultural amenities in 31 cities. China Soft Science, 2020, (11): 71-86.]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名单的通知.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111/t20211119_929110.html, 2021-11-05/2024-03-15.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ircular o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national-level list of night culture and tourism consumption gathering areas.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111/t20211119_929110.html, 2021-11-05/2024-03-15.]

[32]
陈波, 赵润. 中国城市非遗传承场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59(4): 78-86.

[CHEN B, ZHAO 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scenes index in China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0, 59(4): 78-86.]

[33]
马凌, 李丽梅, 朱竑. 中国城市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地理学报, 2018, 73(4): 755-770.

DOI

[MA L, LI L M, ZHU 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menities index in China: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26 Chinese major citi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4): 755-770.]

DOI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