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rts Interviews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 MIAO Chang-hong , 1, 2 ,
  • XIA Cheng 3 ,
  • JIN Feng-jun 4 ,
  • MA Li 4 ,
  • ZHANG Wen-zhong 4 ,
  • FU Bo-jie 5
Expand
  • 1.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
  • 2. Laboratory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Carbon Neutrality,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China
  • 3. Institute of Spatial Planning & Regional Econom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P.R.C, Beijing 100038, China
  • 4.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5.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Beijing 100085,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9-25

  Revised date: 2024-12-11

  Online published: 2025-01-20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main hub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key support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an economic, social,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mplex system that is comprehensive, holistic, diverse, and complex, while also having close and distant coupling relationships with external region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re has been a turning point in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basin.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national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solid steps have been tak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N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pening-up and cooperation have reached a higher level. The industrial economy in the basin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innovation, green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The support capacity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en enhance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choring the grand goal of basically achiev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by 2035, it is necessary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n the premise of bett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promote economic-social-environmental co-upgrading with high-qua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coordinate the nexus of people-water-food-energy-carbon-ecology,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hysically bounded Yellow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and explore the modernization path of the great river basin to achiev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ecology, and culture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In order to dri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the basin needs continuously to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sumption upgrading, and high-level opening up. Aiming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ballast stones and important production bases for green energy in the Yellow River Ji-shaped bend, it also need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guarantee bases in the Ji-shaped riverbend. Facing the complex human-water relationship, the Yellow River Basin needs to construct a coupled model of the human-nature system based on human-water relationship and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human-water relationship in the Yellow River including the integ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xus, the systemati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threshold, and the syner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mote coupl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Cite this article

MIAO Chang-hong , XIA Cheng , JIN Feng-jun , MA Li , ZHANG Wen-zhong , FU Bo-jie .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 40(3) : 569 -583 .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1

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历史地理演进的主干枢纽,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熔炉。相对于长江流域多姿多彩的文化和唐宋以来较为发达的经济社会,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征更为突出。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夏商周经秦汉直到北宋,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和文明史上的枢纽地位,从根本上奠定并支撑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本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黄河这条母亲河一直体弱多病,频繁的决口和洪水泛滥给下游地区以及南北两岸的淮河、海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黄河决溢”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宁、天下平”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进入新时代,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流域洪涝风险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黄河文化亟待保护传承弘扬等问题,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1],为古老的黄河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支撑[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以下简称“黄河战略”),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黄河战略实施五年来,全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水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黄河安澜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流域跨界合作、开放发展、协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旅游带建设扎实推进,流域和沿岸地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锚定黄河流域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黄河战略的深入推进需要在总结成绩、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性和创新性。为此,在黄河战略实施5周年之际,《自然资源学报》特组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和推进策略笔谈,以期科学认识和总结黄河战略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并为接续全面推动战略实施提出策略建议。
召集人:苗长虹,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副主任,教授。
核心观点:流域发展是以人水关系为核心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复杂性同时又与外部区域发生近远程耦合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复合系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需要在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会窗口,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升级,统筹协调好人—水—粮—能—碳—生态之间的纽带关系,加快实体性有边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协同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河流域现代化道路。
流域发展是以人水关系为核心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复杂性同时又与外部区域具有近远程耦合关系的人口—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复合系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横跨9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黄河流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的新形势和美丽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需要在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美丽流域建设,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探索协同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河流域现代化道路。
(1)抓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会窗口。黄河流域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和农牧业安全、能源和关键矿产安全的重任,但流域内城市和区域经济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畸重畸轻、高耗高碳、低端粗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及路径依赖特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关键在于从产业主体、产业支撑体系、产业结构等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3],尽快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全面转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面对以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的新形势,必须紧紧抓住新能源革命、数智化革命两大战略机遇,既要充分利用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传统产业转移升级的机会窗口,也不能错过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创新突围和招引承接的机会窗口,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以产业链分工和产业集群培育将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机融合的机会窗口。要根据区域发展基础和培育产业特性资源,充分发挥地方集体能动性(包括创新企业家、地方领导力、制度企业家),来实现向绿色发展路径的转型[4]。对于以农牧业及加工业、能源矿产及重化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和区域,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改造和价值链升级;对于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条件好和财力较为雄厚的城市和区域,要尽快建立“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和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着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突破;对于产业链分工和产业集群发育具有一定基础的城市群地区,要通过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和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的分工深化,在培育建设有世界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产业链群上实现跨越。
(2)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升级。黄河流域人口发展已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多数城市和区域人口总量持续减少的趋势性特征。受优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供给不足的制约,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能力仍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短板,加之人口大量外流、“未富先老”、优质就业岗位稀缺和地方财力限制,造成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在总量、结构和分布上支撑流域内生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同时,受传统体制和制度文化的影响,黄河流域不仅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进程滞后,在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和创新上,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由于经济升级并不必然会带来社会升级和环境升级,甚至在新技术主导的快速经济转型中,经济升级的“脱嵌”还会带来社会降级和环境降级[5],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生态环境破坏、精神文化异化等不良后果。对于历史文化极其厚重的黄河流域来讲,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既要脱胎于传统工业化和生产力,又必须打破历史的路径依赖并实现路径更新和创造,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这亟须在体制机制和制度文化惯习上实现关键性和历史性的突破。以人口、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空间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的集成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互促,是黄河国家战略实施需要加强研究和推进的一个重要议题。
(3)统筹协调好人—水—粮—能—碳—生态之间的纽带关系。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旱涝灾害频发,加之长期以来农牧业和工矿业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美丽流域的建设任务异常艰巨。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气候变化情景下人—水—粮—能—碳—生态之间的纽带关系,在整个流域系统和紧密关联区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河“几”字弯地区、黄河下游滩区和三角洲等关键生态系统单元,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平原、黄河“几”字弯、兰州—西宁等城市群都市圈地区,做好人—水—粮—能—碳—生态等关键要素的协同监测、集成评估和耦合调控,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有序减少和降低碳源,因地制宜增加碳汇,探索建立流域内区域间、流域与周边及远程耦合区域的横向粮食补偿、能源补偿、生态补偿、碳补偿等机制,全面推进黄河美丽流域建设。
(4)加快实体性有边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备受关注,黄河流域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本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弘扬也作出了亮点纷呈的成绩。但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如何突出黄河文化的国家属性和普遍价值,提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社会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尚需要在顶层设计和突破点上做进一步研究。与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如长城、长征甚至大运河相比,黄河文化遗产虽然主要沿着黄河干流两岸分布,也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的性质,但黄河文化本质上不是黄河本体的文化而是黄河流域的文化,其主要地域文化如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等兴起于重要支流及干支流交汇区域,因而是一种巨型复合式线性文化遗产,加之黄河下游河道的多次历史变迁和当今下游河道的悬河属性,仅从黄河今日之干支流、自然流域来界定黄河文化的地域范围,无法真正反映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厚重内涵。黄河文化地理边界的模糊也导致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地理边界上的模糊,进而导致大众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实体地域空间感知的缺失。要借鉴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的经验,加快实体性有边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6],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空间布局的战略指引同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四大功能分区的空间落实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展示点、展示园和展示线路设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一标识。为突出黄河文化的集成性和整体性,要强化大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的引领作用,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及红色、水利、农业、工业、地名等文化遗产的集合优势,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各区段分工有序、协同彰显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历史进程的世界级巨型复合式线性文化遗产廊道,构建以黄河文明为主轴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通过传承弘扬作为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黄河文化,着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要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巨型文化旅游带。
发言人:夏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核心观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传承发展谱写生动篇章,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好地统筹保护和开发、发展和安全、全局和一域、改造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等关系,以发展绿色生产力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新格局,谱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五年来,黄河流域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施行,“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以问题整改推动大保护责任落实,以系统观念引领保护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以战略思维统筹保护与发展关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明显向好,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积聚,基本打破了传统增长模式下生态系统过满超载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局[7],开始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构建并完善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安全防护体系、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等保护治理体系,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迈上新台阶,2022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亩均灌溉用水量分别比2019年下降25.3%、49.5%和15.7%;生态保护展现新面貌,植被综合覆盖度达51.3%,水土流失面积比2019年减少0.87万km2,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拦减入黄泥沙“双增加”,下游地区同流量洪水位下降近3 m;水环境质量实现新跃升,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占比由2011年69.8%提升到2023年91.0%,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2023年黄河干线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支流劣Ⅴ类断面由2011年的36.4%到2023年实现清零。
(2)维护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发挥资源禀赋和科技赋能优势,确保国家粮食、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保障地位更加突出,2023年沿黄9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总产量达24401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1%;能源安全支柱作用更加凸显,占据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的9个、9个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清洁高效大型煤电基地中的6个,2023年贡献了全国79.5%的原煤、31.8%的石油和62.6%的天然气;能源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2023年沿黄9省(自治区、直辖市)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达3666.3亿kW·h和1371.8亿kW·h,分别占全国的45.3%和46.7%。
(3)城乡区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占比稳步提升,2023年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为25.30%,比2019年提高了0.26个百分点;以城市群、都市圈和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西安都市圈、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郑州都市圈获得批复,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平原、兰西城市群功能持续提升,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产业合作更加紧密,2023年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化率比2019年提高了3.22个百分点,达到62.13%。
(4)文化传承发展谱写生动篇章。聚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推进大河文明传承创新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加速培育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推动黄河文化保护立法,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加快仰韶村、二里头、殷墟、汉长安城等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创作了众多聚焦黄河文化核心价值的文艺精品。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化黄河文化旅游带布局建设,完善黄河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推出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成功打造“长安十二时辰”等文旅精品和“沿着黄河遇见海”等区域品牌,文旅产业综合带动效益进一步彰显。
(5)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黄河流域开放新格局,建立了由青岛海关牵头的“11+1”关际一体协同机制,以“共商、共建、共享”协作机制推动黄河流域陆海联动高质量发展,超过80%的青岛港货物吞吐量来自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欧班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通行中欧班列8295列,占全国的48.8%,中欧班列(长安号)和中欧班列(中豫号)分别开行5351列和3269列,同比均大幅增长。银西高铁、中兰高铁、郑济高铁等跨省重大基础设施建成通车。
(6)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持续加力达成规划纲要第一阶段2030年目标的关键时期。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好地统筹保护和开发、发展和安全、全局和一域、改造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等关系,以发展绿色生产力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新格局,谱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要以水资源调蓄节增为牵引,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安全“四水”共治。统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元保供高效利用,打造能源安全“定海神针”。提升农畜产品生产及加工能力,端牢端好“中国饭碗”。增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打造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基地。强化中心城市联动带动,高水平建设“西郑济青”经济主轴。打造沿黄陆海大通道,大力提升黄河流域开放合作能级。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持续强化水—粮—能—碳—城—乡—产—绿—文各系统之间的规划衔接和政策协调,构建全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能源转型、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群/都市圈及城乡、产业协同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调控新模式。
发言人:金凤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马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核心观点: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低质量的经济韧性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并存。黄河战略实施以来,流域产业经济在创新、绿色、协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所增强,产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大幅度改善。需要在绿色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差异化发展等原则指导下深化谋篇布局,持续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拉动、高水平开放等策略,全面推动流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黄河流域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屏障,产业倚能倚重特点突出[8],有超过1/2的城市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9],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并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低质量的经济韧性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10]。黄河战略实施以来,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任重道远,需要久久为功,保持战略定力。
(1)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所增强。黄河流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产业转型动力不足。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2022年,流域8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四川,后同)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相较2019年增加62.54%,在全国占比从14.10%增长到17.09%;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3448.44亿元,全国占比达17.81%,也较2019年有所增长;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的比例分别达13.98%、11.93%,相较于2019年分别提升了2.71个百分点、3.62个百分点;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7899.98亿元,是2019年的2.5倍,全国占比也从14.12%增加到16.5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百强榜中,黄河流域共有21个城市上榜,西安、青岛、济南、郑州分别位列第8位、13位、15位、23位,技术创新驱动下流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占比也有显著增长。
(2)产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2022年黄河流域第二产业占比为43.75%,相较2019年增加了2.03个百分点。以煤炭、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等为主的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占比从48.83%增加至52.18%,特别是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的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占比仍在75%以上,且受近年来能源价格利好影响,煤炭部门的产值占比还呈现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宁夏和青海的工业结构有所优化,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占比下降显著。此外,装备制造业规模与层次有所提高。除山西外,黄河流域其余7省(自治区、直辖市)装备制造业在工业营收中的占比均有所提高,尤其是青海、宁夏分别提高14.63个百分点、5.03个百分点。产业向城市群的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2022年城市群经济总量在整个流域的占比已经达到89.60%。
(3)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效率大幅度改善。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节水经验模式。2019—2022年,万元GDP用水量已降至40.25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用水结构稳中向优,工农业用水占比已从77.71%降低至75.06%。能源低碳转型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力度不断加大,2019—2022年,绿色电力发电量占比由18.67%增长至23.15%,年均增幅达到7.44%,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79 kW·h,全国占比增加至31.61%,已经成为支撑全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基地。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工业固废等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升。沿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对黄河干流及部分支流(段)的固体废物倾倒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环境风险大大降低。
(4)全面推动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升级。相较于东部沿海省份,黄河流域产业发展依然存在新产品、新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不强,高效集约的产业链和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等问题[8,9]。要推进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在遵循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差异化发展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拉动、高水平开放等策略,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动能,扎实推进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升级。
以空间优化和区域协调推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各地区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依托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发挥兰西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产业集群、开发区为载体,促进要素空间集聚和经济集约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作与联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紧密的产业合作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面向新旧动能转换、碳达峰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中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等创新链中后端环节,布局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牧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全国重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尤其是资源密集型行业龙头企业做好创新示范和技术共享,以企业产业链延伸带动城市产业链延伸,形成“链长+链主”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本土产业链建设,为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以消费升级驱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以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优化提升智能家居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智能网联汽车等信息消费产品供给。推动物联网、大数据、5G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消费、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等新业态。鼓励引导绿色消费,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先进绿色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快绿色制造发展。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产业质量和技术升级。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门户和合作平台能级,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通过集群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业态创新等方式,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发言人:张文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核心观点:黄河“几”字弯地区是世界级能源资源富集区,其资源能源储量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绿色能源生产基地。要全面有序推进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建设,推进能源生产、供给、运输一体化,优化煤炭绿色开采,提升油气勘探技术,建设风光新能源特区,确保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出战略性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安全保障。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大环境下,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可控,事关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发展。黄河“几”字弯地区是世界级能源资源富集区,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集聚区,推进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建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1]
(1)黄河“几”字弯地区资源能源储量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几”字弯地区是世界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矿等综合能源富集区。其煤炭储量占全国近70%,神府—东胜煤田作为中国已探明的最大煤田,预测储量6690亿t,探明储量2300亿t,超过了全球最大的美国阿巴拉契亚煤田。长庆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占全国1/3。稀土储量约占全国90%,钠盐保有储量约占全国70%。该地区已发现多个大型铀矿,具有形成世界级大型铀矿床的地质基础,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富集区。
2023年,中国进口原油5.63亿t,进口天然气接近1.20亿t。原油对外依赖度超过了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5%。尽管中国原煤产量达46.60亿t,但2023年仍有4.74亿t的煤炭进口量,是全球第一大进口国。在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发展格局下,加大黄河“几”字弯地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勘探和开发,无疑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2)黄河“几”字弯地区能源基地的稳定生产供给事关人民生活保障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几”字弯地区是中国能源最大生产地,2023年鄂尔多斯和榆林两个城市煤炭产量分别为8.10亿t和6.06亿t,合计达到14.16亿t,占比超过全国煤炭产量的30%,且70%的煤炭外送供给京津冀和山东等全国各地。2023年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油气产量达到6600万t,连续4年实现6000万t以上稳产,连续11年保持国内油气生产领先地位。该地区煤炭和油气的稳定生产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尤其是在供暖季,是稳定的天然气和煤炭供给的主产区,也是电力保障,尤其是外送电力的重点地区。该地区也是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保障基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天然盐碱等资源富集且组合良好,具有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的优势,是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集聚区,国家确定的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项目除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其他均布局在黄河“几”字弯地区,煤制油和煤/甲醇制烯烃两大煤化工产业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煤制油产能接近700万t,占全国总产能近70%;煤/甲醇制烯烃现有和在建产能合计超过1000万t,在全国的占比将超过60%,是煤制油和烯烃技术和产业化的战略支撑基地。
(3)黄河“几”字弯地区新能源资源丰富,是中国绿色能源重要生产基地。黄河“几”字弯地区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的“富集区”,属一类风能资源区和二类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3000小时以上,具备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的资源、土地等优势。其中,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腾格里沙漠等可开发新能源土地资源丰富,还有大量的采煤沉陷区、复垦区和矿区排土场,也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优越条件,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储备地。其中,鄂尔多斯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总计9700万kW,其中可开发的风电装机达到3400万kW,可开发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6300万kW。因此,“几”字弯地区要在协调好生态与新能源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煤矿复垦区、沙地和沙漠等土地资源,发展大型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站,建设亿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4)建设“几”字弯地区资源能源保障基地需要坚持有序开发、多能互补的政策导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有序开发、多能互补,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基地。
加快建设区域一体化能源生产、供给和运输保障体系。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的角度,统筹发展与安全、规划与建设、生产与运输等环节,推进区域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区域资源能源外送通道,着力解决与区域外送通道衔接问题,推动重大电力、管道、铁路等外送基础设施的共用共享,形成统一的能源输送网络和储存设施。
推进煤炭资源绿色化开采和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严格控制煤炭勘探、开采的准入机制,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合理调控区域煤炭开采总量,提高资源能源的回采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并推进由外送煤炭转为外送电力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实现煤炭资源的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区域内新建、扩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已建矿山加大改造升级力度,达到绿色矿山要求水平[12]
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技术水平,建设中国石油天然气的主产区。“几”字弯油气资源分布面积广,资源潜力和储量大,未来要把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作为能源基地发展的重点,通过加大对致密气、深层及盆地周边等复杂区的勘探和技术突破,提升探明油气资源储量和产量,力争在2030年油气生产超过8000万t当量。
发挥风光资源,建设新能源基地。进一步发挥“几”字弯的风能和光能资源优势,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减少电力生产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推动区域能源生产绿色化、低碳化。积极推广风光电气储区域一体化技术,通过风光互补、火电灵活性改造以及天然气调峰电厂设施的建设,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保障区域能源输出的稳定性[13]
发言人: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核心观点:水是文明之源、生态之基、生存之本。面向黄河流域复杂的人水关系,揭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的稳态阶段,量化人—水关系结构性变化的用水效应,明确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及其分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构建以人水关系为纽带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模型,从纽带关系理解整体性,从临界阈值角度理解系统性,从远程耦合角度理解协同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础研究需要持续强化的重要议题,是保障全流域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水生态安全,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四水四定”)原则的重要科技保障。
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接近80%,位居中国十大一级流域的首位。黄河上游高寒生态系统退化、中游水土流失威胁依然严峻、下游生态流量偏低带来了多重生态环境胁迫和社会经济发展阻碍。如何深入理解黄河流域人水关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从而科学应对和解决水资源保障压力、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发展滞后等综合性问题,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研究的重大挑战[14]
最近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的水治理演变过程可被划分为集中供水时期(1965—1978年)、治理转变时期(1979—2001年)以及适应增强时期(2002年以来),水资源供给趋近极限是触发转变的关键;1998年的流域统一调度制度则通过强化节水与取水许可管理,有效抑制了流域用水快速增长,缓解了用水矛盾,改善了河流生态系统功能;近20年黄河流域在降雨增加的背景下地表水和土壤水有所增加,但灌溉面积扩张和居民人均用水提高导致人类需水增加,致使黄河流域陆地水资源总量下降[15]。尝试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模型[16],设计包括人口、经济、能源、粮食、水需求、水供应、土地、沙、碳和气候十大模块,突出了以水为中心的人地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推动区域尺度人地耦合模型与模拟的发展与应用实践。
黄河流域是中国人地矛盾最为突出和复杂的区域之一,系统理解黄河流域人水关系,需要从纽带关系的角度理解整体性,从临界阈值的角度理解系统性,从远程耦合的角度理解协同性,要努力探索远程耦合下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稳步调整优化“八七分水方案”的水资源利用新模式,持续加强以人水关系为核心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基础研究,阐明人—水主要互馈过程并量化正负反馈循环,揭示上中下游流域水—粮食—能源—生态系统纽带关联机制,不断深化流域尺度人地系统耦合模型的开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优化方案与调控对策。
(1)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和能源开发对水资源依赖程度高,水—粮食—能源—生态系统纽带关系是整体认知黄河流域人水相互作用的重要抓手,其中水是关联其他对象的核心节点。以往研究从生态角度或社会角度能够分析上述四要素的两两关联机理,但并不能深入诠释流域人水系统中水、粮食、能源、生态系统多个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从而难以提出在保障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用水安全基础上维护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构建模型是定量化理解水—粮食—能源—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大多数模型未能有效解决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问题,各类模型在时空尺度上难以衔接。这一障碍导致了无法准确模拟各行政单元分别开展的流域治理手段,在加强某一子系统在某一段子流域趋于安全的同时,是否会致使另一子系统在另一段子流域趋于不安全。因此,需要进一步在数据上破除行政区边界约束,揭示黄河流域水—粮食—能源—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形成机制,以水为主线加强研发区域尺度人地耦合模型。
(2)流域人水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动态格局、非线性变化、要素叠加驱动等复杂性影响了对黄河流域人水系统动态过程的认识,人水系统时空演化的临界阈值是预测黄河流域未来风险的关键指标。具有较高临界阈值的系统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系统韧性,可以更有效地消纳干扰或在相对短时间内回到稳定状态。但是,以往研究对黄河流域人水系统中社会—水文—生态要素的弹性特征及其临界阈值缺乏定量表达,从而难以预测黄河流域人水系统会在何时、何地遇到足以使系统崩溃的重大风险。例如,2021年7月20日的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背后对应的是由全球变暖与城市化相叠加形成的暴雨洪涝风险,但由于缺乏对该风险临界阈值的测度和预警,导致了城市人水关系失调、局部防灾救灾失措。随着未来极端天气发生频次的增加和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进一步增大,如何准确识别并有效提升黄河流域人水系统演化的临界阈值是保障黄河流域长治久安的重要科学问题。有待基于系统韧性视角,依托长时序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文、生态、社会数据,科学揭示黄河流域人水系统在面临水旱灾害等极端事件下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形成机制,为系统临界阈值的识别和归因提供定量化依据。
(3)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重要粮食基地和能源基地,其人水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更广泛的地理空间存在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即远程耦合。如果将黄河流域的研究局限于以分水岭为界线的物理边界,或是以沿黄9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界以地市和县区为单元的行政边界,则片面化地对待了黄河流域人水关系。例如,假设河南、山东等省份不能肩负起国家粮食基地的重大责任,很可能将为内蒙古、新疆等相对更加干旱的省(自治区)传导耕地开垦与粮食增产压力,以至于在更大的地理空间中影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人水关系。但是,现有流域尺度模型一般着重于刻画上下游子流域之间的要素协同关系,较少考虑流域外的社会经济需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外部效应亟待加强研究。科学揭示黄河流域人水系统的远程耦合机理与流域内外协同的自然资源调控机制,探索远程耦合下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的水资源利用新模式,将不仅为黄河流域,也为推动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召集人总结: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历史演进的主干枢纽,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支撑。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五年来,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谱写出彩篇章,总体上迈入了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但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的诸多难题[14,17],在流域人类活动空间协同与高水平治理上强化理论创新,加强全域尺度流域资源配置与污染整治的系统性工程建设[18],也需要面对一些新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带来的洪涝干旱和生态退化风险加大、“双碳”目标和创新驱动发展条件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人口新常态下人口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下能源转型与基地建设、远程耦合下水资源保障与“四水四定”等。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紧紧抓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会窗口,全面推动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升级,全面有序推进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建设,着力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升级,加快实体性有边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协调好全流域人—水—粮—能—碳—生态之间的纽带关系,研发构建以人水关系为纽带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模型,从纽带关系理解整体性,从临界阈值角度理解系统性,从远程耦合角度理解协同性,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着力破解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牛鼻子”“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和实践难题。
参加笔谈的各位专家立足各自研究领域和专长,主要从黄河国家战略五年来的实践成效和下一步推进策略,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实施好黄河国家战略,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特别关注以下关键问题:
(1)强化以人水关系为核心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演化机理与耦合调控模型的科技支撑。在世界大江大河中,黄河流域的特殊性在于要在水资源刚性约束、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地上悬河形势严峻、人口总量规模巨大、地理环境条件差异突出的条件下协同实现保障国家(而不仅仅限于流域自身)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就需要加强以人水关系为核心、以人—水—粮—能—碳—生态为纽带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演化机理与耦合调控模型的协同攻关,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加剧、新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构建的时代背景下,要合理划定黄河流域战略实施的地理边界,通过定量模型科学预估气候变化与南水北调不同情景下水资源和水安全的边界条件,理清人—水—粮—能—碳—生态纽带关系的动态演进机理和临界阈值,研制流域“八七分水方案”和“四水四定”优化调控模型,从纽带关系的角度理解整体性,从临界阈值的角度理解系统性,从远程耦合的角度理解协同性,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构建以幸福河为目标的黄河流域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协同推进模式。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全面实施黄河国家战略必须努力完成的奋斗目标。黄河流域作为横跨9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域巨系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理环境差异巨大而又高度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决定了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整个流域尺度上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要聚焦幸福河这一奋斗目标,着力构建黄河流域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协同推进模式。要在强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重点的基础上,强化流域巨系统的人口和社会维度,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福祉和共同富裕为落脚点,科学研判人口新常态下人口和就业变化的新形势,着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劳动者就业容量、就业质量并保障和改善其基本权利,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协同升级。要高度警惕并努力防止现代化的陷阱:伴随着经济升级和环境升级而出现的人口衰退和社会降级。同时,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巨系统中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中华文明的典型标识,是民族自信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动力,也是重要的发展资源和具有独特性的生产要素。要建好用好实体化有边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以全流域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地协同推进和协调发展,落实“全面推动”和“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更高要求。
(3)探索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为核心的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黄河长期以来一直“体弱多病”,流域巨系统所积累的历史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要扭转中国南北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着力解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这一最大的短板和民生发展不足这一最大的弱项,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机会窗口。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持续优化完善营商环境,以自贸试验区、自创区、开发区、新老城区、产业集群、平台经济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等作为核心载体,通过外引外联、内生内聚,吸引集聚新质生产要素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优化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和“双一流”高校及学科的区域布局,在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黄河中下游(郑州—济南—青岛)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创中心、黄河上游(兰州—西宁)及黄河“几”字弯国家区域性科创中心,培育建设青岛—济南—郑州—洛阳—西安黄河流域科创走廊;要抓住能源革命的战略机遇,科学规划“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加快推进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规划建设;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载体,提高政策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耦合协同水平,着力提升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效的集聚经济和学习场域。
[1]
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求是, 2019, (20): 4-11.

[XI J P. Speech at symposium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Qiushi, 2019, (20): 4-11.]

[2]
苗长虹, 艾少伟, 赵建吉, 等. 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MIAO C H, AI S W, ZHAO J J, et al. Yellow Rive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port:Research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21.]

[3]
贺灿飞, 盛涵天, 李志斌. 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5): 40-46, 2.

[HE C F, SHENG H T, LI Z B. Promoting reg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y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24, (5): 40-46, 2.]

[4]
余振. 结构、机会与能动性: 后发区域绿色路径发展. 地理研究, 2024, 43(1): 1-16.

DOI

[YU Z. Structure, opportunity, and agency: Green path development in latecomer region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4, 43(1): 1-16.]

[5]
KRISHNAN A, DE MARCHI V, PONTE S. Environmental upgrading and down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conomic Geography, 2023, 99(1): 25-50.

[6]
苗长虹. 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从自然保护中学到什么: 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例. 探索与争鸣, 2022, (6): 21-23.

[MIAO C H. What ca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earn from nature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2022, (6): 21-23.]

[7]
杨开忠, 董亚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 基于“要素—空间—时间”三维分析框架. 水利学报, 2020, 51(9): 1038-1047.

[YANG K Z, DONG Y N. Research on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ellow River Basin: Analysis based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element-space-time".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20, 51(9): 1038-1047.]

[8]
邓祥征, 杨开忠, 单菁菁, 等. 黄河流域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273-289.

DOI

[DENG X Z, YANG K Z, SHAN J J, et al.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1, 36(2): 273-289.]

[9]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等. 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科学问题与研究展望. 中国科学基金, 2021, 35(4): 537-543.

[JIN F J, MA L, XU D, et al. Scientific issues and research prospects of industries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021, 35(4): 537-543.]

[10]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资源科学, 2020, 42(1): 127-136.

DOI

[JIN F J, MA L, XU D.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optimized path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Resources Science, 2020, 42(1): 127-136.]

DOI

[11]
张文忠, 余建辉, 王岱, 等. 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ZHANG W Z, YU J H, WANG D, et al.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12]
张文忠, 余建辉.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演变与效果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 22-38.

DOI

[ZHANG W Z, YU J H. Policy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1): 22-38.]

[13]
WANG Y J, WANG R, TANAKA K, et al. Accelera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wards photovoltaic and wind in China. Nature, 2023, 619(7971): 761-767.

[14]
傅伯杰, 王帅, 沈彦俊, 等. 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 中国科学基金, 2021, 35(4): 504-509.

[FU B J, WANG S, SHEN Y J, et al. Mechanisms of human-natural system coup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021, 35(4): 504-509.]

[15]
SONG S, WANG S, WU X T, et al. Identifying regime transitions for water governanc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23, 59(12): e2022wr033819, Doi: 10.1029/2022WR033819.

[16]
LI Y, SANG S, MOTE S F, et 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modeling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3, 10(7): 2095-5138.

[1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综合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战略体系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2022, 24(1): 93-103.

DOI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group for Research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oordinated strateg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Strategic Study of CAE, 2022, 24(1): 93-103.]

DOI

[18]
罗静, 夏军, 郝芳华, 等. 中国流域人类活动空间协同与高水平治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1): 2505-2524.

DOI

[LUO J, XIA J, HAO F H, et al.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on coordination and high-quality governance of human activity space in river basins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11): 2505-2524.]

DOI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