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 with Expert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 WANG Jin-wei , 1, 2 ,
  • LU Lin 3 ,
  • WANG Zhao-feng 4 ,
  • WEI Min 5 ,
  • SONG Rui 6 ,
  • YANG Yong 7 ,
  • BAI Kai 8 ,
  • LIN Ming-shui 9, 10 ,
  • YU Hu 2 ,
  • ZHU He 2
Expand
  • 1. School of Tourism Scienc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Anhui, China
  • 4. College of Touris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 5.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
  • 6. National Academy of Economic Strate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6, China
  • 7.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 8.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 9. College of Culture Tourism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 10. Higher Educ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Smart Tourism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17,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4-15

  Revised date: 2024-06-01

  Online published: 2024-07-10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the core driver for building a modern tourism sector and als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ong tourism nation.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strategic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several experts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igital economy, tourism management and geography were interviewed. The interviews were based on the logic of "problem orientation-innovative thinking-path mechanism",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re meanings, drivers, and innovations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re were three main conclusions from this research. The first was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roug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rapid and 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growth quality of tourism. They also produce new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 and forms of business, constantly generating momentum to drive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improvements. Especially in rural tourism, the rol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t promotes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production network, enhances cooperation among rural tourism stakeholders, helps rural tourism participants evolve new production initiatives, and ultimately reinvigorates rural areas with increased prosperity. However, given globalization and rapid digitalization, innovation in tourism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In particular, the lack of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oftware and hardware, risks of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resistance to change and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tourism, and the "growing pains" brought by the transformation to new technologies deserve attenti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future tourism must focu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nd and prepare a quality tourism workforce, optimize and more closely integrate products and services with human talent,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ourism. Second, the process of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must encompas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o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Innova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is the core driver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this tourism development have several specific featur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ourism sector and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actor integration and supply-demand matching are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ther critical ingredients are digitization, gree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ust be the core goal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rd,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strategy is crucial to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receiving widespread emphasis since their inception and have become a core issue highly valued by the tourism sector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moder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key production factor in tourism. Additionall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 is dynamically advancing, growth is strengthening, and the ability of tourism to serv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cultural strategies is becoming more noticeable.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at high-quality tourism development is still faced with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weak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adequate circulation of factor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human talent for tourism. To further enhance the beneficial impac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stimula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and operations in tourism, optimizing the creative allocation of tourism production factors,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tourism sector,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ourism talent. These three recommendations will not only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als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support for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tourism nation in the world.

Cite this article

WANG Jin-wei , LU Lin , WANG Zhao-feng , WEI Min , SONG Rui , YANG Yong , BAI Kai , LIN Ming-shui , YU Hu , ZHU He .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 39(7) : 1643 -1663 .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9

专题主持人
王金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乡村地理等。
访谈主题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并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3]。不难看出,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产业。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持续深入,新质生产力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不断推动旅游业内部发生颠覆性的深刻变革。甚至在相关产业部门还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力质态——旅游新质生产力。所谓“旅游新质生产力”,是指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改革旅游体制机制,促进旅游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旅游产业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持续跃升,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方面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潜力。具体表现为:(1)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智慧高效的旅游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产业融合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旅游业生产效率和增长质量;(2)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催生出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并使旅游业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应用场景和研创基地,不断释放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3)新质生产力通过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引入新兴数字科技,加速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推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创新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完善现代旅游业治理体系。总之,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支撑。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遵循,也是推进中国特色旅游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对于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等还缺乏清晰认识,其中的逻辑规律和科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我们特邀请来自区域经济、数字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地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逻辑、科学问题以及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对话,以期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理解,并为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旅游强国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主持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请您谈谈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开拓旅游新质生产力,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访谈嘉宾:
陆林,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
基于传统的视角,旅游业长期被看作是一种资源依赖型产业;但基于创新的视角,旅游业不仅是资源型产业,更是创新型产业,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形势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战略机遇。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扩大旅游消费需求。新质生产力核心标志在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会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时间等方面影响旅游消费需求。首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可以降低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的成本和价格,提升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水平。其次,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可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个人可支配的、连续性的闲暇时间,为旅游消费需求提升创造前提条件。最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可以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稳定预期收入,增加旅游者旅游消费意愿和规模。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中国旅游市场存在消费群体多样、产品类型丰富、消费质量提升等特征,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对旅游业供给侧提出较高要求。老年人、学生等逐渐成为旅游市场中新的细分群体,城市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保护地旅游和遗产地旅游等旅游产品类型层出不穷,以休闲度假为代表的高质量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可以加快形成旅游创新体系,推动业界关注开发利基市场,引领旅游资源属性与范畴变迁[4],从而创造旅游新资源、新业态、新市场、新模式、新场景等,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外,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背景下旅游业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极具复杂性。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关联性较强,其发展涉及多地理尺度的多种异质要素和多元能动主体的相互作用。同时,新质生产力形成是社会生产关系一系列复杂而深刻变革的结果[5]。因此,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的转型过程,该过程不仅是某些相关要素的创新与局部优化,更是整个系统的创新。另一方面,培育和壮大旅游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由传统生产力所形成的旅游业传统发展路径因具有高度的社会嵌入性而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更倾向于保持原有发展路径的动态稳定性,对旅游新质生产力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同时,旅游新质生产力在其发展初期,可能因尚未发展成熟而在社会日常生活、行为模式和组织中的接受度较低,存在一定的“新奇劣势”。因此培育和壮大旅游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多元异质要素互动、斗争和协商的长期社会建构过程。
总体而言,旅游新质生产力在旅游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机遇大于挑战。开拓旅游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同时也是最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新质劳动者。因此,必须改革旅游教育,特别是旅游高等教育,培养大批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这一能动主体的能动性,为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充足动力。能动主体具有独立自主选择行为和创造性能力,通过发挥个体或集体能动性可以将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资源,如技术、知识、规则、制度等,整合并嵌入到旅游业发展中,有意识地形成与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因此,应该关注权力主体、资本主体和社会主体等与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能动主体,发挥权力主体在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发挥资本主体在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驱动作用,推动旅游利基创新;发挥社会主体在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塑造作用,为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需求环境和监督环境。
(2)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还应该关注以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代表的物质基础,这是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结构因素。具体而言,应关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等实体形态的生产工具以及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非实体形态的数字生产工具在旅游业中的开发和应用,重视其作为新质劳动资料在开发和设计旅游新场景、创造游客沉浸式体验、旅游资源创新性呈现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应当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对象的潜力,并关注形态和种类不断拓展的新质劳动对象,拓展旅游资源类型和旅游产品形式,在对已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拓展旅游资源的边界。
(3)外部环境因素具有地理扩散性,许多促进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性外部环境可能并非与本地直接相关,亦非与旅游业发展直接相关,因此应关注外部环境因素变化为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带来的机会窗口。关注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以及不同产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关注全球—地方互动背景下全球要素与地方要素耦合为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创造的新质要素,关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冲击背景下掀起的“海啸性旅游流”带来的发展机会,抓住技术机会窗口、市场机会窗口、政策机会窗口等,为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外部机会。
主持人:
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保障。请问如何优化旅游业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访谈嘉宾:
王兆峰,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旅游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国家文化公园等。
旅游业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和创意经济,其高质量发展过程既是新质生产力累积、形成和发展的演化过程,也是诸多系统和要素协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当前,旅游创新软硬环境缺乏系统化建设,如新质生产力引领旅游业转型的基础不扎实、方向不明确、手段不完善,数字旅游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不足,旅游营商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与相关支撑性政策偏少等问题突出。旅游业正迈向关键性创新重塑期,需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完善产业生态、营商环境、制度政策和创新氛围等软硬环境,构建适配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土壤”和“气候”,重构中国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深化数旅融合,优化旅游产业的生态环境。改造传统旅游产业、培育旅游新兴产业、布局旅游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三面”。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产业,摆脱传统的、线性的旅游增长路径,大力推广数智化新型生产工具,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智能化水平,形成可供推广的旅游数字化解决方案。培育壮大旅游新兴产业,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数字文旅体验区、夜间文旅消费示范区等新场景,积极培育智慧旅游、数字博物馆、元宇宙旅游等新业态,开拓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赛道。布局建设旅游未来产业,前瞻预测旅游新质生产力演化态势和方向,打造面向未来、服务大众、引领变革的全新旅游形态。
(2)优化要素供给,完善旅游行业的营商环境。以良好的旅游营商环境释放新质生产力,亟需发挥科技、教育、人才、资金的支柱作用。强化现代化旅游产业科技支撑,围绕旅游新质生产力源头供给、应用转化、配套服务等环节,推进具有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和应用导向的科学研究,加快旅游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旅游行业韧性[6]。加强数字旅游教育投入强度,支持研究型大学设置数字旅游交叉型专业和课程,推动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破解数字旅游供需脱节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数字旅游人才引进、培养、流动、使用等环节,打造覆盖研发、服务、运营和管理的数字化文旅人才梯队。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设立支持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基金,激励旅游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增设数字文旅领域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渠道。
(3)创新体制机制,规范旅游创新的制度环境。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7]。新质生产力激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协同提升,要大力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数字旅游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旅游新质生产力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创新协同推进机制,实现各类优质数字生产要素在旅游领域的创新性配置。制定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强化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融合、中央与地方的政策衔接,放松对旅游领域耦合创新管制,完善数字旅游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配套政策、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
(4)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首先,有必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旅游领域创新主体,维护公平竞争、权益保护、交易安全、交易有秩的市场秩序,才能推动旅游创新成果的转化。其次,要依法有效保护旅游市场主体产权,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落实旅游创新创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旅游知识产权意识,提高旅游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提升市场主体财产财富安全感,增强旅游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动力。再次,要加大力度强化市场监管整体效能,依法保护旅游境外电商投资权益,吸收世界范围旅游创新技术和模式,构建面向国际化旅游创新网络。最后,构建开放包容审慎高效的旅游数字化治理体系,破解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防范化解旅游脆弱性风险,整体提升旅游数字化治理和协同化治理效能。
(5)培育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旅游产业创新的人文环境和必备条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开放多元、共生包容、和谐稳定的创新氛围,为旅游领域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优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法律规范,探索旅游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成熟范例、规则、制度、标准、模式、经验,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推动旅游创新的生动局面;构建包容性创新模式,建立容错纠错和兜底机制,鼓励旅游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气氛,为数字旅游领域创新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请问旅游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发力点和着力点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科技如何具体应用于旅游业,并形成了哪些主要业态,从而显著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
访谈嘉宾:
魏敏,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福建省旅游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以及旅游产业经济。
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而旅游业作为关联性和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其全要素生产率既受到其他产业的影响,也会对相关产业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分析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发力点的基础上,探讨新质生产力助力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实践路径。
(1)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发力点
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可以从“数字化—供给端”“体验化—需求端”以及“融合化—供求协同”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数字化。数字化主要对旅游业供给端发力,通过让文化和旅游资源“活”起来,让其从“物化”走向“活化”而有效面对需求者。数字技术的持续变革将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进而构建全新的旅游业生产形式和消费方式。数字技术对旅游业的产业结构、组织方式、产品体系、消费方式以及价值共创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推动了旅游资源的活化利用,加速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掀起了旅游产品创意的传播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旅游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二是体验化。体验化主要对旅游业需求端发力,通过科技赋能确保旅游者体验服务的数智化转型,进而实现从传统线下服务向智能化线上服务及其延伸拓展转变,如AR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并且,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已经从传统观光向休闲和体验转变,释放出对沉浸式旅游体验的巨大需求。沉浸式体验的需求赋予了旅游业创新方面的无限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场景技术革新、体验模式创新以及业态创新的独特机遇。此外,随着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有效提高旅游产品的内涵与质量,通过科技赋能给旅游者提供沉浸式体验,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地方独特魅力以及旅游者与当地文化的共情体验。
三是融合化。融合化则从供求协同的角度,推动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环境)等因素的有机融合。旅游者借助智能设备实现旅游产品的消费,进而带动旅游产品的高效生产,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形成产消一体化平台。从供给侧看,旅游业人才要素的技术含量是重要的推动力,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才可以将文化和资本等要素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融合,借助于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增强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需求侧看,则需要强化旅游产品的消费身份认同效应,通过科技赋能影响旅游者决策与消费,进而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新质生产力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科技创新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如海南省利用大数据构建旅游监管服务平台,促进海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酒店配备有智能机器人提供引导接待、语音交互服务,增加了顾客的智能体验感。但不容忽视的是,新质生产力助推旅游科技创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发展规律。尤其需要强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为推动生产力的持续跃迁和旅游发展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一方面,基于体制机制视角,建立完善旅游创新发展的保障制度,鼓励旅游相关技术研发,着力推进文旅创新关键性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旅游产业内部生产力的跃迁发展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同时,出台专门政策,支持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和共享技术,推动旅游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组合,提升旅游科技创新的协同联动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基于消费市场方面,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科技创新领域,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拓展旅游产业链供应链,培育旅游业发展新赛道。尤其注重元宇宙、VR/AR、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旅游产品中的运用,打造体验性、沉浸感强的新产品,提高旅游市场份额。同时,注重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培育,积极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不可或缺的市场环境。
主持人:
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供需双方的动态平衡。请问发展新质生产力会导致旅游业供需双方产生哪些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旅游业供需双方的动态平衡?
访谈嘉宾: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休闲研究。
伴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持续发展,社会经济中的生产关系不断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孕育并形成了新的生产力质态,即新质生产力。目前,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旅游业的构成要素和产业形态。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从供需两端及供需互动的角度,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内部的变革,优化旅游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8]
从需求端看,新质生产力对旅游业的影响体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1)就其直接效应而言,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这不仅表现为消费群体的增加和消费规模的扩大,而且体现为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内容和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数字技术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拓宽消费渠道、创新消费模式、提供更加高质量、便利化的消费体验等方式,不断激发出新的旅游消费需求。(2)就其间接效应而言,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够拥有更多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意愿更加普遍,旅游需求更加多元和旺盛,旅游消费能力得以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反过来激发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和新质生产力的跃迁。
从供给端看,新质生产力对旅游业的影响体现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1)在微观层面,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各企业之间有效流动,进而大幅降低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2)在中观层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有效推动构建以关键要素为核心的社会生产网络,并实现旅游产业协作的网络化水平。(3)在宏观层面,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有效提升区域间协作效率。同时,政府部门的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也得以提升。
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内部市场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而且还能促进供需双方的平衡。旅游产业在传统发展阶段,往往由于生产资料过于集中化、旅游信息不对称、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供给和需求双方难以实现协调、平衡。但是以数字化、高质量等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能够及时、有效打破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不平衡,并有效推动各要素的高效组合,进而实现新的高质量融合。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要实现旅游业供需双方的动态平衡,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要跟踪和回应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新兴业态,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形成与需求匹配的旅游产业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2)加快旅游服务数字化战略。要尽快研究、制定并实施旅游业数字化战略,提升数字科技的应用水平,全面促进旅游生产、流通、消费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进而提升旅游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3)完善旅游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快完善旅游产业领域创新体制改革制度,加强政府对旅游创新的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旅游创新发展的技术标准。(4)建立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新质生产力与旅游高质量发展涉及政府、企业、居民、游客等多元主体。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涉及上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框架,完善各主体间的利益诉求机制,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体系[8]
主持人:
新质生产力具备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时代特征。请问旅游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和绿色化方面都做出了哪些积极探索,发展成效如何,需要做出哪些改进?
访谈嘉宾:
杨勇,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等。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下生产力呈现出的新质态,具有新时代、新技术所赋予的数字化和绿色化等新特征。就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数字化激发了旅游产业形态、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绿色化促使全社会形成生态友好的旅游发展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上述生产力的维度上,旅游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已做出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旅游业劳动者的数字技能、采用数字化劳动资料及创新劳动对象的服务模式,有效促进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新质生产力增强劳动者数字技能和创新意识,以适应旅游业的变革。旅游企业的员工可以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操作和云计算管理来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其次,新质生产力革新了旅游业的劳动资料,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业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数字技术作为数字化时代最具颠覆性的生产工具之一,深刻改变了旅游业发展的物质手段和条件。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帮助旅游企业构建了一个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服务体系;AR、VR、元宇宙等技术被应用于景区导览、文物与艺术品展览、交互式游戏,缓解了旅游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最后,数据要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旅游企业通过分析旅游者消费和行为大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营销信息;旅游者则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上海量的用户生成内容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旅行计划。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走红的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城市正是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流量加持”下,充分发挥城市资源与管理的优势,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此外,数字化改变旅游经济行为主体的选择,突破传统生产能力的约束,强化旅游企业和个体的跨区域合作。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旅游劳动者的绿色意识和认同感,使用绿色创新的劳动资料以及提倡绿色的劳动对象的服务模式,为旅游业乃至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首先,新质生产力增强了旅游劳动者的绿色理念,提升了行业绿色发展的认同感。比如,浙江西湖景区的环卫工人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采取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措施,使用电动清扫车和环保清洁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云南丽江古镇对旅游从业者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向游客传达环保和可持续旅游的重要性,在推广绿色旅游产品和服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次,新质生产力增强了旅游服务的绿色创新能力,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比如,上海的酒店取消主动提供房间一次性用品的服务;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的旅馆完全依靠太阳能和风能供电;广州塔采用LED节能照明系统和太阳能光伏板,以绿色生产方式实现节能减排。最后,新质生产力平衡了旅游业对劳动对象保护与利用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其可持续发展。比如,海南三亚对珊瑚礁保护区实行的严格管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游客数量并提升了珊瑚礁的恢复能力;上海迪士尼乐园内设有回收站,鼓励游客回收塑料瓶和纸张,减少垃圾产生。这些均是旅游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促进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方面仍面临挑战和改进空间。首先,劳动者在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方面参与度不足,缺乏必要的意识与技能。许多旅游从业者尚未准备好全面拥抱数字化工具和绿色实践,这限制了新技术的应用和绿色化转型的实施,同时导致员工之间在数字化和绿色化方面都存在意识和技能上的鸿沟。其次,劳动资料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不均衡,安全风险日益突出。对于偏远和欠发达地区与中小旅游企业而言,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发展的资源和应用成本相对较高,增加了其追求转型发展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旅游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旅游企业尚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和保护机制。最后,劳动对象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为旅游业提出更高要求。数字化的颠覆性变革和绿色化的可持续要求,在旅游业实践中对如何有效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提出了挑战。
总体而言,中国旅游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和绿色化方面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面对挑战,需要建立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数字技能和绿色意识的培训;加强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平衡数字技术应用和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关系;完善并实施旅游业绿色认证和评价体系,倡导游客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推动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另一方面要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请问在培育旅游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如何破除区域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寻求区域合作,同时形成地方特色?
访谈嘉宾:
白凯,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旅游信息化工程实验室主任,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和旅游地理、旅游行为和红色旅游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西安分会场在增强现实(AR)技术加持下,诗仙李白重现长安与今人饮酒对诗的震撼景象,也是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昔日盛世与今日繁华的完美碰撞,更是文化和旅游追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西安诠释。不止西安,从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探索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到虚拟空间、AI导游,不断拓展旅游业发展的边界,催生新发展模式、新消费形态,都是文化和旅游向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尝试与跃进。文旅产业携手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扩展现实(XR)等现代技术衍生出的新业态契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属性特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潜能丰富、空间巨大和意义深远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阵地。虽然,智慧文旅、文旅元宇宙、数字博物馆等“文旅产业+现代科技”发展前景广阔、势头迅猛,且已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就,但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要素资源流通不畅、协调联动成本过高等堵点卡点,尤其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阻碍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钳制文旅产业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蝶变。因此,为破除区域地方保护和地方壁垒,加快形成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1)统一市场规则,打破市场分割,消除行政壁垒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与持续变革的现代科技无疑会挑战现有的市场规则,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元宇宙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伦理问题和制度规制上存有一定的缺陷,既要拥抱未来,也要高度警惕。为应对潜在的风险与挑战,需制定政策、规范和法规等将其关在可控的“盒子”中。因自然地理因素、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市场分割加之政策不当倾斜,加剧市场人为分割的同时,塑造了行政壁垒,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故而,在文旅产业中,需取代“政策偏向”,换之以激励创新、鼓励跨界,促进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和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既培育壮大文旅龙头企业来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技术溢出、人才溢出和知识溢出,又推动中小文旅企业向专而精、小而有特色发展,提倡中小企业联动发展、进行跨区域合作,在精细分工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
(2)畅通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缩小发展差距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之下,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呈现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将进一步强化欠发达区域的地方保护主义意识,固化区域壁垒,欠发达区域文旅产业可能因信息不对称、资源要素虹吸效应、同质化恶性竞争等问题陷入低效、落后的循环。为扭转“发达恒久发达、落后终将落后”的循环局面,欠发达区域政府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等,给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驻提供社会环境基础;此外,具体推进“旅游+”和“+旅游”,全面释放文旅产业跨领域、多学科发展活力,为区域内文旅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提质升级降低成本,拓展可能。在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层面,已有的省域、区域、企业结对帮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需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跨领域合作,协助部分“经济洼地和资源高地”的欠发达区域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为文旅企业创新性利用文旅资源和产业数字化提供助力。
(3)推动要素流动,传递价格信号,发挥竞争机制
如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流动不畅,社会发展必然缺乏活力,且要素单向聚集而非双向流动,也将导致区域差距和二元结构。因此,各区域需基于文旅资源特色和企业间功能差异,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目标促进要素流动,在相互作用、共同演进中形成地方特色。而传递正确的价格信号和合理的竞争机制正能使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在市场中有序流动,有助于文旅产业形塑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更高技术含量的文旅产业无形资产和生产工具,进而影响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产品体系和组织方式等,使文旅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培育对象。有效市场中公平公正的竞争要求文旅企业保持变革意识和具有对新事物的敏锐性,主动创新寻求突破,从新技术和新产品中获取相对优势,在培育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在生产力的要素组成中,人是生产力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核心支撑,没有强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就难以形成与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新质生产力。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请您谈谈高校旅游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思路和出路。
访谈嘉宾:
林明水,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促进会基层治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和旅游地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入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智慧文旅产业是传统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领域,也是全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高等院校如何践行科教兴国战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
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在创新,相对于传统工业文明生产力阶段,传统文旅产业生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获得革命性重组,产业动能发生线下和线上的深度转换,产业产出效率得到飞速的提升,文旅新产业不断的涌现和形成,数字经济、文旅经济等成为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未来增长点所在。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设立服务文旅产业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培养适应新时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本、硕、博人才。然而,办学规模最大的本科高校在文旅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目标、结构、水平上不完全适应、供需“两张皮”等问题,也存在文旅产业链与教育链衔接不紧、与创新链脱节等问题,进而影响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新时期,依靠创新提升文旅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教学要素配置,构建适应智慧文旅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引发的文旅资源、文旅产品、文旅市场数字化变革背景下,校、政、企等多元办学主体需优化场地、技术、实验室等要素配置,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高校在“引企入教”“推教进企”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方式,实现“教企融合”“产教融合”,彻底解决校、企人才培养目标“两张皮”的问题[9]。首先,高校通过建立产业学院管委会、理事会,统筹协调多主体参与、多场地联合办学的机制,打破传统校园“圈养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开放式、匹配智慧文旅产业链的新课程体系,构建符合智慧文旅市场发展动态需求的专业建设新标准。其次,打破传统文旅学科壁垒,促进旅游学、文化产业等学科与人工智能、新能源、区块链等新文科、理科、工科交叉融合发展,构建“资源—产品—市场”文旅全产业链数智知识图谱,推动课程内容与食住行游购娱等行业标准、创意流程、项目策划与开发需求的无缝衔接。最后,构建基于学习产出教育模式(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下的启发式、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等课外竞赛与访学交流模式综合改革,促进教学过程与数智文旅生产过程紧密衔接。
(2)强化“三创”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数智文旅知识再生产
智慧文旅通过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技术,提高文旅消费的效率和文旅体验的质量。这些新技术不仅来源于高校、科研院所,更多来自于企业面向文旅真实消费场景“车间”的自我突破与研发创新。高校通过校内场景模拟和校外综合实践等方式开展“三创”教育,可以解决课堂知识和课外知识时代落差大的“两张皮”问题。一方面,数智赋能,提升各类文旅实验室智慧化水平。如依托各地所开展的文旅资源信息系统架构,构建基于实时场景的文旅资源信息展示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等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师生联合研发面向各级政府、企业的网页和微信应用程序等产品,可以实现各类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数智化转型。另一方面,场景赋能,促进数智文旅知识的再生产。依托各地高校文旅经济学科联盟、文旅经济政产学研用金联盟成员单位的教学实践基地,在传统文旅消费流程的基础上,校政企联合孵化创业公司开展“云游、智览、电销”一体化设计与营销工作,既提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体验水平,又丰富学生数智能力应用场景,有效地促进数智文旅知识的再生产。
(3)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学校—市场”双循环的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随之适应和调整,智慧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再局限于征服、改造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而是提升游客更好地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持续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跃升[10]。高校需要搭建更高效率的产学研专用平台,促进数智文旅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解决数智文旅人才供给质量与市场需求水平“两张皮”的问题。首先,探索建立校政企等多元办学主体间数智文旅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以及灵活的校外导师聘用制度。选聘行业协会和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担任产业导师和短期任教;优选学校教师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跟岗挂职锻炼,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数智文旅导师,带出一批“双栖双通型”智慧文旅人才。其次,依据《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保护高校师生软件著作、技术秘密、专利等职务发明的合法权益,建立职务发明的奖励报酬制度及反哺科研创新制度,促进高校数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破学校、市场内部单一“自娱自乐”小循环,形成“学校—市场”人才、资本互动反馈双循环。
主持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市场和政府的通力合作。请问政府部门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用以支持新质生产力在旅游业中的发展,确保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访谈嘉宾:
虞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
新质生产力是由要素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不断突破而推动形成的,其发展需要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支撑,意味着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要素配置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中国旅游业发展有着较强的政治经济学综合考量,是在经历了政治改革和市场化融合的双轨制发展之后,在一系列旅游利好政策的鼓励下实现长期健康快速发展。其发展过程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紧密相关,是宏观政策调控、中观产业转型、微观主体行为辩证互动的非线性、动态、交互的过程,该过程根植于多尺度政策调控,实践于多元能动主体的行为和实践塑造,并受以往产业演化路径的制约,是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一个过程。
发展中国家旅游业的发展特色受政府调控作用较强,政府通常采用制定调控政策来宏观调控整个旅游行业发展,实现公共效益最大化。中国旅游业前期通过自然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建立了以旅游景区为主体的空间体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创新、消费观念变革等一系列的变化,加之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国旅游业正发生剧烈调整。已经不再是旅游资源、资本及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纯粹函数关系,而更多地受制于其对制度安排、获利机会等的反应,取决于旅游业管理者的经济决策,是多因素、多主体影响下动态、协同作用的过程。市场经济机制使旅游业发展逐渐成为政策主导、市场引领的发展模式,旅游企业成为推动旅游业演化的新能动主体。全面认识中国旅游业的政府和市场关系,才能推动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寻求转型发展新道路新模式的关键尝试。
(1)在生产要素配置上,一是创新驱动产业融合。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不断提升现代科技在旅游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融入水平,持续推进旅游产业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二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空间优化、重组推动管理组织和制度的变革,打破旅游地域封锁、利益藩篱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区域旅游、市场配置、旅游交通和联盟机制的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提升旅游市场监管水平。健全旅游市场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和权限;加强旅游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旅游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旅游市场。
(2)在生产关系调整上,一是协调好旅游资源的伴生性带来的交叉分割管理问题。通过分权化、市场化和资本化的结合,解决传统府际关系的垂直管理和水平权力配置带来的部门割据问题和旅游生产主体让位于市场化的增值机制建设问题。二是解决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问题。传统的旅游景区管委会在部分地区已经不再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需要通过更高层面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重塑区域关系,形成由行政体系、市场激励和政策约束协调的现代化运行模式。三是破解地方旅游经济漏损、社区收益不足而被边缘化的问题。围绕旅游市场生产者、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获利机制建设,建立多方利益共同参与的生产网络,避免完全资本化、模式化、复制化等不可持续之路。
(3)在生产网络建设上,理顺纵向和横向的治权和事权之间的关系。纵向上要建构旅游业发展的全局空间体系,一方面瞄准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自然旅游方面协调好旅游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之间的空间关系,另一方面瞄准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动文化服务的旅游化增值环节和场景建设;横向上要建立不同地带旅游空间集群的发展,尤其是推动国家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建设。从而在生产网络上既兼顾到社会经济发展,又兼顾到自然生态保护;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又贡献于国家战略[11]
旅游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直接经营区域内的旅游行为体内部发生了什么,还取决于旅游行为主体如何通过知识交流或其他方式与该行业或当地外部的行为主体进行接触。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体引领,从传统生产要素依赖转向科技等多元要素[12],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过程,是从“小旅游”到“大旅游”时代转变的关键特征,包括中央机构旅游领导机制、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机制、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机制、旅游行业生产机制等在内的旅游治理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13]。面向旅游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建设需要,用好新技术、开辟新赛道,从旅游发展管理走向治理,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一体化,从单一部门获利走向共同利益联盟,加速形成制度张力和柔性机制相结合的新型生产关系和治理结构。
主持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对劳动市场和收入分布格局产生显著影响。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增进民生福祉,请谈一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乡村旅游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应采取何种举措?
访谈嘉宾:
朱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并进一步改变劳动市场的供需格局,这种变化对乡村地区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也将对乡村旅游产生深远影响。
(1)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旅游生产网络逐步优化
旅游业本身也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同时具有服务和商品属性[14],其形成不仅需要资源基础,也需要组织、运营的各方生产主体的参与,并形成稳定的生产网络[15]。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则逐步推动旅游生产要素的平台式积聚,物联网、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链接效率大幅提升,乡村旅游的生产力供给、组织形式也必将随之发生新一轮的变革。
传统乡村经济涉及政府、村集体、农户、农业企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16]。随着新生产方式的推动,更多生产主体将被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例如,新媒体、OTA等服务平台公司逐渐成为乡村旅游中的重要参与者;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形式将数字技术开发、文娱互动企业发展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生产力。此类变化推动传统乡村旅游的本土生产网络接入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网络,甚至进一步接入到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拓展了乡村旅游的生产和服务空间,并推动更多的相关利益主体参与,使生产网络逐步扩大和优化。
(2)新质生产力改变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协作模式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的多元化和合作化。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可以更加灵活地合作,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和机遇。例如,智慧化预订系统、在线旅游平台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平台使得旅游企业、乡村旅游经营者等不同类型的利益主体能够共享信息资源,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和精准营销,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此外,新质生产力也促进了利益主体之间形成更加平等和共赢的合作关系。传统上,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会导致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稳定和持久。然而,通过各类高技术的引入,将有助于实现生产结构和关系的调整,有利于乡村旅游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民主化和协同化,并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合作生态。
(3)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旅游参与者优化生产对策
为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变革,乡村旅游的核心参与者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一是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新兴业态和发展形式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本地甚至外地相关旅游企业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来,支持乡村居民参与到更具效率的生产网络中;二是通过各类财政优惠,推动外地人才引进、鼓励本地人才返乡,建立乡村人才库,让越来越多的“乡村CEO”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动能;三是以组织培训、能人带动等方式,来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对各类相关新技术的应用水平,了解文旅发展新趋势和新方向,并指导从业者及时调整行动策略,提高生产和服务效率。
乡村旅游企业需要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将创新的“玩法”植入旅游场景,加强技术和产业升级,结合数字艺术、虚拟数字人、科技文创等新文旅技术体系,做活业态、做精场景、做美形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科技赋能文旅的关键节点在于“人”,乡村旅游企业也需要重视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与科技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合作,不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对于民宿主、餐馆老板、手工艺人等乡村旅游从业者而言,也要乘时代之东风,就乡村之蝶变,借力各类科技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经济收益。一方面可基于抖音、小红书、b站等多样化的数字宣传新平台,构建自有宣传体系,提高知名度和品牌效益。另一方面,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例如融入剧本娱乐、线上线下互娱等方式,丰富旅游场景和体验,进一步拓展收入来源。而乡村居民在此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并承接流量外溢带来的经济效益,共同推动树立家乡优质品牌。
而作为在乡村旅游中“看似距离远、实则关系近”的各类技术服务企业,也应重视在乡村地区的资源部署,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发展模式的转型,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例如,新能源车企考虑优化乡村地区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提升新能源自驾服务;数字媒介平台给乡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乡村分配更多的流量和算力,提高社会关注度等。
当然,紧抓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旅游,也需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乡村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发挥技术、人才和政策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经营和发展中,激发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主持人总结
新质生产力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访谈基于“问题导向—创新思维—路径机制”的逻辑思路,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机遇与挑战、核心内涵、动力机制、创新路径等关键问题展开。结合访谈内容,可以将相关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科技革命下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促进社会关系变革,推动旅游业全要素数字化智能化,并加速形成旅游新业态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形势下孕育出的新质生产力,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战略机遇,不仅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增长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催生出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并不断释放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尤其是在乡村旅游等特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尤为显著。它能够推动乡村旅游生产网络逐步完善,改变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协作模式,助力乡村旅游参与者优化生产对策,并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然而,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旅游创新软硬环境缺乏系统化建设、旅游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传统旅游业的复杂性带来的创新发展阻力以及新技术新动能转化带来的“阵痛”等问题值得关注。尽管如此,新质生产力在旅游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机遇大于挑战。未来开拓旅游新质生产力可以重点关注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培育旅游业新质劳动者,优化整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全面提升旅游业全要素生产力率。
(2)新发展理念下创新成果向现实旅游生产力转化的核心标志与动力机制。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中国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7]。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旨在通过优化旅游产业供需匹配和要素配置,有效推动构建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并以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等鲜明特征。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具体特征:①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兴科技持续变革,对旅游业的技术结构、产品体系、产业链条、组织方式、空间布局等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边界,催生了新发展模式、新消费形态,有效提升了旅游业的发展质量。② 要素整合和供需匹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着旅游业的构成要素和产业形态。通过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推动生产要素在旅游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之间的流动变得更加畅通,技术关联更加紧密,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步伐更快。同时,现代科技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协作效率,而政府部门的旅游业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提升。③ 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其中,数字化激发了旅游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绿色化促使全社会形成生态友好的旅游发展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智能化有助于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旅游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高效协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④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旅游业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和要素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旅游企业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同时,通过现代科技营造全新的旅游体验场景,并为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化的产品,提升旅游消费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此外,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并显著提高旅游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使其在乡村振兴、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国家战略导向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与科学图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广受关注,并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核心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已成为旅游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与此同时旅游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也日益突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资源流通不畅、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能效,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 深化旅游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新质生产力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创新协同推进机制,打破市场分割,消除行政壁垒,实现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在旅游领域的创新性配置;制定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强化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融合、中央与地方的政策衔接,完善数字旅游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配套政策、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市场监管整体效能,有效保护旅游科技创新主体权益,为营造旅游创新发展和旅游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② 优化旅游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一是深化现代科技运用。实施旅游数字化战略,加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不断提升生产消费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并有效推动旅游生产要素有机流动,提升旅游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创新驱动产业融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不断提升现代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融入水平,持续推进旅游产业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一体化协作模式。通过空间优化重组推动管理组织和制度的变革,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③ 加快建设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具体包括: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产业,摆脱传统的、线性的旅游增长方式,大力推广数智化新型生产工具,不断完善数字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智能化水平,形成可供推广的旅游数字化解决方案;培育壮大旅游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数字文旅体验区、夜间文旅消费示范区等新场景,积极培育智慧旅游、数字博物馆、元宇宙旅游等新业态,开拓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赛道;布局建设旅游未来产业,前瞻预测旅游新质生产力演化态势和方向,打造面向未来、服务大众、引领变革的全新旅游形态。④ 提升旅游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进一步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在旅游专业化人才培养方面,有必要优化教学要素配置,构建适应智慧文旅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三创”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数智文旅知识再生产;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学校—市场”双循环的制度保障。此外,对于企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强人才管理,激活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不断深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牵引。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有必要全面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积极促进新要素迅速成长、聚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18]。除此之外,还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推动旅游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科技快速更迭的新时代,还有必要聚焦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坚持以数字技术作为支撑推动旅游业内部新质生产力——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发掘、培育及持续优化升级,进而推动旅游业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实现从“小旅游”到“大旅游”的时代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此外,为了深入推进相关学术研究,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导向下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19]、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等相关科学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强国建设。
[1]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民日报, 2023-09-10(001).

[President Xi Jinping stresses striving for full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writing a new chapter in striving for the full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People's Daily, 2023-09-10 (001).]

[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2024-02-01.

[President Xi Jinping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11th group study session stresse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solidly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2024-02-01.]

[3]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改革, 2023, (10): 1-13.

[ZHOU W, XU L Y.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nno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t focus. Reform, 2023, (10): 1-13.]

[4]
孙佼佼.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资源研究转型: 新属性、新框架与新方向.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245-258.

DOI

[SUN J J.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attributes, new framework and new direction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2): 245-258.]

[5]
于凤霞.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新经济导刊, 2023, (z1): 20-28.

[YU F X.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and foster new 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s. New Economy Leader, 2023, (z1): 20-28.]

[6]
王兆峰, 王金伟, 王梓瑛, 等.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理论内涵与科学议题. 旅游导刊, 2023, 7(1): 1-18.

DOI

[WANG Z F, WANG J W, WANG Z Y, et 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azatio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scientific issues.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23, 7(1): 1-18.]

[7]
杨瑞龙. 创造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制度条件. 人民论坛, 2005, (4): 76-77.

[YANG R L.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for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People's Tribune, 2005, (4): 76-77.]

[8]
宋瑞. 数字经济下的旅游治理: 挑战与重点. 旅游学刊, 2022, 37(4): 11-12.

[SONG R. Tourism governanc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Challenges and priorities. Tourism Tribune, 2022, 37(4): 11-12.]

[9]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2020(教高厅函[2020]16号).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trial). 2020(Jiao Gao Ting Han [2020] No.16).]

[10]
林明水, 胡晓鹏, 杨勇, 等. 流量经济对旅游资源创新性开发的影响: 热反应与冷思考.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9): 2237-2262.

DOI

[LIN M S, HU X P, YANG Y, et al. The impact of flow economy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Hot reaction and cold thinking.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9): 2237-2262.]

[11]
刘青青, 虞虎, 张鹏飞. 走向可持续山地旅游:跨界视角下的多尺度研究体系. 旅游学刊, 2023, 38(11): 95-108.

[LIU Q Q, YU H, ZHANG P F. Towards sustainable mountain tourism: A multi-scale research system from a transboundary perspective. Tourism Tribune, 2023, 38(11): 95-108.]

[12]
程玉, 杨勇, 刘震, 等. 中国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华东经济管理, 2020, 34(3): 1-9.

[CHENG Y, YANG Y, LIU Z, et al.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20, 34(3): 1-9.]

[13]
张辉, 范梦余, 王佳莹. 中国旅游40年治理体系的演变与再认识. 旅游学刊, 2019, 34(2): 7-8.

[ZHANG H, FAN M Y, WANG J Y. Evolution and re-understanding of China's 40-year tourism governance system. Tourism Tribune, 2019, 34(2): 7-8.]

[14]
SMITH S L J. The tourism produc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3): 582-595.

[15]
CHRISTIAN M. Tourism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uneven social upgrading in Kenya and Uganda. Tourism Geographies, 2016, 18(1): 38-58.

[16]
张悦悦, 李翠珍, 周德, 等.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 1132-1146.

DOI

[ZHANG Y Y, LI C Z, ZHOU D, et al. Analysis of rural land use stakeholders in a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5): 1132-1146.]

[17]
王锦涛, 殷烁, 姜洁.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人民日报, 2023-03-13( 005).

[WANG J T, YIN S, JIANG J. Fully and faithfully apply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n all fronts. People's Daily, 2023-03-13( 005).]

[18]
蒋永穆, 乔张媛. 新质生产力: 逻辑、内涵及路径. 社会科学研究, 2024, (1): 10-18, 211.

[JIANG Y M, QIAO Z 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Logic, connotation and path.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24, (1): 10-18, 211.]

[19]
孙九霞, 张凌媛, 罗意林.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18-334.

DOI

[SUN J X, ZHANG L Y, LUO Y 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318-334.]

[20]
邹统钎, 韩全, 常东芳. 中国国家公园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比较及其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9): 2283-2295.

DOI

[ZOU T Q, HAN Q, CHANG D 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s of national parks and national cultural parks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9): 2283-2295.]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