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
A Geodesign framework for smart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for county-level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Received date: 2021-11-01
Revised date: 2022-05-23
Online published: 2023-01-28
County-level planning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China's "five-levels, and three-categories"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his paper builds a Geodesign framework for county-level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the smart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ideology and requirements. The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lassical Geodesign framework proposed by Carl Steinitz but with support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supplemented.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procedure (steps), key problems, an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county-level comprehensive spatial planning problem-solving. Models are the core of the Geodesign framework. "Evaluation Model", which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focuses on region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Change Model" converts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to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to support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which combines quota limits with spatial management in county-level planning. "Impact Model" provides an approach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based on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he framework requires the support and combination of classical methods and novel techniques, including big data, inter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technology. The Geodesign framework contributes to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on smart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and provides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planning ideolo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ople-orientation", and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SONG Ming-jie , LU Xin-hai , PAN Fang-jie . A Geodesign framework for smart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for county-level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 37(11) : 2990 -3004 . DOI: 10.31497/zrzyxb.20221116
表1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进展Table 1 Summary of research on smart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
研究视角 | 研究内容与文献 |
---|---|
内涵解析 | ◆ 2018—2019年,国土空间规划一系列学术会议提炼了“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内涵[9] ◆ 甄峰等[10]认为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是通过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现状分析评价、方案编制、监测管理与评估等全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实现人本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规划过程 ◆ 张鸿辉等[9]提出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是以“生态优先、高效协同、集约发展、精细治理”为原则,覆盖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的全过程 |
框架构建 | ◆ 甄峰等[10]构建了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技术集成应用和制度创新为支撑的总体框架(EPTI) ◆ 孔宇等[11]基于“生态文明”和“以人为本”理念,从智能感知与收集、智能分析与处理、智能评估和智能决策四个方面,构建了智能技术辅助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框架 ◆ 上海数慧系统技术公司构建了由感知体系、数字空间、学习体系、治理体系和协同生态构成的总体框架 ◆ 张鸿辉等[9]提出以指标设计为基础、以规则制定为手段、以算法研制为核心、以模型研究为支撑的框架构建思路 |
支撑技术体系 | ◆ 秦萧等[12]探讨了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点应用领域及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方法 ◆ 张鸿辉等[9]提出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以“ABC”“3S”“3P”技术为支撑 包括业务体系、数据体系、指标模型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 |
系统开发与应用 | ◆ 清华同衡与ESRI合作研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测信息系统 并进行案例实践 |
表2 Geodesign研究进展Table 2 Summary of research on Geodesign |
研究视角 | 研究内容与文献 |
---|---|
内涵解析 | ◆ 广义视角:Steinitz[13]认为Geodesign是将规划方案的形成同规划区的环境要素结合起来的规划设计理念,核心是通过设计来改变环境。Goodchild[14]认为Geodesign是建立在空间分析上的规划设计 ◆ 狭义视角:Flaxman[15]认为Geodesign是集成环境信息并能提供实时分析和反馈的规划设计方法或支持技术 ◆ 综合视角:理念上强调“生态保护,人地和谐”;形式上强调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评估;技术上借助GIS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理分析、场景模拟和影响评价,实现智能决策[16] |
框架构建 | ◆ Steinitz[13]构建了以“四类人、六模型、三循环”为骨架的经典Geodesign框架 ◆ 俞孔坚等[17]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Geodesign框架 ◆ Goodchild[14]基于GIS构建了平衡货物运输和环境保护关系的海洋生态保护Geodesign框架 ◆ 金贤锋等[18]面向我国城乡规划的需求,构建了包括地理调查、地理分析、地理评估、地理设计四个环节和地理数据库、地理分析模型库、地理标准规范三个模块的Geodesign框架 ◆ Wu等[19]基于“洪水弹性城市”理念,构建了以“三模块、九环节”为骨架的Geodesign框架 |
应用系统开发 | ◆ 亚利桑那大学景观设计研究团队基于Geodesign和ARCGIS平台,开发了保护野生动物的ADM规划设计工具[20] ◆ 新加坡中央商务区复兴规划中,规划部门同ESRI公司合作开发了SSIM平台,用于模拟不同规划场景下的能源消耗及其经济、社会和商业效益[21] ◆ 清华地理设计平台(THGeoDesign)参考Geodesign的架构,提供了基于ArcEngine的城乡规划支持系统[22] |
表3 Geodesign 国土空间规划框架的“六模型”:关键问题、主要任务与分析方法Table 3 "Six Models" in the Geodesign framework for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Questions, tasks and methods |
模型 | 关键问题 | 主要任务 | 分析方法 |
---|---|---|---|
表达模型 | 如何描述国土空间系统 | 将国土空间看作是由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共同构成的系统,关注各类空间的规模与空间布局 | 从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的用途角度,对土地利用类型归并分类 |
过程模型 | 国土空间系统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的运行状态如何 | 研究过去一段时期(10~15年)内,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与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规模的配比与演化趋势,对规划期内(中期、长期、远景)人口增长、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并据此估算农业生产、城镇开发的用地需求 | 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
评价模型 | 国土空间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如何 |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评价,诊断当前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重点关注农业生产、城镇开发活动,以及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干扰,并由此产生的生态风险,识别风险源和风险区域,诊断风险成因与强度 | GIS空间分析、国土空间生态风险评价 |
变化模型 | 国土空间系统可能的变化(优化)方案有哪些 | 以降低国土空间生态风险(生态风险最小化)、提高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为规划目标(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最大化),并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上级规划的控制性与预期性指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生成国土空间规划备选方案,主要是各规划期限内不同发展与保护情境下,农业、城镇、生态三类空间的布局方案。另外,生态空间连通、农业空间集中连片、城镇空间紧凑集约等空间规划目标也可以转化为目标函数 | 多目标规划、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蚁群算法、退火算法等) |
影响模型 | 备选方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 对国土空间规划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关注规划方案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 多准则决策分析、GIS空间分析 |
决策模型 | 如何做出合理的规划决策 | 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方案,主要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三区三线”划定图、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农业空间规划图、城镇(乡)体系规划图等。制定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法规、制度与技术保障等 |
表4 国土空间规划影响评价指标体系Table 4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
指标类型 | 面向政府的评价指标 | 面向公众的评价指标 |
---|---|---|
城镇空间 | 城镇开发边界规模、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道路网密度、城镇绿地覆盖率、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步行5分钟覆盖率、城镇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 | 各社区人均居住面积、各社区道路网密度、各社区绿地覆盖率、社区紧急避难场所位置与面积(图)、公园绿地步行5分钟覆盖范围(图)、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范围) |
农业空间 |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规模、农村建设用地总规模、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农村道路网密度、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补充耕地量 | 各村人均耕地(园地、林地)面积、各村人均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各村耕作距离、各村户均宅基地面积、各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各村道路密度、各村公共活动空间面积、各村小公园数量、各村土地复垦(补充耕地)面积 |
生态空间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林地保有量、生态修复国土空间面积 | 县域内森林公园数量、湿地公园数量、森林(湿地)公园30分钟车程覆盖范围 |
其他 | 常住人口规模、用水总量、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国土空间开发强度 |
[1] |
单志广. 智慧社会的美好愿景. 人民日报, 2018-12-02( 07).
[
|
[2] |
党安荣, 李娟, 陈介山. 地理设计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园林, 2014, 30(10): 5-8.
[
|
[3] |
张尚武. 空间规划改革的议题与展望: 对规划编制及学科发展的思考.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4): 24-30.
[
|
[4] |
陈磊, 姜海. 县域国土空间优势区治理的效率逻辑与路径选择.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10): 11-19.
[
|
[5] |
陈美球, 刘洋洋, 林雯璐. 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中的误区与对策. 中国土地, 2021, (2): 34-36.
[
|
[6] |
孟鹏, 左为. 新中国成立以来空间规划及其主要理论方法演进分析: 基于国家空间治理导向与规划体系演进的分析框架. 规划师, 2021, 37(9): 54-60.
[
|
[7] |
党安荣, 田颖, 甄茂成, 等.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 科技导报, 2020, 38(13): 47-56.
[
|
[8] |
董祚继. 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 科学理性规划的视角.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5): 1-7.
[
|
[9] |
张鸿辉, 洪良, 罗伟玲, 等. 面向“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 城乡规划, 2019, (6): 18-27.
[
|
[10] |
甄峰, 张姗琪, 秦萧, 等. 从信息化赋能到综合赋能: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探索.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 2060-2072.
[
|
[11] |
孔宇, 甄峰, 李兆中, 等. 智能技术辅助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 2186-2199.
[
|
[12] |
秦萧, 甄峰, 李亚奇, 等. 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方法框架探讨.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 2134-2149.
[
|
[13] |
|
[14] |
|
[15] |
|
[16] |
张远, 金贤锋, 张泽烈, 等. 地理设计理论、技术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
|
[17] |
俞孔坚, 王思思, 李迪华.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北京案例.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
|
[18] |
金贤锋, 罗灵军, 贾敦新. 服务城乡规划的地理设计体系研究. 规划师, 2014, 30(3): 112-115.
[
|
[19] |
|
[20] |
|
[21] |
|
[22] |
周文生, 杨旭彤, 苏文松. 地理设计平台的研发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中国园林, 2014, 30(10): 12-17.
[
|
[23] |
|
[24] |
孟鹏, 王庆日, 郎海鸥, 等. 空间治理现代化下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导向: 基于国土空间治理重点问题系列研讨的思考.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11): 8-14.
[
|
[25] |
郝庆, 单菁菁, 邓玲.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5): 86-93.
[
|
[26] |
刘春芳, 王奕璇, 何瑞东, 等. 基于居民行为的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分析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 2113-2122.
[
|
[27] |
方莹, 王静, 黄隆杨, 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诊断与识别: 以烟台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190-203.
[
|
[28] |
王静, 方莹, 翟天林, 等.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 科学到决策.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6): 1-10.
[
|
[29] |
焦胜, 刘奕村, 韩宗伟, 等. 基于生态网络—人类干扰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优先区诊断: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9): 2294-2307.
[
|
[30] |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抗解问题与有限理性.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541-551.
[
|
[31] |
周道静, 徐勇, 王亚飞, 等.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7): 814-824.
[
|
[32] |
自然资源部.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 2020.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PRC. Guideline fo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spatial developing suitability assessment (the pilot edition), 2020.]
|
[33] |
|
[34] |
|
[35] |
易行, 白彩全, 梁龙武, 等. 国土生态修复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前沿进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37-52.
[
|
[36] |
王慧芳, 饶恩明, 肖燚, 等. 基于多风险源胁迫的西南地区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学报, 2018, 38(24): 8992-9000.
[
|
[37] |
彭建, 党威雄, 刘焱序, 等.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15, 70(4): 664-677.
[
|
[38] |
陈宇, 许顺才, 赵虎. 规划的人民性: 城市战略层面公众意见的规划表达: 以济南战略规划编制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7): 41-48.
[
|
[39] |
王春磊, 张兴. 以公众视域对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 国土资源情报, 2021, (11): 23-28.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自然资源部.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2020.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PRC. Guideline for city-level comprehensiv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ompilation (the pilot edition), 202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