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Anti-foodWast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everal key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ti-food Wast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CHENG Sheng-kui , 1 ,
  • MA Tao 2 ,
  • HUANG Xi-sheng 3 ,
  • LI Feng 4 ,
  • BAI Jun-fei 5 ,
  • LI Yun-yun , 1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6, China
  • 3. School of Law,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 4. School of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23, China
  • 5.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7-19

  Revised date: 2022-08-18

  Online published: 2022-12-28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ti-food Wast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bbreviated as "Anti-food Waste Law" below) has made a historic shift from moral constraints to legal governance in China's long-standing anti-food waste. The law was promulga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food waste is common worldwide nowadays, it threatens global food security, and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in China. The law provides a legal guarantee for the social practice of anti-food waste in China, and also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global anti-food waste career. The Anti-food Waste Law has the following six main characteristics: it focuses on top-level design and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s fast and concise;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is clear and the idea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is consistent in the legislation; the legal measures are comprehensive and the regulatory responsibilities are extensive; the society is diversified and co-governed to highlight the efficiency of grain saving governance; the policy is implemented following the law and committed to serving the food security strategy; adhering to both morality and law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od saving awareness into legal constraints. Judged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past yea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ti-food Waste Law, key issues such as further clarifying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refining the standard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basic support still need to be resolved.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focus on taking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standardize and gui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ti-food Waste Law: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linkage between relevant departments, etc.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law in regulating various food waste behaviors in the whole society, thus effectively reducing food waste,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Cite this article

CHENG Sheng-kui , MA Tao , HUANG Xi-sheng , LI Feng , BAI Jun-fei , LI Yun-yun . Several key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ti-food Wast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 37(10) : 2485 -2494 . DOI: 10.31497/zrzyxb.20221001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1],同日,习近平总书记签发主席令,正式颁布实施。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对反食物浪费进行立法的国家,反对食物浪费实现了由数千年的道德约束到现代法制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反对食物浪费的国家意志,是落实生态文明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正深入人心地改变着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然而,食物浪费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不仅涉及到政府机构、消费者、企业、学校等不同利益主体,关系到资源环境、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也受到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食物浪费工作的复杂性与执法过程的紧迫性矛盾突出,现阶段《反食品浪费法》在落地与实施过程中仍需明确一些关键问题,亟待一批科技成果的支撑。鉴于此,本文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五位专家学者就“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的若干关键问题”发表观点,以期为中国《反食品浪费法》的落地与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问题1:《反食品浪费法》颁布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成升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农业与区域发展。
核心观点:《反食品浪费法》是在全球及中国食物浪费现象严重,威胁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高层决策部门极度重视的背景下颁布的。该法律的颁布,标志了中国成为继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之后的第四个就反食物浪费进行立法的国家,实现了由数千年的道德约束到现代法制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1)全球食物浪费威胁可持续发展。1992年里约热内卢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但严重的食物浪费背后是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对食物资源占有的不公平,严重威胁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每年有高达13亿t,即三分之一的食物及其承载的资源被浪费[2-4]。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食物浪费问题也日趋严重[5-8],尤其是在日益发达的餐饮业,人均浪费量高达93 g/餐[7]。消费端的食物浪费,主要是人为因素,往往受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面子”文化)的影响所致[6,7]。事件性食物消费(指各种各样的有目的的聚餐会宴请等)更是食物浪费的重灾区,人均浪费量高达295.32 g/餐[9]。食物浪费确实怵目惊心!制止并减少食物浪费,人人有责。全社会正在清醒地认识到:浪费的不仅仅是食物,它同时损害了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损害了风清气朗的社会政治与文化风尚,丢掉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因此,《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凝聚了全社会共识,是民心所向。
(2)各国积极推动反食物浪费。《2021年食物浪费指数报告》表明,食物浪费不仅只发生在发达国家,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10]。为约束食物浪费行为,各国已采取一定的制止措施,如一些国家已将反食物浪费入法,并取得成效。作为世界第一个就食物浪费问题进行立法的国家,法国于2016年2月通过了《反食物浪费法》,倡导食物捐赠和禁止销毁未售出食品,每年减少浪费食物总量近28%[11],2018年通过《农业和食品法》修正案,对餐厅减少食物浪费做了硬性规定[12]。意大利在2016年8月通过了《反食物浪费法》,旨在减少食物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食物浪费,重点关注废弃食物的捐赠与分发[13];鼓励企业和农场捐赠食物,号召餐饮经营者提供食品打包袋,使得2018—2019年浪费食物总价值占GDP比例下降至0.88%[11]。2019年5月,《减少食物浪费促进法案》在日本众议院获得通过,法案写明,政府有责任推进有关避免食物浪费的政策[14]
(3)减少食物浪费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关乎中国粮食安全[15]。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16],而减少食物浪费亦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非常有限,为保障粮食供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采取多项措施,效果显著。截至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取得“十八连丰”,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17]。但随着人口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日渐趋紧,中国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加之近两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特别是俄乌冲突,给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带来新的挑战。为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需要从粮食生产方面“开源”,在中国人口众多和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依靠现代化技术和科学方法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要从粮食供给方面“节流”,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损失、减少食物浪费。根据团队最新研究,中国2018年消费端浪费的食物超过3400万t[6],相当于6500万~7000万人口一年的食物。消费端巨大的食物浪费无疑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切实减少食物浪费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一项现实而长期的任务。
(4)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物浪费问题。严重的食物浪费引起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食物浪费作出重要指示,各部门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系列措施来减少食物浪费。中国对食物浪费的遏制大体经历了由早期的规定规范制定到政策文件的颁布,再到法律的制定与颁布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等相关规定规范的制定,有效遏制公款食物浪费[18];第二阶段,《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政策文件的颁布,深入推进了反对食物浪费工作;第三阶段,《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与实施,使得反食物浪费有法可依。相信在法治化治理食物浪费的新阶段,全社会的食物浪费状况能够得到根本性扭转。
关键问题2: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反食物浪费相关法律立法的经验有哪些?
马涛: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政策。
核心观点:法国、意大利、日本在反食物浪费法实施中主要通过制定食物捐赠制度或推动“食物银行”活动来减少食物浪费。中国在《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中也可通过多倡导食物捐赠来有效减少食物浪费。
法国、意大利和日本都为规制食物浪费行为专门立法。法国于2016年2月11日颁布了《反食物浪费法》。2018年通过了《农业和食品法》修正案,对“餐厅必须提供打包盒”做了硬性规定。2019年推出针对平衡农食领域商业关系的法律,将食物捐赠范围拓宽到公共餐饮部门及农业食品领域。同时规定,从2021年7月1日起,所有餐厅必须提供可回收或可重复利用打包盒打包。意大利于2016年8月19日颁布《关于为社会团结和限制浪费而捐赠和分配食品与药品的法律》。立法时间比法国晚了6个月,成为继法国之后第二个立法限制食物浪费的欧洲国家。
这两部立法共性之处是食物捐赠制度。针对食物捐赠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设定可操作性强,确定了在各类反食物浪费立法措施当中食物捐赠均居于优先适用地位。
日本于2001年实施《食品循环法》,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地进行循环再利用。2019年5月,《减少食物浪费促进法案》在日本众议院获得通过。该法案推动了“食物银行”活动,即相关团体可从食品生产企业等处获得即将废弃保鲜期内食品,免费提供给福利设施或生活困难者;同时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主责任,消费者义务,从食物生产到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浪费。政府目标是到2030年,将家庭食物浪费相比2000年减半。
以上国家在实施反食物浪费相关法律后,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其中,法国通过倡导食物捐赠和禁止销毁未售出食品,每年减少浪费食物总量近28%[11];意大利通过鼓励企业和农场捐赠食物,号召餐饮经营者提供食品打包袋,使得2018—2019年浪费食物总价值占GDP比例下降至0.88%[11];日本在实施2019年通过的《减少食品浪费促进法》后,使得2019年度的食物浪费较2018年度减少了30万t[19]。因此,中国在《反食品浪费法》实施过程中,应借鉴各国经验,结合本国实际,通过多倡导食物捐赠和鼓励食物打包来有效减少食物浪费。
关键问题3:《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经历了哪些过程?特征有哪些?
黄锡生: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资源保护法学、能源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
核心观点:《反食品浪费法》整个立法过程历时仅八个月,该法具有注重顶层设计,立法过程快捷简明;立法目的鲜明,节约资源融贯始终;法律措施全面,规制责任主体广泛;社会多元共治,凸显节粮治理效能;依法施策,致力于服务粮食安全战略;坚持德法并举,推动节粮意识转为法律约束等特点。
(1)立法过程。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对其专项立法、强化监管。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法工作,以法制工作委员会为起草主体、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为提案主体,采取专班模式加快推进立法进程。起草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通过专题调研、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审议阶段,2020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反食品浪费法(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法制工作委员会作了草案说明。而后,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及各方意见,多次审议草案,从食品浪费定义、有关执法主体、公务用餐标准、食物捐赠、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审议通过。
(2)立法特征。① 注重顶层设计,立法过程快捷简明。《反食品浪费法》立法过程非常迅捷,历时四个月起草、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后表决通过,颁布之日生效施行。该法未设专门章节,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服务并服从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战略,统筹协调食物浪费各利益主体,系统建立涵盖所涉主体的反食物浪费各项法律制度,引领地方反食物浪费立法,强调食物浪费规范治理的长效性,突出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的整体性。② 立法目的鲜明,节约资源融贯始终。《反食品浪费法》以“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立法目的,将资源社会性理念融贯其中。资源社会性理念指出资源消耗应协同增进个体和社会整体福利,倡导公民资源权利的代际流动,强调资源消费应使享受资源权利与节约资源义务有机统一。该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倡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方式,以制止食物浪费、推进粮食节约减损,最大限度降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的损耗,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守护国家粮食安全。③ 法律措施全面,规制责任主体广泛。《反食品浪费法》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餐饮服务经营者、各类食堂、学校、餐饮外卖平台、旅游经营者、食品经营者、学校、新闻媒体、消费者个人等在反食物浪费方面的法律责任。该法软中有硬、硬中有力,软性倡导与刚性约束并行,压实主体责任。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公务用餐标准,强化对餐饮服务经营者及餐饮外卖平台的餐饮服务行为监管,规范各类食堂及校外供餐单位管理,明确旅游经营者、食品经营者的相关责任;另一方面,鼓励个人和家庭养成文明健康、科学节约、绿色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④ 社会多元共治,凸显节粮治理效能。《反食品浪费法》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行业引导、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反食物浪费社会多元共治机制。一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立反食物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食物浪费问题的督导整改。二是食品、餐饮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实现食物产业链各环节的降耗减损。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反食物浪费教育的督导,学校将节约食物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四是要求新闻媒体开展反食物浪费、节约粮食的公益宣传,禁止有关食物浪费的音视频信息宣扬传播。⑤ 依法施策,致力于服务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约束趋紧,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开源、节流两手抓,既要加强粮食生产,又要防止粮食浪费。《反食品浪费法》因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节流层面上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规范依据。该法将通过制定各项反食物浪费相关法律制度及措施,规制各利益主体的食物浪费行为,有效推动粮食生产、储存、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降耗减损,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⑥ 坚持德法并举,推动节粮意识转为法律约束。《反食品浪费法》旨在防止食物浪费、节约粮食,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道德规范纳入法治轨道,促使节粮的道德意识转为法律约束。一方面,该法以勤俭节约为价值基础,凝聚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道德共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节粮法治提供价值指引;另一方面,该法将勤俭节约的道德要求落实于节约粮食的法治实践,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及生活方式,赋予各相关主体节粮降损的义务责任,坚持节约粮食教育和粮食浪费监管相结合,彰显德法并举,解码粮食安全的中国之治。
关键问题4:《反食品浪费法》在落地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有哪些?各部门如何加强协调联动?
成升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农业与区域发展。
核心观点:《反食品浪费法》在实施中,目前仍需解决进一步厘清权责、细化标准体系和加强基础支撑等关键问题,有关部门应着重通过采取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权责、加强部门联动、搭建执法联动平台等措施,规范和指导《反食品浪费法》落地实施。
(1)进一步厘清权责。《反食品浪费法》责任主体广泛,该法明确了各主管部门与组织推进反食物浪费的基本权责。在法律落实和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各行业进一步结合自身职责范围,打破部门管理壁垒和工作惯性,加强部门协调沟通,针对本领域存在的食物浪费问题,细化管理权属和责任,做到分工明确、权属清晰,避免出现环节漏洞和权责重叠等问题。同时,要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权责。在初步构建的粮食节约和反食物浪费专项工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协调,形成固定联席会和推进会机制,协同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物浪费工作。根据《反食品浪费法》的基本要求,明确各部门推进反食物浪费工作职责任务和考核标准,形成常态化推进和动态评估考核机制。
(2)细化标准体系。《反食品浪费法》对各部门及利益主体的反食物浪费职责进行了明文规定,但具体法律的落地实施与执法工作仍需具体标准细则的指导。从目前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看,应加强推进反食物浪费工作的标准体系构建。在《反食品浪费法》中,有关执法标准的条款均采取“明显浪费”“严重食品浪费”等定性表述,给后续执法过程保留了弹性空间。但目前,中国反食物浪费推进的标准体系仍然缺失,涉及的执法标准、行业参考、执法规范等综合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各部门和行业在推进反食物浪费工作过程中“有法可依、无据可考”,影响了工作推进的进展和成效。有关部门及单位应根据法律的适应范围、行为特征、地方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单位、不同场所的反食物浪费工作执行标准体系,以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基础支撑。建立反食物浪费的基础数据平台和统计体系以支撑科学研究。中国粮食和食物损失与浪费发生在生产、运输、储藏、销售及消费等各个环节,食物浪费基础数据和科学统计是反食物浪费监测与工作成效评估的重要基础。目前,在整个食物供应链上,除了个别环节的学术研究数据外,各部门均尚未开展食物浪费的常规性统计工作。食物浪费基础数据和统计体系的缺失,使《反食品浪费法》要求的反食物浪费监测和评估工作缺乏基础,成为现阶段反食物浪费工作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反食物浪费的科学研究支撑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食物浪费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食物浪费的研究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中国食物浪费定量方面的研究已经整体覆盖了餐饮行业、居民家庭等方面,但都是局限在一定时段的个案研究或一定范围的实证研究,研究的持续性不强,研究样本的覆盖面仍然较小,缺乏科学系统的基础数据,对推进反食物浪费工作的支撑不够。
(4)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法律的确立只是第一步,具体在执行施行中,可能会出现相关部门之间不协调,甚至互相推诿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联动机制,多方合力。首先,加强部门协调、明确各权责。在初步构建的粮食节约和反食物浪费专项工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协调,根据《反食品浪费法》的基本要求,明确各部门推进反食物浪费工作职责任务和考核标准,形成常态化推进和动态评估考核机制。其次,加强部门联动。《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了政府主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职责与任务,但各方职责并非相互独立,往往需要各部门积极联动、各利益主体相互协调,共同采取行动执行落实。最后,搭建执法联动平台。相关部门可采取通过专门建设《反食品浪费法》执行互通信息平台来整合多方资源与信息,以此加强各部门信息互融互通,避免执法过程中因信息不畅等原因导致的重复执法或过度执法。同时,应加强执法中的柔性与包容性,但强调审慎执法。《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不以惩罚食物浪费行为主体为目的,而是以改变行为主体及利益相关者的食物浪费行为、纠正其消费理念,以减少全社会食物浪费、营造全社会勤俭节约的新风尚为根本目的。因此,执法者应以劝解说服制止为主要手段,而不是主要采取惩罚行动,以形成各利益主体普遍接受的教育型执法方式。
关键问题5:《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中,应如何建立长效监测评估机制?
李丰: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粮食经济、粮食安全。
核心观点:《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效果评估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监测评估机制,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推进反食物浪费的行动;相关利益主体要加强食物全产业链的浪费监测管理和扶持;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消费者反对食物浪费意识的教育。
《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治理食物浪费提供了法治保障。落实各个主体的责任是法律实施的关键所在。对一些违法行为开罚单的事后行为固然重要,但如何评估《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效果,更需建立一个监管和评价的长效机制。
(1)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推进反食物浪费的行动。一是开展食物浪费监测行动,各地政府要科学制定反食物浪费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行动措施;二是做好反食物浪费信息的收集和披露,鼓励社会舆论监督,营造反食物浪费的舆论氛围;三是组织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消费者对食物浪费的认识与应对能力;四是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力度,支持各方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防止和减少食物浪费;五是完善反食物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对反食物浪费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开展有效激励机制,督促各方履行责任。
(2)加强食物全产业链的浪费监测管理和扶持。食物浪费的管理与监测不应仅针对消费(餐饮)环节,应从食物的生产源头入手,建立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食物浪费监测系统,制定各环节管理细节或操作指南;对参与减少食物浪费行动的企业要进行扶持。在食物产业链中,实现节粮减损目标需要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政府应当给予协调、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对减少浪费卓有成效的企业、团体或个人,政府要大力表彰、宣传和奖励。定期组织相关机构或科研院所针对食物浪费现状及如何有效减少食物浪费的方法进行研究。政府主导定期召开减少食物浪费专题会议,分析面临的新问题,推广先进经验;加快出台食物回收(再利用)相关配套法律,建立健全“食物银行”等食物救济体系。
(3)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消费者反对食物浪费意识的教育。食物浪费的主体是消费者,惩治浪费行为不是目的,防止减少浪费才是制定该法律的初衷。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如,日本的“食育基本法”,把食物教育纳入法律层面。该法律把食物教育的对象是从儿童延伸到成人,需通过多种途径,使接受食物教育的人获得有关“食物”的知识和选择“食物”的能力,培育有关“食物”的思维方式,以实现健全的饮食生活。“食育”体现为:一是多方主体参与,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社区等都参与;二是多层次多方面教育,不仅通过校内的家庭课、保健课或者午餐时的教育,还把食物教育纳入到历史、地理、语文、音乐及社区活动等课程中。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食物来之不易,减少食物浪费,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中国可以通过学校、社区等组织向消费者普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食物营养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感知食物魅力、树立正确的食物消费观,从而提高人们的反食物浪费意识。
关键问题6:如何构建反食物浪费监测评估方法体系?
白军飞: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安全与政策、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核心观点: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方法体系的设计有助于反食物浪费工作的开展。应坚定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反食物浪费监测评估工作;保持开放务实的工作作风,用监测评估促进反食物浪费工作;对反食物浪费的监测要多目标切入、系统性评估;构建数据管理平台,以数据服务于反食物浪费实践。
保障《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实现立法的目标,离不开对食物浪费相应的监测评估。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方法体系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反食物浪费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用监测评估促进反食物浪费工作推进。构建反食物浪费监测评估方法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
(1)坚定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反食物浪费监测评估工作。食物浪费本身是一个个体或群体在文化、认知、经济、技术、市场发育等基本条件的制约下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因此,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减少食物浪费,不仅需要对造成食物浪费的诸多外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认知,更需要在法律实施的实践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在监测评估中,就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既要把握法律实施的总目标,又要敢于面对市场主体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更务实而包容的态度允许市场主体自主开展和创新反食物浪费方法的尝试与探索。只有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有利于探索出更为科学、经济、有效的食物浪费治理手段。
(2)保持开放务实的工作作风,用监测评估促进反食物浪费工作。《反食品浪费法》的落地必然在操作层面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现实场景,因此,必须给予市场主体与相关主管部门充分的时间窗口,以探索适合各种场景的反食物浪费具体措施与手段。在监测评估工作中,就必须保持开放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调研、听取、总结市场主体在《反食品浪费法》落实过程中的困难与积极探索,对好的经验进行充分地宣传与分享,对尚缺乏充分论证的做法,也要十分谨慎地树典型、树模范。初期的监测评估要更多关注法律落实中的现实困难,而不要一味唱赞歌。只有这样,才能让监测评估促进反食物浪费工作;反过来,离开开放务实的工作作风,就很容易导致为监测而监测、为评估而评估的窘境,不但不利于反食物浪费,还可能导致社会资源更多的浪费。
(3)对反食物浪费的监测要多目标切入、系统性评估。对反食物浪费的监测评估,其首要目标是准确揭示反食物浪费的困难、成效与目标实现情况。《反食品浪费法》作为一部与人民群体生活密切相关、与众多领域(如农业生产、食品加工、餐饮零售、公共卫生、消费者营养与健康等)密切相关的法律,相关监测与评估工作不仅要关注减少食物浪费的政策目标,还要密切监测并系统评估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在其他领域产生的非目标收益或损失,从而更加科学而全面地对其进行评估,避免以偏带全、一叶障目。
(4)构建数据管理平台,以数据服务于反食物浪费实践。对反食物浪费的监测评估离不开相关点位的监测、数据的采集,这本身就是一个统计科学问题,因此,必须由专业的统计人员参与设计;更重要的是,要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具有长远目标的数据管理平台,负责数据采集模板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汇总,要有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从而让数据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工作汇报上,而是要让数据活起来、用起来,从而为探索更具实践操作性、经济有效性和人文关怀性,更有利于多目标同时改善的科学性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数据平台与相关指标的设定应从起初阶段就十分注重其长远的适应性,从而有利于数据指标的稳定性与可比性,保障数据在历史长河中的科学价值。
结论
《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反对食物浪费实现了由道德约束到法制治理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反食物浪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与指导。法律的颁布只是阶段性的成功,如何将该法落地实施,真正发挥其规范制约公众食物浪费行为的作用,才是中国反食物浪费取得胜利的关键。综合以上专家的观点,《反食品浪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关键问题:
(1)厘清权责,加强部门联动。各部门、各行业应进一步结合自身职责范围,跳出管理和工作惯性,加强部门协调沟通,针对本领域存在的食物浪费问题,细化管理权属和责任,做到分工明确、权属清晰。
(2)加强基础支撑,开展科学研究。针对当前中国食物浪费数据缺乏、相关研究分散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食物浪费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积累,持续性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以指导反食物浪费工作的开展与推进。
(3)细化标准,构建指标体系。根据部门职责与行业特征,制定执法标准、行业参考、执行规范等综合标准体系,同时有关部门及单位应根据法律的适应范围、行为特征、地方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单位、不同场所的反食物浪费工作执行标准体系。
(4)加强监测与评估,促进法律落地和见成效。有关部门应加强食物浪费的监测与评估工作,构建适于不同环节和场所的食物浪费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长效监测评估机制,助力反食物浪费实践。
[1]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教育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有关事项的公告. 饮料工业, 2021, 24(3): 4.

[Announcement of the Office of the Food Safety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fices Administration on Issues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ti-Food Wast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Beverage Industry, 2021, 24(3): 4.]

[2]
GUSTAVSSON J, CEDERBERG C, SONESSON U, et al. Global food losses and food waste: Extent, causes and prevention. FAO, 2011.

[3]
KUMMU M, DE MOEL H, PORKKA M, et al. Lost food, wasted resources: Global food supply chain losses and their impacts on freshwater, cropland, and fertiliser us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2, 438: 477-489.

DOI

[4]
SCIALABBA N E, TURBÉ A, HOOGEVEEN J, et al. Food Wastage Footprint:Impacts on Natural Resources, Summary Report. Rome: FAO, 2013.

[5]
XUE L, LIU X J, LU S J, et al. China's food loss and waste embodies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Nature Food, 2021, 2(7): 519-528.

DOI

[6]
王灵恩, 倪笑雯, 李云云, 等. 中国消费端食物浪费规模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测算.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6): 1455-1468.

[WANG L E, NI X W, LI Y Y, et al. Measurement of the scale of food waste and it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at the consumer seg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1, 36(6): 1455-1468.]

DOI

[7]
WANG L E, LIU G, LIU X J, et al. The weight of unfinished plate: A survey based characterization of restaurant food waste in Chinese cities. Waste Management, 2017, 66: 3-12.

DOI

[8]
LI Y Y, WANG L E, LIU G, et al. Rural household food waste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in China.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21, 164: 105209, Doi: 10.1016/j.resconrec.2020.105209.

DOI

[9]
曹晓昌, 张盼盼, 刘晓洁, 等. 事件性消费的食物浪费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婚宴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65-1575.

[CAO X C, ZHANG P P, LIU X J, et al. Food wast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event-related consumptions: Taking wedding banquet as an exampl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9): 1565-1575.]

[10]
UNEP. Food waste index report 2021.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1.

[11]
人民网. 多国出台措施减少食物浪费(国际视点).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411712832719389&wfr=spider&for=pc, 2020-08-19.

[People's Daily Online. People's Daily Online. Several countries introduce measures to reduce food wast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411712832719389&wfr=spider&for=pc, 2020-08-19.]

[12]
海外网. 法国, 请给我一个打包盒. https://view.inews.qq.com/a/20200928A053EZ00, 2020-09-28.

[Overseas Network. France, please give me a packing box. https://view.inews.qq.com/a/20200928A053EZ00, 2020-09-28.]

[13]
CONDAMINE P. Italy's law for don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to limit food waste. Zero Waste Europe, 2020.

[14]
中国绿发会. 为了减少食物浪费, 日本是这样做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836384575468074&wfr=spider&for=pc, 2020-08-01.

[CBCGDF. To reduce food waste, this is what Japan does.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836384575468074&wfr=spider&for=pc, 2020-08-01.]

[15]
孙永立. 《反食品浪费法》落地: 既是传统美德更关乎粮食安全. 中国食品工业, 2021, 10: 6-9.

[SUN Y L. "Anti-Food Waste Law" landed: It i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virtue, but also related to food security. China Food Industry, 2021, 10: 6-9.]

[16]
陈秧分, 王介勇, 张凤荣, 等. 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6): 1362-1380.

[CHEN Y F, WANG J Y, ZHANG F R, et al. New patterns of global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1, 36(6): 1362-1380.]

DOI

[17]
中国经济时报. 2021经济年报丨粮食“十八连丰”夯实“百价之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442145690801360&wfr=spider&for=pc, 2022-01-20.

China Economic Times. 2021 Economic Annual Report丨The "18-year consecutive bumper harvest" of grain consolidates the foundation for controlling inflation.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442145690801360&wfr=spider&for=pc, 2022-01-20.]

[18]
成升魁. 多措并举遏制城市餐饮业食物浪费.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 (9): 69-71.

[CHENG S K.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curb food waste in the urban catering industry. Chinese Cadres Tribune, 2020, (9): 69-71.]

[19]
环球网. 减少浪费法实施一年,日本食品浪费减少了.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5oj2Ls3fmt, 2021-12-02.

[World Wide Web. One year after the Food Waste Reduction Promotion Law was implemented, food waste in Japan has decreased, 2021-12-0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