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Articles

Farmers' percep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of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Cili county, Hunan province

  • XIONG Ying , 1, 2 ,
  • XIAO Rong 1 ,
  • ZHANG Kun 1 ,
  • WEI Xiao 3 ,
  • SUN Bing 4 ,
  • CHEN Lei 4
Expand
  • 1.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 China
  • 2. Research Center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Changsha 410114, China
  • 3. Hunan Institute of Economic Geography, Changsha 410004, China
  •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Guangzhou 51052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3-22

  Revised date: 2021-08-16

  Online published: 2022-09-28

Abstract

Ecosystem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basis to ensure r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related to rural regional ecosystem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fe, as well as their cognition and perce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maintenance of ecosystem functions.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and household survey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nges in farmers' perception of diversity of various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2008 to 2018 in six rural communities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types in Cili county, Hunan province, a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 in 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The index model of farmers' perception of diversity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both farmer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armers' perceptions of variou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are different, and the percep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eading area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re areas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 (2) Farmers' diversity perception and attribute perception of forest land, farmland, garden and wetland ecosystem services are weakened in turn. (3) Natural environment, resource endowment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perce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ttribut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to maintain region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farmers,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services and 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ite this article

XIONG Ying , XIAO Rong , ZHANG Kun , WEI Xiao , SUN Bing , CHEN Lei . Farmers' percep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of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Cili county, Hu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 37(7) : 1766 -1781 . DOI: 10.31497/zrzyxb.20220708

生态系统服务可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得到的效益和生态产物[1,2],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生态平衡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保障农村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3]。农户作为乡村地域生态系统与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联主体,其生产生活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与感知变化对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变化既能反映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现状情况及演变特征,也能反映并影响农户福祉[4-7]。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局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受到扰动,致使生态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8,9]。从现有研究看,从宏观角度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关系的较多,而从微观角度研究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变化的较为缺乏;同时,现有研究多为利用社会指标体系探究农户感知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感知指数不够全面,缺乏生态视角的研究。本文针对此情况,通过探讨区域农户对各类生态系统的感知变化,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指数四类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和有效权衡,揭示影响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重要因素,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策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国外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分类及其感知分析主要围绕其对环境的影响、适应及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Ahn[10]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及分类,并强调其定义和范围因环境核算、环境评价和自然资源管理等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Gretchen[11]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为生态价值量核算提供了重要参考。Brobbey等[12]研究了基于利益感知者生计福祉的主要影响要素,并确定了供给服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Greenland等[13]研究发现农户的知识体系、管理经验、主观幸福感以及社会文化等对湿地和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导致局地生态系统服务受损,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由此,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环境变化下以及人类活动扰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机制、民生感知等开展了大量研究,而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农户生计响应、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和适应能力等方面。郭秀丽等[14]量化了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驱动因子;刘自强等[15]基于民生感知研究了少数民族区域的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与转型动力机制;马艳艳等[16]基于多维度生计风险感知测量框架,分析了农户的生计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农户生计风险感知的关键因素。总的来看,国内外研究明晰与完善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机制,对有效维持人类福祉、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17-19]。但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方面,现有研究多基于民生感知对农户生计响应、生计风险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探究,缺乏从生态视角对农户多样化感知与属性感知进行量化分析,以及对个体特征、政策等影响要素的多元化与细化分析。
南方丘陵山地带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源头区,对流域主体功能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本文选取南方丘陵山地重点生态功能区——湖南省慈利县的6个农村社区(二坊坪村、占甲桥村、永安村、两溪村、九溪村、江娅林场)作为研究对象。农户作为生态服务系统的直接受益者,其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对维护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属性出发,分析不同类型区(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经济发展区)农户对农田、林地、园地、湿地生态服务系统的感知及其十年来的感知变化,以期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居民福祉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育及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慈利县地处湖南西北部,属湘西山区向滨湖平原过渡地带,土地面积3480 km2。慈利县是“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县”,也是湖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2019年末户籍总人口69.4万人,常住人口61.96万人,城镇化率达47.3%,国内生产总值178.3亿元。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区域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状况呈加速变化态势。慈利县历史文化厚重,民俗风情浓郁,生态景观优美,森林覆盖率达66.2%。该区域的湿地、林地、园地、农田等生态系统不仅承担着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以该生态重点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分析,探寻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变化,可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助推民生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慈利县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禀赋以及当地农户生产特征,将上述6个乡村地区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两溪村、江娅林场)、农业生产主导区(二坊坪村、永安村)、生态经济发展区(占甲桥村、九溪村)。这6个乡村地区位于29°28'~29°52'N、110°77'~ 111°21'E之间(图1)。地处生态保护核心区的农户主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如中药、菌类种植等;农业生产主导区的农户总体以特色种养以及发展生态农产品为主要经济活动,如水稻、油料作物等;生态经济发展区的农户主要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林果经济,如柑橘、猕猴桃、茶叶等。
图1 研究区位置

Fig.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1.2 数据来源

调查小组于2018年9月对慈利县上述6个乡村进行了调查,并在2019年5月进行二次回访调查。两次调查均以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为主,共计收集村干部调查问卷6份,其中有效问卷6份,随机发放农户问卷共计703份,并通过电话回访筛选农户真实性与有效性问卷,共计有效问卷6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32%。其中,村干部问卷内容包括:(1)村庄类型、村庄地形、村域面积、主导产业、户籍人口等村庄概况;(2)村庄基本情况包括2008—2018年人口、性别比例及基本用地情况;(3)近十年来农户经营方式与收入情况包括农户经营方式与收入变化。农户问卷内容包括:(1)农户性别、家庭规模、家庭收入、生计方式等;(2)近十年来农户对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的感知状况;(3)十年来农户对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属性感知状况。
根据受访者情况,从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56.4%、43.6%;从受访者年龄来看,大多以中老年为主,青年占比较少,教育水平以初中水平较多;受访者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为4.1亩,人均年收入为11726.7元。受访者特征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者的主要特征

Table 1 The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iewees

农户类型 个体特征/% 家庭特征
性别 年龄/岁 受教育程度 每户平均耕地面积/亩 年人均纯收入/元
<29 30~39 40~49 >50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及以上
生态保护核心区 53.2 46.8 11 17 25.2 46.8 31.9 48.9 19.2 4.1 12030
农业生产主导区 53.7 46.3 12.2 19.5 14.6 53.7 33.3 44.4 22.2 3.9 13050
生态经济发展区 62.2 37.8 13.3 8.9 22.2 55.6 24.4 53.7 21.9 4.3 10100
全体受访户 56.4 43.6 12 15 21.1 51.9 30.1 48.9 21.0 4.1 11726.7

1.3 研究与计算方法

1.3.1 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的感知

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总体可分为供给、调节、支持与文化服务四大类以及12种分类指标(表2)。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指数大小,计算农户十年前后多样化程度的感知变化。若农户对多样性感知评估为1,则多样化感知指数为1;若农户对多样性感知评估为2,则多样性感知指数为2,以此类推。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指数计算公式如下所示[9]
D i = 1 s i = 1 S d i
式中:Didi分别为 i类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的感知指数与多样性的感知指数;S为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数量(个)。
表2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及指标

Table 2 Ecosystem service classification and indicators

分类 分类指标 分类 分类指标
供给服务 提供食物 文化服务 休闲与养身
提供非食物产品 生态旅游
提供水源
调节服务 防风 支持服务 净化空气
气候调节 保持生物多样性
水源涵养 森林碳汇
控制侵蚀

1.3.2 农户属性感知

为深入反映农户的感知状况,从重要性、可管理性、脆弱性、损害度四个方面探讨其感知特征。具体而言,重要性反映的是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活生产的重要程度;可管理性反映的是农户能轻松或直接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供应的能力;脆弱性反映的是生态系统服务丧失对农户初级生产力的负面影响程度;损害度则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破坏的程度。通过对重要性、可管理性、脆弱性、损害度四个方面的感知程度赋予5个指数等级值(表3),农户依据指数等级进行评分,再对每个区访谈农户的评分值予以求和,最后平均以此计算得到该区农户的总体感知指数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p m j = 1 n i = 1 n p m i j
式中:pmijj区内i农户的m类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评分值;pmj表示j区域农户对m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指数值;nj区内农户的数量(个)。
表3 生态系统服务属性感知分类

Table 3 Perce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ttributes

感知维度 维度问题 评分指标
重要感知 a类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日常的重要性 完全不重要=0;不太重要=0.25;一般=0.5;比较重要=0.75;很重要=1
可管理性感知 对a类生态系统服务可改变能力 很弱=0;比较弱=0.25;一般=0.5;比较强=0.75;很强=1
脆弱性感知 减弱a类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日常的影响大小 很小=0;比较小=0.25;一般=0.5;比较大=0.75;很大=1
损害度感知 破坏的a类生态系统服务程度大小 很小=0;比较小=0.25;一般=0.5;比较大=0.75;很大=1
总的来说,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受诸多要素影响,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假设因变量为农户的各类(农田、林地、园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的感知指数y1y2y3y4,四个感知维度指数为g1g2g3g4,并分别受自变量x1, x2, x3, x4, · · ·, xi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Y = β 0 + β 1 x 1 + β 2 x 2 + · · · + β i x i
式中:Y为因变量;xi为解释变量;β0为常数;βi为回归系数。如果回归系数为正值,则表示为正相关;若为负,则为负相关。
基于上述公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农户对农田、林地、园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指数四类模型(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以此分析农户对四类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的影响因素差异。

2 结果分析

2.1 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

2.1.1 农户多样化感知

表4可知,2008年林地、农田、园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指数分别为3.31、3.20、3.06、2.91;2018年林地、农田、园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指数分别为3.87、3.73、3.58、3.38(表5)。2008年农户对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的感知最强,92.5%以上的农户均感知到了该服务。从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占比来看,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经济发展区感知占比分别为89.5%,91.1%,97.6%。总的来看,农业生产主导区的农户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的感知强,其次为林地、园地、湿地;而生态保护核心区对林地、农田、园地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依次减弱;生态经济发展区农户感知最强的是林地,随后为园地、农田与湿地。
表4 2008年农户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的感知指数

Table 4 Farmers' perception index of ecosystem services diversification in 2008

农户类型 农田生态系统 林地生态系统 园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均值 比例/% 均值 比例/% 均值 比例/% 均值 比例/%
生态保护核心区 2.94 91.5 2.98 80.8 2.88 76.6 2.73 87.2
农业生产主导区 4.36 95.5 3.91 88.9 3.49 86.7 3.35 93.3
生态经济发展区 2.22 87.8 3.02 95.1 2.80 85.4 2.64 82.9
全体受访户 3.20 91.7 3.31 88.0 3.06 82.7 2.91 88.0
表5 2018年农户多样化感知指数

Table 5 Farmers' perception index of ecosystem services diversification in 2018

农户类型 农田生态系统 林地生态系统 园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均值 比例/% 均值 比例/% 均值 比例/% 均值 比例/%
生态保护核心区 3.51 93.6 3.63 89.5 3.50 85.1 3.26 89.4
农业生产主导区 5.02 97.8 4.50 91.1 3.99 88.9 3.79 95.5
生态经济发展区 2.56 90.2 3.45 97.6 3.21 92.7 3.09 87.8
全体受访户 3.73 94.0 3.87 92.5 3.58 88.7 3.38 91.0
根据分析箱线图(图2图3)可以发现,2008—2018年间曲线外个案数均较少,表明农户异常值较少。2008年农业生产主导区的农田生态系统多样化指数呈高值集聚,中位数高于上四分位,均值农户人数占72%。十年来上下相邻值变化最大的为生态保护核心区的林地生态系统,表明生态保护核心区农户对林地生态系统生态感知变化强。由于该区域农户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以及机械设备投入到生产生活之中,农户幸福指数不断增高,使得农户多样性感知指数变化较大。
图2 2008年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感知箱线图

Fig. 2 Boxplot of diversification perception index of farmers towards ecosystem services in 2008

图3 2018年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感知箱线图

Fig. 3 Boxplot of diversification perception index of farmers towards ecosystem services in 2018

图4图5可知,2008年生态保护核心区的农户对林地生态系统供给与调节服务的感知较强,具体来看,有75%以上的农户感知到了该服务,对林地、湿地、园地、农田生态系统感知依次降低(表6),多样化感知指数分别为2.29、2.13、2.09、1.96。农业生产主导区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及支持服务感知较显著,分别占89.9%、75.9%、40%,对湿地、林地、园地、农田生态系统感知依次降低,多样化感知指数分别为2.07、2.06、2.02、1.98;生态保护核心区对湿地供给服务感知强。2018年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经济发展区的农户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感知均较显著,分别占91.5%、91.1%、85.4%。
图4 2008年生态系统多样性感知占比

Fig. 4 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 diversified perceptions of different ecosystem services in 2018

图5 2018年生态系统多样性感知占比

Fig. 5 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 diversified perceptions of different ecosystem services in 2018

表6 2008年、2018年农户多样化的感知指数均值

Table 6 The average perception index of farmer's diversification in 2008 and 2018

农户类型 农田生态系统 林地生态系统 园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2008年 2018年 2008年 2018年 2008年 2018年 2008年 2018年
生态保护核心区 1.96 2.47 2.29 2.54 2.09 2.35 2.13 2.36
农业生产主导区 2.16 2.44 1.98 2.00 2.02 2.30 2.04 2.29
生态经济发展区 1.98 2.51 2.06 2.46 2.02 2.33 2.07 2.37

2.1.2 农户属性感知

(1)农户对生态服务重要性的感知
农户2008年、2018年生态服务重要性感知最强的均为林地生态系统,其次是农田生态系统,园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图6)。其中,林地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农户感知最强。2008年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经济发展区农户对林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感知指数分别为0.420、0.550、0.558,2018年生态保护型区、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经济保护区农户对林地生态系统感知指数分别为0.440、0.620、0.624。重要性农户感知十年间变化最大的是农业生产主导区农田生态系统的支持服务,其农户感知指数变化大小为0.167。农户感知十年间变化最小的是生态保护核心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其农户感知指数变化大小为0.018。
图6 2008年、2018年农户对生态重要性的感知

Fig. 6 The index of farmers' perce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mportance in 2008 and 2018

(2)农户对生态服务可管理性变化
农户2008年对生态服务可管理性感知最强的为农田生态系统(图7),其次是湿地、园地与林地;而2018年感知最显著的是湿地,其次是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园地生态系统。2008年农田生态系统供给服务感知指数最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经济发展区感知指数分别为0.474、0.450、0.502;2018年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指数最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经济发展三个区域的感知指数分别为0.480、0.504、0.372。可管理性十年间变化最大的是生态经济发展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其农户感知指数变化大小为0.168;变化最小的是生态经济发展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其农户感知指数变化大小为0.005。
图7 2008年、2018年农户对生态可管理性的感知

Fig. 7 The index of farmers' perce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manageability in 2008 and 2018

(3)农户对生态服务脆弱性变化
2008年农户对生态服务脆弱性感知最强的为林地生态系统,其次是农田生态系统、园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图8);农户对林地生态系统供给服务感知指数最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经济发展区的感知指数分别为0.461、0.447、0.480。2018年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感知指数最强,三个区域的感知指数分别为0.425、0.424、0.422。其中,农户对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感知强,农户对农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感知弱。脆弱性十年间变化最大的是农业生产主导区湿地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其农户感知指数变化大小为0.180,变化最小的是生态保护核心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其农户感知指数变化大小为0.007。
图8 2008年、2018年农户对生态脆弱性的感知

Fig. 8 The index of farmers' perce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vulnerability in 2008 and 2018

(4)农户对生态服务损害度变化
2008年农户对生态服务损害度感知最强的是园地生态系统,其次是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最弱为林地生态系统。具体如图9所示;2008年农户对园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感知最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经济发展区损害度感知指数分别为0.419、0.416、0.524。2018年农户对园地生态系统感知损害性最强的为文化服务,三个区域的感知指数分别为0.429、0.417、0.492。损害度十年间变化最大的是农业生产主导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其农户感知指数变化大小为0.102,变化最小的是生态经济发展区林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其农户感知指数变化大小为0.039。
图9 2008年、2018年农户对生态损害度的感知

Fig. 9 The index of farmers' perce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damage in 2008 and 2018

(5)十年来农户属性感知变化
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脆弱性中,农业生产主导区(二坊坪村、永安村)农田生态系统支持服务和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农户感知变化差最大(图10)。可管理性及损害度生态系统服务中,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发展区农户感知变化差最大。该类型区在积极响应国家生态建设政策,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林地面积不断增加,其气候调节感知指数、森林碳汇感知指数增长明显,气候调节、控制侵蚀方面也得到改善。同样,由于林地面积的增加,空气的净化程度、生物多样性均有所提高,农户对支持服务重要性以及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脆弱性的感知指数变化较大。
图10 农户对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属性感知指数的变化差

Fig. 10 The variation difference of farmers' perception index of various ecosystem service attributes

2.2 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是影响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自然因素。而在主观上,受访者个体特征、家庭特征、选择偏向等均影响农户对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同时,生态环境政策、生态工程建设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为此,从受访者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与环境政策等出发选取作为自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相关模型,以此揭示农户感知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赋值如表7所示。
表7 关键因素影响赋值

Table 7 The valuation of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影响因素 指标 赋值 均值 标准差
个体特征 性别 女性=1;男性=2 1.68 0.467
年龄 青年=1;中青年=2;中年=3;中老年=4 2.98 0.718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 2.14 0.767
生计方式 纯农户=1;一兼户=2;二兼户=3 1.75 0.596
务农时长 短时间=1;一般=2;长时间=3 1.95 0.626
家庭特征 家庭规模 小规模=1;中等规模=2;大规模=3 2.32 0.732
人均收入 低收入=1;中等收入=2;高等收入=3 1.95 0.619
牲畜数量 数量少=1;一般=2;数量=3 1.62 0.682
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 耕地面积 面积小=1;一般=2;面积大=3 1.53 0.571
林地面积 面积小=1;一般=2;面积大=3 2.3 0.749
种植业面积 面积小=1;一般=2;面积大=3 1.87 0.644
环境政策
退耕还林/草政策 反对=1;中立=2;支持=3 2.64 0.498

2.2.1 农户多样性感知的影响因素

根据式(3)建立农户对农田、林地、园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指数四类模型(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结果显示,四类模型的显著性值sig<0.05,且F统计值显著,拟合优度好(表8)。模型1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规模与农户的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感知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上述这些因素对农户的农田多样性感知影响较大。模型2显示:年龄、生计方式、人均收入、林地面积、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年龄、生计方式、人均收入、林地面积与林地生态系统农户生态系统多样性感知指数为正,即年龄越大,生计方式越多,人均收入越高,林地面积越大,林地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越大,农户对林地生态系统服务感知指数越强;退耕还林的实施与农户的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感知指数系数为负,说明该项举措一定程度上影响改变了农户原有的从业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退耕还林的实施,耕地数量的减少在一定阶段引起收入、经营方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感知。模型3显示:农户文化程度、务农时长及种植业面积与园地生态多样性呈正相关,即说明农户文化程度越高,务农时长越长,种植业面积越大,农户的园地生态多样性感知指数越强。模型4显示:退耕还林政策与农户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感知指数为负相关。
表8 农户多样性感知的关键因素回归模型

Table 8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perceived diversific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影响因素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非参考化
系数
参考
系数
非参考化
系数
参考
系数
非参考化
系数
参考
系数
非参考化
系数
参考
系数
个体特征 性别 -0.421 -0.106 -0.055 -0.014 -0.278 0.252 0.391 0.249
年龄 0.569*** 0.221 0.556*** 0.219 0.23 0.168 -0.177 0.167
文化程度 0.732*** 0.303 0.195 0.082 0.387*** 0.158 0.026 0.155
生计方式 0.013 0.004 0.469*** 0.151 -0.114 0.2 0.568 0.201
务农时长 0.337 0.114 -0.131 -0.045 0.628*** 0.196 -0.035 0.193
家庭特征 家庭规模 0.806*** 0.319 -0.053 -0.021 0.202 0.173 -0.251 0.169
人均收入 -0.247 -0.083 0.571*** 0.194 -0.07 0.197 0.083 0.198
牲畜数量 0.411** 0.151 0.206 0.077 -0.07 0.178 0.168 0.177
自然环境与
资源禀赋
耕地面积 -0.327 -0.101 -0.024 -0.008 -0.318 0.227 0.547 0.212
林地面积 -0.375 -0.152 1.031*** 0.423 -0.283 0.18 -0.003 0.171
环境政策 种植业面积 0.255 0.089 0.144 0.051 0.686*** 0.202 -0.016 0.198
退耕还林/草政策 0.053 0.014 -0.5*** -0.136 0.121 0.252 -0.554*** 0.252
F统计值 3.137 6.528 2.828 2.038
显著性 0.001b 000b 002b 026b

注:***sig<0.05,**sig<0.1,下同。

2.2.2 农户属性感知的影响因素

模型5(重要性)、模型6(可管理性)、模型7(脆弱性)、模型8(损害度)分别分析上述变量与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与属性感知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均显著,其显著性值sig<0.05,且F统计值显著,拟合优度好(表9)。模型5显示:务农时长、耕地面积与重要性感知指数表现为正相关,而人均收入则与重要性呈负相关,说明农户务农时长越长、耕地面积越大,农户生态系统重要性感知指数越强;由于外出务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户收入越高对本区生态系统感知重要性指数有一定的弱化影响。模型6显示:生计方式、牲畜数量、耕地面积是生态系统可管理性感知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生计方式越多,农户生态系统可管理性农户感知越强;牲畜数量越多、耕地面积越多,农户生态系统可管理性农户感知越弱。模型7显示:性别、人均收入与农户生态脆弱性生态感知呈负相关,耕地面积与农户生态感知指数呈正相关。模型8显示:文化程度和耕地面积与生态系统损害度呈正相关,说明文化程度越高,耕地面积越大,农户损害度生态感知越强。
表9 农户属性感知的关键因素回归模型

Table 9 Regression model of key factors of farmers' perception on attribute

影响因素 模型5 模型6 模型7 模型8
非参考化
系数
参考
系数
非参考化
系数
参考
系数
非参考化
系数
参考
系数
非参考化
系数
参考
系数
个体特征 性别 -0.403 -0.083 -0.491 -0.111 -0.802*** -0.175 -0.103 0.373
年龄 0.135 0.043 -0.022 -0.007 0.241 0.08 -0.299 0.245
文化程度 0.185 0.062 0.429 0.159 0.187 0.067 0.384** 0.23
生计方式 0.316 0.082 0.129** 0.037 0.306 0.084 0.105 0.296
务农时长 0.613*** 0.167 0.49 0.146 0.228 0.066 -0.005 0.288
家庭特征
家庭规模 -0.134 -0.043 -0.222 -0.078 -0.157 -0.053 -0.429** 0.242
人均收入 -0.745*** -0.203 -0.273 -0.081 -0.628*** -0.181 -0.576 0.287
牲畜数量 0.167 0.05 -0.559*** -0.183 -0.025 -0.008 -0.554*** 0.255
自然环境与
资源禀赋
耕地面积 1.371*** 0.344 -0.691*** -0.19 1.192*** 0.316 0.655*** 0.327
林地面积 0.078 0.026 0.128 0.046 -0.253 -0.088 0.297 0.254
环境政策
种植业面积 -0.142 -0.04 0.149 0.046 0.219 0.066 -0.115 0.295
退耕还林/草政策 -0.617 -0.135 0.16 0.038 -0.58 -0.134 0.057 0.357
F统计值 3.555 1.839 3.177 2.629
显著性 000b 049b 001b 004b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文基于农户调查问卷及入户访谈,探讨了2008—2018年近十年来重点生态功能区慈利县6个乡村农户对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感知变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指数四类模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对生态系统的四大服务功能感知随时间变化较大,呈上升趋势,同时农户对林地、农田、园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化感知变化结果呈依次降低之势,农业生产主导区感知强于生态保护核心区和生态经济发展区。(2)农户对林地、农田、园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属性感知依次减弱;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指数的变化大小依次从损害度、脆弱性、可管理性、重要性减弱。其中四个生态系统属性供给服务感知最强,其次是调节服务,最弱的为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3)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个体及家庭特征、环境政策等是影响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重要因素。

3.2 讨论

(1)空间异质性的尺度反映了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尺度是空间异质性的量度单位,生态系统服务尺度的变换,可能会导致空间异质性的出现和消失[21-24]。随着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增大,因此农业生产主导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经济发展区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多样化感知指数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不同类型区由于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调节、支持与文化服务)的依赖程度以及对各类服务的需求差异进而导致农户的感知强度也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2)人口学特征对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具有一定影响。人口学特征是研究人口发展、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25,26]。从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个体特征直接影响农户感知指数的大小。研究表明,农户生计方式越单一,务农时间越长,农户对生态系统感知指数越高;另外,农户感知指数与性别、教育水平以及文化程度有关,同时家庭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户感知产生影响,家庭规模越大,其对多样化感知越强。
(3)生态系统服务受经济收入及环境政策的影响。有专家学者提出引导农民若成为生态服务的主动提供者,为乡村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能够为乡村居民增加新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7,28]。研究发现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生态系统感知变化强度,由于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农户收入越高,对本区生态系统感知重要性指数呈现弱化的状况。同时,政策因素也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所需与生态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并能直接影响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强弱[29]

3.3 发展建议

由于各村生态环境与地理位置的不同,主导产业也各不相同,其发展对策应有一定的差别。(1)由于部分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当地没有成熟的主导产业链,加之农户缺乏技术技能,其创业与创新意识不强,因此应加强对该区农户进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并加大对农户创业的补贴投入。同时,加大通过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提供部分护林岗位等,保障农户收入。(2)由于外出务工致使村内劳动力流失严重,应加强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与人文资源(包括少数民族风情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特色农产品种植、林下经济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乡村民宿等,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并积极拓展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保护—产业优化—经济发展协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岗位,以此吸引劳动力回流,也为农户增收提供渠道,促进乡村产业振兴。(3)加强生态政策宣讲宣传及农户生态政策教育,让农户更多地了解和重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相关政策,同时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地方也需配套设置专项资金及建立相关扶持机制,努力打造康养休闲生态产业,加强引导,形成“特色林果+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农业生态观光”等低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与乡村产业兴旺,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护与保护,促进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农村社区的协同发展。
[1]
COSTANZA R, ARGE A R, GROOT R D,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 25: 3-15.

DOI

[2]
臧正, 邹欣庆.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生态福祉内涵表征与评.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4): 1085-1094.

[ZANG Z, ZOU X Q. Connot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well-being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theor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 27(4): 1085-1094.]

[3]
壮歌德.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世界环境, 2014, (5): 49-51.

[ZHUANG G 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World Environment, 2014, (5): 49-51.]

[4]
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5): 635-640.

[OU YANG Z Y, WANG R S, ZHAO J Z.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onomic valu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9, 10(5): 635-640.]

[5]
成超男, 胡杨, 赵鸣.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 1770-1782.

DOI

[CHENG C N, HU Y, ZHAO M.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patter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10): 1770-1782.]

[6]
胡蕾, 吴健, 李海萍. 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收入的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 以丽江拉市海流域为例. 生态学报, 2018, 38(18): 6402-6411.

[HU L, WU J, LI H P.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residents' income and its impact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the Lashihai Basin in Lijiang, Yuna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8, 38(18): 6402-6411.]

[7]
杨钦智, 官冬杰, 刘欣雨, 等. 重庆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 以秀湖湿地公园为例.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3(5): 20-23, 127.

[YANG Q Z, GUAN D J, LIU X Y, et al. Social value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in Chongqing Wetland Park: A case study of Xiuhu National Wetland Park.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020, 33(5): 20-23, 127.]

[8]
罗琦, 甄霖, 杨婉妮, 等. 生态治理工程对锡林郭勒草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的影响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119-129.

[LUO Q, ZHEN L, YANG W N, et al.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Xilin Gol Grassland.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1): 119-129.]

DOI

[9]
王晓琪, 赵雪雁, 王蓉, 等. 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 以甘南高原为例. 生态学报, 2020, 40(9): 2838-2850.

[WANG X Q, ZHAO X Y, WANG R, et al. Farmers' perception of eoosystem services in the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A case of the Gannan Plateau.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0, 40(9): 2838-2850.]

[10]
AHN S 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fo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2013, 12(2): 3-16.

[11]
GRETCHEN C. Daily Management objectiv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00, 3(6): 333-339.

[12]
BROBBEY L K, HANSEN C P, KYEREH B, et al.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charcoal to rural livelihoods: Evidencefrom a key charcoal-producing area in Ghana.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19, 101: 19-31.

DOI

[13]
GREENLAND S, BRAZNER J, SHERREN K. Farmer perceptions of wetlands and waterbodies: Using social metrics as an alternative to ecosystem service valu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6, 126: 58-69.

DOI

[14]
郭秀丽, 周立华, 陈勇, 等. 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驱动因子: 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 生态学报, 2018, 38(21): 7629-7637.

[GUO X L, ZHOU L H, CHEN Y, et al. Analysis on the adaptability of farmers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cta Ecologica Simica, 2018, 38(21): 7629-7637.]

[15]
刘自强, 李静, 董国皇, 等. 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与转型动力机制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6): 61-72.

[LIU Z Q, LI J, DONG G H, et al. Farmer s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their transitional dynamics.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7, 26(6): 61-72.]

[16]
马艳艳, 赵雪雁, 兰海霞, 等. 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的生计风险多维感知及影响因素: 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 生态学报, 2020, 40(5): 1810-1824.

[MA Y Y, ZHAO X Y, LAN H X, et al. Livelihood risk multi-dimensional percep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A case of the Yellow River Water Supply Area of Ganna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0, 40(5): 1810-1824.]

[17]
王大尚, 郑华, 欧阳志云.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6): 1747-1753.

[WANG D S, ZHENG H, OUYANG Z Y.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consump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human well-bei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3, 24(6): 1747-1753.]

[18]
吴健生, 王仰麟, 张小飞, 等. 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治理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14-25.

[WU J S, WANG Y L, ZHANG X F, et al.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territory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1): 14-25.]

DOI

[19]
任婷婷, 周忠学. 农业结构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影响: 以西安都市圈两种农业类型为. 生态学报, 2019, 39(7): 2353-2365.

[REN T T, ZHOU Z X.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A case study in Xi'an Metropolitan Area. Acta Ecologica Simica, 2019, 39(7): 2353-2365.]

[20]
熊鹰, 孙维筠, 魏晓, 等. 南方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以广东乐昌市8个乡村为例. 生态学报, 2020, 40(18): 6505-6521.

[XIONG Y, SUN W J, WEI X, et al.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rural communities in hilly mountain of Southem China: A case study of eight villages in Lechang, Guandong provinc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0, 40(18): 6505-6521.]

[21]
王静, 王克林, 张明阳, 等. 南方丘陵山地带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动态特征. 生态学报, 2015, 35(11): 3722-3732.

[WANG J, WANG K L, ZHANG M Y, et al. Tempospatial variation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hilly terain of Southern China. Acta Eoologica Sinica, 2015, 35(11): 3722-3732.]

[22]
陈玉福, 董鸣. 生态学系统的空间异质性. 生态学报, 2003, 23(2): 346-352.

[CHEN Y F, DONG M.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ecological system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2): 346-352.]

[23]
鲍捷, 张毓, 李雪, 等. 从生存到自我实现: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安徽省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9): 88-95.

[BAO J, ZHANG Y, LI X, GUO Q, et al. From survival to self real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0, 27(9): 88-95.]

[24]
程维金, 周煜, 王鹏程, 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武汉市城市森林经营策略. 湖北林业科技, 2020, 49(4): 1-8.

[CHENG W J, ZHOU Y, WANG P C, et al. Urban forest management strategy in Wuhan based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49(4): 1-8.]

[25]
MAJDI B S, WEN X Y, TAÎEB H. Board demographic diversity,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ic giv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2020, 12(4): 1-29.

DOI

[26]
吴康, 李耀川. 收缩情境下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5): 1121-1134.

[WU K, LI Y C.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land use and its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shrinkag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 34(5): 1121-1134.]

DOI

[27]
李存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新型城乡关系探讨. 南方农业, 2020, 14(14): 99-101.

[LI C G. Discussion on new urban rur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20, 14(14): 99-101.]

[28]
李興来, 肖景义. 国家公园游客与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以青海祁连风光旅游区为例. 生态经济, 2020, 36(10): 129-133.

[LI X L, XIAO J Y.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y and the inf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tourism eco-compensation in national parks: A case study of Qinghai Qilian Scenic Tourist Area. Ecological Economy, 2020, 36(10): 129-133.]

[29]
李果, 申慧敏, 周玥希, 等. 南山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参与生态补偿的意愿探究. 市场周刊, 2020, (1): 22-23.

[LI G, SHEN H M, ZHOU Y X, et al. The willingnes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Nanshan National Park to participate 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arket Weekly, 2020, (1): 22-23.]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