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
Evaluation of the support capacity of land use system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Received date: 2020-07-03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0-12-03
Online published: 2022-03-28
Copyright
Land use system, as the key carrier of human interaction with n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nalyze its relevance to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and explain its support capacit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onnotation analysis framework of land use system, explores its supporting mechanism for SDGs and establishes the support capac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aking the land use system as the co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society, economy, ecological system, we analyze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 the coupling system of person, reveal its correl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determine the land use system of SDG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alysis. (2) The support capacity of the land use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distributed as "low in the east, but high in the west of the province; while high around the low surroundings of the urban center".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66% of the support capacity was improved, and the change of support capacity showed the phenomenon of "uplift in the northwest and decline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direct support and self-stability of SDGs in the western plains with agricultural advantages has decreased, while the indirect support capacity has decreased, and the self-stability of the easter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has improved, whil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support capacity has decreased. (3)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each type of support capacity is significant. The significant area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municipal districts. The radiation-driv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Heze city is strong. The economic output and social supply capacity of Dongying city are high-high agglomera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land itself is low-low agglomeration.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system,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llow-up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lays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in Shandong,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policy regulation of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Key words: land use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 support; Shandong province
LI Han-bing , JIN Xiao-bin , WU Ke , HAN Bo , SUN Rui , JIANG Guo-dong , ZHOU Yin-kang . Evaluation of the support capacity of land use system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 37(1) : 166 -185 . DOI: 10.31497/zrzyxb.20220112
表1 土地利用系统内涵辨析Table 1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land use system |
类型 | 土地可持续利用[28,32] | 土地利用多功能[45,46] | 土地利用系统[47,48,49] |
---|---|---|---|
研究对象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形成的土地利用效率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提供的各类产品或服务 | 以人类为行为主体的土地与经济、社会、生态交互循环复合系统 |
研究需求 | 解析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服务土地利用决策 | 解析土地利用的功能属性,指导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及空间发展战略 | 解析系统运行机制及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关系,服务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
研究内容 | 土地利用维持动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在保持自身稳定的前提下可达到效益最大化的能力 | 土地利用产生环境、经济和社会功能的状态和表现,提供各类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 包含土地资源特性、功能属性、利用方式与强度等在内的人地相互作用关系 |
评价思路 | 评估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方式 | 依据土地利用主导用途方向,促进土地利用功能协调 | 以土地利用系统内涵解析为基础,解析系统内部运行机制及对人地耦合巨系统的支撑作用 |
异同点 | 强调土地集约化及高效利用,归属于土地利用系统的要素、格局与服务层 | 强调土地提供的各项产品与服务,归属于土地利用系统的要素及服 务层 | 强调人地耦合系统下土地利用发挥的作用及对人类主体的支撑能力,归属于人地耦合系统的运行基础及支撑体系 |
表2 土地利用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力评价体系Table 2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support of land use system to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计算方法及指标释义 | 指标性质 |
---|---|---|---|---|
土地利用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力 | 土地 生产性 | 耕地总面积 | 区域内耕地面积,表征区域粮食生产基础 | +① |
粮食总产量 | 区域内粮食产量总和,表征耕地生产水平 | + | ||
设施农用地面积 | 农业生产建设用地,表征区域农业生产强度 | + |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第一产业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表征第一产业生产经济效益 | + | ||
土地 稳定性 | 耕作可达性 | 耕作易到达区域面积②/耕地总面积,表征农业生产便利性 | + | |
有效灌溉面积占比 | 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③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表征耕地产出稳定性 | + | ||
水面面积占比 | 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表征水土资源协调程度 | +/- | ||
土地退化指数 | (土地沙化面积+盐碱化面积)/土地总面积,表征土地生态质量 | - | ||
人口 承载性 | 人均耕地面积 | 耕地总面积/区域总人口,表征耕地总量对区域人口的支撑性 | + | |
人均粮食产量 | 粮食总产量/区域总人口,表征耕地产出对人口的直接供应 | + | ||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 建设用地面积/总人口,表征区域内建设用地对人口的直接支撑 | +/- | ||
人口密度 | 总人口/土地总面积,表征区域内土地对人口的支撑强度 | - | ||
经济 可行性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国民生产总值/区域总人口,表征区域经济对人口的支撑性 | + | |
固定资产投资 | 购置固定资产总费用,表征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潜力 | + | ||
土地生产力 | 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表征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强度 | + | ||
资源 环境 协调性 | 土地总面积 | 区域范围内土地面积总和,表征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总量 | +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农业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表征农业机械排放物污染程度 | - | ||
植被生产力 | 以区域EVI年平均值④表征区域范围内植被生长状况 | + | ||
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 | 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表征区域范围内植被覆盖度 | + | ||
社会可接受性 | 公路用地面积 | 区域范围内公路用地总面积,表征公路对社会发展的支撑性 | + | |
城市面积 | 区域范围内城市总面积,表征土地资源对城市发展的直接供应 | +/- | ||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总数,表征土地对社会教育发展的支撑 | + | ||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表征土地对社会医疗发展的支撑 | + |
注:①“+”代表指标性质为正向,值越大,土地利用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越强;“-”代表指标性质为负向,值越大,土地支撑性越小;“+/-”代表适度指标。② 耕作可达性:以农村道路做2 km缓冲区[61],将其与耕地面积重叠部分定义为耕作易到达区域,将耕作易到达区域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作比值即为耕作可达性。③ 有效灌溉面积:以农村沟渠做100 m缓冲区,将其与耕地面积重叠部分定义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④ 区域EVI年平均值:基于MOD09A1数据,计算各研究单元内区域EVI年平均值。 |
表3 数据来源及说明Table 3 Data source and description |
数据类型 | 来源 | 选用时间 | 空间分辨率 |
---|---|---|---|
土地利用数据 | 山东省土地利用调查数据 | 2012年、2018年 | 1:10000 |
社会经济数据 | 山东省统计年鉴 | 2013年、2019年 | 县级 |
山东省各市统计年鉴 | 2013年、2019年 | 县级 | |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 2013年、2019年 | 县级 | |
EVI(MOD09A1) | https://search.earthdata.nasa.gov | 2012年、2018年 | 500 m |
表4 公因子提取结果及累计方差百分比Table 4 Common factor extraction results |
2012年 | |||||
---|---|---|---|---|---|
公因子1 | 公因子2 | 公因子3 | 公因子4 | 公因子5 | 公因子6 |
耕地总面积 | 固定资产投资 | 耕作可达性 | 人口密度 | 植被生产力 | 水面面积占比 |
粮食总产量 | 土地生产力 | 有效灌溉面积 |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 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 |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
设施农用地面积 | 城市面积 | 土地退化指数 | 人均耕地面积 | 公路用地面积 | 医疗卫生床位数 |
土地总面积 | 人均GDP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人均粮食产量 |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
30.382 | 46.611 | 59.014 | 69.040 | 74.955 | 79.861 |
2018年 | |||||
公因子1 | 公因子2 | 公因子3 | 公因子4 | 公因子5 | 公因子6 |
耕地总面积 | 人均GDP | 水面面积占比 | 人口密度 |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 设施农用地面积 |
粮食总产量 | 固定资产投资 | 土地退化指数 | 土地生产力 | 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人均耕地面积 | 公路用地面积 | 植被生产力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 耕作可达性 |
土地总面积 | 城市面积 | 人均粮食产量 | 医疗卫生床位数 | 有效灌溉面积 | |
30.492 | 47.011 | 58.657 | 68.483 | 75.644 | 80.780 |
[1] |
UNITED NATIONS.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2015,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post2015/transformingourworld/publication.
|
[2] |
|
[3] |
|
[4] |
|
[5] |
IPCC.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desertification, land degradati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od security, and greenhouse gas flux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2019, https://www.ipcc.ch/srccl/chapter/summary-for-policymakers/.
|
[6] |
陆大道, 樊杰.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27(3):290-300.
[
|
[7] |
牛星. 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分析与调控管理.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李春芳, 曹见飞, 吕建树, 等.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与人体健康风险. 环境科学, 2018, 39(12):5628-5638.
[
|
[15] |
|
[16] |
|
[17] |
宗庆霞, 窦磊, 侯青叶, 等.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重金属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8):875-884.
[
|
[18] |
刘春芳, 王韦婷, 刘立程, 等. 西北地区县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 以甘肃古浪县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9):2177-2190.
[
|
[19] |
|
[20] |
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面向非过程的多灾种时空网络建模: 以京津冀地区干旱热浪耦合为例. 地理研究, 2017, 36(8):1415-1427.
[
|
[21] |
卢琦. 荒漠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1):97-100.
[
|
[22] |
黄聚聪, 赵小锋, 唐立娜, 等.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 以厦门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12, 32(2):622-631.
[
|
[23] |
杨续超, 陈葆德, 胡可嘉. 城市化对极端高温事件影响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1219-1228.
[
|
[24] |
|
[25] |
|
[26] |
叶岱夫.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 地理研究, 2001, 20(3):52-59.
[
|
[27] |
|
[28] |
张洪, 李中元, 李彦. 基于生态安全的山地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以云南大理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9, 38(11):2681-2694.
[
|
[29] |
|
[30] |
赵国松, 刘纪远, 匡文慧, 等. 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 地理学报, 2014, 69(11):1640-1650.
[
|
[31] |
严长清, 孙电, 赖力, 等. 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 经济地理, 2006, 26(s1):183-187.
[
|
[32] |
千倩. 城市可持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预测研究.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
[33] |
崔学刚, 方创琳, 刘海猛, 等.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 2019, 74(6):1079-1096.
[
|
[34] |
杨绪红, 金晓斌, 项晓敏, 等. 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估算.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9, 49(3):554-568.
[
|
[35] |
汪权方, 晏群, 徐慧, 等.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AHP权重矩阵构建方法改进及在农地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0):1249-1257.
[
|
[36] |
汪洋, 代立, 周颖. 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模糊逻辑评价与诊断: 以武汉市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16, 30(4):61-69.
[
|
[37] |
苏晨晨, 周奥, 潘玉翠, 等. 基于PCA的龙口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2):96-103.
[
|
[38] |
方恺. 基于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多维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1):1868-1875.
[
|
[39] |
赵兴国, 潘玉君, 丁生, 等. 中国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及时空格局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3):196-204.
[
|
[40] |
|
[41] |
刘彦随.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 资源科学, 1999, 21(4):63-68.
[
|
[42] |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 地理研究, 2002, 21(2):135-145.
[
|
[43] |
牛星.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分析与状态评价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
[44] |
傅伯杰, 刘焱序. 系统认知土地资源的理论与方法. 科学通报, 2019, 64(21):2172-2179.
[
|
[45] |
刘超, 许月卿, 孙丕苓, 等.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9):1087-1099.
[
|
[46] |
张晓琳, 金晓斌, 范业婷, 等. 1995—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协调性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4):689-706.
[
|
[47] |
|
[48] |
范业婷, 金晓斌, 项晓敏, 等.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地理研究, 2019, 38(2):383-398.
[
|
[49] |
杨宇, 李小云, 董雯, 等. 中国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 地理学报, 2019, 74(6):1063-1078.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谢花林, 王伟, 姚冠荣, 等. 中国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收敛性分析. 地理学报, 2015, 70(8):1327-1338.
[
|
[59] |
|
[60] |
|
[62] |
|
[61] |
赵元, 胡月明, 张新长, 等. 农村居民点耕作距离空间分布特征估测分析. 地理科学, 2016, 36(5):760-765.
[
|
[63] |
熊利亚, 夏朝宗, 刘喜云, 等.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 以向家坝库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4, 23(1):10-18.
[
|
[64] |
冯颖, 姚顺波, 郭亚军. 基于面板数据的有效灌溉对中国粮食单产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12, 34(9):1734-1740.
[
|
[65] |
|
[66] |
|
[67] |
徐建明, 刘杏梅. “十四五”土壤质量与食物安全前沿趋势与发展战略. 土壤学报, 2020, 57(5):1143-1154.
[
|
[68] |
吴霜, 延晓冬, 张丽娟.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能值与服务功能价值的关系. 地理学报, 2014, 69(3):334-342.
[
|
[69] |
|
[70] |
杨君, 何欢, 胡巧莲, 等. 基于路网密度的城市功能用地空间分布相关性研究: 以益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18, 38(12):97-103.
[
|
[71] |
刘倩, 李诚固, 申庆喜, 等. 长春市医疗设施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 经济地理, 2017, 37(7):139-145.
[
|
[72] |
何晓群.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