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
Research on governance evolution path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
Received date: 2020-08-10
Revised date: 2020-12-07
Online published: 2021-07-28
Copyright
Scenic spot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m resear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tegrati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s in scenic spot governance are gradually highlighted. Taking Huangshan Scenic Spot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ath creation and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creation, and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mountain scenic area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s has changed the main principal part and structure of scenic spots governance, created a new path for Huangshan Scenic Spot governan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its governance. (2)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application subject, action path, scope involved, influence content and intervention effect, Huangshan Scenic Spot experienced three times of path creation after joining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 and produced obvious effects. (3)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adjacent communities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ance experience output of Huangshan Scenic Spot.
YIN Shou-bing , LIU Hong-ting . Research on governance evolution path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1 , 36(5) : 1316 -1333 . DOI: 10.31497/zrzyxb.20210517
表1 黄山风景区加入国际旅游组织名录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joined by Huangshan scenic spot |
时间(年/月) | 国际旅游组织名称 | 加入主体 | 宗旨 |
---|---|---|---|
1990/1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 黄山风景区 | 协调教育、科学、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国际间合作 |
2004/2 |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 | 黄山风景区 | 负责尽责、可持续旅游的推广 |
2008/3 | 世界旅游组织(UNWTO) | 黄山风景区 | 提高公众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知 |
2010/10 |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 | 黄山旅游集团 | 增加公共和私营相关者的可持续旅游知识及实践 |
2010/10 | 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GSTC) |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 | 增强旅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及品质。支持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及尽责旅游发展 |
2011/8 | 亚太旅游协会(PATA) |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 | 在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 |
2011/12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 | 致力于研究和创作工具来帮助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发展 |
2012/12 | 世界优秀目的地中心 (CED) |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 | 推动旅游业发展,保护地方意识,确保长期繁荣 |
2013/11 | 可持续目的地领导者全球联盟(SDLN) |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 | 帮助政府机构、目的地社区、旅游企业定量监测与全面管理在环境保护、社会关注、经济效益等三个层面的综合表现,对温室气体排放、自然资源耗用、垃圾处理、社区参与和生态系统保护等指标给予特别关注 |
2016/4 | 地球测评科学体系(EC) | 黄山风景区 | 协调教育、科学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国际间合作 |
注:资料来源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 |
表2 国际旅游组织介入引发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路径创造Table 2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 intervenes to trigger the path cre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uangshan scenic spot |
国际旅游 组织介入 | 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路径创造 | ||
---|---|---|---|
第一次路径创造 | 第二次路径创造 | 第三次路径创造 | |
申报主体 | 政府与景区融为一体 | 政府与景区融为一体(UNWTO) 景区作为独立个体(观测站) | 景区作为独立个体 |
作用路径 | 国际旅游组织通过管委会作用于景区 | 国际旅游组织通过管委会作用于景区,国际旅游组织通过监测机构直接作用于景区 | 国际旅游组织通过管委会作用于景区,国际旅游组织通过培训班、会议、专家检查、监测机构和主题宣传活动等直接作用于景区 |
涉及范围 | 景区及周边社区 | 景区及周边社区,其他监测点 | 景区及周边社区,全球 |
影响内容 | 治理能力,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结构,遗产保护,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 | 治理理念,治理能力,治理主体和结构,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 | 治理理念,治理能力,治理主体和结构,公众认知,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 |
介入成效 | 获得“梅丽娜·迈尔库里”文化与景观保护管理奖,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立世界地质公园办公室等 | 获得“全球目的地管理奖”等 | 入选全球可持续目的地实验区,与STI等联合成立SDLN,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成立可持续目的地研究与交流办公室,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参与全球治理等 |
[1] |
张婧雅, 张玉钧. 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与识别: 以泰山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9,34(9):1833-1849.
[
|
[2] |
谷树忠, 吴太平. 中国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的理论构想. 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8):1802-1816.
[
|
[3] |
朱鹤, 刘家明. 山岳型景区建设下乡村聚落的多维重构: 基于云丘山旅游景区微观案例的实证研究. 地理研究, 2018,37(12):2490-2501.
[
|
[4] |
刘智兴, 马耀峰, 高楠, 等. 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 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山地学报, 2013,31(3):370-376.
[
|
[5] |
张红雨.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西安: 西北大学, 2008.
[
|
[6] |
朱国兴, 王金莲, 洪海平, 等. 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3,32(12):2357-2365.
[
|
[7] |
曹翔, 郭立萍. 中国旅游业发展导致了资源诅咒效应吗?. 旅游学刊, 2017,32(5):14-25.
[
|
[8] |
|
[9] |
李文静, 张朝枝. 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旅游资源诅咒演化模型. 资源科学, 2019,41(9):1724-1733.
[
|
[10] |
刘佳昊, 戴学锋. 民间自组织在景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以白洋淀船工自组织为例. 旅游学刊, 2019,34(9):70-79.
[
|
[11] |
厉以猷. 国家风景名胜区门票专营权分析. 旅游学刊, 2002,17(2):39-43.
[
|
[12] |
张凌云. 关于旅游景区公司上市争论的几个问题. 旅游学刊, 2000,15(3):25-27.
[
|
[13] |
刘敏. 中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11):1492-1502.
[
|
[14] |
张朝枝. 影响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研究的三个新变量. 旅游学刊, 2012,27(5):5-6.
[
|
[15] |
尹寿兵, 刘云霞, 赵鹏. 景区内旅游小企业发展的驱动机制: 西递村案例研究. 地理研究, 2013,32(2):360-368.
[
|
[16] |
|
[17] |
孙鹏, 史建飞, 王坚莺.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景区创新路径研究: 以西安半坡博物馆景区为例.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9,49(3):449-455.
[
|
[18] |
周侃, 李会, 申玉铭. 京津冀地区县域环境胁迫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地理学报, 2020,75(9):1934-1947.
[
|
[19] |
苗长虹, 胡志强, 耿凤娟, 等.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作用. 地理研究, 2018,37(7):1268-1281.
[
|
[20] |
贺灿飞. 区域产业发展演化: 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 地理研究, 2018,37(7):1253-1267.
[
|
[21] |
李海东, 林志扬. 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机制研究: 以联想集团为例. 管理学报, 2012,9(8):1135-1146.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徐红罡. 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 旅游科学, 2005,19(3):74-78.
[
|
[27] |
|
[28] |
陈钢华, 保继刚. 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生成机制: 三亚亚龙湾案例. 旅游学刊, 2013,28(8):58-68.
[
|
[29] |
王进. 路径依赖视角下他组织参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路径创造: 基于贵州郎德上寨旅游扶贫个案.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39(1):118-126.
[
|
[30] |
|
[31] |
张凌云. 关于旅游景区公司上市争论的几个问题. 旅游学刊, 2000,15(3):25-27.
[
|
[32] |
徐菲菲,
[
|
[33] |
|
[34] |
彭德成. 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1-227.
[
|
[35] |
张海霞. 国家公园的旅游规制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
|
[36] |
阎友兵, 肖瑶. 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研究. 社会科学家, 2007,22(3):108-112.
[
|
[37] |
|
[38] |
|
[39] |
|
[40] |
时少华, 孙业红.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协调研究: 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 旅游学刊, 2016,31(7):52-64.
[
|
[41] |
|
[42] |
|
[43] |
|
[44] |
王向宁. 国际旅游组织成因、影响和发展趋势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 5):85-91.
[
|
[45] |
|
[46] |
吴俊. 县域旅游转型升级中的路径依赖、创造及突破: 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32(5):57-63.
[
|
[47] |
|
[48] |
黄林沐. 梦幻黄山美丽家园黄山研学旅行解说大纲.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50-57.
[
|
[49] |
|
[50] |
张学泽. 论中国政府治理理念创新的充分必要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17(3):28-31.
[
|
[51] |
尹寿兵, 刘云霞. 风景区毗邻社区旅游居民感知和态度差异及机制研究: 以黄山市汤口镇为例. 地理科学, 2013,33(4):427-434.
[
|
[52] |
吴江海. 世界遗产保护的“黄山模式”. 安徽日报, 2014-05-24(001).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4/05/24/006441304.shtml.
[
|
[53] |
李学军, 汪海燕. 黄山:世界遗产地的杰出代表写在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召开之际. 黄山日报, 2008-03-24(001). http://www.hsdaily.cn/html/2008-03/24/content_1_7.htm.
[
|
[54] |
陈钢华. 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 治理能力视角的思考. 旅游学刊, 2014,29(3):8-9.
[
|
[55] |
李兴成. 中国地方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研究. 重庆: 重庆大学, 2013.
[
|
[56] |
许然. 旅游全球化: 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 经济问题探索, 2009,30(9):89-92.
[
|
[57] |
|
[58] |
袁玲燕, 张玥. 旅游与全球化关系研究进展及启示. 世界地理研究, 2018,27(6):115-126.
[
|
[59] |
纽菊生, 刘敏.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度”与“路”. 学术界, 2019,34(1):161-16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