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HUANG Zhen-fang, ZHANG Yuan-gang, JIA Wen-tong, HONG Xue-ting, YU Run-zh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 2021, Vol. 36 ›› Issue (10) : 2615-2633.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rough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contains three stages: primary application research (1992-2005), diversified expansion research (2006-2015), and integration deepening research (2016-), as well as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value orientation of each st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p by CiteSpace, it reveals the changing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topics. Combin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needs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expound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construct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New Era, puts forward the main scientific issues, and proposes the research trends and academic innovations of rural tourism research. Moreover, the research emphasizes that rurality and recreation constitute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as well as keeping u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rontiers. Meanwhile, based on the local practice of rural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relevant research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basic framework for rural tourism, taking industry, ecology, culture, governance, and livelihood as the core elements. Under this research framework, it is essential to focus on the rural area system with its complexity and key tourism scientific issues, to strengthen research platforms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integrate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technology methods, as well as to reinforce the ideas of data-driven and science-technology energization.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reveal the process, patten, mechanism, and rul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ushed by rural tourism in a deep-going wa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ath of rural tourism revitalization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iscipline, beside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service value, and internalization level of 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 research process / rural revitalization / scientific issues / development trend {{custom_keyword}} /
Fig. 1 The number and stage division of research articles o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0图1 1992—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发文数量与阶段划分 |
Table 1 The top 8 burst terms of rural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05表1 1992—2005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前8位突现关键词 |
关键词 | 突现度 | 起始年份 | 终止年份 | 1992—2005年 |
---|---|---|---|---|
休闲农业 | 2.6756 | 1993 | 1998 | ![]() |
旅游者 | 1.9645 | 1996 | 1999 | |
资源优势 | 0.8117 | 1996 | 1999 | |
旅游业 | 2.3892 | 1999 | 2001 | |
大城市郊区 | 1.5194 | 2000 | 2001 | |
生态农业旅游 | 1.0961 | 2000 | 2002 | |
观光农业旅游 | 1.0758 | 2001 | 2003 | |
开发模式 | 0.7745 | 2003 | 2005 |
Table 2 The top 8 burst terms of rural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5表2 2006—2015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前8位突现关键词 |
关键词 | 突现度 | 起始年份 | 终止年份 | 2006—2015年 |
---|---|---|---|---|
可行性 | 2.0945 | 2007 | 2009 | ![]() |
新农村建设 | 6.7276 | 2007 | 2009 | |
城乡统筹 | 2.0935 | 2010 | 2011 | |
产业化 | 2.6094 | 2011 | 2012 | |
影响因素 | 2.8667 | 2012 | 2015 | |
转型升级 | 2.2438 | 2012 | 2015 | |
融合发展 | 1.9401 | 2012 | 2015 | |
土地流转 | 2.3279 | 2013 | 2015 |
Table 3 The top 8 burst terms of rural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20表3 2016—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前8位突现关键词 |
关键词 | 突现度 | 起始年份 | 终止年份 | 2016—2020年 |
---|---|---|---|---|
营销策略 | 0.9533 | 2016 | 2017 | ![]() |
生态文明 | 0.9533 | 2016 | 2017 | |
农业旅游 | 3.5485 | 2016 | 2017 | |
电子商务 | 1.3737 | 2016 | 2017 | |
新农村建设 | 1.8702 | 2017 | 2018 | |
乡村振兴 | 8.7394 | 2018 | 2020 | |
协同发展 | 1.3612 | 2018 | 2020 | |
乡村振兴战略 | 1.4611 | 2018 | 2020 |
[1] |
安传艳, 李同昇, 翟洲燕, 等. 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1186-1200.
借助 CiteSpace软件,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1992-2016年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分析发现:虽然乡村旅游研究文献众多,但尚未形成紧密的学术团队,学者相互认可度较低;研究机构学术合作网络较为松散。在时间序列上,25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可划分为萌芽阶段(1992-1998年)、初步多元化阶段(1999-2005年)、快速多元化阶段(2006-2012年)和深入研究阶段(2013年-)。在研究内容上,政策导向性明显,研究主题紧跟国家政策变化呈现多样性;经济视角是主线,发展对策、模式类研究成果较多;生态理念贯穿始终,学界对乡村生态旅游一直较为重视。整体来说,学科研究呈现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农学等多学科参与的特征;研究价值诉求从以消费者为主逐步转向社区居民,全面人文关怀凸显;最近几年,学者结合现实问题对乡村旅游发展及研究反思增多。今后,从问题出发开展多学科、多技术和多机构合作,对乡村旅游存在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理论,产业转型升级及土地利用等现实问题,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问题以及多样化发展的对策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重点。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 |
赵欣, 越圆.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2019, 33(10):231-24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 |
卢小丽, 成宇行, 王立伟.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 近20年文献回顾. 资源科学, 2014, 36(1):200-20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 |
张洪, 孙雨茜, 司家慧. 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际生态旅游研究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2):342-35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 |
保继刚. 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 地理学报, 2009, 64(10):1184-119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7] |
何景明, 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28(5):125-128.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8] |
王云才. 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 旅游学刊, 2002, 17(4):45-5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9] |
尹振华.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 旅游学刊, 2004, 19(5):40-44.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0] |
邹统钎.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 旅游学刊, 2005, 20(3):63-68.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1] |
马勇, 赵蕾, 宋鸿, 等.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 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 经济地理, 2007, 27(2):336-33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2] |
贺小荣.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90-94.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3] |
郑群明, 钟林生.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旅游学刊, 2004, (4):33-37.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4] |
周玲强, 黄祖辉.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地理, 2004, 24(4):572-57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5] |
卢松, 陆林, 徐茗, 等. 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 地理研究, 2005, 24(4):581-59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6] |
张红贤, 杨青生. 基于MCDA的乡村旅游开发布局与新农村建设. 人文地理, 2009, 24(3):75-7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7] |
陈佳, 杨新军, 王子侨, 等. 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 基于秦岭景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旅游学刊, 2015, 30(3):64-7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8] |
邹统钎, 马欣, 张昕玲, 等.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政府规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64-67.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9] |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6):90-96.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 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 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 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 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 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 进一步深入。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0] |
阚如良, 王桂琴, 周军, 等. 主题村落再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6):108-11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1] |
王云才, 杨丽, 郭焕成. 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 以北京市门头沟为例. 山地学报, 2006, 24(4):466-47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2] |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 2010, 65(12):1496-1506.
传统聚落景观区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是文化景观区划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中国传统聚落景观本身存在的地域性、系统性、稳定性、发展性、一致性、典型性和协调性等特点,本方案以传统聚落景观“意象”(Image) 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以相对一致性原则作为景观区域划分的主导性原则,综合考虑其他原则,如环境制约性原则、文化主导性原则、地域完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面的覆盖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将全国聚落景观初步划分为3 个大尺度的景观大区、14 个景观区和76 个景观亚区。以往关于文化区的识别,主要从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的;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区的识别,主要是从景观基因的角度进行的。区域景观基因成为判断传统聚落景观区的核心要素。通常情况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判别,可以重点从心理要素、生态要素、美学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时序要素等6 个方面入手。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3] |
冯淑华, 沙润.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 以江西婺源为例. 地理研究, 2007, 24(4):581-59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4] |
尤海涛, 马波, 陈磊.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 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9):158-16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5] |
张艳, 张勇.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 经济地理, 2007, 27(3):509-51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6] |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地理研究, 2015, 34(8):1409-1421.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7] |
杜宗斌, 苏勤. 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 以浙江安吉为例. 旅游科学, 2013, 27(3):61-71.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8] |
万绪才, 丁敏, 张钟方, 等. 南京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旅游行为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6):102-10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9] |
郭文. 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 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 旅游学刊, 2010, 25(3):76-83.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0] |
保继刚,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地理学报, 2006, 61(4):401-413.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1] |
杨振之. 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旅游学刊, 2011, 26(10):10-11.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2] |
吴冠岑, 牛星, 许恒周.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问题的文献综述. 经济问题探索, 2013, (1):145-151.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3] |
向云发. 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利益结构与制度路径: 基于浙江丽水畲族乡镇的考察.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3, (5):98-10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4] |
徐清.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经济地理, 2009, 29(6):1042-104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5] |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等. 过去25 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 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 地理研究, 2014, 33(10):1928-1941.
社会空间重构是乡村转型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苟各庄村为例,研究了旅游乡村聚落的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研究发现,经过25年发展,苟各庄村在旅游驱动下发生了剧烈社会重构和“空间极化”,逐渐从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乡土社会”聚落演变成为一个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旅游服务型社区。具体表现为:村落社会物质空间中,家庭私人空间逐渐减少,服务与旅游业的半私人和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增加;在居住模式上,传统封闭式山地四合院逐步消失演变为开敞式多层楼房;在人口结构上,大量外来者,包括旅游者、外来务工者和投资者的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关系结构,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极化”特征;人均收入差距加大,促进了村落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分化。其中,旅游业产业快速增长和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是其主要外部动力,而村落“微区位因素影响”,如住宅与内部道路交通、景观环境(河流与噪声)等,则通过累积被不断“强化”和“固化”,成为加速村落社会“空间极化”的核心动力。与社会空间重构相适应,建设新型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模式,规范产业发展组织方式,重塑社区文化,对于保持旅游村落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6] |
李佳, 成升魁, 马金刚, 等. 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 资源科学, 2009, 31(11):1818-1824.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7] |
贺爱琳, 杨新军, 陈佳, 等.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 经济地理, 2014, 34(12):174-181.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8] |
陆林, 任以胜, 朱道才, 等.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 地理研究, 2019, 38(1):102-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内容深度相对薄弱、功能拓展比较泛化、时代特征不够显著等问题,把握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使命、新要求,充分考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构建了融合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归纳了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即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学理和逻辑机理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经济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生态宜居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研究。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保障层面,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汲取科学方法论的智慧和营养,构建多方法综合集成的方法体系,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是新时代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研究的关键。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9] |
刘楝子.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域旅游: 一个分析框架. 改革, 2017, (12):80-9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0] |
向富华. 乡村旅游开发: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 旅游学刊, 2018, 33(7):16-17.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1] |
黄震方, 黄睿. 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 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 地理研究, 2018, 37(2):233-249.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是“原真”保护还是“创新”利用、是景观“美化”还是文化“重构”等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和恢复重构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主要科学问题。强调应运用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关系的视角,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聚焦引领性科学问题,关注城镇化对乡村文化胁迫效应测度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分析,重视乡村文化的科学保护、旅游活化利用、旅游村镇化与村镇旅游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多元价值提升,运用社区恢复力理论构建乡村文化恢复模型,依据文化基因、乡愁记忆等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确定乡村文化重构内涵,构建符合中国乡村特点的文化重构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国内学者进行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2] |
徐冬, 黄震方, 洪学婷, 等. 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类型、格局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 地理研究, 2020, 39(10):2249-2267.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并表现出衰落的现象已是客观不争的事实。紧跟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空间计量方法,以苏州东山镇为例,探索了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类型、格局与机理,结果表明:① 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量表包含23个题项、5个维度,即“自然景观文化胁迫”“聚落景观文化胁迫”“生产生活文化胁迫”“人际交往文化胁迫”“精神仪式文化胁迫”;②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多呈沿街、邻水分布,各维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乡村文化胁迫空间总体上呈显著集聚,其中生产生活文化最易受到旅游开发胁迫而表现出空间受胁症状;③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具有多集核分级分布的核心-外围分布模式,且随着旅游开发程度的提高其空间集聚程度显著提升,各维乡村文化胁迫空间集聚特征差异较大,其中聚落景观文化胁迫具有“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特征,且与总体最为类似;④ 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个体层面的社会属性和观念认知差异,以及整体层面的基础条件、社会发展和政策宣传共同作用着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的产生和发展。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3] |
吕龙, 吴悠, 黄睿, 等. “主客”对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维度及影响效应: 以苏州金庭镇为例. 人文地理, 2019, 34(5):69-77, 84.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4] |
吕龙, 黄震方, 李东晔. 乡村文化记忆资源的“文—旅”协同评价模型与应用: 以苏州金庭镇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1570-158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5] |
陈晓艳, 黄睿, 洪学婷, 等. 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测度及其资源价值: 以苏南传统村落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1602-161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6] |
赵爱民. 供给侧改革下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世界农业, 2018, (11):241-24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7] |
张忠. 我国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问题与对策. 改革与战略, 2017, 33(10):98-100, 13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8] |
杨德进, 白长虹, 牛会聪. 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 人文地理, 2016, 31(4):119-12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9] |
王凯, 朱芳书, 甘畅, 等. 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与旅游扶贫效率耦合关系: 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1617-163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0] |
孟秋莉, 邓爱民. 全域旅游视阈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社会科学家, 2016, (10):85-8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1] |
石斌.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因及路径: 以陕西省为例. 企业经济, 2018, (7):77-8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2] |
李巍, 赵敏, 严江平, 等. 基于空间互动模型的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中心性分析. 地理科学, 2017, 37(7):1059-1068.
基于传统“引力模型”,引入通勤时间、旅游潜力等指标,构建了“旅游空间互动模型”,并以兰州市47个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了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中心性特征,发现:① 兰州市各村庄的度中心值均高于中介中心,中介中心值均高于向量中心,且主城区周边村庄的中心性普遍高于西北部永登县、东南部榆中县及其他县区所辖村庄的中心性;② 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发育不成熟,空间结构呈现局部紧凑、整体稀疏且发展不均衡的特点;③ 当前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以第二层级村庄为主,急需培育第一层级村庄以完善旅游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最后,提出优化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结构的对策。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3] |
马斌斌, 陈兴鹏, 马凯凯, 等.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 2020, 40(7):190-19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4] |
王鹏飞, 王瑞璠.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农村空间商品化: 以北京市麻峪房村乡村旅游为例. 地理学报, 2017, 72(8):1408-1418.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空间商品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阻止农村衰退、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麻峪房村的乡村旅游为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与演变,并讨论农户在此过程中的参与。麻峪房村在从农民生活空间转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区旅游局、乡旅游公司为关键行动者,并吸纳了多个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所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在网络形成的过程中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逐渐提高,由此推动了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麻峪房村演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后,由于行动者网络发生变化使农村空间商品化发生变化,导致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程度降低。同时新的行动者网络中的各行动者的不对等性明显,各行动者之间存在很多异议,使该网络趋于僵化、丧失活力,不足以支撑麻峪房村乡村旅游继续发展。在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过程中,农户的院落区位、年龄与原有工作等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农村地区行动者网络中的关键行动者与行动者利益共通且紧密联系时,其空间商品化就得到强化,反之亦然。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5] |
翁时秀, 杨继荣. 领域化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社区社会空间变迁: 以丹霞山青湖塘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1149-1159.
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乡村社会空间的快速变迁与重构。对此,现有研究主要侧重空间生产过程的分析,而空间生产与权力关系之间的联系尚未充分理论化。论文以丹霞山青湖塘村为例,借助领域化理论,分析了多元主体的领域化行为所引发的乡村旅游社区社会空间变迁,总结了其中交织的权力—空间关系及社会空间变迁机制。结果发现:乡村旅游社区社会空间变迁是一个持续的领域化过程,是由“领域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的领域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引致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管控权力还是自下而上的抵制权力,只有通过领域建构实现空间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控制,权力关系正是在空间化中实现了生产与再生产。基于此,论文对旅游地社会空间变迁中的“权力—空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理论化,并讨论了领域化分析对于旅游社区产权制度实践、旅游地空间治理等问题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6] |
黄震方, 葛军莲, 储少莹. 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的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1511-1524.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7] |
黄震方. 中国旅游研究的本土化与乡村旅游的学术实践. 旅游学刊, 2019, 34(10):8-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8] |
王润, 刘家明, 张文玲. 地理大数据视野下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类型区划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2):138-145, 16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9] |
荣慧芳, 陶卓民. 基于网络数据的乡村旅游热点识别及成因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2848-2861.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0] |
汪惠萍, 章锦河, 王玉玲.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9):301-30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1] |
李红波, 张小林. 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人文地理, 2015, 30(1):16-20, 14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2] |
吕祖宜, 林耿. 混杂性:关于乡村性的再认识. 地理研究, 2017, 36(10):1873-1885.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意义上的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当今,“后乡村”的重构牵涉多元主体、跨越多重尺度、交织流动关系,镶嵌于混杂的过程、话语和实践之中,“混杂性”成为理解日益复杂的乡村性的有益视角。从主体混杂与再物质化、网络混杂与关系乡村、意义混杂与融入现代性三个方面,对近年西方研究关于“后乡村”的混杂性视角进行系统评述,重新解读有关乡村性的认识,并探讨其对国内乡村研究的启示。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3] |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4] |
黄震方, 陆林, 肖飞, 等. “双循环”新格局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 中国名城, 2021, 35(2):7-18.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5] |
黄震方, 黄睿.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地理研究, 2015, 34(1):15-26.
针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研究内容相对泛化的现状,提出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阐述了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认为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基于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按照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旅游地理学旅游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初步构建了以旅游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为基础,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融合相关学科理论的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论文还梳理了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主要科学问题和重要研究方法,强调应大力倡导地理学科学精神,改变低水平应用导向和过于偏重技术导向的研究现状,切实运用旅游地理学研究和解决国家与地方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理论导向的思想型研究,将深刻揭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功能结构、时空演化、基本规律、动力机制和调控途径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通过学科特色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理论成果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和应用价值创新,推动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科体系的完善,促进现代旅游地理学的本土化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国际化。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6] |
刘彦随. 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地理研究. 2019, 38(3):461-466.
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主题,也是地理学乡村系统研究的主要前沿课题。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分隔、人地分离和日趋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简要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经济社会背景及其重要意义,指出深度探究人地系统耦合、城乡发展融合、村镇功能契合重大理论与科学途径,成为现代地理学面向国家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重点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周年来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最后,着眼于发挥地理学优势和特色,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科技需求,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科学与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的初步思考和建议。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7] |
宋长青. 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1-3.
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不同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学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研究范式概括为: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不同地理科学问题应选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对有些复杂科学问题应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加以解决。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8]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①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② 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③ 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④ 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9] |
黄震方, 黄睿, 侯国林.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 旅游学刊, 2020, 35(10):83-9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70] |
傅伯杰. 地理学: 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地理学报, 2017, 72(11):1923-193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在服务国内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过程中,地理学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地理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发展综合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远国际影响的地理科学体系,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custom_ref.label}}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