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biosis potential energy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Hunan

XU Chun-xiao, TANG Hui, MENG Yuan-yuan, NING Chuan-chua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 2021, Vol. 36 ›› Issue (7) : 1718-1733.

PDF(2816 KB)
PDF(2816 KB)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 2021, Vol. 36 ›› Issue (7) : 1718-1733. DOI: 10.31497/zrzyxb.20210707
Special Feature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of China"

Symbiosis potential energy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Hunan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Abstract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and other types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of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o the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aking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Hunan province as objects and the scenic spots as symbiosis units, we identified scenic spots into five types of red-dominated, green-dominated, blue-dominated, patina-dominated, and entertainment-education-dominated through the type structure of tourist resources. Calculating the symbiosis potential energy based on the scenic spots' quality index and the convenience index between them, and using Ucinet and ArcGIS software analysi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theory,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five levels of symbiosis potential energy in tourism resources of Hunan, which express properties of the primary contact center of pure altruism, the secondary contact center of altruism, the important contact point of symmetrical mutual benefit, the general contact point of asymmetric mutual benefit, and the loose contact point of pure egoistic, while red tourism resources showed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symbiosis potential energy. Red tourism resources play a significant organizational role in the tourism resource symbiosis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five symbiosis communities. Among them, one community, with the advantag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ZT) red tourism resources, has the closest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the best symbiosis potential energy, while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in the other four symbiosis communities decreases in the order of the first one co-constructed by tourism resources of patina, red and blue in southern Hunan, the second one co-constructed by tourism resources of green and patina in western Hunan, the third one with green-advantaged tourism resources in southwestern Hunan and the last one with patina-advantaged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area around Dongting Lake. The symbiosis community with the advantage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CZT has connections with all the other four symbiosis communities, and it has a closer contact with the one which is co-constructed by tourism resources of patina, red and blue in southern Hunan. There is a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mbiosis community co-constructed by patina, red and blue tourism resources in southern Hunan and the symbiosis community with green-advantaged tourism resources in southwestern Hunan. Red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core area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symbiosis system in Hunan. Among 53 scenic spots in the core area, 18 are red-dominated scenic spots, accounting for 33.96%; 27 belong to the symbiosis community with the advantage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CZT, accounting for 50.9%.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red tourism resources perform strong support and syner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s tourism industry, and reflect the unique value of promoting reg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symbiosis / market allocation resources / red tourism resources / Hunan province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XU Chun-xiao, TANG Hui, MENG Yuan-yuan, NING Chuan-chuan. Symbiosis potential energy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Huna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1, 36(7): 1718-1733 https://doi.org/10.31497/zrzyxb.20210707
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经济工程,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效益的统一。2004—2020年,我国实施了三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了14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6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473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综合效益,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将成为主旋律。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也是焦点话题,更是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科学揭示红色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的相互关系,现实意义突出。
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础问题,国内旅游资源的学术研究走过了三个研究阶段,水平不断提升[1];研究主题涉及旅游资源开发、分类、评价体系和规划,随着旅游业发展和学术探究的深入,延伸至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跨学科领域研究和数据方法论创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2]。从区域旅游发展的角度研究旅游资源利用问题,经典领域包含竞争[3]、合作[4]、竞争合作[5],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随着共生理论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6],学者们认识到旅游地之间具有亲密的依存关系,表现为“互帮互助、共生共荣”的态势[7],开始了旅游地共生合作研究[8],致力于明确旅游地共生关系[9]并检验[10],揭示旅游景区景点关系[11],并从能级、对外关联、外向功能[12]和共生度、共生系数[13]及同质度、关联度和外向功能强度[14]实现数量化研究,综合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测度旅游城镇系统的共生水平[15],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景区形象共生效应[16]。红色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红色旅游发展效应、红色旅游景区评价与管理三个主题方向[17];特别致力于红色旅游资源与相关旅游资源的结合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红绿结合[18]、红古结合[19]等模式的探索;引入了共生理论探索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从城乡互动发展[20]、区域联动开发[21]、区域共生发展空间特征[22]、区域利益共生空间格局[23]视角探究共生发展途径,也形成了一些基础理论探索[24]。总体上,旅游资源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近年来红色旅游等专项资源问题的深入探究不断形成新热点,尤其是引入共生理论探究多种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有了不少新成就。但是,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普遍采用“问题—原因—对策”研究模式,浅层阐述,理论生成明显不足[17]。特别是引入共生理论后,虽然出现了不少成功应用的成果,但是套用概念议论实际问题的现象也客观存在。如何科学应用共生理论,揭示资源开发内在规律,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仍然是必须致力以求的境界。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客观上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空间组合关系,存在着以景区为形式的基本空间单元,表现着多类资源共构的一体化组织特征突出的内在属性,每个景区依照自身的旅游运行规则,表现出与其他旅游运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组织现象,这种关系又特别适合使用共生理论来揭示。无论是现实考量还是理论思辨,红色旅游资源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红色旅游活动都不是孤立开展的,而是表现出与其他旅游资源“互帮互助、共生共荣”的共生态势。因此,本文基于共生理论,以景区为共生单元,依据景区内核心旅游资源的种类划分红色主导、绿色主导、古色主导、蓝色主导、娱乐科教主导五类景区,引入共生势能概念,揭示湖南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共生特征。通过共生势能概念的提出及其测算方案的设计,同时利用网络分析结果贴近景区共生特征作出共生理论阐释,力图体现理论新意。同时,为湖南红色旅游资源价值的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共生理论的引入

生态学对共生概念的表达也不完全一致,指“基本属性不相同的生物种类生活在一起且相互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关系”[25],也有表达为“不同种类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26]。对共生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共生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实现了创新[27]
共生单元的科学确定,是共生理论合理应用的重要表现。旅游活动组织的基本单元是景区,景区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高度的个性化特点,符合共生单元属性的规定。作为共生单元的景区,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景区存在一定差异,更强调运作层面的独立性和游客选择过程中的明确性,包含了所有利用旅游资源实施开发的独立运行实体及其明确的所属空间,包含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类属性。
事实上,任何景区都是多种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结果,旅游资源开发的共生属性,必须由景区来实现。基于景区旅游资源种类结构,判定景区核心旅游资源及其类型,以旅游者景区选择判断习惯为导向,确定旅游资源类别,最后命名景区的主导性旅游资源类型。科学的旅游资源类型识别,是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为依据的,而旅游资源评价更关注细分领域[28],国家标准在旅游资源分类方案中,没有办法全面考虑各种细分的专项旅游活动的全部特殊属性,以致于红色旅游资源就没有在其中充分体现[29]。在研究红色旅游资源问题时,特别是探究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系时,就应当首先根据三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阐述的红色旅游资源内涵,优先确定红色旅游资源;再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其他旅游资源做分类。综合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通常分类和旅游者景区选择判断习惯,将生物景观、地文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统称为绿色旅游资源,将水域风光统称为蓝色旅游资源,将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中的历史建筑与设施统称为古色旅游资源,将人文活动、旅游商品、建筑与设施中的现代建筑与设施统称为娱乐科教旅游资源。依据旅游资源多度和优势度,划分为红色主导型、绿色主导型、古色主导型、蓝色主导型、娱乐科教主导型五种类型的景区。不同旅游资源间的共生开发,都由特定资源类型所主导的景区所表征。
依据共生原理,共生界面和共生机制是共生关系实现的必要条件,共生单元之间顺畅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双向交流,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础条件。事实上,景区作为共生单元,因旅游流而实现双向交流。旅游者倾向于不断选择新景区,希望能在一次出游历程中游览多个景区,以实现边际效用最大化。由此,两个以上景区可以通过旅游线路联系,迎合旅游者的选择动机,先后获得同一旅游者的消费机会,由此形成共生关系。

1.2 共生势能及其测定

形成了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间的地位存在差异,表征这种地位差异的是一组兼容的质参量。寻找一个区域景区共生系统兼容的质参量,引入物理学中的势能概念来表征,对于描述区域景区共生系统基本特征,意义重大。
物理学中的势能指不同物体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根据不同的作用原理,可以划分为引力势能、弹性势能、电势能等。类比引力势能概念,将共生势能定义为储存于两个共生单元之间或一个共生系统内的能量,其可以通过释放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共生势能是一种状态量,是相互作用的共生单元所共有的能量,是表征共生单元之间或共生系统内的共生关系密切程度的质参量,基于充分的共生界面即可促进共生系统演进。共生势能越大,越容易实现不同共生单元间的共生发展。
景区作为共生单元,其共生关系是通过旅游流实现的。景区彼此实现客流互动,是因为景区具有各自的特质同时又十分便利于被旅游者一同选择。显然,共生关系的建立与景区特质、便利程度两个属性密切关联。景区特质对于旅游者的选择行为而言,是由旅游资源的品质和市场声誉主导的[30]。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划分,是将旅游资源品质作为先决条件评定的,采用A级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资源品质的表征,利用A级旅游景区实现景区旅游资源品质赋值,考虑到景区品级差距大,部分地区实行了五个层级的A级旅游景区评定制度,还存在各类级别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特别是存在大量的乡村旅游点,故采用5A旅游景区10分、4A旅游景区 8分、3A旅游景区6分、2A旅游景区4分、A旅游景区2分、非等级一般景区1分方案,对非等级高品质景区赋值,参照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对应赋值。市场声誉则采用百度指数来衡量,赋值方法按照景区百度指数值采用相等间隔断裂法来确定,指定间隔数为10,以10分制对10个子范围分段赋分。引入景区质量指数M,其值为资源品质得分与市场声誉得分之和。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关系密切[31],便利程度对于旅游者的选择行为而言,是由具有共生关系的景区之间的交通耗时决定的。充分考虑具有共生关系的景区间物理距离和各类道路交通方式的正常耗时两方面,选择景区间耗时最短的交通方式计算,以分钟为单位计量;引入连接度指数L,考虑到倒数处理形成过小值,连接度计算以区域内最远两景区到达时间高位取整为基准,减去共生景区间交通的实际耗时,再做对数化处理得到便利指数。由此定义景区ij之间的共生势能I为:
I=MiMi+Mj×lnLij
(1)

1.3 研究方法

以景区为共生单元,通过景区旅游资源类型结构确定红色主导、绿色主导、蓝色主导、古色主导、娱乐科教主导五类,利用景区共生势能值转化为有向矩阵,利用Ucinet 6.645软件并结合ArcGIS软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共生体系特征。以程度中心度揭示景区在共生网络中的等级结构,以接近中心度反映景区联系的顺畅水平,进一步揭示红色旅游资源的等级结构特征及其共生模式;以凝聚子群揭示共生群落,以中介中心度确定共生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共建种,并进一步发现红色旅游资源在其中的特殊价值;以核心—边缘结构反映共生单元的联系特征,进一步揭示湖南省旅游资源共生系统核心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地位和特殊作用。

1.4 研究区概况

湖南是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诞生地,也是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起义、通道转兵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形成了“锦绣潇湘,伟人故里”的品牌形象。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红色旅游景区(点)310个,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5处,国家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点)29个,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53个;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9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66家。2019年湖南红色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旅游者1.4亿多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达到1300多亿元,形成了25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8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①孟姣燕. 红色旅游红遍潇湘: 湖南发展红色旅游综述之一. 湖南日报, 2020-11-12(1).)。同时,湖南旅游资源类型较全,覆盖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8个主类22个亚类。湖南致力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了独特作用。以湖南省为例,探讨红色旅游资源共生开发特征,可为红色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参考价值。

1.5 数据来源

针对研究需要获取三方面数据编制数据库:第一方面,景区数据。其一是景区名录及其所含核心旅游资源名录,以湖南全部已开发景区为对象,包括由企业独立经营(售卖门票)和由事业单位单独管理的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单元。以县级行政区人民政府网为依据,搜集符合要求的全部景区名录,通过细致甄别确定符合共生单元标准的景区703个,同时记录每个景区所含核心旅游资源的属性和品级类描述。其二是景区品质数据,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表(截至2019年10月)确定每个景区的等级,同时查找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数据;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网站( http://zrzyt.hunan.gov.cn/)获得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数据;从中红网( http://www.crt.com.cn/ybgjq.html)确定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方面,百度指数。在百度指数官网中输入景区名称及其简称,获得所有景区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时间段百度指数的整体日均值。第三方面,景区间最短交通耗时,依据2020年湖南省交通地图,以高德地图大数据获得各景区两两之间的实际距离和最便捷交通方式的速度。

1.6 数据处理

(1)确定景区类型。基于湖南全部景区核心旅游资源的属性和品级类描述,确定所有旅游资源类型,依据同类旅游资源的品级优势度和多度,确定红色主导型景区 117个,绿色主导型景区154个,蓝色主导型景区54个,古色主导型景区168个,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210个,共计703个景区。
(2)计算景区质量指数M。整理703个景区的旅游资源品质数据,采用5A旅游景区10分、4A旅游景区8分、3A旅游景区6分、2A旅游景区4分、A旅游景区2分、非等级一般景区1分方案,对非等级高品质景区赋值,参照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对应赋值。整理703个景区的百度指数确定市场声誉分值,百度指数达到1000以上属于极高值,统一赋值10分。百度指数处于1000以下的景区可以观察到每隔100会出现明显断裂,故以100为区间进行划分,百度指数位于900~1000区间的赋值9分,百度指数位于800~899区间的赋值8分。依此类推,百度指数为100以下属于极低值,赋值1分。按照赋值原则分别计算各景区旅游资源品质得分、市场声誉得分,两者相加即为该景区质量指数。
(3)计算连接度L。基于各景区两两之间的实际距离和最便捷交通方式的速度,使用ArcGIS 10.5软件,以各景区为节点,进行可达性、交通最短时间的计算,即两个景区之间的连接度指数。
(4)计算共生势能。将各景区质量指数及景区间连接度代入景区共生势能公式,计算得到景区间的共生势能,并将计算结果转化为矩阵,得到一个703 × 703的有向矩阵。

2 结果分析

运用Ucinet 6.645软件计算网络密度,发现湖南区间共生势能表现了十分密切的联系水平。取断点值为3.3,将共生势能原始数据转化为二分矩阵。运用Ucinet 6.645软件计算中心度、网络密度、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用Netdraw软件绘制社会网络图,为更好地表示出核心景区之间的共生势能、凸显网络核心,使用CorelDraw软件对共生势能较大的节点间连线进行加粗处理,以线条粗细来反映景区间共生势能高低,将研究结果可视化呈现。

2.1 红色旅游资源的共生关系等级结构

程度中心度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景区的外向程度中心度值表达其作为共生单元在共生系统中地位的表征值,充分考虑统计数列的自然转折点、特征点等客观属性,凸显分级所遵循的统计学规律,使用ArcGIS 10.5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处理,将所有共生单元划分为五个等级(表1),进一步对比外向和内向程度中心度值揭示其共生角色属性。接近中心度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联系水平。依据景区的外向接近中心度表达其作为共生单元与其他共生单元间联系的顺畅水平,同时反映其接近网络中心的程度。
Table 1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symbiosis unit

表1 共生单元等级结构

等级 景区类型 景区名称
一级 红色 韶山、岳麓山、橘子洲、花明楼
绿色 天门山、武陵源、衡山、崀山
古色 凤凰古城、岳麓书院、岳阳楼、南岳大庙、湖南省博物馆、炎帝陵、君山岛、桃花源
蓝色 东江湖
二级 红色 湘南起义红色旅游区、滴水洞、耀邦故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剧场、长沙烈士公园、党史陈列馆、贺龙纪念馆、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秋瑾故居、雷锋纪念馆、蔡锷故里、林伯渠故居、任弼时故居
绿色 张家界大峡谷、大围山、石牛寨、梅山龙宫、白水洞、湄江、黄龙洞、阳明山、蔡伦竹海、云台山、紫鹊界梯田、沩山
古色 九嶷山舜帝陵、芙蓉镇、曾国藩故居、屈子文化园、石鼓书院、德夯苗寨、关山古镇、夫夷侯国
蓝色 东洞庭湖、花岩溪、清水湖、平溪江湿地
娱乐科教 长沙世界之窗、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魅力湘西》剧场、三联峒冰泉、滨江文化园、紫龙湾温泉、盘龙大观园、长沙生态动物园、神农城炎帝文化公园、溪布老街、石燕湖旅游度假区
三级 红色 红军标语博物馆、衡阳保卫战纪念馆、湖南第一师范旧址、彭德怀纪念馆、杨开慧纪念馆、罗荣桓故居、陈赓故居、衡阳抗战纪念城、秋瑾故居、杨得志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沙洲红色景区、李卓然故居、滕代远纪念馆、南岸私塾、夏明翰故里、李立三故居、田汉文化园
绿色 雪峰山、南山牧场、炎陵神农谷、南华山、中坡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黄桑生态旅游区、九天峰恋、仰天湖草原、嵩云山、周洛大峡谷、花果山、象形山、桃花江竹海、洪家山、岣嵝峰、东台山、罗溪国家森林公园、波月洞、三道坑生态旅游景区、龙泉洞、龙王洞、洞口半江景区、奇梁洞、雨母山、茶山坳、东鹜山
古色 老司城遗址公园、城头山、铜官窑遗址、乾州古城、夹山、左宗棠文化园、矮寨、苏仙岭、高椅古村、浦市古镇、皇都侗文化村、板梁古村、荆坪古村、欧阳询文化园、勾蓝瑶寨、大园古苗寨、芋头古侗寨、汉回民俗文化园、石霜寺、白鹿寺、南泉寺、云峰塔、回雁峰、齐白石纪念馆、沙坪小镇
蓝色 宝峰湖、水府旅游区(湘乡)、水府庙景区(娄底)、柳叶湖、沅陵凤滩、清江湖、胭脂湖、赤马湖、天子湖湿地、东洲岛、资江景区(娄底)
娱乐科教 长沙海底世界、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佳麓山庄、猛洞河漂流、《寻梦桃花源》剧场、枫林花海、中澳蓝鹰主题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新康戏乡、山下花海快乐谷、华夏民俗园、壹方山水度假区、云龙水上乐园、中阳白鹭山庄、湘西民族文化园、华汉茶叶庄园、万福温泉、星空庄园、南方葡萄沟、杂交水稻纪念园、黑茶小镇、双水湾、梅山文化园、金科山水洲、宝山工矿、湘窖生态酿酒城、光明松鼠谷、古楼茶文化园、贝拉小镇、花乡农家乐、高沙孝文化博物馆、醴陵瓷谷、韶山红色记忆城、清水湾畔、悠移生态景区、福泉山庄、柏乐园、《边城》剧场
四级 红色 秋收起义纪念园、通道转兵纪念地、农民运动红色景区、工农兵政府旧址、湘潭烈士陵园、湘西剿匪烈士纪念园、蔡和森纪念馆、粟裕故居、宛旦平烈士故居、厂窖惨案纪念馆、谭嗣同故居、湘鄂赣纪念馆、东山书院、张家界烈士陵园、常德市博物馆、塔卧、茨岩塘、蔡畅故居、黄克诚故居、德昌公园、树德景区、陶铸故居、向警予纪念馆、阳雀坡、黄兴故居、仙姑岩、周小舟故居、韶峰、东方红大剧院、浏阳烈士公园、华容县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工人运动陈列馆、临澧县博物馆、常德规划展示馆、十八洞景区
绿色 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乌龙山大峡谷、壶瓶山大峡谷、云峰竹海、大花瑶虎形山、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德寿山、白云洞、九老峰、小埠南岭、玉女岩、熊峰山、石门龙王洞、沧山、连云山、王仙岭、万华岩、高椅岭、神仙洞、万佛山—侗寨、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山、云雾山、秦岩、凤凰山、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三台山、巫水画廊、飞水寨、仙桃、仙人桥、滴水源、天桥山、新寨坪、石虎山、百蠱岭、云冰山、白龙洞、回龙山、河袱山、太浮山、朝阳地缝、五雷山、借母溪、云上大院、北峰山、高岩、金洞公园、黑麋峰、老道湾、马儿山、大云山、宝盖银杏公园、岐山、天堂山、夷望溪、大熊山、排牙山、福寿山、五尖山、千佛洞、野生荷花世界、小溪景区、神鼎山、天华山、影珠山、迥龙山、穿岩山、飞天山、石门山、黄岩生态旅游区、七星山、济公岩
古色 里耶古城、洪江古商城、茶马古道、澧州古城、靖港古镇、腊元古村、宝镜古民居、地笋苗寨、岩脚侗寨、金山古村、宁远文庙、龙兴讲寺、萍洲书院、蔡伦纪念园、云门寺、简牍博物馆、柳宗元文化园、上甘棠、千家峒、边城茶峒、井头湾、千年瑶寨、香草源、湘西白沙、墨戎景区、周敦颐故里、惹巴拉、飞山、南方长城、熊希龄故居、濂溪书院、舜帝庙考古遗址、下灌村、张谷英旅游区、官渡古镇、龙家大院、临武东林庵、阳山古村、洣江书院、流华湾、石门文庙、辰龙关、黔阳古城、胡家溪古寨、李家大院、周家大院、八尺村、石堰坪、田家大院、张家界博物馆、刘氏宗祠、道吾山、文峰塔、永州敏村、简牍博物馆、齐白石故居、贾谊故居、益阳市博物馆、圣安寺、彭山、魏源故居、云阳山、农耕文化博物馆、紫霞观、沈从文故居、大杰寺
等级 景区类型 景区名称
四级 蓝色 金江湖、九华湖、鸟儿洲、西洞庭湖湿地公园、江口鸟洲、柘溪风景区、坐龙峡、玉带河千水滩、流光湖、九龙潭、大别溪、白河谷、思蒙国家湿地公园、耒水国家湿地公园、浔龙河、洋湖湿地、千龙湖、回龙湖、白云湖、谈文溪、四清湖、毛里湖、大通湖锦大渔村、仰天湖
娱乐科教 南芙山庄、安仁稻田公园、龙底河漂流、瑶都水街、瑶族文化园、满师傅食品工业园、桂东县植物园、凤凰之窗、苗人谷、大界源、新晃现代农业园、花千谷、桂阳文化园、马王溪、花湖谷、卧龙山庄、大洞悠乐园、爱尚三合绿色庄园、仙岭湖公园、德辉景区、五盖山滑雪场、悦来温泉、大鲵生物科技馆、常德诗墙公园、大围山峡谷漂流、罗文花海、夷江水上乐园、溪水以南-花境花海、茅岩河、林芳生态村、军声画院、张家界地质博物馆、《天门狐仙》剧场、《烟雨张家界》剧场、《湘西老腔》剧场、《印象张家界》剧场、《梦幻张家界》剧场、《张家界千古情》剧场、花瑶梯田、普德文化园、江垭温泉、嗨花弄、锦绣江南农庄、铜官窑古镇、新世纪陶瓷艺术馆、乌云界花源里、双龙紫薇园、怡卉园、油溪桥村、纯溪小镇、沱龙峡、平江亚马逊乐园、6501风景区、福尔康棉文化园、十三村食文化园、花语世界、稻野寻湘、红烨、天意木国、渠江源、油溪河、龙女景区、相思山、狮子山公园、沅洲石雕艺术馆、火宫殿、金太阳温泉、浏阳河婚庆文化园、天紫漂流、雨花非遗馆、聚德生态文化园、光明蝶谷、鲤溪漂流、雅天门、博盛生态园、蓝莓谷生态园、奇石文化博物馆、高洲温泉、魏源温泉、坡子街、侗文化城、湘丰茶博园、飞水涯、德群庄园、益阳奥林匹克公园、皇家湖、湖南广电、永兴人民公园、茅乡度假村、黄兴步行街、北湖公园、田汉大剧院、酷贝拉欢乐城、长沙解放西路、灰汤温泉
五级 红色 飞虎队纪念馆、剿匪烈士纪念塔、罗盛教纪念馆、红色年代纪念馆、十万坪大战战场、天主堂会议旧址、江华故居、古丈人民英雄纪念碑、洪家关、廖汉生故居、何宝珍故里、蒋先云故居、何孟雄故居、炎陵革命英雄纪念碑、苏维埃纪念馆、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常德会战纪念公墓、常德会战抗日纪念碑、抗战文化展示馆、洪江烈士纪念碑、武冈革命历史纪念馆、蔡锷公馆、湘西草堂、耒阳烈士陵园、李达故居、喻杰故居、山乡巨变第一村、宋教仁故居、湘南学联旧址、邵阳战时讲学院、王震故居、茶陵县烈士陵园、岳北农工会旧址、双峰县烈士公园、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黄公略故居、李富春故居、郭亮纪念园、唐群英故居、流芳园、朱镕基故居、陈明仁故居、醴陵革命烈士纪念馆、谢冰莹故居、周立波故居
绿色 书院洲、大龙洞、龙华山、福音山、独岩公园、古风洞、龙眼洞、燕子洞、天供山、九重岩、天龙峡、飞水谷、红岩岭、西瑶绿谷公园、仙人溪、芙蓉峰、怀化大峡谷、旺溪瀑布、仙人谷、太阳山森林公园、六步溪、星德山、金霞山、西溪磐石大峡谷、九郎山、武家山、仙庾岭、浔龙河樱花谷、吕洞山、陇木峒、风神洞
古色 秦简博物馆、土家族博物馆、顶山碉楼、女书生态博物馆、清溪瑶博物馆、允山玉井古窑址、坪坦古侗寨、夯吾苗寨、老司岩、苦竹古寨、花炮博物馆、洣泉书院、嘉山、津市市博物馆、钦山寺、药山寺、黄丝桥、都罗寨、山江苗寨、零陵古城、永州博物馆、大庸府城、张家界国聪民俗博物馆、普光禅寺、湘西自治州博物馆、丹山寺、万和鼓楼、花瑶古寨、怀化市博物馆、义帝陵、大兴禅寺、庙前风景区、杜甫祠堂、湘乡文庙、浏阳石牛寨、浏阳文庙、攸县博物馆、衡阳市博物馆、萱洲古镇、宝庆府古城墙、娄底市博物馆、云山、邵阳市博物馆、杜甫江阁、简牍博物馆、开福寺、乔口水乡、炭河古城、炭河里博物馆、县正街、醴陵市博物馆、陶公庙、仙山公园、龙津风雨桥、万楼景区、新化古桃花源、芷江博物馆、昭山、浮邱山、益阳古城墙
蓝色 洋沙湖、青羊湖、鹤龙湖、马拉河、千龙湖、长潭岗、沅水风光带、八月湖、茅浒水乡、峒河湿地公园、紫水湿地公园、关王湖、佰瀑峡、舞水河、四清湖、菊花塘
娱乐科教 中国黑茶博物馆、晶彩武陵博览园、有色金属博物馆、衡阳工业博物馆、六叠泉漂流、衡阳动物园、莽山森林温泉、株洲规划展览馆、常德科技馆、常德河街、《炭河千古情》剧场、《巫傩神歌》剧场、《民俗篝火演艺》剧场、白马湖文化公园、西门峡漂流、天堂温泉、禾田居山谷、张家界冰雪世界、大庸桥公园、龙凤梯田、绿色大地生态园、秀华山馆、溆浦枫香瑶寨、大东山滑翔、钟坡风景名胜区、碧龙峡、连云山漂流、仁山湖美度假村、永州森林植物园、古道茶旅、凤凰峡漂流、杨梅洲水上公园、世界钟表博物馆、艾瑞克冰雪乐园、金洞金沙滩、皇龙大峡谷、印山、永州之野-异蛇世界、黄石洞漂流、世界名人蜡像馆、榴花洞漂流、海方海洋、洞庭花海、石马公园、云溪谷生态园、海天龙水上乐园、奥特莱斯冰雪奇园、都正街、金太阳温泉、宁乡海立方海洋公园、三只熊冰雪、太平老街、瑞翔冰雪世界、谢子龙影像艺术中心、长沙方特东方神画、周洛飞瀑漂流、长沙摩天轮、V5星球水上乐园、飞行体验馆、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梅溪湖公园、茅丛河漂流、杨溪云树国际和平村、城市海景水上乐园、银楼、翰林农庄、现代农业嘉年华、昭阳公园、石峰公园
一级共生单元。从程度中心度看,其外向程度中心度值均很高,最高值达到688,共生贡献能力很大;而内向程度中心度值均很低甚至为0,表现出非对称纯利他属性。从接近中心度来看,其外向接近中心度均值为2098.53,最高达2103;内向接近中心度均值为785.82,最高仅达到863;具有高外向接近中心性、低内向接近中心性特征,表现出极强的趋近性,与相关共生单元的联系十分顺畅,是共生体系中的首要联络中心。一级共生单元共计17个,包含红色主导型景区4个,占23.5%。其中,岳麓山、橘子洲、韶山的中心度值均为688,红色旅游资源表现了共生势能的绝对优势。绿色主导型景区 4个,占23.5%;古色主导型景区7个,占47%;古色旅游资源表现出共生贡献的多度优势。蓝色主导型景区1个,占6%;没有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成为一级共生单元。
二级共生单元。从程度中心度看,其外向程度中心度值处于 [400, 600] 区间,内向程度中心度值较小,外向程度中心度远大于内向程度中心度,表现出非对称利他主导属性。从接近中心度来看,外向接近中心度均值2012.72,最高值达2061;内向接近中心度均值为1025.1,最高值达1129;外向接近中心度高于内向接近中心度,表现出很强的趋近性,与相关共生单元的联系很顺畅,是共生体系中的次要联络中心。二级共生单元共计50个,其中红色主导型景区13个,占26%。绿色主导型景区12个,占24%。古色主导型景区8个,占16%;蓝色主导型景区4个,占8%;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13个,占26%。
三级共生单元。从程度中心度看,其外向程度中心度值处于 [200, 400] 区间,且外向程度中心度处于中等水平,内向程度中心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外向程度中心度略大于内向程度中心度,表现出对称互利共生属性。从接近中心度来看,外向接近中心度均值为1667.13,最高值1757;内向接近中心度均值为1346.89,最高值1563;外向接近中心度略大于内向接近中心度,表现出较强的趋近性,与相关共生单元的联系较顺畅,是共生体系中的重要联络点。三级共生单元共计120个,其中红色主导型景区18个,占15%。绿色主导型景区28个,占23.3%;古色主导型景区25个,占20.8%;蓝色主导型景区11个,占9.2%;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38个,占31.7%。
四级共生单元。从程度中心度看,其外向程度中心度值处于 [100, 200] 区间,且外向程度中心度值较低,内向程度中心度值较高,表现出非对称利己属性。从接近中心度来看,外向接近中心度均值为1298.06,最高达1571;内向接近中心度均值为1578.07,最高值1887;内外向接近中心度值均较低,且外向接近中心度低于内向接近中心度,表现出较弱的趋近性,与相关共生单元联系的顺畅水平较低,是共生体系中的一般联络点。四级共生单元共计295个,其中红色主导型景区36个,占12.3%。绿色主导型景区73个,占24.7%;古色主导型景区66个,占22.4%;蓝色主导型景区24个,占8.1%;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96个,占32.5%。
五级共生单元。从程度中心度看,其外向程度中心度值处于 [0, 100] 区间,且外向程度中心度很小甚至为0,内向程度中心度较大,最高值达到468,内向程度中心度远大于外向程度中心度,表现出纯利己属性。从接近中心度来看,外向接近中心度均值为1057.64,最高达1085;内向接近中心度均值为1967.97,最高值达到1969;其内向接近中心度远大于外向接近中心度,具有高内向接近中心性、低外向接近中心性的特征,表现出很弱的趋近性,与相关共生单元联系的顺畅水平低,是共生体系中的松散联络点。五级共生单元共计221个,其中红色主导型景区45个,占20.4%。绿色主导型景区 31个,占14%;古色主导型景区60个,占27.1%;蓝色主导型景区16个,占7.3%;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69个,占31.2%。

2.2 共生群落特征

通过凝聚子群结构揭示各类景区共生组织特征,利用Ucinet软件中的迭代相关收敛算法,对各类景区的共生势能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形成了由328个景区共构的5个凝聚子群。
考察凝聚子群密度矩阵(表2)发现,各子群内部网络密度均高于子群间网络密度,同一子群内的景区联系更紧密。进一步考察发现,子群1内部的凝聚密度值最高,达0.894,表明其内部景区间联系最为紧密,具有良好的共生势能。子群4、子群5、子群3、子群2内部的网络密度值依次降低,但仍高于该子群与其他子群间连接密度,形成5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共生体。子群1与其他子群联系紧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子群4、子群2、子群3、子群5,且密度值较高,在整体网络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子群2与子群1联系相对其他子群更为紧密,与子群4无联系;子群3与子群4、子群5的联系较为紧密,与子群2的联系不强;子群4与子群3联系最为紧密,与子群2、子群5无联系;子群5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通达性不高,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与除子群3外的其他子群联系均不强。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发现,相邻景区间的交通通达性更好,各子群表现出较强的地理邻近性。
Table 2 Cohesive subgroup density matrix

表2 凝聚子群密度矩阵

1 2 3 4 5
1 0.894 0.311 0.304 0.510 0.021
2 0.261 0.513 0.031 0.000 0.167
3 0.106 0.034 0.551 0.219 0.362
4 0.210 0.000 0.407 0.675 0.000
5 0.024 0.083 0.253 0.000 0.646
注:R2=0.747。
依据共生理论考究,可以将每一个凝聚子群视为一个共生群落。结合中介中心度进一步考察共生群落结构发现:子群1中韶山、岳麓山、橘子洲3个红色主导型景区的中介中心度极高,分别是20.45、17.46、17.46,表现出对其他景区强大的控制能力,具有显著的组织作用,是共生群落中的构造种;此外,湖南省博物馆和岳麓书院2个古色主导型景区的中介中心度分别达14.49、13,是共生群落中的建群种,发挥了重要组织作用。子群2中岳阳楼古色主导型景区的中介中心度最高,达12.45,表现出对其他景区较强的控制能力,是该共生群落中的构造种;桃花源、君山岛2个古色主导型景区的中介中心度也分别达3.64、3.29,是共生群落中的共建种,发挥了较重要组织作用。子群3中崀山绿色主导型景区的中介中心度最高,但仅为3.08,表现为建群种;平溪江湿地蓝色主导型景区和大园古苗寨古色主导型景区的中介中心度分别达1.64、1.39,是共生群落中的优势种。子群4中衡山古色主导型景区的中介中心度最高,达到12.45,是该共生群落的构造种;东江湖蓝色主导型景区、南岳大庙古色主导型景区、党史陈列馆和湘南起义红色旅游区2个红色主导型景区的中介中心度分别达到3.08、3、2.45、2.44,表现为共生群落中的共建种。子群5中武陵源风景区、凤凰古城、天门山的中介中心度分别达到17.18、14.49、14,表现为以武陵源风景区和天门山2个绿色主导型景区、凤凰古城古色主导型景区为共建种的共生群落结构。
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5个凝聚子群的共生势能网络的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基础节点仍然区分1~5级共生体;为进一步展现不同等级不同资源类型主导型景区之间的共生势能级差,将子群中势能较大的景区发出的连线加粗处理,不同资源类型主导型景区及其连线以不同颜色表达(图1)。进一步分析发现湖南景区共生群落具有空间成组特点,子群1的基础节点主要由长株潭地区的景区构成,包含长沙、湘潭、株洲所属范围,可称为长株潭共生群落,拥有韶山、花明楼、岳麓山—橘子洲、炎帝陵4个国家5A旅游景区,长株潭一体化水平较高,形成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网,交通十分便利,联系十分方便;长株潭三大城市区内部交通发达,特别是长沙市内已有 5条地铁线路和磁悬浮列车运营;确保了景区之间的便捷性,景区联系最为密切,共生势能最大。子群2的基础节点主要由环洞庭地区的景区构成,包含岳阳、常德、益阳北部的区域,可称为环洞庭共生群落,拥有岳阳楼—君山岛、桃花源2个国家5A旅游景区,景区间主要依靠高速公路联系,景区联系松散,共生势能小。子群3的基础节点主要由湘西南地区的景区构成,包含邵阳、娄底、怀化南部、益阳南部区域,可称为湘西南共生群落,拥有崀山国家5A旅游景区,景区间主要依靠高速公路和高速动车联系,景区联系较松散,共生势能较小。子群4的基础节点主要由湘南地区的景区构成,包含衡阳、永州、郴州所属范围,可称为湘南共生群落,拥有南岳衡山、东江湖2个国家5A旅游景区,景区间主要依靠高速铁路、高速动车和高速公路联系,景区联系紧密,共生势能大。子群5的基础节点主要由湘西地区的景区构成,主要是张家界、湘西和怀化的北部区域,可称为湘西共生群落,拥有张家界武陵源—天门山国家5A旅游景区,景区间主要依靠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联系,景区联系较紧密,共生势能较大。同时,岳麓山—橘子洲、韶山、衡山3个5A旅游景区通过高速铁路的顺畅联系,促成了长株潭共生群落与湘南共生群落之间的明显联系;湘南共生群落与湘西南共生群落因地理邻近性表现出较明显的联系。
Fig. 1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structure of cohesive subgroups

图1 各子群网络结构的空间特征

Full size|PPT slide

2.3 共生系统的核心—边缘结构

利用core-periphery工具分析发现,处于核心区的景区有53个,其中红色主导型景区18个,包括岳麓山、橘子洲、韶山、耀邦故里、花明楼、滴水洞、湘南起义红色旅游区、长沙烈士公园、黄兴故居、党史陈列馆、通道转兵纪念地、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湘潭烈士陵园、贺龙纪念馆、衡阳抗战纪念城、雷锋纪念馆、杨开慧纪念馆、田汉文化园,占33.96%;绿色主导型景区9个,包括武陵源风景区、天门山、衡山、崀山、梅山龙宫、张家界大峡谷、九天峰恋、黄龙洞、紫鹊界梯田,占16.98%;古色主导型景区 13个,包括凤凰古城、岳麓书院、岳阳楼、君山岛、湖南省博物馆、南岳大庙、炎帝陵、桃花源、铜官窑古镇、德夯苗寨、开福寺、芙蓉镇、天心阁,占24.53%;蓝色主导型景区4个,包括东江湖、东洞庭湖、平溪江湿地、清水湖,占7.55%;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9个,包括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生态动物园、长沙海底世界、方特梦幻王国、太平老街、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魅力湘西》剧场、方特欢乐世界、石燕湖,占16.98%。
核心区的共生群落分布,长株潭共生群落有27个,占50.9%;湘西共生群落10个,占18.9%;环洞庭共生群落有5个,占9.4%;湘南共生群落有6个,占11.4%;湘西南共生群落有5个,占9.4%。
取断点值为3.3的共生体系核心—边缘密度特征(表3)表现为,整体网络密度为0.207,核心区网络密度为0.320,核心区内景区联系较密切;边缘区网络密度仅0.021,表现为松散状态;核心—边缘两极化特征明显。核心区向边缘区的连接密度为0.188,边缘区向核心区的连接密度为0.136,两者均低于整体网络密度值。可见,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辐射性影响强于边缘区向核心区的依附性能力,核心区对边缘区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Table 3 Core-periphery density matrix

表3 核心—边缘密度矩阵

核心区 边缘区
核心区 0.320 0.188
边缘区 0.136 0.021
注:R2=0.753。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第一,湖南旅游资源共生势能存在五个等级,表现着纯利他的首要联络中心、利他主导的次要联络中心、对称互利的重要联络点、非对称互利的一般联络点、纯利己的松散联络点属性,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共生势能的显著优势。一级共生单元17个,红色主导型景区占23.5%,岳麓山、橘子洲、韶山的外向中心度均达到最高值,红色旅游资源表现了共生势能的绝对优势;绿色主导型景区占23.5%;古色主导型景区占47%;蓝色主导型景区占6%。二级共生单元50个,红色主导型景区占26%,绿色主导型景区占24%,古色主导型景区占16%,蓝色主导型景区占8%,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占26%。 三级共生单元120个,红色主导型景区占15%,绿色主导型景区占23.3%,古色主导型景区占20.8%,蓝色主导型景区占9.2%,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占31.7%。四级共生单元共计295个,红色主导型景区占12.3%,绿色主导型景区占24.7%,古色主导型景区占22.4%,蓝色主导型景区占8.1%,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占32.5%。五级共生单元共计 221个,红色主导型景区占20.4%,绿色主导型景区占14%,古色主导型景区占27.1%,蓝色主导型景区占7.3%,娱乐科教主导型景区占31.2%。
第二,湖南旅游资源共生系统由五大共生群落组成,彰显了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色,长株潭红色旅游资源发挥了显著的组织作用。五大共生群落为:以韶山、岳麓山、橘子洲3个红色主导型景区为构造种的长株潭共生群落;以岳阳楼古色主导型景区为构造种,以君山岛、桃花源2个古色主导型景区为共建种的环洞庭共生群落;以崀山绿色主导型景区为建群种的湘西南共生群落;以衡山绿色主导型景区为构造种,以南岳大庙古色主导型景区、湘南起义红色旅游区和党史陈列馆2个红色主导型景区、东江湖蓝色主导型景区为共建种的湘南共生群落;以武陵源风景区和天门山2个绿色主导型景区、凤凰古城古色主导型景区为共建种的湘西共生群落。长株潭红色旅游资源为优势的共生群落的内部联系最紧密,湘南古色、红色、蓝色旅游资源共建,湘西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共建,湘西南绿色旅游资源为优势的和环洞庭古色旅游资源为优势的共生群落,内部联系依次降低。同时表现出长株潭红色旅游资源为优势的共生群落与其他4个共生群落均有联系,与湘南古色、红色、蓝色旅游资源共建的共生群落之间联系较紧密,而湘南古色、红色、蓝色旅游资源共建的与湘西南绿色旅游资源为优势的共生群落之间联系较紧密。
第三,红色旅游资源是湖南省旅游资源共生系统核心区的主体,对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带动作用。核心区中红色主导型景区占33.96%,长株潭红色旅游资源为优势的共生群落占50.9%。湖南省景区核心—边缘两极化特征明显,核心区联系密切,边缘区表现为松散状态。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辐射性影响强于边缘区向核心区的依附性能力,核心区对边缘区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3.2 启示

第一,红色旅游资源表现着对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支持能力。以岳麓山、橘子洲、韶山为代表的红色主导型景区,突出地表现了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力,显示了利他特点,对湖南旅游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从共生势能的计算规则看,景区质量指数为景区质量等级得分与景区百度指数得分之和。湖南红色旅游资源价值大,建设了较多的5A、4A级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活动的持续升温,使得红色旅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形成了理想的景区质量指数。连接度指数为两个景区之间(最便捷交通方式)的时间距离。“十三五”期间,国家红色旅游专项资金在景区交通改善方面的投入,明显提升了连接度指数。由此形成了红色主导型景区共生势能优势,凸显了红色旅游资源对湖南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第二,红色旅游资源对湖南旅游业协同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岳麓山—橘子洲、韶山、花明楼3个红色旅游资源主导的5A旅游景区通过便捷的交通体系顺畅联系衡山、武陵源、岳阳楼—君山、炎帝陵、崀山等5A旅游景区,促进了湖南区域旅游业的密切联系。红色旅游资源主导的各A级景区与其他各类各级景区组成密切协作的区域旅游业网络,提升了湖南区域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红色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强化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对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对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资源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第三,红色旅游资源表现出了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作用,也凸显了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效益。景区的质量等级客观地表现出旅游吸引力,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性作用力。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高质量景区具有强大吸引力,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的精神内涵具有感染力,部分服务的免费提供又叠加了免票效应,强化了旅游者感知与认同,形成情感消费现象,促进目的地旅游者消费和停留时间的增加。客观上形成对相关业态共生需求的拉动,表现出共生经济意义,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同时,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给红色旅游地居民增添红色资源保护的恒心,红色基因传承的信心,红色故事讲授的激情,给红色旅游本身增添魅力。

3.3 讨论

以景区作为共生单元揭示区域旅游共生系统特征是一个贴近共生理论的方案。依据景区旅游资源的结构特征,以优势旅游资源表征景区的资源属性,既能很好地体现各类旅游资源开发的共生逻辑,又能有效地实施共生强度的测定。景区共生势能概念及其测定方案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能够很好地依据各类旅游资源利用的现实状态揭示其共生发展的现实能量。通过景区共生关系可以准确揭示各类旅游资源的共生关系,十分顺利地完成了湖南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各类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共生关系及其特征的研究。
但是,局限也十分明显。旅游资源类别在共生势能关键变量的表征量的选取时,虽然尽量选用了物理量,但赋值过程中,特别是对非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比对赋值,带有较明显的主观色彩;以景区作为共生单元实施研究,充分考虑了其对共生原理的响应,但也导致了不少联合申报建设的5A旅游景区的分割;从景区所代表的旅游资源类型的处理方式看,在红色旅游资源优先确定后,再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形成绿色、古色、蓝色、娱乐教育四类,实现了一般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判断习惯的对接,但分类上的严密性受局限;以景区核心资源确定其代表的旅游资源类型,其客观性和全面性也有局限。这些都期待学术界批评指正,并改进发展。

References

[1]
白凯, 王馨.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的更新审视与研究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1525-1540.
[ BAI K, WANG X. Renewal review and research prospect of Cassific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for National Standard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7):1525-1540.]
[2]
陆大道, 刘彦随, 方创琳, 等.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地理学报, 2020, 75(12):2570-2592.
Abstract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194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萌芽、上升、成熟、波动和大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和显著成效。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带动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创新和发展。研究所主持完成了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在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工业基地建设与交通布局、城镇体系建设与城镇化、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为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80年来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以及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遴选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发表的6216篇文献(中文文献4576篇,英文文献1640篇),梳理分析了几个主要阶段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学术成果。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亟需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创建交叉新型学科体系,对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科学与国家现代化地理学创新等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展望。
[ LU D D, LIU Y S, FANG C L, et 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human-economic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12):2570-2592.]
[3]
赵书虹, 白梦. 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耦合协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科学, 2020, 40(11):1878-1888.
Abstract
在构建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耦合协调模型及其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云南省为典型案例地,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等分析2009—2018年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① 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相关系数大于0.8,回归系数为正,两者显著正相关,存在较强的耦合协调关系。② 整体上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但各州市二者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较大,具有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③ 除接待服务和政策环境因素外,自然环境、旅游交通等正向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影响程度“旅游交通与接待服务>人力资本>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旅游宣传”。④ 针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同类型,研究提出完善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交通便利性和加强旅游宣传等促进旅游旅游资源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 ZHAO S H, BAI M. Coupling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rand tourism resources competitiveness and tourism flow in Yunnan 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11):1878-1888.]
[4]
李磊, 陆林. 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地合作网络与模式.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9):1917-1932.
[ LI L, LU L. Cooperative network and mode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long Hefei-Fuzhou high-speed railwa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 34(9):1917-1932.]
[5]
刘逸, 黄凯旋, 保继刚, 等. 近邻旅游目的地空间竞合关系演变的理论修正. 旅游科学, 2018, 32(5):44-53.
[ LIU Y, HUANG K X, BAO J G, et al. An amendment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of nearby tourism destinations' spatial competition. Tourism Science, 2018, 32(5):44-53.]
[6]
RENNER G T. Geography of industrial localiz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1947, 23(3):167-189.
[7]
胡晓鹏. 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 中国工业经济, 2008,(19):118-128.
[ HU X P. Theory definition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industry symbiosis.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8,(19):118-128.]
[8]
IOANNIDES D, NIELSEN P A, BILLING P. Transboundary collaboration in tourism: The case of the Bothnian Arc. Tourism Geographies, 2006, 8(2):122-142.
[9]
YANG D. A study on the symbiosis between tourism scenic spot and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hawan Ancient Tow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6, 13(3):47-52.
[10]
唐仲霞, 马耀峰, 魏颖. 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共生关系检验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12, 35(4):671-677.
[ TANG Z X, MA Y F, WEI Y. Symbiosis inspection of Qinghai-Tibet Area's inbound tourism. Arid Land Geography, 2012, 35(4):671-677.]
[11]
白凯, 孙天宇. 旅游景区形象共生互动关系研究: 以西安曲江唐文化旅游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10, 30(1):162-166, 176.
[ BAI K, SUN T Y.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iotic interactions on the image of scenic pots: Qujiang Scenic Areas with the theme of Tang culture in Xi'an as an example.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1):162-166, 176.]
[12]
陆相林, 孙中伟, 马世猛. 京津冀区域城市旅游共生关系分析与协同发展对策. 经济地理, 2016, 36(4):181-187.
[ LU X L, SUN Z W, MA S M.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nd the polycentric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tourism in Beijing- 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4):181-187.]
[13]
孙振杰. 京津冀旅游共生关系的协调演化. 企业经济, 2018,(18):167-174.
[ SUN Z J. On the coordination evolution of symbiotic relationship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tourism. Enterprise Economy, 2018,(18):167-174.]
[14]
马国强, 汪慧玲. 共生理论视角下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城市问题, 2018,(14):65-71.
[ MA G Q, WANG H L. A study of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Lanzhou-Xining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Urban Problems, 2018,(14):65-71.]
[15]
YANG C, HUANG J, LIN Z B, et al. Evaluating the symbiosis status of tourist towns: The case of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 72(9):109-125.
[16]
白凯, 郭生伟. 旅游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为例. 旅游学刊, 2010, 25(1):53-58.
[ BAI K, GUO S W.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ymbiotic image in scenic areas on tourists' willingness of revisit and their words of mouth effect: A case study on Qujiang Scenic Areas with the theme of Tang culture in Xi'an.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53-58.]
[17]
刘梓汐, 罗盛锋. 我国红色旅游研究进展及趋势: 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2009-2019). 社会科学家, 2020,(111):44-49.
[ LIU Z X, LUO S F. 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nds on red tourism in China: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2009-2019). Social Scientist, 2020,(111):44-49.]
[18]
黄细嘉, 宋丽娟. 红绿相映型红色旅游区构建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井冈山为例.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1(2):78-83.
[ HUANG X J, SONG L J. Construction of red tour area where red serves as contrast to green: Taking Jiangxi Jinggang Mountains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2010, 41(2):78-83.]
[19]
许瑞生. 南粤古驿道红色寻踪: 基于《寻乌调查》的历史地理分析. 热带地理, 2018, 38(2):151-165.
[ XU R S. Regional historical geographic relations between Xunwu and Nanyue in the 1930s: A study of the report Xunwu Investigation for searching the Old Red Post Roads. Tropical Geography, 2018, 38(2):151-165.]
[20]
黄细嘉, 邹晓瑛.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江西社会科学, 2010,(12):213-218.
[ HUANG X J, ZOU X Y. Construction of the red tourist district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0,(12):213-218.]
[21]
肖海平, 谷人旭, 黄静波. 湘粤赣“红三角”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2010, 19(3):121-127.
[ XIAO H P, GU R X, HUANG J B. On the combined developing mode of the red triangle region's tourism resources. World Regional Study, 2010, 19(3):121-127.]
[22]
许春晓, 黎巧. 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 旅游科学, 2015, 29(2):14-27.
[ XU C X, LI Q. 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in Changzhutan area. Tourism Science, 2015, 29(2):14-27.]
[23]
谭华云, 许春晓. 红色旅游区域利益共生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基于行动者网络(ANT)的分析视角. 学术论坛, 2016, 39(11):68-73.
[ TANG H Y, XU C X. 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symbiosis of regional benefits of the red tourist district: A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T. Academic Forum, 2016, 39(11):68-73.]
[24]
周美静, 许春晓. 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以韶山为例. 旅游学刊, 2019, 34(9):127-144.
[ ZHOU M J, XU C X.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ymbiotic development level of red tourism. Tourism Tribune, 2019, 34(9):127-144.]
[25]
ANGELA D. Symbiotic Interac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26]
AHMADJIAN V. Symbiotic: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s. Eng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86: 190-193.
[27]
许春晓, 周美静. 从共生概念演变看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内涵.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4, 30(8):87-91.
[ XU C X, ZHOU M J. The connotation of red tourism symbiotic development: A symbiosis concept evolu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2014, 30(8):87-91.]
[28]
保继刚, 陈苑仪, 马凌. 旅游资源及其评价过程与机制: 技术性评价到社会建构视角.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1556-1569.
[ BAO J G, CHEN Y Y, MA L.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From technical evaluation to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7):1556-1569.]
[29]
方世敏, 邓丽娟. 红色旅游资源分类及其评价. 旅游研究, 2013, 5(1):36-40.
[ FANG S M, DENG L J.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Research, 2013, 5(1):36-40.]
[30]
张进福. 旅游吸引物属性之辨. 旅游学刊, 2020, 35(2):134-146.
[ ZHANG J F. Contesting on the attribut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Tourism Tribune, 2020, 35(2):134-146.]
[31]
郭向阳, 穆学青, 明庆忠, 等. 旅游地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的空间耦合分析. 地理研究, 2019, 38(5):1119-1135.
Abstract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以高德交通大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路网及站点密度+通行规模+通行功能+区位优势度+换乘便捷度”的思路,构建快速交通优势度模型;基于旅游流“规模→消费→效益→效应”的历时性维度构建旅游流强度模型;采用加权TOPSIS法对二者评价值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四象限模型对两者耦合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① 快速交通与旅游流耦合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昆明、红河和丽江呈现良性耦合协调,耦合类型表现为“高旅游流-高快速交通优势”,而旅游化水平低、远离交通枢纽和主要交通干线的边缘地区,旅游流与快速交通耦合效应则表现为“低旅游流-低快速交通优势”。② 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方式与旅游流强度的拟合优度表现为“航空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特征。③ 云南省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耦合水平总体偏低,快速交通发展的主导模式为协调互补模式,且缘于快速交通的“时间-空间收敛”效应和“组织-空间协同”效应,快速交通组合类型多样化与旅游流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发展模式对旅游流强度的贡献效应表现出“多元共生模式>协调互补模式>单类孤立模式>低速交通维持模式”的特征。
[ GUO X Y, MU X Q, MING Q Z, et al. Spatial coupling between rapid traffic superiority degree and tourist flow intensity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38(5):1119-1135.]

RIGHTS & PERMISSIONS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PDF(2816 KB)

4552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