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 详细信息

三峡库区“山—水—城”空间格局的生长模式与形成机理研究——以万州为例
王华, 方国臣, 赵万民, 周国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698-1719.   DOI: 10.31497/zrzyxb.20240712

类型 生长模式 生长模式特征 典型图示
水平切割 边缘线性
蔓延模式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一般位于沿江阶地与平坡地段,山地沟谷、河流水系成为限定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边界,在河流岸线的引导作用下,城市用地边缘在适应沿江阶地形态的过程中,连续式或间断式生长出新的建筑簇群,多见于狭长河谷地带的旧城组团
跃迁飞地
蛙跳模式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由于山地地形、河流水系的水平切割作用,或跨越河流水系,跃迁至适宜建设的地段,或突破山体地形的门槛限制,生长出诸多城市飞地,这种多个方向零散分布的“蛙跳式”空间生长模式,多见于工业开发区、高铁新城等新开发建设区,在后期将发展为连续成片的功能组团
见缝完形
内填模式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一般为城市内部未建设用地,由于库区移民新城建设的阶段性与时序性,原本地形相对复杂且尚未开发的区域,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新增用地与建筑簇群以“见缝插针”的方式不断内填城市内部空间,形成形态相对完整的城市功能结构形态,多见于移民新城组团
垂直引导 边缘分散
蔓延模式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综合考虑坡度坡向、地质条件、水位变化等因素,沿道路或等高线呈带状延伸,充分占据原有建设用地周边的平坡、中坡等适宜建设用地地段,形成相对紧凑的团状或带状组团“山—水—城”空间格局
越山飞地
蛙跳模式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与原有建设用地一般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由于原有建设用地已占据周边适宜建设用地,城市空间逐渐突破山地地形的实体门槛限制,边缘邻接用地或越过陡坡堡坎向中坡地段扩展,或越过沟谷山脊向平坡地段扩展
外延层级
内填模式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被原有建设用地“包裹”或“半围合”,一般位于城市用地边缘的中坡、坡肩地段,由于开发时序及复杂地形的影响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城市空间突破山地地形的限制,顺应坡面、山谷呈阶梯状层级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山—水—城”空间格局
表2 三峡库区“山—水—城”空间格局的动态生长模式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