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笔谈
    苗长虹, 夏成, 金凤君, 马丽, 张文忠, 傅伯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569-583.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1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演进的主干枢纽、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黄河流域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复杂性同时又与外部区域具有近远程耦合关系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复合系统。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五年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传承发展实现新突破,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流域产业经济在创新、绿色、协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有所增强,产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资源环境效率大幅度改善。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需要在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会窗口,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升级,统筹协调好人—水—粮—能—碳—生态之间的纽带关系,加快实体性有边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协同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河流域现代化道路;通过持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拉动、高水平开放,推动流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挥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和绿色能源重要生产基地的作用,加快推进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建设。构建以人水关系为核心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模型,从纽带关系的角度理解整体性,从临界阈值的角度理解系统性,从远程耦合的角度理解协同性,是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 专家笔谈
    汪芳, 苗长虹, 刘峰贵, 陈兴鹏, 米文宝, 海春兴, 段德罡, 王金平, 张占仓, 王成新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 1-26. doi: 10.31497/zrzyxb.20210101
    PDF全文 (4224) HTML (2045)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其人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并且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人居环境空间与自然、社会各要素的耦合过程,源于人地关系变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动态、综合、系统性的适应机制。因而揭示系统适应性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困境的关键。为此,本文以“地方性与适应性”为视角,邀请来自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的专家学者,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乡发展、遗产保护等视角解读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特征,并为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寻找可持续策略。核心观点如下:总体而言,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适应性具有多尺度空间关联性和历史地理依赖性;黄河流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段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推动人地耦合关系的绿色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沿线聚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特色,多民族协同共荣发展是必由之路;黄河中上游因复杂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窑洞等特殊的聚落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转变和消失,留住传统聚落的文化基因,亟需分级分类推进其演化进程;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内外辐射带动是流域全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专家笔谈
    成升魁, 黄锡生, 胡德胜, 施志源, 落志筠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2821-2830. doi: 10.31497/zrzyxb.20201201

    食物浪费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国外已有不少国家通过法律加以全面调整。食物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科学技术、行为人主观因素、传统所有权制度固有缺陷等方面。我国食物浪费主要以大众餐饮食物浪费为主,在全社会必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法律氛围。发生餐饮食物浪费的领域主要包括婚宴、“事件性宴聚”、商务宴请、朋友聚餐。我国虽有法律涉及食物浪费问题,但现行规定较为原则、分散,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对食物浪费行为进行法律规制是保障粮食安全、履行国际义务、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升级整合法律规范的需要。应该制定一部专门性法律,将资源社会性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立法,通过直接禁止、税收调整、消费引导等方式综合规制公共主体、公民个人这两类主要行为主体在食物生产、加工和消费各环节的食物浪费行为。立法调整的重点应该是食物和浪费食物的行为。

  • 专家笔谈
    洪增林, 张洪涛, 张国伟, 康绍忠, 成升魁, 谷树忠, 李景源, 沈镭, 王艳芬, 黄锡生, 杨霜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493-500. doi: 10.31497/zrzyxb.20200220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达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地球、敬畏地球、规范人类行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
  • 专家笔谈
    孙鸿烈, 郑度, 夏军, 陈发虎, 成升魁, 沈镭, 王艳芬, 林家彬, 江源, 董锁成, 崔彬, 左其亭, 雷加强, 何希吾, 闵庆文, 李秀彬, 康跃虎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6): 1092-1102. doi: 10.31497/zrzyxb.20180576
    CSCD(5)

    重大的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设想或实施往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各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文章认为任何重大资源开发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资源规律和经济规律,必须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地缘政治关系,开展前期深入的系统性综合调查,进行生态安全与资源工程安全评价和交叉学科论证,并对其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建议:未来的资源环境工程建设要谨防“大跃进”,要科学认识自然资源系统规律,守护好美丽的地球家园;要切实履行资源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提倡基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态度的学术争鸣,科学问题最好还是由科学家去讨论;一些争议大的科研课题慎用公益性研发经费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