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新质生产力专家访谈
    王金伟, 陆林, 王兆峰, 魏敏, 宋瑞, 杨勇, 白凯, 林明水, 虞虎, 朱鹤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643-1663.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9
    PDF全文 (1144) HTML (1248)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核心动力,是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支撑。为了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并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战略路径,特邀请区域经济、数字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基于“问题导向—创新思维—路径机制”的逻辑思路,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机遇与挑战、核心内涵、动力机制、创新路径等内容展开。主要结论如下:(1)科技革命下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增长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催生出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并不断释放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旅游创新软硬环境缺乏系统化建设、旅游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传统旅游业的复杂性带来的创新发展阻力以及新技术新动能转化带来的“阵痛”等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开拓旅游新质生产力可以重点关注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培育旅游业新质劳动者,优化整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全面提升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2)新发展理念下创新成果向现实旅游生产力转化的核心标志与动力机制。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具体特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现代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素整合和供需匹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3)国家战略导向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与科学图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已成为旅游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与此同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旅游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也日益突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资源流通不畅、旅游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能效,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深化旅游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旅游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提升旅游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上述观点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理解,同时也能为推动旅游强国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 新时期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
    李逸, 赵媛, 夏四友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3): 547-563. doi: 10.31497/zrzyxb.20240304

    能源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能源运输管道安全对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跨境油气运输管道为研究对象,从管道自身安全、管道途经国家安全两个方面,构建涵盖管道、资源、经济、政治、外交五个维度的油气运输管道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模型对2020年中国跨境油气运输管道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划分类型区。结果表明:(1)原油运输管道安全性突变级数值排序为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原油管道;天然气运输管道安全性突变级数值排序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各管道在分维度下各具优劣势。(2)根据系统聚类法将管道划分为安全性较高型、安全性较低型两种,安全性较高型管道目前运行态势良好,但仍存在安全隐患;资源短缺、政局动荡、经济弱势成为影响安全性较低型管道安全评价的不利因素。

  • 周小平, 梁颖, 李小天, 柴铎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174-1192.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2

    耕地系统健康与“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密切相关,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构建了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综合运用Sen-MK趋势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量化了2000—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2000—202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系统健康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这与耕地系统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和韧性变差有关;从空间维度看,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南部耕地呈现出由差转好的态势,但江汉平原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2)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地表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变化对整个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变化起负向作用,年均GDP变化和耕地空间密度变化对耕地系统健康表现出正向影响。本文所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可为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对于完善耕地系统评估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区域耕地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其他研究论文
    郭建科, 董梦如, 韩增林, 秦娅风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287-306. doi: 10.31497/zrzyxb.20240204

    在提出海洋地缘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梳理海洋地缘经济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及中国学者研究重点,总结其研究特点与现有不足,对未来研究趋向进行展望。(1)海洋地缘经济由地缘经济和海洋地缘政治衍生而来,受地缘政治影响,研究核心主题是涉海国家经贸联系。(2)西方海洋地缘经济研究从海洋地缘思想萌发,到对海权争夺的战略思考,到地缘经济理论的定性描述,再发展到多元化的定量探索。(3)中国的研究重点包括海洋地缘经济理论、海洋地缘经济活动、海洋地缘经济关系、海洋战略资源竞争格局、海洋地缘经济战略、公海保护区等。(4)当前海洋地缘经济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基础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均相对缺乏,但其受多学科关注,研究内容愈加多元化。今后可加强对海洋地缘经济研究的理论范式与决策支持、公海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其空间效应、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海上运输通道安全与港航供应链韧性、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海洋地缘经济环境等的研究。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孙佼佼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245-258. doi: 10.31497/zrzyxb.2024020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传统以存量资源空间盘点为主要思路、以经济为主要指向的旅游资源研究范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旅游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亟待明晰旅游资源新属性、新框架与新方向。基于此,从国内外研究总格局出发,基于CiteSpace 6.2.2分析中外旅游资源研究知识图谱,对比其研究现状与趋势特征,揭示理论需求;进而基于中国实践与时代趋势,探索旅游资源新属性与新范畴变迁模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旅游资源新属性为起点,以人本理念为基础、以科技与文化为动力、以创新和创意为引领,阐释旅游资源性质拓展与研究范畴的新变化;从核心层、发展层、系统层(点、线、面)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旅游资源创新研究框架,阐释旅游资源内涵创新、旅游资源全链理念创新、“五位一体”领域架构创新;提出“五位一体”与“三层级”交叉融合的旅游资源研究矩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维度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提出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方向。旨在推动旅游资源研究承担时代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以资源研究为杠杆促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 新时期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
    杨振山, 杨航, 杨林生, 葛全胜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3): 489-507. doi: 10.31497/zrzyxb.20240301

    评估与监测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研究和本土化方案设计已全面展开,但在相关评估与实践过程中对于目标约束、层级传递等方面的考量仍然不足。为此,从系统性和开放性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多尺度空间解构与评估方案。结果表明: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生态安全、环境适宜、绿色发展等维度与可持续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差距在快速缩小,社会和谐维度虽然水平逐年提升,但距离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异等问题较突出。针对差异化目标,多尺度协同推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该评估方案可为诊断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问题、理解不同地区间和不同目标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支撑,也有助于不同层级、不同参与主体在开放框架下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系统地评估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进程。

  • 蒋卫国, 王晓雅, 荔琢, 凌子燕, 邓雅文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241-1261.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1

    城市湿地在城市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功能。国际湿地城市是《湿地公约》推行的表彰城市保护湿地取得成就的荣誉举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目前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引领和指导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本文对接国际湿地城市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试图探索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协同的新路径。(1)全面梳理了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申报认证流程,总结了中国13个湿地城市的创建经验。(2)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的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举措。(3)未来趋势应面向“国际公约组织—创建成效监测—发展指标评估”促进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探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城市建设”促进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围绕城市湿地的“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综合评估服务”开展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支撑。

  • 其他研究论文
    汪宗顺, 张海鹏, 岳超, 杨红强, 张寒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3): 731-748. doi: 10.31497/zrzyxb.20240314

    造林增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但其碳中和效果背后的成本有效性不可忽视,这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重要。基于西北地区GIS平台数据,构建地理—经济—生态三维整合分析框架,采用环境因子叠加模型和土地利用动态优化模型,从自然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两个角度识别了西北地区边际可造林区域,采用Richards生长方程预测了造林碳汇潜力,以此为基础拟合了碳汇供给曲线,并对西北地区造林增汇的成本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满足自然和经济双重可行性的造林土地面积为102.71万hm2,仅占自然可行造林土地面积的20.56%。其中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主要分布在青海和甘肃两省。(2)西北地区造林的碳汇潜力为9.37 Mt CO2/年,到2060年能够为该地区碳中和目标提供约9.70%~15.06%的贡献,不可忽视。(3)西北地区造林增汇的平均成本为948.81元/t CO2,相比于能源碳减排路径,整体上不具有成本有效性。且在迫切应对气候变化情景下,西北地区造林增汇的成本有效性更弱。据此,提出强化造林增汇对碳中和贡献的政策建议。

  • 其他研究论文
    王梦成, 董又铭, 林娜娜, 漆信贤, 黄贤金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352-371. doi: 10.31497/zrzyxb.20240208

    耕地利用转型为应对全球耕地利用碳减排提供了新途径。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模型方法,以黄淮海平原为例,探究“双碳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对耕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黄淮海平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具体形态均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且耕地利用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2)显性转型加剧了本县域和邻近县域的碳排放,而隐性转型则对本地和邻近地区均具有碳减排效应;(3)数量转型、空间结构转型以及生产功能转型对耕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正向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生活功能转型和生态功能转型则均具有碳减排效应。研究表明,应稳妥推进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合理调整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发展现代化低碳农业;因地制宜引导耕地利用转型;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的区域耕地碳减排效应,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其他研究论文
    黄伊婧, 张姗琪, 林昀, 甄峰, 赵赛帅, 李璐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4): 823-841. doi: 10.31497/zrzyxb.20240405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机制,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效率和水平,是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应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过程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行为进行长期性、动态性监测,为了解国土空间规划实时运行状态、推动规划实时反馈优化提供基础。系统回顾中国规划实施监测相关工作的发展历程,从监测工作定位、内容技术体系和传导衔接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现有工作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全过程支撑”的工作定位,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从规划要求落实监测、规划实施效果监测和规划过程调整监测三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内容体系,进而建立规划监测指标与规则库、趋势分析与预警模型库和弹性监测分析单元三大技术体系,为全面开展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 游猎, 刘晓琴, 陈睿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160-1173.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1

    系统研究建设用地与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调整建设用地与人口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利用1990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分析1990—2020年间上海市域及16个行政区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30年间上海市建设用地和人口均大幅扩张,强度剧烈,呈典型的蔓延特征。(2)全市16个区人口用地变迁同时呈现空间分异和地理邻近特征。(3)在近郊区和远郊区变迁强度先增后减的同时,部分中心城区出现人口用地的减少。研究结果反映出30年来上海市人口用地变化与城市发展呈现出一种“补偿式启动、扩张式发展、收缩式平衡”的阶段性特征。首次提出了变迁强度、弹性等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加入地理信息增强结果可视化,为超大城市人地关系提供了评价方法和价值导向,可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麻学锋, 赵洁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4): 749-767. doi: 10.31497/zrzyxb.20240401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探究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富裕效应,为加快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指明探索方向。为厘清旅游资源开发通过收入增长、基建强化、文化传播和要素流动助推共同富裕实现机理,基于规模和质量维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2007—2021年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呈现平缓增长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2)共同富裕水平持续提升,市级行政中心永定区、吉首市和鹤城区位于前列。(3)旅游资源开发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旅游规模和旅游质量均可赋能共同富裕,且旅游质量优于旅游规模;不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富裕效应差异显著,其中张家界市最大,怀化市和湘西州次之。以共同富裕目标为导向,提出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利用、质量升级和区域整合模式。

  • 有机更新与活态化
    魏成, 刘付强, 杨程, 成昱晓, 沈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867-1886.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8

    快速城镇化对传统村落产生深远影响,厘清其对保护利用造成的刚性约束与驱动条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珠三角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长时段的跟踪调研与回访为支撑,基于快速城镇化所带来冲击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尝试构建针对性的保护约束及活化利用研究框架,揭示珠三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主要挑战、进展和发展前景。结果显示:(1)保护利用挑战主要体现在整体格局、聚落空间等物质要素的异化与受损,亦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多、投入成本高昂等约束;(2)快速城镇化也是珠三角传统村落活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城市功能延展、人口集聚与消费潜力等促进了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的“补救”、以多元主体为助力的“自救”、社会企业介入下的“垂救”、紧抓政策机遇的“抢救”等保护利用新进展。研究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条件,展望了新时期珠三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趋势与发展前景。

  • 新质生产力专家访谈
    金晓斌, 沈镭, 黄贤金, 邓祥征, 胡守庚, 柯新利, 吴志峰, 赵多平, 刘晶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11-2028. doi: 10.31497/zrzyxb.20240901

    中国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逻辑与路径,邀请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学者,就“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管理的逻辑关系、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与功能、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启示与要求、促进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重点领域,以及新质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与践行“双碳”目标、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建设、重塑城乡协调发展新形态、保障粮食安全与助推农业强国建设路径等前沿议题发表观点。旨在深入解析这一议题及相关关键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新质生产力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为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应特别关注以下关键问题:(1)面向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多部门协同的自然资源系统管理与机制创新;(2)面向综合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与强化关键资源供给稳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重点领域与路径;(3)面向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的“数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

  • 徐章星, 邱晓楠, 田贵良, 李祎雯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222-1240.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5

    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基于规模和结构双重视角,考察了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降低了受水区农业用水规模和农业用水占比,其中的作用机制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比例的减少,以及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2)相较于东线而言,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负向影响在中线地区更为严重;(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间接返还农业用水”的效应存在,但现阶段被工程对受水区农业用水的直接效应所遮掩。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清晰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强化农业用水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 专家访谈
    程叶青, 胡守庚, 杨忍, 陶伟, 李红波, 李伯华, 刘沛林, 魏峰群, 郭文, 唐承财, 顾康康, 唐雪琼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735-1759.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1
    PDF全文 (1157) HTML (577)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既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和融合交叉研究的热点议题。为系统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政策机制、实践经验和实现路径,特邀传统村落相关研究领域的11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政策变迁与典型模式、宏观机制与核心主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三个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到具体空间实践为主线,聚焦政策变迁、机制机理、经验模式、村落分类、产业转型、景观保护、有机更新、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等核心主体及其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对话。结合各位专家主要观点,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需重点关注:(1)面向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冲击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体制创新与实现路径。针对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面向国家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农文旅有机融合和全面统筹协调的多元融合机制,通过挖掘传统村落内生增长因素和传统村落历史传承和文脉肌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重塑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和全方位数字孪生建模等,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居环境和协同共建文化图谱。(2)面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核心主题与具体空间实践。聚焦传统村落分类施策、产业转型、有机更新、景观保护、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重构等核心主题,强化基于“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耦合的传统村落划分及分类施策;关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的意义内涵及影响机制;重点围绕“保护发展对策、改善民生措施、活化利用策略”三大任务推进传统聚落有机更新;重视传统人居文化景观基因保护与内在精神价值挖掘和传统居住空间“活态”保护与利用及传统文化遗产“活化”;关注传统村落活态多样化,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建设;重视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作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建构和地方营造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动性实践;关注传统文化底蕴挖掘和集约高效物质空间、塑造和谐舒适社会空间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空间打造;聚焦“生态、文化、主体、产业”等乡村要素,强化生态底色、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和平衡地方、跨地方主体间的资本优势和地方性嵌入,以实现中国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和特色重塑。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梁增贤, 李新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626-1642.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8

    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淡季与旺季问题是促进生态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旅游化是生态地区常用的平衡途径。然而,现有旅游化研究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和解释机制,难以厘清旅游地历时态的阶段性特征、因果机制及其时空影响。拓展旅游化理论的应用情境,构建包含时空维度的旅游化模型,并开展案例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收集二手数据等方式获得多源数据,解释与厘清新疆赛里木湖景区由生态牧场到成熟生态旅游地20多年的旅游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赛里木湖的旅游化经历政府主导的内部空间旅游化、政府主导的外部空间旅游化、企业主导的深度时空旅游化、政企主导的淡季时间旅游化四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先内部旅游化、再外部旅游化及先旺季和白天的旅游化、再夜间和淡季旅游化等特征。赛里木湖旅游化的各阶段互有交叉,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旅游化的驱动力均不同。其中,内部旅游化是构建吸引力的重点,外部旅游化是发挥吸引力的关键,二者应相互协调。本文提出的旅游化模型为理解旅游化的演进规律和各阶段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提供了分析工具,为生态旅游地平衡保护与开发、破解淡旺季供需矛盾、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指引和案例借鉴。

  • 陈姜全, 李效顺, 耿艺伟, 刘希朝, 李光亮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399-1417.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9

    城镇化与碳排放都是国家关注重点、学界研究热点和政策治理难点。基于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视角,从“产业—人口—土地”多维度分析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并综合运用脱钩分析、Kaya-LMDI因素分解和STIRPAT-LSDV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结果发现:(1)产业、人口和土地是城镇化的关键物质要素,其交互演变构成碳排放变化的逻辑起点。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是城镇化与碳排放耦合交互的底层逻辑、重要因素和空间保障。(2)加入WTO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与碳排放耦合关系从弱脱钩转变为增长耦合乃至增长负脱钩。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产业、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逐渐衰竭。(3)1990—2020年,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碳经济结构、人均经济水平、经济规模、城镇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密度、城镇用地规模、城镇用地强度的变动,对碳排放的作用效应分别为1.37亿t、-139.98亿t、-138.61亿t、163.53亿t、223.95亿t、60.41亿t、-25.24亿t、85.66亿t、138.29亿t。(4)2003—2020年,中国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第二三产业占比、城镇人口、城镇建成区面积分别提升1%,碳排放相应增长1.111%、-0.560%、0.771%、0.477%、0.488%,并且城镇化与碳排放交互机制具有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和“双碳”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刘芦萌, 邬建国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44-2065. doi: 10.31497/zrzyxb.20240903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研究颇多,但缺乏对相关研究框架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基于文献回顾,系统总结了二者关系的研究框架和分析途径,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框架大致分为四类,包括权力和能力方法类、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类、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类和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类。四类框架的起源、要素构成和适用场景不同,但构建逻辑和内在假设存在相似之处。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分析方法可归纳为直接评价法、统计分析法、模型模拟法和定性评估法。未来有必要更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研究框架,基于机器学习等最新手段创新二者关系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指标选择与应用规范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特征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 其他研究论文
    刘海龙, 王改艳, 张鹏航, 王争磊, 张丽萍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3): 640-667. doi: 10.31497/zrzyxb.20240309

    构建基于“规模—密度—形态”的三维流域生态韧性分析框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并分析2000—2021年汾河流域县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耦合协调的空间集聚特征,引入协调影响力指数表征各子系统对整体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力及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汾河流域各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缓慢提升,“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显著,生态韧性综合指数持续降低,空间格局上高值区呈“S”型分布,低值区集中于中部谷地。(2)耦合协调度呈现由“轻度协调”向“轻度失调”下滑的发展特征,受区位优势和生态禀赋因素影响,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呈现由核心向边缘逐级提升的“环状”分布格局,空间集聚趋势显著。(3)新型城镇化中人口、空间、社会、绿色子系统对综合耦合协调度起反向阻滞作用,经济城镇化对综合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先阻滞后推动,生态韧性子系统对综合耦合协调度均起反向阻滞作用,规模、密度韧性阻滞力增强,形态韧性阻滞程度减弱。(4)新型城镇化水平不均衡发展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生态韧性受制于生态资源本底,空间演变存在路径依赖现象,汾河流域兼具城镇化推进对生态产生负效应的流域普遍性特征和资源发展型县域产业转型缓慢、生态建设较城镇化显著滞后的特殊性。

  • 其他研究论文
    陈先鹏, 方恺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307-318. doi: 10.31497/zrzyxb.20240205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焦点议题。作为行星边界框架向社会经济领域的拓展,甜甜圈框架为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甜甜圈框架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本地化拓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甜甜圈框架有机整合了环境边界和社会经济基本需求,进而将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该框架以稳态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既要一定的人造资本以满足人的社会经济需求,又要恒定的自然资本以维持环境的可持续性。甜甜圈框架的本地化拓展应用多以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自评估为主,缺乏对内在交互机制的深入阐释。为增强对环境边界与社会经济边界之间传导机制的科学认知,亟需加强基于生态系统单元的环境边界、生态系统服务和社会经济边界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甜甜圈框架对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与中国兼顾生态保护红线和社会经济底线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甜甜圈框架在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空间。

  • 其他研究论文
    郭宇, 张敏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319-335. doi: 10.31497/zrzyxb.20240206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入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评估,有助于全面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但是目前缺乏对空间规划中如何运用CES的路径和方法进行系统总结与展望,影响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有效应用。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国内外CES评估应用于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有关CES形成的理论解释从关系性和交互性视角得到深化,将CES视为人与自然交互的实践和结果,表现为CES在供给方、生产方、需求方和消费方之间的流动。(2)有关CES的概念得到了细化,促进更具操作性和规范性的CES评估理论框架形成。(3)CES评估主要包括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益处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三种进路,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空间范围的数据获取方法、基于空间位置的数据获取方法和集成式空间分析评估方法三种。(4)CES评估与规划编制的结合方式主要包括前置于规划编制和融入规划编制全过程两种。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应融入CES评估,并为此提出总体思路,以及在规划编制不同阶段的具体应用目的和方法,展望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潜力。

  • 耿垭鑫, 易桂花,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林梦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208-1221.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4

    草地碳汇/源是植被生态系统中碳收支和碳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分碳汇和碳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减源增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IS NPP数据和土壤呼吸模型量化了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和碳汇/源格局,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碳汇/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NEP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年平均值为54.41 g C m-2。草地整体上以碳汇功能为主。碳汇区面积约为72.26万km2,碳源区面积约为47.82万km2,净碳汇总量65.35 Tg C a-1。近19年青藏高原草地NEP以增加趋势为主,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有利于草地NEP的增加,增强碳汇;而暖干化趋势对NEP的影响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差异较大。

  • 罗秀丽, 金晓斌, 刘笑杰, 张苏枢, 应苏辰,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53-1067.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5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市边缘区城乡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其研究对于实现全国性城乡融合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共生理论为视角,以“理论解析—机制构建—模式梳理—实证研究”为主线,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1)城乡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和共生界面,当前发展不平衡的共生单元、要素流动不平等的共生环境、非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是城市边缘区向共生系统演化的主要障碍。(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要素流动重塑共生环境,以空间重构赋能共生单元,以功能提升驱动共生模式,是推动城乡系统向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演化的共生界面。(3)城市边缘区对称互惠城乡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城乡生活等值、经济互惠和生态共享,具体模式划分为都市农业型、特色产业型、休闲旅游型、田园综合体和宜居社区型。(4)黄桥街道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乡要素、优化城乡格局、提升城乡功能,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城乡融合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其他研究论文
    黄安, 王燕, 田莉, 刘琳欣儿, 夏菁, 梁印龙, 孙敏轩, 庄元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450-2470. doi: 10.31497/zrzyxb.20241012

    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全球碳系统的重要系统之一,在实现全球碳中和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建立了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治理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内涵机理,总结梳理了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的研究历程、基础测算方法以及模拟预测方法体系,并初步建立了土地利用系统碳中和的优化路径和工具箱。当前,有关土地利用系统碳排放量、碳汇量的测算基础研究已较为成熟,研究重点已从基础研究转向了影响因素全面挖掘、碳减排增汇定量预测模拟以及碳中和路径研究等。但仍存在缺乏碳排放和碳汇基础测算当量系数的区域性校正;理论分析框架缺少治理维度影响因素的考量,进而缺少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优化的协同治理情景模拟研究;碳效应情景模拟缺少成本与收益分析;碳中和的治理技术与工程技术尚处于研发、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优化路径等不足。未来,可从深化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复杂系统理论框架及视域研究、加强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拓展土地利用系统碳中和协同路径研究、深入开展土地利用系统碳中和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深度融合并搭建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与国土空间“规—建—管”体系及平台等方面深入推进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的研究,为“双碳”背景下的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 汪芳, 刘永, 贺金生, 胡燮, 覃栎, 王乐业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997-1007.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1

    在人与水的适应过程中,流域成为孕育人类文明和见证城乡演化的容器与纽带。“流域人居系统”是指流域环境与人居环境在不同时、空间尺度上交互作用和共同演化的适应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协同性等特征。基于多学科的共性问题,流域人居系统科学涉及要素耦合、尺度关联、系统演化三方面关键问题,提炼形成“节点—背景—联系”结构理论与“地方—适应”演化理论,并提出多学科交叉与智慧流域人居的新范式。流域人居系统科学作为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领域方向,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将助力新时期流域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建设。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邹永广, 雷振仙, 廖金斤, 李媛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512-1530.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2

    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是旅游资源的关注度降低或转移的现象,对于提升旅游资源的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网络舆情大数据,综合运用情感分析、LDA主题模型、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测度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的因素及路径。研究发现:(1)旅游资源的持续关注损失具有波动性,但内部趋于稳定的特征。(2)研究期内,山东淄博、重庆洪崖洞、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持续关注损失呈下降趋势,茶卡盐湖、啤酒节、《印象·刘三姐》、大宋千古情等的持续关注损失呈上升趋势,大唐不夜城的持续关注损失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旅游资源的持续关注损失受旅游供给、市场需求、新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旅游资源低持续关注损失的组合路径为产品创新型和媒体营销型。研究结果为理解新媒体时代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理论借鉴,并为有效匹配公共服务供给、提升资源品质与推广提供实践指导。

  • 其他研究论文
    孔冰清, 王磊, 张潇冉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4): 878-896. doi: 10.31497/zrzyxb.20240408

    高铁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其网络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变。基于2009—2019年长三角地区215个县级及以上研究单元铁路数据、城市社会经济数据及商服用地交易数据,构建高铁开通、可达性、连通性等指标,对高铁网络化特征进行分析,借助多期DID模型,探讨高铁网络化对区域城市商服用地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形成了以沪宁杭城际为骨架的区域连通性格局。高铁网络化显著压缩了城市间旅行时间,对地级市及以下等级研究单元的可达性提升更为明显,而对区域中心城市连通性的提升更为显著。(2)高铁开通、可达性和连通性提升对长三角研究单元平均商服用地价格作用不断增强,分别使城市商服用地价格增加6.6%、7.2%和7.4%,高铁网络化促使商服用地交易活动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铁规划建设,地方政府需结合城市本底条件理性对待高铁网络化效应,科学合理地进行商服用地供应与调控。

  • 其他研究论文
    冯琳, 雷国平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426-445. doi: 10.31497/zrzyxb.20240212

    东北典型黑土区面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景观格局破碎以及农业与生态空间冲突等问题,科学制定具有指导性的黑土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优化框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明晰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在考虑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与生态空间协调、自然与社会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提出“点—线—面”多层次空间要素的系统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思路,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区域。结果表明:(1)在保障不划入优质耕地的前提下(阈值为10%),叠加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生态环境极敏感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匹配区域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区域69646.00 km2,并提取生态源地34760.16 km2;(2)基于生态源地与构建的综合生态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10980.90 km与生态节点77个,其缓冲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区域共同构成生态保护红线区域76234.54 km2;(3)基于破碎度(0.20)和连通度(80)优化阈值,25.48%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亟需优化。研究结果提高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优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东北典型黑土区国土空间精准管控与生态系统可续性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且对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生态空间稀缺的中小尺度区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王田雨, 岳文泽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08-1021.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决定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动态格局,建立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全球“碳中和”行动和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背景下,具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建立了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收支效应的系统性认知框架,提出城镇化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直接—间接—潜在”典型性路径。面向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目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解释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内在逻辑,并从“数量结构—空间布局—空间用途”三个方面解构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治理维度,提出支撑国土空间布局低碳化调整的政策工具及其改进思路。通过强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低碳化思维、拓展国土空间低碳优化路径,从而进一步凸显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与治理在区域“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