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差异化路径研究——基于31个县域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陈祁琪(1997- ),女,广东湛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E-mail: chenqiqi@stu.pku.edu.cn |
收稿日期: 2024-11-11
修回日期: 2025-04-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0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2293270)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ifferentiated path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ases of 31 counties
Received date: 2024-11-11
Revised date: 2025-04-16
Online published: 2025-09-05
发展特色农业是以激发产业活力的方式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组合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构建高质量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选取31个县域特色农业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构建TOE-内外源动力双维度理论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提取要素组合,剖析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差异化路径。研究表明:(1)“内生组织资源”“种植品类”为县域特色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2)县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市场导向型、组织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的混合发展模式、要素嵌入型的外向发展模式和禀赋依托型的内生发展模式。(3)县域特色农业非高质量发展存在组织限制型的外向缺位模式以及组织—环境限制型、技术—环境限制型的混合缺位模式。(4)内外源动力的多种资源整合路径比单一的内部或外部动力更能构建实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机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国内县域特色农业提出多样化、互补性和融合性发展的路径建议,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陈祁琪 , 方文楚 , 袁雨寒 , 冯健 .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差异化路径研究——基于31个县域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9) : 2398 -2416 . DOI: 10.31497/zrzyxb.20250907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county-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stimulating industrial vitality. How to combine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industrial strengths is the key to build a high-quality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dustry. This paper selects 31 county-level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cases as research objects, constructs a TOE and dual-dimensional theoretical indicator system, and uses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to extract element combinations and examin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ifferentiated path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county-level areas. The study shows that: (1)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nd "crop varieties" are the core factors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ounty-level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2)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presents mixed development models, including market-oriented, organization-oriented, and technology-oriented models, as well as outward development models embedded in elements and inward development models relying on endowments. (3) N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exists in outward deficiency models constrained by organizations and mixed deficiency models constrained by organizations-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 (4)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resource paths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r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relying on a single internal or external driver in constructing action mechanisms for high-quality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diversified,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 suggestions for county-level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China,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achiev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表1 特色农业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Table 1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
理论名称 | 理论内涵 | 理论阐述 | 应用重点 |
---|---|---|---|
比较优势理论 | 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或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各异,地方产业存在先天或后天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基础的产业显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 特色农业发展需发挥资源优势,即使是无自然禀赋优势的地区,也可以通过经济再生产创造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20] | 学者普遍认为该理论为特色农业的最核心理论,强调区域优势 |
资源基础理论 | 资源构成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其自身并不必然带来竞争优势或直接创造价值。通过资源的“有效拼凑”、科学编排及深度整合等实践行动,方能实现其价值的转化与提升 | 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合理配置是关键,市场和政府的支撑体系是产业发展的保障[25] | 由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而来,强调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
钻石模型理论 | 理论包括需求状况、要素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类因素,因素相互作用决定国家的竞争优势 | 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政策和技术等手段打破自然资源的局限,从而创造出特色,突破特色农业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的困境,拓展了特色农业的范畴和发展空间[26] | 弱化要素禀赋的绝对性作用,强调其他方法对于特色产业的重要作用 |
表2 变量指标与数据来源Table 2 Indicators of variables and data sources |
变量类型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测量指标 | 数据来源 |
---|---|---|---|---|
结果变量 | 特色农业 发展指数 | 农业增产 | 特色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t/hm2) | 各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部门官网公示、官方媒体公开新闻报道 |
农业增值 | 特色农作物单位面积产值/(元/hm2) | |||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元/人) | 各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区)统计年鉴 | |||
农业增收 | 全县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 |||
条件变量 | 技术维度 | 种植品类 | 全县该类特色农业作物品种/个 | 政府部门官网公示、官方媒体公开新闻报道 |
科研支持 | 全县该类特色农业科研平台/个 | |||
组织维度 | 内生组织资源 | 全县该类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个 | ||
外源组织动力 | 县级政府针对该类特色农业出台政策/个 | 县级政府部门官网公示 | ||
全县涉该类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个 | 政府部门官网公示、官方媒体公开新闻报道 | |||
环境维度 | 自然禀赋 | 耕地总面积占全县域面积的比例/% | 县级人民政府官网、各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 |
市场环境 | 全县公路里程数/km | 各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统计年鉴、官方媒体公开新闻报道 | ||
权威农业品牌名录上榜情况/个 | 参考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权威机构近年公布的名录,包括“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2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2年农产品品牌名单”“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前100”“2022年、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等 |
表3 变量校准规则Table 3 Calibration rules of variables |
变量类型 | 变量名称 | 完全隶属 | 交叉点 | 完全不隶属 | |
---|---|---|---|---|---|
结果变量 | 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 0.54 | 0.22 | 0.07 | |
条件变量 | 技术 | 种植品类 | 170.00 | 10.00 | 1.00 |
科研支持 | 10.50 | 3.00 | 1.00 | ||
组织 | 内生组织资源 | 738.00 | 100.00 | 19.00 | |
外源组织动力 | 0.40 | 0.13 | 0.01 | ||
环境 | 自然禀赋 | 0.57 | 0.15 | 0.01 | |
市场环境 | 0.60 | 0.23 | 0.02 |
表4 单因素必要条件分析Table 4 Single factor necessity analysis |
条件变量 | 事实分析 | 反事实分析 | |||
---|---|---|---|---|---|
一致性(Consistency) | 覆盖率(Coverage) | 一致性(Consistency) | 覆盖率(Coverage) | ||
种植品类 | 0.584 | 0.724 | 0.548 | 0.644 | |
~种植品类 | 0.712 | 0.624 | 0.765 | 0.636 | |
科研支持 | 0.532 | 0.619 | 0.614 | 0.679 | |
~科研支持 | 0.724 | 0.664 | 0.655 | 0.570 | |
内生组织资源 | 0.533 | 0.705 | 0.565 | 0.710 | |
~内生组织资源 | 0.780 | 0.654 | 0.765 | 0.609 | |
外源组织动力 | 0.668 | 0.700 | 0.659 | 0.656 | |
~外源组织动力 | 0.672 | 0.675 | 0.699 | 0.666 | |
自然禀赋 | 0.588 | 0.640 | 0.665 | 0.687 | |
~自然禀赋 | 0.712 | 0.691 | 0.651 | 0.600 | |
市场环境 | 0.685 | 0.708 | 0.579 | 0.568 | |
~市场环境 | 0.582 | 0.593 | 0.702 | 0.679 |
表5 县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多条件组态路径分析Table 5 Path analysis of high-quality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
维度 | 组态 | 混合性发展 | 外向性发展 | 内生性发展 | ||||
---|---|---|---|---|---|---|---|---|
组态A | 组态B | 组态C | 组态D | 组态E | ||||
技术 | 种植品类 | ![]() | ![]() | ![]() | ○ | ![]() | ||
科研支持 | ![]() | ○ | ![]() | ![]() | ⊗ | |||
组织 | 内生组织资源 | ![]() | ![]() | ![]() | ![]() | ![]() | ||
外源组织动力 | ⊗ | ![]() | ![]() | ![]() | ![]() | |||
环境 | 自然禀赋 | ○ | ![]() | ![]() | ![]() | ![]() | ||
市场环境 | ![]() | ![]() | ○ | ![]() | ![]() | |||
原始覆盖率 | 0.23 | 0.26 | 0.23 | 0.28 | 0.19 | |||
唯一覆盖率 | 0.08 | 0.03 | 0.01 | 0.06 | 0.06 | |||
一致性 | 0.89 | 0.98 | 0.97 | 0.97 | 0.99 | |||
总体覆盖率 | 0.50 | |||||||
总体一致性 | 0.93 |
注: |
表6 县域特色农业非高质量发展多条件组态路径分析Table 6 Path analysis of non high-quality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
维度 | 组态 | 外向缺位性 | 混合缺位性 | ||||
---|---|---|---|---|---|---|---|
组态a | 组态b | 组态c | 组态d | 组态e | |||
技术 | 种植品类 | ![]() | ○ | ![]() | ⊗ | ![]() | |
科研支持 | ○ | ![]() | ![]() | ![]() | ![]() | ||
组织 | 内生组织资源 | ![]() | ⊗ | ⊗ | ![]() | ![]() | |
外源组织动力 | ![]() | ⊗ | ![]() | ○ | ![]() | ||
环境 | 自然禀赋 | ![]() | ![]() | ⊗ | ![]() | ![]() | |
市场环境 | ![]() | ![]() | ![]() | ![]() | ![]() | ||
原始覆盖率 | 0.20 | 0.27 | 0.21 | 0.23 | 0.19 | ||
唯一覆盖率 | 0.04 | 0.08 | 0.06 | 0.04 | 0.05 | ||
一致性 | 0.97 | 0.99 | 0.95 | 0.99 | 0.98 | ||
总体覆盖率 | 0.53 | ||||||
总体一致性 | 0.97 |
[1] |
刘博敏, 戴嵘, 杜建军. 农业产业集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统计与决策, 2023, 39(1): 92-96.
[
|
[2] |
斯丽娟, 曹昊煜. 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 历史演进、双重逻辑与实现路径.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75(5): 165-174.
[
|
[3] |
黄振华. 县域、县城与乡村振兴. 理论与改革, 2022, (4): 156-165, 168.
[
|
[4] |
严小燕, 陈志峰, 曾玉荣. 特色农业发展的内涵、演变与评价研究综述.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32(4): 448-455.
[
|
[5] |
李二玲.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 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 地理科学, 2020, 40(4): 617-627.
[
|
[6] |
胡平波. 江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机理. 经济地理, 2011, 31(9): 1534-1538.
[
|
[7] |
俞燕, 李艳军. 我国传统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机理研究: 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 以新疆吐鲁番葡萄集群为例. 财经论丛, 2015, (4): 11-18.
[
|
[8] |
庞娇, 魏来. 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 以中国18个产茶省份为例. 世界农业, 2018, (11): 246-253.
[
|
[9] |
薛海波, 吴文良, 渠鲲飞. 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实证分析与优化建议: 以沂蒙山区桃业与旅游业为例.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9, (4): 85-94.
[
|
[10] |
熊德斌, 欧阳洪姝, 李佳欢.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与特色农业发展机制: 赣南脐橙产业升级历史变迁考察.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 38(5): 79-92.
[
|
[11] |
何奇峰. 谁在务农: 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农民视角. 社会发展研究, 2023, 10(1): 207-224, 246.
[
|
[12] |
蒋辉, 刘兆阳. 农户异质性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 微观农户数据的检验. 贵州社会科学, 2016, (8): 161-168.
[
|
[13] |
王宏洋, 赵海峰. 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探讨.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1): 230-232.
[
|
[14] |
朱俊恺. 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9): 207-209.
[
|
[15] |
谢艳乐, 毛世平. 数字技术如何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来自西瓜特色产业的经验证据. 中国农村经济, 2024, (10): 64-83.
[
|
[16] |
姚冠新, 黄莉雪. 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24, (5): 94-100, 161.
[
|
[17] |
吴海峰, 郑鑫. 中国发展方式转型期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研讨会综述. 中国农村经济, 2010, (12): 87-92.
[
|
[18] |
陈龙. 小农视角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经济问题, 2024, (4): 92-98.
[
|
[19] |
胡舒云, 陆玉麒, 胡国建. 中国中海拔地区冷凉型农业生态资源识别、开发与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446-464.
[
|
[20] |
刘志民, 刘华周, 汤国辉. 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1): 8-12.
[
|
[21] |
|
[22] |
|
[23] |
陈博文, 杨福霞. 特色农业发展政策实施的县域经济增长效应: 基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评估. 中国农村经济, 2024, (10): 132-152.
[
|
[24] |
蔡海龙. 从“新土特产”看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人民论坛, 2024, (10): 97-101.
[
|
[25] |
戴志强, 万俊毅, 徐静.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28.F.20241127.1331.002.html, 2025-01-06.
[
|
[26] |
刘成玉. 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2003, 41(4): 1-5.
[
|
[27] |
吕火明. 论特色农业.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3): 27-30.
[
|
[28] |
杨亚东, 罗其友, 伦闰琪, 等. 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系统分析的视角.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12): 61-73.
[
|
[29] |
|
[30] |
黎江平, 姚怡帆, 叶中华. TOE框架下的省级政务大数据发展水平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 基于fsQCA实证研究. 情报杂志, 2022, 41(1): 200-207.
[
|
[31] |
孙子烨, 姜露迪, 余志刚. 组态视角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多元驱动路径探析: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https://link.cnki.net/urlid/36.1328.f.20240716.0857.002, 2024-11-18.
[
|
[32] |
李立清, 丁海峰, 李燕凌.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与持续路径: 基于3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电子政务, 2023, (3): 60-72.
[
|
[33] |
石志恒, 王瑞霞. TOE框架下我国省域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组态分析: NCA与fsQCA方法相结合.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 32(9): 1566-1577.
[
|
[34] |
吴俊杰, 陆毅, 高静. “数商兴农”背景下新农人创业即兴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研究: 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https://link.cnki.net/urlid/33.1151.S.20240827.1105.002, 2024-11-18.
[
|
[35] |
方劲. 内源性农村发展模式: 实践探索、核心特征与反思拓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35(1): 24-34.
[
|
[36] |
马历, 龙花楼, 刘炳胜. “内生—外源”视角下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 人文地理, 2023, 38(4): 17-25, 44.
[
|
[37] |
仝志辉, 杨润峰, 罗建章. 乡村特色产业的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 以四川省石棉县坪阳合作社黄果柑产业为例. 农业经济问题, 2023, (8): 31-43.
[
|
[38] |
邓志宏, 韦素琼, 陈进栋. 路径创造视角下外源型农业产业新路径发展演化机理: 以永福台湾高山茶产业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 2009-2026.
[
|
[39] |
满小欧, 李贺云, 娄成武. 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 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 基于全国26个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3, 25(4): 81-88.
[
|
[40] |
孔祥智, 关付新. 特色农业: 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 农业技术经济, 2003, (3): 34-39.
[
|
[41] |
陈红玲. 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以东部地区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220-224.
[
|
[42] |
卢杨, 宁兆硕, 张利庠. 特色农业区何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治理视角的“寿光模式”纵向案例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2024, (4): 56-78.
[
|
[43] |
李兆亮, 罗小锋, 张俊飚, 等. 农业科研要素投入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2): 120-125.
[
|
[44] |
周展. “嵌入式干预”: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基于山西省X县西瓜产业的案例分析, https://doi.org/10.13246/j.cnki.iae.20240515.001, 2024-11-18.
[
|
[45] |
夏柱智. 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村庄基础分析: 以专业村为研究对象. 贵州社会科学, 2020, (10): 163-168.
[
|
[46] |
林毅夫. 中国经验: 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缺一不可. 行政管理改革, 2017, (10): 12-14.
[
|
[47] |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与新的理论见解.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70(6): 5-15.
[
|
[48] |
赵子龙, 曾艳华, 韦慧, 等. 桂西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因子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46(10): 1920-1925.
[
|
[49] |
田逸飘, 张卫国. 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影响因素研究: 对武陵山区特色蔬菜种植村410个样本农户的调研分析. 西部论坛, 2018, 28(1): 46-54.
[
|
[50] |
张贵友, 詹和平, 朱静.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09, (1): 49-57.
[
|
[51] |
|
[52] |
张赛茵, 雷婷, 孙洁, 等. 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3): 601-617.
[
|
[53] |
|
[54] |
|
[55] |
田野, 叶依婷, 黄进, 等.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 农业经济问题, 2022, 43(10): 84-96.
[
|
[56] |
|
[57] |
袁明宝. 内生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市场吸纳与产业秩序建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4, 16(6): 86-98, 155.
[
|
[58] |
张明, 杜运周. 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 定位、策略和方向. 管理学报, 2019, 16(9): 1312-1323.
[
|
[59] |
马海龙, 杨玟玟.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阈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整合: 以东北地区J村木耳产业为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 15(4): 64-77, 154-15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