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教赛互促”推动自然资源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模式分析——基于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视角

  • 金晓斌 , 1 ,
  • 金雨洁 1 ,
  • 徐凯基 1 ,
  • 王捷 2
展开
  •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 2.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北京 100101

金晓斌(1974- ),男,甘肃兰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国土整治。E-mail:

收稿日期: 2025-01-05

  修回日期: 2025-02-0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05

基金资助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23JSJG069)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20222089)

Paths and modes for "Mutual Promotion of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to enhancing natural resources teach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s Competition

  • JIN Xiao-bin , 1 ,
  • JIN Yu-jie 1 ,
  • XU Kai-ji 1 ,
  • WANG Jie 2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2. China Society of Natural Resour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5-01-05

  Revised date: 2025-02-08

  Online published: 2025-08-05

摘要

随着资源科学研究纵深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自然资源教学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教赛互促”理念,通过分析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探讨了教学研究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教赛互促”模式推动自然资源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路径。通过对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的分析,验证了该模式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教师通过参与学科竞赛,能够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学生通过竞赛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提升创新能力。“教赛互促”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可为资源科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本文引用格式

金晓斌 , 金雨洁 , 徐凯基 , 王捷 . “教赛互促”推动自然资源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模式分析——基于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视角[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8) : 2052 -2064 . DOI: 10.31497/zrzyxb.20250804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science research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solve urgentl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utual Promotion of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requirements and teaching mode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probes into the role of "Mutual Promotion of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mode, which combines teaching research and discipline competition, in promot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s Competitio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is model on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s verifi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discipline competition, teachers can update the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in time, integrate the frontier knowledge into the classroo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rough competition, students can develop enhanced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 awareness and cultivat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he advantages of "Mutual Promotion of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mode i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stimulating innovation abilit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source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随着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资源科学作为一门涵盖资源配置、利用、开发和保护的综合性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1,2]。面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土地退化等全球性挑战[3],资源科学旨在解决资源管理与保护中的复杂问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4]。资源科学学科自创立以来,研究对象不断拓展、研究范围不断深化,不仅包括水、土地、矿产等传统自然资源,还包括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源[5],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从精细的资源开发转向资源的识别、评估、保护、修复,再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了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6]。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7],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适应新形势下资源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资源科学教学模式亟需开展新的实践探索[8]
自然资源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课堂面授和标准化考试的方式开展教学,容易忽视课堂中的互动交流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9]。为了进一步推动自然资源教学能力提升,相关教学领域已经开展了诸多创新性探索[10],如“三师四教”模式[11]通过教学名师、教学控制师和学习互助师的协同教学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实践—理论”模式[12]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教赛互促”模式[13]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教赛互促”模式通过将教学与学科竞赛融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是自然资源教学能力整体提升的良好实践[14]
本研究拟分析资源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兴教学模式,对“教赛互促”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解析学科竞赛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方式,梳理竞赛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升路径。通过已成功举办六届的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具体分析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通过创新研究和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探讨教师在“教赛互促”新模式下的角色转变,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积极互促。

1 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与教学要求

1.1 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

自然资源研究是依托现代科学范式确立、观测遥感技术突破和大规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先后组织完成了32项综合考察、10项专项考察、11项区域可持续发展考察研究和21项自然资源综合研究[15]。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资源研究围绕成建制机构、学术共同体和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动资源科学建立更全面的学科体系,促进现代资源科学发展[16]。当前,资源科学的研究热点涵盖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等。这些研究领域不仅关注资源科学的核心问题,还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利用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支持更准确的环境模型和决策制定,以应对资源管理的复杂挑战。
资源科学的学科性质要求相关学习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跨学科整合多学科门类,形成涵盖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多层次学科体系[15]。据统计,目前中国含有“资源”关键词且与自然资源相关的本科专业共有12个,包括“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海洋资源与环境”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资源科学涉及的学科门类涉及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涵盖地理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地质学类、生物科学类、测绘类、农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林学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等学科大类。所涉主要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与相关专业见表1
表1 资源科学所涉主要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与相关专业

Table 1 Relevant disciplines, discipline type and majors of resource science

学科门类 学科类 专业 学位
理学(07) 地理科学类(0705) 地理科学(070501) 理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 管理学或理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 管理学或理学
地理信息科学(070504) 理学
海洋科学类(0707) 海洋科学(070701) 理学
海洋资源与环境(070703T) 理学
地质学类(0709) 地质学(070901) 理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070903T) 工学或理学
生物科学类(0710) 生态学(071004) 理学
工学(08) 测绘类(0812) 测绘工程(081201) 工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081202) 工学
地理国情监测(081204T) 工学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081205T) 工学
农业工程类(0823) 土地整治工程(082306T)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082501) 工学
环境工程(082502) 工学
环境科学(082503) 理学或工学
环境生态工程(082504) 工学
资源环境科学(082506T) 理学或工学
建筑类(0828) 城乡规划(082802) 工学
农学(09)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0902) 农业资源与环境(090201) 农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0203) 农学
土地科学与技术(090205T) 农学
生态修复学(090208TK) 农学
林学类(0905) 林学(090501) 农学
森林保护(090503) 农学
管理学(12) 农业经济管理类(1203) 农林经济管理(120301) 管理学
农村区域发展(120302) 农学或管理学
乡村治理(120303TK)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1204) 土地资源管理(120404) 工学或管理学
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120417T) 管理学
资源科学具有明显的专业基础性、综合研究性和社会政策性[17],需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支撑其理论的严谨性和实践的适用性[18],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19]。根据资源科学的学科特性,应建立一个融合体系化学习、项目化学习、问题引导式学习、实地考察式学习[20]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包括数据分析、模型构建、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内的多元能力。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见图1
图1 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

Fig. 1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 science

1.2 资源科学的教学要求

资源科学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多维度的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1]。相应地,资源科学教学也应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学生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策略。资源科学教学需关注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现代资源的多维性和复杂性。教学中应考虑增加实地论证、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占比,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资源评估、规划和管理的技能。通过与企业、政府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锻炼机会,增强其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关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持续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前沿的科学知识。
针对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教师应在教学模式上注重创新授课策略,为学生创建更具动态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往往不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能力,可采用基于表现的评估方法,如项目评估、口头汇报等考察学习成果。同时,应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实现资源科学教学有效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2 “教赛互促”教学模式解析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指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课堂面授和标准化考试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22]。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规定教材为核心,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控和细节把握,因其在知识传递上的高效性而受到广泛认可[23]。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高度依赖教师指导和讲授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24]。过于强调标准化考试的评估方式也可能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适应资源科学教学在跨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的需求。
“教赛互促”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利用竞赛活动推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研结合模式。在“教赛互促”教学模式下,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通过赛前准备、作品完成、反馈反思等环节领会科研过程、提升科研素养。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方案设计并做汇报展示,不断加深对自然资源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实现“以赛促思”。在对相关知识产生初步认知后,比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而问题成功解决收获的成就感又给学习过程带来正向反馈。在比赛中,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项目,如方案设计、实验分析、模型构建之中,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学术支持并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进行团队合作,其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科研问题的合作者和科研过程的协调者[25]。比赛激发师生热情,让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同行的认可和鼓励,并促使教师在备赛过程中不断更新相关教学内容。通过比赛时的交流,将最新理论成果、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等补充到教学体系之中,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则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理念和方法进行调整,实现“以赛促教”。“教赛互促”教学模式建立了以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情景式学习为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26]。学科竞赛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学科竞赛促进教学能力提升作用路径

Fig. 2 The acting pathway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in promo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ility

通过“以赛促思—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这一作用路径,自然资源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得以有效增强。比赛从教师教育、学生学习方面整体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师而言,竞赛激励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学内容紧跟前沿,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单一考核转向综合能力评估,从应试教学转向能力培养。对学生而言,比赛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投入自然资源的学习过程,学会规划学习路径、整合学习资源,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在“教赛互促”模式下,比赛过程中也可能面临资源限制、参与者准备不足以及沟通不畅等问题。比赛组织者可以通过发布详细的竞赛指南和相关学习资源,开展研讨会或在线课程等帮助参赛者更好地进行赛前准备。此外,为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可利用官方比赛网站、定期电子邮件更新等方式确保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有效受众。通过竞赛参与和实践互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都得以提高[27],理论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自然资源教学的成效得以提升[28]

3 案例分析

3.1 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概况

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是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大赛自2019年设立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累计吸引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150多所院校3000余名师生参赛。参赛学生来自多个学科领域,既包括理学门类下的地理科学类、海洋科学类、生物科学类等,也包括工学门类下的农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等,还包括管理学门类下的农林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等。大赛旨在提升大学生对自然资源国情的科学认知,激发大学生参与自然资源科技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自然资源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促进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方向师生之间学术交流、沟通协作,从而助力自然资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历届比赛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历届大赛基本情况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previous competitions

时间/年 大赛主题 有效作品数/份 特等奖/份 一等奖/份 二等奖/份 优秀奖/份
2019 资源国情与生态文明建设 275 4 8 28 60
2020 践行资源节约,贡献一己之力 232 2 8 50 32
2021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 196 6 14 30 32
2022 践行两山理论,助力“双碳”目标 181 6 14 45 38
2023 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中国式现代化 186 7 13 47 33
2024 锚定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 196 6 14 48 32
依据参赛作品类型可将其分为理论类、技术类、调查类及其他类,各类作品的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学科门类均存在一定差异(图3)。理论类作品较为关注理论解释,旨在改进和丰富现有理论研究框架;技术类作品侧重技术实现与方法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创新性与实用性;调查类作品重视区域发展需求和社会热点现象,强调现实问题的描述与分析;其他类作品多为跨学科综合研究,涉及学科门类多元,运用研究方法多样。
图3 历届大赛参赛作品类别解析

Fig. 3 Categorizing of discipline of entry works in previous competitions

对历届大赛参赛作品的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学科门类进行统计,在学科特点上,专业基础性研究占据多数,表明多数作品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综合研究性研究与社会政策性研究数量相近,表明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协作与面向需求的研究导向也被参赛队伍所关注;在研究方法上,数据分析方法运用较多,理论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数量相近,表明作品使用到的研究方法较为综合,既重视理论框架深入推导,也注重通过实证数据验证理论的实际效果;在学科门类上,参赛作品以理学和管理学为主,也有作品使用了工学的分析手段或农学的分析视角,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历届大赛参赛作品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学科门类数量统计见表3
表3 历届大赛参赛作品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学科门类数量统计

Table 3 Quantity statistics of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tudy method-discipline of entry works in previous competitions

届数 学科特点 研究方法 学科门类
综合研
究性
专业基
础性
社会政
策性
理论分
析方法
数据分
析方法
实证研
究方法
理学 工学 农学 管理学
第一届 73 154 57 154 166 138 121 61 36 117
第二届 61 130 48 130 140 116 102 51 31 99
第三届 50 106 39 106 115 95 84 42 25 81
第四届 48 101 37 101 109 91 80 40 24 77
第五届 49 104 38 104 112 93 82 41 25 79
第六届 52 110 40 110 118 98 86 43 26 84

注:同一参赛作品的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学科门类可能属于不同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学科门类,因而加和大于参赛作品总数。

3.2 作品特征分析

对历届大赛获奖作品的主题词进行统计分析(图4)。生态始终是大赛关注的热点,表明作品不仅关心学术研究前沿,更注重聚焦“生态”这一热点性问题;利用、分析、变化等动词也频频出现,说明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资源利用的分析以及变化趋势的预测与评估。此外,参赛作品主题还涉及资源分类、评价、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多个层面,呈现出系统化、多维度的分析思路,凸显了对于资源科学的多维度探讨。
图4 历届大赛获奖作品主题关键词变化

注:文字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频次越多,文字越大。

Fig. 4 Changes in thematic keywords of award-winning works in previous competitions

分析历届大赛获奖作品所属学科类型,制作获奖作品所属学科类型雷达图(图5)。在历届大赛获奖作品之中,地理科学类和公共管理类一直占据多数,并随着参赛作品数量增加呈现增长态势;次之为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测绘类、生物科学类、农业工程类、林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和农业经济管理类;建筑类、地质学类和海洋科学类相对较少。整体而言,获奖作品以地理学与管理学为主,但也融入了其他学科的分析视角和技术方法,学科交叉特征较为明显。
图5 历届大赛获奖作品所属学科类型雷达图

Fig. 5 Radar map of the discipline type of the award-winning works in previous competitions

3.3 学习成效评估

历届大赛共有31份作品荣获特等奖。这些作品大多遵循了从概念识别与理解、理论解析框架构建、数据处理与特征提取、现象分析与解释、过程解析与规律认知,进而实现了创新能力提升的学习成效评估反馈流程(图6),有力证明了学科竞赛能够实现教学与竞赛的相互促进,是“教赛互促”教学模式成效的生动体现。
图6 学习成效评估图

Fig. 6 Evaluation feedback of learning outcomes

在概念识别与理解方面,参赛作品深入剖析了新时期资源科学提出的复杂概念。例如,《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甲烷突围:沈阳市厨余垃圾绿色低碳处理的推进困境与革新路径》剖析了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厨余垃圾绿色低碳的独特内涵,选题视角新颖;《“象”往的家园——人象共生视角下西双版纳景讷乡特色乡村发展模式探讨》基于人象共生视角解析了云南特色乡村的发展模式内涵,分析角度独特;《京邻金屋顶的低碳富民路——安装潜力与减排效益评估》将低碳屋顶与“双碳”目标紧密结合,切入点以小见大,体现了对于“双碳”目标概念的深刻理解。
在理论解析框架构建方面,作品基于观察和分析现实现象,抽象出科学规律进而建立起理论框架。例如,《耕地细碎化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效应及其治理策略研究》在前期调研基础之上,构建了耕地细碎化作用于耕地撂荒的影响机理框架;《耕地细碎化对黑土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的影响研究——以宾县为例》重点关注了耕地细碎化对于黑土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的机制分析;《耦合绿色生产理论与“土地—物种”模拟技术的区域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构建了耦合绿色生产理论的生态网络理论框架。
在数据处理与特征提取方面,作品对数据进行了精细化处理,通过提取关键信息对典型特征进行清晰表达。例如,《人口位置大数据在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通过人口位置大数据的处理提取展示出其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特征;《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雷州半岛森林对台风干扰的响应研究》利用遥感影像的融合与处理有效表征了森林对台风干扰的响应;《基于多尺度图像特征融合的入侵物种图像识别模型及平台》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构建高效的识别模型,进而清晰表达出入侵物种的典型特征。
在现象分析与解释方面,作品通过调查分析,对现象背后隐含的原因进行科学解释。例如,《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湿地群越冬鹤类栖息地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在皖南典型湖泊湿地群开展实地调研,探究了冬鹤类栖息地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多元视角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绩效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例》走访了湖北省秭归县5个项目试点区10个工程试点村庄,对山水工程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助力农村耕地保护——基于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耕地资源质量农户满意度的调查和评价》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入户走访调研,了解了当地耕地资源质量及农户满意度,为“双碳”目标在农村的实施提供了实证支持。
在过程解析与规律认知方面,作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设计,并通过多学科分析工具应用助推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作品体现出创新思维培养效果,展示了创新能力的实践应用。以《全球人—地—粮时空不匹配研究》为例,作品以10年为研究跨度,采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人—地—粮匹配理论分析框架,刻画了全球尺度下的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评估各国粮食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3.4 教学模式创新

《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产能过剩的风险研究》获得了第五届大赛特等奖,是“教赛互促”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该作品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延续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比赛前期,指导教师创新性地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参赛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现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着产能过剩现象,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了问题深度剖析,将其凝练为两个核心科学问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空间层面上存在哪些结构性矛盾?”“在不同的产能扩张情境下,产能过剩的风险如何变化?”。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动力,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深入思考探索。
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比赛准备过程中,指导教师持续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对于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跨学科知识的讲解,学生学习了新的研究方法,思维视野加以拓宽。参赛学生进一步从35篇相关文献中初步筛选出130个因子,并运用逐步回归、对数线性回归、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与预测,深入剖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结构性问题。随着教师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的丰富,参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
在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方面,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标准化考试,而“教赛互促”模式则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在实际问题解决上,参赛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回答了先前自主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团队合作与创新培养上,参赛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整合跨学科知识并将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在表达与答辩展示上,参赛学生在汇报时表达清晰明确、逻辑条理清晰,针对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成效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与展示,并最终取得佳绩。
在教学模式反思延续方面,比赛结束后,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共同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反思总结。教师创新了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学内容;学生深化了创新思维培养,提高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演讲答辩技巧。这一过程为相关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导教师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互动性,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内容、保持学习动力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与教学要求,对“教赛互促”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解析,探究其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促进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提升的内在关系,并以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为例,从大赛参与情况、作品特征分析、学习成效评估、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大赛推动自然资源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研究表明,资源科学涵盖地理科学类、农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学内容复杂,学生需求多样,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教赛互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实现良性循环。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参与高校来源与专业类别广泛,展现了资源科学领域多学科融合趋势;提交作品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学科类别综合、研究方法多样、学科属性多元,为研究创新提供了多样视角;作品遵循概念识别与理解、理论解析框架构建、数据处理与特征提取、现象分析与解释、过程解析与规律认知,进而实现了创新能力提升的学习成效评估反馈流程,助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创新。

4.2 展望

“教赛互促”模式帮助学生在深刻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初步培养科研能力、塑造创新思维。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后期反馈机制,推动教学资源共享与优秀经验推广。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作为资源科学领域“教赛互促”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遵循学生成长和科研发展规律,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显著增强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的能力。对于大赛组织方,应结合不同区域特色与高校资源优势,优化赛制设计和配套资源,确保赛事活动组织更加科学高效。对于参赛高校,可通过完善校内选拔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的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紧密结合。对于参赛学生,应以学科赛事为契机,深入理解学科前沿问题,提升多学科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更好应对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未来,大赛组织方应积极总结前期经验,吸纳更为广泛的高校参加,持续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的竞赛主题,进一步融入跨门类、跨学科的多元分析视角,以“教赛互促”为抓手,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秀教学方法与实践案例的传播与推广,以形成资源科学教育的良性互动网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资源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1]
孙阳, 王佳韡, 伍世代. 近35年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脉络、热点及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 34-58.

DOI

[SUN Y, WANG J W, WU S 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China for 35 years: Evolution, hotspots, future trend.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1): 34-58.]

DOI

[2]
朱新华, 贾心蕊. “权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逻辑机理与政策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29-2043.

DOI

[ZHU X H, JIA X R.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using property rights theory: Logical mechanism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9): 2029-2043.]

[3]
吴绍洪, 赵艳, 汤秋鸿, 等. 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陆地表层格局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10-17.

DOI

[WU S H, ZHAO Y, TANG Q H, et al. Land surface pattern stud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Future Earth.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1): 10-17.]

DOI

[4]
葛全胜, 刘卫东, 孙鸿烈, 等.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国家智库建设. 地理学报, 2020, 75(12): 2655-2668.

DOI

[GE Q S, LIU W D, SUN H L, et al. High-end geography and resource think-tank to meet the deman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12): 2655-2668.]

DOI

[5]
封志明, 江东, 雷梅, 等. 资源科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817-1829.

DOI

[FENG Z M, JIANG D, LEI M, et al.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resources scien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8): 1817-1829.]

[6]
左芝鲤, 成金华, 詹成, 等. 全球锂产业链贸易格局演化及脆弱性分析. 资源科学, 2024, 46(1): 114-129.

DOI

[ZUO Z L, CHENG J H, ZHAN C, et al. Evolution an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the global trade pattern in the lithium industry chain. Resources Science, 2024, 46(1): 114-129.]

DOI

[7]
郭沛, 王光远. 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及机制: 基于地级市数据的实证检验. 资源科学, 2023, 45(11): 2117-2129.

DOI

[GUO P, WANG G Y.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pollu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prefecture-level city data. Resources Science, 2023, 45(11): 2117-2129.]

[8]
张家荣, 马思静, 张茵, 等. 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合作机制探析: 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276-2293.

DOI

[ZHANG J R, MA S J, ZHANG Y, et al. Exploring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National Park concession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mbedding: A case study of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10): 2276-2293.]

[9]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3): 1-6.

[ZHONG D H. Connotations and actions for establishing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2017, (3): 1-6.]

[10]
齐永智, 姜奕帆. 高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山西财经大学营销策划大赛的经验.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2(S1): 83-86, 89.

[QI Y Z, JIANG Y F.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competition to promo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marketing planning competition i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0, 42(S1): 83-86, 89.]

[11]
魏菊霞. “赛教融合”模式下《虚拟现实》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9, 41(S1): 35-38.

[WEI J X.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virtual reality" course under "combin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eaching" mode. Computer Engineering & Science, 2019, 41(S1): 35-38.]

[12]
邱冠文.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路径. 图书馆论坛, 2023, 43(8): 51-59.

[QIU G W.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libraries: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paths. Library Tribune, 2023, 43(8): 51-59.]

[13]
曾用强, 胡淼, 王维芳, 等. 《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确立依据与内涵解读.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4, 7(4): 25-32, 94.

[ZENG Y Q, HU M, WANG W F, et al. 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vocational English skills standard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2024, 7(4): 25-32, 94.]

[14]
孙鸿烈, 封志明. 资源科学研究的现在与未来. 资源科学, 1998, 20(1): 1-12.

[SUN H L, FENG Z M. Present and future of resources science. Resources Science, 1998, 20(1): 1-12.]

[15]
成升魁, 沈镭, 封志明, 等. 中国自然资源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757-1772.

DOI

[CHENG S K, SHEN L, FENG Z M, et al.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ospect of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8): 1757-1772.]

[16]
封志明, 王勤学, 陈远生. 资源科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自然资源学报, 1993, 8(3): 262-269.

[FENG Z M, WANG Q X, CHEN Y S.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resource science research.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1993, 8(3): 262-269.]

DOI

[17]
段金廒, 周荣汉, 宿树兰, 等. 我国中药资源科学发展现状及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3): 378-386.

DOI

[DUAN J A, ZHOU R H, SU S L, et al.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4(3): 378-386.]

[18]
李卫, 薛彩霞, 姚顺波, 等. 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黄土高原476户农户的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17, (1): 44-57, 94-95.

[LI W, XUE C X, YAO S B, et al. The adoption behavior of households'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476 households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7, (1): 44-57, 94-95.]

[19]
黄贤金, 周寅康, 彭补拙, 等. 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发展: 历史、现状与设想. 高等理科教育, 2009, (1): 16-18.

[HUANG X J, ZHOU Y K, PENG B Z,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science in Nanjing University: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assumption.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2009, (1): 16-18.]

[20]
刘明, 吴忠明, 杨箫, 等. 教育大语言模型的内涵、构建和挑战.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4, 36(5): 50-60.

[LIU M, WU Z M, YANG X, et al. The essenc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educational large language model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2024, 36(5): 50-60.]

[21]
褚宏启. 英才教育的争议分析与政策建构: 我国英才教育的转型升级. 教育研究, 2022, 43(12): 113-129.

[CHU H Q. An analysis of the disputes over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and its policy constru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in China.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2, 43(12): 113-129.]

[22]
苏小兵, 管珏琪, 钱冬明, 等. 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 2014, (7): 94-99.

[SU X B, GUAN J Q, QIAN D M,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and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 of micro-lesson.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4, (7): 94-99.]

[23]
张慧伦, 董玉琦, 陈兴冶, 等. 技术支持的基于深度认知诊断的个性化学习效果研究: 以高中数学“排列组合”内容为例.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12): 86-94.

[ZHANG H L, DONG Y Q, CHEN X Y, et 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supported personalized learning based on deep cognitive diagnosis: A case study of the "permutations and combinations" content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4, 34(12): 86-94.]

[24]
程薇, 杨淑婷, 汤倩雯, 等. 何以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来自整合STEM教育的研究启示.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12): 56-64.

[CHENG W, YANG S T, TANG Q W, et al. How to implement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Insights from integrated STEM education research.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4, 34(12): 56-64.]

[25]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 中国大学教学, 2019, (3): 59-62.

[LIU H, SHI Y, JIN X L. Rational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19, (3): 59-62.]

[26]
吕景泉, 吴淑媛, 汤晓华. 技能大赛: 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走向新高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 (16): 99-105.

[LYU J Q, WU S Y, TANG X H. Skills competition: Lead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 new height.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2017, (16): 99-105.]

[27]
王焰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 中国大学教学, 2015, (4): 4-7, 24.

[WANG Y X. Reflection and mod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15, (4): 4-7, 24.]

[28]
徐葳, 贾永政, 阿曼多·福克斯, 等. 从MOOC到SPOC: 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26(4): 13-22.

[XU W, JIA Y Z, ARMANDO F, et al. From MOOC to SPOC: Lessons from MOOC at Tsinghua and UC Berkeley.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2014, 26(4): 13-2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