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科学导论》课程建设与探索
曾现来(1980- ),男,山东东平人,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可持续管理。E-mail: xlzeng@tsinghua.edu.cn |
收稿日期: 2024-08-11
修回日期: 2024-12-24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05
基金资助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DX07_02)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资助项目(20253930011)
Establishment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Introduction to Resource Science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Received date: 2024-08-11
Revised date: 2024-12-24
Online published: 2025-08-05
为了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清华大学成立了秀钟书院,以本科生为对象培养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者。《资源科学导论》作为秀钟书院核心基础课设立,强化交叉学科,培养学生形成系统分析、交叉学科的思维方式和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及方法论。针对培养定位,本课程提出为了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且便于掌握,将资源科学的课程内容归纳成一个“资源维—过程维—评价维”的“三维”立体交叉网络式的知识系统,并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来思考资源问题,实现资源全生命周期综合价值的最大化。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类课程改革,为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资源科学; 课程; 交叉学科; “三维”立体交叉网络式知识系统
曾现来 , 王洪涛 , 邓兵 , 刘建国 . 面向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科学导论》课程建设与探索[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8) : 2041 -2051 . DOI: 10.31497/zrzyxb.20250803
Since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faced a multitude of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cluding resource scarcity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s of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established Xiuzhong College in 2023, aimed at nurturing future leaders in global green development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Introduction to Resource Science course has been designated as a core foundational course within Xiuzhong College, emphasizing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foster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mong students, encouraging them to seek knowledge and engage in exploration. It aims to develop their habits and abilities for independent inquiry, problem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while instill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ultivating values and methodologies center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ogram aspire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s well as a shared destiny for all people, promoting a broad and inclusive mindset. To achieve these objectives, the curriculum is structured to encapsulate the core values and methodolog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adually fostering a community that bridges human existence with the natural world. Drawing from the cultivation goals and experiences of similar courses at other institution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tent of resource science be organized into a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interconnected knowledge framework encompassing resource dimensions, process dimensions, and evaluation dimensions. This approach encourages a multifaceted examination of resource issues through the lense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contexts, utilizing this methodology to maximize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resources.
表1 中国资源科学学科的演化过程Table 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resources science in China |
年份 | 相关文件 | 相关表述 |
---|---|---|
1992 |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 与代码》 | 地球科学(170),包括大气科学、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等二级学科;矿山工程技术(440),包括矿山地质学、采矿工程、矿山安全等二级学科;环境科学技术(610),包括自然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管理学;经济学(790)包括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
1995 |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 区域资源学、部门资源学(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地、水产、生态、能源和海洋资源)、综合资源学 |
1998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专业目录》 | 工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资源勘查与开发、热能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农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水产养殖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
2000 |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 全书》 | 综合资源学,主要涵盖资源地理、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物理和资源法;部门资源学,主要涵盖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能源等 |
2009 |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 与代码》 | 能源科学技术(480),包括能源地理、能源经济学等二级学科;“环境科学技术”更名为“环境科学技术与资源科学技术(610)”,增加“资源科学技术”(含资源管理);经济学(790)包括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
1997、2018 修订 |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 理论经济学(0201),包含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法学(0301),包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农业工程(0828),包含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包含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0903),包含土壤学、农业环境保护;农林经济管理(1203),包含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
2024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 业目录 | 经济学类下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化学类下的资源化学(070307T),地理科学类下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海洋科学类下的海洋资源与环境(070703T),水利类下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081102),化工与制药类下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081303T),地质类下的资源勘查工程(081403)、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081407T),矿业类下的矿物资源工程(081505T)、海洋工程类下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081903T)、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下的资源环境科学(082506T)、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下的农业资源与环境(090201)、公共管理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120404) |
注:更新自封志明等[9]。 |
表2 国内开设资源科学导论相关课程的院校总结Table 2 Introduction to resource science courses in some universities |
序号 | 课程名字 | 学校 | 院系 |
---|---|---|---|
1 | 资源学概论 | 南京农业大学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2 | 资源科学概论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3 | 资源科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 |
4 |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导论 | 南京大学 | 环境学院 |
5 |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导论 | 南京大学 |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6 |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导论 | 南京大学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 | 自然资源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资源环境学院 |
8 | 自然资源学 | 浙江大学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9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 | 南开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0 | 自然资源学原理 | 北京大学 | 城市与环境学院 |
11 | 资源环境科学概论 | 中国农业大学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12 | 资源科学导论 | 山东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3 | 自然资源测度与评价 | 兰州大学 | 资源环境学院 |
14 | 资源分析与评价 | 华东师范大学 | 地理科学学院 |
15 | 资源生态学、自然资源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表3 《资源科学导论》课程内容安排Table 3 The designed course system for Introduction to Resource Science |
第几讲 | 标题 | 主要内容 |
---|---|---|
1 | 0 绪论 | 介绍资源科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学科体系与理论基础、研究特点与研究方法,重点对于资源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进行阐述 |
1 | 1 资源与资源系统 | 阐述资源概念特征以及分类,分析典型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
2 | 2 资源的基本属性 | 阐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探讨资源属性评估分析方法 |
3~4 | 3 资源科学的基本原理 | 资源科学的基本原理是资源科学的基础,是学习各部分资源科学知识的前提,重点介绍资源科学的自然科学原理、生态学原理、资源经济学原理和资源社会学原理,阐述资源科学的多学科特征 |
5~7 | 4 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 |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资源特性、自然资源经济学、生态环境和社会学的实际应用,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根本性前提,重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方法、自然资源利用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 |
8 | 5 自然资源的调查与配置 | 资源调查、测量与评价是科学认识资源利用现状及潜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重点介绍资源调查测量与评价的目的、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和程序;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政府制度、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福利约束也是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
9 | 6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资源开发需秉持经济效益、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4项原则,开发决策的基础是成本—收益分析;资源开发决策方案的确定须在全面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目标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
10 | 7 物质代谢 | 在介绍物质代谢研究起源的基础上,提出物质代谢的概念和特征,探讨物质代谢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并从物质代谢与相关问题研究的不同角度指出当前物质代谢所关注的应用领域(如“碳中和”) |
11 | 8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评估 | 重点介绍土地资源的特点、分析中国土地资源开发现状与技术经济问题,并探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关系 |
12 | 9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评估 | 重点介绍矿产资源的特点、分析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与技术经济问题,探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与国家供应链安全战略关系 |
13 | 10 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及评估 | 简单介绍水资源、海洋资源特征、分布特点,分析当前中国水资源及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遇到的问题,探讨未来的发展对策 |
14 | 11资源安全 | 介绍资源危机的内涵、原因及影响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世界资源危机的态势及中国资源危机的应对策略;最后就资源安全的含义及类型、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资源安全评估的指标体系与保障资源安全的策略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
15 | 课程综合论文 | 同学们自选资源类型,运用课程知识,评估分析资源利用过程可持续问题及挑战 |
图4 课程各指标的教学成效评价注:校级指标1—老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校级指标2—老师关注我们和我们的学习状态,能够给予反馈;校级指标3—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校级指标4—老师教学注重师生互动;院系导向指标—老师备课认真,对课程的讲解内容和方法做了精心的准备;教师个性化指标—老师讲解显著拓宽我的视野,系统性观念增强;校级指标5—老师教学能让我体会学科特点和思维方式;校级指标6—我了解这门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校级指标7—针对这门课的挑战度,老师给予足够的支持;校级指标8—老师的教学激发我课后主动学习;校级指标9—对未来要上这门课程的同学,我会推荐这位老师;课程类型指标1—老师讲解清楚,深入浅出;课程类型指标2—我学习这门课程有收获。数据来源于清华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Fig. 4 Assessment of teach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the course |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秀钟书院院长胡洪营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修改建议。
[1] |
魏彦强, 李新, 高峰, 等.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及中国应对策略.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0): 1084-1093.
[
|
[2] |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Division on Earth and Life Studies, et 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Addressing Grand Challenge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8.
|
[3] |
王金南, 董战峰, 蒋洪强, 等. 中国环境保护战略政策70年历史变迁与改革方向. 环境科学研究, 2019, 32(10): 1636-1644.
[
|
[4] |
孙鸿烈, 封志明. 资源科学研究的现在与未来. 资源科学, 1998, 20(1): 1-12.
[
|
[5] |
张超, 刘蓓蓓, 李楠, 等.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关联研究: 现状与展望. 科学通报, 2021, 66(26): 3426-3440.
[
|
[6] |
霍明远. 资源科学的内涵与发展. 资源科学, 1998, 20(2): 11-16.
[
|
[7] |
冯茹, 王续琨. 论资源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8(3): 5-11.
[
|
[8] |
濮励杰, 黄贤金. 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的交叉与融合.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830-1838.
[
|
[9] |
封志明, 江东, 雷梅, 等. 资源科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817-1829.
[
|
[10] |
封志明.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与建设途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6): 742-752.
[
|
[11] |
金晓斌, 沈镭, 黄贤金,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 逻辑与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11-2028.
[
|
[12] |
葛全胜, 刘卫东, 孙鸿烈, 等.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国家智库建设. 地理学报, 2020, 75(12): 2655-2668.
[
|
[13] |
|
[14] |
孙建彬, 蒋平, 于海跃. 基于布鲁姆认知模型的线上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论坛, 2025, (5): 5-8.
[
|
[15] |
赵荣钦, 黄贤金, 郧文聚, 等.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5): 1123-113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