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数字教学资源融合建设

  • 彭翀 , 1, 2 ,
  • 陈驰 1, 2 ,
  • 张梦洁 1, 2 ,
  • 黄亚平 , 1, 2
展开
  • 1.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 430074
  • 2.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4
黄亚平(1964- ),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空间规划。E-mail:

彭翀(1980- ),女,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规划与设计。E-mail:

收稿日期: 2024-12-23

  修回日期: 2025-06-04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05

基金资助

教育部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21053)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for Introduction to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 PENG Chong , 1, 2 ,
  • CHEN Chi 1, 2 ,
  • ZHANG Meng-jie 1, 2 ,
  • HUANG Ya-ping , 1, 2
Expand
  •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 2. Hubei Urbaniz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Wuhan 430074,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12-23

  Revised date: 2025-06-04

  Online published: 2025-08-05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专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针对新时期重点领域国土空间规划教育面临的挑战,探索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数字教学资源融合建设,旨在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构建以知识图谱为基础核心骨架、“纸质+数字”为呈现形式新型教材、智慧课程为指向场景示范课程的系统性资源融合建设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和高效共建共享;(2)构建跨校协同多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3)构建知识迭代与问题反馈机制,确保数字教学资源融合建设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引用格式

彭翀 , 陈驰 , 张梦洁 , 黄亚平 . 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数字教学资源融合建设[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8) : 2028 -2040 . DOI: 10.31497/zrzyxb.2025080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key areas in the New Era 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for Introduction to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The aim is to break the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A systematic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It takes the knowledge graph as the core framework, and combines printed and digital materials as the presentation form of new textbooks, and uses smart courses for scenario-based demonstration. This model realizes the comprehensiv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efficient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hese resources. By leveraging the knowledge grap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knowledge points in the curriculum can be clearly presented, so as to facilit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combination of printed and digital textbooks provides students with more flexible learning materials, and the smart courses offer real-world scenarios for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2) A cross-school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is constructed. Teachers from multiple majors and industry experts cooperate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This collaboration leads to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earning methods.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can bring in their unique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while industry experts can provide practical cases and the latest industry trends. Students can thus benefit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up-to-date teaching. (3) A knowledge iteration and problem feedback mechanism is built. This mechanism ensur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s the field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s constantly evolving, the teaching resources need to be updated in a timely manner. Feedback from students and teachers enabl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challenges while facilitating evidence-based refinement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形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新质人才,推动教育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支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国土空间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复合性和数字化改革需求。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公布了首批重点领域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其中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是四大重点领域之一。
国外关于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开展了技术、模式的相关研究。例如美国开放共享课程资源项目MIT Open Course Ware[2]以及MOOC平台Coursera[3]成为目前全球应用范围广、规模较大的在线教育资源库。欧洲的Erasmus+虚拟教研室计划[4]成功建立了跨国课程认证体系。在地理与规划领域教育数字化方面,美国相关院校重视空间数据资源的共享、分析与模拟,例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依托国家地理空间数据库建立的CyberGIS Center[5],可基于GIS时空数据提供空间规划分析模拟与规划决策相关的教学、教研支持;麻省理工学院主导的CityScope项目[6]通过城市空间模型数据的交互模拟平台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城市空间各个系统的相互关系;欧洲相关院校关注城市空间的数字孪生与感知,如英国伦敦学院主导的虚拟伦敦(VILO)项目[7],帮助学生多维度感知与分析城市空间。
国内近年来相关数字教学资源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发展迅速。如推进了基于SOA资源整合与BI数据集成等共享网络技术[8],基于区块链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技术[9],基于人工智能赋能的知识生长技术[10],基于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资源交互应用[11]等技术探索;提出了产教融合模式[12]、社校融合模式[13]、线上线下混合模式[14]等模式创新;拓展了数字课件、数字文献、数字多媒体、知识图谱、新型教材、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13]
虚拟教研室依托数字化平台,综合集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支持教学相关体多种互动途径[15,16],其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优势天然适应国土空间领域知识快速更新、体系结构复杂、能力要求复合的特点,为创新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教学形态、培养教师教学人才发展共同体、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新的建设路径。
总体而言,国内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在标准化程度、跨校协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单一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多校联动、多类资源融合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基于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跨校团队方式,以《国土空间规划概论》这一教研室首要课程为例,探索“知识图谱—新型教材—示范课程”数字资源融合建设模式。通过知识图谱标准化架构与动态更新机制、新型教材创新呈现与交互式课程场景,突破传统教材、课程更新周期与空间限制;通过虚拟教研室打通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与规划管理部门的多方协作,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融合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1 《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基础

1.1 空间规划改革下的概论教学新任务

《国土空间规划概论》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认知,为学生进一步提升空间思维、规划素养及解决复杂空间问题能力奠定基础[17,18],其教学内容与要求响应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19-22]。当前国内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基础教材与资源不多,仍处于探索阶段。
资源建设尝试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知识体系框架,重点介绍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制度体系以及与相关规划的关系,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内涵、作用特性、体系架构、运行制度环境等知识点进行阐释,系统厘清国土空间规划内涵及其内外关系,使学生了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一般理论和应用基础。同时,结合新语境下的各类规划编制要求和案例,使学生理解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场景模拟等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具体包含规划的特性、空间规划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概念及其内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规划运行的制度环境、空间规划体系及相关制度的国际经验等6个板块的内容。

1.2 信息化挑战下的数字资源新特点

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数字教学资源呈现出以下鲜明的新特点:首先,知识更新动态化成为显著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知识迭代,传统教材编写出版的长周期难以适应理论、方法和技术更新的快节奏,对学生来说更强调个人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对“教授—接受”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23-26],因此构建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体系成为迫切需求。其次,学习方式多样化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而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要求资源组织必须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相应地,教师角色也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最后,专业学习个性化日益凸显,学生专业背景和兴趣点的差异使得“一刀切”的教学策略难以满足其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破解教学困境的关键[27,28]。这些新特点不仅为《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数字资源建设带来了挑战,也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基于此,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概论》“知识图谱+新型教材+示范课程”的数字资源融合建设设想。其中,数字化内容对应关系如下(表1):规划的特性部分,采用知识图谱、视频等形式可视化演示,便于学生理解空间特征变化;空间规划发展部分,通过建立时空数据库,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规划发展历程;国土空间规划概念与内涵部分利用知识图谱、新型教材链接电子文献、PPT和讲解视频,便于学生系统学习与随时查阅;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部分,借助虚拟教研室智慧教学系统的多层级规划结构与传导机制可视化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规划体系;规划运行制度环境部分,通过虚拟教研室远程连接实际规划场景案例,嵌入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国际经验部分,通过虚拟教研室联合多个单位建立国际案例库,利用数字化图文资料、视频资料等多维度理解各国规划经验。
表1 内容模块与数字化对应关系

Table 1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ntent modules and digitalization

内容模块 核心知识点 数字化必要性 数字化方式
规划的特性 规划评价方法、空间冲突识别 传统教学难以展示动态评价过程 知识图谱、三维视频等形式可视化演示
空间规划发展 国内外规划理论演进 纸质教材无法承载海量案例数据资源 虚拟教研室建立案例库
国土空间规划概念与内涵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更新快,需动态同步 知识图谱、新型教材链接电子文献、PPT和讲解视频等形式呈现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体系传导机制、专项规划衔接 层级关系复杂,需交互式推演 虚拟教研室智慧课程系统支持下多层级规划结构与传导机制可视化
规划运行制度环境 审批流程数字化、公众参与机制 制度文本抽象,实践场景缺失,难以理解 虚拟教研室远程连接规划场景,嵌入角色扮演(政府/企业/公众)
国际经验 西方国家的规划实践案例介绍 跨国案例获取困难,文化语境差异大 虚拟教研室联合多个单位建立国际案例库,数字化图文、视频资料

1.3 虚拟教研室支撑下的建设新模式

虚拟教研室作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本质是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多主体教学资源,实现跨时空教研协作的共同体。其核心特征表现为: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有机融合、教学资源与科研数据的双向转化、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的协同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批重点领域“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为《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数字教学资源的融合建设提供了组织支撑(图1),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建设共享化
虚拟教研室通过各种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29]。通过虚拟教研室的工作共享平台,不同高校的优势资源得以有效整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低效利用。共建单位师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高效互动,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充分流动。通过开展跨校联合培养等相关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
(2)教学方式智慧化
在设施层面,虚拟教研室课程通过接入智慧教室、虚拟现实设备以及电脑、手机等个人终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学习模式。在软件层面,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针对性地优化调整。
(3)教学内容模块化
虚拟教研室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组合和按需定制。通过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同时,模块化教学内容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配置,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
(4)科研教研联动化
虚拟教研室不仅服务于教学,还为学者科研提供合作与交流的空间,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通过交互平台,教师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为科研提供方向,两者贯通与数字资源的融合建设有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图1 虚拟教研室支撑下的建设思路

Fig. 1 Construction idea supported by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2 《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内容

以虚拟教研室为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数字教学资源融合建设涵盖三大板块:以知识图谱为核心骨架、以新型教材为呈现形式、以示范课程为应用场景。具体内容为:

2.1 知识图谱

(1)系统搭建核心架构
依据教育部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领域教学资源知识图谱建设工作,遵循统一知识体系框架,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3级结构搭建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知识图谱(图2)。该图谱作为融合建设的核心架构,为资源的模块化组织和动态化迭代提供支撑。其包含6个一级知识单元、20个二级知识单元和88个知识点,全面覆盖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所需基础知识,与当前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和映射。通过知识单元与知识点的细分,使得知识体系更加清晰、系统,同时以知识点为最小单元,可更加高效向共建单位征集教学资源,动态充实和完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知识图谱依托教育部数字化平台,借助其知识链接与关联功能,整合不同模块与来源的知识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知识生态系统。
图2 知识图谱知识树

注: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tsp.spacekg.com/#/)。

Fig. 2 Knowledge tree of knowledge graph

(2)“三位一体”创新呈现
创新知识图谱呈现方式,设计“教师讲解短视频、PPT演示和思考题”三位一体的知识点数字载体解读方法,推动资源建设全面数字化转型。教师讲解短视频由资深专家录制,结合动态画面与语音解说,使复杂理论知识直观易懂;PPT演示提炼短视频核心内容,以图文形式展示帮助学生快速把握知识点;思考题则注重知识应用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实践,加深理解与掌握。
(3)动态更新图谱资源
建立定期更新机制,按照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及时调整补充相应知识点,同时收集相关最新的实际案例进行补充完善。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反馈和行业人才技能需求变化,据此优化知识图谱,强化和拓展行业需求上升的相关知识点,增加相关解释和案例补充,确保知识图谱适应教学和行业发展需要。

2.2 新型教材

(1)“纸质+数字”多维介质
跨校联合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新兴领域教材编写。出版后的教材纳入33家共建单位使用。纸质与数字形式相得益彰:纸质部分相对精炼,突出基础性和体系性,在数字形式中转化为“章节导读”;数字部分包括说课视频、知识点解析、拓展阅读、配套PPT、配套题库、示范课、实验实践课7个部分,具有多模态、智能化和可更新的特点。多模态指数字部分涵盖多种形式;智能化是指纸质教材数字化后未来可通过“关键词”关联其他教学资源及相关数据库;可更新指教材编写团队实时更新数字资源。
(2)“模块化+开放式”动态融合
以知识图谱为核心骨架,新型教材知识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围绕知识点或知识单元构建,既独立又关联,便于快速更新与灵活应用。新型教材与课程多维融合,打破固有边界,适应性强。其多种媒介可融入课程建设各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体验。
此外,通过收集师生教材使用中的意见,对比使用数字教材前后在不同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迭代更新数字教材内容,组织共建单位不断完善配套题库,同时优秀教学成果定期纳入教材更新资源包,形成教材与课程良性互动,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和教学效果。

2.3 示范课程

《国土空间规划概论》课程建设依托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国土空间规划领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打造在线、开放、智能化的智慧课程体系(图3)。开展多校联动线上线下教学,邀请院士在内的学者及共建单位教师、行业专家及一线规划师、主管部门共上示范课,包含理论原理、项目案例、前沿技术等多个主题。一线业务管理者不定期线上线下讲座分享,共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实现“以需促学”,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能力。
图3 示范课程体系

Fig. 3 Demonst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3 基于虚拟教研室的组织建设

3.1 组织框架

虚拟教研室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型基层教研组织形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时充分运用虚拟教研室的支撑作用,进行有效组织(图4)。
图4 虚拟教研室组织框架

Fig. 4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1)数字资源一体化
在虚拟教研室框架下,推动课程数字资源一体化建设是专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首先,知识图谱、数字教材与示范课程深度联通,以知识图谱为核心骨架,构建覆盖国土空间规划全领域的知识点体系,通过智能化链接技术将知识点与教材章节、课程视频、实践案例等资源紧密关联,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实现跨资源跳转。其次,与教育部平台资源及重点领域其他资源的融合打通,引入高质量通用教学资源与工具,如知识图谱、各类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等。同时,通过标准化数据格式,将最新政策文件、行业标准、实践案例等及时纳入知识资源体系,确保内容时效性与准确性。
(2)建设人员团队化
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组建跨33家共建单位近200名专业教师教研团队合作机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与经验,联合开展教学教研。通过虚拟教研室教研共享平台,定期开展各类联合教研活动,实现教学资源集中管理与共享。例如,定期举办虚拟教研室年会和专题研讨会,深入探讨数字教材更新、互动教学策略以及在线课程管理等议题;组织跨学科新型课程教学设计,鼓励教师探索数字教材与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课程内容有效结合;邀请领域内专家和学者,通过课程讲授和研究报告分享最新教学理念和技术进展,启发教师创新思维。
(3)线上线下互动化
基于虚拟教研室智慧课程平台进行智慧赋能。为学生提供交互式多元学习途径,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图5)。线上通过智能设备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便携式VR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入学习资源,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实时讨论,还能通过专门APP进行章节测试、作业提交等。此外,智慧课程平台还提供丰富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实时更新行业数据,帮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最前沿国土空间规划知识和技能。线下通过智慧教室等核心场所,为师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通过集成多媒体智慧教学系统,教师利用互动白板、虚拟场景进行演示,学生通过智能设备端实时参与讨论并提交思考结果,形成积极课堂互动。
图5 线上线下互联互通

Fig. 5 Online-offline interconnection

通过各类智慧教学终端设备实现互联共享。学生不仅能在课程内感受学习体验,还能在线上学习本课程及教育部国土空间规划其他相关虚拟教研室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图6)。这一系统正在逐步扩展至教育部资源平台的广大使用者。
图6 线上课程平台

Fig. 6 Online curriculum platform

3.2 内容更新

第一阶段完成知识图谱六个一级知识单元、81个知识点的标准化全覆盖建设。第二阶段结合新型教材编写及课程组建设需求,更新了知识图谱架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实践项目等优质数字资源。阶段性建设后,未来将组织共建单位发挥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领域的优势特点,不断迭代更新拓展规划认知类、规划编制类、监测实施类、前沿理论类等知识图谱配套线上资源(表2)。
表2 数字教学资源研发任务清单

Table 2 List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 development tasks

课程内容结构 数字教学资源研发任务 资源的建设形式要求
规划认知类 国土空间认知(含测绘)
社会调查认知
国土空间规划参观
PPT或视频文件
以本单位实际开展的教学工作如学生社会调查、现场调研、规划展览馆参观等活动实录为基础建设资源
规划编制类 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城市更新
乡村规划
城市设计
专项规划
虚拟仿真技术
PPT或视频文件
以本单位已有的优势资源为基础进行资源建设,如学生设计作业解析、竞赛作品介绍、实际项目案例、专家报告、课堂实录等
规划监测实施类 规划技术
规划编制
规划管理
PPT或视频文件
以本单位已有的优势资源为基础进行资源建设,如智慧城市管控平台介绍、规划实施模拟案例、专家报告、课堂实录等
专业发展与教师培训类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专业发展介绍
教师教学培训
PPT或视频文件、文档
围绕本单位已有资源进行资源建设,如专家报告、教学教案案例、教学竞赛实录等

3.3 应用推广

首先,数字教学资源在33家共建单位试用。组织教师培训,邀请技术专家讲解,确保教师熟练运用资源;鼓励学生试用,收集反馈意见,建立“反馈—解决”机制;针对部分教师技术水平差异,开展分层培训和“一对一”支持;设立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其次,通过举办虚拟教研室年会及其他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生产单位、管理部门等参与。针对不同高校教学体系差异大、难以统一应用等问题,根据各高校教学特点与需求,提供可灵活搭配的模块化资源建设方案。第三,通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吸引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管理部门等参与建设,提供一线项目案例和实践经验,确保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和高质量,共同维护数字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优化。

3.4 建设成效

在虚拟教研室平台支持下,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明显。《国土空间规划概论》示范课程试运行2023—2024年两个周期中,学生评教均为优秀,学生结束性考试成绩优、良率平均达84.98%。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相关建设经验受邀在“重点领域协作组专家工作研讨会”和“2024年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新质发展研讨会”上汇报交流。《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新型教材获批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立项;知识图谱资源建设与新型教材编制团队在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项目2024年度优秀团队评选中,获得优秀专家团队、教材建设优秀团队、课程建设优秀团队等多项荣誉。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数字教学资源融合建设的探索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1)基于虚拟教研室对知识图谱、新型教材和新型课程进行融合建设,相较于传统教学内容及方式具有探索创新。通过知识图谱的构建将课程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学生能够清晰把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学习效率。“纸质+数字”的教材形式,数字部分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弥补了纸质教材更新慢、形式单一的不足。多校联动的示范课程汇聚了各方优质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2)以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为依托的创新组织,实现了多校联动教研。在33家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的课程组织和教材编写中,使得教研也得到了实质性推进。这种组织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促进了资源共享和知识创新,为高校未来教学改革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4.2 讨论

由于课程建设时间短、部分技术尚处测试阶段等原因,当前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在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方面,虽然已经引入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但对标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应用还远远不够;对于未来可能面临行业快速转型面临的教学资源更新时效性挑战,动态维护迭代的响应需要更快。其次,虽然覆盖东中西地域,但对偏远地区高校的适用性研究较少。再次,在建设数字教学资源时,既要遵循标准规范,保证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也要预留空间,允许教师灵活调整与补充。最后,由于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领域涉及多个学科专业,不断探索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跨学科教师交流与团队建设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本文的研究与撰写得到了教育部重点领域资源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所有33家共建单位支持与帮助,同时感谢同济出版社、国土空间规划概论课程组老师和研究生助教参与教材与课程建设。

[1]
张克俊, 伍文棋, 陆国栋, 等. 数字化视野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历程、内容与路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 (4): 147-152.

[ZHANG K J, WU W Q, LU G D, et al. On process, content and pathway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s construction unde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erspectiv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2024, (4): 147-152.]

[2]
MIT Open Course Ware. About OCW, https://ocw.mit.edu/about/.html. 2025-03-10.

[3]
王海莹, 王毓珣, 秦虹. 美国MOOCs发展历程及动向分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18, 40(12): 75-83.

[WANG H Y, WANG Y X, QIN 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end of MOOCs in U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8, 40(12): 75-83.]

[4]
FUMASOLI T, ROSSI F.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ransnational network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novation: The case of the Erasmus+programme.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21, 56(2): 200-218.

[5]
UIUC CyberGIS Center. About CyberGIS, https://cybergis.illinois.edu/about/.html. 2025-03-10.

[6]
MIT CityScope. Introduction CityScope, https://cityscope.media.mit.edu/.html. 2025-03-10.

[7]
UCL Connected Environments. About VILO, https://connected-environments.org/about/.html. 2025-03-10.

[8]
许桂芳.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中心的构建及其关键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0(11): 118-121.

[XU G F. The construction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university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center.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 20(11): 118-121.]

[9]
罗孟儒, 袁小一, 崔永. 基于“区块链”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0, 40(2): 34-38, 50.

[LUO M R, YUAN X Y, CUI Y.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college teaching resources based on the block chain. Library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20, 40(2): 34-38, 50.]

[10]
郭亚军, 周家华, 庞义伟, 等. ChatGPT赋能教育元宇宙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服务. 图书馆论坛, 2024, 44(7): 38-47.

[GUO Y J, ZHOU J H, PANG Y W, et al. On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s empowered by ChatGPT in the educational metaverse. Library Tribune, 2024, 44(7): 38-47.]

[11]
高燕, 陈慧文. 数字赋能“大思政课”: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策略.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 综合版, 2024, 24(8): 25-28.

[GAO Y, CHEN H W. Digital empowerment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nova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Edition, 2024, 24(8): 25-28.]

[12]
向秀佳. 建筑业产教融合共享型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4, (6): 25-28.

[XIANG X J.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 bas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China Journal of Multimedia & Network Teaching, 2024, (6): 25-28.]

[13]
吴永和, 颜欢, 陈宇晴. 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的新型教材建设及其标准研制.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 35(5): 3-11, 21.

[WU Y H, YAN H, CHEN Y Q. Construction and standard development of new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educatio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2023, 35(5): 3-11, 21.]

[14]
李欣, 程征, 张培峰, 等. 螺旋上升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实践: 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例. 华中建筑, 2024, 42(1): 171-174.

[LI X, CHENG Z, ZHANG P F, et al. Spiral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Taking the course of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 as an example. Huazhong Architecture, 2024, 42(1): 171-174.]

[15]
战德臣, 聂兰顺, 唐德凯, 等. 虚拟教研室: 协同教研新形态. 现代教育技术, 2022, 32(3): 23-31.

[ZHAN D C, NIE L S, TANG D K, et al.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A new form for collaborativ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2, 32(3): 23-31.]

[16]
桑新民, 贾义敏, 焦建利, 等. 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中国高教研究, 2021, (11): 91-97.

[SANG X M, JIA Y M, JIAO J L, et 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development of virtual teaching research cent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21, (11): 91-97.]

[17]
杨辉, 王阳. “旧疾”与“新题”: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探讨. 规划师, 2020, 36(7): 16-21.

[YANG H, WANG Y. "Old diseases" and "new issues": Discussion on the edu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Planners, 2020, 36(7): 16-21.]

[18]
王伟, 欧阳鹏, 衣霄翔, 等.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知识生产: 属性取向、范式转型与学科集群构建. 规划师, 2022, 38(7): 5-15.

[WANG W, OU Y P, YI X X, et al.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Attribute orientation,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and discipline cluster construction. Planners, 2022, 38(7): 5-15.]

[19]
陈逸, 周悦, 黄贤金, 等.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1): 2961-2974.

DOI

[CHEN Y, ZHOU Y, HUANG X J, et al.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cultivation system for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11): 2961-2974.]

DOI

[20]
金晓斌, 沈镭, 黄贤金,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 逻辑与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11-2028.

DOI

[JIN X B, SHEN L, HUANG X J, et al. Empowering high-quality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ogic and path.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9): 2011-2028.]

[21]
鲍海君, 曹伟. 国土空间规划“新质人才”培养的科教创新综合体模式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8): 135-144.

[BAO H J, CAO W. Research on complex model of the science-education innovation for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talents'' in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China Land Science, 2024, 38(8): 135-144.]

[22]
黄贤金. 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体系.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12): 105-110.

[HUANG X J. Constructing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New Era. China Land Science, 2020, 34(12): 105-110.]

[23]
刘怀金, 谢泉峰, 董艳. 数字化转型期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4, 42(10): 145-151.

[LIU H J, XIE Q F, DONG Y.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construction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24, 42(10): 145-151.]

[24]
孙施文, 吴唯佳, 彭震伟, 等. 新时代规划教育趋势与未来. 城市规划, 2022, 46(1): 38-43.

[SUN S W, WU W J, PENG Z W, et al. Trend and future of planning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2, 46(1): 38-43.]

[25]
丁国富, 王淑营, 马术文, 等.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探索.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 (2): 79-83, 90.

[DING G F, WANG S Y, MA S W, et al.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on model for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2024, (2): 79-83, 90.]

[26]
李雪, 张家琼. 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内涵、挑战与推进路径.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33): 9-13.

[LI X, ZHANG J Q. The connotation,challenges and promotion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 research teams in universitie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24, 44(33): 9-13.]

[27]
施江勇, 唐晋韬, 王勇军, 等. 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兴领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 (3): 15-20.

[SHI J Y, TANG J T, WANG Y J, et al.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emerging fields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2022, (3): 15-20.]

[28]
刘璐婵, 孙彩云.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智能+”时代高校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 41(8): 122-127.

[LIU L C, SUN C Y. Research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s in universities in intelligence+ era-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23, 41(8): 122-127.]

[29]
张双志. 虚拟教研室: 数字时代教研知识的共同生产.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 41(7): 155-160.

[ZHANG S Z.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Co-produ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knowledge in digital era.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23, 41(7): 155-16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