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视角下城市生活空间供需关系的概念模型与研究框架
孙鸿鹄(1991- ),男,安徽亳州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常活动与城市生活空间。E-mail: shhupup@163.com |
收稿日期: 2024-07-15
修回日期: 2025-01-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6-20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1206)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城乡规划学)建设工程项目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framework of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of urban living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ities
Received date: 2024-07-15
Revised date: 2025-01-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6-20
城市生活空间供需关系的高质量发展事关民生福祉,但新时期不均衡、不充分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基于此,结合生活空间研究的人本化与智慧化转向,借鉴时空间行为及流空间理论,引入活动视角深化对城市生活空间供需关系的剖析。通过内涵挖掘与聚焦构建概念模型,实现由日常活动行为与环境组成的互动“人—地”关系自下而上地转译、表征城市生活空间供需关系;进一步结合多源地理大数据支撑,提出涵盖综合评价、格局识别、机理揭示、优化机制等重点内容及分析思路的研究框架。在整体上积极响应“时、空、场、流、虚、实”等要素一体支撑、形态复合多样的现实生活场景,完善了生活空间供需关系的本源解构与组织重构,丰富了供需系统内外单边、双边及系统关系的分析路径与综合研判,可为城市生活空间服务与治理的转型提供有益启示与参考。
孙鸿鹄 , 甄峰 , 姜玉培 , 张振龙 . 活动视角下城市生活空间供需关系的概念模型与研究框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7) : 1759 -1772 .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3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in urban living space is related to the well-being of urban residents, but the imbalance and insufficiency of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s still exist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is, combined with the shift towards human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and by drawing on the theories of spatio-temporal behavior and flow space, a diverse, dynamic, and interconnected perspective of activities is introduced to deepe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of urban living space.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of urban living space,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bottom-up transl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composed of the daily activ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urban residents is construct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upport of multi-source geographic big data, a research framework covering key content and analysis ideas such a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mechanism revelation, and optimiza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ities,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diverse forms of real life scenarios supported by elements such as "time, space, place, flow, virtuality, and entity". It improves the de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in living spaces, enriches the analysis path and comprehensive judgment of unilateral, bilateral, and systemic relationship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which provides useful insight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living space services and governance.
表1 可采用的多源地理大数据Table 1 Multi-source geographic big data |
数据维度 | 数据类型 | 数据信息 | 数据来源 |
---|---|---|---|
活动行为 时空数据 | 活动行为 时空特征 | 驻留次数、驻留时长、活动类型(到访、居住、就业)、活动联系OD连线 、线上行为偏好(类型、频次、时长等) | 手机信令数据 |
活动者属性 | 年龄、性别、居住地、就业地、户籍等 | ||
活动环境 时空数据 | 环境功能要 素时空特征 | 购物、休闲、出行设施、医疗、教育、生活服务设施等(类型、点评数、评分等级、开放时间等);房源信息数据(房价、房龄、房型、位置等);就业信息数据(薪资、条件、位置等) | 电子地图兴趣点(面),主题点评、房产信息、在线招聘等生活类网站 |
城市路网要 素时空特征 | 城市主要道路网、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及导航路径规划花费时间、开放时间等 | 电子地图API |
表2 城市生活空间供、需评价指标体系Table 2 Supply and dem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living space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基础指标选取释义 |
---|---|---|
生活空间需求水平 | 活动驻留集聚热度 | 选取反映活动空间驻留频次、时长及整体类型多样性等表征 |
活动移动联通强度 | 选取反映活动空间联通频次、时长及整体类型多样性等表征 | |
生活空间供给水平 | 活动场所环境品质 | 选取反映不同类型场所设施的空间密度、质量、整体类型多样性及开放时长等表征 |
活动区位环境优势 | 选取反映不同类型交通出行空间网络中节点中心性、整体类型多样性及开放时长等表征 |
表3 城市生活空间供需影响指标体系Table 3 Urban living space supply and demand impact index system |
因变量 | 自变量 | |
---|---|---|
维度层 | 指标层 | |
生活空间 需求水平 | 活动场所环境品质 | 选取不同类型场所设施的密度、质量、多样性及开放时长等指标 |
活动区位环境优势 | 选取不同类型交通出行网络中节点中心性、整体多样性及开放时长等指标 | |
生活空间 供给水平 | 活动驻留集聚热度 | 选取反映活动驻留频次、时长及多样性等指标 |
活动移动联通强度 | 选取反映活动联通频次、时长及多样性等指标 | |
生活空间 供需比 | 社会经济属性 | 选取老龄化率、房价水平、人口密度、就业水平等指标 |
在线行为偏好 | 选取反映在线购物、娱乐、教育、就业、出行、社交等活动热度及多样性的指标 | |
生活空间 供需匹配度 | 社会经济属性 | 选取老龄化率、房价水平、人口密度、就业水平等指标 |
在线行为偏好 | 选取反映在线购物、娱乐、教育、就业、出行、社交等活动热度及多样性的指标 |
[1] |
联合国. 世界城市化展望(2018年修订版), http://www.ccud.org.cn/article/21044.html, 2023-01-28.
[United Nations.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2018 Revision), http://www.ccud.org.cn/article/21044.html, 2023-01-28.]
|
[2] |
冯健, 钟奕纯. 基于居住环境的常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空间结构. 地理学报, 2020, 75(6): 1237-1255.
[
|
[3] |
张姗琪, 甄峰, 孔宇, 等. 基于虚实空间交互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评估与优化配置: 研究进展与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0): 2435-2446.
[
|
[4] |
李春江, 柴彦威. 城市虚实活动系统的理论构建. 地理学报, 2024, 79(4): 837-853.
[
|
[5] |
甄峰, 孔宇. “人—技术—空间”一体的智慧城市规划框架. 城市规划学刊, 2021, (6): 45-52.
[
|
[6] |
郑震.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迈向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 2011, 26(3): 191-217, 246.
[
|
[7] |
甄峰, 徐京天, 席广亮. 近十年来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经济地理, 2021, 41(10): 87-96.
[
|
[8] |
黄安, 许月卿, 卢龙辉, 等.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503-518.
[
|
[9] |
王开泳. 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述评.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691-698.
[
|
[10] |
李雪铭, 徐梁, 田深圳, 等. 基于地理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22, 42(6): 951-962.
[
|
[11] |
李兆中, 甄峰. 多源数据结合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 以南京为例. 人文地理, 2019, 34(6): 53-61.
[
|
[12] |
高巍, 欧阳玉歆, 赵玫, 等.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综述.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3, 59(2): 344-354.
[
|
[13] |
方创琳, 王岩. 中国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 地理学报, 2015, 70(2): 234-247.
[
|
[14] |
贺小荣, 石彩霞, 周国华. 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与城市宜居性的时空演化及适配关系. 地理研究, 2024, 43(7): 1769-1789.
[
|
[15] |
李雪铭, 刘凯强, 田深圳, 等.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人居环境韧性评价: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人文地理, 2022, 37(1): 54-62.
[
|
[16] |
李航, 李雪铭, 田深圳, 等. 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地理研究, 2017, 36(7): 1323-1338.
[
|
[17] |
张文忠.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思考.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31(5): 1-6.
[
|
[18] |
张文忠. 中国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地理科学, 2021, 41(10): 1687-1696.
[
|
[19] |
牛强, 朱玉蓉, 姜祎笑, 等. 城市活动的线上线下化趋势、特征和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12): 45-54.
[
|
[20] |
张春梅, 李雪铭. 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 地理科学, 2021, 41(1): 92-99.
[
|
[21] |
杨晴青, 陈佳, 李伯华,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地理科学, 2018, 38(2): 195-205.
[
|
[22] |
宋伟轩, 黄琴诗, 谷跃, 等. 宁杭城市多时空尺度居住空间分异与比较. 地理学报, 2021, 76(10): 2458-2476.
[
|
[23] |
王丽艳, 季奕, 王咿瑾. 城市生活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天津市微观调查与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4): 79-86, 94.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湛东升, 张文忠, 谌丽, 等.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及趋向.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06-519.
[
|
[30] |
张敏. 全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供给和规划配置方法研究: 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6): 69-76.
[
|
[31] |
李亚洲, 张佶, 毕瑜菲, 等. “人口—设施”精准匹配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 规划师, 2022, 38(6): 64-69, 87.
[
|
[32] |
李萌. 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1): 111-118.
[
|
[33] |
钱征寒, 刘泉, 黄丁芳. 15分钟生活圈的三个尺度和规划趋势. 国际城市规划, 2022, 37(5): 63-70.
[
|
[34] |
柴彦威, 李春江. 城市生活圈规划: 从研究到实践. 城市规划, 2019, 43(5): 9-16, 60.
[
|
[35] |
塔娜, 柴彦威. 行为地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前沿方向.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 1-15.
[
|
[36] |
柴彦威, 塔娜. 中国地理学的行为革命及其理论内涵. 地理研究, 2024, 43(9): 2259-2270.
[
|
[37] |
申悦, 张雪洁.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行为视角的融入与主题转变. 地理研究, 2024, 43(9): 2308-2326.
[
|
[38] |
孙九霞, 周尚意, 王宁, 等.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 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 地理研究, 2016, 35(10): 1801-1818.
[
|
[39] |
|
[40] |
|
[41] |
|
[42] |
方辰昊, 赵民. “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城市发展趋势及规划应对. 城市规划学刊, 2022, (1): 18-26.
[
|
[43] |
孙鸿鹄, 甄峰. 面向日常活动与环境供需矛盾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空间特征研究: 以南京为例. 地理研究, 2022, 41(10): 2697-2711.
[
|
[44] |
贺玉晓, 杨璐, 杜颖, 等. 基于改进组合赋权-TOPSIS模型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效果评价. 环境科学学报, 2024, 44(4): 421-428.
[
|
[45] |
杨宜男, 李敬, 王立, 等.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6): 1555-1571.
[
|
[46] |
李雪铭, 郭玉洁, 田深圳, 等.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地理科学, 2019, 39(8): 1208-1218.
[
|
[47] |
沈体雁, 于瀚辰, 周麟, 等. 北京市二手住宅价格影响机制: 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的研究. 经济地理, 2020, 40(3): 75-83.
[
|
[48] |
|
[49] |
宋爽, 王帅, 傅伯杰, 等.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401-2410.
[
|
[50] |
高云嵩, 张沛, 张中华. 都市圈视域下区域生活空间理论框架构建及未来趋势.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3, 53(5): 684-69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