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后语

从增量扩展到存量优化:资源整合、价值提升与人文自然环境的共生转型

  • 刘春卉 1 ,
  • 汪徽 2
展开
  • 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 210014
  • 2.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26

New models and pathway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 LIU chun-hui 1 ,
  • WANG Hui 2
Expand

Online published: 2025-05-26

本文引用格式

刘春卉 , 汪徽 . 从增量扩展到存量优化:资源整合、价值提升与人文自然环境的共生转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6) : 1716 -1718 . DOI: 10.31497/zrzyxb.20250617

随着中国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传统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存量优化、系统重构、绿色转型导向的发展路径。此时,资源的整合与价值提升已不局限于单一领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在内的整合、优化、提升的内生需求不仅拓展了资源的内涵,也为资源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存量优化的过程中挖掘和激活这些多维资源,是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期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涵盖了从城市空间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到自然资源的价值转化等多个议题,展现了空间重构与资源再生的深刻变革。经过专家评审,本专辑最终精选出16篇论文,涵盖“专家访谈”“城市更新与治理变革”“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四个栏目。这些文章既立足中国的特定国情,又回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与理论实践结合的学术旨趣。本文将以此为逻辑线索,系统梳理本期研究的主要成果,勾勒当代中国在城市空间治理与生态文明领域迈向共建共享发展格局的多重路径。
“专家访谈”栏目中《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法制保障》一文是一次高密度、多视角的专家访谈,该文汇聚生态学、法学、资源管理、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的权威声音,从多重维度系统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面临的理论挑战与实践前沿。访谈围绕“人地关系”“园地关系”“央地协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球履约机制”等生态文明建设核心议题展开讨论,明确指出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不仅是生态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制度设计问题。专家们在访谈中一致认为,中国未来的自然保护地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情境下推动相关理论创新,并积极探索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与社会系统要素创新配置的模式和路径,以实现自然保护地的“两山”转化。在具体的治理实践及法治建设层面,专家主张既要厘清政府部门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横纵向的事权划分,也要强调事权协调,并搭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维度的协同治理机制。此外,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也积极与已有的国际化平台衔接,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完成《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国际公约的履约任务。这篇访谈性论文不仅为生态治理研究提供了系统性议题框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建议。其最突出的学科启示在于:生态保护不应仅从生态系统内部逻辑进行分析,而应纳入制度变迁、社会动力、法律调适等多重要素之中。实践上,它呼吁建设“政策工具箱式”的多元协同机制,将生态保护嵌入空间规划、财政体制、绩效考核等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节点。
“城市更新与治理变革”栏目聚焦中国城市增长方式的转型,及其在“再开发”过程中实现“再组织提升”和“再分配优化”路径与策略。《城市更新多元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与内在机制——基于杭州的探索性案例研究》一文基于对杭州近些年城市更新实践过程与成效的细致考察,总结了涵盖“环境、结构、手段、结果”的协同治理四维机制模型。论文强调杭州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市场、居民与社会组织之间的高效协作网络,利用“知识—话语”与“实体技术”两种政策手段,将城市更新作为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优化调整的重要抓手,实现兼顾“发展、民生、保护”的城市空间治理目标。《营造环高校创新圈:高校及周边实施创新导向城市更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一文则聚焦南京,以南京主城区环南大硅巷和南航创新湾区两个环高校创新圈的对比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地方政府打破高校“边界”,利用空间、服务、政策共建共享机制,创造内城“环高校创新圈”作为新型城市更新单元的新形态。此外,《城市非正规性视角下东莞“三旧”改造的尺度政治:过程、机制与治理启示》拓展了对城市更新中“非正规治理”与“多尺度政治”的理解。《城市建成遗产文旅开发潜力评估与更新机制——以大连主城区为例》与《场景理论视域下红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则提供了将文化资源与居民体验融入更新策略的可操作框架。
城市空间“再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再分配优化”也是当前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规划实施导向下集体建设用地更新的权益调节模式——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关注集体建设用地更新过程中土地发展权的重构与土地权益合理调节和分配问题。论文基于佛山南海区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混合开发”“联动改造”“三券机制”三种集体建设用地更新模式,探讨了发展权在城市更新中的再分配逻辑。论文通过对三类集体建设用地更新模式的对比研究,强调了权益调节机制在当前规划编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区(县)尺度的更新实践中,实现权益调节机制的政策建议。《融合技术与经济理性:深圳城市更新容积政策反思与优化》则从收益测算出发,指出容积率政策如何兼顾公平性与激励性,强调政策工具的复合逻辑。此外,《环长株潭地区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的耦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切入,探讨了生态韧性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城市更新过程中生态与社会的耦合效应,提出如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安全。《日本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从城市更新政策、城市营造模式以及社会问题应对三个维度提供了一些国际经验比较。综上,这些研究显示,中国城市更新正从物理重建迈向制度重构,从空间治理迈向多元共治,从增量发展迈向存量再生。在此进程中,城市更新不再是单一部门的事务,而是多主体互动、多机制协同的系统治理过程。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栏目收录的三篇论文,与上述理论、方法、制度等层面的专家访谈相呼应,分别从空间评估模型、生态补偿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等维度切入,围绕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管理和评估等议题提供了实证基础与技术路径,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的知识谱系。《多目标协同管理下的脆弱区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评估框架——以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为例》提出,生态保护区功能分区不仅需要考虑生态脆弱性,还要统筹游憩价值和生境质量,构建三维评估体系,为国家公园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相较之下,《自然保护区域农地生态补偿的空间综合决策模型及其运用研究》则通过GIS与贝叶斯网络结合的方法,为农地生态补偿提供了一种空间精准化、动态调节的决策工具,强调了保护区外围区域与周边农田的生态联动。《基于空缺分析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析——以陆栖哺乳动物为例》通过大尺度物种分布数据与保护地网络的空缺分析,揭示了当前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问题,提出应加强保护地的选址科学性与区域均衡性。总体而言,这三篇论文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支持,呈现出这一研究领域逐渐从单一要素保护向多元协调体系建设转型的趋势。
“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栏目收录3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建构了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系统路径。其中一个共识是:生态产品的价值不能仅仅依靠自然供给实现,而必须充分实现制度支撑、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机制协同。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空间,其文化服务价值尤其难以在传统市场中定价。《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服务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机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明确了权属界定、供需评估、价值核算与服务交易等六个关键环节,提出应以共同生产和社会建构为理念激活多方参与。这一思路强调的不只是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更是强调生态资源公共性基础上的治理共建。此外,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并不天然地具有高效性,如何提升其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升?——基于动态QCA方法的实证分析》通过动态QCA方法指出没有单一要素可以独立决定生态产品效率的提升,高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存在“资源+数字”“创新+资源”等四条高效路径。这意味着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是路径协同而非资源灌注,在其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资源禀赋,还需利用创新生产力、资源生产力等在内的新质生产力赋能。进一步地,《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新模式与路径》明确生态安全作为自然资源价值的核心要素的前提下,提出“政策—技术—市场—社会”四维分析框架,并对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模式与路径展开详尽的探讨。这一研究的重要启发在于,它并不局限于从生态资源价值本体,而是将其置于更加广泛的政治经济结构之中,强调多主体的协同合作。综观这三项研究,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浮现: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不仅是绿色经济的议题,更是制度创新、技术治理与社会公平的交汇。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认知,也为“两山”转化的路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和借鉴。
总体而言,本专辑通过对中国城市更新、自然保护地建设、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制度治理创新等议题的多维度探讨,呈现出城市空间治理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复杂图景。这些研究在回应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在重构知识边界,推动学科之间的互动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成了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样貌,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中国路径。展望未来,城市空间治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将更加注重多元价值的协同、更加依赖制度创新、技术支持与公众参与。我们期待有更多扎根中国经验、面向全球议题的研究涌现,共同书写共建与共生的未来发展篇章。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