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环高校创新圈:高校及周边实施创新导向城市更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陈浩(1984- ),男,湖南南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城市更新规划和政策。E-mail: haochen@nju.edu.cn |
收稿日期: 2024-09-18
修回日期: 2025-01-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26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RK026)
Cultivat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 around universities: Pathways and mechanisms of innovation-oriented urban regeneration in and around university campuses
Received date: 2024-09-18
Revised date: 2025-01-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5-26
围绕高校老校区及其周边地区实施一体化更新转型,构建“创—产—城”融合的创新生态圈,正成为中国部分大城市城市更新实践的前沿。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本土化创新空间生成演化分析模型,对南京主城区环南大硅巷和南航创新湾区两个环高校创新圈营造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高校、地方政府形成了协同更新环高校地区、营造创新圈的目标与行动,表明城市更新与创新发展正成为中国校地合作的新领域;(2)环高校创新圈的营造由地方政府、高校而不是创新企业所主导实施,具有国家主导、处于发育初期形态的显著特征;(3)环高校创新圈的发育需经历物质空间更新、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网络编织等阶段,各阶段的实现取决于校地双方在合作目标、行动和制度建设上的协同。研究结果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施可持续城市更新具有启示意义。
陈浩 , 祝畅 , 周臻 , 罗小龙 , 张云鹏 . 营造环高校创新圈:高校及周边实施创新导向城市更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6) : 1468 -1488 . DOI: 10.31497/zrzyxb.20250603
The frontier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some Chinese cities has shifted to university campus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 thereby co-produc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at integrates ''innovation, production, and urbanisation''. This study draws on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and develop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 China. Using this framework, it compares the trajectories and outcomes of two university-based innovation ecosystems: Nanjing University's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Innovation Bay Area. The study has three main findings. Firstly, in both cases,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collaborated to adapt university campuses and regenerate surrounding areas to co-create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is suggests that urban regener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new frontiers of town-gown interactions. Secondly,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university-based innovation ecosystems was led and implemen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universities rather than by innovation businesses. This state-led feature, partly due to their early-stage status, diverges from Western theories on innovation, which place businesses at the cor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formations. Thirdly,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s developed in three stages: upgrading material spaces, creating an enabling environment, and densifying collaborative networks. The success of each stage depended on alignment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garding goals, implementation, and sustaining mechanisms. The findings offer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sights into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st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表1 南京市区两级有关规划和政策材料Table 1 A list of related planning and policy documents |
资料类型 | 资料名称 | 发布时间/年 |
---|---|---|
市级文件 | 《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 | 2021 |
《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 2022 | |
《南京市空间要素保障创新计划和若干配套政策》 | 2021 | |
《关于城市硅巷建设备案及绩效考评实施细则》 | 2021 | |
《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硅巷和创新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 | 2022 | |
区级文件 | 《鼓楼区关于支持“硅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 2020 |
《环南大硅巷建设工作推进方案》 | 2020 | |
《鼓楼区“十四五”硅巷建设规划》 | 2021 | |
《鼓楼区“十四五”硅巷核心区规划建设方案》 | 2022 | |
《南航秦淮创新湾区建设推进方案(试行)》 | 2021 | |
《秦淮硅巷质效提升六项行动计划》 | 2021 |
注:根据南京市、鼓楼区、秦淮区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文件资料整理。 |
表2 环南大硅巷建设校地合作对接方案Table 2 University-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anjing University's Silicon Valley |
阶段 | 重点工作 | 推进路径 | 政府责任单位 | 南大责任部门 |
---|---|---|---|---|
空间载体 | 基础设施品质提升 | 南大苏浙体育场地下停车场建设 | 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等 | 基建处 |
南大校内载体用途规划及建筑更新 | 南京市鼓楼区科学技术局 | 基建处 | ||
南大周边环境综合整治 | 南京市鼓楼区建设局、城市管理局、湖南路街道 | — | ||
创新载体更新改造 | “内巷”创新活力街区打造 | 南京市鼓楼区科学技术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投资促进局、湖南路街道、华侨路街道、宁海路街道 | 房产处、鼓楼校 区办 | |
“中巷”青岛路未来社区改造 | ||||
“外巷”创新载体打造 | ||||
软件环境、创新网络编织 | 双创成果转移转化 | 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 南京市鼓楼区高新区、科学技术局 | 双创办、相关院系 |
合力举办双创大赛 | 南京市鼓楼区委组织部、科学技术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资促进局 | 双创办、校友总会 | ||
院系资源挖掘与辐射 | 南京市鼓楼区科学技术局 | 各学院、双创办 | ||
推动校友经济发展 | 建立“南京大学校友会客厅” | 南京市鼓楼区科学技术局、高新区 | 校友总会、双创办 | |
校地产创融合发展 | 区国资平台与南大校企资源整合 | 南京市鼓楼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国有资产投资发展控股集团、高新区 | 资产处、资产经营公司 |
注:根据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环南大硅巷建设工作推进方案》(2020年6月)整理。 |
表3 秦淮区面向南航秦淮创新湾区的支持政策供给Table 3 The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Innovation Bay Area |
政策项目 | 政策内容 |
---|---|
经济激励政策 | 1. 对在创新湾区创业的南航核心人才(在校或校友)在三年内根据其年度经济贡献,给予相应奖励 2. 对创新湾区内以南航核心人才为主创办的企业在三年内根据企业年度经济贡献,给予相应奖励 |
人才激励政策 | 1. 优先的医疗待遇。为创新湾区人才开通就医绿色通道 2. 优质的教育条件。湾区人才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优先安排入学 3. 优越的安居保障。通过建设人才公寓、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等形式,多渠道解决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 4. 优雅的文化休闲。人才可享受免费或优惠参观秦淮区区管文化旅游景区服务 5. 优厚的扶持政策。对于入选不同层次人才项目的人才及团队提供资金、贷款、研发场地等形式 资助 |
创新激励政策 | 1. 对于创新湾区内企业申报市级及以上高企给予资助 2. 对于创新湾区内新增/重新认定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 3. 对独角兽、瞪羚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等,给予相应奖励 4. 湾区内企业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的给予资助 |
开放激励政策 | 1. 对南航重点实验室向区域企业开放,制定专门的科技创新券政策 2. 对促进硅巷产业发展、提升硅巷创新浓度的国际性科技交流活动给予补贴 3. 对外地校友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落地的,给予奖励 |
荣誉激励政策 | 积极支持南航申报劳动模范、文明单位等国家、省、市地方性荣誉 |
注:根据南京市秦淮区委、区政府《南航秦淮创新湾区建设推进方案(试行)》(2021年4月)整理。 |
表4 环南大硅巷与南航创新湾区转型更新过程与协同维度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 phases and coordination measures between Nanjing University's Silicon Valley and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Innovation Bay Area |
目标 | 行动 | 制度机制 | ||||||
---|---|---|---|---|---|---|---|---|
环南大硅巷 | 南航创新湾区 | 环南大硅巷 | 南航创新湾区 | 环南大硅巷 | 南航创新湾区 | |||
空间 | 有分工协同目标 | 校地互有需求、高度协同目标 | 各自边界内行动,边界外有协同 | 合作与相互介入式行动 | 定期和不定期沟通关系 | 正式的共治框架与股份合作机制 | ||
软件环境 | 模糊目标 | 校地双方清晰认知的共同责任 | NA | 校地双方投入各自资源,创造创新创业支持环境 | NA | 正式公开政策、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和非正式服务机制 | ||
网络 | 模糊目标 | 有相关目标 | NA | 实施雁行计划、园区沙龙以及搭建湾区招商、党建联盟,促进多方交流合作 | NA | 处于政府、高校搭台引线阶段,企业参与治理与企业网络联系尚弱 |
[1] |
吴晓波, 吴东. 论创新链的系统演化及其政策含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24(12): 58-62.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段一行. 从“经济效益”到“空间品质”: 构建适应未来中国发展的创新空间评价新体系. 城市规划, 2024, 48(5): 71-80.
[
|
[8] |
苏宁. 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12): 50-55.
[
|
[9] |
|
[10] |
|
[11] |
|
[12] |
王开家, 徐伟铭, 李楚瑜, 等. 空间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功能与结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6): 1496-1516.
[
|
[13] |
黄昕, 陈浩, 沈春竹, 等. 创新空间导向的城市更新基本特征与行动逻辑解析: 以南京市“城市硅巷”项目为例. 上海城市规划, 2024, (3): 65-71.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孙家明, 廖益, 李寒梅.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政府与高校治理结构变迁的发展逻辑. 高教探索, 2021, (8): 5-11.
[
|
[28] |
|
[29] |
|
[30] |
卢波, 段进. 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战略调整. 规划师, 2005, 21(1): 84-88.
[
|
[31] |
|
[32] |
郑德高, 袁海琴. 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城市创新空间研究.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4): 67-75.
[
|
[33] |
翟天任, 李源.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管理路径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44-47.
[
|
[34] |
王健.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 中国高校科技, 2018, (8): 72-75.
[
|
[35] |
罗茜, 汪若尘. 创新生态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驱动机制探讨: 以江苏大学为例. 中国高校科技, 2020, (11): 92-96.
[
|
[36] |
石钰, 王兴平, 胡畔. 从大学城到环高校创新圈: 环高校地区规划的嬗变与启示. 规划师, 2021, 37(20): 22-28.
[
|
[37] |
宋霞. “萨瓦托三角”创新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历史地位. 拉丁美洲研究, 2021, 43(4): 77-95, 156-157.
[
|
[38] |
|
[39] |
|
[40] |
|
[41] |
蔡翔, 王文平, 李远远. 三螺旋创新理论的主要贡献、待解决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1): 26-29.
[
|
[42] |
|
[43] |
方卫华. 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 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9(11): 69-72, 78.
[
|
[44] |
周春彦, 李海波, 李星洲, 等. 国内外三螺旋研究的理论前沿与实践探索. 科学与管理, 2011, 31(4): 21-27.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宋伟轩, 刘春卉, 汪毅, 等. 基于“租差”理论的城市居住空间中产阶层化研究: 以南京内城为例. 地理学报, 2017, 72(12): 2115-2130.
[
|
[52] |
何深静, 刘玉亭. 市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的机制与效应研究. 地理科学, 2010, 30(4): 496-502.
[
|
[53] |
|
[54] |
崔璨, 于程媛, 王强. 人才流动的空间特征、驱动因素及其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基于高校毕业生的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6): 1440-1454.
[
|
[55] |
闫东升, 韩孟孟, 孙伟. 长江三角洲创新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测度与分解.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6): 1455-1466.
[
|
[56] |
曹可心, 邓羽. 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时空演进路径及驱动机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1): 1942-195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