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空间商品化下乡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 蒋正举
展开
  •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日照 276826

蒋正举(1986- ),女,山东沂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4-03-15

  修回日期: 2024-09-2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23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CGL037)

Inherent logic and practice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green mountains into golden and silver mountains under space commodification theory

  • JIANG Zheng-ju
Expand
  • School of Managemen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Shandong,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3-15

  Revised date: 2024-09-28

  Online published: 2025-01-23

摘要

乡村绿水青山是蕴含丰富地域自然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资源,其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是空间商品化的过程。融合自然资源资本化和资本循环理论构建包含空间优势识别、货币资本投入、空间生产、空间生态产品销售、空间再生产五个环节的乡村两山转化空间商品化理论框架,厘清绿水青山从空间资源向空间资产、空间资本、空间生态产品、空间收益转化的内在逻辑,并从科学认知空间资源优势、创新投融资机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高附加值空间生态产品、拓宽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推进绿水青山空间再培育方面提炼了实践路径。深化绿水青山空间价值认知、发挥多元主体共治作用、统筹协调空间本身的生产与空间中的物质生产以及防范资本引入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才能实现两山共赢。

本文引用格式

蒋正举 . 空间商品化下乡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2) : 423 -435 .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9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commodification, rural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green mountains) are considered as rural space resources with rich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een mountains into golden and silver mountains is the space valu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rural green mountains through the commodification of space. Based on the space commodification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natural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theory and capital circulation theory,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space commodific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two mountains transformation, which includes five closely connected links: space advantage identification, monetary capital investment, space production, spatial ecological products sales, and space reproduction. Therefore, the inherent logic, process, and conditio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green mountains from space resources into space assets, space capital, spatial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space returns, are clarified, and a two-way transformation loop between green mountains and golden and silver mountains is formed through space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and space capital increment circulation. Then,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practice path for transforming rural two mountains is summarized and refined systematically, from scientifically recognizing the space resources advantages of rural green mountains, innovat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s for capitalization of green mountains, creating diversified and high value-added spatial ecological products with ric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expanding value realizing channels of spatial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promoting the re-cultivation of rural green mountains spac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such as deepening the spatial value recognition of rural green mountains and its ecological products, making full use of multi-participant's co-governance, integrating and coordinating space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production in space, and preventing social risks brought by capital introdu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modification of green mountains space, and thus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of rural two mountains.

立足生态优势,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然而,乡村绿水青山并不能自动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必须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以下简称“两山转化”)的通道。
近年来关于两山转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丰富。理论研究主要从两山转化内涵、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方面展开。在内涵上,一般认为绿水青山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包括水、土地、大气等生态要素及其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其向金山银山转化就是将生态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3]。在内在逻辑上,一是从两山之间关系出发认为两山转化存在着“有绿水青山无金山银山”“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系,需要相应政策引导才能实现两山共赢[4-6];二是从经济活动视角认为两山转化是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的过程[7,8],是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市场化与资本化[9,10],同时也是生态资源与货币资本相结合启动产业资本循环,激发区域条件优势向生产优势、产品优势、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11],蕴含着商品逻辑、资本逻辑、产权逻辑与制度逻辑[12]。在实践路径上,需要建立产权明晰与交易制度[13]、发展生态产业[14]、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5]等。在实践探索上,全国各地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依托,勇于实践和创新,涌现出了“山歌水经”型、“生态+”复合产业型等两山转化典型实践模式[16]。乡村绿水青山所具有的休闲与娱乐、文化与教育、健康与养生、环境保护等多样化功能不断被认知和挖掘,它不再只是各种农产品的生产空间,更是成了能够满足消费者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活动、感悟生命景观、疗愈心灵等多样化需求的消费空间,其利用模式已经从工业文明下平面资源开发转向生态文明下的空间资源立体开发[17]。乡村绿水青山空间资源属性特征及其空间价值正日益凸显。
然而,纵观现有理论和实践探索可以发现,尽管国内学者对两山转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相比于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实践探索而言,针对乡村地区两山转化的理论研究依然比较薄弱。一是乡村地区比城市地区拥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更深厚的人文资源,乡村绿水青山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融合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自然—社会—经济共同体[18],两山转化过程中需深入挖掘乡村绿水青山所具有的空间属性和空间意义以及这种空间属性和空间意义对消费者所具有的作用与价值[19]。因此,现有研究仅从生态学意义的生态要素、生态资源、生态系统来界定乡村绿水青山内涵已无法满足乡村两山转化的空间立体开发转向需求,也无法深刻诠释此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空间意义与空间价值的社会建构性特征,而应把它作为一种空间资源从空间生产、空间商品化视角来审视两山转化内涵,而且实践中乡村绿水青山所具有的空间属性和空间意义已成为生态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关键因素,乡村两山转化的空间商品化趋势明显。二是两山转化是多因素多主体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工程[20,21],现有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两山转化的阶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但还未从空间资源与空间商品化视角对乡村两山转化内涵、过程与实践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目前,中国已经迈入空间治理现代化时代,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空间整体性、系统性治理理念成为乡村两山转化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传统以土地为中心的、分割式碎片化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为统筹全域全要素的空间整体式、立体化综合开发利用模式[22,23]。因此,从空间资源及空间商品化出发,将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结合,分析乡村绿水青山及其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内涵,厘清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及过程,并系统归纳凝练出更具一般意义的实践路径,对于深刻认识和顺畅乡村两山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空间商品化理论认为空间不仅是物质产品生产的条件、容器或场所,也是一种具有交换价值且能产生增值收益的经济资本,是可以被生产、销售、消费的商品,是社会有意识生产的产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发展研究中[24,25]。鉴于此,本文从空间商品化出发,将乡村绿水青山界定为乡村地区蕴含丰富地域自然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资源,进而认为乡村两山转化是通过空间商品化实现乡村绿水青山空间价值的过程;然后融合自然资源资本化理论、资本循环理论构建乡村两山转化的空间商品化理论框架,揭示乡村绿水青山从空间资源向空间资产、空间资本、空间生态产品、空间收益转化的内在逻辑及过程,并系统归纳两山转化实践路径,以期为各地区寻找和弥补乡村两山转化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顺畅两山转化提供参考借鉴。

1 乡村两山转化内涵

从空间资源看,乡村绿水青山既是由具体的山川、河流、植被、空气等生态要素及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物质实体空间,也是蕴含历史、民俗、文化、信仰等人文资源要素的精神文化空间,同时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基于特殊地方本底在长期人地互动中所建构的自然与文化意象空间[26],比如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绿水青山被建构为城市消费者向往的“诗与远方”,被赋予了独特的空间意义与价值。因此,参考王永生等[18]对绿水青山的定义,本文认为乡村绿水青山是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互耦合形成的蕴含丰富地域自然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资源,包含农田、森林、水域、草原等空间中的各种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融入地域自然文化特色、经过人的主观意识加工建构所呈现出来的生态、景观、意象等空间整体性资源。它既是地方特色农产品等物质产品生产空间,也是各具地域风情的休闲与娱乐、文化与教育、健康与疗养等非物质性产品消费空间。而且随着“两山”实践活动探索的深入,乡村绿水青山日益向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相结合的多功能复合空间转变,更加注重空间品质提升、消费场景营建、精神文化体验、地方形象塑造等特色空间要素打造。
与此同时,各地区围绕乡村两山转化所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探索出了“农业+文化+旅游”“农业+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康养”等多样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推动绿水青山空间中的各种资源及空间本身商品化。乡村两山转化就是在绿水青山空间资源不断被商品化的过程中实现空间价值,成为致富百姓的金山银山。因此,本文认为乡村两山转化是乡村绿水青山空间的商品化过程,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绿水青山空间成为具有交换价值且能产生增值收益的经济资本,是社会再生产中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的对象(表1),空间中的各种资源及空间本身在空间生产中作为核心生产要素被整合、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经营等,并转化为商品进行市场交易和获取经济收入。空间商品化下乡村两山转化内涵突出了绿水青山及其生态产品所具有的空间属性和空间意义,以及这种空间属性和空间意义对消费者所具有的作用与价值。
表1 乡村两山转化的空间商品化表现

Table 1 Space commodification representation of rural two mountains transformation

环节 乡村两山转化的空间商品化表现
生产 空间本身的生产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的途径,生态产品是具有空间属性、带有空间意义和空间价值的空间产品,如同一农产品会因生产地域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交换 除了依赖自发市场机制外,更需要政府创建市场的作用以及区域品牌、原产地溯源防伪标志等信息甄别措施,打通生态产品产销渠道
消费 除自身使用价值之外,生态产品所体现的空间基础和空间条件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主导因素,如对“三品一标”、生态原产地产品消费以及生态旅游等
分配 除了土地、林木等产权归属清晰、可分割的自然资源要素参与分配外,诸如优质生态、优美环境等产权无法清晰界定且不可分割的空间整体性资源要素也应参与分配

2 乡村两山转化内在逻辑

从空间商品化过程而言,只有将乡村绿水青山空间资源转化为空间资产、空间资本,将其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空间生态产品并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经济收入,才能实现两山转化,即要实现乡村绿水青山空间资源的资本化及增值循环。因此,本文融合自然资源资本化理论[27]、资本循环理论[11]构建了由空间优势识别、货币资本投入、空间生产、空间生态产品销售、空间再生产五个环节组成的乡村两山转化空间商品化理论框架(图1),厘清空间资源向空间资产、空间资本、空间生态产品、空间收益转化的过程与条件,揭示两山转化内在逻辑。
图1 乡村两山转化的空间商品化理论框架

Fig. 1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pace commodification for rural two mountains transformation

2.1 空间优势识别环节:形成以空间资产为核心的区域条件优势

识别乡村绿水青山空间资源优势就是要围绕当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历史底蕴、风俗文化、生态产业等地域特色从空间整体性、全域性深入挖掘绿水青山所具有的空间资源条件与价值,并系统谋划与之相适应的两山转化产业。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从宏观层面认识到乡村绿水青山空间价值还不够,关键是要让市场经济主体认识到并将其纳入投资决策。这需要在空间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将绿水青山空间资源以确权颁证的形式转化为产权清晰且能自由流转和有效对接社会资本的空间资产,尤其是要明晰附着在空间中各种资源基础之上的空间整体性资源的产权关系。因为只有权责利关系明确的乡村绿水青山空间价值认识才能真正纳入市场经济主体决策,才能激发其投资意愿和动力。

2.2 货币资本投入环节:形成以空间资本为核心的区域生产优势

市场经济主体一旦把货币资本投入到两山转化中,也就开启了货币资本在乡村生态产业领域的增值循环,实现了空间资产的资本化,从而将绿水青山空间资源转变为生态产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在这一环节,市场经济主体利用所拥有或控制的货币资本购买获得乡村绿水青山空间经营权及其转化所需要的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并将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推动区域条件优势向区域生产优势转变,为生产空间生态产品做好准备。

2.3 空间生产环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生态产品优势

空间生产环节是利用乡村绿水青山空间与其他生产要素建设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并生产出空间生态产品的过程,是推动绿水青山空间从生产要素形态向产品形态转化的过程(图2)。空间生产除了进行空间中诸如农产品等物质性生态产品生产之外,更表现为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绿水青山空间整体被保护、修复、整合、设计、开发、改造、使用的全过程。空间生态产品是空间生产所创造的成果,是蕴含地域自然与文化内涵的生态产品,也是承载绿水青山空间价值的载体,既包括空间中生产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各种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如“三品一标”农产品、生态环境敏感型或洁净产业产品等),也包括在空间中物质生产基础上通过空间本身生产所形成的空气净化、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以及休闲游憩、旅游康养等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空间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空间属性特征和意义,能够使本地域生态产品拥有其他地域产品不可替代的空间特色和品质,从而将空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图2 乡村绿水青山空间生产过程

Fig. 2 Space production process of rural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2.4 空间生态产品销售环节:形成致富百姓的区域经济优势

空间生态产品销售环节是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交易中得到认可、显现并实现的过程,是空间生态产品向货币资本转化与经营者获取经济收入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实现乡村绿水青山空间价值的过程。这是两山转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若缺少此环节,空间资本便无法回到货币资本形态,资本循环就会中断,乡村绿水青山就难以变成致富百姓的金山银山。不同于工业文明时代工业产品与生产空间之间的相对割裂,空间生态产品是具有独特地域空间意义和空间价值的生态产品,是与绿水青山空间紧密挂钩的特色产品。乡村绿水青山空间的多样性、独特性也造就了空间生态产品的多样性、独特性,空间生态产品的类型、形态、市场属性等不同,会适用于不同的价值实现路径[28]。因此,需要利用市场和创建市场等方式构建多样化的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使销售环节顺利完成。

2.5 空间再生产环节:形成两山互利共生局面

空间再生产环节是将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全部或部分作为资本再次投入到空间生产中,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自然与人文价值挖潜等措施再培育乡村绿水青山空间的过程。此环节既是实现生态反哺、建设绿水青山、打通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化通道的环节,也是增值货币资本转化为空间资本,进而实现空间资本积累、扩大生态产业规模的过程。空间再生产环节使乡村两山转化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化通道,形成两山之间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关系,避免“有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的局面,实现两山共赢。
综合而言,乡村两山转化是乡村绿水青山空间资源资本化和空间资本增值循环的过程,既是绿水青山空间资源向空间资产、空间资本、空间生态产品、空间收益转化的过程,也是区域资源环境禀赋优势向区域条件优势、生产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这需要经历空间优势识别、货币资本投入、空间生产、空间生态产品销售、空间再生产五个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转化条件,才能形成两山双向转化闭环,进而持续不断地将乡村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3 乡村两山转化实践路径

乡村两山转化是多环节的系统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空间资源整合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动绿水青山空间资源资本化,并形成政府引导支持、企业为主体、村集体村民积极参与配合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推动空间资本增值循环,才能创造各环节转化条件,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因此,本文基于以上理论和“两山”实践经验,从科学认知空间资源优势、创新投融资机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高附加值空间生态产品、拓宽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推进绿水青山空间再培育方面系统提炼乡村两山转化空间商品化实践路径(表2)。
表2 乡村两山转化实践路径及主要措施

Table 2 The practice path and main measures of rural two mountains transformation

实践路径 主要措施
发挥政府、集体经济组织空间资源整合优势,以入股、出租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动空间资源资本化 科学认知空间资源优势 特色空间生态产品挖掘激活两山转化方向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显化绿水青山空间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保障两山转化项目落地
创新空间资源投融资机制 整合形成优质空间资源资产包
搭建空间资源资产包对接社会资本的平台
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形成政府引导支持、企业为主体、村集体村民积极参与配合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推动空间资本增值循环 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高附加值空间生态产品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保护,提升空间生态产品品质
建构地域独特自然与文化内涵,赋予空间生态产品特色
推动生态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打造多样化空间生态产品
推进生态品牌建设和品质认证,促进空间生态产品增值溢价
拓宽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 利用情感营销等新型市场营销策略促进空间生态产品销售
通过政府创建市场拓宽调节服务类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
推进绿水青山空间再培育 依靠内在经济利益驱动力形成自发的绿水青山再培育机制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绿水青山再培育机制

3.1 科学认知绿水青山空间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两山转化产业

各级政府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改变过去以土地为中心的绿水青山利用方式,从空间整体性、全域性系统谋划两山转化,通过特色空间生态产品挖掘、空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国土空间规划等措施科学认知绿水青山空间优势,合理布局两山转化项目。(1)挖掘特色空间生态产品,系统谋划两山转化项目。依托乡村绿水青山地理区位,围绕阳光、空气、温度、湿度等自然气候条件、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长期形成的乡土民俗文化特质等,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指引系统调查、梳理和挖掘乡村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独特地域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所呈现出的空间意义与价值,深入探寻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特色空间生态产品,系统谋划两山转化产业方向及项目。(2)开展空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定量化两山转化项目潜在价值。利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the Value of Ecosystem Product in specific geographic units,VEP)等核算方法开展乡镇、村庄、项目等不同空间尺度下乡村绿水青山空间生态资产及其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各种生态产品价值,着重突出独特空间意义和价值所带来的空间溢价,提升市场经济主体对乡村绿水青山空间潜在经济价值感知和发展生态产业的意愿。(3)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保障乡村两山转化项目落地。将引领乡村两山转化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置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两山转化生态产业项目,建立“两山功能片区—功能单元—项目区块—地块”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传导体系和实施管控体系[29],并通过加大空间用地指标支持、调整空间产业布局等政策保障生态产业发展所需空间,推动两山转化项目顺利落地。

3.2 创新两山转化投融资机制,推进绿水青山空间资本化

乡村绿水青山空间资源在土地分户经营下呈现的分散化、碎片化特点,与其全域性整合、整体性开发的内在要求不相匹配,这也导致了社会资本进入两山转化项目时所面临的高额交易成本问题[30]。因此,需发挥各级政府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空间资源整合优势,将空间资源转化为产权清晰且能规模化对接社会资本的空间资源资产包,并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绿水青山空间资本化。(1)有效整合空间资源,形成优质空间资源资产包。基于绿水青山空间资源优势认知,在明晰空间中各种资源产权基础上,有效整合物质性空间要素、非物质性空间要素以及空间本身特色,形成诸如生态资产、风景资产、品牌资产、旅游吸引物资产[31]等优质空间资源资产包,并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不可分割的空间整体性资源赋予集体产权属性,理顺空间资源权属关系。(2)搭建对接社会资本的平台,畅通投资途径。搭建“两山合作社”“生态银行”“两山银行”等村级、乡(镇)级或县级绿水青山空间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规模化对接社会资本的平台。首先,依托村级平台公司将空间资源资产包在村集体内部确权确股,实现村集体及村民资产权利的股份化;然后,根据空间资源资产包规模,由村级或者乡(镇)级、县级平台公司作为规模化主体,以空间资源资产包入股、联营、出租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及专业化经营公司对空间资源进行开发运营,实现绿水青山空间资本化[27,32]。(3)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在空间资源资产确权颁证基础上赋予其金融属性功能,积极开展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碳汇预期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物的贷款业务,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发基于空间整体性资源资产的“两山贷”“生态贷”“GEP贷”“VEP贷”等创新性绿色信贷产品,并探索开展整村、项目、企业、村民等不同层次经营主体生态授信,助推绿水青山空间资本化。

3.3 丰富空间生产内容,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高附加值空间生态产品

在政府引导支持与村集体村民积极参与配合下,专业化经营企业要依托绿水青山空间特色与优势,在传统生态产业基础上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地域自然与文化内涵建构、产业融合发展、区域品牌建设等措施,将绿水青山空间中的各种资源以及空间本身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附加值空间生态产品。(1)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保护,提升空间生态产品品质。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开展一体化保护、系统性修复、综合性治理,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生态工程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空间品质,为供给特色优质生态产品蓄积空间资本。(2)建构地域独特自然与文化内涵,赋予空间生态产品特色。深度挖潜乡村绿水青山空间所具有的地域自然与人文特色,建构能充分体现这种特色的自然与文化内涵,以显化乡村绿水青山独特空间意义与价值,并将其融入生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从而赋予本地域生态产品其他地域不可替代的空间特色和品质,激发消费者对乡村绿水青山空间及其生态产品的认知与需求。(3)推动生态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打造多样化空间生态产品。基于乡村绿水青山空间资源的多功能性和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纵横向延伸产业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发展精深加工、休闲旅游、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两山转化产业,全方位、多角度营建观赏性、体验性消费空间,推动绿水青山向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相结合的复合空间转变,打造多样化的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空间生态产品。(4)推进生态品牌建设和品质认证,促进空间生态产品增值溢价。通过突出强调特殊地理区位、优质生态环境、独特土壤质地、适宜气候条件、深厚文化底蕴等绿水青山空间特色以及原生态、纯天然种植养护加工方法等空间生产特点[33],开展“三品一标”、生态原产地、生产基地等生态产品认证,建设地域特色鲜明、空间意义和价值凸显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推动生态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促进生态产品增值溢价。

3.4 发挥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作用,拓宽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

空间生态产品市场属性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实现路径,如经营性空间生态产品直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价值、准公共性空间生态产品需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价值、公共性空间生态产品则需依赖政府实现价值。因此,要发挥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作用,拓宽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1)利用情感营销等新型市场营销策略促进空间生态产品销售。在直接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物质供给类、文化服务类空间生态产品价值过程中,要在生态产品本身使用价值营销的基础上凸显生态产品所承载的空间属性和空间意义给消费者带来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因此,除了销售网络建设、品牌营销等传统营销措施外,更要依托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营销方式所具有的情感传递优势,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历史等空间意义和空间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建立生态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以此增强消费者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进而促进生态产品销售和空间价值实现。(2)通过政府创建市场拓宽调节服务类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一是创建空间资源权益交易市场。通过管控或设定限额等方式建立森林覆盖率、碳汇等空间生态资源要素权益交易机制,探索开展以绿票、生态券、GEP等为载体的空间整体性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以创建市场交易方式实现空间生态产品价值。二是建立纵横向生态空间综合补偿机制。在生态资源要素分类补偿制度基础上,统筹空间中并存的多元生态资源要素,建立纵横向生态空间综合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生态购买等方式实现空间生态产品价值。三是建立生态空间保护与重大国家战略协同推进机制。将生态空间保护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政策补助方式实现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四是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发展融合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绿水青山空间开发模式,将生态环境治理活动所形成的生态产品价值内化到农文旅康养等关联产业中,从而以产业增值收益实现空间生态产品价值。

3.5 推进绿水青山空间再培育,打通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化通道

乡村两山转化是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要积极推动绿水青山空间再培育,打通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化的通道,形成乡村两山转化的可持续良性循环机制。(1)依靠内在经济利益驱动力使绿水青山空间再培育成为经营主体的自发行为。大力引导乡村绿水青山经营者发展与绿水青山空间自然与文化价值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产业,使生态产品与绿水青山空间紧密地绑定在一起。一旦依托绿水青山空间所形成的生态产品可以为经营者带来经济收入,保护和建设绿水青山空间就会被内化到经营者的意识和行动当中,成为“内生性”动力[15]。经营者就会主动保护和建设绿水青山,以保障绿水青山空间及其生态产品品质,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也就打通了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化的通道。(2)依靠政策引导、行政管理等措施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绿水青山空间再培育机制。地方政府或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引导经营者创立生态保护基金、鼓励经营者将经济收益一定比例用于生态建设以及制定相关生态标准等措施,促使或者强制经营者再培育绿水青山空间。同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乡村绿水青山再培育,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化机制。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两山转化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将乡村两山转化置于空间商品化视域下,分析研究了乡村两山转化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提炼了其实践路径。乡村绿水青山是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互耦合形成的蕴含丰富地域自然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资源,其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是通过空间商品化实现绿水青山空间价值的过程。在空间商品化理论下,乡村两山转化是乡村绿水青山空间资源向空间资产、空间资本、空间生态产品、空间收益转化的过程,这需要经历空间优势识别、货币资本投入、空间生产、空间生态产品销售、空间再生产五个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环节,才能形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化闭环。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经营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优势,从科学认知空间资源优势、创新投融资机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高附加值空间生态产品、拓宽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推进绿水青山空间再培育方面寻找和弥补乡村两山转化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以推进乡村绿水青山空间商品化、顺畅两山转化。

4.2 启示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乡村两山转化需要以空间商品化为指导,从关注空间中的物质生产到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等空间本身的生产,让生态、历史、文化等空间整体性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与源泉,这也是基于乡村绿水青山空间资源禀赋优势所形成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目前,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乡村绿水青山空间中的各种资源大都能实现转化。但受制于空间资源禀赋、社会资本投入意愿、村民参与程度、交易市场发育等因素,并非所有的乡村绿水青山空间整体性资源都具备转化条件,而且即使能转化,不同地区乡村绿水青山的空间商品化程度和空间价值实现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乡村能够凭借得天独厚或者精心打造的绿水青山品质实现高水平的空间商品化和价值实现,而有些乡村却仍处于产业单一、附加值较低的低水平空间商品化和价值实现阶段。而且,乡村绿水青山空间整体性资源的转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随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者需求变化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
(1)深化乡村绿水青山及其生态产品空间价值认知。乡村绿水青山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生态产品生产上,更体现在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空间属性与空间意义。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本质上也是借消费蕴含丰富地域自然与文化内涵的生态产品而消费绿水青山空间。因此,生态产品是蕴含丰富地域自然与文化内涵的空间产品,与生产空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乡村绿水青山空间成为生态产品生产的关键核心生产要素,这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应有之义。因此,要深化乡村绿水青山空间属性与空间价值认识,赋予绿水青山及其生态产品独特地域自然与文化价值,使生态产品与绿水青山空间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两山共赢。
(2)发挥多元主体共治作用。乡村两山转化是涉及政府、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经营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空间商品化过程。需要明晰各参与主体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形成各级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整合空间资源、专业化企业运营管理、村民积极参与配合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将以土地为载体、分割式的空间资源利用方式拓展为统筹全域全要素的空间整体化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应消费者需求且地域特色突出的空间生态产品,推动空间商品化。同时,通过生态空间有偿使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生态空间占补平衡等长效制度设计使无法经营开发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绿水青山培育建设活动成为有投入、有产出、有回报的市场化经营活动,拓宽生态调节服务类空间生态产品商品化途径。
(3)统筹协调空间本身的生产与空间中的物质生产。空间商品化下乡村两山转化是空间中的物质生产与空间本身生产的结合,空间中的物质生产是空间本身生产的基础,空间本身的生产则是在空间中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凸显乡村绿水青山空间意义和空间价值的生产。空间本身的生产使绿水青山具备了三产化开发价值,推动了旅游、体验、文化、康养、保护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同时也通过赋予空间中的物质生产产品地域自然与文化价值,提升了生态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因此,要从乡村绿水青山空间整体性利益出发,统筹协调空间本身的生产与空间中的物质生产,使村民生产生活等空间中物质活动成为空间本身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让空间本身的生产成为提升生态产业层次、打造地域特色优质生态产品的支撑,从而推动乡村两山转化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跃迁以及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发展模式。
(4)防范资本引入所带来的社会风险。空间整体性资源需附着于空间中的各种资源而存在,具有超越资源实体的符号性、建构性和共享性特点[31]。空间商品化在使空间整体性资源成为资本占有、改造和开发对象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破坏乡村绿水青山原真性[25]、侵害村民空间权益[17]等社会风险。因此,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将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生态价值不降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理念作为两山转化底线,适度开发经营,防范资本对绿水青山空间的过度占有与破坏。同时,在明晰空间中各种资源产权基础上,通过创新设置空间整体性资源产权以及赋予集体产权属性等产权制度建设,提高村集体村民空间资源产权认知及对外谈判议价能力,形成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等利益主体之间合理的空间收益分配机制,保障村集体及村民空间收益权,维护空间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1]
朗宇, 王桂霞. 生态资源价值化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与突破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 29-48.

[LANG Y, WANG G X. The logical mechanism and breakthrough path for the activa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value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1): 29-48.]

DOI

[2]
王金南, 苏洁琼, 万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 环境保护, 2017, 45(11): 13-17.

[WANG J N, SU J Q, WAN J. An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and i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7, 45(11): 13-17.]

[3]
王会, 姜雪梅, 陈建成, 等.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经济理论解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17, (4): 2-12.

[WANG H, JIANG X M, CHEN J C, et al.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een hills" and "golden hills".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7, (4): 2-12.]

[4]
于开红, 付宗平, 李鑫. 深度贫困地区的“两山困境”与乡村振兴. 农村经济, 2018, (9): 16-21.

[YU K H, FU Z P, LI X. "Two mountains dilemma" in deep poverty area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nomy, 2018, (9): 16-21.]

[5]
柯水发, 朱烈夫, 袁航, 等. “两山”理论的经济学阐释及政策启示: 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18, (12): 52-66.

[KE S F, ZHU L F, YUAN H, et al. 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and policy enlightenment of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complete cessation of commercial logging of natural forests.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8, (12): 52-66.]

[6]
吴伟光, 许恒, 王凤婷, 等. “两山”理念的有效载体与实践: 林下经济的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及其协同逻辑. 中国农村经济, 2023, (10): 158-174.

[WU W G, XU H, WANG F T, et al. The effective carrier and practice of "two mountains" concept: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under-forest economy and their synergistic logic.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23, (10): 158-174.]

[7]
赵德余, 朱勤. 资源—资产转换逻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种理论解释. 探索与争鸣, 2019, (6): 101-110, 159.

[ZHAO D Y, ZHU Q. The logic of conversion from resources to assets: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2019, (6): 101-110, 159.]

[8]
庄贵阳, 丁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与路径选择.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 45(4): 26-30.

[ZHUANG G Y, DING 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selectio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0, 45(4): 26-30.]

[9]
胡咏君, 谷树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资产的价值化与市场化.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7(11): 22-25.

[HU Y J, GU S Z. "Clear water and green hills are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 Valuable and marketable ecological assets. Journal of Huzhou University, 2015, 37(11): 22-25.]

[10]
江小莉, 温铁军, 施俊林. “两山”理念的三阶段发展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农村经济, 2021, (4): 1-8.

[JIANG X L, WEN T J, SHI J L. Three-phas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and practice paths of the "two mountains" concept. Rural Economy, 2021, (4): 1-8.]

[11]
龚勤林, 陈说. 基于资本循环理论的区域优势转化与生态财富形成研究: 兼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2): 97-118.

[GONG Q L, CHEN S.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advantage and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w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apital circulation theory: Concurrentl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to golden hills and silver hills. China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2021, 12(2): 97-118.]

[12]
王爱国, 周信智.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东岳论丛, 2023, 44(1): 56-64.

[WANG A G, ZHOU X Z.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e path of "transforming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into golden hills and silver hills". Dongyue Tribune, 2023, 44(1): 56-64.]

[13]
黄祖辉, 姜霞. 以“两山”重要思想引领丘陵山区减贫与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 2017, 38(8): 4-10, 110.

[HUANG Z H, JIANG X. The study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reas with abundant forest resource base on the "two mountains" thought.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7, 38(8): 4-10, 110.]

[14]
张波, 白丽媛. “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19(1): 11-19, 38.

[ZHANG B, BAI L Y.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two-mountain theory":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 19(1): 11-19, 38.]

[15]
朱竑, 陈晓亮, 尹铎.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阶段、路径与制度研究. 管理世界, 2023, 39(8): 74-90.

[ZHU H, CHEN X L, YIN D. Transforming "green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 into "golden mountains and silver mountains": Research on the stage, path and system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product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3, 39(8): 74-90.]

[16]
张惠远. 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成效评估研究.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 45(6): 104-107.

[ZHANG H Y. Study on major practice models and evaluate index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in China.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0, 45(6): 104-107.]

[17]
唐溧, 董筱丹. 乡村振兴中的空间资源利用制度创新: 如何弱化“三产融合”中的空间“隐性剥夺”. 探索与争鸣, 2019, (12): 113-123, 159-160.

[TANG L, DONG X 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pati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How to weaken the "hidden deprivation" of space in the "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2019, (12): 113-123, 159-160.]

[18]
王永生, 刘彦随. 绿水青山视域下中国乡村振兴模式提炼与分类研究. 地理研究, 2023, 42(8): 2005-2017.

[WANG Y S, LIU Y S. Summar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3, 42(8): 2005-2017.]

[19]
庄友刚, 解笑. 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与当代城市发展批判. 社会科学, 2017, (8): 112-119.

[ZHUANG Y G, XIE X. The marketization of space production and the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citie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7, (8): 112-119.]

[20]
谢花林, 李致远.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主体协同机制与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2): 2933-2949.

DOI

[XIE H L, LI Z Y.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path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12): 2933-2949.]

[21]
谢贤胜, 陈绍志, 赵荣.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逻辑: 基于自然资源领域87个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0): 2504-2522.

DOI

[XIE X S, CHEN S Z, ZHAO R. The practical logic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A study of grounded theory based on 87 typical cases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10): 2504-2522.]

[22]
温铁军, 逯浩. 国土空间治理创新与空间生态资源深度价值化.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1, 34(2): 5-14.

[WEN T J, LU H. The innov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governance and the deep value realization of spatial ecological resources.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1, 34(2): 5-14.]

[23]
余露, 刘源. 自然资源系统治理的创新模式探索.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9): 2386-2402.

DOI

[YU L, LIU 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towards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9): 2386-2402.]

DOI

[24]
胡晓亮, 李红波, 张小林, 等. 发达地区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与机制解析: 以苏州市西巷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 171-182.

DOI

[HU X L, LI H B, ZHANG X L, et al.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commodification of rural space in developed areas: A case study of Xixiang village in Suzhou city.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40(1): 171-182.]

DOI

[25]
陈品宇, 孔翔, 袁超. 创造性破坏还是创造性提升? 重新审视乡村商品化的过程与效应. 地理研究, 2023, 42(6): 1715-1728.

DOI

[CHEN P Y, KONG X, YUAN C. Creative destruction or creative enhancement? Re-examining the process and impact of rural commodific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3, 42(6): 1715-1728.]

[26]
尹铎, 朱竑. “两山论”与旅游情境下自然的商品化. 旅游学刊, 2020, 35(10): 8-9.

[YIN D, ZHU H. "Two mountains theory"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ature in tourism situation. Tourism Tribune, 2020, 35(10): 8-9.]

[27]
崔莉, 厉新建, 程哲. 自然资源资本化实现机制研究: 以南平市“生态银行”为例. 管理世界, 2019, 35(9): 95-100.

[CUI L, LI X J, CHENG Z.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natural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Nanping city "ecological bank".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19, 35(9): 95-100.]

[28]
石敏俊, 陈岭楠, 王金南.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概念辨析与核算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7): 1784-1796.

DOI

[SHI M J, CHEN L N, WANG J N. Analysis on concept and accounting framework of the quaternary industry of ecological product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7): 1784-1796.]

[29]
彭敏学, 隋玉亭, 朱铭. 支撑“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的国土空间规划路径: 以浙江省丽水县为例. 中国土地, 2021, (5): 28-30.

[PENG M X, SUI Y T, ZHU M. The path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upporting the practice of "two mountains concept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Lishu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Land, 2021, (5): 28-30.]

[30]
杨帅, 罗士轩, 温铁军. 空间资源再定价与重构新型集体经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4(3): 110-118.

[YANG S, LUO S X, WEN T J. Space resources repricing and new collective economy reconstruction.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2020, 24(3): 110-118.]

[31]
保继刚, 杨兵. 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 以“阿者科计划”减贫试验为例. 旅游学刊, 2022, 37(1): 18-31.

[BAO J G, YANG B.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ractices of the "rights to tourist attractions" (RTA) in "Azheke Plan": A field stud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 18-31.]

[32]
温铁军, 罗士轩, 董筱丹,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形式的创新. 中国软科学, 2018, (12): 1-7.

[WEN T J, LUO S X, DONG X D, et al. The innovative form of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 China Soft Science, 2018, (12): 1-7.]

[33]
王鹏飞. 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 地理学报, 2013, 68(12): 1657-1667.

DOI

[WANG P F. A study on commodification in rural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Beijing cit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12): 1657-1667.]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