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框架研究
刘亚霏(1982-),男,重庆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E-mail: arthurliu-lyf@hotmail.com |
收稿日期: 2024-08-26
修回日期: 2024-10-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2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23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2ECNU-HLYT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2ECNU-XWK-XK001)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in urba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8-26
Revised date: 2024-10-20
Online published: 2024-12-26
随着中国城市步入存量发展时代,城市更新已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城市更新实践也从以物质环境重建和改造为主,逐渐向着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维目标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转变。然而目前仍缺乏系统、综合的可持续城市更新理论框架,来为更新研究及实践提供指引。本文尝试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结合对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更新实践的梳理,构建一个空间再生产视角下中国语境的、系统全面的可持续城市更新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含可持续更新目标、政府、市场、社会和空间再生产五个核心要素,归纳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类利益主体的构成、权力、资本和利益,以及其在空间再生产机制中的不同侧重和博弈模式,并建议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既应强调综合价值和综合效益的空间再生产和公平分配,也需关注在更新资本有限的情况下空间再生产的可持续推进路径。
刘亚霏 , 崔璨 , 万勇 . 面向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框架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1) : 39 -57 . DOI: 10.31497/zrzyxb.20250103
With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entering an era of ''stock-based growth'', urban regeneration has risen to a strategic level of constructing a new nat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 of urban regeneration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focusing mainly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a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model that considers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goal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to guide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Theory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as the foundation, combined with an analysis of urban regeneration practices in China over recent decades,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in Chinese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production.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cludes five core elements: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goals, government, market, society, and spatial reproduction. It summarizes the composition, power, capital, and interests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stakeholders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 and their different focuses and modes of competition within the reproduc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a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model should emphasize both comprehensive value and benefits in spatial reproduction and equitable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consider sustainable pathways for spatial reproduction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limited regeneration capital.
表1 中西方城市20世纪以来的城市更新特征Table 1 Urban re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citie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
地域 | 阶段划分 | 经济社会背景 | 更新目标 | 更新主体 | 更新内容 |
---|---|---|---|---|---|
西方 | 阶段一:1930—1959年![]() | 工业革命和战争后城市物质环境衰败 | 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居住质量 | 政府主导 | 大规模推倒贫民窟并重建住宅 |
阶段二:1960—1969年![]() | 城市面临社会民主民权运动、大规模骚乱等社会危机 | 改善社区居住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解决社会问题 | 公众参与 | 邻里修复式更新 | |
阶段三:1970年至今![]() | 经济危机使得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撑的城市更新模式难以为继 | 促进投资与消费、增加地方税收、改善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等 | 政府和市场的城市增长联盟及多方合作等 | 城市中心区的 空间再开发等 | |
中国 | 阶段一:1949—197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历战争的城市已日益破败,财政十分紧缺 | 改善城市基础环境、改善居住生活条件 | 政府主导 | 旧城的充分利用、维修养护、改建扩建等 |
阶段二:1978—1989年![]() |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城市住房与设施面临不足 | 解决住房紧缺、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 政府主导 | 大规模的旧城 改造 | |
阶段三:1990—2011年![]() | 快速的市场化、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和住房市场逐步建立 | 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等 | 政府和市场的城市增长联盟 | 大规模的旧城 旧区再开发 | |
阶段四:2012—2019年 ![]() | 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高质量建设和存量更新 | 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幸福宜居、生态绿色等 | 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 | 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旧工业区、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微更新等 | |
阶段五:2020年至今![]() |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经济增速减缓,房地产下行,地方财政吃紧,更新资金不足 | 关注城市更新的综合效益,并强调财政及更新推进的可持续 | 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 | 区域更新与零星更新,十五分钟生活圈行动,小区自主更新等 |
[1] |
阳建强, 陈月.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城市规划, 2020, 44(2): 9-19, 31.
[
|
[2] |
王嘉, 白韵溪, 宋聚生. 我国城市更新演进历程、挑战与建议. 规划师, 2021, 37(24): 21-27.
[
|
[3] |
刘红伟. 城市更新, 永远在路上: 住建部副部长黄艳谈城市更新热点问题. 中国勘察设计, 2021, (10): 8-9.
[
|
[4] |
|
[5] |
赵万民, 李震, 李云燕. 当代中国城市更新研究评述与展望: 暨制度供给与产权挑战的协同思考. 城市规划学刊, 2021, (5): 92-100.
[
|
[6] |
姜凯凯, 高浥尘, 宋伟轩. 我国城市更新的三元租差解释及启示.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9): 101-108.
[
|
[7] |
|
[8] |
张京祥, 陈浩. 基于空间再生产视角的西方城市空间更新解析. 人文地理, 2012, 27(2): 1-5.
[
|
[9] |
黄耿志, 周进. 中国社会升级的测度与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 地理学报, 2021, 76(12): 3043-3060.
[
|
[10] |
林坚, 叶子君. 绿色城市更新: 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规划, 2019, 43(11): 9-12.
[
|
[11] |
唐燕, 范利. 西欧城市更新政策与制度的多元探索. 国际城市规划, 2022, 37(1): 9-15.
[
|
[12] |
刘伯霞, 刘杰, 程婷, 等. 中国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名城, 2021, 35(7): 1-10.
[
|
[13] |
曹可心, 邓羽. 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时空演进路径及驱动机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1): 1942-1955.
[
|
[14] |
黄昕, 陈浩, 沈春竹, 等. 创新空间导向的城市更新基本特征与行动逻辑解析: 以南京市“城市硅巷”项目为例. 上海城市规划, 2024, (3): 65-71.
[
|
[15] |
刘迪. 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 基于市场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分析. 城乡规划, 2023, (6): 19-28.
[
|
[16] |
张贤都, 张恺. 可持续城市更新视角下的自主更新模式实践探索: 以杭州浙工新村为例. 施工企业管理, 2024, (6): 104-108.
[
|
[17] |
叶子君, 林坚. 可持续城市更新决策支持方法研究评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 39(3): 59-64.
[
|
[18] |
|
[19] |
季文瑞, 段德罡. 传统村落空间更新敏感度评价方法及应用实践: 以延川县太相寺村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835-1851.
[
|
[20] |
|
[21] |
白婷, 邓实权, 熊花, 等. 基于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的城市更新单元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6): 1517-1531.
[
|
[22] |
赵群毅, 杨春志. 生产空间的“再生产”: 城市拉大框架后的讨论.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11): 31-37.
[
|
[23] |
李志刚, 孙雅洁, 林赛南, 等. 中部城市的空间再生产与场所提升: 以武汉“楚河汉街” 为例. 城乡规划, 2019, (2): 60-69.
[
|
[24] |
孙世界, 熊恩锐. 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文化空间更新过程与机制: 以南京大行宫地区为例. 城市规划, 2021, 45(8): 87-95.
[
|
[25] |
|
[26] |
叶超, 柴彦威, 张小林. “空间的生产” 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 经济地理, 2011, 31(3): 409-413.
[
|
[27] |
郑俊雄, 闫柳君. 大卫·哈维资本积累理论探析及启示. 新经济, 2021, (10): 90-94.
[
|
[28] |
|
[29] |
|
[30] |
|
[31] |
李雪阳. 大卫·哈维“全球霸权转移”思想批判性考察: 基于“时间—空间修复”分析视角.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2(4): 45-53.
[
|
[32] |
陈浩, 章颖, 赵璇. 探求历史社区人文复兴: 苏州古城双塔片区更新规划的试验性探索. 城市规划, 2022, 46(s1): 58-68.
[
|
[33] |
赵燕菁, 宋涛. 城市更新的财务平衡分析: 模式与实践. 城市规划, 2021, 45(9): 53-61.
[
|
[34] |
赵燕菁. 城市化2.0与规划转型: 一个两阶段模型的解释. 城市规划, 2017, 41(3): 84-93, 116.
[
|
[35] |
|
[36] |
周宇. 转型时期基于消费文化视角的创意产业空间再生产研究: 以田子坊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 2013, 28(11): 29-34.
[
|
[37] |
沈昊婧, 荆椿贺. 功能转型背景下城市存量空间更新中的空间治理: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框架.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1, 10(5): 128-138.
[
|
[38] |
宋伟轩, 刘春卉, 汪毅, 等. 基于“租差” 理论的城市居住空间中产阶层化研究: 以南京内城为例. 地理学报, 2017, 72(12): 2115-2130.
[
|
[39] |
付迎春, 郭碧云, 王敏, 等.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视角下绿地空间恢复力的演化: 广州旧城区更新案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8): 2118-2136.
[
|
[40] |
张帆, 葛岩. 治理视角下城市更新相关主体的角色转变探讨: 以上海为例. 上海城市规划, 2019, (5): 57-61.
[
|
[41] |
彭恺. 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我国治理型城市更新模式: 空间利益主体角色及合作伙伴关系重构. 规划师, 2018, 34(6): 5-11.
[
|
[42] |
|
[43] |
|
[4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