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后语

城市更新作为公共知识平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探索

  • 陈浩 1 ,
  • 宋伟轩 2 ,
  • 黄耿志 3
展开
  • 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 210093
  • 2.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南京 211100
  • 3.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006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26

Urban regeneration as emerging public knowledge field: A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method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 CHEN Hao 1 ,
  • SONG Wei-xuan 2 ,
  • HUANG Geng-zhi 3
Expand

Online published: 2024-12-26

本文引用格式

陈浩 , 宋伟轩 , 黄耿志 . 城市更新作为公共知识平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探索[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1) : 283 -286 . DOI: 10.31497/zrzyxb.20250118

各地城市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存量时代,城市更新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主阵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实现方式,将重塑中国城市空间的功能、结构、形态与风貌,亦将深刻影响中国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准确研判中国城市发展新形势,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与法规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如何科学理解中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更新工作的内涵,探索其实施的路径与模式,亟须学界业界携手在理论与实践方法上开展系统探索。受《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委托,河海大学宋伟轩研究员、中山大学黄耿志教授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浩副教授共同策划组织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创新”专辑。在专辑的策划阶段,编辑部和召集人就将城市更新理解为一个亟待建设和发展的公共知识平台,主动邀请了相关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就重点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同时吸引了来自地理学、城乡规划、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包括学界业界人士的大量来稿。经专家评审,本专辑精选了17篇论文,汇编形成专家访谈与笔谈、研究综述、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城市更新与城市社会五个栏目。2024年11月22-24日,由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创新”专题论坛,汇聚多学科专家学者开展广泛深入研讨,起到了进一步提高城市更新学术热度、凝练学术共识的重要作用。

1 本专辑的构成与主要成果

“专家访谈与笔谈”栏目包括两篇文章,由宋伟轩、黄耿志、陈浩三位学者邀请学界行业的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模式等理论和实践方法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精彩纷呈的系列观点。其中:《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城市更新:挑战与路径》聚焦城市更新的制度障碍、城市体检、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资金供给、土地产权、城中村改造等重点热点问题,高屋建瓴且又深入精准地探讨了实施高质量城市更新行动所亟需的制度政策、实施模式和效应调控等创新举措。《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的理论、方法与路径思考》从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概念内涵、价值理念、实施方式与路径、配套制度政策建设及绩效评价反馈等不同层面,开放性地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的理论、方法与路径问题,许多观点未曾见诸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颇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相信上述观点集对于科学建构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研究综述”栏目包括三篇文章,主要关注可持续城市更新的理论框架、法规体系以及社区更新的健康效应等前沿问题。其中:《面向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框架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长期的城市更新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个具有新意的可持续城市更新理论框架。《走向可持续更新:英国城市更新法规体系演进脉络、逻辑和启示》梳理和分析了英国城市更新法规体系的历史变迁及其背后的结构、历史、行动者逻辑,对中国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法规政策体系提出若干有理有据的建议。《社区更新的健康效应的国际研究综述——概念反思、理论认知与体系架构》在分析社区更新健康效应国际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绩效评价、健康效应甄别、影响机制解释与规划影响评估组成的健康目标下中国社区更新研究体系,对于科学开展社区更新绩效评价乃至设计实践都有积极启示。
“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栏目包括四篇文章,主要涉及城市体检方法、城市更新多方共治和长效运营机制。其中:《基于城市空间复杂性关系的城市体检方法研究》基于多尺度性、空间形态与空间多样性三类空间基本属性,构建了城市整体性体检指标体系框架及相应工具集。《尺度重构视域下城市历史地段更新改造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南京小西湖的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历史地段更新中的创新实践及其对多主体关系的重塑机制,显示出尺度重构方法(rescaling as approach)在城市更新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多中心治理视角下中国老旧社区微更新多方共治机制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以南京市秦淮区的实践为例,通过建构中国化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解析和总结了秦淮区典型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全周期及多元主体互动和参与路径的经验,对其他地区构建多方共治的城市更新机制提供了启示。《基于尺度重构视角的老旧小区长效运营机制研究——对武汉市“物业城市”模式的实证》揭示了武汉市“物业城市”运营实践背后的尺度重构策略和运营收益原理,从加强城市更新全周期谋划、优化政府支持政策投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老旧小区改造运营的策略建议,对推动老旧小区共治共享、长效更新运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栏目包括三篇文章,主要关注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路径、机制与效应。《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以南京老城南为例》通过文化要素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演替史和时空关联分析,构建了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理论逻辑框架,总结了历史符号重现、文旅消费驱动等若干实践路径,文章具有较强的社会学特色,可读性较好、理论性较强。《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成效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以开封市三个历史街区为例》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构建了历史街区更新成效评估框架,建立了“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分析法用于反馈和优化城市更新实践,该研究整体规范性较强,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基于体育文化项目的土地再开发:德国多特蒙德旧工业区更新研究》以德国多特蒙德威斯特法伦球场项目为例,探讨了通过体育文化项目带动旧工业区更新的策略与路径,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旧工业区更新转型实践提供了新颖的思路,鉴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巨大的体育文化市场需求,体育文化项目带动的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城市更新与城市社会”栏目包括五篇文章,主要从社会福祉角度评估城中村改造和内城更新的实施绩效。《面向青新市民住有宜居的城中村统租改造绩效评价及优化策略》从青新市民住有宜居视角评估了深圳城中村统租改造的空间绩效,研究发现统租改造有促进城中村从“低收入聚居区”向“青新市民宜居社区”转化的积极作用,这为各地积极稳妥试行城中村与老旧小区的统租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城市更新背景下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实施效果评价与比较分析——基于村民和租户的视角》研究了村民和租户对深圳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拆除重建两种更新方式的满意度与影响机制差异,根据该研究发现,作者提出了若干有温度和有力度的政策建议,以充分照顾村民和租户不同群体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与需求。《转型期天津内城更新的路径特征及社会影响研究》对2001—2020年天津内城更新的行动路径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的量化研究,揭示了传统城市更新模式对城市空间格局的系统性影响及其所产生的财富分配、社群置换与生活转换等社会影响,对探寻新时期精细化的城市更新规划编制与治理方法提供了参考。《广州城中村改造中留守户问题治理制度变迁逻辑》分析了2009年至今广州城中村改造中留守户问题治理的制度设计及其实施成效,应该说留守户是受到城市更新影响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群体,对该问题的研究凸显了人文社会关怀,对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超大城市老旧社区邻里环境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探究了邻里物质和社会环境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新旧不同社区环境下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为在不同环境下实施精细化的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多元包容性社区提供了指导。

2 余音——迈向多学科携手的城市更新知识求索

城市更新是中国城镇化2.0时期最重要的城市议题之一,将深刻地影响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轨迹,重塑相关学科行业从业者的职业生涯。本专辑的诞生就是相关学科行业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积极响应时代呼唤与国家战略需求,携手合作、共同探索的成果。作为一次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的多学科探索,本专辑不仅收获了上述丰硕的学术成果,对于如何开展城市更新理论研究与实践、如何建设城市更新学术—实践共同体等问题亦有重要启示。
(1)城市更新不是抽象的纯理论概念,也不是零碎具体的纯实践工作,而是以大量具体的实践为基础,关涉城市发展转型与重构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实践—理论”复合体。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应准确把握其“实践—理论”复合特质,从实践中寻找真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破解具体实践的难题,超越具体零碎实践的局限性,产生更为整体和综合的效益。应该说,本专辑的17篇文稿很好地体现了实践—理论相辅相成的特点。一方面,选题面向新时代中国城市更新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涉及理念价值、制度政策环境、实施路径与模式、绩效评价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对城市更新的治理、文化和社会多维过程、机制和效应等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超越具体实践提供了开阔的理论视野。
(2)本专辑是一次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论方法体系建构的初步实践,以此次探索成果为契机和基础,未来至少还可以从进一步加强国际比较研究、本土实践总结与面向新场景的理论技术研发着手,探索和构建更为深入系统的城市更新理论方法知识体系。首先,比较视角的理论探索。过去中国开展的城市更新实践和学术研究多以西方经验和理论为参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超越过去从“西方到中国”的单向路径,以更加系统的比较研究(应包括国际与国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等维度),构建更具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理论和经验体系,来指导不同地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未来理论探索的重要内容。其次,面向地方实践的理论总结、反思和再建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从国家部委高度还是地方层次,都布局和推动过诸如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三旧”改造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城市更新相关实践,尤其近年来中国一些地区尝试转变“大拆大建”传统模式,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创新实践,如何建立一套或多套科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开展各时期各地创新实践的机制模式效应分析,加强实践经验与理论模式总结,推动新时代本土城市更新理论发展是未来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共同任务。最后,面向未来场景的城市更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城市作为各类新技术集中应用的场景,必然随着技术的迭代而持续加速进行更新。如何在城市空间更新中以合理成本和运维模式嵌入新技术系统来造福社会、服务生产生活,如何适应未来城市形态变化以及如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人口流动及就业失业等社会经济挑战,这些都需要在城市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层面展开相关探索。
(3)城市更新作为一个亟待建立和发展的公共知识平台,其理论与实践探索须怀有开放包容的态度,须不断突破传统的学科专业边界,进行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交叉交融,在破解实践问题的同时,发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论方法体系。当下及未来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本质上不是简单的城市建设行为,而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实现方式,内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早已突破了单一学科与领域的知识范畴,故其理论与实践探索须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遵循“多学科”乃至“后学科”研究范式。本专辑的组织与成果都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城乡规划、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方法交融的特点,不仅对于回答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具有参考价值,对于未来如何设计和组织开展城市更新研究与实践也应具有启迪。本次集体的知识探索有力地证明了上述学科在城市更新知识建构中的独特作用,如地理学擅长综合分析与理论总结,城乡规划对于实践问题的抓取和解决方案探索有不可替代作用,公共管理长于制度和政策供给研究,而社会学则对于城市更新的社会文化过程效应有独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理论方法体系的建构需要各个相关学科行业的共同努力,缺了谁都不可!希望本专辑的出版能够激励更多的跨学科合作,促进更多深度的(边界性)思考与创新的成果,为建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论方法体系贡献力量。
城市更新赋能美好生活与高质量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