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基于供需融合视角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段园凯 , 1, 2 ,
  • 梁流涛 , 1, 2 ,
  • 高攀 3 ,
  • 姜孟达 1, 2 ,
  • 康迪 1, 2
展开
  • 1.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开封 475004
  • 2.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封 475004
  • 3.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梁流涛(1981- ),男,河南杞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发展研究。E-mail:

段园凯(1997- ),男,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4-01-02

  修回日期: 2024-06-07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16

基金资助

河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HDCS-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565)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tegration

  • DUAN Yuan-kai , 1, 2 ,
  • LIANG Liu-tao , 1, 2 ,
  • GAO Pan 3 ,
  • JIANG Meng-da 1, 2 ,
  • KANG Di 1, 2
Expand
  • 1.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Geography and Technolog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Centr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tudie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 2.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 3.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02

  Revised date: 2024-06-07

  Online published: 2024-12-16

摘要

在对生态产品内涵和分类体系探讨的基础上,借鉴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供需融合的视角梳理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与总体框架,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主体进行精确识别,对其行为方式与特征展开差异化分析,并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生态产品由自然要素供给类、自然要素衍生类、文化服务类、权益规制类四类生态产品所构成,且生态产品是由人与自然共同协作生产向人类社会提供可使用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并用部分收益反哺自然生态系统;(2)围绕主体、产权、价值、交易、产业、资金、技术七个链条针对不同类型生态产品建立相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析框架与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中的确权难、核算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双行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分为准备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反哺阶段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分别为释放供需活力、畅通供需渠道、供需精准匹配、供需良性循环。

本文引用格式

段园凯 , 梁流涛 , 高攀 , 姜孟达 , 康迪 . 基于供需融合视角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 39(12) : 2946 -2961 . DOI: 10.31497/zrzyxb.2024121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products,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f life", the basic logic and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re sorted out and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subj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re accurately identified, their behavior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iated, and the value realiz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s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Eco-products are composed of four types of eco-products, namely, natural elements supply, natural elements derivatives, cultural services, and rights and regulations, and that eco-products are produced by man and nature in collaboration to provide human society with products or services that can be used and consumed, and part of the proceeds can be used to feed back to the natural ecosystem. (2) 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analysis framework and mechanism for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round the seven chains of subject, property rights, value, transaction, industry, capital and technology, which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y in confirming rights, accounting, mortgage, transaction and realization i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3)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s a "two-way road" of symbiosis and co-prosper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path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preparation, production, sales and feeding, and the focus of each stage is to release the vitality of supply and demand, smooth supply and demand channels, accurate matching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virtuous cycle of supply and demand.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系统地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增加了“草”和“沙”,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概念。然而,受限于历史发展阶段影响,生态保护、补偿与修复工作带来的正外部性价值难以有效内化,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积极性和效率。2021年4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不断构建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目标。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凝练,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照。基于此,从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层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推动国家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产品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增多。在理论层面上,国内学者多集中于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和分类[1-4],或基于供给角度围绕“多主体参与[5]”“产权界定[6,7]”“价值核算[8,9]”“产业化经营[10]”“生态金融[11,12]”等方面展开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尝试优化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供给机制[13]并提升供给效率[14]。在实践层面上,江西、贵州、青海、浙江等17个省已经制定具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方案,并且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主流做法有: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山体生态修复[15]、流域湖库生态建设、强化林草资源转化及实施农田综合整治等实现生态产业化[16]。国内学者在各地实践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基于典型案例尝试提供一套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17-19],或单独从生态银行[20]、绿色金融等运行机制分别以案例形式展开研究[21]。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供给视角展开,从供需融合角度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系统研究则较少涉及。生态产品供给纵然涉及自然资源产权、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的投入以及复杂的转化环节,需要引起关注,但当前生态产品外部价值难以内部化是导致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的核心因素。这也导致在当前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构建上存在逻辑完整性不足、路径现实可行性缺乏等问题。因此,如何推动生态产品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效对接,实现供给者生产成本与需求者消费成本的互相让渡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内容。
本文基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破传统的惯性思维,思考如何满足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并将生态产品与生命共同体理念进行耦合,综合考虑供需融合视角以及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探寻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机理和逻辑,为增进由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组成的人类福祉提供理论基础。

1 生态产品内涵解析及类型划分

生态产品与国外学者Daily[22]和Constanza等[23]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最为相近,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统称,它代表着人类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起初许多学者认为“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延伸[13],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态产品还应该包括人类将自然要素进行二次劳动加工后形成的生态产品[24-26]。关于生态产品的概念界定都绕不开“自然”与“人”这两个要素,自然要素作为生态产品的原材料,是生态产品的核心供给主体,人类则通过消费或使用生态产品来满足需求。因此,生态产品是指供给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共同协作生产向需求侧的人类社会提供可使用与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并用部分收益反哺自然生态系统,最终使得增进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安全得到共同实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特殊产品。
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分类体系有助于全面掌握生态产品基础状况并实行清单式管理,同时有利于政府、企业等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从而进一步打开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将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支持、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4大类[27],对之后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生态产品类型划分的研究产生重要启发,目前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尝试构建生态产品的分类体系,大多依据其表现形式[28]、消费属性[1]、基本功能[29]等进行划分。虽然目前国内关于生态产品分类标准与方式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但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需求,并且部分划分方式现实可操作性不强,未能涵盖所有类型的生态产品。本文从生命共同体理念出发,充分考虑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侧的要素流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导向,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生态产品的分类体系。首先根据生态产品的表现形态将生态产品分为物质性生态产品与非物质性生态产品,再根据人类生产参与程度进行细分,将物质性生态产品细分为自然要素供给类、自然要素衍生类生态产品;将非物质性生态产品细分为文化服务类、权益规制类生态产品。具体见表1
表1 生态产品分类体系

Table 1 Ecologic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 system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具体描述
物质类生态产品 自然要素供给类 无人类参与的纯自然资源。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等
自然要素衍生类 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紧密结合所衍生的生态产品。如生态农产品、草原产品、海洋产品、淡水产品等
非物质类生态产品 文化服务类 由自然生态系统主导的,人类以其为空间载体所提供的服务型生态产品。如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科研教育等服务
权益规制类 由生态产品需求主体(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主导的权益类(林地承包权、经营权等)、指标类(绿化覆盖指标等)、任务类(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生态公益等)生态产品

2 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和供需融合视角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与总体框架

2.1 生命共同体内涵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对中国多样化生态系统高度概括与通俗表达,它既指代各类自然资源,又是国土空间的组成要素[30]。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理念不断延伸,国内学者们已对其概念与内涵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自然要素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生命共同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31,32]。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图1):第一,自然要素内部之间是相互影响与普遍联系的,在开发利用一种资源时必须考虑对另一种资源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3]。第二,人与自然共同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社会耦合系统,即各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互为依托、互为基础的生命共同体,并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人—地关系[34]。第三,自然、社会、经济三个系统之间形成的多元耦合系统。山脉、河流等环境要素既具有提供物质产品的经济价值,也具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价值,还具有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生命共同体内涵是多要素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协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的多元耦合系统,其核心要义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图1 生命共同体内涵解析

Fig. 1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the life community

从供给到需求,再通过生态补偿、生态建设或修复等方式从需求侧“反哺”供给侧,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与自然共同组成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循环,完美诠释了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现有研究大多是单独从供给或需求的视角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措施,隔断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联性,无法系统全面地阐释由人与自然组成的生命共同体如何通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形成和谐共生的局面。且相关研究仅仅考虑生态产品的经济效益,很少有学者注重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尚未将生态效益纳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考虑范围。因此,本文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供需融合的视角系统梳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从供需融合的角度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图2),使得资金在供需两侧循环地流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图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

Fig. 2 The basic logic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共同组成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它们所组成的供给侧首先为需求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产品供给、调节、文化与支持服务等生态系统服务,随着这些服务通过与人类劳动结合形成生态产品。原先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就会转变为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产品通过市场化或非市场化途径被需求主体的人类消费或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经过人类社会系统分配,部分资金将用于生态修复或反哺自然生态系统,并产生相应的生态效益,来源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产品价值由最初的潜在价值最终转化为显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促进供需两侧融合以及生态产品的价值循环,形成供给侧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高质量可持续性供给格局,最终达成增进人类福祉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既定目标。至此,生态产品价值完全实现。

2.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总体框架

供需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市场要素流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对于商品、服务甚至劳动力等各类市场的分析中都有广泛应用。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更能加强供需视角的剖析深度,通过需求侧利益相关者的反哺行为将供需两侧融合,有助于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系统且全面的分析。本文以供需融合的视角为切入点,以生命共同体内部作用方式为起点构建分析框架(图3)。首先,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其次,自然生态系统无法与人类社会系统割裂开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所呈现的主要关系,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资源、平台、空间。人类社会系统内部主要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群体,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政府引导市场进行生态产品的交易与供给,并通过市场向社会输出生态产品,社会在消费或使用生态产品后向市场传输反馈信息,同时市场要向政府支付相关的费用,为投入资本的政府主体提供盈利渠道,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局面。
图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总体框架

Fig. 3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realis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生态产品的多样性以及整体性,带来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存在的“五难”(确权难、核算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35]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供需融合视角出发,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围绕主体、产权、价值、交易、产业、资金、技术七个链条对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进行差异化、针对性分析。
“主体”指的是生态产品中的关键参与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企业等,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决定了生态产品市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产权”是生态产品交易前需要确定的重要环节,明晰的产权归属及合理设计对于激励生态产品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价值”涉及到生产环节的价值创造、分配环节的价值增值、交换环节的价值核算、消费环节的价值实现等多个层面[36],是至关重要的一节链条;“交易”链条涉及生态产品的市场流通机制,包括定价机制、销售渠道与平台等,健全有效的交易链,可以加快从产权到资金的转换,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产业”链条覆盖了生态产品从原料采集、加工生产、市场分销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对产业链的科学规划和优化管理,能够提高生态产品的整体效益;“资金”是推动生态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不可或缺的要素,投资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保险和补贴政策的支持,对于降低生态产品开发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技术”链条能够提升生态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的效率与质量,同时还能促进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态产品向更高价值转化。
自然要素供给类生态产品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关键在于将潜在的价值转变为显性的价值量。因此,该类型生态产品在掌握自然资源概况与“产权”明确的基础上,围绕“价值”链条建立统一规范的价值核算机制;自然要素衍生类生态产品需要在界定清晰的自然资源产权前提下再进行与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需要围绕“主体”“产权”“资金”三个链条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清晰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机制并拓宽生态产品融资渠道;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重心在于围绕“产业”“技术”链条建立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经营机制,并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绩效;权益规制类型生态产品通过交易能促进生态资产溢价和增值,关键在于如何让更多的主体认识并购买该产品,因此需要围绕“交易”链条创新生态产品市场的交易机制以及增值机制,通过“价值”链条建立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并依靠“资金”链条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横向纵向并存的生态补偿机制。

3 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主体识别及其行为特征分析

3.1 生态产品供需主体类型

3.1.1 生态产品供给主体

为维持生态产品的稳定且有效供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在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引领作用。其次,生态产品供给重心逐渐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供给过渡,这些政策的落地都离不开企业、民众组织等的支持,同时社会公众存在规模大,供给不稳定的特点,如果加以引导与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因此生态产品供给主体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政府、企业、社会公众、集体经济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图4)。
图4 生态产品供需主体识别

Fig. 4 Ecological product supply and demand subject identification

3.1.2 生态产品需求主体

生态产品需求主体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和自然生态系统(图4)。社会公众作为核心的消费与受益主体,通过购买生态产品获得其使用价值,从生态补偿的视角出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由产业化经营所产生的部分现金流会用于生态建设或修复和生态补偿,受益主体为自然生态系统,此时原来的消费者将会变为生态补偿的供给方,与之对应的需求方也会变为自然生态系统[37]。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不仅是生态产品核心供给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需求主体。

3.2 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供需主体识别

借鉴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生态产品的特性对不同类型生态产品供需主体进行识别,对生产到消费的每个环节所涉及到的主体进行精准识别,并对其如何参与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式进行解释。通过精确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供需主体,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其行为特征与偏差,从而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措施。
自然要素供给类生态产品依靠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所进行供给,其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被需求主体直接或间接购买与使用;自然要素衍生类生态产品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结合人类劳动产出生态产品,并被需求主体购买与使用;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依托于生态系统,经投资开发后面向社会公众进行销售;权益规制类生态产品通常为指标类、权益类等非物质形态,一般通过虚拟平台进行售卖。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所有类型的生态产品供给主体都应包括自然生态系统,除自然要素供给类生态产品之外,其他类型的生态产品供给主体还包括相关社会机构、群体等;生态产品需求主体一般包括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以及社会公众这一核心需求主体。具体供需主体识别结果与描述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供需主体识别

Table 2 Identific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subject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cological products

类别 供给主体 描述 需求主体 描述
自然要素供给类 自然生态系统 此类产品依靠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进行供给,无需人类社会系统介入。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等 社会公众、政府企业等 从生态产品中直接或间接获取收益的服务对象与消费主体
自然要素衍生类 自然生态系统、政府、制造商和生产商、农民、绿色能源研发机构等 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载体,通过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料、劳动力等,形成绿色能源、绿色原材料等物质类生态产品 社会公众、政府企业等 从生态产品中直接或间接获取收益的服务对象与消费主体
文化服务类 自然生态系统、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等 政府以及一部分企业,通过利用当地生态优势,投资建设生态旅游项目,使得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此类项目一般前期投入成本高 社会公众 除满足消费主体的物质需求外,还更专注于满足当代社会公众的情感精神需求
权益规制类 自然生态系统、政府 由自然资源所有权衍生出的生态产品,如资源开发权益、林地承包权等;或政府部门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所创造的任务指标、资源配额指标等 政府、企业、自然生态系统 此类生态产品交易一般不涉及社会公众,最终受益主体为自然生态系统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供需主体行为特征与偏差分析

根据以上对不同类型生态产品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识别,可以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所涉及到的参与主体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其他类型生态产品的次要参与主体都可以归于这些主体范围之内。因此以下主要针对自然生态系统、政府、企业、社会公众这四个主要的供需主体开展行为特征及偏差的分析。

3.3.1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生态产品核心的供需主体,其行为目标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来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和调节,并且其中各个要素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依赖关系,在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同时,也将在更大层面上服务于整个生态系统。从供需角度分析自然生态系统行为特征具有整体性、承载有限性。整体性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由此引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系统性要求;承载有限性是指生态系统自然生产力存在阈值,需要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收益以生态反哺和生态补偿的形式进行系统性生态建设与保护修复,以持续循环地提供生态产品。
目前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以下行为偏差:(1)统一确权登记难度大。生态资源呈现碎片化特征、权属复杂,各主管单位之间缺乏联动机制,生态资源产权制度需进一步完善。(2)自然资源监管力度不够。资源所有权人缺位、相应权益无法保障,致使自然资源长期被无偿使用、过度占用,例如资源过度开采、破坏生物栖息环境等。

3.3.2 政府

政府作为生态产品制度供给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扮演监管者、推动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主要通过制定政策、执行法律、监管等方式来履行政府职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政府部门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具有强制性和引导性。强制性是指政府部门使用公权力进行生态产品供给制度的顶层设计,通过强制的政策法规或经济措施,要求地方政府或企业履行职能,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系列的公共生态产品,并遵守“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追责。引导性是指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宣传教育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组织供给生态产品,或建立相应的生态产品供给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引导企业和组织生产和销售符合质量标准的生态产品[38]
现阶段政府部门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以下行为偏差:(1)供给主体单一。目前供给压力向政府倾斜,主要原因是过度依赖纵向生态补偿,生态修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市场主体角色供给明显占比较少。(2)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尚未统一。主要表现在各地采用的核算方法、评估技术和指标体系不统一,导致核算结果缺乏权威性与应用性。

3.3.3 企业

企业作为生态产品重要的市场供给主体,其行为目的是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为自身创造更多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要兼顾企业自身形象,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实现生态资本在供给与需求两侧循环运转。企业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具有利益性。在供应生态产品方面,企业仍然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生态产品特殊性质与利益分配的问题造成了政府与企业这两个供给主体的差异。
现阶段企业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以下行为偏差:(1)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无法建立供需精准的对接机制,抑制了生态产业化和市场化交易,造成供需主体双方信息壁垒的现象,从而导致交易成本高,风险高等问题。(2)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态产品产业链,缺少生态产品质量溯源机制。

3.3.4 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是生态产品核心需求主体,其行为目的是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满足自身消费需求,随着需求不断地提升,将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品产业发展中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ow[39]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公众需求主要体现在物质需求、安全需求和精神需求三个方面[40]。将人类需求与生态产品类型进行联系,其中物质需求所对应生态产品中的物质类生态产品,主要包括人类衣食住行的有关产品;安全需求是指人类为维护自身的生存生活或生产所需要的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包括健康舒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等;精神需求所对应的生态产品主要是指自然景观、生态文化旅游、美学体验以及精神体验等非物质类产品,这类需求不具有实物形态,主要满足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
现阶段社会公众行为偏差主要表现为:(1)生态产品的社会接受度和认知度不高,奢侈型、浪费型的不合理消费习惯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社会公众更关心即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2)由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必然带来的外部性,以及生态产品所表现出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导致生态产品在供给时可能会带来“搭便车”的行为,造成生态产品供给动力不足。

4 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与供需融合视角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各供需主体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是生命共同体的“具象化”,也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在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参与主体行为目标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供需融合的视角针对供需主体的所表现出的行为偏差,在生命共同体理念框架下,坚持以“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循环模式为导向,讨论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不仅是生态产品从供给侧向需求侧流动的过程,还是“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过程。在生命共同体理念框架的加持下,本文将进一步地探索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以及供需两侧的双向转化路径。同时,由于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各转化阶段的侧重点各不相同[41],本文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分为准备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反哺阶段四个阶段,紧紧围绕主体、产权、价值、交易、产业、资金、技术七个链条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进行分析并构建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与供需融合视角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整体框架(图5)。
图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整体框架

Fig. 5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realis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4.1 准备阶段:释放供需活力

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变,其重心在于通过自然资源的调查、登记、确权等环节使原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资料以及凝结在其中的人类社会系统所提供的劳动力成为可供交易的资产,实现存在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变。

4.1.1 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工作

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调查、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为生态产品进入市场打好基础,有效释放供给主体活力。一是要做好生态资源摸底工作,对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普查与数据更新,实行生态资源清单式管理;二是要建设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各种资源信息变化情况,以便于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的数据更新;三是完善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制度,明确各类型生态产品的产权主体,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品权属问题,防止“公地悲剧”问题发生,在准备阶段保障自然资源内部各要素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1.2 充分释放需求潜力,保障持续供给

中国人口基数大,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亟需释放社会公众的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主体积极性。一是要建立生态产品认证机制,设立第三方机构或平台对所销售的生态产品进行质量检测,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与扩展消费内容,充分满足并激活社会公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二是构建生态产品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建立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推进生态“1+N”一体化发展,不断为农林畜牧生态产品注入更多新鲜元素,拓展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产品,依托环境禀赋,把生态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

4.2 生产阶段:畅通供需渠道

从资产到资本的转变,生态资产的使用价值作为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便形成生产要素价值,同时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生产出生态产品,便形成了交换价值,使生态产品进入生态交易市场,实现生态产品的增值。

4.2.1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供给主体“三轮驱动”

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与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三轮驱动”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要素作为生态产品供给侧核心主体,其组成要素主要在空间配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两种机制,这就要求其他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共同参与到生命共同体中进行系统性和集中式的治理与调控,实现生态产品的高质量供给。一是确立政府在生态产品供给上的主导地位,制定生态产品供给的监管制度,划定生态红线,并尝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入生态产品规划,对生态产品规划进行统筹考虑,不断优化生态产品的空间布局。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产品供给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生态产权交易种类和规模,积极开展污染排放权、资源消耗权等生态权益的市场化实践并合理分配资源配额指标,进而形成林权、水权、草权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生态资源使用权的交易市场。

4.2.2 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链融合”

“三链融合”是以数据链为基础、构建并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充分发挥金融链对整个生态产品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一是应用数据链技术,依托遥感、互联网等技术,提升自然资源数据精度与透明度,优化生态产品供应链管理,诸如实时追踪库存、预测需求、调整生产计划等;并倡导地方特色生态产品充分利用好电商平台等线上渠道,推动更多高质量生态产品向线上平台集聚。二是促进生态产品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优先考虑发展地方优势领域产业,依托地方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文旅产业等,逐步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比例,提高生态产品品牌含金量。三是充分探索绿色金融融资渠道,将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借鉴六盘水的成功经验,通过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由村集体将农民所持有的股金投资到各类生态产品经营主体,推动建立完善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4.3 销售阶段:供需精准匹配

从资本到资金,也就是生态产品的货币化,生态资本资金化就是生态产品进入交易市场变现的过程,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4.3.1 建立高效精准的供需对接机制

一是坚持公平、合理的市场交易原则,加强对生态产品交易流程的监管力度,规范交易行为和社会资本的有序进入,优化利益分配制度,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保障生态资源产权交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生态产品交易信息平台紧密结合,使生态产品价格透明化、标签化,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与产品价值,实时更新供求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增加;三是创新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尝试将挂牌交易、竞价交易等引入二级交易市场,鼓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交易方式,提高自然资源权益交易市场的积极性;四是简化交易流程,搭建“轻污染类”建设项目排污权交易的“绿色通道”,对项目新增排污权低于一定量的交易主体免除审核。

4.3.2 设立第三方服务平台

为使得生态产品顺利达成交易,物质、信息、能量等要素从供给侧流动到需求侧,仅凭供需两侧主体是无法有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以及供需两侧的融合,为此,还需要第三方服务机构或平台,通过为供需两侧提供技术性专业服务进行供需匹配。一是打造各种类型生态产品兼容的交易平台,除物质类生态产品外,注重开发文化服务类以及生态指标等的线上购买渠道,推进自然资源平台化运营;二是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金融平台,不断扩大由财政资金为主导的资金池,同时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落实专款专用,明确每笔资金的来源与去向。

4.3.3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推动价值核算结果应用

第一,形成统一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建立以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边际成本法、风险成本法、投入产出法等视角为基础的评估方法框架,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质量条件下的生态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价值核算标准,形成贴合地方实际的价值核算指标。第二,推动价值核算结果与政府决策与绩效相挂钩,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作为政府部门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在生态保护和管理中注重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以此来评估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

4.4 反哺阶段:供需良性循环

从资金再到资源,通过生态补偿、修复等方式将部分利润或资源回馈给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共享发展。

4.4.1 健全生态产品补偿制度体系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反哺阶段,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制度,使得参与生态产品供给的各方得到相应的利益回报,实现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资源资产的双富裕。一是实施纵横结合的综合补偿制度,促进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利益共享,综合考量生态保护的成本,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开发收益与潜在风险,科学地建立一个与生态产品供给贡献与生态破坏相匹配的差异化补偿体系,明确生态补偿主体、标准、范围等内容,精准落实补偿资金;二是根据不同地区生态产品的供给量来确定生态补偿金额,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补偿政策,根据治理成本、预期收益等有针对性地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如加大对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补偿力度。

4.4.2 提高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整合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第一,应在省级层面统一整合财政来源,并建立联动机制,全面梳理各职能部门涉及生态修复、补偿、系统治理等项目,建立子项目实施清单,明确各项目启动梯次。第二,地方政府联合金融机构整合各项财政资金,设立生态基金等融资工具,建立绿色金融银行,支持自然资源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项目的抵押贷款,推动生态保护项目融资。通过发行生态债券、推动绿色金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或通过税收政策、减免环境污染税等方式,鼓励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第三,严格落实使用者付费的导向机制,探索矿业权出让附加生态补偿机制,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将资金用于自然资源的养护、更新与恢复,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将生命共同体理念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耦合,从供需融合视角构建完整、清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框架与分析框架,进而对生态供需主体进行精准识别,并分析其行为特征与偏差,为各环节紧密联系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系统的创新举措。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产品由自然要素供给类、自然要素衍生类、文化服务类、权益规制类四类生态产品所构成;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共同协作生产向需求侧的人类社会提供可使用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并用部分收益反哺自然生态系统,最终使得增进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安全得到共同实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特殊产品。(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表现为:生态产品通过市场化或非市场化途径被人类消费或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经过人类社会系统分配,部分资金将用于生态修复或反哺自然生态系统,并产生相应的生态效益;来源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产品价值由最初的潜在价值最终转化为显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促进供需两侧融合以及生态产品的价值循环。(3)基于供需融合视角,借鉴生命共同体理念,围绕主体、产权、价值、交易、产业、资金、技术七个链条针对不同类型生态产品建立相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分析框架与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中的确权难、核算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4)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包括准备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反哺阶段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分别围绕如何释放供需活力、畅通供需渠道、供需精准匹配、供需良性循环展开路径分析,以“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循环模式为导向。总的来说,“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并不是“单行道”,而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双行道”。

5.2 讨论

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供需融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行分析,改善了当前生态产品供需不足的困境,增强了生态产品各供需主体,特别是非政府主体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活跃性,大幅度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效率与能力,充分释放生态产品需求潜力。但本文主要为理论层面的探讨,后续需与相关实践结合,更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相关成果。价值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功能的定量化表达,是生态产品交易与补偿的前置性条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设定不同的价值指标核算方法,并积极探索价值核算成果的实际应用。另外,在生态产品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后续研究可基于生态产品供需主体行为分析,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内各种实现路径的可行性及潜在制约因素,精确模拟不同路径下生态产品的实现效率,科学地选择最佳实现路径。
[1]
张林波, 虞慧怡, 李岱青, 等. 生态产品内涵与其价值实现途径.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6): 173-183.

[ZHANG L B, YU H Y, LI D Q, et al. Connotation and valu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roducts. Transactions of the CSAM, 2019, 50(6): 173-183.]

[2]
王晓莉, 刘倡, 张健, 等. 海洋生态产品概念、特征及分类方法研究.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2, 18(4): 36-40.

[WANG X L, LIU C, ZHANG J, et al.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products.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2022, 18(4): 36-40.]

[3]
仇晓璐, 赵荣, 陈绍志. 生态产品及其分类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4, 45(3): 69-78.

[QIU X L, ZHAO R, CHEN S Z. Research on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products.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4, 45(3): 69-78.]

[4]
杨晓梅, 尹昌斌. 农业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和价值实现路径.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12): 39-45.

[YANG X M, YIN C B.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value realization pathway of agro-ecological products.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2, 43(12): 39-45.]

[5]
谢花林, 李致远.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主体协同机制与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2): 2933-2949.

DOI

[XIE H L, LI Z Y.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path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12): 2933-2949.]

[6]
赵亚莉, 龙开胜. 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权的实现逻辑及机制完善.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12): 11-16, 43.

[ZHAO Y L, LONG K S. Realization logic and its mechanism improvement for state ownership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 China Land Science, 2020, 34(12): 11-16, 43.]

[7]
郑沃林, 高鹏, 赖思行. 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 基于生态产权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的考察. 唐山学院学报, 2024, 37(1): 34-40.

[ZHENG W L, GAO P, LAI S X.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Journal of Tangshan University, 2024, 37(1): 34-40.]

[8]
陈梅, 纪荣婷, 刘溪, 等. “两山” 基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与“两山”转化分析: 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 生态学报, 2021, 41(14): 5899-5907.

[CHEN M, JI R T, LIU X, et al. Gross ecosystem product accounting for "two mountains" bases and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The case study of Ninghai county.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1, 41(14): 5899-5907.]

[9]
吴联杯, 许丁, 刘秉瑞, 等. 森林生态产品及其价值核算: 以北京市J林场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4, 38(4): 181-190.

[WU L B, XU D, LIU B R, et al.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their value accounting: A case study of J forest farm in Beij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 38(4): 181-190.]

[10]
徐可轩, 秦光远. 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与探索: 以江苏有机农业发展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51(14): 256-260.

[XU K X, QIN G Y.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r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ecology: Taking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3, 51(14): 256-260.]

[11]
潘华, 刘畅洁. 生态补偿PPP模式的金融创新机制研究. 生态经济, 2019, 35(3): 175-180.

[PAN H, LIU C J. Researchon financi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PP model. Ecological Economy, 2019, 35(3): 175-180.]

[12]
王翌秋, 石洪波. 财政金融协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理与路径. 江苏社会科学, 2024, (1): 156-165.

[WANG Y Q, SHI H B.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for fiscal and financial synergy to promote eco-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024, (1): 156-165.]

[13]
曾贤刚, 虞慧怡, 谢芳. 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及其市场化供给机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7): 12-17.

[ZENG X G, YU H Y, XIE F.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market supply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roducts.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7): 12-17.]

[14]
盛蓉. 中国生态产品供给效率改善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整合双重视角.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2): 2966-2985.

DOI

[SHENG R. Efficiency of ecological products supply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12): 2966-2985.]

DOI

[15]
荣冬梅, 冯聪. 矿山生态修复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析.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 36(2): 65-71.

[RONG D M, FENG C. Discussion 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eco-products in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23, 36(2): 65-71.]

[16]
周丽萍, 卢小良. 川中丘陵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 环境生态学, 2023, 5(6): 66-69, 118.

[ZHOU L P, LU X L. Exploring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in the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Environmental Ecology, 2023, 5(6): 66-69, 118.]

[17]
李小婷, 朱红伟, 王哲.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研究. 人民长江, 2024, 55(1): 60-68.

[LI X T, ZHU H W, WANG Z. Transformation mod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ed Demonstration Zone. Yangtze River, 2024, 55(1): 60-68.]

[18]
李伯华, 张浩, 程波, 等. 产权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与优化路径: 以湖南四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41(4): 926-937.

[LI B H, ZHANG H, CHENG B, et al. Measurement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 case study of four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 41(4): 926-937.]

[19]
丘水林. 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政府角色定位与行为边界: 基于“丽水模式” 的典型分析. 理论月刊, 2021, (8): 77-85.

[QIU S L. Value realization of diversified ecological goods: Role orientation and behavior boundary of government: Typical analysis based on "Lishui mode". Theory Monthly, 2021, (8): 77-85.]

[20]
吴翔宇, 李新. “生态银行” 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机制. 世界林业研究, 2023, 36(3): 128-134.

[WU X Y, LI X. Eco-bank innovation mechanism enabling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023, 36(3): 128-134.]

[21]
杨子明, 王玲, 郭静怡. 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模式研究.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7): 113-119.

[YANG Z M, WANG L, GUO J Y. Research on the green finance model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products.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2023, (7): 113-119.]

[22]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23]
CONSTANZA R, FOLLCE C.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Efficiency, Fairness and Sustainability as Goal. 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ral Ecosyste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24]
张林波, 虞慧怡, 郝超志, 等. 生态产品概念再定义及其内涵辨析. 环境科学研究, 2021, 34(3): 655-660.

[ZHANG L B, YU H Y, HAO C Z, et al. Re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ecosystem product.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1, 34(3): 655-660.]

[25]
窦亚权, 李娅, 赵晓迪.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概念辨析. 世界林业研究, 2022, 35(3): 112-117.

[DOU Y Q, LI Y, ZHAO X D.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 concept analysis.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022, 35(3): 112-117.]

[26]
蒋凡, 秦涛. “生态产品”概念的界定、价值形成的机制与价值实现的逻辑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2, 47(1): 5-10.

[JIANG F, QIN T.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concept and value creation logic.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22, 47(1): 5-10.]

[27]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Synthesi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5.

[28]
刘伯恩.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分类与制度框架. 环境保护, 2020, 48(13): 49-52.

[LIU B E. The conno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roduc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0, 48(13): 49-52.]

[29]
廖茂林, 潘家华, 孙博文. 生态产品的内涵辨析及价值实现路径. 经济体制改革, 2021, (1): 12-18.

[LIAO M L, PAN J H, SUN B W.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products.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2021, (1): 12-18.]

[30]
李达净, 张时煌, 刘兵, 等. “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体的内涵、问题与创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1): 1-5, 93.

[LI D J, ZHANG S H, LIU B, et al. The connotation, problems and innovation of life community of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armlands, lakes, grasslands and human.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8, 39(11): 1-5, 93.]

[31]
巩固. 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的法制需求与法典表达. 东方法学, 2022, (1): 109-119.

[GONG G. Legal needs and codification express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mountains, waters, forests, farmlands, lakes, grasses and sands. Oriental Law, 2022, (1): 109-119.]

[32]
成金华, 尤喆.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原则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2): 1-6.

[CHENG J H, YOU Z.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s about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armlands, lakes, and grasslands as a life community".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9, 29(2): 1-6.]

[33]
张杨, 杨洋, 江平, 等.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认知、路径及制度体系保障.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1): 3005-3018.

DOI

[ZHANG Y, YANG Y, JIANG P, et al. Scientific cognition, path and governance system guarantee of the Life Community of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ields, Lakes and Grass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11): 3005-3018.]

DOI

[34]
任月. 黑龙江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效率测度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2.

[REN 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lake grass life community in landscape forest field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tudy on its realization path. Harbi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22.]

[35]
孙博文.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五难” 问题及优化路径. 天津社会科学, 2023, (4): 87-97.

[SUN B W.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Difficulti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2023, (4): 87-97.]

[36]
匡后权, 陈缵绪, 马丽. 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的大数据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 农村经济, 2023, (3): 78-86.

[KUANG H Q, CHEN Z X, MA L. Research 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products empowered by big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Rural Economy, 2023, (3): 78-86.]

[37]
王金南, 王志凯, 刘桂环, 等.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与发展框架研究.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4): 5-13.

[WANG J N, WANG Z K, LIU G H, et al. A framework research of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of the fourth industry of ecological products.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1, 13(4): 5-13.]

[38]
李繁荣, 戎爱萍. 生态产品供给的PPP模式研究. 经济问题, 2016, (12): 11-16.

[LI F R, RONG A P. The research of PPP mode in ecological products supply. On Economic Problems, 2016, (12): 11-16.]

[39]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50(4): 370-396.

[40]
张彪, 谢高地, 肖玉, 等. 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6): 64-67.

[ZHANG B, XIE G D, XIAO Y,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human demand.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6): 64-67.]

[41]
高攀, 南光耀, 诸培新. 资本循环理论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22(5): 150-158.

[GAO P, NAN G Y, ZHU P X. Research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pital circulation theory.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22(5): 150-158.]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