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与活态化

场景视角下传统村落闲置农房活化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以松阳县雅溪口村为例

  • 李昱甫 ,
  • 耿虹 ,
  • 倪楚越
展开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 430074
耿虹(1961- ),女,江西九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E-mail:

李昱甫(1999- ),男,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E-mail:

收稿日期: 2024-01-02

  修回日期: 2024-06-24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8-1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78040)

The internal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activating idle rural hous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ene to drive common prosperity: A case study of Yaxikou village, Songyang county

  • LI Yu-fu ,
  • GENG Hong ,
  • NI Chu-yue
Expand
  •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02

  Revised date: 2024-06-24

  Online published: 2024-08-16

摘要

传统村落中大量闲置农房是增长边界约束背景下存量空间转变为增量资源的关键因素。有效梳理、识别闲置农房的状况及其产生背景、特征与实现路径,可为针对性活化利用闲置农房等存量空间、推动传统村落的内涵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解决环境整治与资源拓展的多重问题奠定基础。以松阳县雅溪口村为典型案例地,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引入场景理论构建传统村落闲置农房演化、活化并指向共同富裕目标的关联性研究框架,深入解析案例村闲置农房演化场景特征,探寻实现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理想场景的活化机制、策略与路径。研究发现:(1)雅溪口村闲置农房活化场景的动态推进,使传统村落整体化发展的场景逐渐显现。(2)闲置农房有序、有效活化利用的过程逐步带动传统村落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并持续促进制度改革、完善,最终指向共同富裕理想场景的实现。(3)传统村落闲置农房场景内“功能—空间—人群”三要素持续作用,与共同富裕“制度—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五个维度相关联,实现了发展动力由外而内、由弱向强的转变,也促进传统村落由外源式的政策性保护向内源式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下的共有、共治、共享和共同富裕理想迈进。

本文引用格式

李昱甫 , 耿虹 , 倪楚越 . 场景视角下传统村落闲置农房活化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以松阳县雅溪口村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 39(8) : 1852 -1866 .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7

Abstract

Under the context of growth boundary constraints, a large number of idle rural hous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serve as a key factor in transforming existing spaces into increment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analyzing, ident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of idle rural houses can provide targeted approaches for activating and utilizing these existing spaces, thus facilitating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resolving the multifaceted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resource expansion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Taking Yaxikou village, Songyang county as a typical case, this paper employ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troduces the scene theory to construct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revitalization, and pathway to common prosperity of idle rural hous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framework delv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scenarios of idle rural houses in the case village and explores the activation mechanisms, strategies, and pathways to realize the ideal scene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study finds that: (1) The dynamic advancement of the revitalization scenarios of idle rural houses in Yaxikou village has gradually reveale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cenario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2) The orderly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idle rural houses gradually drives the material prosperity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systems, ultimately leading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deal scenario of common prosperity. (3)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function-space-population" within the scenario of idle rural hous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correlated with the five dimensions of "system-ecology-economy-society-culture" of common prosperity, achieving a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mentum from external to internal and from weak to strong. This also promotes the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exogenous policy-driven protection to endogenous shared ownership, governance, sharing, and common prosperity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takeholders.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件作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务实之策,着重强调要在产业、建设、治理等各个方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1,2]。当下,乡村地区在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的紧缺与热切的发展诉求相矛盾[3],因此,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通过盘活撂荒耕地、空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村庄存量空间的方式,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4],以推动存量空间转变为增量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传统村落来说,受到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区的保护与管控,老村内增量发展空间更加稀少,解决发展的普遍做法多以另择他址建设新村为主。然而,这种做法却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副作用:老村的既有村落空间逐渐衰败、承载着村落灵魂的文化风俗也面临消逝的风险。这些负面效应严重制约了对于以老村为主体的传统村落实施全面且有效的保护工作。“传统村落如何发展与保护并重”“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空间在哪”等问题,成为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围绕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5-7]的话题,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新时期传统村落聚焦共同富裕、如何进一步发展与保护的讨论仍相对较少,与之相关联的主要以实践研究为主,包括内源式动力研究[8,9]、空间规划与连片保护[10-12]、旅游活化开发[13,14]、文化保护传承[15,16]等话题。
在中国,农房权属以农村宅基地的形式界定,农村宅基地制度作为农民最低的生存保障,充分保障了农民“有房住”的基本需求[17,18]。但是,当下闲置农房现象日益突出[19],这些闲置农房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类型,具体包括绝对闲置、相对闲置、合理闲置、部分闲置等[20]多种形态。“如何盘活利用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造、产权合法清晰、处于闲置状态且能够使用的农房”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相关研究多围绕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权属改革、住房保障制度等主题,聚焦闲置农房的活化利用仍少有讨论。本文认为,传统村落内缺乏的是对空间的有效利用,存在大量风貌差、效益低的闲置农房等存量空间,这些空间值得进一步挖潜以助力新时期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可以说,传统村落闲置农房具有财产、文化、资源等属性特征[21],既承载了村庄的发展需要,更承载了一批宝贵的活态遗产,保护的要求高、再利用能够产生的价值也会更高。因此,活化利用好传统村落闲置农房是有效实现公共利益、文化振兴、财产激活的重要一环,对探索新时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2022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因地制宜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行动指南正式印发。文件提出,未来乡村建设实践以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等九大场景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2],成为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崭新实践[23]。场景理论是一种聚焦于城市发展动力的研究新范式[24-26],在消费视角下,聚焦文化娱乐、人力资本等要素,而非过去的土地经济、劳动力等要素[27]。该理论将物质与精神空间相联结,为传统村落闲置农房活化利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基于此,本文从场景理论的视角切入,选取松阳县雅溪口村为案例地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闲置农房活化与共同富裕间的理解,为新时期传统村落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微观思考、实践经验和崭新研究视角。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场景(scenes)是一种由各类生活娱乐设施组合而成的特定空间[25],其物质单元是以舒适物为核心,场景理论是以空间体验和消费为主的研究目标[26],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相适应,为乡村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芝加哥大学Terry Clark教授提出了这一理论,强调了“文化”要素的重要性,认为不同的舒适物设施和其差异化的组合方式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场景,并揭示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24,27]。该理论将场景划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部分,由政策、邻里、人群、物质、活动和价值观六要素组成,解释了可供文化空间发展的路径[28],这与文化强属性的传统村落闲置农房的特征要素相映射,为在传统村落空间中研究闲置农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传统村落闲置农房的研究语境中,“政策”要素主要来自传统村落外部,是人居环境空间建设、产业集聚的主要依据,深刻影响着城乡二元格局的动态演变。在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指引乡村新时期发展,即当下权威话语对乡村发展的政策指引。传统村落内部各要素均为客观要素,传统村落的场域与“邻里”要素相映射;闲置农房中,参与修缮谋划的各类人群、容纳各类场景的物质空间、承载业态活动的功能,分别与“人群”“空间”“功能”三要素相映射。进而,由传统村落内部向外产出另一主观要素——“价值观与效益”。“效益”进一步推动村落内部发展;“价值观”则作用于村落外部,形成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并反作用于政策制定,实现传统村落域内外的相互作用、周期演变。
场景理论与传统的空间生产理论关注物质空间演化存在明显区别。场景理论聚焦舒适物的研究契合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要求相关联。共同富裕的内涵自民主革命时期起,已实现了从单一的物质层面到涵盖“物质—精神”双重维度的全面拓展。新时期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要求在制度建设引领下,经济、生态等物质层面和社会、文化等精神层面实现“五维一体”共同富裕,即实现“制度完善—经济发展—生态持续—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的五维目标[6,14]。在构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新实践中,传统村落作为典型的物质—精神并重的乡村基本单元,推动传统村落的全面振兴,对于共同富裕目标在乡村地区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形成了聚焦传统村落闲置农房空间的场景概念模型——场景理论作为植入理论、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导向,构成了包括“政策要素指引,传统村落邻里要素中人群、空间、功能三要素相互作用,进一步生产价值观与效益要素”的线性路径,即“政策与环境—村落与农房—价值与效益”的研究框架。基于案例地的研究,本文以期明晰闲置农房与共同富裕的关联性,揭示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系统性实践路径(图1)。
图1 场景视角下传统村落闲置农房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关联性研究框架

Fig. 1 The framework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dle rural hous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scene theory

1.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雅溪口村隶属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位于县城东12 km处(图2)。该村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650余年历史,其中,老村传统建筑群占地115亩(1亩≈667 m2),占村落总面积的80%以上,现存明清古宅35幢,大部分古民宅连片分布,具有“溪—码头—村—田—山”的远山绿水、黄墙黛瓦、溪水长流的山水格局。该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22年,成为全国首个“科技支撑共同富裕试点村”,是浙江省“千万工程”新实践未来乡村建设的试点。老村中人口迁移、农房空废、经济衰退、环境破败等特征在当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案例中具有典型性,是研究传统村落闲置农房活化驱动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地。
图2 雅溪口村的地理位置

Fig. 2 Location of Yaxikou village

研究团队长期扎根于乡村研究,前期完成了对雅溪口村的初步调查和数据收集,并展开了对该村闲置农房空间活化方案的设计研究。课题组成员与村干部、村民、第三方工作人员等建立了长期联系,了解村落保护与发展情况,通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充分认知该村闲置农房面临的困境、传统村落生活空间保护情况、人居生态环境整治历程以及产业发展现状。(1)收集整合有关雅溪口村的新闻报道资料、规划文本资料[29](《雅溪口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雅溪口村传统村落档案》)、政策文件(丽水市传统村落保护地方法例等),以及各种与案例村相关的文本内容等,全面把握传统村落基本概况。(2)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对村干部、产业经营主体、部分村民等主体进行调研,共访谈21人,访谈内容主要围绕闲置农房的产生与发展、村民对闲置农房改造意愿、传统村落保护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与规划等展开;通过梳理访谈内容的关键信息,将其与文本资料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确保调研资料和研究结论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表1)。
表1 受访者信息及访谈重点

Table 1 Interviewee information and interview focus

编号 受访者 受访人数/人 受访者职业 访谈重点
R1~R12 雅溪口村
村民
12 R1~R2(欲改造农房村民)R3(餐馆老板)R4(新村村民)R5(茶叶经营业主)R6~R12(普通村民) 闲置农房的产生与发展、村民对闲置农房改造意愿
G1~G4 政府部门 4 G1(村支书)G2(驻村干部)G3(镇干部)G4(农业局干部) 传统村落保护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与规划
S1~S5 第三方
工作人员
5 S1~S5(社会团体工作人员) 社会团体参与乡村建设情况

注:R为Residents(村民),G为Government(政府部门),S为Staff(第三方工作人员)。

2 雅溪口村闲置农房场景的产生、演化与活化

随着城乡割裂向城乡融合的转变,传统村落闲置农房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出各类适应时代需求的场景。这些场景通过对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产出反哺乡村发展的效益,形成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做法。从聚焦案例来看,通过调研和收集雅溪口村老村的发展情况,闲置农房场景经历了产生、演化与活化三个阶段,闲置农房活化推动了该村整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场景显现(图3)。
图3 雅溪口村闲置农房现象的场景演变

Fig. 3 Scene evolution of idle rural houses in Yaxikou village

2.1 老村落寞与农房闲置阶段:人口外流、违建频发,闲置农房大量产生(2013年以前)

雅溪口村过去商贾文化十分兴盛,陆运、水运均在这里留下了可供查证的古商埠、古驿道、古码头等特色空间。但是,在快速城镇化及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一方面,受交通区位变迁的影响,雅溪口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并定居;另一方面,农业税取消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原地插花式、异地规模式新房建设热潮(图3a)。(1)政策与环境: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改革也步入新阶段。2006年农业税取消,中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彼时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要求。(2)村落与农房:农业税的取消降低了村民对土地的依赖度,改善了经济能力,村民进一步将注意力转移到生活水平的提升上。老村层出不穷的新房违建对该村的整体风貌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加之,村民成规模地放下农具走向城市,一大批闲置农房产生与新房违建在老村内形成鲜明对比,老村的古商埠风貌受到严重威胁。(3)价值与效益:村集体对时下新房违建情况相当重视,2010年,“就将老村改造项目搬上了议事日程,并迅速启动”(G1)。另行选址的新村于2012年建成,既保留了老村内的传统村落格局,也让村民们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住进新房子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R3)。彼时,新村建设农民上楼,成为乡村地区改善人居环境的普遍做法。

2.2 老村觉醒与风貌保护阶段:入选名录、老村自救,闲置农房成为关键(2013—2022年)

2013年,丽水市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力度,雅溪口村作为“滨水古商埠”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该村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将村里的人居生态环境提升纳入了工作重点,老村乱建现象得到了遏制、闲置空间活化利用得到了重视。2019年前后更是掀起了农房“民宿化”浪潮。但囿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配套相对滞后、规模体量较小等问题,导致当地民宿产业至今未能有序发展(图3b)。(1)政策与环境:2012年,传统村落的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乡村建设迈向新的阶段。雅溪口村所属的丽水市松阳县,因其县域内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的特征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随即,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松阳县出台了《关于推进民宿经济发展实施意见》[30]。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城乡要素融合进程加快,乡村空间的功能承载被赋予了全新诉求。2019年,地方性法规条例《丽水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颁布,进一步框定了传统村落的建设与发展目标。(2)村落与农房:2015年,雅溪口村完成了《雅溪口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和《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建档,开始聚焦于老村风貌环境整治,村委带动村民集体参与农房拆违行动,“镇整治办对各组整改情况进行周排名”(M2),形成比学赶超的势头,激发了村民尊重历史、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2016年,松阳县开展“老屋拯救行动”,老村内每一户农房有了“身份证号”,农房的保护有了地方性法规。“向10户农户流转了3幢老屋,并且已完成了修缮······”(G1)。通过农房修缮保护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吸引资本和社会团体参与闲置农房活化利用,激活农房财产属性,提高村民收入,扩大村集体经济。此外,象溪镇政府牵头修建滨溪绿道串联起多个传统村落形成“老村联盟”,既恢复了沿溪村落传统的山水风貌,又充分利用山水格局进一步激活沿溪空间,形成了“亲水古埠+绿道经济+慢生活”的传统村落过去与现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2019年,浙江省“投入200万元资金扶持雅溪口村建设民宿综合体项目,以实际项目带动该村实现乡村振兴”(G4),基本解决了闲置农房危废化问题,缓解了老村的农房闲置现象,但是,由于村民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民宿产业发展通过自上而下投资、村民自我改造的方式,始终未能显现出市场效应。“房子经过了县里的民宿标准化改造,但受疫情影响也没有游客愿意来,也就闲置了”(R1)。(3)价值与效益:雅溪口村以传统村落环境整治为抓手,聚焦人居环境提升,在此过程中,村民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得到解决,保护老村自觉性增强,老村传统隐性文化得到初步显现。闲置农房的产权问题得到政策支持,宅基地使用权的放活也使得闲置农房活化利用的形式从单一居住属性向复合功能属性转变成为可能[31,32]。这一时期,通过向传统风貌、历史文化要经济、要发展,成为传统村落建设的普遍关注点。

2.3 老村振兴与活态利用阶段:增量受限、存量转换,闲置农房驱动共富(2022年至今)

2022年,雅溪口村被确立为全国首个“科技支撑共同富裕试点村”,标志着该村未来乡村建设启动。未来乡村建设是浙江省探索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过程中的一项新实践,旨在建设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智慧化、文明现代化的乡村[16,17]。在探索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雅溪口村显现出理想的闲置农房活化利用可持续发展场景(图3c)。(1)政策与环境:202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要求探索既彰显地域韵味、又具备前瞻引领的和美乡村建设方法,提出“千万工程”迭代更新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实践[2,16,17]。(2)村落与农房:雅溪口村积极响应未来乡村建设号召,积极申报,以“九场景、十二重点项目、三创新”形成未来乡村建设方案获批“科技支撑共同富裕试点村”,重点项目清单涵盖了闲置农房活化的新举措,包括修缮老屋提升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茶社、民宿等。通过对1949年后建设的保护价值低的农房改造再利用,建设雅遇民宿综合体,引入乡村文旅运营专业团队,以激活老村松阴溪畔古商埠文化属性。“更令人期待的是,由浙江莲华雅溪酒店公司打造的总投资600万元的高端精品滨水民宿酒店,目前已在雅溪口开工建设”(G1)。2023年,松阳乡村振兴全国建筑设计大赛设计基地落户该村,“吸引1138支高校、社会团体团队参与闲置农房改造”(S1),探索闲置农房主客同居的活化新模式。通过青年创业孵化功能置入农房,年轻态艺术文化元素融入老村渔网编织、古商埠文化等非遗要素,显化沉睡文化基因,并改善前一阶段沿溪整治空间使用率低的问题。未来,该村还将闲置农房逐一入库,以期引进更多业态、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的形式进一步盘活闲置农房,为老村注入新活力。“徐氏宗祠这块我们也想结合端午茶这样特色的茶文化形成一个品茗饮茶的场景”(G2)。(3)价值与效益:雅溪口村结合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机遇,闲置农房活化利用过渡到多元业态提升的新阶段,以期带动村民增富,唤醒村民自主性,吸引域外社会主体介入,形成市场机制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激发闲置农房活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内生动力,率先实现整村共同富裕,“打造‘历史’与‘将来’并行的山区共富样板村”(G3)。这一时期,多元主体参与、新内生动力激活成为乡村地区新的时代命题。

3 闲置农房活化与共同富裕的逻辑互洽

基于对雅溪口村闲置农房场景产生、演化与活化的特征分析,老村内农房闲置以及伴随的空心化、空废化等现象,造成了血缘地缘社会关系解体、生活性活态非物质文化消逝、生活生态生产空间脏乱差、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活化闲置农房既是对老村内物质空间资源的有序、有效利用,更是对经济增长、生态保护、乡土文化、公共利益和社会结构的深度挖掘与推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城乡的融合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人群、空间、功能三个维度归纳案例村的活化策略,最终均指向共同富裕理想场景的实现(图4)。社会和谐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经济发展为进一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奠定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五个维度在闲置农房活化的过程中环环紧扣、产生连锁反应,以驱动共同富裕在传统村落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
图4 闲置农房活化过程中共同富裕理想介入与实现的逻辑关系

Fig. 4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l intervention and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process of revitalizing idle rural houses

3.1 闲置农房活化有助于缔造美好生活、共建宜人生境,促进物质富足

物质富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包括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持续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闲置农房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归纳形成了四大策略,在经济与生态的层面上均有着明确且对应的体现。(1)美好生活品质吸引。坚持需求导向,通过对空间品质的提升、功能类型的丰富,实现闲置农房由空废向美好生活场景的转变,以吸引潜在资本和社会团体介入;(2)市场机制催化驱动。依托介入闲置农房改造的资本带来的市场机制,完善相关产业上下游产品,实现优胜劣汰,充分激活村落内经济活力;(3)多元主体共建共治。通过政府、村民、资本与社会团体等各类主体力量,实现闲置农房周边传统村落内部街巷等公共空间的环境改善;(4)拓展丰富户外空间。在村落环境改善过程中,伴随的生态修复、公共空间营造等建设行动进一步丰富户外空间场景。雅溪口村的实践证明,闲置农房的活化既能够充分利用存量空间,缔造美好生活,吸引资本和社会团体、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还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提升村落整体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2 闲置农房活化有助于搭接新型地缘、实现文化传承,驱动精神富有

精神富有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准,强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闲置农房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归纳形成了两两对应于文化和社会维度的四大策略。(1)活态利用空废民居。针对有保护价值的民居,政府进行了抢救性修缮保护,承载生活性活态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得到保留,并赋予展览、民宿等新的功能。(2)新老共创迭代技艺。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技艺进行了新时代再创作,通过新老村民的手手相传,实现传统技艺的保护,并融入新的元素。(3)主体关系在地融洽。通过闲置农房多元主体参与初步形成的民主协商机制,逐步过渡为涵盖村域的多元主体模式,实现新老村民的在地社会关系重建。(4)功能挖潜聚集活力。基于闲置农房活化所营造的各类场景,传统村落空间得到充分挖潜,实现村落活力聚集。雅溪口村的实践证明,闲置农房的活化不仅成为传承与创新在地文化的关键平台。通过新老村民合作共创的方式,这一举措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化转型以及年轻化迭代更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同时,闲置农房的活化还能够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实现新型地缘社会关系的搭建,有效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3 闲置农房活化有利于形成典型案例、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制度改革

制度完善既是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前提,也是这两者实现过程中逐步优化的结果。制度形成的根源在于对闲置农房活化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和经验积累,通过总结典型经验中的一般规律,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制度框架。进而,制度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闲置农房对象,为闲置农房活化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闲置农房活化的过程正如上文所述,涉及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各维度的实践,因此,各维度所对应的制度也在相应的实践过程中得以优化、完善,例如,闲置农房所有权退出保障机制、共建共治的参与机制等。在推广一般经验的过程中,制度的不足之处逐渐浮现。因此,要求制度实施方与制定方保持对制度实施的持续关注,并及时通过选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新的实践以解决制度缺陷、积累形成新的典型案例经验、制定更为完善的制度,以此循环、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适用于当地的闲置农房活化利用经验,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并逐步向共有、共治、共享和共同富裕理想迈进。

4 闲置农房活化驱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传统村落闲置农房场景演变的不同阶段基于村落保护的客观现实进行了新村建设、农房流转、资本引入等模式的探索,闲置农房活化利用推动了共同富裕的理想场景呈现。从“人口外流、违建频发,闲置农房大量产生”向“增量受限、存量转换,闲置农房驱动共富”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政策构建有效且可持续的传统村落农房活化实现路径,驱动传统村落实现“制度—生态—经济—文化—社会”五个维度的共同富裕的乡村是本节讨论的重点。本节拟围绕功能挖潜业态赋能、空间提升品质增效、主体共生模式创新等三个维度进一步解析演变过程,以揭示闲置农房活化驱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图5)。
图5 传统村落闲置农房活化作用下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Fig. 5 The path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the revitalization of idle rural hous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4.1 “拆除—修缮—改造”:闲置农房价值识别功能挖潜

在传统村落,农房因其各自不同的保护级别,在活化利用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决定了这些农房在功能活化方面的不同要求和具体实现方式。功能对于建筑而言是活动内容的表征,对于村落而言是人群聚集的关键,不仅涉及建筑本身,还与村落的活力和文化传承具有相关性。本文案例中,雅溪口村的闲置农房功能转型先后采取了违建拆除、民居修缮、农房改造等不同模式,揭示了针对闲置农房功能活化的有效实践路径。从建筑保护价值维度出发,可以将闲置农房分为三类,一是核心保护区内的违建房屋以及核心保护区外的无人居住且存在安全隐患的负价值农房;二是核心保护区内承载传统文化的高价值民居;三是核心保护区外无人居住或部分空间闲置的低价值农房。(1)拆除负价值违建农房。对于负价值的闲置农房,雅溪口村在人居环境整治阶段对相应空间进行了拆除措施,“拆除了村里不协调建筑23余处,1800余m2······”(G1)。(2)修缮高价值闲置民居。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民居通过村集体流转的形式,进行了统一的修缮和维护,作为可经营空间再利用。针对该类农房的活化利用,既保护和传承村落的历史和农房空间中所承载的活态文化,也提高了农房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下一步市场资本介入农房业态活化奠定了基础。(3)改造低价值闲置农房。村民退出居住的模式,抹除了过去传统村落生活性的文化内容。为了保护相应活态内容,雅溪口村通过对低价值闲置农房改造的方法,探讨多元功能植入的可能性。这一方法既适应新时期传统村落的保护需求和发展趋势,也进一步通过主客同居等形式将新老主体容纳到同一空间,在不同主体共享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有助于激发村落内源式发展动力。“老房子主要就我们老两口住,其他空间可以改造增加一些民宿空间······”(R1)。

4.2 “补齐—串联—丰富”:闲置农房空间提升品质增效

空间品质影响场景活力,并为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奠定了基础。基于闲置农房的功能转换,空间品质的提升进一步丰富了空间场景,吸引潜在资本和社会团体向老村聚集。雅溪口村闲置农房的空间品质伴随着功能转换的不同阶段,呈现出“补齐—串联—丰富”的空间品质提升行动路径。(1)补齐公共设施。通过拆除农房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在老村中新增了11处公共节点,公共活动空间的补齐为村内各项活动提供了必要场地,拆除与整治阶段镇村干部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建设的模式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闲置农房活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内生治理基础。(2)串联传统村落。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与慢行绿道系统,将松阴溪畔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既优化了村内基础设施、风貌环境,还以联盟的形式将周边资源进行串联,将空间品质从“点”放大到“域”,实现全域基础物质设施空间全覆盖。“松阴绿道”建设将老村“山抱村,村聚水”的生态格局显现,生态可持续的愿景得以实现。并且,“老村联盟”模式为雅溪口村提供了更多资本、社会团体参与到闲置农房活化过程中的可能性。(3)丰富业态模式。随着民宿综合体、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的实施,围绕闲置农房改造再利用的行动全面展开,空间品质提升行动的重点从区域串联再次回到老村,物质—精神并重在本轮空间提升中呈现。通过挖掘古商埠文化和村内渔网编织等非遗资源,以闲置农房等存量空间作为重要发展空间,形成特色产业和产品;通过外来主体介入的文化创意产业场景营造,显化隐性文化资源,并在“政府—资本、社会团体—村民”联动作用下用好闲置公共空间,进一步丰富老村古商埠文化内涵和特色。

4.3 “盲目—被动—主动”:闲置农房主体共生模式创新

雅溪口村作为传统村落,在城乡要素流动过程中,参与老村闲置农房场景的主体力量经历了“盲目—被动—主动”三个阶段。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期大规模盲目建设新房;到自上而下被动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再到当下主动利用传统风貌挖掘经济价值,乡村空间治理经历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共生的转变,参与模式经历了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向政策引领、自下而上的转变。在主体共生的模式下,形成了政府、资本、社会团体、村民等各方共同参与的闲置农房活化利用机制。(1)盲目自组织治理模式。在城乡二元结构割裂状态下,信息流通性较差,村落的地缘血缘关系与以乡贤引领的治理模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受到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思想,传统治理模式导致违建破坏老村风貌、新房攀比超标建设等乱象,这与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相矛盾。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乡村自治组织之外的上级政府积极介入,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重构,以确保政策有效投放。(2)被动政策性供给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政策引领下,自上而下的乡村治理模式激活了村民参与闲置农房活化的自主性,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持续改善,初步显现出“政—村”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该模式由于政策的不可持续性,要求市场机制的主动介入替代政策供给,以形成更稳定的闲置农房活化机制。(3)主动内源式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招引、环境吸引等方式,社会资本、团体相继介入闲置农房活化过程中,资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高校、设计公司等社会团体通过发挥专业优势,为闲置农房改造提供咨询和评估等服务,扮演村民与资本中间的需求沟通中介;村民作为改造直接利益人,在策划、设计、建造、运营各阶段通过共谋、共建、共管的形式全过程参与,最大程度保障村民利益,实现传统村落环境提升成果共享的最终目的。此外,主体介入下的村落显现出新的活力,也为隐性文化挖掘提供了显化动力,年轻艺术家与在地老村民共创编织渔网等非遗文化,以新要素融入的方式活化传统文化以贴切时代文化表达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闲置农房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逐步推广应用到村落空间治理中,形成政府政策有效投放、原住村民自主性强、社会资本活力注入、社会团体智力参与的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模式,实现社会层面现代化组织有序的目标。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在场景视角下构建了闲置农房演化、活化与共同富裕关联的研究框架,以解析案例村闲置农房产生与发展的场景演变,并关注闲置农房活化对传统村落空间发展的资源价值与环境发展影响。第一,借助场景理论的解释方法,案例村闲置农房产生、演化、活化的场景解析为“老村落寞与农房闲置阶段(2013年以前)、老村觉醒与风貌保护阶段(2013—2022年)、老村振兴与活态利用阶段(2022年至今)”三个典型的阶段性场景,不仅展示了闲置农房现象的演变,也明确了通过闲置农房活化利用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理想场景的路径。第二,归纳实现闲置农房活化理想场景的策略方法,厘清了闲置农房活化中的共同富裕理想介入与实现的逻辑关系。闲置农房活化涉及共同富裕的各个维度目标实现——制度完善层面,闲置农房活化的典型经验做法反推制度改革,循序渐进、逐步优化顶层设计;经济发展层面,闲置农房活化实现美好生活环境缔造,进而吸引资本、激活市场机制;生态层面,闲置农房活化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进一步丰富发展场景、营造宜人生境;文化传承层面,闲置农房活化激活空废传统民居,实现文化新老共创、迭代非遗技艺;社会和谐层面,闲置农房活化再创新型地缘社会关系,挖潜农房功能、重聚村落活力。第三,揭示闲置农房活化驱动共同富裕理想场景实现的有效路径,闲置农房活化的过程在“功能—空间—人群”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性:从功能层面看,经历了从违建拆除到民居修缮、再到农房改造的递进过程;空间层面则表现为从公共设施补齐到区域传统村落连片串联、再到业态模式的进一步丰富;而在人群层面,则体现了从盲目、被动、到主动的积极转变。这一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久久为功、循序渐进的“千万工程”经验特征。更为重要的是闲置农房作为传统村落内重要的存量空间,活化利用转换为增量发展空间,所形成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有效承接政府政策的投放,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能够激活市场机制,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与责任,并延续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在制度、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五个维度上推动实现传统村落的共同富裕。

5.2 讨论

雅溪口村闲置农房产生、演化与活化利用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村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是浙江省“千万工程”中的一个小点,也是中国乡村在新时期探讨共同富裕路径中的一种实践。本文聚焦闲置农房活化利用驱动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的研究视角,由场景理论构建研究框架,解析了闲置农房演化历程以及活化利用与共同富裕的关联性。闲置农房活化的场景演变有助于系统理解传统村落保护的重心变迁,认识国家政策推动乡村地区发展变化的作用,有利于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制定更为有效的政策、促进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传统村落激活闲置农房资源、拓宽保护路径,以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作为特别保护类村庄率先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与“制度—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五个维度共同富裕。与既有研究相比,传统村落可持续的内源发展模式仍是研究重点,但侧重通过闲置农房这一微观视角展开闲置存量要素的激活意义与路径的讨论,既是对传统村落共同富裕话题所聚焦的发展空间问题的进一步丰富,也是对既有权属争议、但又具有推进公共利益发展意义的闲置农房空间的个例剖析。本文揭示的路径不仅有关闲置农房的空间活化与传统村落发展的空间开拓,也为传统村落构建新型社会关系提供了共同参与案例参考,还进而将闲置农房纳入研究新时期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的空间切入视角。需要注意的是,乡村地区的空间收缩无法避免,且由于研究方法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缺少量化数据支撑,本文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要深入验证。全国传统村落数量巨大,研究可以通过更广的地域展开,可以量化闲置农房数量与人口分布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讨论传统村落的不同发展策略;也可以针对农房闲置率与闲置农房的闲置度进行量化数据及其内涵差异分析,进而提出与村落保护目标相适应、与国家政策和村民意愿相一致的活化利用模式;还可以通过不同地区多案例特征定性、定量比较,丰富闲置农房活化策略的场景适应性与实现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的理想形态。鉴于案例地所在的松阳县在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中亦具有典型性,后期可以进一步关注该地域的保护与发展动态,以期为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研究成果。
[1]
李思梦, 杨忍, 龙花楼. 全球乡村发展理论演化及其对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启示. 地理学报, 2024, 79(4): 854-872.

DOI

[LI S M, YANG R, LONG H L.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global rural develop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rura modern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4, 79(4): 854-872.]

[2]
何佑勇, 徐汉梁, 虞舟鲁, 等. “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涵与机制研究: 基于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 浙江农业学报, 2023, 35(12): 2988-2998.

DOI

[HE Y Y, XU H L, YU Z L, et al.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 Thousand Demonstration Villages and Rectification of Ten Thousand Villages" project: A case study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2023, 35(12): 2988-2998.]

[3]
陈小卉, 闾海.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下乡村空间规划探索: 以江苏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21, (1): 74-81.

[CHEN X H, LYU H. The rural spatial planning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ake Jiangsu as an example.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1, (1): 74-81.]

[4]
吕书正, 赵辉, 冯新刚, 等.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小城镇建设, 2023, 41(7): 5-11.

[LYU S Z, ZHAO H, FENG X G, et al.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Green Rural Revival Program" in Zhejiang, and build a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countryside that is desirable to live in and work in.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3, 41(7): 5-11.]

[5]
张书慧, 刘晓倩. 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 逻辑关系、道路羁绊与路径选择. 当代经济管理, 2023, 45(5): 10-17.

[ZHANG S H, LIU X Q.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tributes to common prosperity: Logical relationship, road barriers and path choice. 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 2023, 45(5): 10-17.]

[6]
孙九霞, 王淑佳.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路径解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 1955-1967.

DOI

[SUN J X, WANG S J. Path deconstruction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hypercycle theor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8): 1955-1967.]

[7]
丁艳.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 37(4): 70-80.

[DING Y. Realistic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rural eco-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24, 37(4): 70-80.]

[8]
张文茜, 刘沛林, 黄金昌. 共同缔造理念下传统村落红色文旅资源规划探究: 以汝城县韩田村为例. 长沙大学学报, 2022, 36(4): 37-41.

[ZHANG W Q, LIU P L, HUANG J C. Planning research on re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concept of co-creation: A case study of Hantian village in Rucheng county.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2022, 36(4): 37-41.]

[9]
武丹, 耿虹. 场域理论视角下滇西南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逻辑辨析. 城市规划学刊, 2023, (4): 41-49.

[WU D, GENG H. An analysis of the inherent logic of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Southwest Yun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theory.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3, (4): 41-49.]

[10]
陈晓华, 吴仕嫱. 区域传统村落网络化保护发展格局、机制及引导策略: 以安徽省绩溪县为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50(3): 473-483.

[CHEN X H, WU S Q. Development pattern, mechanism and guiding strategy of network protection of reg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Jixi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50(3): 473-483.]

[11]
李伯华, 龙翔宇, 窦银娣, 等.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及其修复路径: 以湖南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经济地理, 2024, 44(2): 175-186.

DOI

[LI B H, LONG X Y, DOU Y D, et al.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restoration path of human settle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four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24, 44(2): 175-186.]

[12]
李玥, 耿虹, 任绍斌. “栅片房”的营造: 南美拉祜族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研究. 建筑学报, 2021, (S1): 18-23.

[LI Y, GENG H, REN S B. Building of "Grating House": Study on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Nanmei Lahu People and its related building skills.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21, (S1): 18-23.]

[13]
易韵, 李伯华, 窦银娣, 等.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 热带地理, 2024, 44(4): 635-647.

DOI

[YI Y, LI B H, DOU Y D, et al. The adjustment process and integration path of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ourism-driven traditional village residents. Tropical Geography, 2024, 44(4): 635-647.]

DOI

[14]
杨馥端, 窦银娣, 易韵, 等. 催化视角下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以湖南省板梁村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57-374.

DOI

[YANG F D, DOU Y D, YI Y, et al.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tourism-driven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alysis: Taking Banliang village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 (2): 357-374.]

[15]
赵霞. 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 中国农村观察, 2011, (3): 80-86.

[ZHAO X. The order crisis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China Rural Observation, 2011, (3): 80-86.]

[16]
何艳冰, 张彤, 熊冬梅.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及差异化振兴路径: 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20, 40(10): 230-239.

[HE Y B, ZHANG T, XIONG D M. Evaluation on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differenti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Jiaozuo city, Henan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10): 230-239.]

[17]
李兵弟. 农村住房制度构建与国家住房制度深化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 城乡建设, 2021, (1): 25-33.

[LI B D. Rural hous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national housing system deepening reform: The top-level system design for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21, (1): 25-33.]

[18]
陈柏峰. 农村宅基地限制交易的正当性.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4): 44-48.

[CHEN B F. Rationality of limitations on free transa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hina Land Science, 2007, 21(4): 44-48.]

[19]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DOI

[LIU Y S.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4): 637-650.]

DOI

[20]
岳永兵. 闲置宅基地形成机理、规模测算与整治前景: 基于宅基地闲置类型的讨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4, 24(3): 95-103.

[YUE Y B. Formation mechanism, scale calculation and governance prospect of idle homestead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idle homestead.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24(3): 95-103.]

[21]
王玉庭, 董渤, 李哲敏, 等.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住房制度框架展望: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 中国农村观察, 2024, (1): 2-21.

[WANG Y T, DONG B, LI Z M, et al. Prospective framework of the rural housing system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China Rural Survey, 2024, (1): 2-21.]

[22]
刘双, 朱铨, 王向彬. “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文成县为例. 小城镇建设, 2023, 41(2): 94-102.

[LIU S, ZHU Q, WANG X B.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Future Village' in Zhejia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aking Wenche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3, 41(2): 94-102.]

[23]
徐越倩, 陈兰. 乡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 基于杭州市第一批共富联合体中80个村庄的调研. 治理研究, 2024, 40(1): 92-108, 159.

[XU Y Q, CHEN L.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An investigation of 80 villages in common prosperity unions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Governance Studies, 2024, 40(1): 92-108, 159.]

[24]
SILVER D, CLARK T. The power of scenes. Cultural Studies, 2014, 29(3): 1-25.

[25]
吴军, 夏建中, 特里·克拉克.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 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 中国名城, 2013, (12): 8-14.

[WU J, XIA J Z, CLARK T. Scene theory and urban development: New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Chicago School of urban studies. China Ancient City, 2013, (12): 8-14.]

[26]
吴秋敏. 场景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 2023.

[WU Q M. Study on the design of rural pub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Beij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3.]

[27]
王慧玲, 窦银娣, 李伯华, 等.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建构研究: 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 39(10): 1373-1382.

[WANG H L, DOU Y D, LI B H, et al.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spac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theory: Taking Lanxi village in Jiangyong county as an example.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23, 39(10): 1373-1382.]

[28]
陈舒萍. 场景视域下文化旅游社区模式构建: 以阿那亚文旅社区为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 15(3): 102-110.

[CHEN S P.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community in scene vision: A case study of Aranya tourism community.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21, 15(3): 102-110.]

[29]
姚敏. 回归本源的浙江松阳雅溪口村庄整治规划设计研究. 浙江: 浙江大学, 2018.

[YAO M. Research on return-to-origin renov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Yaxikou village in Songyang,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Zhejiang University, 2018.]

[30]
葛晓丹, 杜瑞雪, 吴宦漳, 等. 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制度探索: 以松阳县为例. 小城镇建设, 2022, 40(11): 17-24.

[GE X D, DU R X, WU H Z, et al. Explo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Songyang county.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2, 40(11): 17-24.]

[31]
宋志红. 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内涵和制度设计. 法学评论, 2018, 36(4): 142-153.

[SONG Z H. The legal connotation and system design of the "Three Rights Separation" of the homestead. Law Review, 2018, 36(4): 142-153.]

[32]
严金明, 迪力沙提, 夏方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化. 改革, 2019, (1): 5-18.

[YAN J M, DI L S T, XIA F Z.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Three Rights Separation" of rural homesteads. Reform, 2019, (1): 5-18.]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