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基因与景观修复

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以岳阳市张谷英村为例

  • 张浩 , 1 ,
  • 李伯华 , 1, 2, 3, 4 ,
  • 窦银娣 1, 2, 3, 4
展开
  • 1.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衡阳 421002
  • 2.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衡阳 421002
  • 3.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 421002
  • 4.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衡阳 421002
李伯华(1979- ),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村落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张浩(1999- ),男,湖南岳阳人,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3-08-28

  修回日期: 2024-01-11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8-1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2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215)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JJ30100)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3ZDB031)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restoration under the power of digital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Zhangguying village in Yue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 ZHANG Hao , 1 ,
  • LI Bo-hua , 1, 2, 3, 4 ,
  • DOU Yin-di 1, 2, 3, 4
Expand
  • 1.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Hunan, China
  • 2. Digital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Hunan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Hengyang 421002, Hunan, China
  • 3. Hunan Provincial Research Base for Human Settlements and Environment, Hengyang 421002, Hunan, China
  • 4. Key Research Base fo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Province, Hengyang 421002, Huna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08-28

  Revised date: 2024-01-11

  Online published: 2024-08-16

摘要

景观修复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在乡村数字化新时代背景下,把握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数字赋能,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深度访谈、GIS空间分析、点云数据提取等方法,基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特性与数字乡村底层架构,构建了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探究了数字技术力量下其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显示:(1)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是将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纳入数字信息网络系统中,呈现出景观修复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过程。(2)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演进表现出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对象呈现精准化、功能衍生虚拟化及整体虚拟—实体复合的演进特征。(3)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机制是旅游新业态发展引领的驱动机制,其将信息技术发展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消费需求转变因素联结至景观修复数字化的演进中,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了多层次的驱动机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通过探究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

张浩 , 李伯华 , 窦银娣 . 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以岳阳市张谷英村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 39(8) : 1797 -1814 .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4

Abstract

Landscape restoration serves as a pivotal means of promoting and dissemin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of rural digitalization, how to leverage digital empower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restoration has emerged as a pressing scientific issue critical to facilita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y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GIS spatial analysis, point cloud data extraction and other method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digital countrysid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restoration under the power of digital technology was constructed. In addition, taking Zhangguying village in Hunan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its landscape restoration evolution under the power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ve been explor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restoration under the power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to incorporat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to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showing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the physic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of landscape restoration. (2)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 Zhangguying village exhibi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Streamlining of communication for landscape restoration objects, precision in the presentation of restoration subjects, virtualization of derived functions, and the overall integration of virtual and physical entities. (3) The mechanism of landscape restoration evolution features is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ourism formats, which connects the development facto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riving factors of digital policies, and the changing factors of consumer demand to the evolution of digital landscape restoration. The three factors are independent and interrelated, and they work together to form a multi-level driving mechanism. With the goal of promo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aegis of digital technology. It aspires to furnish novel insights, methodologies, and avenues for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advance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不断催生着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重塑着现代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作为拥有效率、整合、优化及共享等特性的数字技术逐渐嵌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与路径。2021年4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中国GDP比例的38.6%,但在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例中,服务业、工业分别为40.7%、21.0%,农业所占比例只有8.9%。为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引着各地区与部门数字乡村发展的方向,同时强化了数字技术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再次强调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让农村具备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如何在乡村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把握乡村数字赋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在以及未来乡村发展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空间,景观修复承担着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转化为人民美好需求消费的重要作用,推动着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国外主要从生态文化保护规划[1]、土地可持续利用[2]、乡村经济发展[3]、地方性文化保护[4]等角度开展地方文化景观的修复探究,为地方文化景观的延续与传承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借鉴。国内早期,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研究侧重民居建筑[5]、公共建筑[6]及自然生态环境[7]等单一景观的保护与更新。随着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凸显与旅游发展,景观修复的研究也逐渐出现从单一向多元[8,9]、物质向物质与非物质景观融合的转变[10,11],并在转变过程中衍生出从自组织、他组织等主体探讨景观修复的组织特征[12]、修复策略[13]与路径[14]等内容。同时,景观修复的探究也更加注重系统性与学理性,分别从“聚落双修”[15]、精准修复[16]、有机更新[17,18]、地域文化景观[19]及图式语言[20]等理论探究传统村落景观秩序与功能更新间矛盾的化解路径。此外,数字技术已介入乡村空间的各领域,成为乡村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21,22]。数字技术力量首先聚焦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23,24],随后延伸至传统村落。以数字技术力量探讨传统村落景观修复较为活跃的学者是以刘沛林为核心和以王萍为核心的两个团队。前者探究聚焦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与应用,认为数字化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新途径[25],探讨传统村落数字化的缘起、误区及应对方法[26]、符号表达[27]及监测预警[28]等内容;后者则聚焦于传统村落的档案[29]、数字文化资源库[30]等内容。其他学者聚焦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31]、历史信息的数据化处理[32]、基于影像记录的传统村落形象构建[33]以及现代营建监测数据库[34]等方面内容。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研究成果逐渐丰硕,并紧跟时代技术发展从数字力量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存续与呈现进行数字赋能。但在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乡村发展不可忽视的本底与思考维度的时代,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数字化的研究,还更多的是将数字技术作为一个工具、被动的客体,对其进行单一的数字赋能,以数字技术与景观修复的互动视角,探究数字技术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变化与响应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在乡村数字化的语境下,立足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科学内涵、特性与数字乡村的底层架构,构建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并以张谷英村为例,探究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及机制,以期把握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新动能,为传统村落的景观风貌修复、存续及活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1 理论回顾与分析框架

1.1 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及特性

景观修复衍生于景观一词,景观在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更多是指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主要内涵是指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35]。聚焦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则是农耕文明时期传统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复合体,是人类活动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诉说着地方文化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35,36]。虽然国外开展了众多景观修复的案例研究[1-4],为地方文化的续写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但因景观的文化内涵与区域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研究具有自身特性。通过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文献回顾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尚未有统一界定,但时代语境是明确的,即将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多元价值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37]。在此语境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研究出现了社会学、建筑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响应及其他学科理念的本学科化,衍生出景观修复设计、更新保护与活化等概念;同时在维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原生性及地方性等特性的基础上,出现以文化景观保护性开发[20,37]为主流的观念。其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从景观基因或图式语言的层面,聚落双修[13,15,38]、精准修复[16]、有机更新[17,18]和图式语言[19,20]等角度探究传统村落的景观修复(表1)。随着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研究逐渐丰硕,并成为凸显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亟需丰富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基础理论,以此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因此,基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文献回顾与时代语境,本文将传统村落景观修复定义为,传统村落在同外界的物质、信息及能量流交换中景观产生的自损型、外损型与异损型等破坏问题,通过景观基因、图式语言等理论与技术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风貌的维护、修补与修建,达到现代生活功能的注入与景观原有风貌的存续,具有景观修复的主体性、功能性和对象性。
表1 具有典型性的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理论解析表

Table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restoration

理论基础 文献来源 核心内涵 开展层面
聚落双修 李伯华等[13,15]
曾灿等[38]
多主体通过显性景观修补与隐形景观修复,以达到空间更新和文化活化[13,38] 从景观基因分析法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态、民居建筑、主体性公共建筑、环境因子、文化标志开展[15]
精准修复 向远林等[16] 景观基因信息链通过精准判断、精准修复、精准施策,以恢复乡村聚落文化生态系统 在景观基因基础上衍生出景观基因信息链,从“基因元—基因链—基因形”三层次结构开展
有机更新 王竹等[17]
李伯华等[18]
通过“物质—文化—社会”三维对象更新,实现有机秩序和原真风貌的保留[17] 从主导功能优化与三生空间重塑、隐形基因修复与显性基因修补、关系网络织补和社会秩序重构实现有机更新[18]
图式语言 王云才[19,20] 景观图式语言通过景观词汇、词法、句法及语境,实现景观地方性的传承与创新 从字、词、词组的语汇,形成过程与空间关系的词法,尺度、时间性、修正、秩序、本土性、修辞的句法三方面展开
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主体性是指景观修复的群体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随之不同主体采用的修复方式、产生的修复特点与效应是有差异的[13,38]。景观修复在农耕文明时期是以村民为主体的小规模修复,随着传统村落名录与保护制度的颁布,景观修复则以村民、政府与专家学者为核心群体,文化传承为导向,将修复范围由小规模向集中连片的大范围转变。
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对象性是指景观修复的物质形态具有显性与隐性景观的差别,同时不同物质形态对应的修复方式及传承的文化有所区别[15,18]。显性景观是以修补为主呈现景观原始的整体风貌,隐性则以修复为主凸显景观的文化精神内涵。
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功能性是指景观修复的功能在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同时修复的功能会随时代背景变迁修复与完善景观的原功能及衍生的新功能[18]。景观修复在农耕文明时期是以村民为主体、农业为核心的功能。随着传统村落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修复则是以村民与游客为主体、农业和旅游业或与其他产业融合为核心的功能。
因此,在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乡村发展不可忽视的本地与思考维度的时代,探究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主体性、对象性和功能性的“主观能动”响应,把握景观修复的新动能,是存续传统村落景观风貌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

在全球数字技术的浪潮中,数字技术流入乡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乡村,实质是借助数字技术力量推动乡村发展的一种手段、过程和状态[39]。同时,学者们对电子商务[40]、淘宝村[41]、共享民宿[42]等乡村数字化的探究,揭示出乡村数字化是在全球的数字信息浪潮中,伴随着信息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域的持续覆盖与渗透,改变乡村要素的利用方式,重塑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使乡村地域空间发生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状态[43],表现在由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与智慧应用层(以下简称“三层”)构建的数字乡村底层架构[44]。许志中等[45]从“赋能主体、赋能手段、赋能场景及赋能结果”组成的“三层”解析乡村数字赋能的过程机理及实践逻辑;张英男等[40]从流要素、流载体与流节点组成的“三层”探究电子商务影响下乡村重构的影响因素和特征;王亚华等[46]结合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组成的“三层”探析数字技术赋能下乡村治理机制,同时基于“三层”的数字乡村底层架构的探究还映射在乡村跨空间的情感表达、话语体系的分化与重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与转型以及空间组织转变等方面[20,38,42]。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由“三层”构建的数字乡村底层架构,为乡村地域空间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分析框架,能有效揭示主体、产业、资本、场景及结构等乡村要素的数字化响应过程,展示乡村要素数字化的新动能。作为由主体、对象和功能等多要素构成的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也深受数字技术力量的渗透与覆盖,影响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存续与呈现。
因此,本文基于数字乡村底层架构和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与特性构建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探究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以期把握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新动能,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是由“三层”构建起数字孪生空间与现实物理空间相结合的复合空间。基础设施层是复合空间的基础保障,通过现代基础设施铺垫与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感知与收集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主体性、对象性和功能性等特性的数据信息,将其多元特性纳入数字虚拟孪生空间中,推动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主体性、对象性和功能性数字信息转换。平台服务层是复合空间的智能中枢,通过基础设施层创造的数字孪生空间,存储与集成处理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主体性、对象性和功能性等特性的多元数据,灵活组合景观修复的数据信息,为景观修复的主体性、对象性和功能性提供数字化、信息化及网络化的信息传输与流通,实现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数字信息生成。智慧应用层是复合空间的应用场景,通过平台服务层生成的景观修复数字信息,具体应用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主体性、对象性和功能性等实体特性,实现多元特性的现实物理空间与虚拟孪生空间相结合的数字文化传承、数字旅游发展、数字规划保护等场景应用,呈现出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数字化演进的过程、状态与趋势,助力传统景观风貌的修复与存续(图1)。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是由“三层”构建的数字乡村底层架构同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相结合,形成虚实融合的复合空间。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层的持续渗透与覆盖,搭建起景观修复的数字信息要素与现实物理要素流通的桥梁,同时,平台服务层对景观修复双空间要素流通进行集成处理与数字信息组合,最终借助智慧应用呈现出景观修复数字化响应,表现出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推动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存续与呈现。
图1 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

Fig. 1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restoration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岳阳市岳阳县境内,地处龙形山和渭溪河之间的河谷地区(图2)。村落是明代洪武年间始祖张谷英在此定居世代繁衍而成,至今繁衍子孙已二十六代,经历明清两朝多次兴建,形成了以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为核心的三大古建筑群,以及底蕴深厚的民俗风情、宗教思想、耕读孝廉等非物质文化景观,被誉为“明清湘楚民居的活化石”。村落因丰富的文化景观,于20世纪80年代张安蒙拍摄的《岳阳楼外楼,洞庭天外天》专题片被外界逐渐熟知,并先后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及全国生态文化村。同时,依据文化景观资源走上了旅游的活化道路,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国家4A级景区等称号。旅游发展加速着村落与外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推动张谷英村景观风貌的呈现、修复与活化。数字技术力量作为物质、信息、能量交流的重要方式与平台,也持续渗透至张谷英村。4G网覆盖与5G网完善等通讯基站建设、数字虚拟景区构建、电子摄像头安置及外界科研院校的数字化数据挖掘、三维建模、动画制作等一系列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工作,使张谷英村的景观以数字化的形式修复、呈现与活化,推动着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数字化演进。因此,以张谷英村为案例,探讨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图2 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区位

Fig. 2 Spatial localization of Zhangguyin village in Yue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2.2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获取数字力量介入下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演进数据。(1)文本分析法: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传统村落研究,张谷英村作为长期跟踪研究的案例地,基础资料翔实,拥有其传统村落、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4A级旅游景区的申报材料及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规划文本(2009—2030年)等基础资料,了解张谷英村景观保护发展的规划导向。同时,依据长期跟踪研究积累的信息节点和张谷英村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资料的收集,从整体上了解张谷英村景观风貌的数字技术信息应用。此外,研究团队所在的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拥有张谷英村景观基因数字数据库、三维建模及虚拟场景应用等材料,为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数字化演进提供了实证资料。(2)深度访谈法:研究团队于2022年2月15-18日、2023年3月19-24日进行实地调研,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对张谷英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景观管理处负责人、旅游公司工作人员、数字监控室技术人员、文物修缮专家、村干部、导游、保安、商人和居民等21名主体进行访谈,访谈时间每人10~120 min不等,了解张谷英村数字技术力量的引进、布置及运用是如何创造出数字孪生空间,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主体、对象、功能及整体的演进(表2)。
表2 受访者信息及访谈重点

Table 2 Respondent information and interview focus

编号 受访者 人数/人 受访者职业 访谈重点内容
G1~G8 政府工作
人员
8 G1~G3(景观管理处负责人)、G4~G5(镇政府人员)、G6~G7(监控室技术人员)、G8(村干部) 数字基础设施、线上监控设施等数字技术的投入及运营情况
T1~T4 旅游公司 4 T1~T2(旅游公司负责人)、T3(导游)、T4(剧本杀工作人员) 线上语音讲解、虚拟景区等数字旅游的建设情况
L1~L4 景观修缮者 4 L1(文物修缮专家)、L2~L3(工地负责人)、L4(工地监工者) 景观修复过程数字技术力量的运用情况
R1~R5 村民 5 R1~R4(民宿老板)、R5(村民) 传统的景观修复方式、方法

注:编号G为政府工作人员(Government),T为旅游公司人员(Tour operator),L为景观修缮者(Landscape restorer),R为村寨村民(Residents)。

3 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特征

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呈现出虚拟—实体复合整体的演进特征,虚拟是指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信息的传输、交流、存储趋向于网络化、信息化及数字化,实体是指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虚拟信息是作用于景观的实体呈现,具体表征在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对象呈现精准化和功能衍生虚拟化的演进。张谷英村借助基础通讯设施、监测设备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数字力量构成数字乡村底层架构的基础设施层,感应与收集景观修复的数字信息,并从交流信息的网络化、修复信息的数据化和场景信息的虚拟化等平台服务层,为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主体、对象及功能提供数字信息支撑,形成景观修复的智慧监控与视频会议论坛、景观风貌数据的精准提取与记录以及虚拟景区互动与数字IP剧本等智慧应用,呈现出景观修复的虚拟信息助推实体景观风貌存续的演进。

3.1 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

主体性作为景观修复的重要特性,主体间信息传输与交流的效率与便捷性,影响着景观风貌的呈现。张谷英村由电信塔、网络光纤等通讯设施和摄像头、烟雾与明火感应器等监测设备组成的基础设施层,感知与收集着景观修复主体间的修复信息,为景观修复的主体创造出修复信息传输与交流数字化的平台服务层,灵活组合景观修复主体间的信息传输与交流,形成景观修补网络化和景观维护信息化的智慧应用,提升张谷英村主体间信息传输交流的频率与效率,推动景观修复的主体向交流便捷化的方向演进(表3)。景观修补的交流便捷化,张谷英村作为明朝洪武年间的古建筑群,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自损型、它损型与异损型的破坏,张谷英村景区管理处形成了古建筑群修补的方案设计方、甲方(张谷英村景观管理处)与工程实施方的团队。随着电信塔、4G光纤网络等通讯设施的渗透及修补三方的移动通信设备应用,创造出远距离线上信息传输与交流的数字空间,为各主体提供了线上信息交流途径。基于景观修缮者的访谈,“现在网络发达了,小问题会通过图片、视频或线上会议等通讯手段进行解答”(L1),“景观修补的施工方案是通过前期无人机拍摄的建筑残损照片,与后期现场勘探所形成的”(L3),表明相比传统的线下信息交流,线上修补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传输,为各主体景观修补的洽商与变更提供了高效率、高频率、高信息量的信息转入和转换,便捷主体间景观修补的方案实施、细节优化与风貌呈现。此外,景观修补实践的数字化存储与传播也为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各主体提供了数据信息库。2022年7月张谷英村古建筑文化旅游节中北京故宫联手民间故宫举办的高峰论坛,北京故宫将自身景观修补的实践过程、方式和方法通过数字视频存储与播放,线上线下的实时播放近1000人的观看,弥补着管理处、施工方、居民等修补群体的信息差,推动着张谷英村景观原始风貌的修复与呈现。景观风貌的维护便捷化,景观风貌的日常维护是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与风貌呈现的重要部分,张谷英古建筑群作为由1732间古建筑环环相连的旅游景区,古建筑内的村民日常生活与游客观光游览,使张谷英古建筑群的实时状态信息传输尤为重要。张谷英村景观管理处通过安置86个摄像头、96个明火感应器、242个烟雾报警器等监测设备,构建古建筑外部监控和内部感应的景观风貌维护网络平台。相比由人、古建筑、保卫室形成的传统人工信息传输,古建筑与总控室形成的景观状态线上实时传输与传导,为景观风貌的维护与存续提供着信息频率与信息质量的保障。
表3 主体交流便捷化的数字力量呈现

Table 3 Manifestation of digital power in facilitating the convenience of subject communication

数字力量 线上交流 明火与烟感应器数字设备 摄像头 调控室
图示
解读 “中华文脉与文化自信”高峰论坛线上线下的直播,弥补景观修复主体的信息差 明火与烟雾感应器的装置,为张谷英村古建筑内部提供烟火感应的数字信息,维护张谷英村的景观 摄像头的安装,为张谷英村古建筑外部提供实时数字信息传导,维护张谷英村的景观 张谷英村古建筑内外部传导信息接受的总调控室,为张谷英村景观维护与修补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注:线上交流的照片为张谷英村工作人员提供。

3.2 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对象呈现精准化

传统村落显性与隐性的景观呈现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凸显。张谷英村通过由无人机、摄像机、cloud compare与context capture等硬软件设施组成的基础设施层,对张谷英村的景观风貌进行数字信息采集与转换,为景观修复的对象创造出景观风貌数字信息库的平台服务层,灵活组合景观修复对象的量化数据与文化属性,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修复与呈现提供精准的量化数据支撑,形成显性景观的精准呈现与隐性景观精准诠释的智慧应用,推动景观修复的对象向呈现精准化的方向演进。显性景观的精准呈现,张谷英古建筑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保护是通过保护范围、保护标志、记录档案与保管机构的四有资料进行存档。数字技术力量下,研究团队通过大疆精灵4PRO四旋翼无人机,采取五向飞行,获取张谷英村正上下左右方向的原始影像,并对部分建筑进行细节补拍,运用cloud compare、context capture等软件对原始影像进行数据转换,将张谷英村景观风貌的整体格局和局部信息通过点云精准记录与呈现。例如基于张谷英村的建筑(图3a)、道路(图3b)、植被(图3c)等点云数据的要素提取,景观立面的呈现(图3d)、“丰”字形的空间肌理展示(图3e)及建筑距离的测量(图3f图3g),都是能通过点云数据的处理与转化呈现,既能原真记录传统景观风貌,促进景观的原真呈现(图3h),又能强化景观的量化属性,提高景观风貌呈现的精准度。同时,基于景观修复专家的访谈,“现在我逐渐能够接受景观修复的数字化了,我从哪个角度接受,首先一个就是这个东西是真实的,第二,精度肯定比传统的手工测绘高”(L1),表明基于历史沿革、修复图纸及经验记载等文本资料的传统修复方式,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数字信息采集、存储与转换,为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提供着精准的量化信息支撑,推动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对象向呈现精准化的方向演进。隐性景观的精准诠释,张谷英村作为具有六百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蕴含着浓厚的“耕读孝友”宗族文化,并传承着以“孝、和、勤、廉”为核心,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为导向的家训族戒。但随着旅游需求与数字力量的发展,张谷英村将“耕读孝友”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在特定的场景营建中,对统一服饰的原著居民进行文化信息记录,形成旋律轻快、朗朗上口、场景生动的劝孝歌,并在家风孝廉传承馆的大屏幕播放(图3i),为张谷英村的家训族戒等隐性景观的内涵诠释提供着听、视与内心的感官接触。相比隐性景观的传统文字呈现,柔和视、听与内心感知的孝友歌等隐性景观,让居民和游客能深刻感知与体会隐性景观的文化内涵,推动隐性景观的文化内涵精准诠释。
图3 对象呈现精准化的数字力量呈现

注:点云数据为团队成员郑文武老师提供,点云要素为作者提取。

Fig. 3 Precision representation of digital power in object presentation

3.3 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功能衍生虚拟化

功能作为传统村落景观的内嵌属性,景观功能的时代价值影响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存续与呈现。为存续与呈现传统村落的景观风貌,景观修复会随着时代背景变迁,修复与完善景观的原功能及衍生的新功能[47]。张谷英村作为旅游型传统村落,为迎合乡村旅游市场的消费转型,借助由无人机、移动通讯、VR、WEB及计算机网络等组成的基础设施层,对景观修复的原功能及衍生的新功能进行信息感知与采集,为景观修复的对象构建起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相融合的平台服务层,灵活组合现代需求与传统文化相融的数字信息,形成建筑景观功能的虚拟游览和民俗景观功能的虚拟体验的智慧应用(图4),推动景观修复的功能衍生虚拟化。建筑景观功能的虚拟游览:张谷英村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近年来,平均每年游客数近120万人,旺盛的传统村落旅游市场,加速着张谷英村景观功能的旅游转型,并运用无人机、VR、WEB等基础设施,上线数字语音讲解与虚拟建筑景区(https://vr.shouxi360.com/c/piiyiHimXgX.html)。基于导游的访谈,“这个语音讲解与虚拟旅游景区,在2018年有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就有了,一直在完善,虚拟景区挺好用的,属于管理处景区营销的那部分,投资可能会有五十多万元”(T3)。虚拟建筑景区与语音讲解等使游客实现张谷英景区的云游览,观赏张谷英古建筑群风貌及历史底蕴,增强游客的景观认同与村民的文化自信。民俗景观功能的虚拟体验:张谷英村基于基础通讯设施、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客户端等基础设施,依据当地的“五条族戒”推出《探秘古村落》剧本杀游戏,通过赋予游客特殊的数字IP身份与主线任务,通过两天一夜的IP身份代入与主线任务引导,使游客沉浸式体验张谷英村的家风孝道、地域特色餐饮及古色古香民宿等地域特色文化,营造出现实场景适应虚拟剧本的情境,形成数字IP与现实身份杂糅的独特体验。表明在数字技术力量下,张谷英村的建筑景观功能呈现出虚拟游览,民俗景观功能呈现出虚拟体验等虚拟功能,以此迎合市场消费需求,满足游客沉浸式的多元消费体验。同时,推动着景观修复的功能衍生虚拟化,以此彰显景观功能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存续与呈现。
图4 功能衍生虚拟化的数字力量呈现

注:虚拟景点的图片是在虚拟建筑景区的网址截取。

Fig. 4 Manifestation of digital power through function-derived virtualization

4 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驱动机制分析

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演进特征是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与数字技术力量碰撞,借助数字技术力量推动传统村落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受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同时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系统动力、演进过程及演进效应等一系列内容。因此,本文构建了集影响因素、演进特征与演进效应于一体的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驱动机制图(图5),以此客观揭示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内在规律,助推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存续与呈现。
图5 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驱动机制

Fig. 5 Propulsion system for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4.1 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影响因素

(1)信息技术发展因素。科学技术发展会缩短时空距离,加快要素流动频率,推动传统方式的转变。相比蒸汽、电气时代,数字技术加快要素流动方式是不同的,其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产物,通过现代基础设施的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将信息要素进行数字化赋能,将要素流通的现实物理空间转变为虚拟孪生空间,以此改变生产要素的流通方式与频率,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化转变。张谷英村借助通讯基站、网络宽带、烟雾与明火感应器、无人机、VR、WEB等数字信息设备,组成景观修复数字孪生空间的基础设施层,感知、收集、存储及处理着景观修复主体、功能与对象的信息要素,实现景观修复信息的数字赋能与表达,同时借助生成的数字信息,组合有益的景观修复数字信息,形成景观修复主体的线上信息传输、景观修复对象的量化数据记录、景观修复功能的虚拟空间延伸等智慧应用,推进着景观修复主体的交流便捷化、景观修复对象的呈现精准化、景观修复功能的衍生虚拟化。
(2)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是指国家宏观层面的数字政策与地方微观层面的数字实践相结合,宏观层面的数字政策转化为地方政府的具体数字实践,为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特征演进提供政策、资金、数字设施保障。为发挥数字化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为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需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耕读孝友”文化底蕴深厚的张谷英村,为响应数字乡村的发展战略,推动自身数字乡村的发展,进行了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将景区内烟雾感应器、明火感应器与摄像头的数量增多,强化了景观状态的线上实时传输,推进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同时,为保护与传播隐性文化,以视频等数字化形式精准记录与诠释张谷英村的“耕读孝友”文化,促进景观修复的对象呈现精准化。此外,2018年虚拟建筑景区的上线,促进着民俗景观虚拟功能的完善,推动景观修复的功能衍生虚拟化。这一系列数字实践,既响应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政策导向,又推动着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促进传统景观风貌的存续与呈现。
(3)消费需求转变因素。消费需求转变因素是指旺盛的乡村旅游市场消费需求转变推动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特征演进。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30.9亿人,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张谷英村作为岳阳市旅游的一张名片,旅游业是村内发展的重要产业,截至2021年旅游总收入已突破2.2亿元,当年的游客量更是突破了60万人。旺盛的乡村旅游市场给张谷英村注入了众多活力,并随着物质社会逐渐丰裕,大众旅游消费从刚性的物质需求转向个性化、沉浸式的多元需求,从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向商品的文化意义及精神领域。张谷英村为抢占乡村旅游市场,迎合旅游消费转变需求,借助数字技术力量进行文旅资源整合,朝着“科技+文化+旅游”新业态的方向发展。张谷英村上线景区数字语音,实现古建筑景观云游览,通过线上语音讲解的氛围烘托,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变迁,促进景观修复的功能衍生虚拟化。同时,为提升游客的安全体验与古建筑群的安全保障,于2022年引进恒温恒湿与大型应急电源等数字后勤设备,稳保线上数字设备日常运行,确保景观修复的主体线上正常交流,协同推进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此外,张谷英村为修复古建筑增强游客的观光体验,基于前期无人机探测与后期人为勘探形成的古建筑修复方案,为景观的修复提供了精准的量化数据,推动景观修复功能的呈现精准化。

4.2 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驱动机制

旅游新业态发展引领的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驱动机制。张谷英村由农耕产业向观光旅游再至沉浸式旅游新业态的转型,引领着景观修复演进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其将信息技术发展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消费需求转变因素联结至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数字化演进的节点中,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了多层次的旅游新业态发展引领的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驱动机制,推动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对象呈现精准化、功能衍生虚拟化及整体的虚拟—实体复合演进。2006年张谷英镇成立张谷英管理处,秉承“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的理念,走上了旅游活化的道路。张谷英村的主导产业由耕作农业向观光旅游业转变,并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的数字技术力量,安装明火与烟雾感应器,维护景区运行。随着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颁布,岳阳县政府加大了对张谷英村的旅游活化实践,张谷英村于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逐渐成为岳阳市旅游的一张名片。为提升游客的观光与安全体验,进一步推动村落的观光旅游业发展,张谷英村借助无人机、摄像机、cloud compare、context capture等数字技术力量,推动显性与隐性景观风貌的精准呈现,提升景观风貌完整度与游客体验度。同时,在古建筑群外安置众多摄像头,形成古建筑的数字监测网络,便捷景观修复主体的信息交流。虽然张谷英村的观光旅游业逐渐发展成熟,但随着物质社会逐渐丰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剧增。近五年来,平均每年60万人的游客涌入张谷英村,旺盛的乡村旅游市场,促使着张谷英村旅游的发展转型。为迎合旅游市场消费需求转变,张谷英村借助数字技术力量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研发,旅游业发展方向也由观光旅游向沉浸式体验转变,并于2018年开通线上虚拟景区,使张谷英村建筑风貌通过虚拟空间呈现,延伸出景观功能场景的虚拟化。同时为扩大景区的受众面,将流行游戏与“五戒”文化融合起来,推出《探秘古村落》剧本杀,通过赋予游客虚拟IP身份,将核心建筑、特色民宿与孝廉文化等景点串联起来,基于两天一晚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综合体验,满足着游客的沉浸式消费需求。张谷英村层层叠置地将数字技术发展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消费需求转变因素融入至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在利用其因素推动张谷英村旅游业萌芽、发展及转型的过程中,也协同形成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数字化演进的驱动力,推动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形成,实现着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存续与呈现,促进着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在乡村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逐渐渗透乡村地域空间,成为乡村发展不可忽略的本底与思考维度。本文通过运用深度访谈、GIS空间分析、点云数据提取等研究方法,基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科学内涵、特性与数字乡村的底层架构,构建了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探究了数字技术力量下其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是将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纳入数字信息网络系统中,呈现出景观修复的现实物理空间与虚拟孪生空间相融合的过程。(2)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特征来看,张谷英村景观修复呈现出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景观修复的对象呈现精准化、景观修复的功能衍生虚拟化及整体的虚拟—实体复合的演进特征。(3)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机制是旅游新业态发展引领的驱动机制,其将信息技术发展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消费需求转变因素联结至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节点中,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共同形成多层次的驱动机制。信息技术发展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观修复信息要素的传输方式转变,数字政策推动因素集中体现在信息基础设施铺垫与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的具体数字化实践,消费需求转变因素侧重体现在沉浸式、互动式、多元式的消费需求满足。以凸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通过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驱动机制探究,以期助推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持续性发展。

5.2 讨论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传统村落研究的核心问题[47],数字技术力量作为传统村落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一直被学者们从多理论与多视角将两者结合进行印证[28,29]。但如何在乡村数字鸿沟的现实背景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背景的困境下,把握乡村数字赋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在以及未来乡村发展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基于数字乡村底层架构和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与特性,探究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既是对数字化是传统村落保护新途径理念的具体化响应与进一步认知[25],也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数字化表征。同时,以张谷英村为例,探析出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对象呈现精准化与功能衍生虚拟化的演进特征,客观揭示了景观修复在数字乡村环境中“主观能动性”的变化与响应[26],拓宽了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主体性、对象性和功能性的内涵边界,尝试为景观修复响应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战略与传统村落活化提供新认知和新方法。此外,通过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驱动机制探讨,凝练出在旅游新业态发展引领下,信息技术发展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与消费需求转变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多层次驱动机制,客观揭示出数字技术力量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互动逻辑和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客观规律,为数字技术力量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互动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动力支撑[43]。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作为囊括多要素的庞杂工程,本文从景观修复的主体性、对象性和功能性探究传统村落景观修复与数字技术力量的互动关系,客观揭示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整体的演进特征。但在乡村数字化的背景下,理解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边界,还需从景观修复内部的多要素、多特性及多视角等内容探讨与数字技术力量的互动关系,以便掌握更全面、更系统的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边界。同时,本文的数字乡村底层架构是基于学者们对数字乡村相关研究的理论化与范式化的延伸,且相关研究非常少,因此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学者继续关注数字乡村底层架构与乡村要素互动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此外,本文采取的单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张谷英村案例地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且本文对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多特性演化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但仍无法像多案例研究一样具有更强的普适性。今后将通过多案例的研究验证与丰富本文的研究结论,纵向比较不同案例村景观修复与数字技术力量的互动演进特征,全面深刻地把握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新内涵与动能,以期为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1]
AMMON F.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national growth management policy on urban sprawl and the depletion of open spaces and farmland. Land Use Policy, 2004, 21(6): 357-369.

[2]
CARMEN C, ELENA G I.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use conversion and sprawl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86(4): 889-904.

[3]
GY R. Rural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 41(2): 93-97.

[4]
VOS W, MEEKES H. Trends in European cult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3, 46(1): 3-14.

[5]
牛建农, 韦克. 从巴砖村看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 规划师, 2003, (2): 46-48.

[NIU J N, WEI K.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houses. Planners, 2003, (2): 46-48.]

[6]
王路. 农村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德国村落更新规划的启示. 建筑学报, 1999, (11): 16-21.

[WANG L.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rural architecture: Insights from German village renewal planning. Architectural Journal, 1999, (11): 16-21.]

[7]
邓洪武, 邓裴, 雷平. 钓源古村“风水玄机”中的生态环境理念: 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四.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 88-93.

[DENG H W, DENG F, LEI P. Fishing source village "feng shui mystery" i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Jiangxi ancient village group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of the fourth.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7, (3): 88-93.]

[8]
齐学栋. 古村落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刍议. 学术交流, 2006, (10): 131-134.

[QI X D. Ruminations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raditional houses. Academic Exchange, 2006, (10): 131-134.]

[9]
张志敏, 孔斌. 基于空间逻辑视角的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研究: 以浙江省雅治街村为例. 小城镇建设, 2020, 38(8): 81-89.

[ZHANG Z M, KONG B. Study on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restoration based on spatial logic: A case study of Yazhi street village, Zhejiang provinc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2, 38(8): 81-89.]

[10]
宋玢, 赵卿, 王莉莉. 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方法: 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6): 118-124.

[SONG B, ZHAO Q, WANG L L.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method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 in urban fringe areas: Case study of Lianhucun in Fuping county, Shaanxi.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22(6): 118-124.]

[11]
杨立国, 胡雅丽.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生产与传承: 以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村为例. 经济地理, 2022, 42(10): 208-215.

DOI

[YANG L G, HU Y L. Produ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gen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Huangdu village in Tongdong autonomous county. Economic Geography, 2022, 42(10): 208-215.]

[12]
李伯华, 杨馥端, 易韵, 等.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促进共同富裕: 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3, 41(3): 1-10.

[LI B H, YANG F D, YI Y, et al. Tourism-driven traditional village habitat construction promotes common prosperity: Internal logic, realistic dilemma and optimal path.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23, 41(3): 1-10.]

[13]
李伯华, 郑始年, 窦银娣, 等. “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412-1423.

DOI

[LI B H, ZHENG S N, DOU Y D, et 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repairs": A case study of two typical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 Progress in Geography, 38(9): 1412-1423.]

[14]
蒋雪峰, 杨大禹. “上下协同”的云南传统村落更新路径探析. 南方建筑, 2021, (1): 121-127.

DOI

[JIANG X F, YANG D Y. A discussion on the "Up-down coordinated" updating path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 Architecture, 2021, (1): 121-127.]

[15]
李伯华, 李珍, 刘沛林, 等. 聚落“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路径研究: 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20, 39(8): 1794-1806.

DOI

[LI B H, LI Z, LIU P Y, et al. Activation path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repair": A case study of Zhangguying village in Hunan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8): 1794-1806.]

[16]
向远林, 曹明明, 秦进, 等. 基于精准修复的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性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44-1556.

DOI

[XIANG Y L, CAO M M, QIN J, et al. Study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landscape genetic variability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accurate-restor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9): 1544-1556.]

DOI

[17]
王竹, 郑媛, 陈晨, 等. 筒屋式村落的微活化有机更新: 以浙江德清张陆湾村为例. 建筑学报, 2016, (8): 79-83.

[WANG Z, ZHENG Y, CHEN C, et al. The micro-activated organic renewal of a village of tubu-style houses: A case study of Zhangluwan village in Deqi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6, (8): 79-83.]

[18]
李伯华, 杨馥端, 窦银娣.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 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 地理研究, 2022, 41(5): 1407-1421.

DOI

[LI B H, YANG F D, DOU Y D. The organic renewal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practical path.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 41(5): 1407-1421.]

[19]
王云才.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中国园林, 2009, 25(10): 73-76.

[WANG Y C. The pattern language and its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 25(10): 73-76.]

[20]
王云才.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进展与展望.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24(1): 33-41.

[WANG Y C. The study on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space pattern language.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 24(1): 33-41.]

[21]
辛宇, 林耿, 林元城. 数字技术力量下的乡村重构.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7): 1300-1311.

DOI

[XIN Y, LIN G, LIN Y C. Rural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2, 41(7): 1300-1311.]

DOI

[22]
王敏, 罗志伟, 方彦圳, 等. 面向数字技术的乡村社会文化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3): 499-509.

DOI

[WANG M, LOU Z W, FANG Y Z, et al. Digital technology mediated rural studies: Perspectives from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2, 41(3): 499-509.]

DOI

[23]
黄永林.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 2015, (1): 1-10, 157.

[HUANG Y L. Safeguarding and uti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ization. Cultural Heritage, 2015, (1): 1-10, 157.]

[24]
余日季, 唐存琛, 胡书山. 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 以黄鹤楼传说为例. 湖北社会科学, 2014, (4): 50-54.

[YU R H, TANG C C, HU S S. Research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based on AR technology: The legend of the Yellow Crane Tower as an example. Hubei Social Sciences, 2014, (4): 50-54.]

[25]
刘沛林, 邓运员. 数字化保护: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4(6): 104-110.

[LIU P L, DENG Y Y. Digital protection: A new way to prote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and towns.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 54(6): 104-110.]

[26]
刘沛林, 李伯华. 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缘起、误区及应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5): 140-146.

[LIU P L, LI B H. On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Genesis of the issue, misunderstanding, and measures for solving it.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5): 140-146.]

[27]
胡最, 邓运员, 刘沛林, 等.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 地理学报, 2020, 75(4): 789-803.

DOI

[HU Z, DENG Y Y, LIU P L, et al.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al landscape gene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4): 789-803.]

DOI

[28]
刘沛林, 李雪静, 杨立国, 等. 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数字化监测预警模式. 经济地理, 2022, 42(9): 193-200, 210.

DOI

[LIU P L, LI X J, YANG L H, et al. Digital monitoring and warning model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22, 42(9): 193-200, 210.]

DOI

[29]
王萍. 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档案学研究, 2020, (1): 79-86.

[WANG P.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rchives management system. Archives Science Study, 2020, (1): 79-86.]

[30]
王萍, 卢林涛. 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初探. 图书馆学研究, 2018, (9): 14-18, 43.

[WANG P, LU L 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 librar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 China. 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 2018, (9): 14-18, 43.]

[31]
李哲, 孙肃, 周成传奇, 等.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通过三维计算挖掘和量化传统村落智慧. 建筑学报, 2019, (2): 74-80.

[LI Z, SUN S, ZHOU C C Q, et al. The optimized access to the digital museu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exploring and quantifying the wisdom of traditional billages by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9, (2): 74-80.]

[32]
田磊, 王开队. 历史地理学视阈下传统村落历史信息的数据化处理: 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 江汉论坛, 2020, (2): 102-108.

[WANG L, WANG K D. Data processing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threshol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The case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s. Jianghan Tribune, 2020, (2): 102-108.]

[33]
兰东兴. 传统村落形象的建构: 以影像记录的身份为视角.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 42(7): 114-119.

[LAN D X.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 perspective on the identity of video records.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20, 42(7): 114-119.]

[34]
吴雷, 雷振东, 武艳文, 等. 乡村景观视角下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测数据库研究. 南方建筑, 2022, (3): 98-106.

[WU L, LEI Z D, WU Y W, et al. Application of a modern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databas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landscapes. South Architecture, 2022, (3): 98-106.]

[35]
汤茂林.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1): 70-79.

[TANG M L. The inventory and progress of cultural landscape study.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0, 19(1): 70-79.]

DOI

[36]
刘春腊, 徐美, 刘沛林, 等.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模型及湘西实证. 地理学报, 2020, 75(2): 382-397.

DOI

[LIU C L, XU M, LIU P L, et al. Cul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mode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Xiangxi.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2): 382-397.]

DOI

[37]
刘沛林.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地理研究, 2015, 34(7): 1205-1212.

DOI

[LIU P 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remembering nostalgi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7): 1205-1212.]

[38]
曾灿, 刘沛林, 左裕林, 等. 聚落“双修”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 以祁东县沙井村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8): 2018-2032.

DOI

[ZENG C, LIU P L, ZUO Y L, et al.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ttlement "double repair": Taking Shajing village in Qidong county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8): 2018-2032.]

DOI

[39]
林铭亮, 王敏, 刘飞, 等. 数字乡村建设下农旅资源整合及其空间效应: 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75-386.

DOI

[LIN M L, WANG M, LIU F, et al.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and spatial effect based on rural dig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Conghua district, Guangzhou.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375-386.]

[40]
张英男, 龙花楼, 屠爽爽, 等. 电子商务影响下的“淘宝村”乡村重构多维度分析: 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下营村为例. 地理科学, 2019, 39(6): 947-956.

DOI

[ZHANG Y N, LONG H L, TU S S, et al.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rural restruc-turing driven by Ecommerce: A case of Xiaying village in Central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6): 947-956.]

[41]
杨忍. 珠三角地区典型淘宝村重构过程及其内在逻辑机制. 地理学报, 2021, 76(12): 3076-3089.

DOI

[YANG R. The actor-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typical Taobao villag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12): 3076-3089.]

DOI

[42]
陈燕纯, 杨忍, 王敏. 基于行动者网络和共享经济视角的乡村民宿发展及空间重构: 以深圳官湖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718-730.

DOI

[CHEN Y H, YANG R, WANG M.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ural homestay tourism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with the actor-network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red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Guanhu village in Shenzhe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5): 718-730.]

DOI

[43]
杨忍, 林元城. 论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 地理学报, 2023, 78(2): 456-473.

DOI

[YANG R, LIN Y C. Rural digitalizetion and rural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2): 456-473.]

DOI

[44]
霍鹏, 肖荣美, 马九杰. 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功能价值与路径选择. 改革, 2022, (12): 57-65.

[HUO P, XIAO R M, MA J L. The underlying logic, functional value and path choice of digital village construction. Reform, 2022, (12): 57-65.]

[45]
许志中, 武小龙, 刘祖云. 都市近郊乡村数字赋能的过程机理及实践逻辑: 基于南京市浦口区试点的个案考察. 电子政务, 2023, (5): 2-15.

[XU Z Z, WU X L, LIU Z Y. The process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logic of digital empowerment in Peri-Urban villages: A case study based on a pilot in Pukou district, Nanjing city. E-Government, 2023, (5): 2-15.]

[46]
王亚华, 李星光.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理论启示. 中国农村经济, 2022, (8): 132-144.

[WANG Y H, LI X G.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rural governance.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22, (8): 132-144.]

[47]
李伯华, 张浩, 窦银娣, 等. 景观修复与文化塑造: 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与符号构建: 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8): 1609-1622.

DOI

[LI B H, ZHANG H, DOU Y D, et al. 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shaping of culture: Spatial production and symbol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Huangdu Dong Cultural village in Tongdao Dong autonomous county,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3, 42(8): 1609-1622.]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