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面向乡村振兴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挑战与展望

  • 程叶青 , 1 ,
  • 胡守庚 2 ,
  • 杨忍 3 ,
  • 陶伟 4 ,
  • 李红波 5 ,
  • 李伯华 6 ,
  • 刘沛林 7 ,
  • 魏峰群 8 ,
  • 郭文 9 ,
  • 唐承财 10 ,
  • 顾康康 11 ,
  • 唐雪琼 12
展开
  • 1.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海口 571158
  •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 3.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006
  • 4.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 5.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 6.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衡阳 421002
  • 7.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长沙 410022
  • 8.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安 710119
  • 9.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 210095
  • 1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
  • 11.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合肥 230601
  • 12.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昆明 650224

其他作者为共同第二作者。

程叶青(1976- ),男,湖南武冈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乡村发展与城乡融合、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24-07-04

  修回日期: 2024-07-21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8-16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16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61054)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 CHENG Ye-qing , 1 ,
  • HU Shou-geng 2 ,
  • YANG Ren 3 ,
  • TAO Wei 4 ,
  • LI Hong-bo 5 ,
  • LI Bo-hua 6 ,
  • LIU Pei-lin 7 ,
  • Wei Feng-qun 8 ,
  • GUO Wen 9 ,
  • TANG Cheng-cai 10 ,
  • GU Kang-kang 11 ,
  • TANG Xue-qiong 12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 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 4. 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 5. School of Geogra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6.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Hunan, China
  • 7.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22, China
  • 8.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 9.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 10. School of Tourism Scienc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 1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 12.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orticultur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7-04

  Revised date: 2024-07-21

  Online published: 2024-08-16

摘要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既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和融合交叉研究的热点议题。为系统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政策机制、实践经验和实现路径,特邀传统村落相关研究领域的11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政策变迁与典型模式、宏观机制与核心主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三个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到具体空间实践为主线,聚焦政策变迁、机制机理、经验模式、村落分类、产业转型、景观保护、有机更新、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等核心主体及其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对话。结合各位专家主要观点,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需重点关注:(1)面向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冲击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体制创新与实现路径。针对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面向国家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农文旅有机融合和全面统筹协调的多元融合机制,通过挖掘传统村落内生增长因素和传统村落历史传承和文脉肌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重塑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和全方位数字孪生建模等,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居环境和协同共建文化图谱。(2)面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核心主题与具体空间实践。聚焦传统村落分类施策、产业转型、有机更新、景观保护、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重构等核心主题,强化基于“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耦合的传统村落划分及分类施策;关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的意义内涵及影响机制;重点围绕“保护发展对策、改善民生措施、活化利用策略”三大任务推进传统聚落有机更新;重视传统人居文化景观基因保护与内在精神价值挖掘和传统居住空间“活态”保护与利用及传统文化遗产“活化”;关注传统村落活态多样化,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建设;重视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作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建构和地方营造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动性实践;关注传统文化底蕴挖掘和集约高效物质空间、塑造和谐舒适社会空间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空间打造;聚焦“生态、文化、主体、产业”等乡村要素,强化生态底色、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和平衡地方、跨地方主体间的资本优势和地方性嵌入,以实现中国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和特色重塑。

本文引用格式

程叶青 , 胡守庚 , 杨忍 , 陶伟 , 李红波 , 李伯华 , 刘沛林 , 魏峰群 , 郭文 , 唐承财 , 顾康康 , 唐雪琼 . 面向乡村振兴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挑战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 39(8) : 1735 -1759 .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1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not only a major practical issue to realize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ut also a hot topic in the integration and cross-research of geography, sociology, planning, 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cognition, practical problems, system mechanism,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ffective path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11 exper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ere invited to conduct interviews. The interview mainly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policy change and typical model, macro mechanism and core theme,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practical path, and focuses on specific practices such a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landscape protection, vitality, value realization, subject drive, spatial governance and localit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acro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Advance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landscape protection, organic renewal, vitality, value realization, subject drive, spatial governance and locality were discussed in depth. According to the main views of the experts,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focus on: (1) The main problem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facing the impact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innovation of mechanism and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In view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fa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and the major strategic needs for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is adopted to build a diversified integration mechanism featuring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overall coordination. By exploring the endogenous growth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villagers as the main body, reshaping the public cultural space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all-round digital twin modeling, etc., we will create a living environment that is in line with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jointly build a cultural map,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from "vegetable gardens" and "back gardens" to "spiritual homes". (2) Core themes and specific spatial practice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Focus on the core them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lassific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rganic renewal, landscape protection, vitality, value realization, subject drive, spatial governance and local re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the coupling of key factors such as "livelihood, water, food, energy and land"; focus on the significance,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time dimension, space dimension and attribute dimens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ocus on the three task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measures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trategies to activate utilization" to promote the organic renewal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gene protection and inner spiritual value mining of traditional human settlement cultural landscape, the "liv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living space and the "acti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focus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ctivities,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non-human elements and human beings as spatial order construction and plac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ir active practice are emphasize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multi-functionality and multi-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Pay attention to the exca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material space,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comfortable social space and protect and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space; focusing on rural elements such as "ecology, culture, subject, and industry",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background,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local culture, balancing capital advantages and local embeddedness among local and cross-local subjects, so as to realize local re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remodel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主题主持人
程叶青,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济地理》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编委,海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南省“南海名家”,海南省“领军人才”。主要从事乡村发展与城乡融合、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等研究与教学工作。
访谈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引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并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认定工作,至今共认定六批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力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战略部署,突出强调“乡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既要重视物质文明,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这一系列文件的制定实施,体现了国家和中央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高度重视,为有效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政策和机制保障。
传统村落是具有丰富各类资源且形成较早的乡村地域单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1-4]。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载体、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1,5],传统村落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但是,在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重开发、轻保护”引发的“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抹杀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带来趋同化、破碎化、边缘化、商业化等一系列问题[6-9]。同时,传统村落空间转型和功能转变引起乡村产业、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和形态结构及关键因素等的显著变化。因此,面向中国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发展重大战略和实践需求,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解决乡村共性的“乡村病”和村庄特色消失、传统文化边缘化、“原真性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等难题[10],化解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矛盾,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传承与融合的双向共赢,既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需要关注的重要科学命题,也是凸显乡土特征和地域特色,提升与彰显传统村落风貌特征和文化价值,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营造特色鲜明、景观独特、价值多元和功能多样、保护与发展共进新格局的重大实践问题。
全面厘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政策与制度变迁、实践经验与典型模式、影响机制与核心主题,强化中国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和村落资源有效利用,系统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路径,对于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转型、乡村振兴和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为此,特邀来自地理学、城乡规划学、旅游科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基于政策变迁与典型模式、宏观机制与核心主题、理论认知与实践径路三个视角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合理利用目标,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识到具体实践为主线,聚焦传统村落宏观制度与政策变迁、机制机理与经验模式、村落分类与政策,产业转型与融合、景观保护与修复、有机更新与活态化、参与主体与作用机制、功能转型与价值实现、空间治理与地方重构等核心主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对话和讨论,以期深化和拓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和具体空间实践,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全面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主持人:
乡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村落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请谈谈当前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挑战是什么?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未来目标、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有哪些?
访谈嘉宾:
胡守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国家人才计划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国土空间优化利用与城乡发展、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利用政策等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功能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要求而转变。传统村落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乡村类型,面临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是传统村落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主要挑战:
(1)现代化过程对传统村落的持续性影响。自清末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对小农经济产生冲击,导致家庭手工业受损、社会侵蚀加剧、乡村精英和传统要素流失。从1949年到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了乡村人口、土地资源、农产品等物质资源单向流向城市,导致传统要素的流失和大量传统村落消失。尚存的传统村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聚落空间、社会和生态中所蕴含的“乡土性”特征逐渐被磨灭。依附自然经济形成的乡村生活圈与社会空间因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城市虹吸效应逐渐破裂。以宗族为单位的家庭结构逐渐原子化,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物质空间缺失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市场经济充分发育,广告和时尚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潮流,强化了传统村落在经济上、社会上和道德上的边缘化。传统村落面临社会关系失衡、基本价值失准和文化失调等突出问题。
(2)现代性要素与传统性要素融合的问题。尽管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方式、保护内容、管理措施上仍存在融合度低或不兼容的情况。目前,传统村落主要依靠乡村旅游的方式发展,但旅游规划多从城市视角出发,忽视了村民的真实需求,存在大拆大建倾向,导致商业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反而加速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的丧失。此外,产业结构单一化不利于提升传统村落抗风险能力,过度依赖旅游业降低了村落的经济韧性。传统村落保护主要关注民居建筑等物质空间,缺乏文化整体观和深刻的文化意义探究,倾向于选取那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碎片”替代传统村落的“文化灵魂”,“肢解”了传统村落文化的整体性,现代设计手法尚未完全传达出传统文化精髓和融入村民一言一行的文化价值。西方参与式规划模式在中国传统乡村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普通村民对公共事务关注度低、缺席前期规划讨论、农民文化保护意识不足和较少参与后期管理。
因此,中国传统村落未来保护与利用的主要目标是协调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需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重新定位其时代价值和功能,实现发展转型。主要路径有两条:
(1)以村民为主体优化传统村落功能。传统村落的主体包含现有村民和未来村民。首先,应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稳定优化传统村落的生产功能,结合现代农业技术、互联网营销手段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推进农民增产增收;结合现代发展需求,创新活化濒危非遗手工业,为农村集体经济创收。其次,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下,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居环境,建立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乡村社区生活圈,增加完善新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在不破坏传统空间肌理的前提下,推动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和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2)以内外动力协作保护传承传统要素。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离不开村庄内部自治力量和外部协助力量的协同发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村庄智慧治理平台,形成以农民集体智慧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新型议事模式。基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重新定位新型城乡关系下的传统村落,通过空间规划自上而下地完善现代要素供给,加强村庄规划与各级规划相衔接,协同共建文化图谱。遵循文化整体论原则,锻造独具村落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原生动力之一。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无形的历史记忆,探索村民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的合作机制,合理整合传统和现代要素,实现从“菜园”“后花园”到“精神家园”的转变。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传统村落的开发建设应考虑丰富产业结构和空间复合功能使用,加强传统村落灾害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增强抗风险能力,有效减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
主持人: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是中国乡村建设和文化保护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请结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制度变迁,谈谈形成了哪些典型模式和实践经验?应构建怎样的保护与利用机制以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访谈嘉宾:
杨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山大学土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乡村地理与土地利用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政策制度变迁是一个从单一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从个体到连片的逐步演进过程。早期乡村文物保护主要聚焦于具有显著历史价值的单体文物,如古建筑、古碑刻、古遗址等,重点在于确保文物的物理完整性和历史信息的真实传递。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对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为乡村文物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对乡村文化遗产认识的加深,保护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村落,特别是那些具有显著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村落。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局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明确了历史文化名村的定义和评选标准。随后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基础上,政策进一步细化到村落历史建筑保护,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古建筑、文物进行重点保护。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旨在通过保护标志、档案建立、维护与修缮、禁止行为、保护规划以及监督管理等手段为乡村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法律框架和具体措施。随着对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全面认识,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整个村落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强调保护村落的整体格局和风貌。近年来,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国家开始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以县域为单位统筹推进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选取一批示范县(市、区)进行重点支持,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国内学者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是传统建筑,即物质载体的保护,坚持以建筑为重要评价指标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重点关注传统民居的保护。另一种观点坚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传统村落宜家宜居,防止村落空心化。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初步形成了“活态传承”“行政保护”及“以改促保”等典型保护模式,典型代表有贵州“生态博物馆”和安徽徽派建筑“百村千幢”工程,对综合实践建筑普查建档工作、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激活原住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统筹多方力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保护性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11]。此外,为了应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新挑战,各地结合自身文化特质、资源禀赋及综合治理建设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地方实践。例如,广东省肇庆市西村充分发掘传统村落状元文化IP资源,成立“宣卿文化基金会”奖掖后进,以“状元诞”庆典结合农副产品展销会、特色美食品鉴会共享活动等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经济收益转化。广东省广州市港头村通过推进数字化技术、吸引专业化设计师等参与旧居改造,在保存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为建筑增加了现代生活服务新功能,保障了传统村落居民的生活质量。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猛村通过监控商业业态、重塑传统村落产业及推行共同缔造模式等有效解决了传统村落过度商业化问题,实现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面向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是激发内生机制,应将“自上而下”的传统村落保护落实机制与“自下而上”的传统村落样态活化机制相融合,持续激发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12]
(1)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内生增长因素,打造特色产业链以拉动传统村落经济增长,提高原住居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通过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和特色自然资源的深度发掘,积极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和自然环境资源的整合与重塑,凝练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价值IP,培育相应的特色产业链群,创新原住居民参与产业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有效劳动工作时间,真正实现原住居民的持续稳定增收。
(2)推动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开发、管理等重要事项决策,满足其利益诉求,培养其自管意识,激发其主动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的主体理应是本地村民,针对当下传统村落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缺乏有效组织平台的困境,亟需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搭建村民、政府、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在有效组织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赋权和赋能于民。
(3)激发传统村落内生活力,强化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在乡村建设中除对传统民居和市政设施空间进行修复外,持续引入新的理念技术,围绕祠堂、戏台等具有集体归属感的空间,集市、粮食晾晒、婚丧嫁娶等仪式场所进行空间营造。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社会网络连接和地缘认同的载体,在传统村落基层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中至关重要,有序科学合理地重塑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将推动传统村落样态活化与乡村多功能转型相契合[13],激发传统村落的文化张力和本身活力。
(4)深化传统村落基础资源调查,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深度挖掘、整理传统村落自然环境、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所隐藏的历史传承和文脉肌理,持续丰富文化赋能方式,并对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引入点云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孪生建模,实现传统村落三维一体的数字再现和保护,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可视化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
主持人:
中国传统村落类型多样,地理环境迥异,村落分类施策对于突出传统村落地域特色和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请结合乡村振兴及和美乡村建设的宏观背景,聚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谈谈传统村落分类的理论依据、主要思路及不同类型村落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访谈嘉宾:
陶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济地理》青年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社会文化地理、城乡规划的科学研究工作。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迥异,孕育了类型多样的传统村落,如何客观精准识别不同类型传统村落,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传统的村落分类主要是依据传统村落的外部因素所赋予其本身的特点和职能进行划分,难以精确解读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内生性质。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把握住传统村落特定的人地关系才是支撑乡村振兴及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已有成果关注传统村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文化、物质、区位、人口、产业、环境等本色要素,强调传统村落分类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考虑本色要素及其内生特质。如从村庄特色、村民生存、发展建设、城村联系、村庄功能等五个维度构建的村庄分类的参考体系[14];结合“三生”融合度发展理念的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类型划分[15];聚焦传统村落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要素的内涵及其动态协同关系的陕南地区传统村落分类[16];基于传统村落中主体、产业、空间等要素组合的邯郸市传统村落划分[17];考虑人口、产业、区位核心要素完备性的传统村落分类[18]。总体上看,以传统村落内生特质为依据的分类体系规避了传统分类方法的缺陷,却忽视了全球环境变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地域人地系统转型等重大挑战。因此,如何深入开展乡村地域人地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乡村地域功能失调和人地系统耦合过程失衡的现实问题,是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19]
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人地系统耦合的核心是理解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复杂的双向反馈机制[20]。乡村地域人地系统耦合是乡村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过程,是顺应自然生态环境、破解社会经济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途径[21]。“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耦合关联研究为传统村落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工具。在乡村振兴及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中,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作为乡村生计资本而被合理活化利用,成为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途径,而“水—粮食—能源—土地”纽带关系则是识别传统村落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框架。因此,基于乡村地域人地系统“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及其耦合状况的识别,可将传统村落划分为引领建设型、稳步前进型、发展失衡型三大类,针对不同类型村落人地系统特点分类施策,从而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引领建设型:传统村落“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高,人地互动趋于和谐、社会—生态功能耦合趋于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得到合理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及其传承形成了良性循环,已呈现出新型美好乡村人地关系,并已初步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可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稳步前进型:传统村落人地系统中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还未处于平衡状态,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在耦合过程中存在某单一要素耦合失衡的现象,该类乡村应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借鉴引领建设型传统村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立足实际解决乡村地域功能失调问题,并以文化资源的合理活化利用为着眼点发展乡村相关产业,以此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推进传统村落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
(3)发展失衡型:人类经济活动和其他生态需求导致的资源消耗超过了该类村落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资源再生和恢复能力,村落人地系统中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人地系统耦合过程失衡效应已严重威胁着村落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面临水土流失、地方文化消亡、生计脆弱性趋势增强、甚至空心化等严峻挑战。该类村落需调整并改变原有人地交互模式,积极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人地系统耦合互馈机制,面向可持续发展及和美乡村建设,强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生态修复和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
综上,“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耦合关联研究作为一种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为自下而上地分析传统村落人地系统耦合过程中的要素流动及其互馈机制和深入理解经济—社会—环境复杂系统的影响传导机制,以及指导解决特定区域的特定人地关系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传统村落的本底特质是乡村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是特定乡村地域人地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与乡村地域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只有以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针对性地分类施策,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因此,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需高度关注人类系统与环境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立以农户和社区为基础的资源保护管理战略,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潜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赋能社区以持续的内生动力以推动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走向全面繁荣。
主持人:
产业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目标要求。请结合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特点与现实问题,面向乡村振兴实践需求,谈谈传统村落产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访谈嘉宾:
李红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小城镇发展与城乡融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乡村地理研究。
当前,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中国大多数传统村落推动产业转型的主要路径。然而,学界仍缺乏对各地实干经验的学理性总结。本质上,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是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村落本性与其内外部发展条件之间经济关系变迁的结果,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等方面进行阐释[22]
(1)从时间维度来看,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宏观制度背景会对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传统村落勃兴于农耕文明时代、衰退于工业文明时代、复兴于生态文明时代,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逻辑构成了传统村落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和机遇。面向未来而考虑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首先要回溯其历史根源。诸多传统村落在鼎盛时期并不单纯依托于农业,而是作为官员、商贾、文人等群体的居所或故里,并能够成为当时局部社会网络之中重要的权力、资本和文化节点,是华夏文明得以在农耕时代长期稳定存续的主要根基。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论及传统村落产业转型议题,最迫切的任务还是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等手段不断显化传统村落的文明基因,将传统村落视作国家的文化基础设施予以建设保护,恢复其作为重要文化节点的功能效用。而面向逐利的相关要素的商品化乃至资本化发展并不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唯一方式,甚至会带来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失衡的新问题。
(2)从空间维度来看,区域特性与不同尺度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中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分布在海拔较高、交通基础设施欠发达、受城镇化辐射影响较小的偏远地区,因而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基础是其主要发展优势之一[23]。这些区域特性决定了传统村落无法依靠大规模的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而是要依托国家顶层设计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模式的转型,通过区位条件以获得可观的地租收入,包括旅游收入、各类补贴等转移支付,等等。所以,传统村落产业转型的过程也就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性事件,而是以村落本性为锚点,各级尺度行动主体在抽象的空间层面开展相关合作的政治经济过程。在该过程中,全社会的剩余价值经由一系列制度设计进而完成一定程度上的空间再分配,这是决定传统村落产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3)从属性维度来看,传统村落产业转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经济发展促进传统村落实现本性的回归。传统村落的本性大致包括其所处区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组合,建筑、农田等人类物质财富以及历史事件、文化风俗等非物质文明[24],三个层面相互作用综合塑造了传统村落独一无二的根本性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不能以破坏其本性为前提,仅将某一方面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而顾此失彼都是不可持续的,过度开发所导致的本性异化和文化失真也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与纠正。总之,传统村落本性回归的经济表征是其产业的成功转型,体现为其对自身在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被边缘化为农业村落这一局限的超越与克服。因此,需同步关注其本性的三个层面,理解各个层面在不同时空尺度的意义内涵,才能清晰地建构传统村落产业转型的行动者网络,更好地把握不同异质主体间的经济关系,促成村落本性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主持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面临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面向乡村振兴及和美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请谈谈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是什么?
访谈嘉宾:
李伯华,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活态利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传统村落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功能属性与结构特征面临诸多困境,呈现出自身的发展逻辑与演变规律[25]。有机更新理论的介入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保护与更新实践提供了契机,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更新”相比,更加注重系统整体观念,在避免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和延续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成效显著。因此,有机更新作为一种满足功能需求与文化延续的整体性保护方式,符合传统村落更新活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及有机性特征[26]。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应重点围绕“保护发展对策、改善民生措施、活化利用策略”这三条主线展开,通过采取“低干预、微更新、轻介入”的有机更新方式[27],真正实现农耕文明优秀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具体来看,传统村落是不断发展演化的“动态”遗产,在对其进行保护时坚持空间全覆盖与要素全囊括,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识别其价值要素,其保护发展必须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新需求;传统村落是“整体”遗产,具有地缘相近、文脉相通的特征,应以“实用、好用、管用”为基础,留住“原住居民”,开展“集群式”统筹规划,改善遗产地人居环境;传统村落是“活态”遗产,其活化利用与旅游发展紧密相连,旅游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利导传统村落有序重建内生发展机制,走文旅融合的道路,驱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新生活化。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实现路径是基于上述重点任务,依托三条更新主线,构建路径机制。
(1)守底线,促进文化遗产应保尽保。基于景观基因理论,按照“修旧如故,记录历史”的有机更新方式,建立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显性基因)数据库与文化基因(隐性基因)档案馆[28]。一是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最大特色。通过检索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建筑特征、环境特征等显性特征,运用“GIS+BIM”技术构建传统村落物质景观修补的三维仿真模型,了解传统村落门窗、梁柱等各个部件的色彩、尺寸及样式,作为修旧如故的参考指南。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优势。通过提取传统村落的图案图谱、关系背景、文本语音信息等隐性特征,运用3R技术等保护和传承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民俗风情及伦理关系,保存其历史进程中的信息。
(2)惠民生,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秉持“小尺度、渐进式、本土化”的有机更新理念,着力解决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通过补齐传统村落给排水、电信、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图书室、非遗展示馆、小型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同时,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的注入,统筹规划传统村落的历史街巷提升、老旧危房改造及小微绿地建设等项目;制定“分级分类分区”的精细化管控策略,针对综合价值不同等级的村落,在方法、技术、人才、资金的投入力度上有所差异[29],统筹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持续改善环境,彰显特色风貌。
(3)促融合,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坚持“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体”激发村落发展的经济活力,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众多游客,让他们参与农事比赛,体验犁田、插秧、抓鱼等农事活动,感受“春种秋收”的自然循环规律与农耕劳动之乐;结合少数民族特有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建筑营造技艺,苗绣、芦笙、侗戏等民俗文化遗产,建立特色工坊和农耕体验园,打造“农事研学体验”“非遗研学体验”等特色品牌;通过“乡村旅游+直播带货”新途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凝聚各方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总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既要守住“原貌、原住、原味”的古韵,又要催生出“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的生机,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活化利用中实现永续传承。
主持人:
传统村落是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载体,文化景观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承载的优秀文化更是乡村铸魂的关键。应对现代文明、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的多重冲击,请谈谈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要路径和文化景观保护与修复的理论方法有哪些?
访谈嘉宾:
刘沛林,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暨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首席专家,“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化地理、传统村落保护修复与利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传统村落是中华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农耕文明的精华所在,是乡村文化振兴、和美乡村建设根与魂的承载者。传统村落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民间收藏的国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基因并使之永续传承。国家和各省级层面纷纷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与措施,推出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和发展示范区,对传统村落开展了大规模、多路径的保护。在现代文明、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的多重冲击下,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和景观保护重在从以下路径与方法着手:
(1)要站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强调“要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传承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保护。《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要“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保护规划纲要和保护规划技术标准,切实推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程的实施。
(2)强化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方法研究。常用的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修复的理论有:原真性保护与修复理论、景观基因保护与修复理论。原真性保护与修复理论重在开展传统村落整体景观的原模原样的保护与修复,实现保旧如旧、修旧如旧的目标。景观基因保护与修复理论强调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在传承主体景观基因的前提下,村落景观和风貌可以有一定的适应性改变,因而更为现实所接受。比较常见的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修复的方法有:村落“双修”方法、景观信息链方法。村落“双修”方法强调对传统村落实施景观修补、生态修复之道,实现村落景观与环境的共同推进。景观信息链方法关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点—线—面结合,虽然不强调固守原貌但要求处处彰显特色和主题,保持地方文化基因和风格。中国传统村落和建筑或按照“文房四宝”结构来规划(如苍坡村),或参照“仿生学”原理来建构(如宏村),或遵循“北斗七星”格局来建造(芙蓉村),或采用“太极八卦”思想来布局(诸葛村),无不反映出中国古人对栖息地“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理想和智慧,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深藏着一个生动的中国文化故事,成为一种文化景观,其内在基因值得永续传承,必须在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中得到应有的彰显。
(3)注意挖掘和传承传统村落内在的精神价值。传统村落蕴含着如天下兴亡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思想精神。如岳阳张谷英村长期形成的“孝廉亲友”的家风,歙县唐模村“耕读济世”的村风,怀化洪江“诚信天下”的传统,都是传统村落中比比皆是的精神文化的代表,值得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大力弘扬和传承。
(4)重视传统居住空间的“活态”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的居住,其有效传承也离不开居民,没有“烟火气”的古建筑古村落难以传承久远。必须尽可能地让传统村落保持和恢复人气、烟火气,实现“活态”保护和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西递宏村的“活态生活画卷式”呈现,贵州梭嘎村长角苗的“生态博物馆式”展现,湖南凤凰竹山村的“居民生产生活原真态”展示,浙江松阳的“老屋+工坊”模式、“老屋+工作室”模式,湖南汝城的“老屋+民宿”模式、“老屋+研学基地”模式,等等,既满足了文化展陈的需要,也确保了旅游开发利用,实现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可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开展古村古建保护的智能化监测,做好防虫、防火、防腐蚀、防人为损坏和自然损毁;二是打造古建古村数字博物馆,实现网上参观游览;三是为游戏产品、元宇宙产品及相关数字文创产品提供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国古村古建场景,实现在润物无声中传播中华文化景观,以此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主持人:
传统村落活态化是实现传统村落空间转型、保护与利用等多重目标的重要途径。请结合当前中国传统村落活态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谈谈传统村落活态化的思路与出路。
访谈嘉宾:
魏峰群,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旅游规划专家库成员,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人文地理学、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规划等研究。
传统村落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的社会有机系统,静态视角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全面理解传统村落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认知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如何准确理解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呢?个人认为对传统村落“活态化”需从适应性、多样性和生命力三个角度去理解[30,31]
(1)传统村落活态化是适应性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价值是不同时代元素的累积,可自我调控的元素适应性越强,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反之则可能消弭和被遗弃。因此,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必须要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耦合匹配,以维系和延续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2)传统村落活态化是多元化的发展。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语境下,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多样性一直处于降低和湮灭的风险中。“失去特性便失去价值”,传统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中蕴含着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美学等丰富多样的独特价值,并依附于历史记忆、建筑工艺和民间风俗等诸多显性和隐性要素之中,各要素相互链接、交织和互融亦会绽放出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因此,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一定是兼容并蓄的多元化发展,以保持其文化的独特性和真实性。
(3)传统村落活态化是具有生命力的发展。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社会基本单元,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自给自足到竞争协同的转变,原有乡村社会系统的要素价值、关联结构和逻辑生成也随之变化,形成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并不断增强自我延续的生命力。因此,只有保持活力才能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面临主要问题与挑战如下:
(1)实现活态化发展的路径单一,创新性观念和技术方法较为匮乏。大多数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主要依托乡土建筑遗产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开发,虽取得了一定的活态化发展效果,但也隐含着较大的脆弱性和波动性,同时也易导致乡村空间环境的同质化和乡土文化的异化等负面影响,损害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2)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过程中,权力和资本力量的介入必然引发政府、市场多元主体和村民之间的权利博弈矛盾[32],突出表现在责权利分配中缺乏公平性、合理性和透明度的问题。尤其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传统村落发展,过于注重自身经济利益,易忽视文化保护要求、社会和谐诉求等社会责任,直接影响村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认同感等,降低了居民参与村落发展事务的积极性。
面对问题和挑战,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亟需改进提升:
(1)引入智慧乡村发展理念,创新产业业态,促进活态多样化。如在“数字乡村”的发展背景下,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和新媒体等技术平台,大力探索“乡村互联网办公”“乡村数字游民”“乡村绿色硅谷”“数字化文化传承”等创新性的活态化发展模式,激发传统村落发展活力,丰富活态化发展路径,持续增强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的生命力。
(2)平衡乡土价值保护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良性融合。面对行动利益主体博弈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引导。一方面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需基于各级各类保护红线和控制线的约束,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政策边界,管控引导传统村落平衡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针对乡村经济利益分配体制和制度缺失,应按照贡献价值和风险控制的原则,逐步构建科学的“共建、共治、共享”权利分配制度,切实保障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的合法合规和科学有序。
(3)关注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诉求,促进和美乡村建设。村民既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村落文化的承载者,传统村落居民情感是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的真实映射,并衍生出村民的不同态度和行为[33]。情感对于唤醒乡村文化自觉,发掘乡村文化诉求,重建乡村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要重视满足乡村居民的物质需求、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以激发村落发展活力和潜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体制的完善。
主持人:
传统村落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因素影响呈现多功能性和多元价值特征。请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谈谈传统村落多功能性和多元价值实现的困境与路径。
访谈嘉宾:
郭文,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学理论、空间生产与地方治理、人与非人关系能动性、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传统村落是农林牧副渔人群长期聚居、繁衍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场所,且具有边界相对明晰的社会单位和富有地方性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34]。作为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传统村落在历史长河中基于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意识形态层的嵌套互动和空间生产,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多功能性和多元价值特征。这些多功能和多元价值特征表明,传统村落是承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明积淀的重要源泉,具有区别于城市的恬静、淳朴和单纯等美德,蕴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营养与智慧。
在全球化和流动性背景下,传统村落独特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的多功能和多价值特征,常常成为国家或地方“迎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组织元素。传统村落在积极融入“地方—国家—全球”不同尺度互动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实践体系时,需要不断承接资本、权力、消费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结构性力量的协商和塑造[35]。但是在多元力量作用下,传统村落空间实践经常遭遇建设性破坏,并在尺度运作中发生多维空间的生产而陷入发展困境:(1)经常发生“人”与“自然非人类”系统性要素的分离;(2)经济社会建设常常遮蔽文化的历史价值;(3)社会关系由熟人社会向半生半熟甚至陌生人社会转变,发生的社会关系疏离、紧张和冲突,使传统文明和价值观的传递受到挑战;(4)人的心态观念和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复杂化,心物失衡、心态焦虑、甚至心理恐惧等成为最深刻的变化特征。
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与复兴,深深牵连上至国家,下至百姓日常生活不同尺度的空间互动与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多功能性和多元价值的实现方式与途径,需要形成新的发展思路。
(1)在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建构和地方营造中,倡导人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一样也是重要的“行动元”[36]。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忽视了人与自然融合发展之于传统村落系统的价值。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不仅仅只有支配与被支配,更重要的是同构与互塑,承认传统村落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都是现代空间营造或社会经济建设不可丢弃的要素[37],对传统村落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未来发展导向具有认知层面的突破作用。
(2)传统村落的复兴建设,要深刻认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赋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文化和经济互嵌理念。传统观念中的“传统”被本质化为具有某些固定特征的文化习俗、固化的文化展演模式或适合静态社会共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以文化、习俗等地方性知识为主导的“新经济”理念崛起,使得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边界愈发模糊,经济发展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个社会过程和文化系统。因此,需要建立以传统文化赋能经济发展和以经济发展反哺传统文化建设的辩证理念,强化特定情境下传统村落经济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文化关系与社会互动,对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具有启发意义。
(3)重塑传统村落发展的社会协调机制,以新型契约关系引导传统村落建立适合时代需求的社区共同体。随着传统村落现代化的发展与转型,多主体介入参与空间治理引起传统村落社区固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内涵的转向。面对传统关系规范和约束力信任模式的巨大冲击,需着眼解决并平衡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协调机制和空间交往模式,建立更具现代意义的新契约型村落社区,是传统村落社区建设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4)以空间权利的实际参与效能为突破口,调节传统村落村民心态观念的结构性失衡状态。传统村落空间权能是一个涉及多主体权力结构、权力行为和权益结果的系统性概念,村民是这个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在引领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一方面需要利用外来资本促进传统村落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有效防止权力、资本对传统村落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保障村民的空间权利与效能,是有效调适村民心态结构失衡的重要措施。
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刻认知传统村落复兴实践的前沿理念,并领悟其内涵,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简·贝妮特[38](Jane Bennett)呼吁的那样:“今天需要哲学和感知上的重新定位,希望这种新的定位能培养新的欲望和情感,从而在人类和超人类之间建立更加明智、更合乎道德的关系”。
主持人:
政府、企业、村民等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参与主体,充分发挥相关主体作用和构建主体间利益连接机制,对于传统村落空间转型、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传统村落转型发展过程中相关参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谈谈多元异质参与主体驱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与提升路径。
访谈嘉宾:
唐承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林草局生态旅游标委会委员,北京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兼旅游资源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低碳旅游与绿色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与文旅融合等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涉及政府、企业、游客、村委会和村民等主体的多元化参与[39]。其中,政府、外来企业、文化专家、游客、新闻媒体、研究机构与专家、行业协会等是外部主体;村民、村委会、宗族、非遗传承人、旅游从业人员等是内部主体。构建多元异质参与主体驱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机制是推动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深度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政策、资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发挥主导作用;以企业或村民作为市场主体,应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深度参与。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深度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才能有效激发政府、市场等主体的积极作为,促进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2)建立多主体共建共享的共生机制。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多元主体共生的必然性,构建多主体共建共享机制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关键,然而各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必然会导致主体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博弈。只有建立多主体共建共享的共生机制,才能有效推动传统村落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3)建立内外主体利益相统一的协调机制。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各自扮演者重要角色,必须协调内外不同主体的各种诉求,建立内外主体利益相统一的协调机制,协同推进内外多种主体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积极作用。
基于上述机制,从政府、企业、游客、村委会和村民等多元异质主体视角,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提升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提升路径。政府应从政策、资金、设施和人才等维度,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投入。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完善的制度政策体系,加大保护与利用的资金保障,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人才体系培育。
(2)企业提升路径。企业应从理念、产品、服务和设施等维度,增强企业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作用。深入贯彻文旅融合发展理念[40]、绿色发展理念[41],以游客为中心,开发创意性、体验式的农体文旅产品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的关系,完善企业的相关基础设施,升级旅游服务设施。
(3)游客提升路径。以游客为中心,从消费、体验、监督和理念等维度,释放游客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能量。以游客消费需求为中心,积极创新传统村落文旅的新方式、新元素、新场景、新空间,全方位提升游客对传统村落的满意度;加强主客互动,提供便利化的反馈渠道,激发游客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化认同感,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传承。
(4)村民提升路径。村民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者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需加强树立保护意识,自觉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村民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认真学习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绿色发展等理念与技术,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开发与文化挖掘中。
(5)各类相关利益者提升路径。新闻媒体发挥其传播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特色进行宣传,吸引企业入驻、游客参观;研究机构和专家等则从咨询和监督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相关建议;行业协会则从制定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角度出发对传统村落各行业进行自发的制约。
主持人:
有效的空间治理是推进传统村落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请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空间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谈谈面向乡村振兴的传统村落空间治理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
访谈嘉宾:
顾康康,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主要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乡村韧性与协同治理、数智规划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乡村空间治理的本质是村落秩序的本源回归和制度重构,精准有效的空间治理对于促进传统村落空间的合理利用、秩序重构及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治理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物质空间发展受限。首先,传统村落往往面临“过度保护”与“过度开发”两个极端,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相互交织,乡村存量资源利用低效,引发环境污染、用地失衡、文化与生态价值转化欠佳等系列问题。其次,传统村落日趋“空心化”,村落劳动力短缺,较大程度限制了村落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土地利用等。最后,传统村落物质空间权属关系模糊,导致公共与私有空间界限不明、公有与私有资产模糊不清。
(2)社会空间缺乏活力。传统村落中复杂的干群关系和民众内部关系等问题削弱了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凝聚力。政府主导下的乡村建设,村民的参与度低,获得感少,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资源分配失衡引起的利益冲突,往往激化乡村社会内部的矛盾。
(3)文化空间建设无序。城镇化发展以及外来资本的介入,不断冲击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不可避免导致传统文化缺失或消逝。一方面,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较为淡薄,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保护与发展的难题。另一方面,村规民约认可度下降,村民价值观念改变,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文化设施建设不足、文化服务发展滞后,导致乡村文化空间发展受限。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乡村空间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可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人地关系不匹配、城乡分离、价值理念冲突等问题,消除乡村空间不适宜形态,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其次,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目标要求,为乡村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优化、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改善、传统文化和景观保护传承、绿色生态空间构建和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优化等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再次,乡村振兴的地域特色源自于不同的物质空间条件及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聚焦乡村特色要素与关键环节,采取差异化空间治理措施可促进乡村更好、更快发展。最后,乡村空间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框架中的关键环节和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策略与成效对构建多层次、相互衔接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具有深远影响。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承上启下和统筹协调的重要层级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对于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空间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顾及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目标要求和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作用,传统村落空间治理的关键是以县域为重点打造集约高效的物质空间、塑造和谐舒适的社会空间、保护传承传统的文化空间。
(1)物质空间治理关键在于寻找人类活动和土地资源之间和谐的平衡点。通过整合县域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农业等产业资源,强化底线约束,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传统村落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出更加完善的物质空间格局,为传统村落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生产、生活服务。
(2)社会空间治理应以完善的政策机制,形成保护合力。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决策和规划话语权,强化政府、企业、村民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调动不同利益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积极调整县级政府职能,下放更多决策权和管理权到基层,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和话语权。建立健全资源分配机制,确保乡村多元参与主体共享乡村发展成果。
(3)文化空间治理焦点是挖掘文化底蕴。以具有相似性与连续性特征的传统村落连片区为重点,跨区域、系统性地整合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推行包括文化IP打造和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在内的文化项目,提升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建设,确保文化空间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主持人:
中国大规模的乡村建设推进了传统村落的快速转型和现代化发展,传统村落面临地方特色弱化、景观同质化、传统文化边缘化等突出问题。请结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需求,谈谈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的思路与路径,以破解“原真性保护”与“现代化发展”难题。
访谈嘉宾:
唐雪琼,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文化名家,云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主要从事风景遗产保护、乡村旅游、民族文化地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地方性是一个地方最为本质的内涵与属性,是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地方性体现在地方不同的景观资源、记忆符号、话语、想象和行动实践中,生成于地方文化积累和认同建构的意义叠合过程,也被地方日益变迁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网络所塑造,因而地方性总处于不断地变化、融合和重构中。传统村落的地方性根植于乡土自然地理环境,体现在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上,并贯穿于社会结构演变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常以村落山水格局、建筑风貌、历史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土产业和村民日常生活实践等形式展现。现代化、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了传统村落地方性的快速重构,如何使传统村落的地方性在经历多元文化激荡后理性回归,并在其地方性的选择性吸收中始终保持“进步”的文化内涵,是重构传统村落地方性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结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要求,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需围绕“生态、文化、主体、产业”等乡村要素展开:
(1)强化生态底色,维护村落传统风貌。首先,严守乡村“三条红线”,及时补绿增绿提质,适时净化和清理水系,推进生态环境高质化,筑牢村落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传统村落地方性稳定重构。其次,地方性的形成与传统村落的选址营建密切相关。因此,应保持传统村落山水相融、聚散有致的空间格局,保护好水源林、神山圣境、寨神林、竜林等兼具生态价值和地方民族特色的神圣空间,保留灵活多变的街巷肌理,管控传统建筑风貌,定期修缮和维护寨门、戏台、庙宇等传统公共建筑,以此不断强化传统村落特色景观风貌。
(2)传承发展地方文化,提振地方文旅经济。以非遗、节庆、饮食等为主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地方性的重要表征,地方性的重构需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度,并从中提炼一种让“我者”认同、让“他者”感知的文化表征符号,同时将此符号转化为具经济发展价值的乡村旅游吸引物,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如云南景迈山布朗族的传统节庆——山康茶祖节的消解和重构,并未使地方文化意义完全消失,反而在与外部因素结合中产生了新的地方文化内涵,并促进了“在地者”的经济发展[42]。文艺作品作为重要的地方性表现形式,其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也是一种地方性重构的关键路径。《去有风的地方》对大理传统村落自然环境和“慢生活”的刻画,强化了全国观众对大理“风花雪月”浪漫化地方形象的建构,相关旅游线路成为全国各地方争相开发的文旅产品。
(3)平衡地方与跨地方主体间的资本优势,协同推进地方性重构。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地方性由村民、政府等地方主体和超越本土的专家精英、游客、组织机构等跨地方主体共同建构,不同主体差异化的介入动机和路径使得地方性重构过程充满张力。对此,要建立地方资源统筹利用协调机制,平衡地方内外主体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层面的优势差距,既要满足各主体的经济发展需求,还要重视提升村民在地方性重构过程中的参与能力、学习能力和协商能力[43],进而为地方性重构注入源源不断的本土生命力。如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生产过程,将政府、专家学者、游客和村民等地方内外多元主体纳入了一个动态演化的跨地方关系网络,不仅实现了丹寨“中国蜡染艺术之乡”的地方性形象重构,还提升了当地女性工匠的社会和经济地位[44]
(4)加大地方性嵌入力度,形塑本土产业品牌。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是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的基本路径,要坚持以地方特色为基本内涵,凸显地方优势,并在平衡产业发展与地方建设之间互馈关系的基础上,打造形象鲜明的本土产业品牌。如云南景迈山的古树茶、福建善山村的枇杷、贵州柳富村的苗绣、江西瑶里的瓷,以及山东杨家埠的风筝和年画等。同时,本土产业的发展还要坚持市场导向,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从而更好地找准自身位置和比较优势。例如,云南潞江坝新寨村通过深耕咖啡产业,顺应市场需求灵活升级,不但打造出“中国咖啡第一村”的响亮名号,还构建起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45],实现了地方经济的跃迁和乡村转型发展。
主持人总结:
访谈主要从政策变迁与典型模式、宏观机理与具体主题、理论认知与实践径路三个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到具体空间实践为主线,基于保护与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政策与制度变迁、模式与影响机制的梳理,厘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聚焦中国传统村落分类、产业转型、景观保护、有机更新、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重构等前沿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与讨论。结合专家主要观点,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需重点关注:
(1)面向城镇化与现代化冲击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机制体制创新与路径。传统村落是中华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精华所在,其承载的优秀文化更是乡村文化振兴、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铸魂的关键。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贵州“生态博物馆”、安徽徽派建筑“百村千幢”工程等为代表的“活态传承”模式、“行政保护”模式和“以改促保”典型模式。但是,在快速的城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面临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传统村落消失、“乡土性”特征被磨灭、社会关系失衡、活态化路径单一、文化景观破碎、“人类”与“非人类”要素实践错配、主体地位不明确、空间秩序混乱和地方性特色弱化等问题凸显。面向国家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以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为发展目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构建由多元主体参与、农文旅有机融合、政策理念服务高效保障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多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和统筹协调保障机制。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内生性增长因素和传统村落历史传承和文脉肌理、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重塑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和全方位数字孪生建模等多路径、多方式和多举措,激发传统村落文化张力和内生动力,打造传统村落产业链条,构建村民、政府、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和传统村落样态活化与乡村多功能转型融合机制,形成以村民为主体、内外动力协作的传统村落功能优化和传统要素保护传承,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居环境与协同共建文化图谱,实现中国传统村落从“菜园”“后花园”到“精神家园”的转变。
(2)面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核心主题和实现路径。针对中国传统村落呈现的突出问题,响应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实践需求,以协调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为主要目标,中国传统村落研究与保护利用政策应重视分类施策、产业转型、有机更新、景观保护、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重构等核心主题及其理论认知与具体空间实践。具体包括:① 强化传统村落文化、物质、区位、人口、产业、环境等要素本色、内生特质及乡村地域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复杂的双向反馈机制,综合“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及耦合关系划分传统村落类型并制定分类保护政策。② 关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时间维度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手段,空间维度尺度主体合作的政治经济过程和属性维度的不同空间尺度意义内涵。③ 人居环境有机更新应以“小尺度、渐进式、本土化”理念,重点围绕“保护发展对策、改善民生措施、活化利用策略”三大任务,采用“低干预、微更新、轻介入”更新方式,实现“原貌、原住、原味”与“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的融合。④ 要站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高度,从保护传统人居文化景观基因和特征入手,注意挖掘和传承其内在的精神价值,重视传统居住空间的“活态”保护和利用,借助智能化监测、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创产品等现代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⑤ 引入智慧乡村发展理念,创新产业业态,促进活态多样化;关注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诉求,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建设。⑥ 重视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作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建构与地方营造的重要作用,激活传统村落“自然”“非人类”“物活力”等与人类的关系能动性实践,以促进传统村落多功能性和多元价值实现。⑦ 找准人类活动和土地资源之间和谐的平衡点,调动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打造集约高效的物质空间、塑造和谐舒适的社会空间和保护传承传统的文化空间。⑧ 聚焦“生态、文化、主体、产业”等乡村要素,强化生态底色、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和平衡地方、跨地方主体间的资本优势和地方性嵌入力度,以维护村落传统风貌、提振地方文旅经济和形塑本土产业品牌,以实现中国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既是面向中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和融合交叉研究的热点议题。自2012年国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政策和启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认定工作以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聚焦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成机制与保护路径等的丰硕研究成果和基于贵州、安徽、广东等地方实践的典型案例,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但在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村落遭受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面临“乡村病”、村落特色消失、传统文化边缘化、“原真性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和巨大挑战。面向中国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总体目标,未来还需持续关注中国传统村落政策体系构建与机制体制创和历史演化规律与形成机制的理论认知;重视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类型识别与分类施策;系统探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地域模式和实践经验总结;强化传统村落产业转型与融合、景观保护与修复、有机更新与活态化、功能转型与价值实现、主体作用与驱动机制、空间治理和地方性重构等核心主题的理论探索及3S技术、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空间应用具体实践,为全球(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提供可供借鉴参考的中国方案。

感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硕士生王柒柒、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胡晓亮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熊若仪、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生史廷喜等对访谈相关内容撰写的贡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 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1212/20121219_212337.html. (2012-12-12) (2024-07-18).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uiding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1212/20121219_212337.html. (2012-12-12) (2024-07-18).]

[2]
魏峰群, 马文硕, 杨蕾洁. 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认知与多维弹性评估模型研究: 基于陕北地区案例实证.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4): 701-715.

DOI

[WEI F Q, MA W S, YANG L J. A flexible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dynamic valu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Empirical study of case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3, 42(4): 701-715.]

DOI

[3]
杨馥端, 窦银娣, 易韵, 等. 催化视角下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以湖南省板梁村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57-374.

DOI

[YANG F D, DOU Y D, YI Y, et al.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tourism-driven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alysis: Taking Banliang village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357-374.]

[4]
刘沛林, 叶芳羽, 刘瑞瑞, 等.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战略路径. 旅游导刊, 2023, 7(3): 1-22.

DOI

[LIU P L, YE F Y, LIU R R, et al.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strategic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23, 7(3): 1-22.]

[5]
戈大专, 陆玉麒, 孙攀. 论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 地理学报, 2022, 77(4): 777-794.

DOI

[GE D Z, LU Y Q, SUN P. The logic of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and revitaliz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77(4): 777-794.]

DOI

[6]
何艳冰, 乔旭宁, 王同文, 等.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测度及类型划分: 以河南省为例. 旅游科学, 2021, 35(3): 24-41.

[HE Y B, QIAO X N, WANG T W, et al. On divid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cultural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Tourism Science, 2021, 35(3): 24-41.]

[7]
何艳冰, 张彤, 熊冬梅.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及差异化振兴路径: 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20, 40(10): 230-239.

[HE Y B, ZHANG T, XIONG D M. Evaluation on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differenti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Jiaozuo city, Henan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10): 230-239.]

[8]
李雪, 李伯华, 窦银娣, 等.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 人文地理, 2022, 37(2): 13-22, 111.

[LI X, LI B H, DOU Y D, 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cultural landscape in China. Human Geography, 2022, 37(2): 13-22, 111.]

[9]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6): 90-96.

DOI

[SUN Y H, CHEN T, WANG Y C.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8, 27(6): 90-96.]

[10]
曾灿, 刘沛林, 李伯华.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的系统特征、研究趋势与框架.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0): 1926-1939.

DOI

[ZENG C, LIU P L, LI B H. System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trends and framework of human settlement trans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2, 41(10): 1926-1939.]

DOI

[11]
廖军华. 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改革, 2018, (4): 130-139.

[LIAO J H.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form, 2018, (4): 130-139.]

[12]
杨忍, 陆进锋, 李薇. 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多维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理. 经济地理, 2022, 42(3): 190-199.

DOI

[YANG R, LU J F, LI W. Evolution and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multi-dimensional space of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metropolitan fringe of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Geography, 2022, 42(3): 190-199.]

DOI

[13]
杨忍, 徐茜, 周敬东, 等.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逢简村传统村落空间转型机制解析.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817-1827.

DOI

[YANG R, XU Q, ZHOU J D, et al. Mechanism of rural space transformation in Fengjian acient village of Shunde district, Foshan based on the Actor Network.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11): 1817-1827.]

DOI

[14]
李裕瑞, 卜长利, 曹智, 等.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243-256.

DOI

[LI Y R, BU C L, CAO Z, et al. Village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Method and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2): 243-256.]

[15]
李琪, 徐小东, 王伟. 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研究: 以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样本为例.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 37(6): 93-100.

[LI Q, XU X D, WANG W.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the degree of production-ecology-living integration: Tak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as examples.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2022, 37(6): 93-100.]

[16]
于荟, 张沛, 李稷, 等. “五态”融合理念下的村落分类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陕南传统村落为例. 南方建筑, 2021, (4): 105-111.

DOI

[YU H, ZHANG P, LI J, et al. Research on village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five states' fusion: Tak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Shaanxi as an example. South Architecture, 2021, (4): 105-111.]

[17]
陶慧, 麻国庆, 冉非小, 等. 基于H-I-S视角下传统村落分类与发展模式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 旅游学刊, 2019, 34(11): 82-95.

[TAO H, MA G Q, RAN F X, et al.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H-I-S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Handan. Tourism Tribune, 2019, 34(11): 82-95.]

[18]
芮旸, 罗飞, 王玲, 等. 面向资源转化的中国传统村落分类振兴研究: 基于“人—业—位”要素视角.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4, 38(1): 87-95.

[RUI Y, LUO F, WANG L, et al. Classific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resource transformation: A perspective of "people-industry-location" element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 38(1): 87-95.]

[19]
刘彦随, 龙花楼, 李裕瑞. 全球乡城关系新认知与人文地理学研究. 地理学报, 2021, 76(12): 2869-2884.

DOI

[LIU Y S, LONG H L, LI Y R.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based on the new thinking of global rural-urban relationship.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12): 2869-2884.]

DOI

[20]
赵文武, 侯焱臻, 刘焱序. 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 框架与进展. 科技导报, 2020, 38(13): 25-31.

DOI

[ZHAO W W, HOU Y Z, LIU Y X. Human-natural coupling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progre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20, 38(13): 25-31.]

[21]
傅伯杰, 王帅, 沈彦俊, 等. 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 中国科学基金, 2021, 35(4): 504-509.

[FU B J, WANG S, SHEN Y J, et al. Mechanisms of human-natural system coup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021, 35(4): 504-509.]

[22]
李红波, 张小林. 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人文地理, 2015, 30(1): 16-20, 142.

[LI H B, ZHANG X L. A review and trend on rurality. Human Geography, 2015, 30(1): 16-20, 142.]

[23]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等.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 839-850.

DOI

[KANG J Y, ZHANG J H, HU H, et al.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7): 839-850.]

DOI

[24]
周尚意. 区域三大本性与主体性. 地理教育, 2015, (6): 1.

[ZHOU S Y. Three regional natures and subjectivity. Geographical Education, 2015, (6): 1.]

[25]
罗萍嘉, 苗晏凯. “外因到内生”: 村民参与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影响机制研究: 以徐州市吴邵村为例. 农村经济, 2019, (10): 101-108.

[LUO P J, MIAO Y K. "Exogenous to Endogenous":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ural habitat improve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Taking Wushao village in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Rural Economy, 2019, (10): 101-108.]

[26]
龙翔宇, 李伯华, 窦银娣, 等. 有机更新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研究: 以湖南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3, 46(1): 117-125.

[LONG X Y, LI B H, DOU Y D, et al. Research on the activ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c renewal: A case study of four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23, 46(1): 117-125.]

[27]
李华生, 徐瑞祥, 高中贵, 等. 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05, 20(1): 1-5.

[LI H S, XU R X, GAO Z G, et 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a city scale: A case study on Nanjing city. Human Geography, 2005, 20(1): 1-5.]

[28]
李伯华, 杨馥端, 窦银娣.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 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 地理研究, 2022, 41(5): 1407-1421.

DOI

[LI B H, YANG F D, DOU Y D. The organic renewal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practical path.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 41(5): 1407-1421.]

[29]
康晨晨, 黄晓燕, 夏伊凡.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分级分类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 以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84-96.

[KANG C C, HUANG X Y, XIA Y F.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 of graded and clas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A cas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anxi province.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3, 51(2): 84-96.]

[30]
魏峰群, 赵晶雪, 杨蕾洁, 等. 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评估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1): 162-173.

[WEI F Q, ZHAO J X, YANG L J, et al.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raditional village vitality: A case study of Shaanxi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ization, 2023, 44(1): 162-173.]

[31]
赵晶雪, 魏峰群, 林碧霞.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现状及方向探索.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15): 16-24.

[ZHAO J X, WEI F Q, LIN B X. Research status and dir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value evaluation.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1, 60(15): 16-24.]

[32]
林碧霞, 魏峰群, 赵晶雪. 国内遗产活化的研究进展与评述.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22): 11-18.

[LIN B X, WEI F Q, ZHAO J X. Research progress and comments on heritage activation in China.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1, 60(22): 11-18.]

[33]
MA W, WEI F, YANG L, et al.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evalu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residents' emotional perception: A case of 14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zhong region. Sustainability, 2024, 16(6): 2546, Doi: 10.3390/su16062546.

[34]
郭文. 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形态、当代价值及其研究范式再认识. 人文地理, 2020, 35(6): 1-8.

[GUO W. Recognition of sacred space form, contemporary value and research paradig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uman Geography, 2020, 35(6): 1-8.]

[35]
郭文. 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案例. 地理研究, 2020, 39(11): 2449-2465.

DOI

[GUO W. The superscription of spatial meaning and local identity of the last primitive tribe of Wengding village,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11): 2449-2465.]

[36]
郭文. 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实践及其在空间意义生产中的价值. 地理科学, 2024, 44(2): 288-296.

DOI

[GUO W. Non-human and human relationship agency practice and its value in the production of spatial meaning.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4, 44(2): 288-296.]

DOI

[37]
郭文. 面向新唯物主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地理学报, 2023, 78(12): 2922-2938.

DOI

[GUO W. Research on new materialism in cultural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12): 2922-2938.]

DOI

[38]
BENNETT J. Vibrant Matter: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9]
唐承财, 万紫微, 刘蔓, 等. 基于多主体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感知及提升模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2): 196-202.

[TANG C C, WAN Z W, LIU M, et al. Percep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Multi-agent.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1, 35(2): 196-202.]

[40]
唐承财, 刘亚茹, 万紫微, 等.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 地理学报, 2023, 78(4): 980-996.

DOI

[TANG C C, LIU Y R, WAN Z W, et 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fluencing path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4): 980-996.]

DOI

[41]
唐承财, 郑倩倩, 王晓迪, 等. 基于两山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2): 203-208.

[TANG C C, ZHENG Q Q, WANG X D,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model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raditional villag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9, 33(2): 203-208.]

[42]
苏志龙, 尹铎, 唐雪琼. 文化经济视角下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山康茶祖节的重构.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86-297.

DOI

[SU Z L, YIN D, TANG X Q. A cultural economy perspective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hankang Tea Ancestor Festival of the Bulang people in Mangjing village of Jingmai Mountai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2): 286-297.]

DOI

[43]
孙九霞, 张凌媛, 罗意林.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18-334.

DOI

[SUN J X, ZHANG L Y, LUO Y 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318-334.]

[44]
CHEN Z F, REN X D, ZHANG Z J. Cultural heritage 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tik production amongst China's Miao populatio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1, 81: 182-193.

[45]
QIAN J X, ZENG Y, TANG X Q, et al. Empowering left-behind places in Southwest China: Participation in coffee value chains as place-based development.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24, 17(2): 375-39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