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趋势

  • 蒋卫国 , 1 ,
  • 王晓雅 2 ,
  • 荔琢 1 ,
  • 凌子燕 1, 3 ,
  • 邓雅文 1
展开
  •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南京 210044
  • 3.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

蒋卫国(1976- ),男,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遥感大数据智能优化提取,地理空间优化模拟、城市湿地与生态水文监测评估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3-12-25

  修回日期: 2024-03-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6-1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3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1A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9012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1369)

Processes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cities

  • JIANG Wei-guo , 1 ,
  • WANG Xiao-ya 2 ,
  • LI Zhuo 1 ,
  • LING Zi-yan 1, 3 ,
  • DENG Ya-wen 1
Expand
  •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2. School of Remote Sensing & Geomatics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 3.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Resource Use in Beibu Gul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2-25

  Revised date: 2024-03-05

  Online published: 2024-06-11

摘要

城市湿地在城市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功能。国际湿地城市是《湿地公约》推行的表彰城市保护湿地取得成就的荣誉举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目前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引领和指导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本文对接国际湿地城市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试图探索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协同的新路径。(1)全面梳理了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申报认证流程,总结了中国13个湿地城市的创建经验。(2)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的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举措。(3)未来趋势应面向“国际公约组织—创建成效监测—发展指标评估”促进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探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城市建设”促进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围绕城市湿地的“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综合评估服务”开展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支撑。

本文引用格式

蒋卫国 , 王晓雅 , 荔琢 , 凌子燕 , 邓雅文 . 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趋势[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 39(6) : 1241 -1261 .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1

Abstract

Urban wetland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system and have very important ecological and social functions. Wetland city is an honorary initiative implemented by the Ramsar Convention to commend cities for their achievements in protecting wetlands.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are the key to solving global problems. It is leading and guiding wetland prote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is study connects the wetland cities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new paths for synergy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wetland protection. (1) It sorted 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ertification process of wetland cities comprehensively, and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13 wetland cities of China. (2) It introduced the three sta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d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related to wetlands and cities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3) The future trend should aim to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adigms of wetland citi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rganization-creation effectiveness monitoring-development indicator evaluation", and to enric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wetland cities towards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local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services of urban wetlands focusing on "urban wetlan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urban wetland simulation prediction-urban wetl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services".

从古至今,人类就有依水而居的习惯,湿地大都依托湖、河而存在[1]。因此,湿地与人类一直有着密切联系,也是一个城市立地的优选条件[2]。湿地复杂性使得其拥有多样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更具独特的社会服务功能[3,4]。城市湿地是城市人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社会、文化作用[5],城市与湿地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图1)。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湿地面临面积减少、生境破碎和功能下降等问题[6]。在城市湿地破坏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对城市湿地的关注越来越多,并开始展开针对城市湿地的研究[4]。中国大约在2000年左右开始关注城市湿地问题[4]。2004年,孙广友等[1]提出中国应建立城市湿地学并开展城市湿地研究,2012年陈云浩等[7]系统全面开展了北京城市湿地资源价值综合评价和功能分区研究。在湿地保护受到重视的同时,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城市湿地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湿地公约》”)在2008年开始重点关注城市与湿地的问题,并在2017年提出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活动以激励全球重视城市湿地、提高公民保护城市湿地的意识。2018年更是将湿地日主题定义为“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本文简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SDG 6.6与SDG 15.1均提到要注重湿地保护。2024年湿地日主题定义为“湿地与人类福祉”,再一次表明湿地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实施了多种措施开展城市湿地保护,政策上出台法律、规划、方案等,实践上建立湿地保护区、开展湿地修复工程等,总体形成了“国家战略部署—法律政策建立—工程规划实施”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修复经验[8]。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际湿地城市的提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图1 湿地与城市的关系

Fig.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tland and city

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为应对当前全球问题,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9]。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在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指出,城市是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关键战场”[10],如何均衡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国际湿地城市是《湿地公约》为了保护城市湿地、提高公众保护城市湿地意识而提出的,目前已成为优质湿地生态环境的象征。获得该称号城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湿地资源,较为完善的湿地管理体制,较为广泛的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较为突出的湿地保护成效。国际湿地城市优越的湿地生态环境,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北京师范大学蒋卫国[11]率先提出加强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并分别于2021年、2023年举办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提出要抓住“国际湿地城市”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两个国际战略需求,开展系列相关科学研究探索。本文在国际湿地城市提出的契机下,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思考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及趋势,试图探索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协同的新路径。

1 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与创建经验

1.1 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

国际湿地城市是在城市与湿地关系问题逐渐突出,人们逐步认识到城市湿地重要性的背景下由《湿地公约》提出的。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如图2所示。2008年《湿地公约》第10届缔约方大会重点关注了“湿地与城市化”的问题,这也是城市湿地首次正式被承认为拉姆萨尔讨论的关注点之一[12,13]。2012年,《湿地公约》第11届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城市和城郊湿地可持续规划与管理原则》决议中首次提出“湿地城市”概念[12,14]。2015年,《湿地公约》第12届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针对湿地城市认证体系的决议并明确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相关准则与程序[12,15]。2017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53次会议为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做准备,并启动了全球范围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工作,正式由《湿地公约》秘书处向缔约国发送了关于征求“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申请的外交函[12]。经各国政府申请,《湿地公约》常委会批准,2018年,《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上公布了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2022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59次会议公布了全球第二批25个国际湿地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是人们对于城市湿地重视与关注的重要体现,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图2 国际湿地城市发展历程

Fig. 2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tland cities

1.2 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流程

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程序包括国内与国际两个程序:国内首先需要申请城市提交提名表到各国政府的湿地公约机构进行初步审查;之后由各国政府将提名表提交到《湿地公约》秘书处,再转交《湿地公约》独立咨询委员会对申请城市进行审查确定认证城市名单,最后经《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审查并确定最终名单进行公布[12]。获得认证的城市有6年有效期,期满后经独立咨询委员会审核符合标准则仍保留城市认证。具体流程见图3
图3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程序及中国国际湿地城市申请指标、《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城市认证》准则

Fig. 3 Wetland city accreditation process, indicators of Chinese wetland cities and the criteria of Wetland City Accreditation of the Ramsar Convention

《湿地公约》第12届缔约方大会发布的《第12.10号决议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城市认证》及2017年发布的《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表》提出了6条准则及2条补充准则,王会等[12]对于湿地城市的认证准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准则基本内容如图3所示。
《湿地公约》在推进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工作中,中国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工作启动后,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随即发布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暂行办法》并基于《湿地公约》的准则提出了6条申请国际湿地城市需要满足的条件。在暂行办法基础上中国的6个城市提交了提名表并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证书。2020年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对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细化,并发布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办法》。其中申请条件由6条提升为8条,并依据实际情况对一些条件进行调整。在暂行办法中要求申请城市的湿地率在10%以上,考虑到城市特征的不同,完善后的提名办法将申请城市的湿地率做了限定,要求滨海城市湿地率在10%以上,内陆平原城市湿地率在7%以上,内陆山区城市湿地率在4%以上,并增加了3年内湿地面积不减少的条件。调整后的提名办法还增加了一条否定性要求,即近三年内申请城市内重要湿地未从事开(围)垦、填埋、排干、擅自改变用途及永久性截断水源等活动,其他湿地未发生重大案件和破坏行为。该否定性条件进一步明确了减少湿地破坏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工作,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制定了详细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图3),主要包括5种类15种指标。中国的国际湿地城市申请指标较为完整地覆盖了《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城市认证》准则的要求。(1)指标第一类资源本底支持了准则一的要求;(2)第二类湿地破坏的指标支持了准则二中防止湿地退化损失的要求;(3)第三类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湿地保护率、湿地专门保护机构、湿地保护法则或章程等指标支持准则二湿地保护相关的要求,而湿地保护规划、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支持了准则四的要求,协调机制指标支持了准则六,水资源管理指标与湿地利用指标分别支持了补充准则1与补充准则2;(4)第四类所依托重要湿地的管理中的指标支持了准则三的要求;(5)第五类科普宣教与志愿者制度中的指标支持了准则五的要求。其中,资源本底、保护管理条件、科普宣传与志愿者制度、所依托重要湿地的管理四种指标类型均有详细的评分规则,作为否定指标的湿地破坏则是明确规定重要湿地有重大破坏情形可一票否决,这与提名办法中新增的否定要求相对应。
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程序,全球目前已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涉及17个国家,大部分城市分布在亚洲、欧洲(表1)。中国是目前拥有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共有13个城市,充分说明中国政府对城市湿地的重视。2018年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有海口市、银川市、常德市、常熟市、东营市和哈尔滨市6个城市获此殊荣,相关学者已针对中国首批6个国际湿地城市开展了城市湿地提取监测[16-18]、模拟评估[19]及土地覆盖等研究[20,21],以服务湿地城市发展。2022年第二批25个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有盘锦市、济宁市、盐城市、合肥市、武汉市、梁平区及南昌市7个城市(市辖区)获此殊荣,Geng等[22]以武汉市和南昌市2个湿地城市为例,开展了湿地制图与格局分析研究。
表1 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及所在国家与大洲

Table 1 43 international wetland cities and their countries and continents worldwide

大洲 国家(数量/个) 第一批国际湿地城市 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市辖区)
亚洲 中国(13) 常德市、常熟市、东营市、哈尔滨市、海口市、银川市 合肥市、济宁市、梁平区、南昌市、盘锦市、武汉市、盐城市
韩国(7) Changnyeong、Inje、Jeju、Suncheon Gochang、Seocheon、Seogwipo
斯里兰卡(1) Colombo
印度尼西亚(2) Subaraya、Tanjung Jabung Timur
伊朗(2) Bandar Khamir、Varzaneh
伊拉克(1) Al Chibayish
日本(2) Izumi、Niigata
泰国(1) Sri Songkhram District
非洲 马达加斯加(1) Mitsinjo
突尼斯(1) Ghar el Melh
摩洛哥(1) Ifrane
卢旺达(1) Kigali
南非(1) Cape Town
欧洲 法国(6) Amiens、Courteranges、Pont Audemer、
Saint Omer
Belval-en-Argonne、Seltz
匈牙利(1) Lakes by Tata
西班牙(1) Valencia
美洲 加拿大(1) Sackville

1.3 中国现有国际湿地城市的创建经验

作为拥有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中国自2017年起已有13个城市(市辖区)获此称号。这些地区在申报和创建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其他城市参考借鉴。本文总结出以下五方面经验(图4):(1)当地湿地资源丰富。中国现有国际湿地城市的湿地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内陆城市大都有重要的河、湖存在,如银川市有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经,哈尔滨市有第四大河松花江流经,武汉市有第一大河长江流经,南昌市有长江主要支流赣江流经且位于鄱阳湖流域,合肥市位于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巢湖边,常德市位于洞庭湖流域。滨海城市由于靠近海洋其湿地资源更为丰富多样,如海口市、东营市、盐城市、盘锦市。(2)当地政府重视并积极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如海口市由市长领导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并制定实施多项湿地保护修复方案及工作;济宁市将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常熟市成立多部门负责湿地相关工作并将湿地保护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南昌市的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合肥市出台多个针对湿地及生态的规划;武汉市将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写入“十四五”规划等。(3)注重湿地的保护、管理、建设、恢复。对于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湿地公园等重要湿地加强保护与管理。如海口市针对市内的重要湿地采用“湿地保护+”的系列模式开展湿地保护与管理;南昌市发布《南昌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强调重要湿地设立保护界标。其他湿地注重建设与恢复。如合肥市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时,针对巢湖从规划编制到工程实施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支持合肥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常熟市针对乡村湿地易受农村生活污水、养殖等影响,开展了一系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湿地净化工程,实现乡村湿地的恢复性保护并支持国际湿地城市申请。(4)强化湿地保护理念。确保从当地政府到普通民众对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湿地意识普遍提升。如海口市为相关领导、从业管理人员组织培训,从理论上提高对湿地保护的认知。组织多种多样的湿地宣教活动,积极与社区、学校、相关单位、湿地公园等建立联系宣传湿地重要性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建立湿地志愿者制度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志愿服务,如济宁市专门发布《湿地保护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是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特色之一。(5)突出特色湿地建设。对于没有重要河、湖为依托的城市,如何利用好城市特色非常重要,尤其是小微湿地。重庆市梁平区以小微湿地为切入点,综合利用了境内水系、湖库、沟塘渠堰井泉溪分布的特点,创建了一个独特的国际湿地城市。济宁市在湿地修复中考虑了采煤塌陷地的修复建设,形成特色小微湿地,将煤炭发展导致的生态损失转化为益处,为类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常熟市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中突出了乡村湿地的修复治理,实现城区与周边郊区有机结合。可以发现,小微湿地这个特色的湿地网络组分在国际湿地城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国际上对小微湿地越来越重视,2018年中国提交的《小微湿地保护管理》草案在《湿地公约》大会通过,将小微湿地作为未来全球湿地管理中的重要内容[23]。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中,如何利用好像小微湿地这样的特色是一个重要经验。
图4 中国湿地城市创建经验总结

Fig. 4 Experiences in creating wetland cities in China

在已有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的基础和经验上,众多城市也开展了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的准备工作。苏州市发布了申报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强调保护管理、和谐共生,并统计整理苏州现有湿地资源,推进《苏州市国际湿地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湿地保护法》的实施为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做准备。温州市印发了《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实施方案》,并分目标实现国家、省级重要湿地的建设以支持其成为国际湿地城市。长沙市分析了其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可行性并从湿地资源、管理、生态效益、合作交流等多个角度提出建议,为长沙市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提供建议策略。特色城市湿地——西溪湿地所在的杭州市,也于2022年成立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相应的工作方案。这些城市虽处于创建中,其实施方案也是宝贵的经验。

2 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的湿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举措

2.1 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与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从1980年起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图5)。(1)可持续发展概念和计划提出阶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迅猛发展,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侵占与利用已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24]。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此产生[25]。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定义与目标要求,它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至此全球发展迈入新阶段[26,27]。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围绕可持续发展颁布了《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个文件,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28]。(2)千年发展目标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理念提出的基础上,189个国家在2000年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并提出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千年发展目标包含了8个总目标和21个具体目标,涉及消除贫困、性别平等、教育、健康等诸多内容。千年发展目标虽然不够全面,实现过程出现诸多问题与挑战,但《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提到这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减贫运动,千年发展目标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期待[29]。2013年,提出的《新型全球合作关系:通过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并推动经济转型》和《人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加快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并推进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为2015年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支持。(3)可持续发展目标阶段。由于人口激增、生态退化、极端天气等问题愈发严重,千年发展目标的目标与指标远不够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中的承诺[30]。2015年,联合国大会上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将代替千年发展目标,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31]。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17个目标和169个具体指标,涉及健康、能源、气候、工作等多个领域,旨在2030年全面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32]。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绿色、更安全、更公平的未来。相较于千年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加注重环境的治理,将其与社会、经济置于同等地位,表明环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9]。Li等[29]在探究中国七大流域的生态重要性时将千年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关联,是两个时期对比研究的综合案例。从1980年开始,可持续发展由最初的概念和计划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应对全球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中从倡议发展到有具体目标和解决方式。
图5 可持续发展历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

Fig. 5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pos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目前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内涵是平衡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合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其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19]图6)。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相关问题一直是关键中的关键,而湿地城市的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环境优美的特色极大地解决了可持续发展中环境尺度的难题。湿地城市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置同样密切相关,SDG 11明确提出要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这直接对接城市发展的问题,同时与之相关的SDG 3、SDG 5、SDG 14、SDG 15、SDG 12、SDG 8等与城市的环境、经济、社会均有直接联系,而其他目标的实现也对可持续城市有一定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考虑的三个主要尺度也反映了其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密切性(图6),(1)指标尺度实现了“3个维度—17个目标—169个具体目标—232个指标”由总到分、层层细化的目标设定;(2)空间尺度建议从“全球—区域—国家—城市”角度逐一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3)时间尺度上以2015—2030年综合评估为最终目标,同时实施逐年及每5年的阶段评估,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高效实现。每个尺度不同维度的设置最终落在具体指标、城市等具体范畴,可以发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基本实践。这也进一步说明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维度问题解决有益,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实践。
图6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涵

Fig. 6 The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2.2 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举措与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湿地作为环境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国际组织在保护湿地与推动湿地可持续发展上提出多项战略举措(图7)。《湿地公约》是目前湿地保护最重要的组织,第14届缔约方大会发布的《武汉宣言》《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等明确提出从湿地可持续发展层面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第15届缔约方大会提出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明宣言》等均承诺推动陆地、淡水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复苏之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第27届、第28届缔约方大会在明确《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前提下逐步推动对应目标实现,尤其是2023年10月发布的综合报告更是为第28届缔约方会议期间的全球盘点提供决策蓝图,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发起的“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1—2030年)”“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2021—2030年)”等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全球红树林联盟发布的《红树林恢复最佳实践指南》《2022年世界红树林状况》等报告致力于保护全球的红树林湿地。《湿地公约》是支持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织,其他组织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海洋科学、红树林等方面支持湿地可持续发展,各组织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协同,共同推进湿地可持续发展,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8]
图7 湿地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组织及对应可持续发展目标(COP表示缔约方会议)

Fig. 7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s (COP represents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湿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引领与支持,其中6个目标中包含的17个具体目标与湿地相关(图7)。SDG 6.6、SDG 14.2、SDG 15.1、SDG 15.8与湿地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涵盖了与水资源、海洋、淡水等生态系统相关的湿地保护、管理。这些目标直接反映了湿地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开展研究支持这些目标,如水体相关研究支持SDG 6.6.1[33,34],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研究支持SDG 15.1、SDG 15.3指标[35-37]。湿地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功能,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多个目标提供关键性支持。如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对实现SDG 3.9和SDG 6.3至关重要;湿地作为水源提供者,合理管理湿地对实现SDG 6.4和SDG 6.5具有显著影响;湿地的蓄洪抗灾作用对实现SDG 11.5和SDG 13.1起到积极作用。沿海及浅海地区作为湿地的重要组分,其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对实现SDG 14.1、SDG 14.5、SDG 14.7有重要支持。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其可持续发展对支持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效果,对实现SDG 15.2、SDG 15.3、SDG 15.4、SDG 15.5有重要助力。可以发现,这些可持续发展指标与国际湿地城市的湿地保护相关准则联系密切,因此国际湿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分,也对促进更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有关键作用。同时,也能够协助湿地相关组织的战略举措得到更好的实施与落地。

2.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举措与目标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相关国际组织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众多战略举措(图8)。联合国人居署推出的《新城市议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该议程综合考虑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巴黎协定》的目标,是一份以行动为导向,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38]。《新城市议程》包含175条内容,其实施规划中针对社会、经济、环境分别设置了规划内容,可以说《新城市议程》的实现意味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人居署推出的联合国人居大会同样极大地支持了可持续城市化和人类住区发展。此外,联合国环境署、人口基金会、教科文组织在城市与气候变化、城市化、城市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全力支持城市发展,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做出贡献。世界地方政府联盟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推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Local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ICLEI)发布了《马尔默承诺和战略愿景(2021—2027年)》致力于支持全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组织以《新城市议程》为核心,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35]
图8 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组织及对应可持续发展目标

Fig. 8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目标之一,SDG 11明确指出要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图8)。SDG 11中包含了10个具体目标涉及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多个方面。SDG 11.1、SDG 11.2、SDG 11.3关注住房、交通、城市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人类在城市中的基本生活保障。Ling等[39]通过城市建设用地研究以支持SDG 11.3.1。SDG 11.4说明了文化与自然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SDG 11.5、SDG 11.6、SDG 11.7强调了要有安全、绿色的生活环境。此外SDG 11.a、SDG 11.b、SDG 11.c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积极联系、抵御灾害能力及建筑等进行了补充说明。这些具体目标阐明了经济、社会、环境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缺一不可,从这些角度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指标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支持[40]。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SDG 6.b、SDG 12.2、SDG 12.5、SDG 13.b、SDG 15.9同样有一定的支持。可以发现,这些可持续发展指标与湿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实践,同样可以助力城市相关组织的战略举措更好地开展与落实。

3 国际湿地城市和城市湿地的未来研究趋势

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4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际湿地城市的出现,为城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蒋卫国在2021年与2023年“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上,分别做了“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用”与“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水网融合探讨”的报告[11],提出:(1)城市湿地与湿地城市的科学研究不宜固化传统研究范式,要不断拓展与更新,紧盯国际前沿,赋予湿地科学研究以新时代感;(2)“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创建,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发展理念,要与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等城市建设规划与示范创建相结合,探索出中国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推进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3)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发挥好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大数据智能提取挖掘、空间智能模拟预测等新技术,做好城市湿地水网建设、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湿地保护法支持、城市空间规划调控等行业智慧决策服务与支持。因此,国际湿地城市和城市湿地资源的未来研究需要从国际前沿与国家战略、社会经济与智慧服务等层面展开[8]

3.1 国际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范式研究

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研究将是国际科学前沿的必然趋势。在国际上,目前众多组织在湿地、城市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前瞻部署(图9)。这些组织对全球湿地与城市生态保护措施、监测方法、管理框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8]。(1)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受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湿地公约》湿地城市认证的共同引领。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多个目标与湿地、城市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湿地城市认证准则有着密切联系。湿地城市认证准则中关于湿地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要求与SDG 6、SDG 11、SDG 13、SDG 15的具体目标紧密联系,关于城市湿地修复、管理、规划的要求与SDG 6、SDG 11、SDG 12、SDG 13、SDG 14、SDG 15的部分具体目标相关,关于水环境管理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要求与SDG 3.9、SDG 6.3、SDG 6.b、SDG 12.5、SDG 14.1等具体目标有直接联系。这两个国际战略的关注重点虽有差别,但其核心内容密切相关,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的目标是一致的,两个国际战略共同引领是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也为未来提供了新的研究趋势。(2)其他国际组织对国际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相关支持。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盟(The World Organisation of United Citiesand Local Governments,UCLG)、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居署等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给予相应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水协会(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IWA)、全球红树林联盟、联合国环境署等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给予大力支持。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社会与经济综合在一起,并突出了湿地环境这一要素,这是解决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因此,面向国际科学前沿的发展,国际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开展如下重要关键点研究。
图9 国际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范式研究趋势

Fig. 9 Research trend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wetland cities

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效与跟踪监测评估是重点研究方向。目前43个国际湿地城市是全球城市湿地保护的榜样,也是开展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对象。针对国际湿地城市未来研究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图9)。(1)国际湿地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现状探究。目前对这些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现状了解不足,缺乏综合对比研究,尤其是与湿地相关的环境现状。未来需要了解这些城市的湿地类型、湿地资源等环境现状,总结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环境要求。了解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与探索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案例和经验。(2)国际湿地城市的湿地保护、修复与管理经验总结。了解每个城市的湿地保护方式、湿地修复措施、湿地管理模式,总结形成国际湿地城市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以支持未来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与可持续发展。(3)国际湿地城市未来变化跟踪监测。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有6年有效期,之后需重新评估才可确定是否继续保持湿地城市称号。跟踪国际湿地城市的湿地未来发展变化将非常必要,实时监测湿地环境要素,评估城市未来发展状态及是否满足国际湿地城市要求,为持续推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提供技术支持。
国际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与评估是关键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际湿地城市的结合对于未来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有极大的帮助,针对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研究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图9)。(1)国际湿地城市相关指标监测与指标内在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较为权威的指标体系,而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同样涉及多个指标,开展湿地城市相关指标监测非常必要,探索可持续发展指标之间、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指标之间及可持续发展与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指标之间的内在机制对可持续发展内涵探索及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解决很重要。(2)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效评估。国际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效评估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构建适用国际湿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考虑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本地化问题,如何综合评价国际湿地城市的可持续性,这些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在国际湿地城市实践中落地见效。(3)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经验探索。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国际湿地城市的环境优势可以为解决该问题提供良好的经验与榜样,探究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方案与良好措施。

3.2 国际湿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

国际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将是国家和地区的迫切需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城市湿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目标[8]。随着全球问题的逐步严峻,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是未来人类发展的关键。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尤其重视这个问题,从科学思想与理论指导为引领,出台法律政策与建设规划,落实到城市示范与实践探索,形成完整的解决措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支持高质量发展,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战略部署,这是城市湿地保护与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图10)。针对生态、湿地、可持续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政策与建设规划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等是国家湿地保护的最高政策措施,将湿地保护上升到法治层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全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等对生态保护、管理、修复提出了具体方案和工程规划,引领地方的城市示范与实践探索。针对地方城市发展,国家提出了多种示范城市创建和建设试点,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等。这些国家战略举措是开展国际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与支持。
图10 国际湿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趋势

Fig. 10 Research trends 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wetland cities

中国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遵循“思想理论—政策规划—示范实践”的策略并取得了较好成效,湿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未来也可从这三个方面去探索(图10)。(1)城市湿地保护理念的实践研究。城市建设要注重经济发展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湿地城市要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禀赋和功能优势,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又提升湿地资源利用和生态服务能力。(2)城市湿地修复措施的推广研究。湿地保护修复措施是在湿地保护理念推动下提出的,采用法律、规划、工程方案等为城市湿地管理提供重要支持。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两批共90余项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其中8项工程与湿地保护修复直接相关,黄河三角洲、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海南岛南渡江、宁夏贺兰山东麓的湿地、生态、水源等保护与修复项目和湿地城市、重要城市群的湿地保护密切相关。城市湿地保护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也要关注城市及国家相关政策与措施,更要注重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湿地保护规划要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统一、城市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要与生态重大修复工程协同、城市湿地保护法规制定要与城市多个管理部门合作。(3)湿地城市发展方式的探索研究。湿地城市发展的实践探索是在湿地保护创新理念与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实现。湿地城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实践探索关键点。截至2023年,中国已开展多种示范城市建设与创建,已有60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如银川市、南昌市等),400多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盘锦市、盐城市、常熟市、南昌市安义县与湾里区、济宁市微山县与任城区、武汉市黄陂区、合肥市肥西县等),11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如常德市、桂林市等),100多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如哈尔滨市、合肥市、南昌市、盐城市、武汉市、重庆市梁平区等),福州市2023年获得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部分城市拥有多个荣誉称号,像南昌市同时拥有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及国际湿地城市的称号。这些示范城市的创建为湿地城市发展方式提供了思路与经验,城市湿地为这些示范城市创建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将各种示范城市创建与湿地城市对接是未来湿地研究的关键点和结合点。目前,国家正在推动气候适应性城市的建设试点工作,这也是未来湿地城市发展的支持点和结合点。针对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未来在湿地保护前提下考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内容、具体指标、评估其高质量发展成效是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国际湿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未来要综合考虑城市湿地保护理念、保护措施、湿地城市发展方式的创新,他们之间既可以是由“理念—措施—方式”逐一推动,也可以是从“城市发展方式—湿地修复措施—湿地保护理念”逐一落实。

3.3 城市湿地的智慧决策服务技术研究

开展国际湿地城市智慧服务技术研究是未来的重要领域。湿地的空间管控与智慧服务应考虑湿地过去监测、未来模拟及综合评估[8]。国际湿地城市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与有效的湿地保护修复经验,城市湿地如何监测过去、模拟未来、评估发展是支持湿地管理应用智慧服务的重要内容(图11)。过去50年的历史情况,在遥感大数据的支持下可以重建过去认知机理,了解国际湿地城市的时空变化过程,总结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经验。未来近30年的情况,需要通过空间智能模拟技术预测,提前预知和防范湿地退化风险。在重构过去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下,可以全面认知湿地城市的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开展城市湿地的综合评估可为湿地管理应用提供智慧服务。随着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发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空间智能模拟预测技术也在不断提升,这些技术对于城市湿地的监测、模拟、评估都有重要支持,未来如何支持城市湿地的智慧服务是技术研究发展趋势[8,22,35]。针对国际湿地城市的湿地监测、模拟、评估与服务有以下几个研究趋势。
图11 国际湿地城市的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研究趋势

Fig. 11 Research trends in smart service technologies for wetland cities

城市湿地长时序多源遥感智能精细提取与动态监测技术研究。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数据的丰富,空间分辨率实现了从Landsat 30 m、Sentinel 10 m到高分影像米级、亚米级的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遥感手段提取精细准确地表湿地特征的能力,使得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更完善。王晓雅[16]以中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为例,开展了城市湿地精细遥感提取与动态监测的研究,为城市湿地智能精细提取与动态监测技术研究提供了经验范式,为国际湿地城市的湿地监测、管理、应用服务提供了基础。(1)城市湿地分类体系构建。城市湿地提取监测的首要关键是城市湿地分类体系的确定,分类体系需考虑城市特征,体现城市湿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管理属性,如需考虑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等。(2)城市精细湿地智能优化提取。城市湿地处于人类活动区,环境复杂、湿地类型多样,精细湿地类型提取难度大。探索湿地类别更精细、空间分辨率更高的城市精细湿地提取方法是开展城市湿地监测的关键,同时样本、特征、规则等的确定与智能优化也是关注重点。城市精细湿地智能优化提取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小微湿地的提取监测非常关键。小微湿地由于范围小,在遥感影像上较难识别,但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结合亚米级的遥感影像,优化的精细湿地智能提取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针对小微湿地的智能优化提取将是未来城市湿地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3)城市湿地长时序密集智能监测。重建城市湿地的历史变化过程、了解城市湿地的实时动态情况是城市发展、开展湿地管理应用的基础。将多源卫星遥感数据耦合,构建时间序列越长、间隔越短、越密集的城市湿地遥感大数据,精细精准分析城市与湿地时序变化过程,这是未来研究趋势。基于Landsat 7/8/9系列卫星和Sentinel-1/2卫星耦合构建长时间序列密集数据对43个国际湿地城市开展研究是当前的普遍趋势,利用近10年国产高分遥感数据开展国内湿地城市和城市湿地时序变化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城市湿地空间智能模拟与未来预测技术研究。城市湿地空间模拟是为了预测未来城市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情况,可为城市湿地空间规划评估、城市湿地空间生态修复评估、城市湿地空间用途管制评估、城市湿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8]。随着地理系统相关模型的发展、未来情景更多样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可以更好地为城市湿地空间智能模拟与预测提供支持。荔琢[19]以中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为例,开展了城市湿地空间模拟与预测研究,为城市湿地空间智能模拟与未来预测技术提供了范式经验,为国际湿地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发展评估提供了基本支持。(1)城市湿地未来情景优化设置。情景设置是未来模拟的关键,传统情景设置以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为主,而城市湿地的未来情景设置要考虑国际需求、国家政策、地方规划等方面,需要从自然增长、规划发展、湿地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构建情景模式,厘定和设置不同情景模式的适合条件与约束参数,有效的未来情景是城市湿地空间模拟的关键基础。(2)城市湿地多情景智能模拟预测。模拟核心是构建合适的人地系统模型,将城市湿地的空间特征与变化过程定量表达出来。目前城市湿地模拟大部分是采用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模拟方法,主要采用可直接使用的CA-Markov、CLUE-S、FLUS、PLUS等模型,对未来10~30年城市土地变化进行智能模拟预测,城市湿地空间变化模拟预测是未来城市土地空间优化调控研究的方向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模拟技术的提升和改善也是新的机遇,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城市湿地空间模拟与预测中并提高预测准确度是未来研究的迫切需求和重要趋势。
城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与服务技术研究。综合评估是以城市湿地的历史过程与未来预测结果为基础,从湿地变化过程、湿地生态功能、湿地退化问题、湿地恢复治理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面向人类福祉与国土空间开展综合服务。(1)城市湿地格局与过程评估。格局与过程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点,了解城市湿地的分布格局、变化过程是服务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基础。评估城市湿地的格局分布与演变、格局与过程的耦合、历史变化过程、未来变化趋势等对城市发展和城市湿地的管理应用有着重要的支持。(2)城市湿地质量与功能评估。湿地的质量与功能是其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好的湿地质量与多样的生态功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有极大作用。城市湿地可持续性、稳定性、多样性、连通性评估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价值等评估是城市湿地管理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研究。(3)城市湿地问题与胁迫评估。了解城市湿地现存问题是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前提,找到城市湿地被破坏的原因有助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湿地存在的问题与受到的胁迫。城市湿地的面积退化、结构退化、功能退化评估,自然胁迫与人工胁迫评估,是城市湿地管理应用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4)城市湿地恢复与治理评估。城市湿地的恢复与治理是城市湿地管理的重点,加强城市湿地的恢复与治理是保护湿地环境与推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与地方开展了多项湿地恢复工程,有必要针对城市湿地的恢复成效及工程监管情况进行评估,尤其需要加强重点区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监管评估服务。此外,城市湿地管理应与城市发展结合,评估城市湿地的空间规划、空间用途管制、高质量发展等是城市湿地恢复与治理评估中需重点关注的内容。(5)面向人类福祉的城市湿地保护与服务。城市湿地与人类福祉有着密切关系。如何保护、恢复、管理城市湿地以服务于城市的水资源、生物多样性、食物、生计、气候及文化是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的重要方向。(6)面向国土空间的城市湿地生态空间调控与管理服务。目前,中国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引领下,多个省市地区出台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其保护与修复对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战略的推进有着重要支持[8,42,43]。在城市湿地遥感智能提取与模拟预测数据的支持下,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开展以下三个服务。首先是现有国土空间的规划成效评估,旨在判断现有规划是否合理、规划成效如何;其次是对未来空间规划进行修编,在预测数据获取的前提下了解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规划内容;最后是开展城市空间调控管理综合服务,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高效的服务支持。这些服务是未来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重要支持。从城市湿地的过程、生态、问题、管理等不同角度开展评估,并针对人类福祉与国土空间规划服务城市,其核心目的是在保护城市湿地的前提下促进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城市湿地综合评估与服务技术,并为城市湿地管理应用提供智慧服务,将是未来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研究的重点。

4 结论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际湿地城市的共同引领下,本文从国际湿地城市发展历程和创建经验、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湿地与城市举措、国际湿地城市和城市湿地未来研究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全面梳理与分析,为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湿地高质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与认证流程体现了城市湿地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湿地资源、政府支持、湿地管理修复、保护理念、特色等是国际湿地城市创建需重视的关键内容。可持续发展历程体现了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目前解决全球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湿地与城市的相关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相互支持,协同推进全球问题解决。本文提出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研究趋势要综合考虑国际前沿、国家需求、城市管理,并开展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研究、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研究。强调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效与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估是重点与关键研究方向,“思想理论—政策规划—示范实践”是中国城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城市湿地的“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综合评估服务”是城市智慧决策服务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
[1]
孙广友, 王海霞, 于少鹏. 城市湿地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5): 94-100.

[SUN G Y, WANG H X, YU S P. The advance of urban wetland study.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4, 23(5): 94-100.]

DOI

[2]
王海霞, 孙广友, 于少鹏, 等. 湿地对城市形成、演进及可持续发展制约机制的探讨. 湿地科学, 2005, 3(2): 104-109.

[WANG H X, SUN G Y, YU S P,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tlands and urban formation, evolution 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tland Science, 2005, 3(2): 104-109.]

[3]
张彪, 史芸婷, 李庆旭, 等. 北京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8): 1311-1324.

DOI

[ZHANG B, SHI Y T, LI Q X, et al. The key ecological services and their values of wetland ecosystems in Beijing.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7, 32(8): 1311-1324.]

DOI

[4]
张慧, 李智, 刘光, 等. 中国城市湿地研究进展. 湿地科学, 2016, 14(1): 103-107.

[ZHANG H, LI Z, LIU G, et al.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urban wetlands in China. Wetland Science, 2016, 14(1): 103-107.]

[5]
JIANG W G, WANG W J, CHEN Y H, et al. Quantifying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wetlands change in Beijing cit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2): 301-314.

DOI

[6]
李春晖, 郑小康, 牛少凤, 等. 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271-279.

DOI

[LI C H, ZHENG X K, NIU S F,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urban wetland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9, 28(2): 271-279.]

[7]
陈云浩, 蒋卫国, 赵文吉, 等. 基于多源信息的北京城市湿地价值评价与功能分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CHEN Y H, JIANG W G, ZHAO W J, et al. Value Evaluation and Functional Zoning of Beijing Urban Wetlands Based on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2.]

[8]
蒋卫国, 张泽, 凌子燕, 等. 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与未来研究趋势. 地理学报, 2023, 78(9): 2223-2240.

DOI

[JIANG W G, ZHANG Z, LING Z Y, et al. Experience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9): 2223-2240.]

DOI

[9]
郭华东, 梁栋, 陈方, 等. 地球大数据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8): 874-884.

[GUO H D, LIANG D, CHEN F, et al. Big Earth Data Facilita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31(8): 874-884.]

[10]
新华社. 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召开, 中国经验备受关注. 人类居住, 2023, (2): 5-7.

[Xinhua News Agency. The second UN-Habitat Assembly convenes with China sharing its experience. Human Settlements, 2023, (2): 5-7.]

[1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顺利举办. https://geo.bnu.edu.cn/xwzx/123197.html, 2021-11-01.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wetland cities was successfully held. https://geo.bnu.edu.cn/xwzx/123197.html, 2021-11-01.]

[12]
王会, 刘明昕, 赵亚文, 等.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及我国推进的建议. 世界林业研究, 2017, 30(6): 6-11.

[WANG H, LIU M X, ZHAO Y W, et al. International wetland city accredit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017, 30(6): 6-11.]

[13]
HETTIARACHCHI M, MORRISON T H, MCALPINE C. Forty-three years of Ramsar and urban wetland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5, 32: 57-66.

[14]
张曼胤, 崔丽娟, 郭子良, 等. “湿地城市”的理念、内涵与展望.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7, 13(4): 63-66.

[ZHANG M Y, CUI L J, GUO Z L, et al. The conception, connotation, and prospects of "Wetland City".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2017, 13(4): 63-66.]

[15]
马梓文, 张明祥. 从《湿地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看国际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湿地科学, 2015, 13(5): 523-527.

[MA Z W, ZHANG M X. Prospective on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12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f 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 Wetland Science, 2015, 13(5): 523-527.]

[16]
王晓雅. 城市湿地类型遥感提取方法与变化模式研究:以中国首批湿地城市为例.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23.

[WANG X Y. Remote sensing extraction method of urban wetland types and change patterns of urban wetland: Taking the first batch of wetland cities in China as an example.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23.]

[17]
WANG X Y, JIANG W G, PENG K F, et al. A framework for fin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wetlands based on random forest and knowledge rules: taking the wetland cities of Haikou and Yinchuan as examples.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2022, 59(1): 2144-2163.

[18]
邓雅文, 蒋卫国, 王晓雅, 等.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知识规则的国际湿地城市精细湿地分类: 以常德市为例. 遥感学报, 2023, 27(6): 1426-1440.

[DENG Y W, JIANG W G, WANG X Y, et al. Refined wetland class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wetland cities based on the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and knowledge-driven rules: A case study of Changde city, China. National Remote Sensing Bulletin, 2023, 27(6): 1426-1440.]

[19]
荔琢. 基于多情景湿地变化模拟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性评估研究:以中国首批湿地城市为例.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23.

[LI Z. Research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wetland change simulation under multiple scenarios: Taking the first batch of wetland cities in China as an example.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23.]

[20]
WANG X Y, JIANG W G, DENG Y W et al. Contribution of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results based on sentinel-1 and 2 to the accreditation of wetland cities. Remote Sensing, 2023, 15(5): 1275.

[21]
尹潇淦, 蒋卫国, 凌子燕, 等. 全球10 m土地覆盖数据在中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的评价与融合. 遥感学报, 2023, 27(6): 1334-1347.

[YIN X G, JIANG W G, LING Z Y, et al. Evaluation and fusion of global 10 m land cover data in first batch of Chinese wetland cities. National Remote Sensing Bulletin, 2023, 27(6): 1334-1347.]

[22]
GENG Z P, JIANG W G, PENG K F, et al. Wetland mapping and landscape analysis for supporting international wetland cities: Case studies in Nanchang city and Wuhan city.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23, 16: 8858-8870.

[23]
崔丽娟, 雷茵茹, 张曼胤, 等. 小微湿地研究综述: 定义、类型及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学报, 2021, 41(5): 2077-2085.

[CUI L J, LEI Y R, ZHANG M Y, et al. Review on small wetlands: Definition, typology and ecological service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1, 41(5): 2077-2085.]

[24]
TURNER B L, LAMBIN E, REENBERG A. The emergence of land change scienc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 104(52): 20666-20671.

[25]
牛文元.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三元素.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 29(4): 410-415.

[NIU W Y.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29(4): 410-415.]

[26]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Changchun: Jil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7.]

[27]
傅伯杰.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理科学的历史任务. 科技导报, 2020, 38(13): 19-24.

DOI

[FU B J.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historical mission of geography.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0, 38(13): 19-24.]

[28]
BETTENCOURT L A, KAUR J.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49): 19540-19545.

[29]
LI Z, JIANG W G, HOU P, et al. Changes in the ecosystem service importance of the seven major river basins in China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2000-2015)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2015-2020).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3, 433: 139787, Doi: 10.1016/j.jclepro.2023.139787.

[30]
CAMPBELL D A. An update on the 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2017, 46(3): E48-E55.

[31]
JACOB A. Mind the gap: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data gap i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indicators on the progress toward MDGs. World Development, 2017, 93: 260-278.

[32]
BASHEER M, NECHIFOR V, CALZADILLA A, et al. Balancing 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outcom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5041.

[33]
WANG C L, JIANG W G, DENG Y, et al. Long time series water extent analysis for SDG 6.6.1 based on the GEE platform: A case study of Dongting Lake.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22, 15: 490-503.

[34]
DENG Y W, JIANG W G, WU Z F, et al. Assessing surface water losses and gains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for SDG 6.6.1 using long-term landsat imager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hina. Remote Sensing, 2022, 14(4): 881.

[35]
PENG K F JIANG W G, LING Z Y, et al.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under multiple scenarios in support of SDG reporting: A case study of the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307: 127321, Doi: 10.1016/j.jclepro.2021.127321.

[36]
ZHANG Z, JIANG W G, PENG K F,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wetland changes on carbon storage in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s from 1990 to 2035 in support of SDG 15.1.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77: 162824, Doi: 10.1016/j.scitotenv.2023.162824.

[37]
PENG K F, JIANG W G, WANG X J, et al. Evaluation of future wetland changes under optimal scenarios and land degradation neutrality analysi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79: 163111, Doi: 10.1016/j.scitotenv.2023.163111.

[38]
联合国秘书长《新城市议程》执行进展情况四年期报告发布. 人类居住, 2022, (2): 5.

[The quadrennial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 Agenda. Human Settlement, 2022, (2):5.]

[39]
LING Z Y, JIANG W G, LU Y A, et al. Continuous long time series monitor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 supporting the SDG 11.3.1: A case study of Nanning, Guangxi, China. Land, 2023, 12(2): 452.

[40]
LIAO W H, QU Q W, LIANG S T, et al. Using granular computing to measure the similar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ddressing goals 1, 3, 8, 10 and 15 of the SDGs.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2023, 47: 100886, Doi: 10.1016/j.envdev.2023.100886.

[41]
崔丽娟. 湿地: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民主与科学, 2018, (1): 48-50.

[CUI L J. Wetland: The future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mocracy & Science, 2018, (1): 45-50.]

[42]
彭建, 吕丹娜, 董建权, 等. 过程耦合与空间集成: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景观生态学认知.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3-13.

DOI

[PENG J, LYU D N, DONG J Q, et al. Processes coupling and spatial integration: characteriz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in view of landscape ecolog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1): 3-13.]

DOI

[43]
方莹, 王静, 黄隆杨, 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诊断与识别: 以烟台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190-203.

DOI

[FANG Y, WANG J, HUANG L Y, et al. Determining and identifying key areas of ecosystem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A case study of Yantai cit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1): 190-203.]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