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评价”中分层水资源模数评价方法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覃光旭(1987- ),男,重庆巴南人,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管控。E-mail: 492633269@qq.com |
收稿日期: 2023-02-27
修回日期: 2023-08-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2-12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800805)
Proposing and applying a novel method based on classified water resources modulus in "double evaluation"
Received date: 2023-02-27
Revised date: 2023-08-23
Online published: 2023-12-12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但在近年的实践中,“双评价”的支撑性受到一定质疑,评价技术方法不够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水资源是“双评价”的基础评价因子,但由“水资源特征”向“空间利用条件”的传导路径仍不明确。研究剖析了市县水资源取用结构,基于政策、经济、生态、工程等限制因子分析,提出微观层面分层水资源模数评价方法,而后逐一分析各层水资源取用特征,将微观模数计算公式转化为可操作的宏观计算公式,成功构建出分层水资源模数评价理论方法,实现水资源特征空间化。案例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优于评价指南推荐的相关方法,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性更强。
覃光旭 , 桑东升 , 彭力 . “双评价”中分层水资源模数评价方法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 38(12) : 3166 -3178 . DOI: 10.31497/zrzyxb.20231214
"Double evaluation"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supporting of "double evaluation" has been questioned, and the imperfection of evaluat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ater resources are the basic evaluation factor of "double evaluation", but the transmission path from "water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to "space utilization conditions" is still unclear.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ities and coun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miting factors such as policy, economy, ecology and engineering, a micro-level hierarchical water resources modulus evalu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each layer are analyzed one by one. The micro-modulus calculation formula is transformed into an operable macro-calculation formula, and the theoretical method of hierarchical water resources modulus evaluation i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which can realize the spatia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The case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superior to the relevant methods recommended by the evaluation guidelines and has stronger support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表1 市县水资源取用类型及限制条件Table 1 Classification and limiting condi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ities and counties |
序号 | 水资源分层 | 释义 | 取用条件差异 |
---|---|---|---|
1 | 本地水资源 | 本区域空间范围内降雨产生的水量中可以利用的 部分 | 不超过总量的40% |
2 | 过境水资源 | 过境河流转输入本区域的水量中可以利用的部分 | 远离过境河道、与过境河道高程差较大的区域不便取用 |
3 | 引调水资源 | 通过工程措施跨流域获取的水资源 | 引调水工程未覆盖区域不可取用 |
表2 数据来源Table 2 Source of data |
数据名称 | 数据格式 | 数据来源 |
---|---|---|
行政区划/地类图斑分布 | 矢量 | 国土三调 |
县级行政单元用水限额 | 文本 |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
引调水量、引调水工程服务范围 | 文本、图件 | 相关规划及工程方案 |
高程、坡度分布 | 矢量 | 测绘成果 |
本地水资源量、过境水资源量/流域单元划分 | 文本、图件 | 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
表3 遂宁市各县(市、区)用水总量指标模数及评级Table 3 Total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modulus of each county of Suining city |
行政区 | 船山 | 安居 | 蓬溪 | 射洪 | 大英 |
---|---|---|---|---|---|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亿m3 | 2.64 | 1.80 | 1.73 | 3.47 | 1.96 |
行政区面积/km2 | 616 | 1257 | 1252 | 1496 | 701 |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万m3/km2) | 43 | 14 | 14 | 23 | 28 |
评级 | 好 | 较好 | 较好 | 较好 | 好 |
表4 遂宁市各类水资源现状及可取用量预测Table 4 Current and predicting value of the classified water resources in Suining city (亿m3) |
年份 | 本地水资源实际取用量 | 过境水资源实际取用量 | 引调水资源实际取用量 | 水资源取用上限 |
---|---|---|---|---|
2020年(现状) | 4.74 | 2.54 | 0.43 | 11.4 |
年份 | 本地水资源可取用量 | 过境水资源可取用量 | 引调水资源可取用量 | 水资源取用上限 |
2035年(预测) | 4.56 | 2.71 | 4.33 | 11.6 |
表5 各流域单元本地水资源可利用量模数Table 5 Distribution of local water resources modulus (万m3/km2) |
流域分区 | 行政分区 | 本地水资源可利用量模数 | 流域分区 | 行政分区 | 本地水资源可利用量模数 |
---|---|---|---|---|---|
涪江东区 | 船山 | 9.79 | 郪江区 | 安居 | 9.31 |
蓬溪 | 8.22 | 船山 | 9.22 | ||
涪江西北区 | 大英 | 9.03 | 大英 | 8.57 | |
射洪 | 7.29 | 射洪 | 7.72 | ||
涪江西区 | 安居 | 8.02 | 琼江区 | 安居 | 8.54 |
船山 | 9.48 | 大英 | 7.78 | ||
荷叶溪区 | 船山 | 10.44 | 沈水河区 | 蓬溪 | 9.40 |
蓬溪 | 8.97 | 射洪 | 8.30 | ||
芝溪区 | 船山 | 9.23 | 桃花河区 | 射洪 | 9.25 |
蓬溪 | 8.47 | 梓江区 | 射洪 | 9.04 | |
射洪 | 7.96 | 吉安河区 | 蓬溪 | 7.98 |
表6 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
序号 | 评价方法 | 评价结果体现空间差异性 | 评价对象为水资源可取用量 | 评价过程对本底条件和限制因子的响应 | ||||
---|---|---|---|---|---|---|---|---|
本底 条件 | 政策 因子 | 生态环境因子 | 经济 因子 | 工程 因子 | ||||
1 | 基于降雨量插值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2 | 基于行政区用水指标模数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3 | 基于分层水资源模数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1] |
段佩利, 刘曙光, 尹鹏, 等. 中国沿海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协调关系. 经济地理, 2018, 38(5): 60-67.
[
|
[2] |
唐常春, 孙威.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 2012, 67(12): 1587-1598.
[
|
[3] |
陈晨, 宋小冬, 钮心毅. 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1): 70-77.
[
|
[4] |
孙烨, 张昀, 马小晶.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探索: 以株洲枫溪生态城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12, (s1): 234-240.
[
|
[5] |
陈伟莲, 李升发, 张虹鸥, 等.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体系构建及广东省实践. 规划师, 2020, 36(5): 21-29.
[
|
[6] |
魏旭红, 开欣, 王颖, 等. 基于“双评价”的市县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技术方法探讨. 城市规划, 2019, 43(7): 10-20.
[
|
[7] |
袁媛, 何冬华.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的“取”与“舍”: 基于国家、部委对市县空间规划编制要求的分析. 规划师, 2019, 35(13): 14-20.
[
|
[8] |
王亚飞, 樊杰, 周侃. 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地理研究, 2019, 38(10): 2415-2429.
[
|
[9] |
白娟, 黄凯, 李滨. “双评价”成果在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 规划师, 2020, 36(5): 30-38.
[
|
[10] |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抗解问题与有限理性.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541-551.
[
|
[11] |
李彦波, 邓方荣, 罗逍. “双评价”结果在长沙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规划师, 2020, 36(7): 33-39.
[
|
[12] |
杨钦宇, 余婷, 卢庆强, 等. 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体系研究: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 城市发展研究, 2023, 30(2): 7-12, 24.
[
|
[13] |
覃荣诺, 谢波, 何建华, 等. 县级国土空间“双评价”的技术难点与优化策略. 规划师, 2021, 37(9): 10-16.
[
|
[14] |
岳文泽, 吴桐, 王田雨, 等.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挑战与应对.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299-2310.
[
|
[15] |
杨立焜, 王璇, 孙道成, 等. 地形位置指数在“双评价”中的研究和应用. 自然资源情报, 2022, (8): 59-64, 58.
[
|
[16] |
金荻. 基于人均需水量预测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规划师, 2015, 31(s1): 314-317.
[
|
[17] |
周广金, 童亚莉, 王凌青, 等. 国土空间规划中水生态空间及保护线的多维识别技术与应用.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2): 3102-3117.
[
|
[18] |
|
[19] |
|
[20] |
|
[21] |
史紫薇, 冯文文, 钱会. 基于流域尺度的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生态科学, 2021, 40(3): 51-57.
[
|
[22] |
余灏哲, 李丽娟, 李九一. 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研究. 地理研究, 2021, 40(9): 2623-263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