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实空间交互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评估与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姗琪(1989- ),女,安徽六安人,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规划新技术研究。E-mail: zhangshanqi@nju.edu.cn |
收稿日期: 2022-11-21
修回日期: 2023-04-26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0-13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08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30510)
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JSSCBS20210046)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20306)
Th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service ameniti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virtual-physical space inter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agenda
Received date: 2022-11-21
Revised date: 2023-04-26
Online published: 2023-10-13
社区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空间单元。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居民日常活动模式以及使用社区服务设施的方式,促使以虚实空间交互为主要特征的社区生活圈开始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亟待创新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与建设思路,探究虚实空间交互的社区生活圈设施评估与布局优化方法,解决当前社区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效能低、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等实际问题。在梳理社区生活圈设施评估与布局优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虚实空间交互的社区生活圈研究思路,从虚拟服务对居民活动与社区空间影响的路径与机制、基于虚实空间交互视角下的配套设施评估和布局优化模拟方法三个方面,提出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这对于社区生活圈研究体系的丰富和深化、实证研究的开展以及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张姗琪 , 甄峰 , 孔宇 , 邹思聪 . 基于虚实空间交互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评估与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 38(10) : 2435 -2446 . DOI: 10.31497/zrzyxb.20231001
The community is the space unit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aily life of residents. Development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have affected the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of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way they use community service amenities. A new form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virtual and physical spaces has emerged. Against this backdrop, it is urgent to innovate planning methods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s, and explore the approaches of evalu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amenitie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irtual and physical spaces. These explorations will help tackle with practical challenges related to insufficient community amenities facilities, low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 and mismatch between service provision and the needs of local residents.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regarding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of evaluating and optimizing community life circle ameniti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regarding the planning of communitiy life circl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irtual-physical space interactions are then proposed. Specificall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mechanisms of how virtual service impact residents' activities and community space, the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of amenitie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space and the simulation method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layout of service amenities. This paper will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and facilitat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of planning community life circle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表1 不同视角下社区生活圈设施评估与优化的研究内容Table 1 Research content of evaluation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15-minute life circle" service amenities in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
研究视角 | 社区生活圈设施评估 | 社区生活圈设施优化配置 | ||||
---|---|---|---|---|---|---|
研究内容 | 常用研究方法 | 研究内容 | 常用研究方法 | |||
空间静态视角 | 可达性评估 | 覆盖率、最短距离法、最小 旅行成本法、累积机会法 | 设施布局模式 分析 | Rieply's K函数分析、空间同位模式分析 | ||
公平性评估 | 两步移动搜索法、基尼系数 | 设施配置标准 | 理论研究、指标体系构建 | |||
效用性评估 | 满意度评价、边际效益分析 | 区位选址分析 | 经典区位分配模型、公平最大化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 | |||
时空动态视角 | 生活圈范围划定 | 核密度法、标准置信椭圆法、聚类分析法、结晶增长法 | 线下生活圈设施优化配置策略 | 定性 | ||
活动—设施时空匹配特征 | 可达性分析、双变量空间自 相关、网络分析法 | |||||
虚实交互视角 | 线上服务特征 | 线上化率分析、服用使用率 分析 | 线上线下生活圈设施优化配置策略 | 定性 | ||
服务与活动匹配特征 | 出行链分析 |
[1] |
柴彦威, 李春江. 城市生活圈规划: 从研究到实践. 城市规划, 2019, 43(5): 9-16, 60.
[
|
[2] |
李萌. 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1): 111-118.
[
|
[3] |
于一凡.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城市规划, 2019, 43(5): 17-22.
[
|
[4] |
黄瓴, 明峻宇, 赵畅, 等. 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特征识别与规划策略. 规划师, 2019, 35(3): 11-17.
[
|
[5] |
魏伟, 洪梦谣, 谢波. 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 规划师, 2019, 35(4): 11-17.
[
|
[6] |
林小如, 吕一平, 刘凌云. “二孩”政策背景下厦门市社区生活圈单元中基础教育设施规划优化策略. 规划师, 2019, 35(24): 13-18.
[
|
[7] |
孔宇, 甄峰, 张姗琪. 智能技术对城市居民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 2022, 42(3): 413-425.
[
|
[8] |
牛强, 易帅, 顾重泰, 等. 面向线上线下社区生活圈的服务设施配套新理念新方法: 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6): 81-86.
[
|
[9] |
郭烁, 夏正伟. 虚实结合: 虚拟空间介入下的社区居民生活空间优化之策. 规划师, 2021, 37(3): 85-90.
[
|
[10] |
韩增林, 李源, 刘天宝, 等.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分异分析: 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1): 1701-1711.
[
|
[11] |
周弦.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视角的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估: 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20, (1): 57-64.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湛东升, 张文忠, 谌丽, 等.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及趋向.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06-519.
[
|
[18] |
|
[19] |
武田艳, 何芳.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 城市规划, 2011, 35(9): 13-18.
[
|
[20] |
宋志英, 李淑敏, 胡智英. 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 2008, (1): 55-57.
[
|
[21] |
|
[22] |
|
[23] |
彭永明, 王铮. 农村中小学选址的空间运筹. 地理学报, 2013, 68(10): 1411-1417.
[
|
[24] |
韩增林, 杜鹏, 王利, 等. 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小学配置为例. 地理科学, 2014, 34(7): 803-809.
[
|
[25] |
|
[26] |
|
[27] |
刘萌伟, 黎夏. 基于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选址研究: 以深圳市医院选址为例. 热带地理, 2010, 30(6): 650-655.
[
|
[28] |
|
[29] |
刘锴, 孙小慧, 左志. 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优化方法研究综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5, 39(3): 523-528.
[
|
[30] |
王丽娜. 基于老年人群行为模式的北京朝阳区公共绿地可达性研究.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
[31] |
郑允豪, 刘晓慧. 面向就医地点推荐的个人时空可达性分析方法.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2): 175-186.
[
|
[32] |
|
[33] |
|
[34] |
|
[35] |
张姗琪, 甄峰, 秦萧, 等. 面向城市社区规划的参与式感知与计算: 概念模型与技术框架. 地理研究, 2020, 39(7): 1580-1591.
[
|
[36] |
赵鹏军, 罗佳, 胡昊宇. 基于大数据的生活圈范围与服务设施空间匹配研究: 以北京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 541-553.
[
|
[37] |
李颖, 颜婷, 曾艺元, 等. 行为量化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评估研究. 规划师, 2019, 35(2): 66-72.
[
|
[38] |
肖作鹏, 柴彦威, 张艳. 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述评. 规划师, 2014, 30(10): 89-95.
[
|
[39] |
柴彦威, 李春江, 夏万渠, 等. 城市社区生活圈划定模型: 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9): 1-8, 68.
[
|
[40] |
季珏, 高晓路. 基于居民日常出行的生活空间单元的划分.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248-254.
[
|
[41] |
黄建中, 张芮琪, 胡刚钰.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圈研究: 空间识别与特征分析.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3): 87-95.
[
|
[42] |
王德, 傅英姿. 手机信令数据助力上海市社区生活圈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2019, (6): 23-29.
[
|
[43] |
索超, 蒋金亮. 基于居民行为特征的社区生活圈边界测度方法探索: 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 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2019: 232-238.
[
|
[44] |
邹思聪, 张姗琪, 甄峰. 基于居民时空行为的社区日常活动空间测度及活力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市沙洲、南苑街道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 580-596.
[
|
[45] |
刘倩. 居民需求视角下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优化策略研究. 西安: 西北大学, 2019.
[
|
[46] |
孔宇, 甄峰, 张姗琪. 智能技术对城市居民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 2022, 42(3): 413-425.
[
|
[47] |
|
[48] |
李伟健, 龙瀛. 技术与城市: 泛智慧城市技术提升城市韧性. 上海城市规划, 2020, (2): 64-71.
[
|
[49] |
牛强, 朱玉蓉, 王盼, 等. 社区生活圈线上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初探: 以武汉市典型社区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5): 111-118.
[
|
[50] |
甄峰, 孔宇. “人—技术—空间”一体的智慧城市规划框架. 城市规划学刊, 2021, (6): 45-52.
[
|
[51] |
龙瀛, 毛其智. 城市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52] |
马潇雅, 刘远刚, 赵翔.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的近期进展与展望. 测绘通报, 2020, (2): 9-16.
[
|
[53] |
龙瀛. 颠覆性技术驱动下的未来人居: 来自新城市科学和未来城市等视角. 建筑学报, 2020, (z1): 34-40.
[
|
[54] |
王德, 朱礼才淇, 晏龙旭. 移动网络使用特征及其虚实空间联动性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33(1): 56-66, 77.
[
|
[55] |
|
[56] |
孔宇, 甄峰, 张姗琪, 等. 智能技术支撑的社区规划: 概念模型与技术框架. 城市规划, 2023, 47(1): 15-24, 114.
[
|
[57] |
张恩嘉, 龙瀛. 空间干预、场所营造与数字创新: 颠覆性技术作用下的设计转变. 规划师, 2020, 36(21): 5-13.
[
|
[58] |
宋明洁, 卢新海, 潘方杰. 基于地理设计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构建: 以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1): 2990-3004.
[
|
[59] |
朱晓丹, 叶超, 李思梦. 可持续城市研究进展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9): 2120-213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