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
代亚强(1995-),男,河南安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E-mail: Yaqiang_Dai@webmail.hzau.edu.cn |
收稿日期: 2022-10-31
修回日期: 2023-03-01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8-2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4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FGLB071)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and its impact on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Received date: 2022-10-31
Revised date: 2023-03-01
Online published: 2023-08-24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关系及其城乡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乡村功能协同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有序高效的重要基础。在厘清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机制的基础上,阐释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以河南省为案例区,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回归模型等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呈现出日趋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上表现出中部地区密集、外围逐层递减的圈层分异规律。(2)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不断提高,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但是网络的关联紧密程度仍有待提升。(3)从个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新密市、新郑市和禹州市等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南乐县、商城县和义马市等在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4)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个体网络中心性的提升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深度剖析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交互作用,并揭示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城乡融合效应呈现网络非均衡性特征,可以为乡村联动发展以及县域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代亚强 , 张玥 , 柯新利 , 陈媛媛 .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 38(8) : 2059 -2075 . DOI: 10.31497/zrzyxb.20230809
Exploring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and its impact on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realizing the coordinated improvement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and efficient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on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takes Henan province as a case area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test with the help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panel regression mode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shows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with the annular differentiation, which present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ense in the central region, but sparse in the marginal area". (2) The network density and network stability are gradually enhanced, while the network closeness needs to be improved. (3) Xinmi, Xinzheng and Yuzhou hold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network, while Nanle, Shangcheng and Yima are at the edge of the network. (4)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dividual central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and reveals that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ffect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presents network non-equilibrium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ural linkage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county level.
表1 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正逆 | 指标解释与计算方法 |
---|---|---|---|---|
乡 村 地 域 多 功 能 评 价 | 农业生产功能 | 人均耕地面积/(hm2/人) | + | 耕地面积/乡村人口 |
粮食单产/(t/hm2) | + | 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 | ||
土地垦殖率/% | + | 耕地面积/行政区域面积 | ||
人均粮食产量/(t/人) | + | 粮食总产量/乡村人口 | ||
人均油料作物产量/(t/人) | + | 油料总产量/乡村人口 | ||
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 | + | 来自年度统计年鉴 | ||
非农生产功能 | 乡村从业人员非农就业率/% | + | 乡村非农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 | |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万元 | + | 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 ||
财政收入占GDP比例/% | + | 财政收入/GDP | ||
居住生活功能 | 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 | 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 |
乡村人口密度/(人/km2) | + | 乡村人口/乡村地域面积 | ||
农村电力设施/(kW·h/人) | + | 乡村用电量/乡村人口 | ||
医疗卫生条件/(张/万人) | + | 卫生机构床位数/区域人口 | ||
生态保障功能 | 森林覆盖率/% | + | 森林面积/行政区域面积 | |
地均化肥使用量/(kg/hm2) | - | 化肥施用强度 | ||
地均农药使用量/(kg/hm2) | - | 农药施用强度 | ||
地均地膜使用量/(kg/hm2) | - | 地膜使用水平 |
表2 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正逆 | 指标解释与计算方法 |
---|---|---|---|---|
城 乡 融 合 发 展 | 经济融合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GDP | ||
城乡投资状况/(亿元/万人) | + | 固定资产投资/城乡人口数 | ||
农业机械水平/(kW·h/hm2) | + | 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 | ||
人口融合 | 人口城镇化水平/%非农与农业从业比例/% | + + | 人口城镇化率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第一产业从业人数 | |
社会融合 |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 | - |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 |
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 | -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
人均教育经费总投入/(万元/人) | + | 教育经费/城乡人口数 | ||
空间融合 | 土地城镇化水平/% | + | 建成区面积/土地总面积 | |
城市空间扩张/% | + | 农作物播种面积/建成区面积 | ||
公路路网密度/(km/km2) | + | 公路运营里程/土地总面积 | ||
生态融合 | 污水处理率/% | + | 来自年度统计年鉴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总量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来自年度统计年鉴 |
表3 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性分析Table 3 Network centrality analysis of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
排名 | 度数中心度 | 中介中心度 | 接近中心度 | ||||||||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
1 | 禹州市 | 禹州市 | 新郑市 | 禹州市 | 中牟县 | 中牟县 | 禹州市 | 禹州市 | 新郑市 | ||
2 | 新密市 | 新郑市 | 中牟县 | 新密市 | 禹州市 | 新郑市 | 新密市 | 新郑市 | 中牟县 | ||
3 | 新郑市 | 中牟县 | 禹州市 | 上蔡县 | 新郑市 | 禹州市 | 新郑市 | 中牟县 | 禹州市 | ||
4 | 汝州市 | 新密市 | 新密市 | 新郑市 | 新密市 | 商水县 | 长葛市 | 新密市 | 长葛市 | ||
5 | 巩义市 | 巩义市 | 汝州市 | 中牟县 | 商水县 | 上蔡县 | 临颍县 | 临颍县 | 新密市 | ||
6 | 偃师市 | 登封市 | 巩义市 | 封丘县 | 上蔡县 | 新密市 | 中牟县 | 襄城县 | 临颍县 | ||
7 | 中牟县 | 汝州市 | 长葛市 | 商水县 | 临颍县 | 临颍县 | 襄城县 | 长葛市 | 襄城县 | ||
8 | 荥阳市 | 荥阳市 | 襄城县 | 杞县 | 西华县 | 长葛市 | 西华县 | 西华县 | 商水县 | ||
9 | 登封市 | 叶县 | 商水县 | 临颍县 | 巩义市 | 兰考县 | 太康县 | 汝州市 | 叶县 | ||
10 | 上蔡县 | 鲁山县 | 登封市 | 长葛市 | 叶县 | 确山县 | 荥阳市 | 尉氏县 | 汝州市 |
注:篇幅限制,本表只展示前十名。 |
表4 网络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的估计结果Table 4 The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n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
变量名称 | (1) | (2) | (3) | (4) | (5) | (6) |
---|---|---|---|---|---|---|
度数中心度DC | 0.254*** | 0.176*** | ||||
(0.034) | (0.033) | |||||
中介中心度BC | 0.582*** | 0.458*** | ||||
(0.078) | (0.074) | |||||
接近中心度CC | 0.110*** | 0.063* | ||||
(0.041) | (0.038) | |||||
公共财政支出EPF | 0.013*** | 0.013*** | 0.013*** | |||
(0.002) | (0.002) | (0.002)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IAV | 0.007*** | 0.007*** | 0.007*** | |||
(0.001) | (0.001) | (0.001) | ||||
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DIFI | 0.008*** | 0.008*** | 0.010*** | |||
(0.002) | (0.002) | (0.002)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SCG | 0.015*** | 0.017*** | 0.017*** | |||
(0.004) | (0.004) | (0.004) | ||||
Observations | 1144 | 1144 | 1144 | 1144 | 1144 | 1144 |
R-squared | 0.970 | 0.969 | 0.970 | 0.974 | 0.973 | 0.974 |
时间固定效应 | YES | YES | YES | YES | YES | YES |
地区固定效应 | YES | YES | YES | YES | YES | YES |
注:括号内数值表示标准误;*为p<0.1,**为p<0.05,***为p<0.01。 |
[1] |
叶兴庆. 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 愿景、挑战与策略. 管理世界, 2021, 37(4): 98-112.
[
|
[2] |
方创琳. 城乡融合发展机理与演进规律的理论解析. 地理学报, 2022, 77(4): 759-776.
[
|
[3] |
李繁荣. 中国乡村振兴与乡村功能优化转型. 地理科学, 2021, 41(12): 2158-2167.
[
|
[4] |
谭雪兰, 欧阳巧玲, 于思远, 等. 基于CiteSpace中国乡村功能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经济地理, 2017, 37(10): 181-187.
[
|
[5] |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及其政策启示. 人文地理, 2011, 26(6): 103-106, 132.
[
|
[6] |
|
[7] |
|
[8] |
刘玉, 刘彦随.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10): 164-169.
[
|
[9] |
房艳刚, 刘继生.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 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 地理学报, 2015, 70(2): 257-270.
[
|
[10]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
|
[11] |
谭雪兰, 蒋凌霄, 安悦, 等. 湖南省传统农区乡村功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地理科学, 2021, 41(12): 2168-2178.
[
|
[12] |
杨忍, 罗秀丽, 陈燕纯. 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及影响因素识别.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16-1328.
[
|
[13] |
熊鹰, 黄利华, 邹芳, 等. 基于县域尺度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 以湖南省为例. 经济地理, 2021, 41(6): 162-170.
[
|
[14] |
徐凯, 房艳刚. 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类型识别: 以辽宁省78个区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19, 38(3): 482-495.
[
|
[15] |
|
[16] |
|
[17] |
|
[18] |
刘玉, 郜允兵, 潘瑜春, 等. 基于多源数据的乡村功能空间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度量. 地理研究, 2021, 40(7): 2036-2050.
[
|
[19] |
张强, 霍露萍, 祝炜. 城乡融合发展、逆城镇化趋势与乡村功能演变: 来自大城市郊区城乡关系变化的观察. 经济纵横, 2020, (9): 63-69.
[
|
[20] |
唐林楠, 刘玉, 唐秀美. 北京市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 人文地理, 2016, 31(6): 123-129.
[
|
[21] |
张雄, 王芳, 张俊峰,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的空间关联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11): 110-122.
[
|
[22] |
郑敏睿, 郑新奇, 李天乐, 等.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功能互动格局与治理策略. 地理学报, 2022, 77(6): 1374-1390.
[
|
[23] |
丁亮, 徐志乾, 章俊屾, 等. 长三角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空间异质性. 地理研究, 2022, 41(9): 2433-2447.
[
|
[24] |
刘涛, 仝德, 李贵才. 基于城市功能网络视角的城市联系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地理科学, 2015, 35(3): 306-313.
[
|
[25] |
刘涛. 基于功能网络的珠三角区域城市联系研究. 经济地理, 2015, 35(12): 57-62.
[
|
[26] |
王小华, 杨玉琪, 罗新雨, 等.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作用机制. 地理学报, 2022, 77(8): 1920-1936.
[
|
[27] |
刘传明, 马青山.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驱动因素. 经济地理, 2020, 40(10): 91-99.
[
|
[28] |
冯颖, 侯孟阳, 姚顺波.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380-2395.
[
|
[29] |
杜国明, 刘美. 基于要素视角的城乡关系演化理论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8): 1298-1309.
[
|
[30] |
黄祖辉, 马彦丽. 再论以城市化带动乡村振兴.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9): 9-15.
[
|
[31] |
姚常成, 吴康. 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与城市创新发展. 地理研究, 2022, 41(9): 2330-2349.
[
|
[32] |
周佳宁, 邹伟, 秦富仓. 等值化理念下中国城乡融合多维审视及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20, 39(8): 1836-1851.
[
|
[33] |
陈坤秋, 龙花楼. 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2): 221-235.
[
|
[34] |
张启楠, 张凡凡, 麦强, 等.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空间溢出网络及提升路径. 地理学报, 2022, 77(4): 996-1008.
[
|
[35] |
周德, 戚佳玲, 钟文钰. 城乡融合评价研究综述: 内涵辨识、理论认知与体系重构.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0): 2634-2651.
[
|
[36] |
朱学红, 彭婷, 谌金宇. 战略性关键金属贸易网络特征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20, 42(8): 1489-1503.
[
|
[37] |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5): 83-95.
[
|
[38] |
秦腾, 佟金萍, 章恒全. 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水资源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构建及演化因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12): 84-94.
[
|
[39] |
汤舒舒. 基于数字经济企业关系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演化及其创新效应研究.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
[40] |
马志飞, 宋伟轩, 王捷凯, 等.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演化及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6): 1467-1480.
[
|
[41] |
张同斌, 高巍, 马晴晴.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网络特征测度及其差异化影响效应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2): 166-176.
[
|
[42] |
任会明. 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 上海: 上海大学, 2020.
[
|
[43] |
舒季君, 周建平, 陈亦婷, 等.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城乡融合效应. 经济地理, 2022, 42(8): 103-11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