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英男(1993- ),男,辽宁凤城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土地利用与政策、城乡融合发展。E-mail: zhangyingnan@zju.edu.cn |
收稿日期: 2021-07-27
修回日期: 2021-12-15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9-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31286)
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桂科AD19110158)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i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Received date: 2021-07-27
Revised date: 2021-12-15
Online published: 2022-09-28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关键路径,亟待探索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耦合关系与机制,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过程、格局、机理与优化调控开展了广泛探讨。为系统梳理该方面研究的相关进展,识别出相应的研究不足,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系统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识别、测度与成因等方面的研究态势,从关键要素的视角解析了农业生产转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转型与农业生态效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总结。研究指出:未来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应加强从系统科学的视角解读二者的互馈关系,并关注二者互馈响应的区域异质性,深化基于土地系统科学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的环境影响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对中国特色“小农”生产方式转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的微观机理探析。
张英男 , 龙花楼 . 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 37(7) : 1691 -1706 . DOI: 10.31497/zrzyxb.20220703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rural 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rural reform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i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fuel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cess,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i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have been intensively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at multiple scales.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progress and garner the research gaps, literature analysis was used to summarize the state-of-the-arts.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ey elem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n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from three aspects - the ident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ition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agro-ecological efficiency. Futur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i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should be focused on explaining the mutual relations from system science, underlining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enriching the farmland use transition research by applying land system science, and highlighting the micro-mechanism of th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mall-holding peasants in China.
表1 2004—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内容Table 1 Review of the No. 1 documents issu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from 2004 to 2021 |
年份 | 文件中涉及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内容 |
---|---|
2004 | 在粮食主产区扩大实施“沃土工程”规模,提高土地利用质量 |
2005 |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
2006 | 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 |
2007 | 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
2008 | 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
2009 | 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 |
2010 |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
2011 | 关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 |
2012 |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2013 |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 |
2014 |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 |
2015 |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 |
2016 |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基本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基本形成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路径,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治理明显见到成效。实施并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
2017 |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 |
2018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
2019 |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
2020 | 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
2021 |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
注:相关内容摘录自2004—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 |
表2 关于农民非农化就业/乡村人口外流对化肥施用/耕地经营的影响相关文献梳理Table 2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impacts of off-farm work and rural outmigration on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farmland management |
作者信息 | 研究尺度 | 地貌类型 | 主要方法 | 主要结论 | 变化趋势 |
---|---|---|---|---|---|
Caulfield等[29] | 农户尺度 | 山区 | 线性回归、结构方程模型 | 外出务工的汇款效应与化肥施用呈现正相关关系 | ![]() |
Vasco[36] | 农户尺度 | 高海拔山区 | Tobit模型 | 拥有一个或更多的外出(海外)务工成员的农户比没有在外务工成员的家庭施用更多的化肥 | ![]() |
段伟等[37] | 农户尺度 | 低山丘陵区 | Tobit模型 | 化肥投入随着外出务工人数增多而减少 | ![]() |
张军伟等[17] | 省域尺度 | — | Durbin模型 | 化肥施用与人口外流呈现正相关关系 | ![]() |
栾江等[38] | 县域尺度 | — | Granger因果关系 检验 | 劳动力外流与化肥施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 |
何浩然等[39] | 农户尺度 | 研究区域包含中国 9省区 | 多元回归分析 | 农户拥有越多非农就业劳动力施用越多的化肥 | ![]() |
Chang等[40] | 农户尺度 | 美国家庭 调查数据 | Probit模型、受限分位点回归 | 非农就业将会减少化肥支出,且这一现象在化肥支出百分比较高的群体中更为明显 | ![]() |
Fanariotu等[41] | 农户尺度 | 希腊 | 多变量离散分析、分层对数线性模型 | 40.3%的高化肥投入农户为全职的农民,25%为兼业化农民,但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兼业化农民与高化肥投入无显著相关性 | — |
Liu等[42] | 地级市 尺度 | 山区 | 混合回归、固定效应模型 | 劳动力外流与耕地利用强度之间存在倒“N”型关系 | ![]() |
Aregay等[21] | 农户尺度 | 关中平原 | 最小二乘法 | 家庭务农劳动力每增长1%会导致无机化肥施用减少0.117% | ![]() |
Mathenge等[43] | 农户尺度 | 肯尼亚的 部分农业 生态区 | 双栏模型(Double-hurdle model) | 对于玉米种植,非农收入与化肥施用呈反向相关关系 | ![]() |
Phimister等[44] | 农场尺度 | 英格兰和 威尔士 | 样本选择模型、结构性农户模型(Structural FarmHousehold Model) | 化肥施用强度会随着非农就业的增加而降低 | ![]() |
Shi等[35] | 农户尺度 | 山区 | 可计量一般均衡模型(CGE) | 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显著强于收入增长效应 | — |
注:最后一栏横坐标代表乡村人口外流或非农就业程度,纵坐标代表相应的农业化学品投入强度。本表基于文献 [45] 完成。 |
表3 经济增长/农业发展/城镇化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相关文献梳理Table 3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agriculture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
作者信息 | 研究时段/年 | 研究区域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
A: 经济增长/农业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 | ||||
张锋等[62] | 1990—2007 | 中国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 | VAR; GCA | 阶段1: PCGDP → + EN; 阶段2: PCGDP → -EN |
Jorgenson等[63] | 1995 | 40个欠发达国家 | OLS | PCGDP → + PID |
郭利京等[64] | 1993—2015 | 中国(省域尺度) | FE; RE | 阶段1: PCGDP→+COD; 阶段2: PCGDP→-COD阶段1: PCGDP→+TN; 阶段2: PCGDP→-TN 阶段1: PCGDP→ +TP; 阶段2: PCGDP→ -TP |
Zhang等[18] | 1990—2007 | 中国30省份 | TSE; FE | 阶段1: PCGDP→ +EN; 阶段 2: PCGDP→ -EN |
Zhang等[65] | 2003—2012 | 中国三峡库区 | OLS | 阶段1: RNIPC→ +FID; 阶段 2: RNIPC→ -FID 阶段1: RNIPC→ +PID; 阶段 2: RNIPC→ -PID 阶段1: RNIPC→ +AFID; 阶段 2: RNIPC→ -AFID RNIPC→ +GI RNIPC→ +LMI |
陈栋等[66] | 1995—2015 | 中国 | OLS | 阶段1: PCAO→ +FID、PID、AFID; 阶段2: PCAO → -FID、PID、AFID; 阶段3: PCAO → +FID、PID、AFID |
B: 城镇化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 | ||||
Fischer等[61] | 2000—2030(预测) | 中国 | APPM | UR → + NL、AE |
Wang等[67] | 1997—2015 | 中国(省域尺度) | Penal data model; GMM | 低城镇化水平阶段: URID→ -FID 高城镇化水平阶段: URID→ +FID |
You[68] | 1992—2013 | 中国湖北省 | OLS; VAR | 阶段1: UR、STP→ -FID;阶段2: UR、STP→ +FID 阶段1: UR、STP→ +AFID;阶段2: UR、STP→ -AFID UR、STP→ +PID |
薛蕾等[69] | 1997—2016 | 中国(省域尺度) | FE; RE; SDM | Northeast China and Eastern China: 阶段1: UR → +PD; 阶段2: UR→ -PD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阶段1: UR→ -PD; 阶段2: UR→ +PD |
姚文捷[70] | 2007—2016 | 中国(省域尺度) | OLS; FE; RE | UR→ +SRIPE LUR→ =SRIPE |
C: 其他相关研究 | ||||
Abd-Elmabod等[71] | 1972—2017 | 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 — | RNIPC→ -SOC |
Ouyang等[72] | 1976—2006 | 中国东部三江平原 | LP; RDA | 农业发展→ +TN、TP |
Cui等[73] | 1990—2009 | 中国 | NNF | 阶段1: HDI→ +NF; 阶段2: HDI→ -NF |
Hou等[74] | 2000—2014 | 中国长江经济带 | GMM | UR→ -ECLU |
注释:“+”:正相关;“-”:负相关;“=”:微弱相关或尚未明确相互关系。当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代表前期和后期。当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表示早、中、晚期。本表基于文献 [75] 完成。因变量:氮素超额量(EN);农药投入密度(PID);化肥投入量(CFI);化肥投入强度(FID);农药投入强度(PID);地膜投入强度(AFID);作物秸秆残留(GI);畜禽粪便投入(LMI);氮淋失量(NL);氨排放量(AE);农药施用量(PD);畜牧业污染排放量(SRIPE);土壤有机碳含量(SOC);氮足迹(NF);耕地利用生态效率(ECLU)。解释变量:人均GDP(PCGDP);农业总产出(AGO);农民人均纯收入(RNIPC);人均农业产出(PCAO);城镇化率(UR);城乡收入差距(URID);二三产业产值比例(STP);土地城镇化率(LUR);人类发展指数(HDI)。研究方法: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格兰杰因果分析(GCA);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曲劳—斯坦福方程(TSE)(计算植物对氮的需求量与土壤对氮的供给量的差值);农业生产规划模型(APPM);广义矩阵估计法(GMM);空间杜宾模型(SDM);景观格局指数(LP);冗余度分析(RDA);国家氮足迹模型(NNF)。 |
[1] |
张英男, 龙花楼, 马历, 等. 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地理研究, 2019, 38(3): 578-594.
[
|
[2] |
龙花楼, 邹健.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发展.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4): 97-100.
[
|
[3] |
龙花楼, 李婷婷, 邹健.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 经济地理, 2011, 31(12): 2080-2085.
[
|
[4] |
王晓君, 吴敬学, 蒋和平.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5): 864-876.
[
|
[5] |
徐亦钢, 俞飞, 张孝飞, 等.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与成因.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6, 23(6): 37-39.
[
|
[6] |
|
[7] |
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经济地理, 2016, 36(7): 1-8.
[
|
[8] |
王成, 李颢颖.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概念性认知及其研究框架.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8): 913-923.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高如梦, 杜江, 李晓涛. 农业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分析: 基于2006—2015年面板数据的验证.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2): 138-145.
[
|
[14] |
石文香, 陈盛伟. 中国化肥面源污染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与EKC检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5): 1-7.
[
|
[15] |
高晶晶, 彭超, 史清华. 中国化肥高用量与小农户的施肥行为研究: 基于1995—201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发现. 管理世界, 2019, 35(10): 120-132.
[
|
[16] |
|
[17] |
张军伟, 张锦华, 吴方卫. 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urbin模型的分析. 经济地理, 2018, 38(11): 174-182.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段伟, 温亚利, 王昌海. 劳动力转移对朱鹮保护区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资源科学, 2013, 35(6): 1310-1317.
[
|
[38] |
栾江, 李婷婷, 马凯. 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世界农业, 2016, (2): 63-69.
[
|
[39] |
何浩然, 张林秀, 李强. 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2006, (6): 2-10.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黄俊. 非农就业、种植规模与化肥施.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6.
[
|
[47] |
|
[48] |
纪龙, 徐春春, 李凤博, 等. 农地经营对水稻化肥减量投入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18, 40(12): 2401-2413.
[
|
[49] |
黄国勤, 王兴祥, 钱海燕, 等.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生态环境, 2014, 13(4): 656-660.
[
|
[50] |
|
[51] |
马贤磊, 车序超, 李娜, 等. 耕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改善了农业环境吗? 基于耕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检验.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6): 62-70.
[
|
[52] |
韦鸿. 人口数量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对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影响. 生态经济, 2011, (5): 108-112.
[
|
[53] |
李晓春, 董哲昱. 污染消费与污染治理技术水平的进步: 环境、失业和福利. 中国经济问题, 2017, 305(6): 34-43.
[
|
[54] |
|
[55] |
|
[56] |
李谷成, 范丽霞, 闵锐. 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 基于环境规制的省级农业环境效率排名.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 28(10): 21-36.
[
|
[57] |
|
[58] |
冯敏. 农业FDI与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 济南: 山东大学, 2017.
[
|
[59] |
温铁军. 资本过剩与农业污染.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3, (6): 64-67.
[
|
[60] |
杨肃昌, 范国华. 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12-23.
[
|
[61] |
|
[62] |
张锋, 胡浩, 张晖. 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8): 80-85.
[
|
[63] |
|
[64] |
郭利京, 王颖.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及治理对策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15(05): 30-38.
[
|
[65] |
|
[66] |
陈栋, 刘鹏凌.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1995—2015年的数据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18, 12(3): 89-93.
[
|
[67] |
|
[68] |
|
[69] |
薛蕾, 廖祖君, 王理. 城镇化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 基于农民收入结构调节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农村经济, 2019, (7): 55-63.
[
|
[70] |
姚文捷. 畜牧污染: 城镇化之殇? 来自宏观层面的证据. 社会政策研究, 2018, (3): 137-147.
[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
[76] |
刘扬, 陈劭锋, 张云芳. 中国农业EKC研究: 以化肥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6): 263-267.
[
|
[77] |
[
[
|
[78] |
陈兴鹏, 庞家幸, 王惠榆. 基于生态县评价指标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甘肃省泾川县为例.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49(4): 110-114.
[
|
[79] |
|
[80] |
|
[81] |
|
[82] |
杜红梅, 蒋岚. 基于SE-SBM模型的洞庭湖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 生态经济, 2020, 36(4): 100-106.
[
|
[83] |
张子龙, 鹿晨昱, 陈兴鹏, 等.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 以庆阳市为例. 地理科学, 2014, 34(4): 472-478.
[
|
[84] |
王宝义, 张卫国.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影响因素: 基于1996—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18, (1): 46-62.
[
|
[85] |
李昊. 新中国70年: 农业环境保护研究进展与展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7): 46-5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