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湖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为例

  • 张杰 , 1 ,
  • 麻学锋 , 2
展开
  • 1.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绍兴 312030
  • 2.湖南工商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长沙 410205
麻学锋(1970- ),男,湖南凤凰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E-mail:

张杰(1973- ),男,江苏徐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19-12-04

  要求修回日期: 2020-06-24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6-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64)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JJ40143)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n Hunan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 ZHANG Jie , 1 ,
  • MA Xue-feng , 2
Expand
  • 1. Zhiji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oxing 312030, Zhejiang, China
  • 2.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hangsha 410205, 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2-04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0-06-24

  Online published: 2021-06-28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摘要

以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分析、空间热点聚类等空间统计方法,研究了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总体上呈集聚分布态势。(2)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大体可分为湘中、湘北、湘西和湘南四个片区;16个一阶热点区主要沿“常德—长株潭—衡阳—郴州”分布,二阶热点区只集中在长株潭地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大致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三个产业发展轴带。(3)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水文、经济社会、交通区位、客源市场、地方政策等多重因素方面的影响;依托自然地理优势、城市经济和政策供给,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大体呈现出“环山、滨水、围城、沿线”的空间分异格局。依据分析结果,结合当前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从政策环境、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

张杰 , 麻学锋 . 湖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 36(4) : 879 -892 . DOI: 10.31497/zrzyxb.20210406

Abstract

Using 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geographical contact rate,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spatial hot spot clustering and other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s, we exam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in Hu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Hunan. The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ub-regions: Xiangzhong (center), Xiangbei (north), Xiangxi (west) and Xiangnan (south). First-order hotspo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ity of Changde-Changsha-Zhuzhou-Xiangtan-Hengyang-Chenzhou. The second-order hotspots are o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Rural tourism areas have roughly formed three industrial belts with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s the core. Third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is mainly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 condi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location, tourist source market, and regional policy.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urban economy and policy supply, the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generally present a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surrounding the mountain", "near the water", "around the city", and "along the road".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analysi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environ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governanc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guid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areas,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tourism areas. Local policies are further skewed in favour of less developed regions, to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areas. Further we should strength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rural tourism area

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转型升级的同时,已成为乡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产业,并且成为助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加快了本区域脱贫解困的步伐,而且助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如何科学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旅游地理学与乡村地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1]。对于中西部广大乡村而言,乡村旅游区作为乡村旅游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其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将直接影响到本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因此,研究中西部乡村旅游区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旅游地作为乡村旅游建设的重要组成和载体,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尽管国内外学界对乡村旅游的界定还未达成一致,但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Rurality)核心特征已达成了普遍认同[2,3]。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就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类型[4,5]、开发经营模式[6,7]、影响因素[8,9,10]、地理空间结构[11]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而言,国外学者更多地关注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而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关注乡村旅游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等问题[12]。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可获取性大大提高,加之学术研究方法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了国内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入。在研究对象和空间尺度方面,学界逐步突破了过去较多地集中在城市层面[13,14]的局限,更多地运用社会网络理论[15,16]、分形理论[17]、GIS技术以及其他数理建模方法,从景区、城市、省域和区域等层面[15,16,18,19],乃至全国层面[20],就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分异与演化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研究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影响因素中,越来越多的文献更加侧重于定量研究,不仅从政策供给、区位条件、客源市场、资源禀赋,而且从高程和水文等地理空间异质性角度加以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总体来说,研究乡村星级旅游区的文献仍相对较少[18,19];另外在分析自然资源对乡村旅游区的空间格局影响中,更多地侧重于低丘缓坡的农业生产区,鲜有对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区域展开分析,忽视了高海拔和陡坡为游客带来的体验与低丘缓坡的不同。湖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文献数据仍相对较早[21]。同时,近年来,湖南省出台新的星级乡村旅游区评定标准,加之全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将对湖南省乡村旅游区的空间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重新考察湖南省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异格局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上述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以478家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为研究对象,同时鉴于单一测度方法很难准确刻画乡村旅游区空间格局的分异特征,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分析、空间热点聚类、缓冲区分析等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湖南省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异格局。在阐述自然地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结合湖南省地形丰富多样性特征,运用体验旅游理论和空间思考法探讨不同海拔坡度对游客带来的旅游空间感知,同时运用地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剖析区域经济社会、交通区位、客源市场和地方政策对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湖南省乡村旅游区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icator,NNI)是通过计算点对间最近距离均值,与随机分布状态下最邻近点对间的平均距离的比值,以此来辨识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模式,计算公式如下[19]
R = r 1 r E = 1 n i = 1 n d i 1 2 A n
式中: R 为最邻近指数; r 1 为实际最邻近平均距离; r E 为理论最邻近距离; d i i 点到最邻近点的距离; n 为样本点总数(个); A 为研究区域面积(km2)。当 R > 1 时,点空间呈均匀分布;当 R = 1 时,点空间呈随机分布;当 R < 1 时,点空间呈集聚分布。
1.1.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用来计算空间上要素在周围邻域中的密度。该方法不依据事先的假定分布,而是只依据数据本身来研究事件的分布形态特征。核密度值越高说明点空间的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就越低。计算公式如下[22,23]
fn ( x ) = 1 nh i = 1 n K x - x i h
式中: n 为乡村旅游区数量(个); h 为带宽(km); K 为核函数; ( x - x i ) 为估计值点到测量点 x i 的距离值。
1.1.3 空间热点聚类
运用最近邻层次分析技术(Nearest Neighbor Hierarchy,NNH)对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进行热点区探测,热点区即为乡村旅游区分布密集区域。该方法采用最近距离层次聚类法,即根据每个乡村旅游区i的最邻近距离,通过定义一个聚集单元的极限距离和每个聚集单元的最小数目,然后将其与每个空间点对的距离进行比较,当某一点的与其他点的距离小于极限距离时,该点被计入聚集单元。通过逐步类推的方式得到一阶、二阶或更高阶热点区。本文结合数据,在CrimeStat 3.3平台下将各阶聚类的最少点数设定为5个,进行99次蒙特卡洛模拟,获得各阶热点,最后用ArcGIS 10.2可视化表达[24,25]
1.1.4 地理联系率
地理联系率反映了区域某一要素与本区域其他某一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关联程度,以此来反映不同要素间空间结构的差异,可用来分析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计算公式如下[26]
L = 100 - 0.5 X i - Y i
式中: L 为地理联系率; X i i 地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数量占全省的比例(%); Y i i 地区GDP和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地理联系率的值介于0~100之间,数值越大,表示乡村旅游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耦合度越高,空间联系程度也越高。

1.2 数据来源

本文地域范围为湖南省122个区县。自2010年至2019年1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公布的九批次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名单,各批次数量依次为61家、47家、51家、57家、42家、36家、57家、70家和57家,合计478家。根据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名录,结合各地区政府网站和相关旅游网站,获取各乡村旅游区地址,通过谷歌地图API接口,获取各乡村旅游区地理坐标,最后运用ArcGIS 10.2平台将地理坐标转化为乡村旅游区空间点数据文件。涉及湖南省经济、旅游数据等来自《湖南统计年鉴》。空间数据均通过BIGEMAP地图下载器查询得到,其中DEM数据为16.97 m分辨率。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 10.2和CrimeStat 3.3平台,对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海拔、坡度、水文及其他空间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1 空间分布的特征类型
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通常可以划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凝聚型三种类型。运用ArcGIS 10.2的空间统计工具,对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测算,得到湖南省乡村旅游区平均实际最邻近平均距离为7.97 km,理论最邻近距离为11.56 km,最邻近距离比值为0.69,Z值为-12.98,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上述结果表明,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聚态势。
2.1.2 空间分布均衡性
依据各地市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数量的累积占比(表1)绘制洛伦兹曲线(图1),可以进一步反映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图1表明,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呈上凸态势,表明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非均衡状态。长沙市、常德市、郴州市、怀化市、衡阳市等五个地市乡村旅游区总数占湖南省一半以上,而处于湘西山区的张家界市和湘西州数量最少。
表1 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

Table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地区 第一阶段
数量/个
第二阶段
数量/个
第三阶段
数量/个
变动态势 合计/个 合计所
占比例/%
累计
占比/%
长沙市 41 21 9 逐步减少 71 14.85 14.85
常德市 12 28 26 先增后减 66 13.81 28.66
郴州市 12 20 24 逐步增加 56 11.72 40.38
怀化市 13 12 14 先减后增 39 8.16 48.54
衡阳市 7 9 19 逐步增加 35 7.32 55.86
株洲市 12 10 9 逐步减少 31 6.49 62.34
湘潭市 13 10 7 逐步减少 30 6.28 68.62
永州市 2 9 18 逐步增加 29 6.07 74.69
娄底市 9 8 10 先减后增 27 5.65 80.33
岳阳市 10 3 13 先减后增 26 5.44 85.77
邵阳市 7 2 16 先减后增 25 5.23 91.00
益阳市 10 0 9 先减后增 19 3.97 94.98
张家界市 10 1 3 先减后增 14 2.93 97.91
湘西州 1 2 7 逐步增加 10 2.09 100
全省 159 135 184 先减后增 478 100
图1 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

Fig. 1 The Lorenz cur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其次,本文将九批次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三批为一阶段),进一步探究其时间演变态势。三个阶段中,全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数量经历了先减后增的“V”型态势(表1),各地市在空间数量上也呈现出非均衡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数量呈逐步减少态势的地区有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等三个地市,其中长沙市变动趋势最为显著;数量呈逐步增加的地区有郴州市、衡阳市、永州市、湘西州等四个地市,其中永州市在第二、三阶段增幅都较为显著,而郴州市则在第二阶段增幅显著,衡阳市和湘西州为第三阶段;数量呈先增后减的地区只有常德市,且增幅显著,降幅较小;数量呈先减后增的地区有怀化市、娄底市、岳阳市、邵阳市、益阳市、张家界市等,其中怀化市和娄底市波动不大,岳阳市、邵阳市和益阳市降幅和增幅都十分显著,而张家界市降幅显著。总之,从时间演化态势看,作为全省乡村旅游的重点区域长株潭地区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依然处于全省乡村旅游的核心位置,同时郴州市、衡阳市、永州市和常德市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而邵阳市、湘西州和怀化市等地区虽呈增加态势,但是数量仍然相对较少。
2.1.3 空间分布格局
为进一步揭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本文利用ArcGIS 10.2的核密度分析方法,设置像元大小2 km,搜索半径15 km,对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处理。从图2可以看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核密度值越高表明乡村旅游区集聚程度越高。核密度值在2.07~4.28个/102 km2范围内,为湖南省最高值,五星级乡村旅区也最为集中,分布在长沙市、湘潭市、常德市、衡阳市和郴州市。这些高密度集聚区域与其他密度分布区域,构成了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多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格局,大致可分为湘中片区(长株潭娄)、湘北片区(常岳益)、湘西片区(张怀湘邵)和湘南片区(衡永郴)。四大片区中,湘中、湘北和湘南三个片区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而湘西片区尚无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湘中片区集中了159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核心区集中在长沙市的长沙县、望城区和岳麓区,以及湘潭市的韶山市和湘乡市,这些区县与该片区其他区县共同构成了多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并且已形成连绵发展的态势。湘北片区共有111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核心区位于武陵区与鼎城区交界处,该片区空间格局为单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湘南片区有120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核心区位于衡阳市的蒸湘区、雁峰区、珠晖区和衡南县,以及郴州市的北湖区和桂阳县的交界处,形成了双核心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湘西片区有88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数量最少。该片区虽无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整体空间分布较为稀疏,但是也形成了若干个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怀化市的鹤城区和中方县交界处、邵阳市的新邵县以及张家界市的永定区和桑植县。
图2 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核密度图

Fig. 2 The 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in Hunan

2.1.4 空间分布热点
利用最近距离层次聚类方法对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进行热点探测,并结合ArcGIS平台对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热点区进行可视化处理。如图3所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一阶热点区有16个,二阶热点区只有1个。一阶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沙市的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望城区、长沙县,株洲市的芦淞区和株洲县,湘潭市的韶山市和湘乡市,衡阳市的蒸湘区、雁峰区、珠晖区、石鼓区、衡南县和衡阳县,郴州市的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和桂阳县,娄底市的娄星区,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石门县和汉寿县。广大湘西地区没有一个热点聚类区,进一步反映了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性。一阶热点区主要沿着“常德—长株潭—衡阳—郴州”一线分布,唯一的二阶热点区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
图3 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热点探测

Fig. 3 Spatial hotspot detection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 in Hunan

对比图2图3,不难发现,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热点聚类与密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耦合性。核心区和热点区的分布特征,表明了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特征,并且相对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主要城市。目前,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已大致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区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三个产业轴带发展格局:其一为“长株潭—益阳市—常德市”的发展轴带(西北方向);其二为“长株潭—娄底市—邵阳市—怀化市”的发展轴带(向西方向);其三为“长株潭—衡阳市—郴州市”的发展轴带(向南方向)。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湖南省核心位置,区域经济发达,旅游产业基础雄厚,交通路网密布,乡村旅游区建设起步较早且集聚程度最高,位居全省核心地位;在空间影响上,长株潭城市群表现出强大的辐射力。衡阳、郴州、常德等城市在经济基础、客源市场和政策供给等方面虽不及长株潭拥有良好的优越条件,但是较早修建的京广、长常高速和京广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穿越其间,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促进了乡村旅游区的较早发展,并形成了产业集聚。邵阳、怀化、张家界和湘西等市州地处湘西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虽然目前湘西片区还未形成典型的核心集聚区,但是近年该区域乡村旅游区数量取得了较快增长。同时,长邵、邵怀、常张等高速公路的陆续开通,加之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也促进了该区域与湖南东部地区更为密切的联系。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地形因素的影响
湖南省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东西南三面环山,北临长江,中部山丘隆起,地形逐渐向中部及东北部倾斜,形成了向东北开口不对称的马蹄形。长株潭娄片区东依幕阜—罗霄山系,西临雪峰山余脉,南靠衡山,北连洞庭湖平原,内有长沙盆地、湘潭盆地、新化—涟源盆地。片区内丘陵、台地广布,并与河谷盆地交错,主要集中了岳麓山、沩山、连云山、大围山、九岭山、天龙山、九峰山等山峰。湘北地区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地市,北临长江、西靠武陵山、南部为雪峰山余脉,东有幕阜山,大部分地区属于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整体海拔在全省最低,境内地貌多种多样,丘陵与盆地交相穿插、平原与湖泊犬牙交错。湘西地区西北部为武陵山片区,东南部为雪峰山,有沅麻谷地、邵阳盆地,片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湘南片区南部为南岭,东部为罗霄山余脉,区域内山岗盆地相间分布,境内有衡山、九嶷山等,盆地有衡阳盆地、零祁盆地和道江盆地等。总之,湖南省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多样性的地形,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多数旅游区依托山势和水文条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风格,直接影响到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分布格局。
根据湖南省DEM数据提取乡村旅游区的空间高程信息(图4),得到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平均海拔为187.83 m。湘中片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平均海拔为132.55 m,湘北片区平均海拔为88.43 m,湘西片区平均海拔为338.68 m,湘南片区平均海拔242.38 m。由此可见,湘西片区的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平均海拔最高,其次为湘南片区,最低的为湘北片区。图5进一步反映了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分布与海拔之间的关联性,海拔低于50 m的乡村旅游区数量有67家,占总数的14.02%;海拔在50~100 m之间的数量有137家,占比为28.66%;海拔在100~150 m之间的数量有65家,占比为13.60%;海拔在150~200 m之间的数量有41家,占比为8.58%。海拔在150 m以下的乡村旅游区数量超过了半数,海拔在200 m以下的乡村旅游区数量占比接近三分之二,表明了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更倾向于在低海拔区域分布。根据湖南省DEM数据进一步制作坡度图(图6),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全部分布在坡度为0~16°的坡度和缓地区,其中在2°以下坡度区间内,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共计337家,占总数的70.50%,在2°~6°的坡度区间内,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数量为110家,占总数的23.01%。
图4 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分布与地形、水文要素耦合图

Fig. 4 Coupling diagram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and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al elements

图5 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海拔分布

Fig. 5 Elevation distribution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图6 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分布与坡度耦合图

Fig. 6 Coupling diagram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and topographic slope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湖南省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绝大多数,山岗丘陵与盆地和山谷犬牙交错,但是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广布于海拔较低、坡度缓和的盆地与河谷之间的农业生产区,环绕着山岗丘陵地带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旅游景观。这类坡度缓和的农业区由于地势相对平坦,交通可达性较好,农村和农业景观具有多样性。茂密的森林植被,清新的山风,远离尘嚣,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淳朴的民风和农耕文化,而且通过有别于城市的田园风光、乡里美味、慢节奏的康养娱乐生活方式等,为久居拥挤城市的游客带来心旷神怡的休憩之感。其次,那些处于地势较高、坡度较陡的少数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所处区域虽然不如河谷平原的农业生产区有着较高的农业发展水平,但是受地形影响依然保留了很多值得开发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并且乡村性也较为丰富,山间村寨更是别具一格,宗教寺院隐藏其间,地形险峻且多变,这些高海拔和坡度陡的乡村旅游区为游客带来的旅游体验有别于前者,前者为游客带来清爽愉悦之感,后者则产生险要刺激之感[27]。通过分析,湖南省地形地势的多样性特征满足了游客体验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2.2.2 水文因素的影响
湖南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雨充沛,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湖泊众多。境内5 km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等四大水系覆盖全省,除了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之外,还有黄盖湖、东江湖、宝峰湖、石燕湖、大通湖、柳叶湖、仰天湖、酒仙湖等。星罗棋布的河流溪水和湖泊,贯穿于山岭、盆地和平原之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水文景观,孕育了悠久的水乡文化,为湖南省乡村旅游区建设提供了无尽的景观资源。同时,湖南省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美誉,物产丰富,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这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依托众多的湖泊水系,湖南省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农业旅游景观带:湘江风光带、环洞庭湖风光带和湘西山水民族风情旅游走廊等。结合图4的水文要素信息,利用ArcGIS 10.2平台,对湖南省河流湖泊分别做2 km和5 km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2 km缓冲区范围内有152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占比为31.80%,5 km缓冲区范围内有258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占比为53.97%,这说明水文要素已成为影响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的又一重要因素。
2.2.3 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
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和经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方式,无疑要受到经济区位的影响。它们通常会选择临近市场规模大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程度高的区域建设和经营。为此,本文选取各地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和旅游经济(旅游收入)两个指标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地理联系率计算公式,测算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关联程度。结果发现,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地理联系率为99.74,与地区旅游经济的地理联系率为99.81,说明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强的空间耦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良好的区域投资环境,在乡村旅游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同时区域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也有效吸引和促进了相关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集聚。
2.2.4 客源市场的影响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到城市外围的郊区和乡村旅游的动机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乡村旅游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田园式的餐饮、住宿和户外休闲娱乐等,而且也能为他们提供享受具有诗情画意的乡村文化体验。这种乡村田园式休闲方式通常的客源市场是邻近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出游意愿的提升,临近乡村旅游区的县城居民已成为乡村旅游主要群体[19]。本文运用ArcGIS 10.2平台,以湖南省各区县驻地为中心,构建10 km和20 km缓冲区。空间统计结果显示(图7),县城10 km半径缓冲区内有226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占总数的47.28%,县城20 km半径缓冲区内有382家,占总数的79.92%,表明目前县域客源市场已成为影响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7 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与县域缓冲区耦合图

Fig. 7 Coupling diagram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with buffer zone of county

2.2.5 交通区位的影响
交通可达性也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前文分析了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主要集中在县域郊区附近,其客源市场主要为临近城市。城市居民近距离的短暂出行,通常多选择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能有效提高乡村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因此,本文运用ArcGIS 10.2平台,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公路做10 km和20 km的缓冲区分析(图8)。结果显示,在主要公路沿线10 km缓冲区范围内集中了396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占总数的82.85%,在主要公路沿线20 km缓冲区范围内集中了450家,占总数的94.14%。可见,交通可达性是影响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格局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图8 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与交通缓冲区耦合图

Fig. 8 Coupling diagram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with buffer zone of the traffic

2.2.6 地方政策的影响
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布局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交通设施、客源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为乡村旅游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但是地方政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和空间分异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2010年,为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建设,打造乡村旅游新格局,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原湖南省旅游局实施“3521”工程。各地市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特色,为建设本地乡村旅游区,培育乡村旅游品牌,纷纷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2015年和2016年,湖南省相继出台了《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计划(2015—2017)》和《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这对发展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事业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一大批高星级乡村旅游区(点)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实施“互联网+”和“旅游+”等创新融合发展方式,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了服务产品和服务质量较快的转型升级。目前,湖南省已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发展格局。
此外,由于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是通过相关制度评定产生的,政策标准将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区的评定通过。因此,相关评定政策标准也将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区的分布格局[28]。2009年湖南省实施的《乡村旅游区(点)星级评定准则(DB43/T484-2009)》在交通设施、经营场地、接待能力、餐饮客房、游乐项目、服务质量等评价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在经济社会和人才资金等方面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区通过评审。随着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硬件设施以及消费需求均发生了较大变化。2018年,湖南省出台新的评定标准,从场地设施、生态环境、安全和卫生、服务功能、经营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放宽了一些准入限制,如一次性接待就餐人数由原来的至少300人修改为至少180人,客房标准间由20间减至12间。同时,新标准还取消了旅游区总面积不少于80000 m2的规定等。这将会大大增加一些区位条件较差的乡村旅游区通过五星级评定的几率,也将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区空间布局。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文结合ArcGIS和CrimeStat平台,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度、空间热点聚类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大致得到如下结论:
(1)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依据湖南省地貌特征,结合核密度分析,将集聚区划分为湘中、湘北、湘南和湘西四个片区。除了湘西片区尚未出现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外,其他三个片区的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格局已呈现出较为显著“中心—外围”结构。空间热点聚类表明一阶热点区主要沿着“常德—长株潭—衡阳—郴州”一线分布,二阶热点区只集中在长株潭地区。目前,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已初步形成了轴带式发展格局,即以长株潭为核心区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大致形成了三个产业发展轴带:其一为“长株潭—益阳—常德”发展轴带;其二为“长株潭—娄底—邵阳—怀化”发展轴带;其三为“长株潭—衡阳—郴州”发展轴带。
(2)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受到了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交通区位、客源市场和地方政策的影响。首先,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乡村旅游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显著影响着乡村旅游区空间布局。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主要分布在环绕山岗丘陵的盆地山谷等坡度较为和缓的低海拔地区,少数位于海拔较高和坡度较陡的区域。湖南省地形多样性特征,以及由此得以保存的形态多样的乡村性,满足了游客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的旅游体验需求。纵横交错的水网为乡村旅游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依托湖泊水系形成的流域平原,不仅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而且围绕湘江风光带、环洞庭湖风光带、湘西山水民族风情旅游走廊等空间载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水乡游,与山岳型乡村旅游相得益彰。区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旅游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支撑。其次,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布局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投资环境的改善,地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显著促进了乡村旅游区建设和发展。再次,良好的客源市场和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影响着乡村旅游区空间布局。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大多集中在县城和主要公路沿线周边,这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可达性,使周边城市游客的出行更加便捷,进而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最后,乡村旅游区作为乡村旅游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地方政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和空间分异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政策标准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区的分布格局。目前,新的评定标准出台,不仅有利于区位条件较差的乡村旅游区通过五星级评定,而且有利于乡村旅游区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通过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依托自然地理优势、城市经济和政策供给,大体呈现出“环山、滨水、围城、沿线”的空间分异格局。

3.2 讨论

结合当前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从政策环境、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加强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区建设的引导,促进乡村旅游区合理布局。湖南省湘西地区,特别是武陵山片区一直是湖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建设相对滞后,数量较少。到目前为止,湖南省仍有少数区县尚无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因此,需要地方政策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制定相关金融、财政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外部投资和扶持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供给侧。同时,各级政府切实依托旅游强县、特色旅游名镇(村)以及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乡村旅游平台,打造湖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空间新格局,促进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由轴带发展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型过渡。
(2)因地制宜,整合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提升乡村旅游区发展模式。目前仍有许多乡村旅游区在经营管理上沿袭传统农家乐的模式,经营相对单一独立,缺乏常态化的营销渠道,产品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树立创新融合发展意识,强化品牌,推动一些条件较好的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发展经营模式向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转型升级,继而辐射和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区建设。其次,长期以来,广大乡村旅游区普遍缺乏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当前,乡村旅游区的发展正在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更需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3)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区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乡村旅游区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整体环境质量下降、交通和生活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旅游区可进入性。因此,乡村旅游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加强乡村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与治理,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实现乡村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1]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地理研究, 2015,34(8):1109-1421.

[ HUANG Z F, LU L, SU Q,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4(8):1409-1421.]

[2]
何景明, 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29(5):125-128.

[ HE J M, LI L H. A study on the conceptions of rural tourism.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29(5):125-128.]

[3]
郭焕成, 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12):1597-1605.

[ GUO H C, HAN F.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29(12):1597-1605.]

[4]
LANE B. What is rural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4,2(1-2):7-21.

[5]
REICHEL A, LOWENGART O, 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5):451-459.

[6]
SHARPLEY R.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 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3):233-244.

[7]
LANE B, KASTENHOLZ E. Rural tourism: The evolution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approaches-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concep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5,23(8-9):1133-1156.

[8]
LEEUWIS C. Reconceptualizing participation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Towards a negotiation approach. Development and Change, 2000,31(5):931-959.

[9]
NILSSON P A. Staying on farms-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1):7-24.

[10]
PULINA M, DETTORI D G, PABA A. Life cycle of agrotouristic firms in Sardinia. Tourism Management, 2006,27(5):1006-1016.

[11]
SANJAY K N. Tourism and rural settlements Nepa's Annapurna reg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34(4):855-875.

[12]
卢小丽, 成宇行, 王立伟.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 近20 年文献回顾. 资源科学, 2014,36(1):200-205.

[ LU X L, CHENG Y H, WANG L W. 20 years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Science, 2014,36(1):200-205.]

[13]
何景明. 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农家乐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25(6):71-75.

[ HE J M. Affecting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suburbs: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25(6):71-75.]

[14]
徐清.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经济地理, 2009,29(6):1042-1046.

[ XU Q. The special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of Ningbo's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pole-axis system theory. 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6):1042-1046.]

[15]
李巍, 赵敏, 严江平, 等. 基于空间互动模型的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中心性分析. 地理科学, 2017,37(7):1059-1068.

[ LI W, ZHAO M, YAN J P, et al. Rural tourism network centrality of Lanzhou city based on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37(7):1059-1068.]

[16]
高苹, 席建超. 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及其复杂性研究: 野三坡旅游地案例实证. 自然资源学报, 2018,33(1):85-98.

[ GAO P, XI J C.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 A case study of Yesanpo tourism destin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8,33(1):85-98.]

[17]
杨德云. 基于分形理论的全国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改革与战略, 2013,29(3):80-83.

[ YANG D Y.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feature of national level leisure tourism and r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sit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fractal theory. Reformation & Strategy, 2013,29(3):80-83.]

[18]
王铁, 邰鹏飞. 山东省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 2016,36(11):161-168.

[ WANG T, TAI P 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ional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6,36(11):161-168.]

[19]
王松茂, 何昭丽, 郭英之.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 2019,39(4):199-206.

[ WANG S M, HE Z L, GUO Y Z.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model villages in the five Northwest province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Economic Geography, 2019,39(4):199-206.]

[20]
许贤棠, 刘大均, 胡静, 等. 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 经济地理, 2015,35(9):182-188.

[ XU X T, LIU D J, HU J,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n China: The case of national level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sites. Economic Geography, 2015,35(9):182-188.]

[21]
李伯华, 陈容, 窦银娣, 等. 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37(6):37-42.

[ LI B H, CHEN R, DOU Y D, et al.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star-level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Hunan province.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6,37(6):37-42.]

[22]
方叶林, 黄震方, 李经龙, 等. 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其产业特征. 自然资源学报, 2019,34(6):1273-1284.

[ FANG Y L, HUANG Z F, LI J L,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their industria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34(6):1273-1284.]

[23]
张杰, 唐根年. 浙江省制造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科学, 2018,38(7):1107-1117.

[ ZHANG J, TANG G 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Zhejia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38(7):1107-1117.]

[24]
潘竟虎, 李俊峰.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 经济地理, 2013,33(9):154-160.

[ PAN J H, LI J F. Analysis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A-grade scenic spots in China based on quantitative geography model. Economic Geography, 2013,33(9):154-160.]

[25]
徐维祥, 张筱娟, 刘程军. 长三角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尺度效应与动态演进. 地理研究, 2019,38(5):1236-1252.

[ XU W X, ZHANG X J, LIU C J.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Scale effects and dynamic evolu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38(5):1236-1252.]

[26]
蔡碧凡, 陶卓民, 张建国, 等. 浙江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征与空间演化. 经济地理, 2017,37(5):181-190.

[ CAI B F, TAO Z M, ZHANG J G,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evolution about leisure agriculture management ent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7,37(5):181-190.]

[27]
范春, 赵小鲁. 时空思维与山地型景区旅游项目策划: 以重庆金佛山景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10,30(3):524-528.

[ FAN C, ZHAO X L. The project planning of tourism based on thinking of time and space: Take case of Golden Buddha Mount Scenic Spot. Economic Geography, 2010,30(3):524-528.]

[28]
潘竟虎, 李俊峰.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 自然资源学报, 2014,29(1):55-66.

[ PAN J H, LI J 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cessibility of A-grade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29(1):55-66.]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