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田凤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入WTO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该文对我国加入WTO后土地、矿产、海洋等国土资源形势以及改进和加强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加快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严格实施资源规划,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深化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 论文
    张正峰, 陈百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整理必然从增加耕地面积的单目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目标方向发展。因此,科学分析土地整理潜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科学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及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需要。从内涵上讲,土地整理潜力是相对于一定土地整理标准而言的潜力,是经济、生态条件约束下的潜力,其实质是土地利用潜力。从来源上分析,耕地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农村道路、排灌沟渠的整治与完善、田块的合并与规整、限制因素的改造与消除、农田防护林网的修建与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居民宅基地用地量的降低、建筑容积率的提高、闲散土地的再利用、自然村向中心村的合并以及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
  • 论文
    黄贤金, 濮励杰, 周峰, 葛向东, 张晓玲, 彭补拙, 李宪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产生背景及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运行效果评价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根据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认为2005年这一地区是有可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政策目标的。但是,2010年该地区耕地拥有量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相差9.12%,因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难度较大。同时,研究区域所属的11个城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不一样,具体有4种类型:一是可以实现平衡的,为江苏省泰州市和浙江省湖州市;二是较难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通市、镇江市、常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三是难以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和扬州市;四是实现平衡可能性不大的,为上海市。同时,文章还认为耕地质量的改善对于区域耕地保护具有实质性的积极意义。
  • 论文
    张侠, 葛向东, 濮励杰, 黄贤金, 彭补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个方面,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才能实现一定耕地保有量下土地利用资源场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的前提。在生态位势理论与系统边界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模型,并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强度。研究显示,经济发达区非农用地与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耕地更易损失。从资源流动的场论分析角度,探讨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在目前的水平上,把土地利用生态位作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论更有意义。
  • 论文
    韩向红, 杨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量详实资料和调查基础上,论述了呼伦湖富营养化状况,找出了该湖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其较强自净功能的成因。呼伦湖地处内陆区高纬度、半干旱气候地区,属牧业污染型,氮入湖量主要来源于点源污染(河流的输入),磷入湖量面源(主要是降尘)大于点源。经多年观测发现,氮和磷的变化并不明显,反映出湖体有较强的自净功能,这是和湖体特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①该湖系构造湖与河流沟通的吞吐湖,面积大,水较深,使得湖体自净功能显著;②地处高纬度、半干旱地区,气温低,对湖体浮游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③湖体构造特殊,露出30余个泉点,有大量地下水的补给。呼伦湖是一个较大的水体与其周围湿地构成的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且有明显的调蓄洪水的功能,在区域环境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 论文
    丁宏伟, 张荷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不同时期出山地表水资源和相应的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分析对比了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山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与此同时,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水利化程度的日臻完善,地下水补给量逐步减少,由1955年的62.413×108m3减少到1999年的55.514×108m3,减少了6.899×108m3。由此引起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大幅度削减、地下水开采规模和开采量逐年扩大、进入下游的地表水不断减少、水质恶化等水文地质问题。伴随着水资源利用分布格局的改变,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体系不断演变并趋于恶化。
  • 论文
    刘红玉, 张世奎, 吕宪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挠力河流域面积为241.67×104hm2。其自然条件决定了该流域具有极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从1980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流域湿地景观和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然湿地资源从1982年的53.32×104hm2变成2000年的17.17×104hm2,减少了67.8%;而水田面积却增加了38.5倍,同时,旱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该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近20年来该流域湿地景观变化过程进行时空定量分析;并结合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动态变化,探讨流域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土地利用与湿地之间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湿地的影响机制。
  • 论文
    高清竹, 何立环, 黄晓霞, 江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利用NOAA/AVHRR数据得到海河流域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评估了海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海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2.5%~2.7%,达到4.18×107~4.90×107美元。
  • 论文
    董锁成, 周长进, 王海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危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所处的生态环境地位,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制定高水平的科学规划;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置核心区的移民;③建立科学研究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新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加强鼠害治理,促进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⑥建立上、中、下游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事业的良性发展。
  • 论文
    周长进, 董锁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横跨山地、盆地和沙漠三大地貌类型区,用水矛盾尤其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矛盾突出。该文在对黑河流域自然概况及水文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黑河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干流河水的主要离子成分、水化学类型、河水的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及河水的微量元素组成,并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水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 论文
    薛东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口扩散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展的内在动力,外部推力是交通联系,中间力量是管理规划。从全国范围考察,西安市城市土地扩展速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其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郊区化、产业结构演进引起的功能替代和人口空间结构分异产生的用地调整。在城市土地扩展基本理论模式基础上,提出西安市以圈层式和飞地式扩展并重的基本理念,即今后相当时期,城市扩展在挖潜的前提下,应以圈层扩展和飞地式扩张并重,近期以前者为主,远期考虑以后者为主。指出西安市土地扩展的要素特征(包括要素建设、要素转移、功能形成、结构变化)和阶段划分。
  • 论文
    李荣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地区农业资源有5个优势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位偏僻、社会资源贫瘠四大制约因素。在资源约束下,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3个主导方向是强化农牧结合,大力发展食草性畜牧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汇型园艺植物;扩大农业空间,稳步发展沙漠农业。同时强调农业产业化,一要扩大产业化门路,二要延长产业链,三要提高档次。并提出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型农业等5个方面的对策。
  • 论文
    尤飞, 钟有丽, 王传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生态占用模型,对武威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对武威的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和制成品资源消费的生态占用的计算结果表明,1999年武威市人均占用生物生产性空间为1.589423hm2,调整后的武威实际生产空间供给为0.856876hm2/人。1999年武威生态赤字0.73254hm2/人。对于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占用和人均GDP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二者高度相关。用幂指数模型进行趋势拟合,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和理论一致性。武威生态占用处于强的扩张时期,到2015年,人均生态占用将会达到2.60142hm2/人,而当年实际生态承载力阈值预测值为1.0657hm2/人。人均生态赤字扩大到1.5357hm2/人。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是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本为代价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
    李双成, 郑度, 张镱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地域划分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尝试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区划工作的理论支撑,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以青藏高原环境与生态系统资产作为待分客体,探索了新技术和方法在生态资产地域划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对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非线性问题,SOFM网络具有比聚类分析等线性分类器更强的适应性。应用SOFM网络在对待分客体生态资产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使用策略性循环尺度转换(SCS)范式对其进行了区域转换,最终完成了青藏高原范围内生态资产的地域划分。
  • 研究方法
    袁汝华, 朱九龙, 陶晓燕, 毛春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对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论文采用影子价格法,结合黄河的实际情况,将黄河分为4个河段,建立和求解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线性规划模型,得到各河段各用水部门的水资源影子价格,即为水资源的理论价值。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蒋世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从东北到西北长约4500km的大部分沙区为山地所环绕,山地阻挡了水汽的输入,大部分降水在山地迎风坡降落,而沙漠中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西北沙漠中心地带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甚至十几毫米。但山地截留的降水又源源不断地输入沙漠而形成片片绿洲。山地成为绿洲主要的水源供给地。水是绿洲的命脉,无水即无农业,而山地可称得上是绿洲的“命根”了。从山地到绿洲之间有一个植被稀少的荒漠地带,成为山地到绿洲之间的缓冲带。从宏观、整体、综合的角度,将山地、沙漠(戈壁)、绿洲看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趋向稳定和巩固,走向良性循环,使绿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
  • 研究报道
    张耀光, 关伟, 李春平, 董丽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是我国一个半封闭的内海,海域面积7.7×104km2,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盐资源、滩涂资源、港口与滨海旅游资源等。随着对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已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开采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沿海造船和海盐业等海洋经济产业部门。通过对渤海海洋资源评估、对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经济增长、海洋产业部门结构特征以及当前渤海存在的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渤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重点与发展方向,明确了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是以利用资源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由此提出了渤海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 书讯
  • 书讯
    王书华, 毛汉英, 王忠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对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方法产生的背景、理论、计算方法和近期成果作了简要介绍,详尽综述了该方法的优缺点。指出该模型具有概念形象性、内涵丰富性、理论思想的角度全面、新颖,实现了对生态目标的测度及极强的可操作性等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其与传统经济指标相脱离的生态偏向性、静态性、忽视污染的生态影响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对其当前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指出其动态性、多指标的整合性、污染影响分析等渐趋完善的发展趋势。
  • 研究进展
  • 研究进展
    严茂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著名系统生态学家、能量分析的先驱、能值理论及生态经济学的创立者H.T.奥德姆(H.T.Odum)教授及其夫人E.C.奥德姆教授合作撰写的新著《繁荣地走向衰退———原理与对策》(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本书兼具思想性和煽动性,将促使人们去面对关于世界未来的假设和信念。设想一下我们的未来:矿物燃料越来越少,自然和技术能源完全衰竭,如何才能获得和平与繁荣呢?越来越多关注未来的领导人发出了警告:当不可持续发展的浪潮超过了地球资源支持我们文明的能力时,危机即将到来。然而,尽管历史记录了无数文明的土崩瓦解,总有一些文明和生态系统得以有条不紊地延续下来,降低需求,选择和保存了最重要的东西。《繁荣地走
  • 研究进展
    梁修存, 丁登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与海岸带旅游已成为国外旅游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论文在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海洋与海岸带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文化问题、海洋与海岸带旅游资源评价、规划管理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旅游开发等方面对国外海洋与海岸带旅游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价,并为我国海洋与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