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利用与管理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彭远新, 林振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约束现象逐渐突出,能源效率偏低是目前的突出问题。论文应用Laspeyres因素分解法,对粤湘黔三省的能源使用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研究发现:①三省的能源使用强度差异较大,尤其是广东与贵州能源使用强度相差很大,从发展趋势看,三省的能源使用强度差异会逐渐变小。②三个省份的第一产业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都有利于减小能源使用强度,第二产业结构份额均有助于增加能源使用强度,第二产业效率份额都有利于降低能源使用强度,第二产业效率份额在三次产业中作用最大。广东省的第三产业结构份额为负值,而湖南、贵州结构份额多为正值;第三产业效率份额广东、湖南分时段出现正负值,原因有待于探索。贵州第三产业效率份额为负值。③三省的结构份额对能源使用强度都产生负作用;三省的效率份额都有利于降低能源使用强度,具体作用因地区而异。据此论文认为在近期要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减少国家能源消耗总量,保证能源安全,经济欠发达或能源使用强度高的地区应是重点整治对象。
  • 资源利用与管理
    金晓斌, 周寅康, 汤小橹, 丁 宁, 沈春竹, 沈秀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铁路在正线、站场等永久用地建设同时,也占用一定数量的临时用地。受特定服务半径和施工条件限制,临时用地占用耕地难以避免,而因重载荷、强硬质的使用特征,部分临时用地类型农用复垦技术难度大、经济代价高。研究在总结高速铁路临时用地类型与土地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临时用地复垦利用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土源、弃渣场地等因素限制,制梁场等临时用地复垦为耕地困难较大且投资过高,而建设用地方向复垦则较为适宜。考虑到与土地管理政策相衔接,研究提出应将临时用地选址及其复垦适宜性评价纳入项目永久用地报批程序,并加强临时用地的选址控制、规划审批控制、工程破坏控制和复垦利用控制。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成 诚, 王金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采用两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黄河流域灌区灌溉管理改革的进展、特征及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流域灌区灌溉管理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传统的集体管理已经逐步被承包管理和用水协会管理所取代,不同管理制度下农民参与的程度与管理的透明度都有所区别,政府的政策干预在促进灌溉管理改革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在未来的灌溉管理改革中,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出台相关鼓励改革政策,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改革的事业中,促进改革在更加广阔的农村地区的有效推进和良性发展。
  • 资源安全
  • 资源安全
    高永年, 高俊峰, 许 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太湖流域及其一级水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分类图等为基础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变化、转移矩阵、GIS叠加分析、土地利用综合转换速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风险效应系数等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太湖流域及其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在计算相关中间参数的基础上,从景观尺度计算得到了太湖流域及其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景观生态风险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太湖流域及其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景观生态风险差异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分析了各区景观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效应关系,从而为流域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差异化水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 资源安全
    孔 兰, 陈晓宏, 杜 建, 陈栋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构成极大的威胁,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建立了一维动态潮流-含氯度数学模型,计算了海平面上升对咸潮上溯的影响,结果显示:250 mg/L的咸度线随着上游来水频率的增大,咸潮上溯距离明显增大;一定上游来水条件下,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咸潮上溯界线向上游方向移动显著。并详细计算了代表口门在海平面上升10 cm、30 cm和60 cm的情况下,咸潮界线的具体上移距离,以期给三角洲地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引水等提供理论指导,减轻海平面上升危害,以确保21世纪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盛 莉, 金 艳, 黄敬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水土保持作为人类对生态系统干预的有效手段,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论文选取土壤保持价值和涵养水源价值两项指标,结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地面数据,对原有的基于遥感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模型进行改进,以期更好地体现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应有的价值。论文运用改进后的模型估算2001年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16 760.55×108元,基本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
  • 资源生态
    谷会岩, 金靖博, 陈祥伟, 王恩姮, 周一杨, 柴亚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兴安岭地区是林火多发区,论文比较了未火烧兴安落叶松林与火烧20 a后兴安落叶松(轻度、中度、重度火烧兴安落叶松林)土壤pH值、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养分比值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重度、中度、轻度火烧森林土壤的pH值为4.79、4.76、4.63,高于对照森林土壤的pH值(4.53);重度、中度、轻度火烧森林土壤的C含量(55.19、84.63、127.91 g·kg-1)、N含量(2.32、3.97、5.27 g·kg-1)、P含量(0.22、0.21、0.25g·kg-1)和K含量(31.97、32.56、34.65g·kg-1)都低于对照森林土壤(137.67、5.61、0.27、37.96g·kg-1);重度、中度、轻度火烧森林土壤的C/N值(23.68、21.54、24.27)也低于对照土壤(24.63);轻度火烧土壤的C、N含量与中度、重度火烧土壤的C、N含量差异明显。说明了火烧20 a后,其森林土壤与对照森林土壤之间仍然有差异。
  • 资源生态
    陈鹏飞, 王卷乐, 廖秀英, 尹 芳, 陈宝瑞, 刘 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国产遥感卫星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减少科研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期发射的环境减灾卫星具有时间分辨率高、可获得高光谱影像的特点,在陆地资源遥感监测领域将有广阔发展空间。研究于2009年夏季获得三景呼伦贝尔草原区遥感影像和对应地面实测草地生物量信息,基于这些数据探讨了利用环境减灾卫星多光谱影像和植被指数反演草地生物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影像提取的NDVI、OSAVI、MSAVI、SAVI、EVI、MTVI2、WDRVI和GNDVI等光谱指数均与草地生物量有较好的定量关系。其中,MTVI2结果最好,预测决定系数达0.61,交叉检验决定系数为0.58,均方根误差仅为58.6 g·m-2,基于MTVI2和环境减灾卫星多光谱影像可准确生成草地生物量空间分布图。
  • 资源生态
    郝 翠, 李洪远, 莫训强, 孟伟庆, 闫 维, 程 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天津市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及配置结构,为天津市今后的决策和发展方向提供依据,论文将三元相图法应用到能值分析中,对天津市经济系统的能值指标进行分析,并与北京、辽宁等几个省市的能值现状做了对比分析。对天津市近几年的能值相图分析表明,天津市的资源利用比例总体变化不大,外界能值的投入增多是天津市资源利用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从天津市自身看,其资源利用结构分配向不合理状态发展,能值可持续性指数呈降低趋势。与其他省市相比,天津市的总体发展潜力比较大,在物质生产和服务业发展的水平较高,资源利用较为充分。天津市在发展经济引入外部资源的同时应注意开发和使用本地资源,提高天津市的经济可持续性。
  • 资源评价
  • 资源评价
    陈少勇, 张康林, 邢晓宾, 董安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7年1—12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EOF、REOF、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 a来西北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甘青新交界区是西北地区日照的高值区。冬季日照最少,夏季最多,春季多于秋季。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全区平均减少速率为19.92 h/10 a,1980年发生突变。新疆西南部和青海南部日照时灵敏有明显增多趋势,甘南—陇中—宁南—陇东—陕中日照时数不显著增多。将西北地区日照时数分为7个不同类型区域:即西北地区东部区、新疆中北部区 、新疆西南区、海西北高原区、祁连山区、青南高原和河西走廊区。西北地区东部和新疆中北部的日照时数为单峰型,河西走廊、祁连山区、新疆西南部的日照时数呈双峰型分布,青海高原的日照时数呈三峰型分布。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地区相对湿度增加,云量增多,是造成大部分地方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
  • 资源评价
    孙 杨, 张雪芹, 郑 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气候资源变化如何影响农业是该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论文根据西北干旱区1961—2007年77个气象站点均一化气温数据和日照时数数据,采用5 d滑动平均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了各农业气候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研究表明,霜冻日、暖日、生长期、无霜期、≥0 ℃与≥10 ℃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显著且区域特色鲜明。暖日、生长期、无霜期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多年平均值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征,而霜冻日则相反;≥0 ℃、≥10 ℃的活动积温亦呈明显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80 ℃·d/10 a、77 ℃·d/10 a),且可分为6个空间差异显著的活动积温特征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生产影响利弊各兼。一方面,干旱区热量资源得以改善,作物生育期延长,天然植被气候生产力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干旱区热害与冷害等极端气温事件增加,光照资源显著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和分布不均,这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
  • 资源评价
    孙 明, 沈渭寿, 李海东, 张 慧, 孙 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雅鲁藏布江源区是世界上最高的江河源,其生态功能状况直接影响其水源涵养功能以及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日喀则和拉萨等地区的生态安全。源区内土壤发育程度低,气候干旱多风、植被稀疏,风沙地貌发育。论文以雅鲁藏布江源区所在的马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RS和GIS技术,解译了1990年、2000年和2008年3期近20 a遥感影像,并结合DEM数据,分析风沙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准确把握源区内风沙化土地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年,源区共有风沙化土地1 376.22 km2,其中,固定沙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36.03%,半固定沙地占28.10%,流动沙地占9.39%,裸露砂砾地和半裸露砂砾地分别占14.64%和11.84%;②源区风沙化土地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1990年为1 281.78 km2,2000年为1 359.7km2,2008年为1 376.22km2,近20 a增加了94.44 km2;③从高程上看,分布在海拔4 600~4 800 m范围内的风沙化土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76.13%;从坡向上看,分布在平坦地区的风沙化土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56.97%,其次为西南坡和南坡,比例分别为11.20%和8.66%。
  • 资源评价
    李文静, 刘晶淼, 陈艳春, 董旭光, 刘焕彬, 李 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风电场建设要求,论文利用非线性高分辨率数值模式NLMSFD尝试对山东荣成地区风资源进行评估。在试验区域内,分别选取两座测风塔不同高度上1年的月平均风速观测资料作为驱动值,利用模式对试验区的风速分布进行了模拟试验,获取了试验区100 m×100 m分辨率条件下风速一年四季的空间分布信息,并将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了模式在试验区地形及粗糙度条件下的模拟精度,评价了NLMSFD模式的可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式的模拟结果基本能反映出月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规律,但两塔位置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随高度和季节变化有所不同。从季节上看,模式的模拟结果在冬季较好,夏季误差稍大,春、秋次之;从高度上看,除10 m高度外,其它高度层的相对误差大多在10%以内。利用不同位置的观测资料驱动模式,模拟结果的精度也受影响。如利用远离海岸边的观测资料驱动模式要比近海观测资料驱动模式所得的模拟结果好;同时对于近海的测风塔,采用距地面位置较高的观测资料作为驱动值要比采用10 m高度的资料驱动模式的模拟精度好。这些结果说明NLMSFD模式在精细化风资源评估及风电场选址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 资源评价
    温煜华, 王乃昂, 朱锡芬, 张华安, 李百祥, 王 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武山地热田地热水和地下冷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武山地热水的出露温度为18.2~42.1 ℃,TDS含量为238~255 mg/L,属于低矿化度的HCO3型水。相对于地下冷水,地热水有更高的SiO2、F含量,说明经历了比冷水更长的循环深度。水化学特征表明武山地热水为大气降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初级阶段。武山冷水和地热水的同位素沿着西北大气降水线分布,由于地热水的水岩相互作用时间较长,有更低的δD和δ18O值,说明武山地热水是大气来源的。综合运用各种地热温标估算武山地热水的热储温度范围在70~106 ℃之间,按照甘肃东部的平均地温梯度(35 ℃/km),得出武山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74~2.77 km,属于中低温地热系统。此研究为今后可持续开发武山地热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资源研究方法
  • 资源研究方法
    卢毅敏, 岳天祥, 陈传法, 王 情, 王钦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利用781个采样站点的降水数据(中国大陆729个气象台站1951—2002年间月降水观测数据、台湾地区25个站点1971—2000年年均降水数据、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年均降水量以及中国西部增设的26个虚拟站点模拟数据),选取有效的敏感性解析因子经纬度、高程、坡向修正系数与地形开阔度等,建立累年平均降水与相关解析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降水总体趋势)。并对于回归拟合后与局部变化有关的"随机指示项",采用HASM算法进一步插值处理。模型充分考虑其他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在采样点稀疏区域使用虚拟站点辅助模拟,克服了传统模拟方法完全依赖观测站点实测资料,在站点稀疏区域等雨量线走向主观性的缺点;模型模拟结果既突出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也反映局地细节变化。
  • 资源研究方法
    游松财, 邸苏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应用Vrsmarty水量平衡模型模拟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水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土壤、植被、高程、温度、太阳辐射、水汽压、风速和降雨等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模型运行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在1961—2000年期间是一种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该地区6月的平均土壤水分从1960s的42.3 mm降低到了1990s的38 mm;10月的土壤水平均值从1960s的93.9 mm降低到了1990s的56.7 mm,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降雨量不断减少,年平均降水从1960s的443 mm降低到了1990s的406 mm,同时潜在蒸发量也在不断减少,月最大潜在蒸发量从1960s的190 mm降低到了1990s的142 mm。
  • 专题论坛
  • 专题论坛
    谭 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通过对比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修正后的国民净储蓄统计量(Adjusted Net Savings,ANS)和总体治理指标(Aggregate Governance Indicators,AGI),分析了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因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上的差异。对比发现,具有良好制度环境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表现也较好。另外,文章通过建立制度环境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剔除双向因果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证明了制度环境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显著,这为制度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提供了一些证据。根据上述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经济符合可持续增长的范畴,而且因制度环境存在潜在的改善空间,如果相关的制度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中国的经济水平能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
  • 专题论坛
    许静宜, 贺玉晓, 赵同谦, 陈守民, 徐华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滩湿地是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社区居民对滩区湿地保护的认知及利用诉求,是探索兼顾社区利益的河滩湿地生态保护模式的基础。以黄河孟津湿地扣马段为例对滩区周边社区居民开展了意愿调查,结果表明:71.96%的被调查居民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但是严格划地保护、禁止开垦利用而伤害到其根本利益是无法接受的,这种矛盾正是目前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的根本原因。90.53%的被调查居民认为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地减少和鸟类啄食造成作物减产,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政府理应给予补偿。对于湿地用途的期望,受访者意见非常分散。只要处理好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多数居民是能够理解并参与湿地保护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