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自然资源观察
    赵钰, 应凌霄, 张观石, 欧阳志云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719-1742.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1

    生态资产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形成生态效益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基础,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资产,包括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农田、城镇绿地等以自然生态过程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生态资产质量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综合体现,反映了生态资产持续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评估生态资产质量是生态资产评估与核算中最复杂的部分之一。生态资产质量评估作为生态系统核算与评估的新视角,强调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于生态系统价值化、生态资产管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本文系统梳理和归纳了生态资产质量的概念、评估方法和指标,综述了国内外生态资产质量及相关评估案例与实践,揭示了当前研究中仍存在指标体系待完善、综合评估方法待改进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的生态资产质量研究提供参考,推动全球生态系统评估与核算及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 自然资源观察
    梁雅嘉, 陈坤秋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743-1758.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2

    土地系统科学致力于解决复杂社会—经济—生态问题并开发可持续土地利用方案。食物是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耦合的重要载体,而食物安全目标既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也是未来中国农业生产转型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键任务。本文基于食物安全目标系统梳理了土地系统科学相关研究议题和重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由于土地位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多重利益的交汇点,土地系统的非线性转变和复杂反馈机制使得土地系统科学研究呈现跨学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复杂性四大特征。土地系统科学在保障食物安全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涵盖土地利用策略、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远程耦合机制、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和土地管理体系优化五个核心研究议题,研究呈现出重视跨时空溢出效应、应用系统性和整体性视角以及凸显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型趋势。未来研究应以食物“流空间”与食品价值链为逻辑基础,以系统思维开发可持续土地利用方案,加强土地系统科学在多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理论成果等方面助力食物安全目标实现。

  • 自然资源观察
    宋马林, 陶伟良, 王建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773-1794.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4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是中国绿色财政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更是确保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为外生政策冲击,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等方法,探析了示范城市设立的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型效应。研究表明: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对所在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通过平行趋势、异质性处理效应等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政策试点可通过提升能源和环境偏向型技术以及产能利用率进而改善能源与产业结构。异质性分析发现,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核心大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高度市场化和财政压力小的城市更突出。进一步研究显示,开展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对于推动实现政策最初设定的六大任务目标,包括实现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均具有明显优势。研究结论为中国未来设计实施更加全面的绿色财政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 自然资源观察
    朱佩娟, 邹志坚, 林明杰, 欧阳佩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795-1815.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5

    随着城镇化发展模式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口迁移呈现新特征。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区域机会因素,对于把握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机会结构理论框架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决策试验和评价试验法、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技术,对中国地级市进行区域机会水平评价与分区;利用CMDS 2017数据,探讨区域机会水平对人口迁移流动性与粘滞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将地理学的“区域机会”视角与人口迁移研究相结合,基于经济发展机会、生活服务机会、制度文化机会、自然环境机会四个维度,可构建区域机会空间分异对人口迁移影响研究的“流动性—粘滞性”分析框架。(2)中国区域机会水平总体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可划分7种聚类分区。(3)人口迁移目的地以主要城市群和省会城市为主。从流动性来看,经济机会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方面。从粘滞性来看,流向和动机差异导致人口迁移受机会维度的影响存在分异。个体因素在人口迁移中对区域机会因素起调节作用。(4)可依据中国区域机会主导制约类型结合各机会维度对人口迁移相对作用程度,识别硬性要素主导区、硬性要素制约区、软性要素主导区和软性要素制约区四种区域机会模式,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研究形成的区域机会分析框架可广泛适用于其他地区或国家,为制定相应的区域人口调控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 自然资源观察
    公茂刚, 韩方营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816-1838.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6

    新内生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激活农业农村内外发展动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使用2008—2022年中国206个地级市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检验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农村新内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农地“三权分置”显著提升了农业农村新内生发展水平;(2)促进土地规模化和吸引资本投资是农地“三权分置”政策效应发挥的两个重要渠道;(3)农地“三权分置”对农业资本深化程度较低和科学教育环境较好地区的农业农村新内生发展水平提升更大,且政策效应不会因农村劳动力流失和自然资源禀赋而表现出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 专家访谈
    蔡晓梅, 苏杨, 徐卫华, 周绍杰, 何思源, 臧振华, 王蕾, 吕忠梅, 尹铎, 苏晓波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6): 1429-1450. doi: 10.31497/zrzyxb.20250601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领域,因此受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为协调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人地关系和园地关系,推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治理优化和法制保障升级,特邀自然保护地相关领域的8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方法创新、法制保障和国际履约四个方面,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创新为核心,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复杂的人地关系、园地关系的认识及其复杂性应对策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效率提升策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如何通过与重要国际公约履约任务挂钩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法制保障在协调人地关系、园地关系方面的创新性作用。综合各位专家主要观点,主要结论有:(1)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需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及协调保护地与周边关系方面响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互动的治理要求,才能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2)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推动国家公园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需着眼于人地关系、园地关系和跨省协同这三个核心问题,把中国国家公园治理模式界定为“基于央地协同的整合治理”,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形成“激励相容”;(3)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协同,需要进一步研究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形成保护地的包容性治理;(4)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体制,需要健全统筹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园地利益共同体,加深园地融合程度;(5)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处理人地关系和园地关系的必要之举,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不仅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也能助力《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的生物多样性工作主流化,形成具有国际普适性的履约机制;(6)破解“人地约束”难题,妥善处理“园地关系”,需要从上到下的国家公园法制保障体系规范,并为自然资源的规范利用保驾护航;(7)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生态文明相辅相成,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全球履约中能够帮助全球南方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并重,为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 城市更新与治理变革
    黄颖敏, 黄耿志, 薛德升, 许吉黎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6): 1489-1503. doi: 10.31497/zrzyxb.20250604

    城市非正规是快速发展中城市的普遍现象,“三旧”改造则是中国城市化后半期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学界对非正规用地进行“三旧”改造关注的不足,基于城市非正规性和尺度政治理论,选取东莞市“三旧”改造的典型案例,采用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开展了其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东莞的“三旧”改造政策经历了政策申请、政策试点(含常态化)和政策修改三个阶段的尺度政治过程,伴随的是主要行动主体在此过程中“强势方”和“弱势方”角色的转变,以及改造地块“非正规—正规—非正规”状态的交互演变。“三旧”改造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各行动主体利益一致时顺利完成改造,以及利益不一致时地方政府重新修改政策,并对利益进行重新分配的两种路径,并以此循环,达到新的平衡的运行机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城市非正规性的理论进展,也为“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与治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 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谢花林, 陈彬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6): 1698-1715. doi: 10.31497/zrzyxb.20250616

    明晰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基本内涵,构建“政策—技术—市场—社会”理论分析框架,系统探讨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新模式与路径,以期为推动新时代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新模式主要包括数字赋能模式、组合供应模式、循环再生模式和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实现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优化配置、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路径包括制度创新路径、技术赋能路径、市场激活路径和社会共治路径,旨在刚柔并济促发展、全链发力提效能、多源举措活市场和协同合作聚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 自然资源观察
    田成诗, 戚琳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5): 1141-1156. doi: 10.31497/zrzyxb.20250501

    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地球安全、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根基。生物多样性核算能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经济社会的联系,为保护和加强生物多样性提供信息。基于国际生物多样性评估行动合理划分核算体系的形成阶段,以明晰其发展规律与核算本质;依据联合国官方文本的具体内容,从核算逻辑、核算范畴、核心账户和核算方法四个层面分析国际标准的更新演进;面向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从范围界定、区域选择、账户设计和指标构建四个维度探讨国际核算的实践经验及借鉴思路;结合中国实践成果与挑战,提出推进生物多样性核算的具体思路。通过加强对核算体系的科学理解、拓展推进核算的实践路径,全面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核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 自然资源观察
    王勇, 冯靖, 路雅倩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5): 1157-1173. doi: 10.31497/zrzyxb.20250502

    农业生态系统核算是全面了解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健康以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支撑。目前,关于农业生态系统核算有三个国际标准:《农林渔业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AFF)、《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生态系统核算》(SEEA-EA2021)和《农业与粮食生态系统及人类福祉评估》(TEEB-AgriFood)。基于这三个国际标准,部分国家开展了农业生态系统核算。本文对三个国际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从理论基础、核算视角、核算对象、核算范围、分类标准和账户表式六个方面对三个国际标准进行对比,从总体现状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对农业生态系统核算的国际实践进行总结,进而结合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核算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核算的政策建议。

  • 自然资源观察
    陈宇超, 张杨, 张衔春, 张琰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5): 1174-1193. doi: 10.31497/zrzyxb.20250503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国土空间治理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是党和国家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和科学实践。辨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国土空间治理相关概念与理论逻辑,分析面临的治理问题和实现基础,探究制度构建的进路。研究发现:(1)目前面临的治理问题为治理对象的生态反馈需得到应有的重视、治理主体的协调联动尚有改进的余地、治理制度的协同赋能存在优化的空间;(2)必须回应中国自然生态国情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需求,兼顾公平和效率、统筹安全和发展,以明确治理主体和治理制度的实现基础;(3)从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制度三方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国土空间治理制度构建。

  • 自然资源观察
    李惠敏, 陈子文, 张亦弛, 王晓诺, 王晨奇, 胡银根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5): 1194-1211. doi: 10.31497/zrzyxb.20250504

    大食物观对耕地“非粮化”治理的理念深化、内涵拓展、目标转型和策略演进等提出了转型要求与更高标准,基于大食物观视域下重新审视耕地“非粮化”治理,不仅有助于改善粮食供需失衡态势,也可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基础支撑。研究发现:(1)大食物观视域下耕地“非粮化”的中心问题并不在于“粮”与“非粮”的二元对立,而是“大粮食观”下多元食物品类间的合理配置。(2)大食物观与耕地“非粮化”治理在理论逻辑上具有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一致性、理论缘起与实践遵循同源性,决定了二者在实践逻辑上具有交互联动性;树立大食物观是耕地“非粮化”治理的指导与遵循,耕地“非粮化”治理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基础与途径。(3)大食物观视域下耕地“非粮化”治理面临种植结构调整滞后,粮食重要程度与收益梯度倒挂、增产瓶颈与损耗浪费并存、普适整改举措与地方特殊性错位等问题。(4)综合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技、藏粮于损与藏粮于策,提出大食物观下耕地“非粮化”系统治理的“五藏协同”策略。立足于大食物观的多元需求和整体视域系统推进治理策略优化,可为开展农食系统多维转型背景下耕地“非粮化”治理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 专家访谈
    张宏磊, 宋瑞, 靳诚, 李钢, 陆林, 王兆峰, 卢松, 王辉, 邹统钎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855-875. doi: 10.31497/zrzyxb.20250401

    在中国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构建中,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利用、有效保护与合理转化不仅是核心支撑要素,更是驱动产业升级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针对这一议题,本文邀请了来自地理、旅游、文化及管理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旅融合、资源潜力和技术变革等方面展开讨论,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需关注以下重点议题:(1)重构旅游资源价值体系,跳脱“自然—人文”二元划分的传统认知,将日常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等隐性要素纳入资源谱系,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相衔接。通过跨学科研究、科技赋能以及规划管理与法律保障等制度性支撑,引领资源开发向内涵式与创新性方向转变。(2)政府、企业与社会的“三方合力”机制是关键。政府在规划管理、产权协调与资金扶持中发挥顶层设计和引导作用;企业则关注市场需求,提供差异化、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应鼓励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本土知识的挖掘与价值塑造。在新兴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推进沉浸式与交互式体验模式,扩大产业融合效益。(3)警惕过度商业化对自然生态与文化原真性的侵蚀,合理限定开发强度。加强跨区域合作与政策性扶持,推进交通与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让欠发达地区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呼吁多学科合力探索更宏观的国家战略框架下,通过“协同创新”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区域可持续增长引擎,进一步夯实国家文化自信与软实力,并为全球旅游理论与实践贡献中国经验。

  • 专家访谈
    许春晓, 冯学钢, 蒋依依, 梁增贤, 朱鹤, 王甫园, 王金伟, 谢霞, 粟路军, 谢朝武, 麻学锋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876-900. doi: 10.31497/zrzyxb.20250402

    文旅融合不断深化,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热现象,值得学术思辨与实践探索。遴选对特定文旅融合热现象有研究积累的专家,就“数智赋能”“乡村体育赛事”“国风破圈”“官员代言”“影视赋能旅游”“异地观演”“为一博赴一城”等典型的文旅融合热现象进行思辨和剖析,并专就“情感价值”“跨界并融”“风险管控”等关联问题进行探讨,最新观点集中在以下五方面:第一,尽管文旅融合热现象都表现出了大众关注度的爆发式增长、类似性复制社会行为不断出现的基本特点,但是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价值。第二,文旅融合热现象火爆“出圈”的触因,是偶然的灵感与必然的规则的交合,既有共同的更有自身独有的“出圈”触因。第三,文旅融合热现象的形成机理复杂且具有系统性,存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机制,也是地方政府作为、相关企事业单位配合、市场需求驱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四,文旅融合热现象的演变轨迹具有“潮”的特征,表现出短周期型、长尾型、稳态型等多种周期类型。第五,文旅融合热现象具有“跨界并融”的综合效应,体现了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表现出资源利用的涉及面及其效应强度的差异性;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出现的矛盾性及其可控性,对于文旅融合热现象引发的各类负面效应,应当归类探究,强化风险管控。

  • 文旅融合与路径优化
    任以胜, 侯颖,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068-1083. doi: 10.31497/zrzyxb.20250412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对文旅融合研究的系统梳理,回顾和总结了文旅融合的概念内涵以及研究热点,研究发现:(1)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价值引领,文旅深度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文旅深度融合借力并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2)文旅深度融合是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资源、产品、组织、技术等层面的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优化重组,在共同市场中创新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载体,通过从资源融合到产品融合、从产品融合到产业融合,不断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塑造价值链,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的“1+1>2”的过程。文旅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融合和“资源—产品”融合,而是“资源—产品—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具有典型的自组织性、适应性、非线性、涌现性四个特征。(3)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应重点开展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科学评价、实现路径、作用机制、制度供给等研究,不断深化研究内容和创新研究主题,释放文旅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强劲活力,更好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旅力量。

  • 专家笔谈
    苗长虹, 夏成, 金凤君, 马丽, 张文忠, 傅伯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569-583.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1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演进的主干枢纽、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黄河流域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复杂性同时又与外部区域具有近远程耦合关系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复合系统。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五年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传承发展实现新突破,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流域产业经济在创新、绿色、协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有所增强,产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资源环境效率大幅度改善。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需要在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会窗口,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升级,统筹协调好人—水—粮—能—碳—生态之间的纽带关系,加快实体性有边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协同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河流域现代化道路;通过持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拉动、高水平开放,推动流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挥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和绿色能源重要生产基地的作用,加快推进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建设。构建以人水关系为核心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模型,从纽带关系的角度理解整体性,从临界阈值的角度理解系统性,从远程耦合的角度理解协同性,是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焦林申, 张敏, 甄峰, 张姗琪, 秦萧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584-599.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2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不仅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落实以民生福祉为发展根本目的的福祉发展观的重要抓手;然而现有研究侧重于空间要素和技术方法,对人的关怀不足,存在“见地不见人”的问题。基于对理解发展和福祉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面向居民福祉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居民福祉为价值标准,以动态监测、精准评估和及时预警为主要内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关键技术支撑的智能模型体系;并以常熟市为例构建应用情景,展示模型体系在落实福祉发展观、推动智慧规划转型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可为CSPON建设和实施监督体系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支撑。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朱紫阳, 常中兵, 谭宾, 陈睿, 李炘妍, 郑华健, 康昕怡, 孙端, 彭小桃, 王腾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600-617.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3

    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是保障自然资源监管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在综合感知、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挑战,构建“智能感知—动态认知—精准管控”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技术体系。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数据感知网络,实现融合多源大数据的实时感知与快速识别;通过空间格局、过程耦合、要素关系、人地关系等多维度指标的动态分析,开展自然资源格局过程、要素关联、态势预警等深层次分析;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手段,实现自然资源的全要素耦合分析、全过程周期管理、全空间用途管控。并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监管为例,介绍其在实现耕地综合感知、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实现路径。

  • 自然资源观察
    金晓斌, 韩博, 李权荃,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287-301.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中国应对土地退化挑战、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有待提升,以支撑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5.3提出的土地退化中和(LDN)概念,建立中国国情下面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框架与逻辑主线,提出实现LDN的关键研究问题。 结果显示: (1)LDN的发展体现了国际生态修复项目从分散到融合的过程,其概念框架与实施逻辑具有基础性与普适性,可为中国探索系统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2)面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聚焦一个问题(土地退化)、借助一个指标(退化土地占比)、实现一个目标(LDN),遵循“调查分析—退化识别—中和目标—中和布局—中和措施—中和监测”的递进式规划逻辑;(3)面向LDN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关键内容包括问题诊断、优先区识别、修复单元划定、监测机制设计等,有待研究深化。为促进LDN概念本土化,建议建立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平衡(生态“退修”平衡)机制,以避免、缓解和修复国土空间全地类的数量、质量、生产力流失与退化为目标,统筹规划编制与项目实施。

  • 自然资源观察
    田亦尧, 武润良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302-315.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2

    “双碳”目标是否写入以及如何写入“国土空间规划法”是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建设和“双碳”目标法治保障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现有的规范性文件和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进行检视,可以采用“系统融入+专项嵌入”的“双碳”目标全方位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模式,通过明确“双碳”目标的周期性和空间性原则,构建规范表达的专门性制度体系。通过提出程序性与实体性并重的立法体例优化方案,完善相关部门行政事权配置,科学设置法律责任,做好“国土空间规划法”与能源立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等立法工作的衔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保障。

  • 其他研究论文
    罗静, 甘依霖, 朱媛媛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367-381.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6

    流域是融合发展与安全的空间载体,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区域,流域空间治理已成为当前省域、市域尺度空间规划的重要切入点与战略性工程。按照“尺度衔接—价值实现—路径优化”的基本脉络深化流域空间治理的理论认知,并以湖北省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流域空间治理,应立足人水关系,统筹自然边界与行政边界,协同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分区管理侧重;(2)基于“四化同步”经济基础与自然生态系统资源,湖北省流域空间的经济—生态价值分异明显,部分流域单元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处于相对不平衡阶段;(3)空间多元价值的实现能够有效指导流域分区分类治理,湖北省流域治理分区包括四化建设复合型、宜居城镇建设型、现代农业发展型、生态安全保护型和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复合型。研究结果可为深化流域人水关系、确保流域治理规划的实施落地提供指引。

  • 其他研究论文
    李早, 成庚, 汪强, 高鸣飞, 方群莉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402-422.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8

    传统村落空间的高品质建设成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破题方向,对空间认知和活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展开区域和村落两个层级的组合分析:在区域层面,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分布密度、空间分异等特征展开解析;在村落层面,基于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对村落空间在数据获取和利用中的数据通道、技术适用性展开实证论证。研究表明:徽州传统村落呈现逐批次高度集聚的分布趋势,对村落间同质化竞争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进而对此构建协同交互技术解析村落间的共同、分异特征,实现空间的优化设计应对。所形成的技术体系与方法论可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活态激发空间品质,对地域性传统村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专家访谈与笔谈
    黄耿志, 李郇, 张文忠, 林坚, 田莉, 张京祥, 朱介鸣, 王世福, 叶裕民, 李志刚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 1-19. doi: 10.31497/zrzyxb.20250101

    中国城市化已经从注重增量开发的城市建设时代进入到注重存量优化的城市更新时代,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下半场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针对这个命题,邀请了来自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价值导向下城市更新如何实施的基本问题,深入解析这一问题的关键方面和解决路径,主要从影响城市更新行动的相关制度和战略、城市更新实施的模式和策略以及城市更新产生的潜在负效应等三个重要方面展开交流和讨论。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需要注意以下关键问题:(1)结合事关城市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综合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发挥城市体检的支撑作用,在空间规划、土地整理与供应、开发模式、资金供给、公众参与等方面大力创新面向存量土地发展的城市更新制度;(2)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力的城市更新驱动新模式,保障城市更新的公共性、效率性和公平性,政府方面要通过放权赋能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市场方面要重视发挥社会资本与国企资本合作的优势,社会方面要积极发挥物业权利人的主体性作用;(3)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发挥城市更新对住房保障的积极作用,调控和消除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保护和社会资源公正配置的损害,加强探索维护历史文化和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城市更新模式。最后呼吁地理、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共同推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城市更新理论研究,为世界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 专家访谈与笔谈
    宋伟轩, 陈浩, 崔璨, 刘亚霏, 仝德, 郭飞, 曾鹏, 董慰, 冯淑怡, 许熙巍, 邓羽, 郎嵬, 唐燕, 肖扬, 肖超伟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 20-38. doi: 10.31497/zrzyxb.20250102

    在中国城镇化2.0阶段,城市更新构成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式,其本质是提升资源要素配置利用效率、增强空间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与强化城市发展韧性的高质量发展过程。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改革发展目标,来自地理学、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的15位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从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概念内涵、价值理念、实施方式与路径、制度政策环境建设及绩效评价方法等不同视角和维度,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的理论、方法与路径问题。具体而言:(1)在概念内涵上,可持续城市更新应理解为目标的“可持续性”和实施的“可持续性”。(2)在价值理念上,强调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并共享收益作为构建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基本经济理念,同时注重将城市更新融入城市文化遗产空间治理、社会空间治理和生态空间治理,从而形成基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韧性”多维系统视角组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3)在实施方式上,必须有效平衡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产权人和社会的利益,注重保障和完善国有企业参与城市更新的机制建设,通过特许经营等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更大参与热情,各方合力推动城市建设从“面向供给”向“面向需求”的模式转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更新的实施应更加注重多元参与式设计,注重从人民可感知的微观社区尺度上嵌入公共服务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技术等要素,统筹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和管理实施。(4)在制度政策环境建设上,总体上应面向新时代的城市更新产品、治理和模式构建新需求,营造适应性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制度政策环境,特别是要围绕城市更新中“人、地、钱”等关键要素,从用地规制、资金筹措、组织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5)应从“人民视角”出发,构建可度量、可比较的人民城市城市更新绩效评价体系。

  • 生态保护修复与管理
    唐辉, 彭建, 徐冬梅, 吴健生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768-2782. doi: 10.31497/zrzyxb.20241202

    开展大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中国应对生态系统退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作为生态修复的参照基准与目标指南,是保障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开展的必要依据。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展开针对性探讨。聚焦什么是生态修复基线、有何特性、如何划定等关键科学问题,从理论认知、划定框架及关键议题三个方面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的概念定义、划定方法及未来研究方向展开了论述。研究认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具有指标综合性、时空二维性和动态适应性三大基本特征。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包括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生态修复参照系统选取、时空整合生态修复基线划定三大步骤。聚焦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及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等关键议题,研究指出生态修复基线划定应高度强调系统思维,以实现可持续性为基线指标选取的核心导向,关注社会—生态系统综合视角,实现基于社会—生态过程、面向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综合提升的生态修复基线划定。本文明确界定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框架,可为科学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应苏辰, 金晓斌, 韩博,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897-2911. doi: 10.31497/zrzyxb.20241210

    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的内涵、体系和方法,对于推动土地整治行业规范管理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耦合“多层级结构—全生命周期”视角,解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的转型过程、理论定位、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结果表明:(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的重要组分,逐步实现了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适应性转型;(2)针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尺度和全流程实施的演化趋势,耦合多层级结构和全生命周期视角,初探了监测评价体系,涉及整治统筹规划、单元规划和方案编制层级,涵盖整治前、中、后周期;(3)通过构建三级八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框架,探讨了监测评价类型的潜在维度和指标,配套了数据收集和体系构建、权重确定和结果修正、呈现形式和场景分析的评价支撑方法,并展望了数据端、方法端、管理端的实践路径。研究可为地方具体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工作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郑倩倩, 唐承财, 韩莹, 张瑛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924-2945. doi: 10.31497/zrzyxb.20241212

    促进社区共同富裕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分析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过程,揭示其影响机制与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经历了由“依托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探索社区共同富裕”向“依托生态产业体系全面促进社区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转变,林区政府和国家公园管理局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乡村能人作用减弱,旅游企业作用增强,村民与行动者网络关联程度渐趋加深,文旅资源与生态产业逐渐释放更强效应。(2)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是关键行动者、村民和异质行动者等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3)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在发展中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在某一路径上逐步强化,形成“生成—创造—锁定—解锁”的实现路径,需通过掌握路径基本演化规律、科学有效识别问题、积极动员村民全过程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数字思维等具体实施路径来推动最终目标的实现。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社区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 专家访谈
    罗静, 夏军, 郝芳华, 汪芳, 赵雪雁, 王成, 陈诚, 柯新利, 许继军, 路旭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1): 2505-2524. doi: 10.31497/zrzyxb.20241101

    流域是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于一体的复杂地理空间系统。为推进以流域人类活动空间协同与高水平治理为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特邀请流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的10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全域整治与区域调控、演变规律与协调模式、实践机制与治理范式等三大视角,围绕流域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流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与空间治理路径、流域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服务等三条主线展开。主要结论有:(1)全域尺度流域资源配置与污染整治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全流域视角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配置体系需以“节流”为重点,以“开源”为支撑,从工程和非工程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深度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流域面源污染系统治理修复工程应围绕提升源头监测和负荷估算能力、加强治理修复系统性设计、健全协同管理机制三方面工作进行。(2)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化规律、人类活动空间的高水平治理与人地系统的协调发展。流域系统人地关系演化经历了城乡系统对环境变化、文化响应的长时序、多尺度的地方适应,呈现出典型的动态适应性、多尺度空间关联性和历史依赖性的特征。流域人类活动空间治理需要从资源要素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多尺度多维度联动以及全局性与差异性等方面予以重视,共促流域人类活动空间治理从碎片分割走向整合协同。推动流域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应从系统思维出发探究内部要素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促使系统形成合理化的要素组合、高效化的组织结构和多功能的协调耦合状态,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统一。(3)流域农业生产的绿色集约化转型与生态系统的治理模式。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建立在系统内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优化基础上。一方面,从污染防控实践出发,农业生产转型必须坚持农用化学品使用强度减量化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道路。优化耕地系统布局,促进耕地系统向创新要素集约型转型,可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流域的生态治理理念从“重生态”观念转向“重治理”理念,以河长制、生态补偿为代表的制度建设是现阶段流域治理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缺少系统性的机制框架,尚未形成流域上下游、干支流、江湖协同的共抓大保护格局。未来机制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多角度出发,确立总体路线图和实施路径,创建多元化生态补偿融资模式,明确生态补偿对象、责权利方式和效益回报模式。上述观点,可为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 专家访谈
    谭荣, 沈镭, 邱少俊, 刘伯恩, 朱道林, 曹正汉, 吕宾, 范振林, 石敏俊, 王荣宇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1): 2525-2540. doi: 10.31497/zrzyxb.20241102

    新时期以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这轮改革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作出的一项包括价值理念、体制机制、制度体系、管理模式等内容的系统性创新。来自管理学、经济学、资源科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以及自然资源管理实践领域的10位专家学者,以访谈的方式从背景、问题、导向、机制、制度、模式和启示等维度,探讨了新时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意义。具体而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一项重大任务。它旨在解决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亟需健全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两类体制机制的内容。当前国家正在通过推动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来优化中央和地方关系;通过健全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机制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明确了改革的要求与方向。中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创新,具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意义,能够为丰富产权理论做出新的贡献。

  • 研究论文
    孔凯, 李鹏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259-2275. doi: 10.31497/zrzyxb.20241001

    特许经营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系统研究社区特许经营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国内外典型实践案例,运用多案例比较等方法,对国家公园社区特许经营实践进行逻辑分析与模式比较。 结果表明:(1)国内外社区特许经营实践逻辑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目标逻辑为通过对社区经营赋权以兼顾国家公园保护与社区自主发展,主体逻辑为将与国家公园高度利益相关的社区作为受许人,授予逻辑为非竞争性的定向特许,经营逻辑为多方介入给予帮扶、一级特许与两级特许并存。(2)社区特许经营与非社区特许经营在指导理念、特许目标、特许方式、特许结构和帮扶支持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是一种新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模式。基于此,从健全社区特许经营的顶层设计、理顺社区特许经营的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特许经营的帮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