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路遇, 滕泽之, 等. 中国人口通史[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2] 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2.
[3] 刘亚传. 绿洲浅层地下水位与水质变化对人为驱动LUCC的响应——以三工河流域为例[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84(6): 28-30.
[4] 闫金凤, 陈曦, 罗格平, 等. 绿洲浅层地下水位与水质变化对人为驱动LUCC的响应——以三工河流域为例[J]. 自 然资源学报, 2005, 20(2): 173-180.
[5] Castano S, Sanz D, Gomez-Alday J J. Methodology for quantifying groundwater abstractions for agriculture via remote sensing and GIS[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0, 24(4): 795-814.
[6] Chen Y, Khan S, Rana T, et al. Three dimensional conceptualis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environment to underpin groundwater management in irrigation area[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2, 26(11): 3077-3093.
[7] 尹秉喜. 银川平原地下水补给及水质分布综合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06.
[8] 李一兵, 唐仲兴. 天津及邻近地区地震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J]. 地震, 1993(4): 16-22.
[9] 陈长征. 喀什市城区扩建布局要重视水文地质要素[J]. 中国水利, 2009(S1): 66-6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编辑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M].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79.
[11] 俞来雷. 水视野地域研究: 论遗产城市地区空间与水的耦合[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0.
[12] 胡鞍钢. 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